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考察报告(实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8:38:06 |
- ZTFB |
- 8页
报告是向上级、同事和客户等展示自己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在撰写过程中,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主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在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报告及其结构和内容的安排。
四川考察报告篇一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仅亩。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xx年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x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xx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
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xxx”,同时谋划“xxx”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xx年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
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
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xx年增加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亿元,比xx年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促进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川省提出“xxx”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标。各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今年开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湖南省重点是抓好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培育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福建省的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江西赣南的百万亩脐橙生产基地都在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四川省提出2012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猪肉加工出口基地。
二是推动发展龙头企业集群。目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002亿元,下一步重点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示范,完善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湖南省提出在xx年全省166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3亿元基础上,继续着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xxx”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福建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产业化“百龙千亿”工程,将集中力量从更高层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
三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各省普遍重视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工作,这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xx年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163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814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2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81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为继续扩大劳务创收规模,“xxx”四川省将着力实施品牌劳务工程,推动“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品牌劳务的发展,并逐步向高端劳务市场和海外劳务市场延伸。贵州省有40%以上的县,当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全县财政收入,“xxx”贵州省将继续把劳务创收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计划五年完成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带动全省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四是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五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成为农民联结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四川省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万个,有会员278万人,间接带动了近800万农民,“xxx”末,四川省经济合作组织将突破2万个。湖南省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合作组织纳入“xxx”规划扶持发展,今年将确定1000个进行重点培育,以示范促发展,力争到2012年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全省30%以上的农户将成为合作组织会员。江西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新经济组织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一年时间新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314家,经济组织体系已经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四川考察报告篇二
本文目录。
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xx年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x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xx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xx年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2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赣州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赣州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厦门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和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赣州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xx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五)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要切实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五个省通过成立强有力领导机构,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区学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只有强化组织领导,才能加强各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要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一个突出重点,通过宣传报道,正确引导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进一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加快农村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农村发展体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流通等方面对农村的支持,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返回目录。
10月29日—11月2日,省政府副省长韩忠学率省直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建设、旅游、政策研究等部门和黄冈、神农架、武汉市黄陂区、武当山等地区政府负责人,赴四川省就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考察组一行考察了成都杜甫草堂和“农家乐”项目,阿巴州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广汉三星堆古遗址等景区以及基础配套建设情况,听取了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总的认为,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大,动作大,声势大,规模大,效益大,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之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使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
——旅游资源丰富、有特色。四川自然风光雄奇秀美,巴蜀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等特点。现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4处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9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单体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整体开发的前景广阔。
——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有品位。四川省按照以市场定产品、定规划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旅游规划。在1997年率先完成《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规划,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宣传促销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已成为海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完善、有档次。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近1700公里,拥有10个支线机场航空网络, 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的建成通航,很快地提高了这两大品牌景区的交通便捷性,进入了民航航班穿梭、景区客源大增、互促互动的良性发展。开通了同往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条国际旅游航线,为出入境特别是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重点旅游公路以波形防护栏、各种路标路牌为重点的安全设施建设,遏制了重特大涉旅交通事故的发生。全省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形成了成都、绵阳、自贡、乐山等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设施完善的旅游城市。全省有旅行社540多家,星级饭店380多家;重点旅游景区都建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和特色文艺表演场所,以及规范的停车场和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厕所。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有规模、有档次,增强了景区的品位和对外吸引力。
——旅游产业效益增长快、有规模。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126亿元增加到的421亿元,增长了3.34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6%上升到的7.8%。今年截止“十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4亿元,预计今年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70万人次,外汇收入突破2亿美元。在市场分布上,国内旅游增长很快,入境旅游稳步发展,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比重各半,旅游业呈现出效益型、规模型增长的态势。重点旅游景区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如按九寨沟景区目前的接待量计算,今年的门票及景区内交通收入达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有望超过15亿元。
二、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四川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落实发展措施,保持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规模发展。目前四川正在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开发模式、一流的运作机制,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十分看好。
(一)创新协调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大了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一是率先在国内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委书记、省长、“四大家”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党政一把手,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海外投资商都参加了会议。两届的旅游发展大会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个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一个是烘托旅游产业发展的节庆活动;一个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民动员大会。同时,他们还将采取各地申办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发展大会,力争把“旅发会”办成国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二是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三是加强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张中伟担任,3位省委、省政府领导任副组长,27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调整了省政府领导的分工,明确分管计划、交通、建设的副省长分管旅游行业。同时还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四是省领导全面督导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利用周末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研,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书记、省长去年就旅游方面的批示达66次之多,今年开始在家的省委常委每个周末到旅游景区调研,现场解决有关问题。五是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拿在手上来抓。今年初,由省长任组长在国内率先编制的省级生态旅游发展白皮书——《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正式出版,成为全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省政府正在组织编写《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指导推进省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加强部门联动,加快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四川省在加强对旅游业领导的同时,也加大了部门联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力度。在首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旅游”发展目标,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制订了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分别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省政府从1998年开始每年安排万元发展资金,今年增加到3000万元,明年将新增1000万元,一并列入部门预算。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宣传促销、景区开发引导、人才培训和市场监管等5个方面。省交通、旅游部门建立旅游交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旅游交通建设问题。省交通厅每年安排6000万元的旅游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会同省旅游局研究解决旅游景区公路建设问题。省级新闻单位特别是电视台每年安排一定时段免费播放四川旅游形象广告。目前各级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发展改革、交通、财政、建设等部门支持、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全省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倾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发展重点,全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全省将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作为战略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政策倾斜,推进了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入旅游经济区的开发理念,—将投资300亿元建设179个旅游及其相关项目,逐步推进了五大旅游区上规模、上配套、上水平、上档次。如九寨沟景区投资4000万元添置环保厕所,投资1.6亿元购置200多台车辆用于景区内的往返客运,方便了景区管理,也提升了景区的品位。四川还率先在国内探索景区开发的新模式,对碧峰峡景区进行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尝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四)加强综合治理,整体实施旅游环境优化战略。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整治软硬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自然生态等方面,突出重点,创新手段,加强督办,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在已经制定的《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基础上,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目前正在对《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二是加强旅游综合治理。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扩大旅游综合治理的内容和形式,成立省、市(州)两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开展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检查,从而推动了旅游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至今为止,四川省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已给5个市(州)或部门下达整改。
