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9:00:58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对自己的一次自勉,开始写吧!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比较和引用等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这是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同样遇到问题的人们有所启发。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一

近年来,我国以空前的决心、迅猛的步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深感作为青年一代的担当和使命。参与推动和贡献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了年轻人应该有的心态和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在这条追逐复兴的道路上,我深化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体会到了拼搏奋斗的意义,顿悟了“担当”二字的真谛。

首先,对于中国梦的理解是我担当复兴大任的基石。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梦,也是人民幸福的梦。只有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民族繁荣而努力,我们才能走上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见证了许许多多奋斗在一线的人们,他们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梦的真正内涵。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使我能够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担当复兴大任需要强大的拼搏奋斗精神。伟大的复兴任务需要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拼搏奋斗。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努力的持之以恒,我们才能迈向复兴的巅峰。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拼搏奋斗的残酷和付出的辛劳。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明白,只有无私奋斗,只有面对困难,我们才能不断前行,最终实现梦想。

此外,“担当”二字让我悟到了作为年轻人所需具备的品质。担当,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肩负起复兴大任的一种责任感,更是一种使命感。年轻人应该敢于担当,大胆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去承担社会责任。在我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见证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担当精神,这些榜样鼓舞着我,使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有义务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努力奋斗。

最后,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在担当复兴大任的道路上,我更加深化了对自己的定位和责任的认识。我们是时代的骄子,要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投身到新时代的建设中去。我们要有高远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的成长,还要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学习,我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不断接受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担当复兴大任是年轻一代必须要面对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对中国梦的深化理解,拼搏奋斗的实践,悟到担当的真谛,我们才能真正履行青年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怀揣着梦想和信念,努力学习,不断进取,铸就青春的辉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拼搏。只有用担当的心态和勇气,我们才能在国家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让中国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熠熠生辉。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二

“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吸收五千年的磁场,有传说中的神奇和积蓄的锋芒,一根傲骨无法隐藏这个智慧的力量,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散发五千年的磁场,习惯了后发制人赢了还说承让带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每天课间操的时候,我总哼唱着这个熟悉的旋律下楼,口中一遍一遍哼着,心中一阵一阵激荡,荡漾开来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祖国——我伟大的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学生时代说过的话,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是他的坚定不移的的信念,他为之奋斗了一生。那我们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一代的少年,我们是否也该有这样一个信仰?我们可能做不到这样的无私。但是,我们是中华少年,为了胜任这个称号,我们会从已经具备的爱国情感和意志上付诸于行动,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都是一滴滴晶莹的小水珠,无论我们有多华丽,如果不流进祖国的大海,就终将干涸。我们离不开祖国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杨朔曾经说过:“人是要靠理想才能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正是对未来抱着理想,我们的人生才能有那么饱满的战斗力量。”我个人的梦想是当一个优秀的特种兵,我渴望用自己的本领去保家卫国。中华少年是天空中最亮的星系团,我们的理想是照亮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是热血青年,我们充满斗志与拼劲,我们团结一心齐头并进。我们只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最激烈的经济和科技战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而我们就是其中的重要程序之一。复兴中华是要依靠我们这道重要的程序实现的,我们就是复兴路上的主力军,我们有责任承担复兴中华的重任,我们是守护家园的最耀眼光芒。相信自己可以光荣的成为复兴路上的一员,我时刻准备着,时刻努力着,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现在就开始储存正能量,等到祖国需要的那一刻,就像海军陆战队的誓言:把我们的最后一滴热血都流进祖国的大海。

复兴中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热爱我们的祖国,而中华少年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学好知识,用智慧的力量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复兴路上,一定会有我们中华少年的身影,我们是这条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需要做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积极参与。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使命与责任,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际形势的复杂动荡,国家内部同样面临着就业、通胀、环境的各方面的问题。要迎接这个挑战,需要我们大学生用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来建设祖国。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当代青年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以在不远的将来面向国际,面向世界。

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实践,学以致用,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更应当做到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用知识为国家做出实际的贡献,是我们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努力的终极目标。

不可否认,如今的大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承担了太多的期望与压力,但这不正是时代对我们的磨砺与考验吗?不要在再抱怨,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四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9.3%,30.2%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21.3%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12.8%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武汉地区的调查显示,35.5%的大学生称受到“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3.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8.8%的学生偶然收到。***、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通过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宗教文化影响和渗透,在高校人群中积极发展信徒,其中,***的发展势头最快。许多大学生受宗教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的吸引,或出入教堂寺观、过宗教节日,或研究、追奉宗教人士、参与宗教团体,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显而易见,西方、本土宗教思想、文化,渐行渐近,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伊斯兰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教徒,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教徒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五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国梦的提出,每个中国人都肩负着担当复兴使命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承载历史的厚重,更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在担当复兴使命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奋斗精神的力量、团队合作的意义、信念坚定的力量以及智慧创新的动力。

