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霜降散文简短(模板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9:13:02 |
- ZTFB |
- 12页
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方式,也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词汇和语法的运用。总结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我激励,给自己以正面的肯定和鼓励。
霜降散文简短篇一
在农村里对节气并不是很在乎的,气温变换都有其规律,但也有其偶然性,就像今年的霜降气温就不如想象中那么低,听妈妈话的孩子固然穿上了秋裤,但也有不少像我一样穿单衣还出汗的另类,穿多的属于尊重节气,穿少的则属于尊重事实,小时候在家母亲属于前者,一觉得自己冷就把我包裹的严严实实,而父亲无疑属于后者,看我稍微多穿几件衣服,就说春捂秋冻,穿那么多干什么,不少家里的战争就是类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对错,争几句也就算了,大家各行其道,很可能第二天同样话题又重复提起,依然如故。至今想起那个时候父母拌嘴我都想笑,他俩有时候也是说着说着就笑了,家里本就不是战争的气氛,我庆幸自己一直在父母恩爱的环境里长大。
霜降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远足捡漏,当时我们那里有个名词叫做“乱”花生,其实是不是这个字也说不清楚,可能是鲁西北的方言吧,含义就是在秋日收割后的地里寻找别人遗留在田野中的作物,不但是花生,地瓜土豆也属于这个范围,按照乡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土里没被收获的可以被别人捡走,但地面之上的如瓜果、玉米、谷物之类的即使主人不收,别人也是没有权力采摘的。开始的时候我是和村里的大人一起,后来我就习惯于独立活动了,撒开两只腿,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走,当时因为花生地瓜等属于经济作物,并不是每家每户都种植,而且大庭广众之下肯定早被人扫荡过了,因此就要走很远的路,越偏僻越可能有收获。
“乱”花生也算得上是一个旅程,当时最标准的配置是一个旧的口袋或者书包,一把铁锨,再加上一天的吃食吧,条件好的自然还会有自行车等高级装备,当然几个变态的可以骑头驴,人和坐骑都在寻找自己的口粮,而我就只能属于低配了,甚至于早饭在家吃的多一些,连午餐都不带,一路上走在旷野里的时候有点小激动,幻想着体会一下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出发时候身上冷呵呵的,走不多大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但一般说起来从开始到第一步落脚一般需要二个小时的时间,另外我比较好胜,经常大家采摘一天回到家里要比赛一下彼此的劳动成果,我做不到最多但我绝对不甘于最少的,因此往往喜欢剑走偏锋,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走的路我走,高唐也有过不少历史遗迹,有过很大片的乱坟岗子,也有石人石马破庙之类的古建筑,但当时那些地点往往被人视为阴气团团,白天时候都很少有人路过,他们附近的地里相对剩余的花生地瓜就多一些,我属于天生胆大一类,对这些牛鬼蛇神的传说嗤之以鼻,曾经有一次在古代传说的黑风口(就是水浒上孙二娘开店的古址)挖地瓜挖了满满一口袋,几十斤的重量,走到晚上十点多才到的家,把父亲和母亲吓得出来找过我好几趟,自那次后母亲就不怎么同意我外出的这种打野食的情景了,但我一再坚持,一到周日就跑出去,弄得她也无可奈何。
上高中开始,去了县城,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霜降散文简短篇二
2019年10月22日,早晨六点不到,我便起床,因为睡不着。原本周日,我至少要在床上赖到七点,但今天有事,要与从北京回来的王大哥约定去乡下采访几个人。
这个计划,是三个月前就定好了的。在王大哥的提议下,我准备写一篇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以王大哥家乡lf市周边70年代至90年代时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题目暂时还没想好,所有的人物原型和故事,都必须来源于民间,只允许少量的虚构。
这样的写法,对比以前我的经历,还是第一次。因此,对我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更有趣味性。长期以来,我几乎所有的创作,大部分来源于道听途说或个人的灵光一闪,因此所写出来的作品,接地气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最重要的一点,由于没有参照某个特定的当事人,所以笔下的人物,缺少唯一性,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更少了独特的、人物应有的本真的特色,形成了人云亦云或千篇一律的缺陷。这对于创作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失误。这,也许是我多年以来,没有写出精品之作的主要原因吧。
我和王大哥相识,源于一次偶然。今年五月初,我在去北京参加企业自动运转培训的前几天,突然心血来潮,注册了一个个人公众订阅号。在推广的过程中,坐在我对面的出纳郑姐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是一位难得的社会活动家。她的人脉极广,并且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她在一天之内,就帮我把公众号关注量的人气提到二百多人。其中,就有在北京创业的成功人士王大哥。郑姐与王大哥是同学。王大哥在北京做过某杂志社的主编,办过成人大学,现在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他最新创作的《边境上的妞妞》一书是涉及小学教育的话题,现正在印刷中。通过微信交流,王大哥提议说,想策划一本反映自己家乡变迁的作品,但因自己常年在北京太忙,如果我有空,可以去乡下搜集第一手素材,写好初稿,最后他会帮助我进行后期的修订、包装和出版发行。
我听后,觉得这个点子不错,便欣然同意。写lf乡村的变迁史,我有着最大的一个便利条件,因为我是lf的女婿。近二十多年来,我去lf的次数多到难于统计,耳濡目染,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着文学含金量的乡镇区域,就拿我老婆的娘家来说,就曾发生过不少趣闻奇事呢。当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要有了人物的原型,通过移花接木、李代桃僵、夸张修饰、剪裁复活等手法,让所有的人物(主要人物3—5人),服务于同一个主题,这样一篇还原或反映过去的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浮出水面了。这部作品,应该适合九零后的年轻人读,更适合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用来回忆或缅怀历史。这段记忆,如果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祖辈父辈们所经历和奋斗的过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一本书比建一幢乡下别墅的意义,要远远大得多。
七点半到了,我给王大哥发微信,约定在老汽车站门口见,由他开车带我去lf乡。按采访名单,我们第一个要见的人,是王大哥的堂妹夫王总,他在lf街上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电器店。不巧的是,他因眼睛有点不适,昨天临时去了南昌。王大哥说,没关系,另外还有两个人:一是周老师,他平日爱好读书、书法、乐器和唱歌,曾在中学教过王大哥的语文,后来在乡供销社上班,现在退休了,开了一间农资店,专卖化肥农药和种子。另一位是周大哥,他是全lf乡,乃至全湖口县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当过村里的民兵队长。
平时我与老婆下乡,都是到汽车站坐班车。由于两头都要等车,加上路上要上下客,走走停停,每回总少不了一个小时。今天有了专车,效率就提高了。半个小时左右,lf市就到了。
王大哥停好车,与电器店的老板娘堂妹打声招呼,就带着我进了周老师的农资店。
听完王大哥说明来意,周老师很热情,也有些兴奋,起身要到对面的南杂店去买水。是我和王大哥将他拉住,他才作罢。周老师从店里拿出瓜子和板栗,非要塞给我们吃。盛情难却,我只好拿了一粒炒熟的栗子,削开吃了,发觉味道和县城里买的不同,要甜些,也更有粉些,我认为这便是正宗的乡下的味道。
接下来,主要是周老师和王大哥叙旧。师生两人有很多年没见面,要谈的话题太多。
我坐在一旁微笑着,几乎插不上话。当然,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采访,最多只是算一次预访,好比运动员临上场前所做的热身动作,活动活动关节,防止肌肉拉伤。
我仔细观察周老师的这间店,里面绝大部分摆的是化肥、农药和种子,又有烧给死人用黄表纸和花圈,还又有白纸、毛笔、墨水和二胡。在进门左边的角落,还有一大叠落满灰尘的书。我突然想起,以前经过这条街,这里有一个书店,莫非就是周老师经营的。一问,果然如此。周老师说,乡下人不注重文化,有点钱不是打牌,就是给小孩子买零食,买书,大多数家长认为是一种浪费。这么大一个lf市,却养不活一家书店,真是一种悲哀。
我深有同感。这,或许就是城乡的差别吧。县城里的孩子,哪个家庭没有几十本课外书堆放在孩子的床头,节假日,孩子除了吃肯德基,还要参加各种书法、绘画或乐器培训班呢。
周老师一边与王大哥聊天,不时前来有人买化肥或种子。一个话头被打断,聊起来就有点费力。王大哥提议说,在这部作品里,要有意识地插入一些家乡方言。周老师听后,马上说,我说几句方言给你听,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从未对外人说过:
“我从江桥到九江。”
“老彭是彭泽人。”
“张青街上卖青菜嘚。”
“我在马影桥影巴嘚都冇看到你侬。”
我一听,觉得非常有趣,用笔飞快地记了下来。这四句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巧妙地共用了同一个字,但读音却又不同。用当地的方言说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呢。
正聊着,有个中年男人进来买菜种,看样子与周老师很熟,顺便发出一句感叹“没想到某某这么快就死了!”