通知书。
落实整改到位。利用省内1700多名森林警力创造性地开展了“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中学生爱我家乡游”活动使旅游环境建设与两个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了有机结合。三是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省政府批准组建了“四川省旅游行政执法总队”给予25个行政编制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成都市旅游行政执法大队也安排了20个行政编制。四是加强行业管理。制定了旅游交通安全、线路设计、景区景点、购物场所、宗教场所、餐饮和宣传报道等多个规范管理办法规范并提升了全省总体服务水平。五是率先在国内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推动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五)扩大对外宣传,全面实施旅游整体形象战略。近年来四川省按照统一省内形象、整体对外宣传的思路,以五大旅游区的整体促销支撑全省旅游形象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政府主导推动。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加旅游宣传和招商活动。分管副省长一般都要带队出席大型展销、促销活动。各地特别是五大旅游区政府不断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以大手笔造就大轰动,以大投入赢得大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年省旅游部门的3000万元发展基金,有三分之一以上用于了整体形象宣传。目前四川省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二是统筹省内形象。四川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旅游区为重点的北环线,以国宝大熊猫为品牌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四大旅游环线。三是突出宣传重点。由省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地区配合,对五大旅游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加强整体形象宣传、精品组合宣传、境内外重要媒体组合宣传、网络宣传、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宣传,在促销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宣传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五大旅游区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全省70%左右,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全省90%以上。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联合。开发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建立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与重庆共推乐峨—蜀南竹海—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与重庆、贵州合作开发川黔渝“金三角”旅游线;与陕西合作推出生态文化旅游线。同时,四川还采取互通航线、互送客源的形式,加强了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突出龙头、抓住重点、培植精品、带动全面的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旅游业与四川相比,无论从资源的种类和品位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力度和步伐来讲,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有一些还值得我省借鉴。
(一)强化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发展机制。四川省的经验进一步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机制。为此,建议:一是尽快筹备召开类似于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全省性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为筹备好这次会议,请省委政研室或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旅游局等部门参加,组成专班开展全省旅游调研工作,负责草拟省委、省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是尽快调整、充实省旅游协调领导机构,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在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挤出资金,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特别是要把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在内抓基础配套建设、外抓整体形象宣传上增加财政性投入,为重点景区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按照围绕产品搞开发的要求,继续实施“一江两山”(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发展战略,把世界遗产·三国文化旅游区、三峡·神农架旅游区、武汉都市旅游区、亚洲第一洞·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作为国际精品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各部门和相关地区应围绕四大旅游区,按照各自的职责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二是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内涵式、高品位开发。学习四川经验,自然生态型景区要从严格保护的角度,加强景区道路、车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历史文化型景区应注重挖掘、整理,创新表现方式,像三星堆那样既讲究内外设计风格的新颖、美观,又追求文物展示内容的细腻、别致,使人们在享受美感之中获取知识;重点景区还应加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的开发,提高档次和水平。三是各级财政应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应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四是创新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积极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上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模式,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三)继续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湖北旅游的整体形象。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应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推广旅游形象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建立旅游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领导,协调外宣、外事、外贸等部门、相关地区和旅游企业,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塑造统一的对外形象。各级政府部门要像抓工农业产品销售那样抓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二是整合全省旅游形象,精心加以策划、包装。要以四大旅游区为依托,突出各自的主打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形成统一的旅游产品形象。三是不断地创新宣传促销的方式和手段。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大手笔、多层面、有针对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升统一的旅游形象。同时,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旅游宣传工作的投入,并列入部门预算。
(四)继续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塑造精品名牌、拓展客源市场,内部需要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需要有一套相关法规和制度来规范,更需要有一支良好的行政执法队伍来维护。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旅游法制建设。尽快修订出台《湖北省旅游条例》,使之成为促进旅游发展、规范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二是积极制订旅游各行业要素的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标准,促使全省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迈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加强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议成立“湖北省旅游行政执法总队”,安排行政编制20人,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各市州也应成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安排一定的编制和经费。
返回目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
(4月30日)。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十一五”,同时谋划“十一五”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赣州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赣州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十一五”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厦门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十一五”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和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赣州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四川考察报告篇三
月
19。
日至。
25。
日赴四川省和重庆市璧山工业园区、曙光都市工业园区、宜家厨业有限公司、曙光恒升珠宝加工厂、成阿工业园、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乐山工业园、乐山希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进行考察交流。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并亲眼目睹了山城地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全体同志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过去,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皮革皮鞋,曾是璧山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而如今,
“老三样”全部换成了“新三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这一变化过程,也是璧山工业向生态要效益的过程。
这样一个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2。
年前,对污染企业实行“零容忍”,璧山主动放弃。
100。
亿元的工业产值,如今却换来了。
1000。
亿元的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实现了璧山产业的升级。
目前,璧山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而璧山工业园区也被评为。
“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重庆市园林式工业园区”。随着。
30。
平方公里生态园区建设的加速推进,璧山工业园区,不仅是承载梦想的“舞台”,集聚产业的“洼地”,也昭示着璧山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路正畅。
走进璧山工业园区,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却处处鸟语花香;这里,不见连片厂房,却真正。
12。
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上。而“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在已建成的。
48。
公里道路旁,镶嵌着。
90。
万平方米绿化,园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
“我们招商引资的条件,可能是有点苛刻”璧山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45。
亿元;产出上,每平方公里要在。
80。
亿元至。
120。
亿元之间,未来这个目标将提高到。
150。
亿元;税收上,每亩不低于。
10。
万元,今年的目标是。
15。
万元。目前璧山大力发展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产业,相对之前的三大支柱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要少,投入产出也更高。对之前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如皮革皮鞋,园区则不再提供新用地,不能扩大规模,这也促使其通过提档升级取得发展。筑巢引凤推动工业园区集聚发展虽然进驻的条件苛刻,却吸引着更多企业落户璧山,大家看重的,就是璧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台湾的食品龙头企业统一,就是近年入驻璧山工业园区的企业之一。统一在大陆有。
36。
80。
20。
分钟的步行半径内,建公租房、社区公园等。这样的布局,使得市民和产业工人步行就可以上下班,家门口就有公园。
20。
1348.9。
亿元,同比增长。
44.6。
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自。
2006。
年
月由重庆市政府正式命名成立以来,经过。
10。
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总结都市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紧紧依托特色工业园区,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思想理念为中小企业打造现代工业产业园,以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企业集聚化、后勤服务保障专业化的企业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集建设与服务同步发展的道路,全面推动入驻企业的发展,让中小企业能进来、能发展、能壮大,成为重庆都市工业楼宇建设发展的一面旗帜和标杆,为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园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曙光模式。
坚持土地利用集约化。
——。
2006。
年以来,曙光已成功开发建设了。
a
区北岸国际、
b
区港岸国际、
c
区海岸国际,
e
区两江国际四个园区,
d
区海港企业国际城,
f
区曙光•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园和。
g
区曙光•江南新型产业园已在建设中。七个园区全部开发建设完成后,将集约利用土地。
700。
余亩,建成。
150。
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产业园。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打造产业企业集聚化。
——曙光。
150。
500。
余户,将实现年工业产值上百亿元,解决就业人员。
6
万人左右,每年为国家创造税收近。
10。
亿元。
后勤保障服务专业化。
——曙光都市工业园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成长中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问题。重庆曙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八大服务中心作为支撑,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十大服务中心也成为曙光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软实力”。
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为园区提供安保、消防、保洁、水、电、气等各种维持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秩序的服务工作。
金融财务服务中心:建立园区金融超市,有效解决入园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难、发展受限等问题,为企业自身孵化壮大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服务。
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发挥政府。
“助手”作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帮助入园企业办理登记、年检等工商行政事务手续,为入驻企业提供简便、快捷、有效的政务服务。
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园区员工食堂、员工电子阅览室、员工文化娱乐中心、园区超市、园区药房、员工理发店等设施,解决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问题,让企业专注生产加快发展速度。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联合当地政府社区,依据入驻企业的需求,开展专场招聘、专业培训等活动,解决入驻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加快发展储备人才。
“三确保”联合服务中心:建立园区“三确保”联合工作队,专人负责、任务明确、工作落实,确保园区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环保达标。
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中心: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园区办讲座,围绕企业发展的主题和难题答疑解惑,帮助中小企业家更新观念,拓展思维空间,科学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法律服务中心:由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管委会和鼎圣律师事务所联合打造,为入驻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当好法律顾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日常基础法律问题和帮助企业学法、懂法、用法。合法经营、合法维护企业和员工的正当权益,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物流运输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商贸物流配送货物服务,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物流速度,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对客户的意见及时处理并及时向客户反馈处理意见和结果。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理念、坚守“三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企业集群化、后勤服务保障专业化)方针,发挥“三手”(政府助手、企业帮手、经济发展推手)作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致力于建设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园,为推动中小企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成阿工业区位于金堂县淮口镇。淮口镇位于成都市区以东。
45。
公里,县城以南。
21。
公里的县域中部,辐射面积。
109。
平方公里,总人口。
8.2。
10。
平方公里,已被列入四川省培育重点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
1525。
2013。
年园区基本建成,将实现工业总产值。
3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100。
亿元,在“十二五”末,园区将建设成为。
500。
亿产业园区,成为成渝经济区新的增长级。
60。
余个项目,总投资。
131。
亿元,其中上亿元项目。
41。
个。共引入节能环保项目。
45。
个,占引入总数的。
75。