首先,担当复兴使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对祖国充满责任感。责任感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会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担当复兴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后代子孙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繁荣强大的国家中。责任感将我们与国家紧密相连,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成长与国家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担当复兴使命需要崇尚奋斗精神。复兴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无数的努力和奋斗。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奋斗精神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也是我们实现梦想的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担当复兴使命需要善于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各尽所能,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取得成功。在团队中,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激发出人们的潜能,使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重要性。

第四,担当复兴使命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实现祖国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对国家的忠诚,坚信自己的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信念让我们保持一颗火热的心,不忘初心,永远向着梦想前进。

最后,担当复兴使命需要智慧创新的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吸取新知识,开拓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的影响力,为国家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担当复兴使命意味着我们要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责任感、奋斗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坚定的信念以及智慧创新的动力。只有肩负起这份使命,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追求更伟大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六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面临着复兴的伟大任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肩负起担当,才能共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人,我也深感责任重大。通过与各方面的实践和学习,我逐渐领悟到担当复兴大任的重要性,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担当复兴大任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我们享受着前辈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时刻怀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让我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引以为傲的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深刻理解历史的进程和中国复兴的必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使命感牢记于心,时刻准备为复兴大任付出一切。

其次,担当复兴大任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在我逐渐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后,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然而,我们必须需具备自己的信念,信仰中国梦。这个梦想并非是个人的发展目标,而是对国家、人民的大爱和大情怀。只有坚定的信仰,我们才能有力气去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永不放弃,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担当复兴大任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力。复兴大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在新时代,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力,我们才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坚定前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磨炼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做到守纪律、讲道义、信守诺言。

然后,担当复兴大任需要立足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梦想的关键环节。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具备应对复杂环境和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担当复兴大任需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面对新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我们要持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以自己的方式去担当起复兴大任。

总结起来,担当复兴大任需要具备使命感、坚定的信念、坚定的意志力、立足实践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无论我们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以担当为重,并将这种担当融入到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对伟大事业的敬畏和坚定的信仰,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每个人都能为中国的复兴大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七

摘要:stem+项目活动强调为幼儿提供融入真实情景的体验,鼓励幼儿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真实而意义的问题。让笔者真实地感受到:在stem+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好一名支持者,适时回应孩子的真实问题,引导孩子利用多元资源来支持自己的项目,挖掘和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从而让孩子真正地成为stem+项目活动的小主人。

关键词:stem+项目活动;分析;思考。

在笔者班级近期开展的“地铁”项目活动中,我和幼儿从兴趣、真实问题出发,共同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和实践来获得项目成果。在整个项目活动的进程中,幼儿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地铁有着较多的生活经验。他们你一言我一句的讨论起来,玥玥说:“周末妈妈带我去乘坐了11号线,地铁上有可以移动的门,到站了会发出声音呢。”娜娜说:“地铁上有扶手、座位,还有小的电视可以看。”“是呀,地铁真的很大很长呢。”“那我们一起设计一辆地铁吧!”说着,两人一笔一画在纸上把想法画了下来。“我们造一辆很酷的地铁,怎么样?”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在地铁站里有很多设施,而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地铁,如果班级里能有一辆地铁就可以解决角色游戏中没有交通工具的问题了,而且还能体验一回如何造地铁的过程,是很不错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的“地铁”项目诞生了。

分析与思考: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地铁”项目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积极的运用工程五步法来解决问题,能够自信的进行交谈,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于自己的设计也很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基于主题开展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笔者将幼儿间生成的问题,在先前的分享交流中进行了梳理,提炼了一些核心问题,与幼儿一同生成了可视问题板。再通过“合作型讨论”交流,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变为共同经验,激发大家对“如何造地铁”的深入思考。

教师需化身支持者,在孩子产生真实问题时,要学会做出适时的回应,启发思考,激发起孩子探究的兴趣与潜能,推动项目的生成。那么,在之后的项目推进过程中,孩子们还需要哪些支持呢?我认为在stem+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各类资源的支持,这都是项目推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地铁”项目活动启动之后,孩子们自由分组,通过合作式讨论,制定了可视化计划。他们有了自己的预想和分工,有的负责收集信息,有的负责收集材料,孩子们乐此不疲。

我:“大家有什么来分享吗?关于地铁的信息收集的怎样了?”