说的是一个平时看上去很健朗的男人,昨天下午在田里挖沟,突然将挖锄一丢,倒在地沟里,便去了。
闲聊中,我隐约知道死者的年纪并不大,是位吃公家饭的,又好像在外面有了女人,正在和妻子闹离婚。因为离婚后,男子死后的抚恤金,就与原配妻子无关,归后来的二婚女人所有。也许,后面的那个女人,之所以要和男的接触,便是看中了这点好处吧。
周老师分析说,其实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家庭矛盾最近心理压力大;二是性生活频繁,消耗体力;三是有高血压却喜好贪杯,不知禁酒。
虽然我不认识死者,但我认为周老师的分析,入情入理。当过老师的人,与普通的平头百姓,就是不一样。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和周老师多点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都是由陌生到相识的。只要彼此的心接近了,没有顾忌,不设防,心门才能打开,我才能从对方口中,寻求到我想需要的故事。
其实,在乡下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有些人不善于表达,就算有满肚子的官司,却无法用语言说出来;而有些人,他们的潜意识里一直缺少听众,只要有人引导得法,对方就会津津乐道,话题如山泉之水,源源不断呢。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在店门口碰到了我老婆的哥孩子的舅舅,他是来市里买东西的`。他要我去家里吃饭,我因有事便婉拒了。后来,我又遇见了原百货公司的一位老领导周股长。当年,我在百货上班时,常来市里的百货批发部盘点,周股长是负责人。这么多年没见,我还能一眼就认出他来。只是,毕竟岁月不饶人,与三十年前相比,他已略显老态了,依然很瘦,眼睛还好,耳朵不太便利,站在面前,我若说话的声音小了,他便听不见。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解的老人,九十年代我在东莞沙田打工,还与他的儿子在同一家港资厂共过事,当时他儿子管人事,多亏他儿子向老板引荐我才受聘当上了这个厂里的会计。
老股长非要拉我和王大哥去家里吃饭,我说下次再去,他非不同意。于是,我和王大哥便决定去认认门,饭不吃。下次我会再来拜访他。因为他在lf市里这么多年,他的经历和见闻,正是我所需要的。一进门,我看见四五个小孩子在玩。不知道是他家的还是有邻居家的。这年头,年轻的都去外面打工,把孩子都丢给了老人。这样一来,老人身上的担子,比年轻人还要重。因为只要某个孩子出现一点差错,老人便会受后生的埋怨。我和王大哥四处看了看,没有坐。周股长让孙女拿来几个桔子,皮是青色的那种,我们怕酸,真心推让着没有接。我知道,在周股长心里,遇见我这个曾经的小同事,没算家里没有好菜招待,我留下来哪怕吃一口白粥,他也是高兴的。我向老领导郑重承诺,下次一定专门登门打扰。
午饭的时间到了,王大哥推却了堂妹的邀请,我们三人由周老师带路,去了同一条街的小餐馆吃饭。
餐馆的一楼是卖米粉、熟食和凉菜。我们进去的时候,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乡下女人带一个小男孩,坐在一张长凳上吃汤米粉。那个满脸有着污垢的小男孩也许是不小心吃了一块小干辣椒,适时大叫了一声,并夸张地伸出红红的舌头。那个埋头吃面的女人闻声只抬了一下头,什么话也没说,又低头用筷子挑起一大摞热气腾腾的面,根本顾不上烫嘴,三下两下便咽进肚子里。看来她像是早餐没有吃,有些迫不及待的样子。
周老师刚进门,外边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喊他,说要买一种打青菜的药,周老师便又返身去了店里。
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把我们领上二楼。二楼有一个大厅,里面有两间包房。外面的一个放了一张带转盘的餐桌。里面一间房了是空的,没有桌椅,四周堆满了杂物。靠近马路前沿的门是关着的,我走过去把门打开,原来门外有个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清楚地望见楼下从这条街上经过的所有人或动物。如果要找人,只要轻轻喊一嗓子,楼下的人便能听得清清楚楚。只是阳台的角落,有几双小孩子的旧鞋,一把断了腿的破椅子,一条破了洞的男式内裤,一条没有铁扣头的皮带,和一捆小学生的旧书。很显然,餐馆的生意并不是很好,不然,经常有客人来的话,二楼就会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小女孩第二次上楼,手里拿了一个开水瓶。放下之后,也不说话。我冲她正在下楼的背影,说了声“谢谢你小姑娘。这么小就能帮着大人招呼客人!”想想家里十岁的儿子,有时他妈妈在楼下喊他,让他下去送楼梯间的钥匙什么的,明明听见了,就是不愿答应,因为他舍不得停下手上正在玩的游戏“王者荣耀”。乡下的孩子与县城的相比,要懂事得多。
餐桌上没有菜单,我便下楼到厨房问厨师。原来厨师自己就是老板,说今天有虾、鱼、牛肉,你只要说吃什么,我就会配齐。三个人,原本我想点四个菜,老板却说,那就一个萝卜炖牛肉,一个红烧草鱼块、一盘菠菜。我担心不够吃,老板自信满满地说,够了!
我心里想,这老板真的实在,若在县城,餐馆里的服务员巴不得客人多点一些菜,吃不了又不关她的事,只要老板有钱赚就行了。原本我和老板约定,由我买单,没想到饭还没吃完,王大哥就抢着下楼把钱付了。也许,他是想要尽地主之宜吧。这里,毕竟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
三个菜的味道和家里炒的差不多,牛肉不是特别烂,可能时间太短,欠些火候,但绝对能吃。红烧鱼块里配的洋茐,我吃了好几片。最后上的波菜,是我的最爱。席间,王大哥与周老师谈到音乐,周老师放下筷子,猛然来了一嗓子,是一种很纯正的男中音美声唱法。由于曲高和寡,平时乡下人根本不懂得欣赏,周老师极少在人前开口。我和王大哥先吃完饭,并排站在阳台上,王大哥望着自己非常熟悉的这条街,有些感触地说,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人的面貌还是这个样,变化得太少了。
我问他,你在京城天子脚下呆惯了,猛然回乡,是不是不适应?