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
亿元,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园区内成阿大道、广东路、江西路。
3
条主干道已建成,通车里程达。
15.3。
公里;在建道路里程。
23。
公里;拟建道路。
条,总长度。
19。
公里,近期将启动建设。园区供气供电、给水排水等配套工程正抓紧建设,确保在今年。
6
月底全面形成承载能力。
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乐山市中心城区大渡河南岸,前身为成立于。
1992。
年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1996。
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乐山高新区,
2012。
年
8
3+1。
”(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
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4。
年,“一区三园”入驻企业。
453。
家,其中,规上企业。
95。
家,高新技术企业。
48。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502.7。
亿元,工业增加值。
150.7。
亿元。
乐山高新区始终坚持。
“特色立区”,已形成“。
3+1。
51025。
”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川省劳动关系和谐园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多晶硅材料产业基地及光伏产业园。乐山高新区现发展成为区位优势明、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环境优良的四川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区位优势明显:乐山高新区是乐山。
“两航、五铁、十高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距成都和双流机场。
1
小时、乐山大佛。
15。
分钟、峨眉山。
15。
分钟车程。园区对岸大件码头可直通长江沿岸各港口,在建中的新乐山港年吞吐量可达。
5000。
万吨,
100。
万标箱。乐山、沙湾、峨眉。
3
个火车站均在。
25。
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通过成绵乐城际列车,乐山到成都仅需要。
28。
分钟。
“三纵三横”主干道交通路网,区内建成道路总长。
20.64。
公里;区内日供水能力达。
15。
万吨;三座变电站实行双回路供电,日供电能力。
30。
万千瓦;日供气能力。
30。
万立方;无线网络已全面覆盖;区内有污水处理厂一座,现日处理量为。
2
万吨(一期),完全建成后将达到。
8
万吨。
/
日的处理量。
发展环境优良:乐山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服务为。
“第一要务”,在创建优良经济发展软环境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依托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从项目备案、工商登记、土地出让、规划建设、房产登记,向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发展一流软环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让企业少跑路、不跑路。
政策保障坚实:乐山高新区工业用地基准价按。
16.8。
万
/
亩供给,园区企业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
15。
的征收;区内新建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投资强度达到。
280。
万元。
/
5000。
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乐山高新区将围绕。
60。
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
80。
以上;建设成为乐山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区和产城一体化生态城市新区,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西部国家高新区改革创新试验区。
两地的迅猛崛起,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外,根本的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键是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有很多前瞻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所到四川省和重庆市各园区经济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核心是他们的思想实现了真解放、观念实现了真更新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璧山工业园宁愿丢掉
100。
个亿的工业产值,如今却换来了。
1000。
亿元的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很多地区只看眼前的利益,但璧山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园林式的宜居园区,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的园区并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项目上,俗话说:“筑金窝引凤凰,筑茅草窝引鹌鹑”,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工业园的建设目标,不仅要具有地方特色,还要切合实际和市场机制的园区发展模式我们广(韶)创新示范园是像曙光都市园区那样紧紧依托特色工业园区,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思想理念打造现代创新示范园,以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企业集聚化、后勤服务保障专业化的企业工作思路,走民营园区道路;还是像成阿工业园那样走合作模式,广(韶)创新示范园可以与广州开发区合作,结合时代背景,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和孵化器发展战略思考,“互联网
+
现在农业”、“健康产业”、“高端服务业”是园区产业选择的方向,将互联网在农产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金融服务等方面;互联网结合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等方面做大做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园区要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特点,认真遵循产业转移的规律,切实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彻底消除阻碍产业转移的瓶颈性制约因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市场运作,做好我们的园区开发工作,明确提出把市场开拓做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技术竞争、实力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强调引进的高新企业和原发机构必须在市场营销的顶层设计、策划上要有比别人更新的方法和能力,形成上下贯通的机制;要有勤于学习的意识和精神,做到勤于思考,面对新常态下市场的多元性要认真思考如何抓住机会,自身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要具备运作新市场条件下各类项目的思路、方法、能力,在此基础上清晰处理好机会与战略的关系,把握机会不断培育、孵化出高效益的产品,形成更好的战略布局要像成阿工业园那样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
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善于认识机遇、抢抓机遇必须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四川、重庆等地在园区开发起步初期都经历过土地征用难、拆迁难、群众上访等问题,但他们视困难为机遇认定目标永不言弃。如璧山工业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
60。
200。
已建成的璧山。
--。
45。
饮用水达到国家二级水标准。
20。
分钟的生活半径圈内,可以购物、娱乐、休闲、教育、医疗,工作效率、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产业与城市在生态园区融合。
参加考察的同志一致认识与四川、重庆等地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人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和实干精神上的差距。四川等地善于运用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发展经济其思维境界、知识结构、工作思路、办事效率、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开放、超前、文明、精干的综合品位。通过考察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曾多次到先进地区学习,实际早已看到并不断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几年过来与先进地区差距却越来越大,根本的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真正解放,没有完全体现在行动上,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必须再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层层找问题、见行动四川、重庆考察告诉我们前几年璧山只是低水平、低总量上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
“超常规、跨越式”。当前,璧山从一个县城升格为国家高新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现实说明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思想真解放和干大事创大业上。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思进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狭隘封闭的区位观,树立主动接受先进地区等地辐射,借势借力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县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经济发展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县形成人人想经济、议经济、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科学明晰的大思路,才有跨越式的大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期和新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审视大势、分析优势,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和方向目标实现大的发展当前,我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纵观周边地区,清远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龙门、佛冈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连平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可以说当前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就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和力量形成加快新丰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走集约化和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从四川、重庆看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工业园和开发区,工业园和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川、重庆的开放型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势头,取得重大突破,也正是突出抓了开发区和城市载体建设,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四川、重庆都以生动有力的实践说明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当前,我们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县里要重点抓好刚确认的广(韶)创新示范园的开发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增强财政造血功能。之前两个工业园都不算是成功的园区,都需要转型。因此,兴办园区要树立正确的开发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起点规划。要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进行高起点定位规划,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克服长官意志和一切随意性。二是在发展观念上搞突破。园区必须是
“高新区”必须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打破惯例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作出大胆探索。三是在市场化运作上搞突破。学习借鉴璧山工业园区的经验,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政策和环境是发展的生命所在,今年国函
[2016]161。
号我县被国务院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此,我们的园区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要引进节能、环保、生态、高科技、高产出的企业和项目,政策和环境越优越的地方发展越有活力。加快新丰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搞好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创造优越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一个地方政策环境好,服务效率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就大。对照四川等地的做法,一要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争取省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上进一步优化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环境,提高竞争力。二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区内政策再放宽,环境再优化,服务措施再强化。县有关职能部门,在权限范围内政策能放宽的一定要放宽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取消能合并的要合并审批时限能缩短的要缩短,要坚决杜绝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切实为大局、为经济发展尽职尽责。要发挥县域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投资者办理手续能够来得了、办得下。
实现全县跨跃式发展需要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需要有拼搏精神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在精神状态,在主观追求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对比先进地区,我们的确做得不够但不能气馁,深刻分析先进地区的发展轨迹,我们要比出信心、比出勇气、比出加快发展的干劲来一是要有一种胆识以现在的基础,必须是跨跃式前进、超常规增长这需要各级干部有一种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区位定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跃发展的勇气和胆识二是要有一种精神要大力发扬坚韧不拔,拼搏奉献的精神;永不满足,不断登攀,要大力发扬善抓机遇,奋发有为的精神;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要大力发扬不甘落后,甘为人先的精神;自我加压,负重奋进,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三是要有一种担当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树立谋一方发展、干一番事业的长期创业思想,工作中经常反思自己做得对不对、够不够、好不好,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危机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四是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加大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具体标准实行责任追究,做到激励先进者、鞭笞落后者,考核奖惩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在全社会形成
“以工作论英雄靠发展比高低,按成果行奖惩,凭政绩定升迁”的浓厚氛围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全县经济的跨跃发展。
四川考察报告篇四
(2011年10月25日)。
为了学习借鉴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及经验,加快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步伐,2011年10月13日至15日,市委书记马勇带领益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前往四川省成都市考察调研,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做法。
成都辖9区4市6县,1.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9.1万人。2003年以来,特别是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从破确“三农”难题入手,探索实施城乡统筹总体战略,形成了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其基本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9个重点镇工业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集中集约集群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40亿元。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成都市不断完善户籍、住房、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定居,切实解决征地农民安置问题,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推动农民变市民。大力加强城市、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同步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将政府便民服务和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每个村社。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334个,106万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积极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登记管理办法,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流转模式,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2010年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3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5%,土地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业主总数达到9354个。
