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七篇)

  • 上传日期:2022-12-29 04:25:00 |
  • ZTFB |
  • 12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一

彩虹本身就是美好的象征物是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本课以制造彩虹的活动做为开头,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光和色彩的研究中去。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展示制造彩虹的实验方法,也就是分解白光的方法:

1.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光线射进三棱镜后,光线发生了折射,由于组成日光的七中色光的折射角度略微不同,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就被分解开了。

2.用斜放在清水盆中的镜子分解阳光——调节镜子和水面,使它像是一个三棱镜,产生与三棱镜相同的效果。

3.用喷雾器背对着阳光喷雾的方法。

了解白光经过三棱镜或小水滴等进行折射、反射产生色散现象。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在手电筒上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第一次试教时我发现这个实验做得很失败,因为手电筒光的强度不同,而且蒙上颜色玻璃纸后显现的颜色也不够明显。所以学生很难判断光色混合后的颜色,结果要我来告诉他们。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先选取相同型号的手电筒,充足电,然后蒙上两层玻璃纸,效果好多了。通过这实验,学生可以知道红、绿、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可以合成其他所有颜色,它们是光的主要颜色,三种混合就是我们见到的白光。通过视频介绍光的三原色,并引出彩色电视机的色彩工作原理的拓展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玩”中经历探究七色光秘密的全过程,在“玩”中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集中精神认真听,我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播放完后让个别学生上讲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能提出问题的同学除了认真听之外还证明他在认真思考问题,一举两得,许多同学也想做小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也就更集中精神听了。

通过《彩虹》这一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思考,放手给学生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还不够,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还做不到主动思考问题等,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二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三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四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脱式计算)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单。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因为导学单的使用,一切进行地很顺利。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节的导学单,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导学单重点、难点突出,将事半功倍。

2. 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 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五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复习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近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平时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

总结

,本打算到“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

方案

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六

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精)七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公共基础课进行设置的,其初衷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各领域产生兴趣。但在当前教学中,过多偏向于实际操作,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反思,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普及型的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其课程内容简单精巧,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多采取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的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呢?除了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方法外,学生怎样才能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框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下是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索。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仍以传授计算机操作和基础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为辅。虽然各大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典型综合任务为目标,将相关知识点穿插在具体案例中,但教学方法仍旧采用“教师在操作台前演示,学生模仿相关操作步骤来完成任务”的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诉求差异,导致其对通过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期待也截然不同。

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积极性差异明显,因此一些学校采用课后补习的方法,鼓励能够对课堂知识举一反三、前后联系和综合运用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或无自主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促进,尽量统一课程进度。

学生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学习方法仅仅是记忆相关的操作方法,复制教师的演示步骤。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内涵,也没有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能通过所学的软件掌握特定的系统操作,也很难灵活地将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设计原理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系统时,学生只能从头学起,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别说触类旁通了。

教学内容安排未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堂上往往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后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问题抓耳挠腮。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搞一盘棋、一把抓的教学安排,必将影响到学生独立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教材的选取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门课程看似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够深入和透彻,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流于形式,达不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效果。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只是把它作为补充课程,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效果甚微,没有实现相应课程设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某一版本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终究会过时,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很多学用不一致的实际问题。在信息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任务分解来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软件功能的整体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是有规律的,加强学生对操作对象、操作过程的理解和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掌握,将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模仿引导到对功能模块的理解层面,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一般方法。

学生被动学习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查找遗漏知识并乐于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通过头脑风暴和思维发散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复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知识框架中抽取相应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就和快乐,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巩固。教师要设计一些不同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对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思考,配合任务的实践操作,逐步培养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上,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来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思考问题,通过摸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计算机基础课属于操作实践类课程,学生不应该只是模仿教师的具体操作,如果学习方法是照猫画虎、生硬地模仿或者死记硬背那些功能键,不仅无法扎实地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无法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师应该对类似的功能模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师讲过的课堂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比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检查知识漏洞和关联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讲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自己深入理解的,这样学生会更加注意听课细节,并学会总结、归纳,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意识,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请主动性强和有思想的学生上台进行课程项目任务的操作演示,并引导其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任务完成效果展示,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完成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其做题思路和操作的准确性,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正确的学习习惯继续努力。对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助学习,有助于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引导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机信息素养和能力,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体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xx,(09).

[2]江文.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xx,(04).

[3]刘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xx,(2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