玥玥:“我先来分享!我和爸爸查找资料后发现造地铁需要用到大纸箱。”

庹庹:“嗯嗯,大纸箱可以做大地铁,周末我正好去坐了地铁,看到地铁上有把手,需要用管子来做支撑,这样会更稳!”

娜娜:“妈妈带我去考察了地铁站,地铁里需要有座位的,我还带来了呢!”说完娜娜拿出自己收集来的一些纸盒。

我微笑的点点头:“娜娜连座位都想到了呀!你们也快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去生活中找一找,把需要的材料都收集过来吧!”

没几天,五花八门的材料放满了整个材料箱,有各种大小纸箱、各种管子、用剩的纸筒芯和绳子等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操作了。

分析与思考:

幼儿通过搜寻资料信息、实地考察、材料收集、教师协助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积累,并且其自主收集的材料也为项目提供了物质支持。不光激起了更大的探究兴趣,更收获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也为项目活动的后期做足了准备。

那么,有了各类资源的支持,做足了前期准备以后,项目实践一定会顺利吗?我发现,项目开展得顺利与否还取决于孩子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是stem+项目活动中所必不可缺的。

材料收集齐全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实践了起来,娜娜拿出之前的设计稿,几人有商有量,但是由于纸箱太大,固定是个问题,怎么也没办法固定好。庹庹挠着脑袋说:“我查到的资料上明说用胶带可以和纸箱固定的呀,怎么会不行?”娜娜:“我看到徐老师平时会用一把枪的工具来进行固定的。”

虽然没有很好地固定好,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制作的热情。在交流分享中,他们兴奋地介绍给了同伴。大家说道:“哇,好厉害,好大的地铁呀。”兮兮说道:“我乘的地铁都能看得到马路的,你们的窗户都没有,什么也看不见,而且也没有门,乘客怎么上地铁呀。”“對呀,我们要怎样乘坐这辆地铁呢,座位、把手都没有?”“这辆地铁的外形很有气势,但是窗户没有,而且没有门,没有座位,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吗?”我说道。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可以用刀挖去一块空的,就能当窗户了呀。”“我们可以请大人来帮忙,他们力气大”……俩人听完后若有所思的样子。

于是在经过讨论和商量后,孩子们邀请了几个妈妈放学后一起来帮忙造地铁,经过一番努力后,孩子们和妈妈们选用pvc管和麻绳来做固定把手,又用到了胶枪来连接纸箱,将纸箱的前面割了几个空的大口作为门和窗户,还制作了门的卡槽,这样就可以移动开门,随后还将小的纸盒当作座位,与纸箱内部进行了固定,最终终于把地铁造好啦!

分析与思考: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间的合作分工显得非常有条理且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合作计划“造怎样的地铁?”,到对于“可视化计划”图纸的材料取用,“分工式实施”组合制作地铁。最后,分享交流中,幼儿兴奋的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大家对于他们的作品有了“综合性评价”,并进行了点赞和提出意见,孩子们把工程五步法充分融入在了学习过程中。

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地铁制作出现了问题。在老师的鼓励、家长资源的帮助支持下,孩子们要注意把手的牢固度,纸箱间的连接等,孩子们从中也运用了反思和类比的科学思维,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并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小组成员们通过实际探索、操作和创新后验证了他们的想法并获得了成功。可见,在stem+项目活动教师要关注科学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要学会鼓励幼儿用科学思维自主地去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此次“地铁”项目后,笔者发现开展stem+项目活动需要教师拥有更强大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学会将幼儿推向前,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支持与关注,以下是笔者在此次活动实践后的一些感悟和跟进措施:

(一)关注幼儿真实问题的回应。

由于stem+项目活动的产生通常来源于幼儿的真实问题,那么教师要学会关注孩子真实问题的回应,从而推动项目的生成。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他们的问题可能出现在热点中,在争议中或意外中,面对真实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顺-引-推”的回应方式。首先我们要学会“顺”,即等待与观察,先给与幼儿自行解决问题的空间;随后要“引”,把握住幼儿待解决的问题,将个别幼儿产生的问题引发为集体的问题;最后要“推”,即教师需要将幼儿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推向高潮,从而推动项目的生成。