(二)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成都市规划经历了“三个跃升”阶段,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各自为阵到全域成都,从区域中心到全球定位的转变。按照城乡一盘棋的理念,确定“四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规划原则和“九化”(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城镇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体制并轨。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二是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成都市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产业互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不断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实现一三产业互促;大力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联。三是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成都市大胆改革创新,稳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成立5家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渠道多元、机制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农户抗风险能力和银行参与意愿,逐步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四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道路、电力、广电、通讯、信息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重点推进了“两枢纽”(交通、通信)、“五网”(高速公路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乡村公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98%。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体制,市、县、乡、村均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和服务网络。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完全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8万人,其中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65万人。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全面统筹建设了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娱乐、生活等公建配套。六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大力推进行政机构改革,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调整和归并30多个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推进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率先实施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30%的乡镇和47%的村;出台对乡镇和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将乡镇和街道的履职重点转向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代办点。全面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促进农村向新型社区管理方式转变。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财政和社会管理体制。
(三)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还权赋能”(即权益归位,农民自主,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产权权利,让农村现有资源“生金出银”)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一是开展确实权颁铁证工作。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已对212万户农户、569万宗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并且,在对农户承包集体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年限从30年改为“长久不变”的试点。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对基本农田每年每亩补贴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补贴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农交所成立以来,流转农村产权27527宗,金额22.63亿元。第二,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一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市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新型治理结构。三是健全干部绩效科学评价体系。干部考核主要依据群众评议,引入第三方调查,对干部业绩进行外部评价。第三,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到村。将村级公共事务划分为7大类59项,明确了政府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责任。二是推进公共财政下乡。将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证逐年增长,每年为每个村(涉农社区)安排不低于25万元专项资金,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三是保障农民自主。明确办理村事务的方法由村民“民主议事”,民主议决村级公共事务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四是健全五大机制。着力构建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和队伍建设五大机制,促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第四,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一是坚持综合施治。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对项目整治方案、小区房屋户型设计、补偿标准等问题,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三是坚持市场运作。探索农民用地整理与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相结合的土地整理方式,建设用地整理节约指标在市场交易,拓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坚持集成推进。整合部门力量、资金渠道和配套政策,发挥综合叠加效益。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实施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74个,新增耕地35万亩,改善55万户农民群众生活条件。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几点启示。
成都市近八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政府推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城乡统筹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都市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及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各区(市)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在全市建立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组织编制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同时,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国土、劳动保障、金融、行政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等8个专项方案。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2.改革创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工农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构建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在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投融资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了40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并允许和鼓励区县(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和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体制机制,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因地制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城乡统筹是一项长期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成都根据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各区(市)县的特点和发展的差异性,着力解决各个区域的重点难题问题,不搞简单化,不搞齐步走,不做夹生饭,根据条件稳步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心城区着重解决涉农区域人口和产业的非农化城市化问题,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近郊区县及远郊区的县城和重点镇主要着力于更大范围推进“三个集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远郊各区(市)县的广大农村地区侧重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型城郊农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统筹城乡实践中,成都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首先是大力推进农业支柱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5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10年的2.54:1;其次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为城郊农村居民办理社保和医保,做好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提供与城区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再次是推行“让民做主”为实质的“还权赋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新型基层治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正是由于让利于民、还权于民,解决好城乡居民的实际问题,让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增加收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从而使城乡一体化赢得了城乡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续不竭的内生动力。
三、对益阳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积极探索具有益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讲,我们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与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制约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当前全市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借鉴成都市的实践经验,结合益阳工作实际,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全局,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来保障。建议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规划、国土、财政、农办、发改、交通、水利等职能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对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要突出工作重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抓好土地信托流转。要把土地信托流转作为益阳城乡统筹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办法,大力推进信托流转体制下的农村金融创新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要大胆尝试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有偿退出及流转、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土地信托流转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实现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二是创新政府平台。在加大政府投入“三农”力度的同时,着力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组建农业政策性投资公司,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现代农业。三是切实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3、要抓好典型示范。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一哄而上。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分步推进的实施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根本方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在局部地区先行实验、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要广泛宣传一批示范作用强、影响范围广、推广价值高的典型和亮点,既让农民群众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又给其他地方提供操作性的指导,全面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川考察报告篇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县职教改革发展步伐,5月下旬,由政府副县长陈少敏同志带队、陈再新局长等一行四人赴四川省合江县考察了该县职业教育。
四川省合江县地处云、贵、川、渝交汇点,总人口84万,是一个中等农业县,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然而,近年来人们却纷纷把目光投向那里,四面八方的求经问策者纷至沓来。这一切均缘于该县职教的蓬勃发展。该县现有职业学校5所,职业学校教职工900余人,在校生18420人,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自20xx年来保持在5∶5左右,20xx年职教招生人数甚至超过普高招生人数。在该县5所职业学校中,生源火爆、规模逾万人的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显得格外耀眼。20xx年全国职教现场会在该校召开,教育部长周济高度评价说:“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引导。合江是农业县,政府将发展职教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快农村劳力转移、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对职教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政府办、教育局、农业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抓政策服务。在职业学校发展需要拓展校园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搞好协调,为学校征地扩建创造条件。三是抓环境优化。县政府明确规定,任何部门未经许可不得到学校收取费用。公安文化等部门联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部门为学校确定实习医院。安监、消防、防疫部门定期到学校提供免费培训和服务。金融部门简化贷款手续,给予资金支持。
(二)多元办学。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江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如公办职业学校可引进民办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或合作办学;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于xx年转制为民办学校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目前该校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师生员工13000余人,开设了13门职教专业课,每年招生8000人以上。近期,该县又在着手进行公办符阳职校改革,将符阳职校现有资产进行整合,将符阳职校、成教中心、合江卫校“三校合一”,引进民间资金,组建政府控股的股份制学校,将其办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共同发展新型职业学校。
(三)市场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活力是该县职教发展最大的特色。以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首先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先后取消了需求不旺的化工、建筑、农业类专业,整合了机械、电子、保安、汽车、文秘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驾文保(集驾驶、文秘、保安于一体)等专业,并借势发力,将其发展为骨干专业。二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按需施教,以适应就业需要,获取职业资格为标准,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三是紧贴市场,建立就业网络,开辟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指定专人定期走访企业,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目前,该校已组建了由50多人组成的毕业生就业联系和跟踪调研队伍,在省内外共建立了2000多个用人信息联系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生率都保持在90%以上,而且预约要人的单位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四)自主管理。为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该县保证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在重点扶持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上规模、上档次时,坚持了“三个放活”:一是放活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办学之路,自主投入、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二是放活用人自主权,职业学校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唯能是举,唯才是举;三是放活管理自主权,政府、教育部门不干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职业学校对人,财、物有绝对的管理和使用权。
同样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县,短短几年时间内,合江县职业教育发展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我县认真思考。借鉴合江经验,我县职业教育要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突破,除了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转变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既要重视、宣传职教,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大服务观念,立足农民脱贫,使职教为农民子女成才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让职教更加贴近农民子女,用看得见的实惠,有效地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第二,要紧跟市场。作为职业学校来说,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就业安置,都必须以市场为指挥棒,服从市场需要。出口旺方能入口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准则,也是决定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要创新机制。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合江职教发展的宝贵经验。大力发展我县职教,要从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着手,一方面,要给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安置、教师聘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利用改制、重组等手段,推进多元办学,整合职教资源,壮大职教块头。更重要的是,职业学校要通过强化专业特色、做好宣传等方式,逐步实现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招生计划到学生、家长自发选择职教的转变。