王大哥摇摇头说,我不是不适应,是在思索一个问题:除了钱,乡下除了每家每户想盖高楼洋房,村民的精神追求,似乎几十年来仍在原地踏步。
我说,现在国家正在改革户籍制度,取消非农户口,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一律称为“居民户口”。可农村人与成里人真正存在的差距,仍然是精神上的,或者是说骨子里的,血液里的。这种看不见的发展中的不平衡,是今后国家需要努力变革的方向。
午饭过后,我们没多停留,按周老师提供的路线,我们开车去舒家庙找周大哥。
这一段路低洼不平,幸亏王大哥开的是北京越野车,底盘高,很适合在这高低不平的乡下土路上行驶。
王大哥刚把车停在庙前,从庙里走出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穿着普通人的正常装束,用普通话问我们是不是要拜菩萨。原来在这个偏僻的乡下庙宇,也有外乡人。王大哥说是找人,报了周大哥的姓名。女孩便说,他现在不在。王大哥便问,他是今天不在,还是最近没来过。女孩说,昨天没来,前几天来过,他的行踪不一定的。我突然想起身上带了周大哥的手机号码,便报给王大哥。拨了两次,电话通了。原来,王大哥与周大哥的弟弟是同班同学,说是从北京回来有要事请他帮忙,周大哥便说马上就到。
霜降散文简短篇三
霜降节气天气慢慢变冷,看着早上时候外面已经起了一层厚厚的霜,这时候一些作家也油然而发,创作了许多关于霜降节气的。
散文。
大家想来欣赏一下吗?接下来我们精选了几篇给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喜欢。
是清澈见底的水拉开白霜的序幕;是晨曦中的枫叶打扮粉末聚会了白雾的理念、装饰了水中的假山、驱赶着阴霾的旷野杂尘;是秋风清扫了马路的纸屑、塑料袋以及所有风能驱逐的污秽。给宽敞的池塘一块块洁白的亮点,给池边的绿荫蒙上了一层清爽的气息,赐给辛勤的园丁一座水上清贫志趣石山,使成功者的雄心成为金字塔模式永远铭刻清澈的水上!瞥过池塘:也能见到多病缠身的秋露的污秽被秋风打扫得如此干净,收获季节的失败者萦绕脑际的烦琐被云雾吞嗜得彻彻底底。这就是敖菊独放的季节风采展现的一角。
朝露侵蚀的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从平原又重复到了高原,与昔日的亲朋好友回忆起往日的甘醴、苦涩、漫长的艰苦岁月。真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啊!忆往昔,他三个月的南方治病,目睹了发展较快的城市建设的繁荣:道路的宽阔立体、楼房的高耸如云、植被的独特成荫。富裕城市国人道德品质的高尚:看病、坐车中的礼让,公共场所卫生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的自觉表现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统美德。想起来受益匪浅才是他呢!因身体、思想双丰收了!至于寒来暑往很正常,人生的烦琐多了并不怕。
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这里有假山常年漂在水上,绿荫永久陪伴着池塘和假山。辛勤的人们就不要提了。
霜降逢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今天是老人节,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节日快乐!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
——题记。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昨天的九月初八,我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了。20xx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在家乡重阳节到来的前一日,霜降来临的前一夜。
下雪了,20xx年的第一场雪,确切地说是20xx年秋末冬初的第一场雪。秋末冬初的第一场雪,在深夜铺天盖地的来了。一场大雪,飘飘洒洒,漫天飞舞。秋末初冬的雪,飘飘扬扬的洒落人间。看着飘舞的飞雪,让我想到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诗句。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再打开电脑音箱听着刀郎的那首“20xx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让人浮想联翩。时隔十年,这一早一晚,飘落的黄叶和洒落的白雪,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秋来九月八的夜,我站在窗前,看着天空中飘着大朵的雪花,伴着冷风簌簌掉落,窗外的一切已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闰秋重九日的早晨起来,不知什么时候雪停了。一场大雪,给生活中的你我送来了霜降和重阳。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一日双节,佳节又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耳边总会长久地响起一曲曲不朽的生命赞歌。
霜降逢重阳。霜降,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重阳节,曹丕一早写过:“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1989年,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给重阳节增添了新的含义。霜降和重阳节的重叠,并不常见。这种现象,在近百年内共出现过五次,即1920xx年10月24日(闰二月),1936年10月23日(闰三月),1955年10月24日(闰三月),1993年10月23日(闰三月),20xx年10月23日(闰四月)。这是自然界的巧合。20xx年的自然界出现了几个巧合,例如:处暑节气和七夕是同一天,中秋节和国庆节紧紧挨着,就像除夕和春节一样,人们也就幸福地度过了八天的假期。
佳节又重阳,曾经是金甲点点,昨天是枫叶流丹,今天是白雪皑皑。曾经的霜降时节,我陪父亲对坐小酌时听着张君秋大师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南翔”的京剧《西厢记》;曾经的重阳节,身在异乡的我哼唱着陈少华的“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的歌曲,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今天霜降逢重阳的时候,我在一向明澈的大雪飘舞时,独自在淡紫窗帘边的橘黄色台灯下,默默吟诵着你留给我的手书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或许是试图让人的心绪匍匐上一层清霜,今天不只是给人送来清霜,还有这场为重阳和霜降伴舞的大雪。“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20xx年的秋末的第一场大雪过后逢重阳。“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20xx年初冬的第一场大雪过后遇霜降。此时的白雪皑皑之中,已不见了唐代重阳插茱萸的丰腴佳丽,没有了北宋重阳赏菊的佳人那头上的簪菊,更不见清代菊花傲霜怒放在重阳的花海中的风流才子,只有那“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风雪交加了。
重阳遇霜降,秋冬在过渡。暗淡了春天的万物复生,远去了夏天的骄阳似火,告别了秋天的天高云淡,向冬天的冰天雪地行进。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从现在开始,天气逐渐寒冷,气候日趋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我亲爱的朋友须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增强体质。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天(10月23日),今天早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也在5摄氏度以下。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霜降之后就是立冬,冬天已不再遥远。再过半个月,就是24节气中的“立冬”。凛冬将至,北雁南飞,秋收冬藏,一天更比一天凉。我亲爱的朋友,天冷了,注意保暖添衣裳!