(二)关注多元资源的利用。

鼓励幼儿在stem+项目活动的前期利用多元资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开展。由于stem+项目离不开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要让幼儿从模糊的想法变成实际的产品,则离不开多元资源的支持。除了上述案例中提到的信息资料、各种材料、家长资源等,其实还可以包含地理环境资源、社会资源等等。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多元资源的利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多元资源的支持下,不断丰富和提升幼儿的经验与知识,从而为项目活动的实践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关注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stem+项目活动中需要幼儿不断的进行提问、计划、实验和反思,因此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时,可以借助“工程五步法”即涟漪式提问、合作型讨论、可视化计划、分工制实施、综合性评价,以此来引导幼儿开展项目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科学操作经验,从而挖掘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反思能力等等。

在之后的stem+项目活动中,笔者将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思考与调整,从幼儿的真实问题出发,给予其所需的资源,让其在体验中不断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stem+项目活动的小主人。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八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尚未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社会群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9.3%,30.2%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21.3%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12.8%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武汉地区的调查显示,35.5%的大学生称受到“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3.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8.8%的学生偶然收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通过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宗教文化影响和渗透,在高校人群中积极发展信徒,其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快。许多大学生受宗教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的吸引,或出入教堂寺观、过宗教节日,或研究、追奉宗教人士、参与宗教团体,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显而易见,西方、本土宗教思想、文化,渐行渐近,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伊斯兰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教徒,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教徒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更应当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有为的品质。担当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要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要切实为时代新人解答“为谁担当”“为何担当”以及“如何担当”的成长困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教育都要“整合”参与进来,因为历史是一种合力,最重要的是看结果,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什么是担当?“担”的本意是用肩挑,有担负、承担之意,亦指一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当”则具有负责、主持、掌管之意。也就是说,“担当”就是一个人要承担负责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敢于担重任,有魄力。担当精神,就是能够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担当精神内涵丰富,它以道德、责任、情感、知和践行为核心,是知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担当精神,包括三个层面: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能力,担当的勇气。这三个层面也是践行担当精神的需要。

担当是一种态度,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前提。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面就包含深刻的担当意识和超越凡俗的品味。因为混世者平庸,立世者超凡,主事者卓越。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当有一定的抱负和志向。黑格尔老师有句名言:“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大学生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积蓄力量,锻造本领,立志做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即做一个有益于家族、有益于学校、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往小了说要做一个有为的青年,往中了说要做一名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往大了说要做一个世界通用的中国人或合格的地球村村民即“世界公民”。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襟;这需要大学生当养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豁达坚毅;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搏击姿态。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命运。大学生不断拓宽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中无疑包含担当有为理念的支撑,大学生“驿动的心”当中暗含未来命运的基调与格局的安排。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迈情怀;这种精神是消融消极颓废状态的良方;这种精神是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摆脱思想僵化的锁钥。这个精神里面就包括着担当的品味与意识。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家业衰败,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使命般的激情,不思进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借用当下时尚的话语来说,没有一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一定的担当有为的准备,一个人哪有饱满昂扬的进取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李大钊先生主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共和国的秀才,不仅要有满腹锦绣的才华,同时要具备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道义”使命。在笔者看来,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具备一定文学性的语言、历史性的结论、哲学性的头脑和对时代把握的敏感性和敏锐性。

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处身立世,当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世间茫茫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今天市场经济泛滥、拜金主义盛行、“两面人”风光、“精致利己主义者”滋生的语境下,仍焕发着真理性的光芒,圣贤古训的价值意蕴并不因两千多年时光的流失而“黯然销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大学生属于青年中的知识分子,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而且要不忘传统士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时代的学人不仅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作为文化人还需有意识培养“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从而夯实文化自信的定力。

青年表征着时代的精神。革命导师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就是所处时代的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这就将青年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把青年的进步和发展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列宁也很赞同马克思关于青年的观点,他认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由此可见,在他们眼中,青年身上所要担当的责任和承担的任务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青年一代身上所负有的活力和精力是其他阶段的人身上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必须把青年一代放在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位置,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要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推动青年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人是现实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谈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通俗地讲就是:人不是为了吃大米而活着。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青年当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有自信必须紧跟时代。习近平指出:“担当就是责任。”责任是担当的内核,担当是责任的外化。没有责任担当便无从谈起,没有担当责任便不能落到实处。习近平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担当精神指的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富有责任心的精神基因,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进取的精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理想信念对青年不可或缺。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够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中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可见民族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未来都对青年寄予了重托和厚望,具备着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是最有活力的一代。