四川考察报告篇六
9月24-28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沈洪学带领点军区、猇亭区农林水局负责人及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行5人对四川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听取了成都市农委的经验介绍,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实地考察,认真学习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刻感受到了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通过学习考察,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启发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5万,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点。2003以来,成都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在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工作措施上大胆改革创新,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坚持重点突破,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抓规划引领,抓示范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改革创新,以市场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造高效政府,努力提高服务城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近六年的实践,成都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重要历史时期。2008年与2003年相比,成都市的gdp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经验有:(一)。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科学的实践路径是指引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构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成都市调整了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为21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着力发展电子、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石化、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推进了工业集中集约发展,2008年,工业集中度达68.2%。如双流县为鼓励乡镇向集中区招商引荐项目,实行对招商引荐镇的“全分”政策,即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计入该镇,对各镇引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项目实行奖励。同时,还引进成都蛟龙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蛟龙工业港,农民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按工业地产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共引进企业440家,户均占地不足10亩。
居民转变。在城郊区,以建设大型社区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锦江区引导7.4万农民向3个集中居住区集中,走出了一条“不征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城市化的新路子。目前,成都市6个近郊区建设了20多个大型集中居住区,65%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在远郊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都江堰市探索了社会资本联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城乡联建等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成都市龙泉驿区探索的“龙华实践”模式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一个成功缩影。2004年,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华村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试点,该村利用土地整理政策将农民的宅基地转换到成龙路旁,修建农村新型社区“西博苑”,从此龙华村正式变成龙华社区。2006年初,8个居民小组、700余户龙华人入住花园小区西博苑。每人按3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住房,并有10平方米的虚拟铺面——所谓虚拟,是指村民将配置的10平方米铺面交由合作社经营,获得分红收入。合作社引进投资商,经营安置后节余的宅基地。在“龙华实践”基础上,龙泉驿区将目标拓展到偏远山区大兰村的农民变“市民”的探索。大兰村位于龙泉驿区山区万兴乡,共有485户村民,1654人。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饮水、就业、就医、购物、上学等都十分困难。2007年,龙泉驿区将首批50户233人移民下山,入住西博苑,拉开了生态移民的序幕。如今,龙华社区的居民人人脸上都洋溢幸福快乐的笑容。78岁的李代模就是其中的一位,置换土地后,全家分到了4套花园小区的房子,他和妻子单独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时里。去年,他带着爱人到泰国去旅游了一次。2008年,成都市新建城乡新型社区602个,总面积2503万平方米,入住38.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到2008年,实施规模经营235.6万亩,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11个,带动农户面达65%。
如锦江区引导三圣乡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大力发展花卉观光农业,采取“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企村合作经营”等模式,创造性地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等“五朵金花”,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品牌。2008年,“五朵金花”接待游客122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16.48万元,同比增长15.46%,区域内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农民工资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70%。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传统体制下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将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大量的政策向农村倾斜,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主导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城乡融通的管理体制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成都市规划建立了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和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建设,优先发展一批重点镇,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
二是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施了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启动了连接一、二、三圈层的“三轨九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三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都市先后投资19.73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心学校、223个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
四是推进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水、电、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行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都市和锦江区两级财政共投资1.2亿元,对三圣乡5个村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刷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改造,完善了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城市文明成果向乡村延伸,改善了涉农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涉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科学的统筹规划是奠定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成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大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成都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城乡一盘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心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体现了“三个集中”的原则,为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规划的约束力。成都市在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了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后进行了规划、农业、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2、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就业制度改革。成都市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狠抓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制等体系,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被劳动部列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分别在成都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3、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于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定登记确权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土地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全面启动了确权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222个乡镇、1703个村(社会)启动了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涉及农户122.4万户,已完成确权颁证37.2万户。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制定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权流转。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各区(市)县根据自身实际,在制定相应流转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权流转有形市场。截至2008年末,产权实现流转21120宗,流转金额150987.6万元。
4、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规划建设用地区有偿使用,所获收益必须全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见(试行)》,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进一步强化财政对“三农”的刚性投入。2003年至2008年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增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402.3亿元,年均递增6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改革对财政“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了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平台。三是健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业的机制。发布《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62家。
600多元,这是以往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初试成功后,曾华美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不断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农家乐档次。2008年,她经营的曾家大院,除了楼房,其他固定资产总额近30万,每年纯收入10万元。
6、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全市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远、开放“三会”(党委常委全或全委全、人大常委全、政府常务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乡村治理机制,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二、几点启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推进宜昌市主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效途径。2003年,成都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此战略,成都市把主城区和区(市)县所在地作为工业经济区域予以重点支持发展,与此同时,特别强调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注重业态转换和结构的升级。按照此要求,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9区4市6县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明确了本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近郊区突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发展二、三产业,在远郊区(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则积极发挥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沃野千里的都江堰灌区优化种、养业布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业的产业化来具体落实和有效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相比之下,宜昌做得还不够,各区在推进城郊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功能不明确。对此,宜昌市城郊各区要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近快明确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成都市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政策措施一体化。把“三个集中”原则贯穿在规划思路中,将城乡统筹的思想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把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加以落实。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成果向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例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从而使规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五朵”金花。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宜昌四个城郊区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规划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二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在“小区域、多元化”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于是否发挥了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否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注意把握规划和“计划”的本质差别,“规划”是对各个地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它不应超越政府和市场分工的边界。三要坚持落实好规划。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要坚决执行,稳定推进,确保见成效。