霜降逢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今天是老人节,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节日快乐!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
霜降散文简短篇四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又是一个霜降的节气,多日的雾霾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包裹的严严实实。
而就在这样的笼罩下,繁华依旧,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灰色的夜空,被从四面八方照射过来的霓虹灯映衬着,即使在晴日里也很难看到星星的闪烁和皎洁的月光。
或许星星和月亮的是否存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去在意的。
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儿此刻还未见停歇,依旧淅淅沥沥。
窗外的空气有些湿冷,丝丝寒意不禁笼罩心头。
乡下的夜总是如此的安静,安静的有些孤寂,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深秋的雨夜。
两只虫子在墙外的草丛里低吟,仿佛是一对情侣在诉诸衷肠。
不远处城际高铁的列车在铁轨上经过,划出一道光的直线。
搭载着旅途中的人们,驶向未知的远方.......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夜里那颗浮躁不安的心才能得以沉淀,将往日那些千头百绪的琐事逐一进行梳理。
香烟的烟雾在房间弥漫,不知道此刻那些记忆中至亲至爱的人们是否都已安详的进入睡梦。
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雨夜里为了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思绪万千,无心睡眠。
霜降之后就应该是立冬了吧,眼看冬天就要来了。
曾经和一位南方的'朋友闲聊时说道关于城市的印象,他说还是喜欢自己的南方的家乡,山水环绕,绿树长青,可以拥抱大海,可以四季如春。
而这个城市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春秋又太短暂。
听完我只是一笑,秦岭山脉、长江、黄河,将偌大的中国在地理位置在分为不同的区域,而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
其实每一座城都是有魂魄的,就像一个人的灵魂。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一道生动的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这个城市的性格,厚重大气、爱憎分明,不懂掩饰。
冷就冷的透彻,热就热的酣畅,而春秋的短暂正需要我们加倍的去珍惜。
我们的青春不也是如此吗,总以为自己还未长大,可是看看年龄才发现已经步入了中年。
那些过往的人过往的事似乎昨天还在等待,可是今天却发现已经的确成为了过往,再也回不到昨天。
喜欢安静却又害怕孤独。
很多人都向往亲朋好友之间的相聚,而我却在相聚前就似乎感到了分散离别时的淡淡不舍……亲情总是人生最无法割舍的,也是唯一可以天长地久的,除此之外的或许都是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全国人民都开始经商了,网络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所有的电子商务,正规的、冒牌的、甚至是虚假欺诈的。
当自己刚刚知道atm机还可以存钱和转账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而各种电商更是应运而生。
中国经济的下行也让习总寝食难安,各处奔波。
一时间马云和总书记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个人。
都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就看你能否抓住机遇。
是的,机遇是不会告诉你他来了的,但是有时候机遇也是需要缘分的,万事皆有缘,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缘分泛滥的年代。
曾几何时,在电台里听到一个主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无力推波助澜,那就顺水推舟吧。
或许真是这样。
面对各种无奈,顺其自然四个字被当今社会多少人视了为座右铭。
但在我看来其实不过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可奈何罢了……而今这位陪伴自己度过青涩年代的主持人英年早逝,长安从此无夜话,漫漫长途谁做陪?听闻消息后,内心又伤感了许久,就行是一位故友的别离。
其实,人的一生,没有谁会一直陪伴你一辈子。
拥有的时候就好好珍惜,逝去的时候也要洒脱相送。
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自己一个人一路走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要是努力了,付出了,问心无愧了,即便了此一生,那也是无憾的了。
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心去面对那些值得珍惜的人。
霜降散文简短篇五
原料配方白萝卜2千克老蒜盐水(指泡过蒜的老盐水)500克新盐水600克特级白酱油。
1.选个大、鲜嫩、不空心的白色圆根萝卜,去蒂、根、须,洗净,沥干水分,逐个切成3厘米厚的片,用盐拌匀入盆腌3天,捞出,沥干涩水。
2.将各料调匀装坛内,放入萝卜片及香料包,盖上坛盖,掺足坛沿水,泡1个月后即成。入坛后半月左右要翻坛一次,使其受味均匀。若需贮存较久,可将萝卜整块入泡。
产品特点脆嫩,甜香,微感咸味,呈深黄色。可贮放100天以上。
各种传统泡菜:
传统泡菜有泡青菜、泡鱼辣椒、泡豇豆、泡蒜薹、泡甜蒜薹、泡大蒜、泡藠头、泡甜藠头、泡刀豆、泡野山椒、泡红圊根萝卜、泡莲花白、泡黄瓜、泡洋姜、泡甜椒、泡瓢菜帮、泡芹菜、泡花菜、泡大白菜、泡酸萝卜、泡娥眉豆...
霜降散文简短篇六
微露晨曦满地霜,枯草黄叶霜花白,清新秋色千里景,枫红菊黄不胜收,莫叫好景逝匆匆,恰是香山红叶时,秋雨延绵云雾伴,秋殇别恋初冬寒。
虽已秋寒初冬上,却是四季更替时,风景依然如画盎然,山色水美,尽收眼底,无需粉黛,无需刻意去修饰,天然而成,不需点缀,那么自然,浑然一体,浸染满目,富有油彩画的韵味十足。
悄然间,从繁忙工作中惊醒,好似南柯一梦,已走进梦的边沿,站在了秋冬交替的十字路口,这秋,这景、这韵味、这秋雨别恋的雨滴,使红叶挂珠,让黄叶凋零,满地黄花,摇曳飘逸,十足的水墨自然画卷,人间画廊,来不及去尽收眼底,涌入自己的镜头,只因四季交替的轮回,哀叹中,离别絮语的惆怅间,刹那,深秋已悄然戛然而止,秋韵浓浓中,层林尽染,遥相呼应中的步步美景,悄然间,已经要落下帷幕,深秋雨中的丝丝寒意,踏过漫山遍野,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穿过行人渐渐包裹得冬衣和脸颊,只留住秋的尾巴,吝啬的想吸吮尽这秋日的丰满,让水瘦山寒,让枯叶遍地,落地黄花片片松软,仅留红叶黄菊为伴,银杏叶的满枝丫,柿子树梢挂的红火、透心凉的甜蜜和临近黄昏的胡杨林的坚韧挺拔,让夕阳余晖染醉这浮尘杂世,还有那秋收的愉悦心头,硕果满仓,初冬咋寒,不尽然,确已感觉到了初冬脚步的慢慢缓缓临近。
不尽的秋雨,眼看着就要云淡风轻,天高气爽,却就这样绵绵不断,初冬之上,赋予草木有了灵气,秋雨成霜化为露,滋润着,倾诉着,倾诉这离别、不愿割舍的情怀,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惆怅,让人也感觉到了却上心头的触痛,由衷而生起别恋、相思、扯不断的思恋和亲情的不舍不离。
一把相思泪,见物念亲人。都说深秋初冬别离寒,却盼故人早日还,遥寄嘱托温暖季,牵挂不忘倒也难。枯叶枝头,零星洒落,黄花败叶,随意散落,一叶知秋寒,忽如一夜秋风的扫荡,刹那之间,已经是别样的风景,与秋风瑟瑟中感到了亲人离别和相思的伤感。都说,这秋冬交接的季节,也是思亲遥寄送暖的季节,“寒衣节”,给远在天国的亲人,送去一份温暖的寄托,捎去一份相隔别离的问候,季节变化了,这份对亲人的情感,永远都是真实的。荒野孤坟,野菊围绕,是否还是依然烂漫,从来没有刻意去播种,却每年按时盛开,那是母亲的最爱,让苍天也有了灵气,荒草衰败,稀疏环绕周围新栽两颗松柏是否已经长大,那是儿女的永远的思念和寄托,是心灵、血脉的相应传承,是不能割舍情感的延续。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时光里,故事总有讲不完,岁月流逝,老去了容颜,却成熟了心智,当繁华中叶片落尽,生命中脉络才会历历可见,走过属于自己的岁月,一路走来,回首经过的人间沧桑的不易,不愿意在彼此伤害中求得生存,只想做好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求别人多么理解,一切只想平淡,还好有姊妹们的相互扶携,有父亲健康的身体,也觉得幸福了许多,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走的是平淡路,做的是简单事,让繁杂的事变得情趣简单,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泡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生活中五味杂陈,不求最好,也不怕多好,就这样,安静、随和、祥和、平淡中走过,有朋友的相伴,亲人幸福的微笑,就这样,美好如初……云淡风轻,又一年,花开花落,又一季,就这样,迎着秋日初冬的暖阳,孕育着冬天滋润,期待着来年春的萌发和生机盎然,那将会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和丰收的希望归宿。
霜降散文简短篇七
这是入冬的关口。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一夜风雨,气温骤降,忽地觉出冷了!浑身都缩紧了,还忍不住要哆嗦,连呼吸都带着颤音,白气一坨一坨的。
晨起,落叶萧萧,满径斑驳,淡绿,金黄,鲜红,间杂着死寂的暗褐,盛与衰在生命的纹理中对峙,冰冷的雨水漫漶流溢,湿漉漉的不仅是落叶,还有匆匆而过的鞋袜。风呼啸而来,雨激荡四溅。行在街巷里,最直接的触感是被推搡,被击打,痛倒不痛,却寒彻入骨。冷不再是一丝一丝的,而是一团一团的,有了分量,更有了后劲,冲撞不起,更招架不住。有冬天做后台,寒气开始有些肆无忌惮了,气势汹汹,四处掩杀,还有谁敢以单衣薄衫轻视之。
本不怎么关注时令,却因为一个“冷”字,真真切切地记住了霜降。
天渐冷,霜初现,是为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同是冰清玉洁的姊妹,霜的美并不逊于雪,皎洁,晶莹,绒绒的,濡着霜絮的草与树,同样可以展现出玉树琼枝的风姿。较之于雪,虽少了动人的舞姿,却多出一份令人尊重的静美。雪属阴而霜属晴。在《霜月》中,大诗人陆游这样写道:“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待红日初升,经过整整一夜的凝结,在草叶、树枝和泥土上,处处可见茸毛一般的霜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这般清美的景象最是可人!