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在时代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以自己在时代中得到力量来反馈给时代,青年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竭尽全力,青年的未来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也需要以祖国作为依托,在祖国提供的优质平台和优良的条件中不断突破自我和发展自我。因此,青年必须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努力完成国家和人民所赋予青年的那份使命。习近平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因此他鼓励和强调:“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责任与担当是青年的必修课。习近平曾告诫广大青年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需要担当精神来指引。担当精神,能使人直面矛盾和困难,不推诿、不逃避,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履行自己的义务。青年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急于求成,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稳步推进自己欲要实现的理想性目标。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习近平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担当精神能促使大学生紧跟国家的新战略安排,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任,自觉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踏实勤干,在追求理想、开拓未来、服务社会的进程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大学生应当成为担当型的干部。担当是与有为紧密相连,在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教育中向来倡导,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于是才有了安徽巢湖无为县的地名,才有了华为这样世界驰名的民族品牌公司。大学生是党的干部的后备大军,我们要大力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我们要重点培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好干部;我们要突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干部提出了“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要求:即“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既要勤勉的学习,充实技能,又要在实践中斗争和锻炼自己,不怕困难和坎坷,不惧矛盾和危机,在关键时刻挺在前面,做中坚分子,发挥正能量,因为人生正道是沧桑。没有担当有为的品质,就难以闯出一条道路来。因为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

作者: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雪,深圳博物馆中级馆员。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龙岩一中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和文化节,为了迎接“双节”的到来,作为龙岩一中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做到奋发图强。同时,我们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九月十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题的讲话。其中,他强调了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古今中外,涌现过许许多多以“全能”闻名的人。旷世全才达芬奇,是一位绝无仅有的人文主义画师,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生物学家;“时代巨人”爱因斯坦,是提出相对论的科学泰斗,也是热爱小提琴的犹太少年;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沉醉四月天的多情诗人,也是投身于横梁卯榫的建筑大师。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人格充实绚烂,他们用自己的“全面”带给了世界不一样的精彩。

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高分低能”和“教育工厂”等贬义词却频繁出现。随着它波及的范围逐年扩大,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个人前途会受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令人担忧。为了减少这种“君子不器”的现象,新高考改革正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体现之一。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鼓励了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所长,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这也刚好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斗转星移,岁月流金。2018年,我们学校迎来了她的第115个秋天。百余年沐风栉雨,喜迎桃李满天下;数十载筚路蓝缕,竟得春晖遍四方。学校创办至今,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学子。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中共福建省委首任书记陈明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卢衍豪、郭柏灵、林鹏等“两院”院士,胡道杨、游卫东等新时期烈士英模,北京奥运冠军张湘祥,央视节目主持人谢颖颖等体艺新星,都在这里接受良好教育后,挥洒出人生的辉煌。他们是不同领域的带头人,也是全面发展、不懈追求的一中学子的优秀代表。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九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明确提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可见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成为小班老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班幼儿午睡习惯自理能力。

对小班初入园的幼儿来说,午睡时段是幼儿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时段,但午睡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儿童睡眠不足,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那怎样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呢?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环节做起,开启小班幼兒的美梦行动。

1美梦准备中。

1.1环境创设。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午睡环境。在床上张贴图示及小标志,让幼儿容易找到自己床的位置。

其次,做好睡前的准备。睡前十分钟,告诉孩子我们要准备午睡了,使孩子有心理准备,同时用轻柔的音乐来暗示幼儿,提醒每一位幼儿入厕。

最后,让幼儿舒服地午睡。发夹、皮筋等放置在一个框里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物品;汗多的幼儿垫上汗巾;穿连衣裙的幼儿换睡衣等。

1.2榜样示范。

初步感受良好午睡习惯养成。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哥哥姐姐的午睡室,也可以把幼儿睡觉时的照片拍下来制作成ppt,让幼儿欣赏。

1.3方法指导。

趣用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穿脱外套、鞋子、裤子的方法。如穿衣服:抓领子,戴帽子,小老鼠转洞洞。穿裤子:先找到小袋子或小标记,一列火车开出来,又一列火车开出来。

对于能力特别弱的孩子,老师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逐步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

1.4睡前运动。

睡前运动也就是幼儿的饭后散步环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散步是为了让紧张和放松有所交替。小班幼儿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被吸引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过强的体力运动,也没有无所事事,更有利于入睡。