(三)树立统筹城乡新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他们使用最多的词汇,就是要实现“城乡满覆盖”、“全域成都”。从“城市劳动局”到“城乡劳动局”,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这些称谓上的细微变化,折射出了成都市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指导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已成为成都市广大干部的共识和努力。通过近六年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都市已形成了城、郊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我们在成都考察时,看到成都市主城区和近郊区一个样,没有差别。反观宜昌相差甚远,城乡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郊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宜昌主城区的道路越来越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而郊区的广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猇亭区农村电网改造由于容量受限,部分地区农村家电下乡买回的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使用,抗旱及排水灌溉也受到影响。农村道路交通不畅,部分地方和基地的农产品运输仍需要牛车、拖拉机转运,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据统计,宜昌市辖区共有99个行政村,只有79个村通自来水。二是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服务城市缺乏双向互动的意识。近年来,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指引下,宜昌逐步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面貌逐渐得到改观。但广大农村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淡薄。如宜昌城郊的农家乐价格比较高,超出了一般的市民消费承受能力,拒市民千里之外,而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农家乐”消费一次,包括吃和玩,每人只花销三十元左右,一桌宴席平时要258元,周末358元,很实惠的乡村假日休闲,非常符合当地大众消费需求。再比如宜昌城郊菜农对出售的蔬菜希望长得越漂亮越好、生猪长得越快越好,对自食的蔬菜病虫再多也很少打药,自食的生猪长得再慢也不喂饲料。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与农村服务城市的意识反差很大、不协调。借鉴成都经验,宜昌要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大力扶持城郊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郊农村要大力服务城市,让市民有一个好的休闲度假娱乐消费环境,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等安全农产品。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在农村投(融)资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勇于实践创新。在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成立了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投资公司、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聚集各种资金扩大对农业投入,仅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一家就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和授信149.3亿元。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各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提高了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成都锦江区先后出台耕保护管理、集体建设用权确权登记管理与流转管理等九个配套办法,按照“农民——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锦公司——项目业主”的流程,打破农村土地的村组界限,推进土地流转,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市各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学习成都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加大创新探索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产业支撑,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成都郫县的农科新村,成都邛崃的花楸村等,都是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转换业态,输出长项,成功地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立足多元化特点,适度低层次起步,汇集多数农户参与,取得良好效果。而宜昌城郊产业配套发展比较滞后,城郊蔬菜、花卉、都市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业、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业等产业虽有发展,但其规模、建设档次都不高,有待提高。要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垂钓园”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农家乐”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促进农民增收。要注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建设特色产品批发市场,促进产品销售。
考察组成员:沈洪学。
李建军。
刘远高。
四川考察报告篇七
为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先进,借鉴经验,切实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10月22日至30日,由县委徐书记带队,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经合局、县城投资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组团赴成都、重庆、武汉、浙江、福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在整个学习考察活动中,考察团带着问题学习考察,在学习中考察思考问题,围绕产业链延伸、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主要议题,对重庆恒大城、成都“5朵金花”、浙江诸暨市等地进行了重点参观考察,认真聆听各地在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的新鲜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入重点企业,与福建阳光集团、四川金路集团等企业老总推心置腹座谈,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投资意向。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所震撼,无不为这些地方超前的发展理念,新颖的发展思路所吸引,无不为先进地区敢为人先、敢行敢试的创业精神所震动。整个考察活动收获丰富、体会深刻、感受启人。
发展的取向、定位,还是工作的思路、措施,总能立足实际,超前谋划。如重庆市在谋划发展目标时,正确审视优劣条件,准确把握竞争态势,按照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的全球视野,将建设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和宜居“五个重庆”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全面改善软硬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迅速呈现出强大的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并在短时间内很快吸引了世界it业巨头惠普公司、中国房地产业巨头恒大集团等一批大企业的抢滩入驻。成都市锦江区在开发城郊17.3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创造性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不拆迁、不征地,让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转化为市民的致富路子。不仅整合了城郊农村土地资源,建成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还通过景区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安置,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镇或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处处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浑然一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彰显出人文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主动站在发展的高度,置身客商的角度考虑问题,既舍得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又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充分保障企业的发展利益,鼓励企业发展壮大。这些地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处处饱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以人为本,客商至上,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活力充沛。遵循市场规律,给企业以至高的尊崇和鼓励,视企业家为功臣,把企业家作为最大的财富,是这些发达地区特有的一个人文现象。特别是在重庆、浙江等地,政府总能正确站准在市场中的位子,善于发挥政府的市场职能,积极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一方面,政府依托当地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制定各种鼓励经商、鼓励创业、鼓励致富的扶持政策,大力完善设施条件,兴建要素市场,为发展提供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出台财政、税收、产业等扶持政策,努力为企业提供信息、金融、担保等帮助,积极为企业降低成本,解决问题,汇聚了民众强大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又不断健全办事和服务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公信力,及时为客商提供周到细致、方便快捷、主动高效的服务,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爱商的创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潜力,民间的投资活力,聚集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使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浙江省诸暨市,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就达10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近300家,上市公司7家,3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四)园区建设力度大。在重庆、浙江等地我们看到,园。
区容量大,设施健全,功能完善,企业成群,产业聚集,充满无限商气和人气。而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所体现出的,正是当地政府持之以恒、大手笔兴建经济园区,强力吸引企业落户,实现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的决心和气魄。诸暨市为引导五金、袜业、纺织、环保等产业长足,先后建设了店口“中国南方五金城”、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店口环保产业基地等经济园区,吸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取得了良好成效。以该市店口镇为例,在90年代初还只是一个生产小五金、汽车配件、电除尘器等为主导的小作坊聚集区,但经过政府坚持不懈的基础投入和产业引导,已转变为目前我国环保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2009年实现环保装备销售收入75.7亿元,其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已率先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建设的诸暨市城西工业新城,更是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多亿元,创设一个政策通、人脉通、配套通、信息通、产业通、人才通、物流通、市场通、融资通,拥有现代化城市平台,“九通一平”的现代化工业城。
短短的几十年里,从摆摊叫卖、沿街推销、家庭作坊、设店办厂、承揽加工的原始积累,到股份合作、规模发展、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甚至于国际化运作,成为“中国袜业之都”、“中国香榧之都”、“中国珍珠之都”、“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中国名品衬衫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靠的就是创业家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争创一流、实业报国的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勇争第一的成功者和企业家,成就了这些地方令人仰慕的发展成就。
机械制造、物流批发等配套产业,形成了五金、袜业、珍珠、纺织、环保装备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层次,逐步实现了“诸暨制造”的扩张和提升,使原有的贴牌企业转变为品牌企业,依靠低成本竞争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竞争,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块状产业由特色经济转向品牌经济。
(三)走对接融合一体化发展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快捷之道。主动接轨中心城市,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既拓展城市空间,又拓展新的产业空间,是这些地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正是当地在谋划发展中,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旅游业态的需求,从而因地制宜,开创了“中国农家乐”的样板模式。诸暨市在应对杭州湾大都市圈建设中,抢抓机遇,错位发展,按照“大城市”建设目标,启动了城西商务区开发,面向杭州湾大都市圈,建设宜居、宜业配套区,吸引杭州等地居民,承接杭州市内产业转移项目,有效地激发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活力,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建设步伐和相关产业的极速兴起。
解放思想的重要抓手,后发地区赶超先进的捷径。招商方式方法务实有效,既坚持舆论先行,又注重领导调度。既坚持不懈地高水平建设开发区和各类“集中区”,又重视广泛开展专题活动、发动各级各部门办节办会,形成了节会连连、客商不断、商气汇聚、高潮迭起的局面。既招商选资,又招才引智,还招商引品。既重视小分队敲门招商、蹲点招商,又注重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招商模式。措施过硬,坚持内资外资任务一起分配、一起考核、一起奖惩。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招商、包片招商,全方位负责。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敢抓典型、严处分、狠治理。
环境推动的新路子。要增强亲商意识,善于“换位思考”,“互利互惠”,放下架子,敬商、亲商、爱商,安商、富商,主动为客商服务。要增强人才意识,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和技术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智力保障。
(二)要抢抓机遇,加快重点地段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紧缺,投资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是制约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两大难题。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县应切实按照“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坚决走对接融合,借力发展的路子,以土地开发为突破口,推山开门,创建平台,以土地换空间,以空间引资金,积极融入“大兰州”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对接的空间和产业潜力,综合利用区位、交通、土地、农业、能源和人力等优势,布局吸引新兴产业。要创新对接的思路和举措,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产业支撑,统筹发展”的思路,统筹安排土地开发、区域规划、产业培育和城乡发展,选准对接点,抓住着力点,培育增长点。要敢于创新和尝试,整合利用先进理念,打包宣传,打包开发,大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模式,走市场化开发、建设和经营之路,力争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的跨越式发展。要选准对接的突破口,重点实施水阜、西岔13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率先对接兰州新区,承建兰州新区;加快九合、忠和与“两城一区”接壤带土地开发,构建承接都市经济扩张的前沿开发区;利用黑石一带较小的丘陵资源,开发储备建设用地,发展大型工业企业承载区;以县城西山土地开发为龙头,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县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固体烧碱、建筑材料等上下游产业。结合忠和汽车配件、汽车销售和五金批发市场的建设,整合金刚轮胎和首刚两厂资源,对接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建设大型汽配制造、电子器材、五金加工、服装加工项目。当前,要积极与四川金路树脂有限公司、四川金山钢铁有限公司加强联系沟通,力争两家企业的pvc生产项目和百万吨级钢铁生产项目成功落户我县。四要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在三川口园区创立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化工建材类产品实验室、孵化器,加快引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壮大。
立足我县实际,在三川口土龙川或黑石乡合理布局中小企业产业孵化基地,制定产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发展中小型企业,努力壮大县域工业总量,培育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产业。
(五)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支撑能力。引进的项目仍然较少,项目投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带动能力低;部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经济效益不理想,是目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必须以转变理念,强化力度为重点,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一要更新树立“招大引强,招商引才”的招商理念,学会甄别项目,善于整合利用资源,对真正有实力、有潜力、有贡献力的好项目,舍得给政策,敢于去扶持。二要强化宣传推介力度,综合运用务实有效的招商方式。要善于“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商招商、网上招商、节会招商等招商活动。要充分做好项目包装工作,开展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要进一步完善与外地驻甘商会合作交流机制,坚持每年举行两次以上座谈活动。探索与东部沿海地区,积极谋求与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建立友好城市合作机制,扩大信息交流,强化项目合作。三要做好政策研读和挖掘工作,充分利用政策挖掘包装项目。当前要特别利用好国家鼓励产业转移、市内企业“出城入园”和兰州新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主动承接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大力引进发展节能环保、汽车配件、电子设备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
建设中的合作经营经营模式、创意理念,无不告诉我们,建设一个高品位、功能化、人文化、现代化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县城作为县内唯一的人口和要素聚集区,正处于城市化转变的起步阶段,县内小城镇更是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经营和建设城市,加速县城城市建设进程和县内小城镇发展进程。一要准确定位县城发展目标,对接兰州、白银两大城市发展和兰州新区建设,结合县城实际和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建设现代化卫星城市,努力将县城建成交流合作的名片,招商引资的招牌。二要科学地做好全县城市化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和龙头,以乡镇小城镇为辅助的城市化格局。要注重县城建设的品位档次和功能设定,既要立意高、档次高、品位高,更要承接、带动、辐射能力强。三要布局合理功能和产业,处理好县城建设与农业发展、园区建设的关系,要立足带动和服务县域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谋划县城和周边小城镇建设,切实以城带农,以城哺乡,力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四要大胆创新城市建设和经营模式,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主动引进实力雄厚、理念新颖、诚信经营的房地产业大集团、大企业,引资、引智,合作建设和经营城市。当前,应抓住此次学习考察中与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接触交流的时机,进一步加强与恒大集团、阳光集团的沟通联系,寻求合作开发建设县城的有效途径。