季候变迁到这个时节,寒气使晨露凝成六瓣的霜花,漫地晶莹,一如春蕾绽放,绽在红衰翠减、百花凋零的深秋。这个时节的秋景最为萧瑟,最易勾起悲秋的情绪,尤其是一个人独自赏秋的时候,就特别容易陷入心无旁骛的境地,进而悲戚到不能自已。民谚道:“霜降杀百草”,透过秋的悲凉去目睹那一地晶莹,忽地就悟出:霜就该是白色的!它的白是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底色。白得恰逢其时。白得素雅而净洁,白出了一种致敬生命的庄重感!
设若你的目光也因此而沾染了伤感,那么这白色的六瓣,一定也会氤氲着淡淡的残香。那香无疑是一种记忆,属于我们曾经贪婪地凑上鼻息去闻一朵花的姿势,属于曾经烂漫得令人“沉醉不知归路”的春天。我曾嗅着满径芬芳踏进乡野无边的草色,说脚下像是踩着软绵绵的绿毯。
现在,春已经消匿了。眼瞅着,秋又蹿到了尽头。
冬近山寒。寒气催生的第一场雪已悄然飘落在秦岭深处,漫山遍野尽显苍茫。城之南,冬已虎视眈眈地猫在那里,威逼着一城秋色。
天色愈加阴沉,风雨愈加猛烈。近前的一棵梧桐颤抖着稀稀疏疏的枝叶,那些正在坠落的宽阔叶片,好似一只只奋力翻飞的大鸟,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一头扎向地面。这么多年来,这般景象我还是第一次凝视。
风在窗外呼啸,雨溅落在窗沿上,窗外的寒气蛇信子一般探进屋里来,一个像青春一样短促的秋天即将过去。
就着这份清冷,我想我会牢牢地记住这个秋天,记住这个寒气逼人的霜降节气。
霜降散文简短篇八
“萝卜,穿心红萝卜哎——”随着几声长长的吆喝,今年的萝卜上市了。
家乡出产一种绿皮红心萝卜,个头不大,不像南方的大白萝卜又长又大,也不像北方的红皮萝卜头小腚大,这种萝卜圆圆的,像一只青青的大苹果,绿叶、绿皮、肉色紫红,皮薄汁多,脆甜可口,只有绿皮略带点微辣,适合生吃,因此也叫水果萝卜。
循着叫卖声,巷尾一轮电动三轮车装满萝卜,翠绿的叶子晶莹着朝露,绿叶绿皮,犹如一车翡翠,萝卜上还带着薄薄的潮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收获的新鲜萝卜。当地人卖萝卜,一般不洗掉潮土,并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萝卜喜欢生长在粉沙地,萝卜上细细的粉沙土,只要用手轻轻一捋,或用毛巾一拍,就扑扑簌簌掉了下来,露出青青的子皮。卖萝卜的农家人往往是带着一把弯弯的旧镰刀头,一手提着萝卜根,一手拿着镰刀把叶削掉,然后就听到咔嚓咔嚓几声脆响,一个萝卜就分成几瓣,拿在手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鲜艳异常,往你手里一送:“弟们,尝尝咱的萝卜,不脆不甜不要钱。”卖萝卜的人一脸纯朴憨厚,让你绝对相信萝卜的脆和甜。
萝卜上市时节,不论是大饭店,还是居家便饭,都喜欢凉拌萝卜,把萝卜削去皮,切成细丝,或薄片或小块,撒上姜丝、淋上香醋、放点精盐,滴上几滴小磨香油,拌合均匀装盘,然后放上几根鲜绿的芫荽,红绿搭配,色、香、味俱佳,真可谓是一道下酒好菜。据说,这还是故乡的历史名人明朝马娘娘创造的一道名菜。只不过现代人在马娘娘菜谱中又加了一点味精,招待四川朋友就加点花椒红油,招待南方友人就加些白糖或黄酒,真乃招待四方宾客的绝品佳肴。
故乡也有任何作料都不加的吃法。那就是大澡堂泡澡的地方。立冬过后,北方人喜欢泡大澡堂,一掀开厚厚的澡堂门帘,澡堂子像蒸馒头房,白色的水蒸气扑面而来。澡堂内玻璃窗都浸染得像毛玻璃,雾气腾腾,挂满一层水珠。一股桑拿的汗蒸味,水渍味混合在一起充满整个浴池。一个个赤条条地泡在水里,嘴里不停地哈着气,脸上大汗淋淋。泡够了,口渴了,冲一下淋浴,披上浴巾,慢腾腾地到休息室。接过来澡堂小伙计远远甩过来的热气腾腾的毛巾,擦一把脸,沙发上一躺。马上小伙计顺手从冷水盆里捞起一个红心萝卜,两头一削,只听咔嚓咔嚓几刀,放进托盘,再倒上一杯滚烫滚烫地热茶,送到你的面前,绿皮红肉,像一瓣瓣刚切开的小小西瓜,水润透亮。泡过澡的人拿起萝卜,咔嚓一口,又脆又甜又凉,再呷上一口热茶,热气伴着淡淡的萝卜清香从嘴里鼻里溢出,全身瞬间通泰,那才叫痛快。
此地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把红心萝卜切成小方块下到豆里。本地老百姓大都会腌制萝卜豆瓣酱。小雪季节一过,发好一盆黄豆,煮一大锅,拌上盐放凉,然后伴进切好的红心萝卜和新鲜的红辣椒,撒上一些白酒封缸保存。经过一冬一春的发酵,鲜亮诱人,酱香扑鼻。早起做上一碗手擀的宽宽面叶,舀上一汤匙撒在面上,再滴上几滴麻油,捧起大碗哧溜哧溜两口,萝卜清脆爽口,豆瓣微辣香浓,汤汁红稠,下肚爽滑。再轻轻地吮一口热烫,这美味赛过山珍海味,常常吃得满头出汗。
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合,近年也有人学着用红心萝卜做韩国泡菜。把萝卜去皮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大碗里,加入盐和糖,腌制一小时。滤去多余的水份,把鱼露、红椒粉、大蒜末和姜末放在一个小碗里拌匀,撒在萝卜上面,搅拌一下,再加入葱段。然后,把混合好的材料密封,在室温下放一天,即可装盘食用。这种吃法保留了萝卜的清脆,成了城里人家一道很不错的开胃菜。