2美梦进行时。

2.1引导入睡。

2.1.1听故事、音乐。

“孩子们我们的故事会又开始了,请你闭上小眼睛小嘴巴、小手放好,我们安静地听故事。”当老师一个故事讲好以后一部分幼儿已经入睡,其他幼儿发现同伴睡了也会悄悄地入睡,也可以放一些摇篮曲,音量不能太大,可以起到安神静心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入睡。

2.1.2约定悄悄话。

班中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迟迟不肯入睡或假装睡,这时教师、保育员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如“你可以睡觉了,等下小红花会和你做朋友的”,等幼儿睡着以后把小红花贴在他的床边。当他们醒来以后一定会感到惊喜,同时为下一次午睡做好铺垫,积累更多的信心。

2.1.3加强个别教育。

对于个性化的孩子,要进行跟踪观察,及时提醒和引导。有些孩子会有一些不良的午睡习惯(咬被子、拉草席),老师可以轻轻地坐到他边上,拉拉他的手,让他明白你在提醒他,这种情况用行动提醒优于语言提醒。一些要老师陪着睡觉的幼儿,慢慢抚摸他的背,轻轻和他说,你先睡等下老师过来。

2.2检查睡姿。

幼儿入睡后,教师、保育园巡视检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可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提高睡眠质量。不正确的睡姿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脏、血液循环、肺部、脑部等机能的良好发育,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侧卧姿势。在一日活动中以故事、游戏等形式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鼓励幼儿运用正确的睡姿,纠正其睡觉的不良习惯。

2.3提高警惕,关注特殊幼儿。

幼儿身体不适或生病时一般会反映在睡眠上,如有的幼儿高烧会引起惊厥,感冒咳嗽引起异物堵塞器官等。老师、保育员要善于观察发现,随时认真地巡视午睡情况,防止幼儿在被窝里玩小物件,如珠子、发夹、积木等。灵活管理午睡,对个别早醒的幼儿可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

3梦醒整理中。

3.1引导幼儿自主盥洗。

快起床时要提前关上窗户,拉开窗帘。早醒的孩子可以先起床,避免过一会儿盥洗室拥挤。为女孩子梳好头发。最后让孩子喝水吃点心。

3.2关注每个孩子。

起床后,老师逐一检查并帮助整理他们的衣服、鞋带,多数孩子很乐意与老师进行短暂的接触,幼儿会很开心,因此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同时也能让你了解孩子是否尿床,如果尿床了,老师要悄无声息地帮他换好衣服,孩子们都不希望大家知道他的那点事。观察幼儿情绪是否有异常,了解异常情况的原因,如果身体不适及时和家长联系。

3.3家园合作。

利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午睡对孩子的重要性,教师给予家长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方法,使幼儿在家中能坚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孩子喜欢午睡,午睡是快乐的,老师管理是轻松的。这就要求老师有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也要求家长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改变和更新。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更应当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有为的品质。担当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要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要切实为时代新人解答“为谁担当”“为何担当”以及“如何担当”的成长困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教育都要“整合”参与进来,因为历史是一种合力,最重要的是看结果,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什么是担当?“担”的本意是用肩挑,有担负、承担之意,亦指一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当”则具有负责、主持、掌管之意。也就是说,“担当”就是一个人要承担负责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敢于担重任,有魄力。担当精神,就是能够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担当精神内涵丰富,它以道德、责任、情感、知和践行为核心,是知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担当精神,包括三个层面: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能力,担当的勇气。这三个层面也是践行担当精神的需要。

担当是一种态度,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前提。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面就包含深刻的担当意识和超越凡俗的品味。因为混世者平庸,立世者超凡,主事者卓越。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当有一定的抱负和志向。黑格尔老师有句名言:“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大学生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积蓄力量,锻造本领,立志做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即做一个有益于家族、有益于学校、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往小了说要做一个有为的青年,往中了说要做一名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往大了说要做一个世界通用的中国人或合格的地球村村民即“世界公民”。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襟;这需要大学生当养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豁达坚毅;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搏击姿态。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命运。大学生不断拓宽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中无疑包含担当有为理念的支撑,大学生“驿动的心”当中暗含未来命运的基调与格局的安排。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迈情怀;这种精神是消融消极颓废状态的良方;这种精神是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摆脱思想僵化的锁钥。这个精神里面就包括着担当的品味与意识。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家业衰败,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使命般的激情,不思进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借用当下时尚的话语来说,没有一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一定的担当有为的准备,一个人哪有饱满昂扬的进取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李大钊先生主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共和国的秀才,不仅要有满腹锦绣的才华,同时要具备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道义”使命。在笔者看来,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具备一定文学性的语言、历史性的结论、哲学性的头脑和对时代把握的敏感性和敏锐性。