所以必须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下气力打造一流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吸引资本注入。要引导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营造环境就是创造新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形成“你投资、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制型、诚信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彻底消除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弊端,坚持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营造公正、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要健全灵活有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建立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机制,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继续实行重点企业县级领导跟踪督察制度,帮助企业和项目办理有关业务。
四川考察报告篇八
xx区xx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一行60人教育考察团,于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四川成都学习该地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我们跟随考察团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学习其先进经验。
2、此次考察的学校有: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xx市棕北中学、xx市桐梓林小学、xx市锦官新城小学。
3、此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并与他们就学校管理方面的困惑进行面对面交流。
4、对成都四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管办学条件如何,都努力在学校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坚持从小事做起,精细化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有思想,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在校长的报告中,几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校长的报告中和各种管理方法中,无不渗透着这个培养目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带队伍,校长要建立、引领一支敬业奉献,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几所学校着重提到了师德建设,两所也是民办学校,但他们招聘教师第一看重是老师抱着什么目的来学校,如果只是为挣钱,他们会拒之门外,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正如一位校长讲的,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也会成为优秀的;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才能是管理好学校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管理者应是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不仅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要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精通、指导和疏通上,并竭力用自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引领人,真正以行家里手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让教师们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的。正如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红所说:“用教育改变生活,让工作成为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让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从事教育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是快乐的。”
3、重科研,校长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从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快乐教育特色、xx市棕北中学劳动服务德育特色教育、xx市桐梓林小学科学教育特色、xx市锦官新城小学精致教育特色。更使我感到教育科学研究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
四川考察报告篇九
2005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许兴丹校长、黄曼丽副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6人前往全国外国语名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学习考察,在学习考察期间,受到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热情接待,肖明华校长、李俊副校长为我们作了专题介绍,教务处主任龚智发、副主任宋建才等全程陪同,通过实地考察、对口交流、实堂听课、师生座谈、资料查阅等活动,我们对成都实外的办学体制、外部环境、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后勤保障、教育成果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了解,我们一行体会至深、受益非浅,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有关情况和收获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为成都市48中,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02年改制为国有民办的股份外语特色学校;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北一段134号,占地近60亩。该校现有64个教学班,328位教职工,在校初高中生3000多人。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努力把该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能示范、国际化的全国著名外语特色学校”;学校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以外语为特长,体现人文精神;以母语为基础,增强主体信心;以数学为重点,突出理科思维”;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既具外语特长,又具理科思维的创新型、国际型的优秀中学生”;学校积极倡导“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气。
成都实外师资队伍力量雄厚,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实施“名师工程”,几年来,引进和吸收了8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仅数学一科就有3名省级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前来担任普通教师,现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40多人,省市优秀教师14人。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支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敬业奉献、能力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学校全面实行全员分级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现了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起奖惩激励机制。在用人机制上,明确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三个层面的考核:第一量标,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教书育人的服务者,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拥护,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不好撤换下来;第二量标,由教研组进行随堂听课,检查教学常规,从业务角度进行过程管理,确保质量;第三量标,用学生毕业的综合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工作业绩。学校还十分注重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发展自身素质,严谨教风,力争实现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教师队伍,实验外国语学校才年年捷报频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5月19日还以“新机制铸就优秀教师队伍”为题全面报道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华西都市报》2003年7月2日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年三个省‘状元’”为题报道了学校连续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秘密”。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高考始终保持100%的本科上线率,90%以上的重点率,六年内四届高考文科“状元”(1999年的余静阑以649分,2000年刘洋洋以635分、2003年刘梦羽以659分、2004年江伟丽分别取得四川省文科第一名)。初中中考也连年名列成都市前茅。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构建“三主体三层次”教科研体系,即全体教师教改实验层面的实践操作、教研组教改专题研究层面的问题解决操作、教科研中心科研骨干的指导管理和课题总结操作,实现了三主体多向互动,三层次协调共进的良性运作,促进教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其国家级课题《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办学特色研究》即将结题,成果之一—初高中《实验英语辅助教材》已编写完成并出版,深受欢迎;其省级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校致力于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日本宫崎产业经营大学、德国兰德胡尔曼中学、美国艾克塞西亚学校等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并定期派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访。
二、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为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成都市人民政府对外国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认为:建设和培植优质的外国语学校是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因此,他们从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国语学校,为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如出台《外国语学校引进优秀教师的意见》、《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规定》等,鼓励外国语学校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教师,将民办学校确定为事业单位,让民办学校的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社会保障地位。
(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外国语学校特殊的待遇。
由于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与普通中学存在差异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招生、考试、业务管理上给予特殊的待遇,以确保外国语学校的生源素质,促进外国语学校健康发展,成都市教育局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允许外国语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提前招生,选拔适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在初中招生时,准许外国语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试和语言学习模拟测试,比其它学校提前招生;在中考时单独命题,提高英语学科的考试容量和难度,作为提前批,单独进行划线录取。
2、实行保送制度,允许本校优秀学生直升高中。为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连续、系统的培养,使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得以持续巩固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允许外国语学校保送一定比例的学生,直接进入高中部学习。
3、组织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活动,与国外大学、中学建立姐妹学校,组织师生进行交流互访。
(三)董事会确保校长能够充分的行使职权,真正落实校长的办学思想。
1、在选拔优秀校长、达成学校发展规划后,充分信任校长,赋予校长自主管理权,让校长自主组阁、自主选聘教职工、自主实施品牌建设策略,董事会对校长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2、实行弹性经费承包管理制度。董事会以某一学的经费支出为基础,核算生均费用、师均工资,然后按(新学年学生数*生均经费+教职工数*师均工资)*年递增百分比的公式预算经费包干额,由校长包干使用,学校按月开支计划向董事会申拔经费,董事会每年对学校的支付进行一次结算和审计。
(四)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开放创新的办学模式、实施发展潜能的教育策略。
1、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发展可能。
2、突出外语特色,增开外语早晚课,加强学生外语实践锻炼;进行教材改革,使用多种教材,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实际语言训练。
3、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实施“名师工程”,引进和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运用学校的品牌、领导班子的人格魅力、优厚的待遇引进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短、平、快”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敬业奉献、能力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外语学科教师着重吸收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并进行校本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能示范的适应外国语学校需要的外语教师。
三、促进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市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规定,出台相应的规章,确定民办学校的事业单位性质,让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教师同等的社会保障地位,打破公、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的壁垒,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公、民办学校平等竞争格局。
2、市教育局要充分考虑外国语学校的特殊性,确立将泉州外国语中学办成全省乃至全国名校的策略,在招生、招师、业务指导和管理上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a、允许我校单独组织测试、面向全市提前招收适合外语学习的小学毕业生。
b、中考时对外国语学校实行单独命题,提高英语学科的考试容量和难度,作为提前批,根据志愿,单独进行划线录取。
c、允许外国语学校保送一定比例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
3、董事会和学校要修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创新办学和发展机制,改革工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和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扩张校园规模,实行全员寄宿制管理,全面实施外语小班化教学。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
2015年4月9日,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校长40余人,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挂职学习二十一天,三周内分别进行集中培训、武汉名校考察、挂职锻炼,我和其他三位校长挂职的学校是武汉市南湖中学。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提升。走在清洁优美的武汉南湖中学校园里,观看着一条条遍布在各个角落的激励语和提示语,沐浴在一排排已故大师铜像的期盼眼神里,聆听着向校长能让所有人都震撼的评课,感触到的南湖师生积极向上,勇夺第一的精神风貌。这一幕幕的呈现都在一次次强烈的冲击着我的心灵深处,让我得到了很多值得铭记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
一、学校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无论参观考察的几所学校,还是挂职的南湖中学,学校文化成为体系,以前也到外地名校学习过,它们的校园文化总觉得不够系统,只能称上是校园文化,楼上墙上安装几条标语,墙壁上画几幅画或名人肖像,国内或世界著名大学介绍等。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制度和课程文化关联性不强,甚至根本就联系不到一块。通过南湖中学挂职,我对学校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校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能看得见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几种文化相铺相承,办学理念要贯穿始终;学校文化应是学校全体师生形成一种规范准则、信念和价值观。
南湖中学是武昌区一所公办学校,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多人,教职158人,是武昌区公办初中高中示范学校,办学模式:自省教育;办学理念:让自省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依据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办学愿景:纳圣贤职愤华,升自身之质地,把学校办成——学生强身健心增智,构建放飞梦想的乐园,教师尚美立德省思,享受职业生命的家园。
校训:对内以省,对外以恩,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校风:爱心入微,慧心善省,恒心求成。
教风:以学生为根本,用反思求成长,向细节要质量。学风:立志好学,反思善学,互助乐学。
依据一训、三风、一理念,文化建设上,文化径用自省名人雕像,分别是爱因斯坦、孔子、陶行知、鲁迅、贝多芬,这几位名人都与自省教育有关。
文化壁(楼层文化):以校训为主线,及对内自省、对外以恩、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四个关键词:自省、感恩、和悦、求真来理顺文化层次,一楼自省,价值:悦约——自省——奋进,借物言志的植物为竹,竹代表虚心,有节,虚心接受批评的建议,才能反省不足,不断进步。二楼感恩,价值链:报恩——施恩——感恩,代表植物为兰,兰心惹质,善付人意,体谅他人,这就具备感恩基础。三楼和悦,价值链:尊重——沟通——合作,有了尊重“和”才有基础,有了沟通“和”才有空间,有了人与人的合作,“和”才有发展。代表植物为菊,菊花传递一种淡泊、闲适的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且菊花清热解毒的功能,消除是人消躁,创造出和悦的境界。四楼求真,价值链:实干——求是——创新,首先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然后操求事物背后真理把握规律,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其代表植物为梅,寒梅傲雪,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喻示求真之路坎坷艰辛,每个楼层文化光用托物言志,然后进行琐事,再要求师生怎样做。
班级文化,从班级名片、学生作品展栏、图书角、卫生角、绿色植物五个面进行布置,每个班级都有班级名片、个性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训、班主任寄语、自省名言、文明班级评比小红旗七个模块来制作,充分体现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用自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修订南湖中学十省歌,印发学生《自省成长护照》供学生使用。通过自省周记、自省班会、自省体验活动、自省讲坛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感恩的价值观和悦的人生观,求真的世界观。