我和红心萝卜有扯不断地感情。记得是三年自然灾害时的皖北农村,一片萧条破败。那时提倡“吃食堂”,凡是铁制的东西都拿去大炼钢铁了,家里没有锅,也没有刀,更没有油盐之类的作料。为了躲过饥荒,刚一进入伏天,祖母偷偷地在一片倒塌的房子废墟中种上红心萝卜。祖母每天都偷偷去浇水,看着小苗慢慢出土,两片心形的小叶在阳光下摇曳,不几天,又慢慢长出两片花花的叶子,几场雨水过后,废墟中一片葱绿,很快就能看到根部渐渐变粗,有了萝卜的雏形。上天保佑,没人发现祖母偷种萝卜。一场寒霜降临,到了萝卜收获季节。祖母把萝卜叶子轻轻地揉搓几下晒在废墟中,晚上把萝卜悄悄收回院子里,在墙根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小坑,小坑中间垂直放上一把高粱杆,所有的萝卜都埋在小坑里。大雪飘飘,寒风咧咧,饥荒到了最严重的时候,祖母晚上偷偷从小坑里扒出两只萝卜,没有锅,没有盐,没有油,祖母总是燃一把火,把萝卜烤一烤给我吃,我总吃的很香很甜。萝卜慢慢少了,祖母舍不得吃,自己吃晒干的萝卜叶。最艰难的寒冬岁月,这些萝卜救了我们娘俩的命。因此,我对萝卜感恩戴德,很有感情。
红心萝卜也有让我心里隐隐作痛的'时候。母亲常年在农村生活,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不好,红薯是主粮,吃多了总是胃胀胃酸。母亲喜欢让我买些红心萝卜,她说吃萝卜比吃药还见效。每年的萝卜收获季节,我总是买上一大袋子送去,母亲也是把萝卜埋在坑里,胃不舒服就扒出来吃一个,很是见效。因此,也总以为母亲是有慢性胃病,除了送母亲喜欢吃的萝卜,也送一些香砂养胃丸之类的中成药。母亲总是只吃萝卜不吃药,她总说“吃萝卜喝热茶,大病小病都不怕。”我们也不以为然,没有重视她的胃胀胃酸。有一年,母亲来城里小住,我带她去医院体检,结果查出是冠心病。医生说,冠心病前期临床表现和慢性胃病有很多像似之处,胃胀胃痛,胸闷胸慌表现都一样,只有做ct和彩超才能区别。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带母亲体检呢。都怪这红心萝卜,让我放松了对母亲病情的警惕。最终母亲还是因冠心病不治而去,让我后悔莫及。从此,我一看到红心萝卜,心里就隐隐作痛。
不论心里怎样隐隐作痛,我还是喜欢红心萝卜。
每到秋后孩子们下乡回来,总喜欢随车带来红薯、花生,必定还带来了一些红心萝卜,顿时倍感乡情四溢。先熬上红薯稀饭,拌一盘萝卜丝花生米,撕一只烧鸡,切几片莲藕,焯两朵西兰花,再来一锅烧排骨,铁锅里一圈贴上几个锅饼,饼熟铲出,放入大块红心萝卜,立刻萝卜清香飘满厨房,萝卜刚刚断生,便迫不及待地浇上点香醋出锅,萝卜清香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常常等不到老伴放到饭桌上就先偷吃一块萝卜。老伴打趣地说:“你也不怕烫着,小心一点。”一大桌菜一顿“豪吃”,几瓶酒大口豪饮,一会儿萝卜吃个精光,烧鸡排骨都剩下。是啊,近三十年人们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近中央台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最好的注释。
平日里在家,一家人炒几道小菜,再来一杯小酒,生活舒心滋润。愁吃愁穿的日子早已远去,但咱皖北人那种“豪吃”的习惯恐一时也很难改变,对上点年龄的人来说更不想改了。好像只有这种“豪吃”仿佛才能吃出皖北的乡土味道。
美哉,家乡的一盘红心萝卜,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那是浓浓的故乡情思,那是一首充满乡情的歌谣。
霜降散文简短篇九
当芸芸花草香消玉殒的时候,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就悄然无声的来了。
是花落引来霜降,还是霜降令万花凋零?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二十四节气解》上如是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气象学上,把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称为霜降。
屋后小园的菜叶上那淡淡湿湿的一层,是露还是霜?哦,今年暖秋,哪来的霜?“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立秋开始就在心里渴望秋风秋雨秋水长天,可整整一个秋季似乎毫不理会的就走到了秋的尽头。暖秋,少雨,持续干燥,一路暖暖的,耽搁了多少秋绪,几许秋愁,蕴酿了多日的文字也跑得无踪无影。
然而,霜重色愈浓。大自然的如椽之笔把树叶点红了,把庄稼染黄了,把天空刷洗得瓦蓝瓦蓝。把盐阜大地装点得色彩斑斓,流金淌银。
“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广袤的原野里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富饶的灌河南岸是何等艳丽!