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处身立世,当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世间茫茫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今天市场经济泛滥、拜金主义盛行、“两面人”风光、“精致利己主义者”滋生的语境下,仍焕发着真理性的光芒,圣贤古训的价值意蕴并不因两千多年时光的流失而“黯然销魂”。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大学生属于青年中的知识分子,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而且要不忘传统士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时代的学人不仅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作为文化人还需有意识培养“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从而夯实文化自信的定力。

青年表征着时代的精神。革命导师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就是所处时代的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这就将青年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把青年的进步和发展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列宁也很赞同马克思关于青年的观点,他认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由此可见,在他们眼中,青年身上所要担当的责任和承担的任务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青年一代身上所负有的活力和精力是其他阶段的人身上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必须把青年一代放在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位置,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要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推动青年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人是现实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谈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通俗地讲就是:人不是为了吃大米而活着。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青年当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有自信必须紧跟时代。习近平指出:“担当就是责任。”责任是担当的内核,担当是责任的外化。没有责任担当便无从谈起,没有担当责任便不能落到实处。习近平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担当精神指的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富有责任心的精神基因,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进取的精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理想信念对青年不可或缺。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够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中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可见民族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未来都对青年寄予了重托和厚望,具备着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是最有活力的一代。

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20xx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在时代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以自己在时代中得到力量来反馈给时代,青年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竭尽全力,青年的未来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也需要以祖国作为依托,在祖国提供的优质平台和优良的条件中不断突破自我和发展自我。因此,青年必须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努力完成国家和人民所赋予青年的那份使命。习近平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因此他鼓励和强调:“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责任与担当是青年的必修课。习近平曾告诫广大青年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需要担当精神来指引。担当精神,能使人直面矛盾和困难,不推诿、不逃避,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履行自己的义务。青年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急于求成,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稳步推进自己欲要实现的理想性目标。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习近平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担当精神能促使大学生紧跟国家的新战略安排,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任,自觉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踏实勤干,在追求理想、开拓未来、服务社会的进程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大学生应当成为担当型的干部。担当是与有为紧密相连,在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教育中向来倡导,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于是才有了安徽巢湖无为县的地名,才有了华为这样世界驰名的民族品牌公司。大学生是党的干部的后备大军,我们要大力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我们要重点培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好干部;我们要突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干部提出了“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要求:即“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既要勤勉的学习,充实技能,又要在实践中斗争和锻炼自己,不怕困难和坎坷,不惧矛盾和危机,在关键时刻挺在前面,做中坚分子,发挥正能量,因为人生正道是沧桑。没有担当有为的品质,就难以闯出一条道路来。因为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一

我们在翻滚的巨浪中寻找人生的出口,面对大海时,理应勇敢无畏,学会在层层波纹中闯出自我,但也应懂得狂风暴雨的肆虐无情,心怀敬畏,步步为营,方可拥有那奔腾呼啸海波后的另一片天空。

世上可怕的东西很多,我们应当敬畏,但黑暗与强大势利并不能将我们吞噬,因为无畏。虽然难犯,我们却不会被主宰,所以心怀敬畏之情,亦需勇敢无畏,正如做到有所怕,有所不怕。

我们不可逞匹夫之勇,轻视一切。世界上不缺乏有力气的人,需要的.是能看透平淡下暗藏杀机的智者。也许在强敌面前,我们应该无畏,不能退缩,懦弱,可亦不可藐视轻看,以为凭借一双拳头和一颗不怕死的决心就可以取得胜利,全然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最后只会一败涂地。项羽于我们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但倘若能时刻谨慎,心怀敬畏,那结局就是另一番风貌了。所以在无畏之前,我们也应敬畏。

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心有无畏之勇,方能冲破黑暗,赢来光明。曾经热播网络剧《余罪》就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卧底的角色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让人心生敬畏,因为走错一步,下一秒或许连尸首都不知在哪,在这种步步危机的处境中,我们需要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更需要小心谨慎,心怀敬畏,这样终有一日才能重见光明,摆脱黑暗。