“芒种黄豆夏至秧,想种好麦到霜降。”秋收秋种的序幕早已拉开,农人们麦种已经拌匀,金镰已经磨亮,收割机已经走在路上,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
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稻们像一个个待嫁的新娘,脱去绿衣,换上新装,娇羞地低头弯腰,相拥相抱着,象是在准备盛大的集体婚礼。
棉花笑得裂开了口,像个傻傻的村姑,大大咧咧地站在田里,向人们炫耀丰收的喜悦。
玉米已经登场,几株晚熟的玉米像聪慧能干的小媳妇,头飘发穗,怀抱婴儿,在玉米地里张望,等待着打工郎的归来。
向日葵像一队队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昂首挺胸,面向太阳,守望在小河边、大路旁。
红薯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从地里爬出来,滚成团,堆成山……。
静静地伫立,呆呆地凝望。一川烟草,八面来风,临风秋色滚滚来。新农村的天空,秋阳高照,白云起舞,白云下面——我的家。
生于秋天,莫名的喜欢秋天。徜徉在长满野菊的小径,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不是自己,生活也不是自己的生活。
真的不敢相信,自己和秋的缘分是这样的深,深到原野深处,深到滩涂海边,深到无人之境,深到完全将自己溶进了秋。不管是梦里还是梦外,不管是在南山还是在东篱,分分秒秒似乎都不想离开秋。
秋已深,人未老。曾经接受过多少次秋的拥抱,今天还像是第一次亲近自然,第一次身心合一,第一次领略什么是秋的安宁,第一次感悟什么是诗意的栖息。
所以,我盼望心里的叶子早日落下。一年复一年,叶落了,归根了,大地歇息了。季节如此,人生何尝不是?经霜叶更红,那霜就从今夜白吧。
霜降散文简短篇十
霜降逢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今天是老人节,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节日快乐!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
——题记。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昨天的九月初八,我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了。2012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在家乡。
重阳节。
到来的前一日,霜降来临的前一夜。
下雪了,2012年的第一场雪,确切地说是2012年秋末冬初的第一场雪。秋末冬初的第一场雪,在深夜铺天盖地的来了。一场。
大雪。
飘飘洒洒漫天飞舞。秋末初冬的雪飘飘扬扬的洒落人间。看着飘舞的飞雪让我想到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诗句。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再打开电脑音箱听着刀郎的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让人浮想联翩。时隔十年这一早一晚飘落的黄叶和洒落的白雪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秋来九月八的夜,我站在窗前,看着天空中飘着大朵的雪花,伴着冷风簌簌掉落,窗外的一切已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闰秋重九日的早晨起来,不知什么时候雪停了。一场大雪,给生活中的你我送来了霜降和重阳。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一日双节,佳节又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耳边总会长久地响起一曲曲不朽的生命赞歌。
霜降逢重阳。霜降,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重阳节,曹丕一早写过:“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1989年,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给重阳节增添了新的含义。霜降和重阳节的重叠,并不常见。这种现象,在近百年内共出现过五次,即1917年10月24日(闰二月),1936年10月23日(闰三月),1955年10月24日(闰三月),1993年10月23日(闰三月),2012年10月23日(闰四月)。这是自然界的巧合。2012年的自然界出现了几个巧合,例如:
处暑。
节气和七夕是同一天,
中秋节。
和
国庆节。
紧紧挨着,就像。
除夕。
和
春节。
一样,人们也就幸福地度过了八天的假期。
佳节又重阳,曾经是金甲点点,昨天是枫叶流丹,今天是白雪皑皑。曾经的霜降时节,我陪父亲对坐小酌时听着张君秋大师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南翔”的京剧《西厢记》;曾经的重阳节,身在异乡的我哼唱着陈少华的“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的歌曲,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今天霜降逢重阳的时候,我在一向明澈的大雪飘舞时,独自在淡紫窗帘边的橘黄色台灯下,默默吟诵着你留给我的手书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a>。
寒露。
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或许是试图让人的心绪匍匐上一层清霜,今天不只是给人送来清霜,还有这场为重阳和霜降伴舞的大雪。“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2012年的秋末的第一场大雪过后逢重阳。“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2012年初冬的第一场大雪过后遇霜降。此时的白雪皑皑之中,已不见了唐代重阳插茱萸的丰腴佳丽,没有了北宋重阳赏菊的佳人那头上的簪菊,更不见清代菊花傲霜怒放在重阳的花海中的风流才子,只有那“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风雪交加了。
重阳遇霜降,秋冬在过渡。暗淡了春天的万物复生,远去了夏天的骄阳似火,告别了秋天的天高云淡,向冬天的冰天雪地行进。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从现在开始,天气逐渐寒冷,气候日趋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我亲爱的朋友须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增强体质。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天(10月23日),今天早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也在5摄氏度以下。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霜降之后就是。
立冬。
冬天已不再遥远。再过半个月就是24节气中的“立冬”。凛冬将至北雁南飞秋收冬藏一天更比一天凉。我亲爱的朋友天冷了注意保暖添衣裳!
霜降逢重阳,万家和睦万家祥!今天是老人节,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节日快乐!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
霜降散文简短篇十一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注:我的家乡萝卜为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五十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尖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沙汀《淘金记》写幺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腌萝卜干的是红皮圆萝卜。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齐动手。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肚子里都装了不少。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月后取食。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谓油水少也。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孩子们爱吃,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圆圆的,比一个鸽子蛋略大。此北地所无,天源、六必居都没有。
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红萝卜、白萝卜。
湖南桑植卖泡萝卜。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峨嵋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一面涂了一层稀酱。
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秋萝卜,一年到头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异域得此,聊胜于无。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萝卜。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里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的。
《萝卜》拓展——永远的汪曾祺。
初夏。
5月28日。
风很清丽,掠过八宝山的每一个树梢,树梢咧咧地作响。
不绝如缕的《天鹅》曲,像一片忧伤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中流淌;又像是一叶孤独的白帆,随着水波愈行愈远。曾祺先生就在这片云中,就在这叶白帆中,他远行去了。
红色的玫瑰,黄色的玫瑰,它们被摘成花瓣雨,纷纷飘落,它们覆盖着那个平静的躯体,成为他的披肩与霓裳,就这样,飘着云,踏着海,去了。
曾祺先生一生步履从容,却在人不经意间猝然而走,这好像应证了他一生不愿惹人麻烦的性格。
曾祺先生总是对我说:我死不了的,你放心吧。七十岁时他写道:“看相的说我能活到九十岁,那太长了!不过我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的病,再对付十年,大概还行。”他真的连自己都没有准备以这样突如其来的方式告别大家。好比我们以急促的脚步赶至海边,茫茫天边,只剩了白帆远影。
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尽管他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沈从文流露过他要自杀;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但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终于苦涩地感到什么叫庸俗的赵宗浚(《星期天》),“跟着谁,傍着谁,一心甘当二路角”的云致秋(《云致秋行状》),世代没有能力飞出去的高北溟(《徙》),都给他带来过无尽的感慨与忧伤。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就像他对我说过的: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