会敬畏之人很多,勇气可嘉者更是数不胜数,可若是两者兼有,却不是件易事,而这个时代需要的往往确实这样的人,我们要相信,兼具两者,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青年,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_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鼓足干劲、砥砺前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担负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的爱国情怀。在战争年代,无数青年为了国家富强和人类解放进行艰苦卓越的抗争,甚至奉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爱国情怀在一次次波涛汹涌的革命浪潮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和平时期,作为先锋力量的青年人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坚定而又有力量的呐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世纪60年代末,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来自天南地北的热血青年汇集到十堰这座山城,为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挥洒汗水,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从朝气蓬勃到两鬓斑白,他们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在东风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为十堰建成“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担当意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古代圣贤先哲们远大的人生愿景和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代青年要心怀天下,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我作为市委党校一名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敢于发声亮剑,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当好“布道者”和“熔炉工”。加深对市情方面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重点研究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十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理论宣讲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面对干部年轻化、高学历化、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等情况,充分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模式,更好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时不我待攻坚破难的奋斗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中的这段话道尽了每一位奋斗者所要面临的艰苦磨难和严峻考验。当今时代,信息传播迅猛,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机会稍纵即逝,青年一代更应该有自强不息、只争朝夕、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和问题要有岿然不动的定力、破釜沉舟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有志者事竟成的努力。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好“新长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襟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昂扬斗志,涵养初心、把握时机,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十堰建设“绿色生态市、现代新车城”作出新的贡献。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使命对我们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

青年要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唯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富强、世界发展融为一体,才能复杂斗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定力、找准方向。

青年要有真才实干。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必须依靠各行各业各种人才的奋勇开拓,扎实苦干。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四

青春之于人生,意味着理想、朝气和开拓;青年之于国家,代表着生机、活力和未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的时代让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更光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回顾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青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进程中追求美好梦想、谱写壮丽诗篇。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大潮,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善莫大于作忠,新青年们要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领发展。

新青年一代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新时代青年在工作中要向老一代学习他们宝贵经验、学习做人、学习做事。新时代青年在工作中要不断的自我充电,以新的方法、新的媒介、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确保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新时代青年在工作中要以实践出新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梦想从学习开始,工作从实践起步。现在形势任务变化很快,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增多,我们要有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和知识危机感,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管理好时间是管理好自己的重要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保持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新青年们要坚持创新,努力做活力永驻的源泉,要积极领悟新思想,争做不悔的践行者以及不畏的变革者。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干部应当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做时代变革的弄潮儿。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任务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急需一大批有能力、肯实干、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召唤努力做好中国当代青年的楷模: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美哉我青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青年,与国无疆!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五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旧民族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局面。

现在距离“五四”运动已经有____个年头,这个长期的艰巨征程,是以“五四”运动为起到,今天的我们务必牢记。

然而革命远未结束,这也是我们在今天更有必要纪念“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首先是一个青年运动,热血青年成为革命的先锋队。这些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极利主义者,他们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面临海外列强横行之际,用青春和热血开创了崭新的时代而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五四”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只是关心个人的狭小天地、贪图安逸。

做进步的爱国青年就要感受时代的脉搏,就要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今天的青年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信仰缺失,当然,这不只是青年人自身的问题。但没有信仰并不妨碍青年人用实际行动爱国。在这次行动中,青年人终于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实嘴脸,借此也有大批青年反思自己已经形成的许多认识,从而真正的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信仰就存在于这种探索中。

进步的青年必有崇高的理想。而这崇高的理想,莫过于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幸福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与我们现在中国现状有怎样的距离?这些需要我们青年人自己来找答案。

纪念“五四”运动,就必须从“五四”运动开始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走到今天。在这条革命征程中,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青年人去认真吸取的宝贵营养。

我们青年人要有爱国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笑脸!

复兴之责勇担当汇总篇十六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和艰辛,而现在,我们正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担当复兴使命,意味着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回顾历史,我们深感身负崇高使命,应勇往直前,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第二段:传承先辈精神,激发担当情怀。

为担当复兴使命,我们必须传承先辈的精神。我们应当缅怀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建立了幸福的家园。他们的担当精神不仅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更是为子孙后代的未来奉献一切。作为新一代,我们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先辈的担当情怀,响应国家的号召,立足岗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段:解放思想,勇担责任。

担当复兴使命需要我们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只有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自我,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勇敢地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担当复兴使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更高的热情、更扎实的工作来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第四段:自觉履职,勤于实践。

担当复兴使命,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自觉履职,勤于实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每一个岗位,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我们要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段:激励团队,共同奋进。

担当复兴使命需要一支凝聚力强、协作默契的团队。作为一员,我们应当激励同事们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奋斗。通过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更高的目标。我们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肩负着担当复兴使命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履行这份责任,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以自己的行动,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让我们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复兴使命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