弥作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湎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在混沌的沧海世事中,世俗一次次洗尽铅华。读过《日规》《云致秋行状》、《异秉》、《落魄》,你不得不沉浸到百味人生中去。清贫勤俭而性情孤僻的学者蔡德惠死了,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高教授“心里很难受”,照例每个星期六晚饭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高教授忽然想到:“蔡德惠要是每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情意正浓,钱袋却瘪了,宋侉子“就说一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骏马,没影儿了。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不妨引用北京作家凸凹的一段话:“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霜降散文简短篇十二
微露晨曦满地霜,枯草黄叶霜花白,清新秋色千里景,枫红菊黄不胜收,莫叫好景逝匆匆,恰是香山红叶时,秋雨延绵云雾伴,秋殇别恋初冬寒。
虽已秋寒初冬上,却是四季更替时,风景依然如画盎然,山色水美,尽收眼底,无需粉黛,无需刻意去修饰,天然而成,不需点缀,那么自然,浑然一体,浸染满目,富有油彩画的韵味十足。
悄然间,从繁忙工作中惊醒,好似南柯一梦,已走进梦的边沿,站在了秋冬交替的十字路口,这秋,这景、这韵味、这秋雨别恋的雨滴,使红叶挂珠,让黄叶凋零,满地黄花,摇曳飘逸,十足的水墨自然画卷,人间画廊,来不及去尽收眼底,涌入自己的镜头,只因四季交替的轮回,哀叹中,离别絮语的惆怅间,刹那,深秋已悄然戛然而止,秋韵浓浓中,层林尽染,遥相呼应中的步步美景,悄然间,已经要落下帷幕,深秋雨中的丝丝寒意,踏过漫山遍野,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穿过行人渐渐包裹得冬衣和脸颊,只留住秋的尾巴,吝啬的想吸吮尽这秋日的丰满,让水瘦山寒,让枯叶遍地,落地黄花片片松软,仅留红叶黄菊为伴,银杏叶的满枝丫,柿子树梢挂的红火、透心凉的甜蜜和临近黄昏的胡杨林的坚韧挺拔,让夕阳余晖染醉这浮尘杂世,还有那秋收的愉悦心头,硕果满仓,初冬咋寒,不尽然,确已感觉到了初冬脚步的慢慢缓缓临近。
不尽的秋雨,眼看着就要云淡风轻,天高气爽,却就这样绵绵不断,初冬之上,赋予草木有了灵气,秋雨成霜化为露,滋润着,倾诉着,倾诉这离别、不愿割舍的情怀,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惆怅,让人也感觉到了却上心头的触痛,由衷而生起别恋、相思、扯不断的思恋和亲情的不舍不离。
一把相思泪,见物念亲人。都说深秋初冬别离寒,却盼故人早日还,遥寄嘱托温暖季,牵挂不忘倒也难。枯叶枝头,零星洒落,黄花败叶,随意散落,一叶知秋寒,忽如一夜秋风的扫荡,刹那之间,已经是别样的风景,与秋风瑟瑟中感到了亲人离别和相思的伤感。都说,这秋冬交接的季节,也是思亲遥寄送暖的季节,“寒衣节”,给远在天国的亲人,送去一份温暖的寄托,捎去一份相隔别离的问候,季节变化了,这份对亲人的情感,永远都是真实的。荒野孤坟,野菊围绕,是否还是依然烂漫,从来没有刻意去播种,却每年按时盛开,那是母亲的最爱,让苍天也有了灵气,荒草衰败,稀疏环绕周围新栽两颗松柏是否已经长大,那是儿女的永远的思念和寄托,是心灵、血脉的相应传承,是不能割舍情感的延续。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时光里,故事总有讲不完,岁月流逝,老去了容颜,却成熟了心智,当繁华中叶片落尽,生命中脉络才会历历可见,走过属于自己的岁月,一路走来,回首经过的人间沧桑的不易,不愿意在彼此伤害中求得生存,只想做好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求别人多么理解,一切只想平淡,还好有姊妹们的相互扶携,有父亲健康的身体,也觉得幸福了许多,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走的是平淡路,做的是简单事,让繁杂的事变得情趣简单,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泡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生活中五味杂陈,不求最好,也不怕多好,就这样,安静、随和、祥和、平淡中走过,有朋友的相伴,亲人幸福的微笑,就这样,美好如初……云淡风轻,又一年,花开花落,又一季,就这样,迎着秋日初冬的暖阳,孕育着冬天滋润,期待着来年春的萌发和生机盎然,那将会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和丰收的希望归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霜降散文简短篇十三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小橘灯》,描写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一盏橘皮做的小橘灯。那时候,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个清纯可爱的女孩,挑着那盏小橘灯,微弱的光亮照着那张圣女般的面孔。脚下的路是昏暗的,但那一线光亮带给她的是希望,是黑暗尽头的光明。
童年最可爱,童年的记忆最美好。
我没有小橘灯,但我的记忆深处有着一盏盏的萝卜碗。
在我们的教室窗口,初冬时节会挂上一盏萝卜做的碗。那是一个挺大的红萝卜,被剖成两片,挖去大部分的果瓤,两头钻上眼儿,用绳子穿起,挂在窗前。萝卜里装着半下子清水,将一些蒜瓣用细线穿成串,排放在萝卜中间。
不久,萝卜的头部长出嫩绿色的缨子,而里面的蒜瓣儿也抽出尖尖的绿色。红的萝卜,白的蒜瓣,绿的蒜苗和萝卜缨儿,趁着蓝天白云的背景,好像装在画框里的一幅画,那么的清新素雅,那么的生机盎然。成为教室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天,我们都要无数次的看着那些蒜苗一点点的长高,更加的绿意融融。没有空调暖气的冬的教室,萝卜碗里的浅浅的水会结冰,会把萝卜的内侧冻得变成淡褐色,但是,丝毫不会改变萝卜外皮的艳红,不会改变蒜瓣的洁白和蒜叶的葱茏繁茂的绿。
起初的那只,是老师为孩子们做的`,不久,同学们都学会了做萝卜碗,一只只陆续地挂起来,让教室里始终有着勃勃的生机和翠绿嫣红。大家又纷纷把这个制作带回到家中,在寒冬的日子里赏心悦目。
萝卜里的蒜苗清新着视觉,间或也会为一碗汤添上一小撮蒜花花,飘出诱人的香气。
如今,谁家都会养几盆花花草草点缀居室庭院,有平凡素雅的,也有名贵雍容的。但是,都代替不了心中的那盏萝卜碗。
它记录了那一时代的淳朴,那一时代对生活的热爱,那一时代没有丝毫铜臭味的浓浓的师生情谊。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教会我们做萝卜碗的老师早已作古,但是,她的形象依然那么清晰地刻在我的心头。我相信,与我同时代、同教室的那些同学们,也会记得我们可敬可爱的老师,记得那一盏盏漂亮清新的萝卜碗。
霜降散文简短篇十四
每年阳历十月二十三日前后,斗指巳,气啸,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
一夜寒秋,大地披霜,万物苍茫一如鬓颜白发的老人。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因为霜降,植被草木的颜色也变得丰富起来,漫步山林间,目光所及,色彩层叠多变,每一片饱经风霜的叶子,都染上了暮秋的深沉和优雅,这应该也是一年之中最美的节气,宛如夕阳人生。
霜降十五日,分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听说这一天,豺狼捕到野兽后要先陈列祭兽,然后再食;树叶开始枯黄,飘落满地,一阵风袭来,沙沙作响;洞里蛰居的虫儿不动不食,耷拉着脑袋开始进入冬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节气,先人以“豺乃祭兽”这个充满杀机的主观词汇开始,似乎是在表达万物生灵对物候时令的敬畏。
这个词最早出现的《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祷告山神容忍它的捕杀猎食,如若“豺不祭兽”,则会“爪牙不良”。
在古时,霜降这一天,军中还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又因此时的战马最膘肥,秋收粮谷充裕,如恰逢国土边境扰乱,帝王便会借机讨伐敌寇。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让孤单寂寥的张继,在秋霜满布的枫桥边吟出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千年绝唱。
就连一代枭雄曹操,也触景感慨人生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天将破晓、满地霜华的水乡秋夜,确实让人易生无奈与凄凉之感,所以自古诗人“悲秋”几成习惯。
有一个人,却偏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来打破秋的肃杀,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为不屈志士抖擞精神,他就是刘禹锡,遮不住秋天排空的诗情。
而有感于秋韵的李商隐,也道出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优美心境,于萧瑟之中乐活,于衰败之中觅静。
豪情万丈的李白,自然少不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淋漓。
乘车游山的杜牧,也大喜夕照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艳秋色。
然而,老百姓们可管不了这么多,这个时节,最高兴的莫过于“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在霜降杀百草的深秋,北方干枯树枝上已能见到雾凇,千里沃野上,农人正忙于秋收扫尾,因为起早贪黑,冻得手脚冰凉;南方却还处于“三秋”大忙时节,割晚稻,种早麦,栽油菜,摘棉花,拔秸秆,翻田地。
在民间,有些地方还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人们觉得,这样既可御寒保暖,又能强健筋骨,有人说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也有人认为吃柿子冬天嘴唇不会裂开,而有些地方则说霜降吃栗子,会变得更加有力。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的玉米散文简短(大全17篇)
- 最新宿舍养宠物检讨书(通用8篇)
- 2023年礼仪与沟通论文简短(精选15篇)
- 最新监督检查情况报告范文简短(大全8篇)
- 2023年再见少年时散文(优秀8篇)
- 霜降散文通用(汇总9篇)
- 以奋斗为话题奋斗是为了什么(汇总9篇)
- 最新检验科岗位职责通用(汇总19篇)
- 2023年谈谈个人入党动机(汇总9篇)
- 如何写学校食堂卫生消毒制度通用(模板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