通过接职学习,我对学校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学校文化应是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沉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把此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思格,是全校师生价值观的体现,凸显学校特色。
二、大力开发“自省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
南湖中学现已开设30多门校本课程,利用周二,周三下午第三节开设社团活动,所有学生全部参与。已开设的课程有太极、茶艺、古琴,声乐,绘画,书法,机器人制作寻社团小组,各项活动不同层次的在国家、省、市获奖,并且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教育的功能是服务,它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能在一所学校愉快地完成学业并升入高级学校,看重的是学校的课程,而不是看重某一位名师,就如同餐厅的功能是服务,服务对象是顾客,顾客看重的是餐厅的茶肴,而不会去过问厨师是准一样。南湖中学近几年来无一名学生流失,巩固率为100%,反思我们学校,学生大量流失,没能完成初中学业,这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学生文化课学不进去,又没有发挥自己特长的课程,自然而然的就流失到了社会上。我们学校条件无法同武汉相比,政府也没有很大的支持力度,但在有限的条件内开发一些地方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多种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三、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南湖中学德育管理理念是:用人文关怀动打动人——激发人的积极性,让人想做事,使人能做事,成就南湖名师;用制度规章理顺事——将繁杂的事头绪化,让事有人做,使事能高效,打造德育品牌;在这个理念下,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去考虑事,想老师所需的,思学生所要的,省自己所做的。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抓阵地:(人在阵地在,阵地在人在),抓实阵地(有计划、有布置),实抓阵地(有反馈、有总结)。
抓活动:(君子美德系列班会、社团活动),活动不求多,成系列,成品牌。
抓培训:(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总结会、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仅是工作布置会,更也是培训会。用培训来引领班主任的成长、成熟、成名。
抓常规:(常规是班主任的分内事),用常规促班级建设的形成。
2、抓好德育常规。
创新需要创新的:社团活动、“空净物语”书吧管理。3学生德育。
用自省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君子重修身、君子讲仁孝、君子善处世、君子求至理、君子忧社稷”主题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四、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南湖中学学校推行小组互助式学习“一主三重四步”的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注重思维启发,注重同伴互助,注重情感体验;课堂分为四个步骤:互助解疑、展示研究、归纳应用、反馈拓展等,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课堂教学要自觉化。教师教学要严格按照“一主三重四步”来实施,每天及时评分、及时记载、及时确认、及时公示,形成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
教学研究要制度化。语、数、英、理、化等学科两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政、史等学科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小组评分、小组互助、小组展示、小组质疑、教师调控等问题。小组评比要常态化。每周学科要进行学科优秀小组的评选,班级要进行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的评选,年级组每月要进行大型表彰活动,学校及时把各班评选出来的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利用展板的形式在全校进行展示表彰。
五、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比一所教学楼更重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要什么样的学生,武汉市校长均具行竞聘上岗,教师竞争上岗,(学历大多是研究生),激活绩效工资,他们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高的理论素养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在他们中间很多是专家型校长,专业化教师,所以对如何发展一所学校,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如何搞好学科教学都有独特见解,通过挂职学习,我对校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校长应该是学校的精神领袖,应该是一面旗帜。首先应是办学思想的引领者。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根据学校实际和历史文化,确定正确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规划好学校的发展愿景,带领全校师生健康发展。
校长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包括校长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情感等,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量,能凝聚教职工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校长人格魅力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激发教师努力奋斗,更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认为首先校长要品德树人,“做是做事先做人,树人先树德”。作为校长要靠自身崇高品德赢得教职工的尊敬,以干净干事形象树立真正威望;其次才能服人,校长要有总揽全局、果断决策、知人善人、组织协调、开拓创升、善于沟通能力;校长还应该是教学的行家,能够为了广大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和知识讲座,做好教职工的老师。在此,校长要有宽容之心,谅人之短的胸怀,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不同声音,认真甄别,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校长要情感容融人,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好情感平台,将心比心对老师多一些情感投入,多一些理解尊重,经常与教师谈心,同教师们架设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总之,校长要用自己人格魅力的指合剂,使全校师生产生凝聚力,用人格魅力的助推剂,使教师们产生智慧和活力,用校长魅力的润滑剂产生神奇的力量,是学校智慧发展。
六、管理构想。
1、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打造符合正村二中实际的学校文化努力构建学校新型的校园文化品味,让校园真正成为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墙壁开口花草说话的花园。
2、开发正村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切合实际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把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减负增效,真正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
4、精细学校管理,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不留管理死角。用《学校周报》细化学校管理,每周一期《学校周报》,由各处室共同制作,各版块分层次实行实名点评,力求使每位教师的付出都得到更全面、更广泛的认可,通过日常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二十多天的挂职,我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感到不虚而行,收益匪浅。通过学习,观念新了,视野阔了,心里亮了,思路明了,我将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来办学,坚持大开放、大发展的教育战略,实施实践创新。只要我们永不停歇,慎密思考,分步实施,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美,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有文化的气息。我坚信: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正村二中郭连海。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一
1、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占全国的6%。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
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西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成都为例,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一步完善,通关、航空、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的开发已逐步完成,正积极地调整着中心城区功能,分散中心城区密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府南河改造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环保、绿化、交通、管线、民居、文化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两旁种植乔灌木1.9万株,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历史文化、雕塑艺术为一体的主题公园4个,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内容的活水公园一个。这项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最佳范例奖等5项国际大奖。今年,市政府与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联手斥资5.8亿元,介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宽窄巷子保护性改造工程。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古城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他的改造与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并以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3、地方小水电开发蓬蓬勃勃。
1、从“大旅游”发展理念看旅游品牌的包装与整合。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在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成都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xz、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这一高点定位的“大旅游”思路,值得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借鉴和学习。
2、从九寨沟的生态发展思路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除了美丽的风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当地政府为保持九寨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将所有住宿、娱乐、购物场所全部迁出沟外,在沟口设立唯一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严格的“绿色管理”,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沟外处理。在九寨沟,沟内旅游观光车、流动公厕都是环保型,环保标志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提醒人们维护天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生共存。这种对环保的高度关注,让九寨的美景保持着原汁原味,也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3、从巴蜀饮食和民俗文化看文化对旅游的带动作用。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巴蜀饮茶习俗也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四川十分注重将古老的巴蜀文化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看变脸、吐火,品盖碗茶,吃四川火锅,亲身体味藏羌风情已经成为四川旅游的“必修课”,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映成趣。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二
11月21日至27日,区委办公室一行赴四川成都考察,一路所见所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启示。
一、资源的宝库。
1、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占全国的6%。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开发的热潮。
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
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西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成都为例,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一步完善,通关、航空、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的开发已逐步完成,正积极地调整着中心城区功能,分散中心城区密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府南河改造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环保、绿化、交通、管线、民居、文化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两旁种植乔灌木1.9万株,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历史文化、雕塑艺术为一体的主题公园4个,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内容的活水公园一个。这项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最佳范例奖等5项国际大奖。今年,市政府与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联手斥资5.8亿元,介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宽窄巷子保护性改造工程。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古城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他的改造与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并以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3、地方小水电开发蓬蓬勃勃。
三、深刻的启示。
1、从“大旅游”发展理念看旅游品牌的包装与整合。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在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成都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xz、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这一高点定位的“大旅游”思路,值得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借鉴和学习。
2、从九寨沟的生态发展思路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除了美丽的风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当地政府为保持九寨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将所有住宿、娱乐、购物场所全部迁出沟外,在沟口设立唯一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严格的“绿色管理”,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沟外处理。在九寨沟,沟内旅游观光车、流动公厕都是环保型,环保标志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提醒人们维护天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生共存。这种对环保的高度关注,让九寨的美景保持着原汁原味,也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3、从巴蜀饮食和民俗文化看文化对旅游的带动作用。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巴蜀饮茶习俗也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四川十分注重将古老的巴蜀文化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看变脸、吐火,品盖碗茶,吃四川火锅,亲身体味藏羌风情已经成为四川旅游的“必修课”,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映成趣。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三
云南、四川两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和雅安的碧峰峡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深受中外游客青睐,其成功在于: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云南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四川雅安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和四川雅安等地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建设”的转变升级过程。他们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一是决策思路新。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昆明建成绿色生态之都、康体休闲之都、商贸会展之都,丽江提出了要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精品旅游城市,大理提出了“以旅兴市”的战略。四川雅安提出了要建成西部生态乐园。二是规划起点高。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都是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高起点、大手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旅游产业规划,并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雅安的碧峰峡为了使规划高起点、高水平,万贯集团赴国内外许多地方考察,从而使碧峰峡在与成都、重庆另外两个同类景点建设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政策扶持到位。从1988年开始昆明、大理、丽江市政府就确定把宾馆饭店、旅行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全额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一定五年不变,做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其中70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30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旅游重大项目政府实行贴息贷款,如云南最大的旅游购物中心“七彩云南”就是由政府贴息贷款1.3亿元建设起来的;云南省政府还规定全省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三(由税务部门征后返给旅游主管部门)用在旅游宣传促销上,仅昆明市旅游局,每年就有500─600万元返还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宣传促销费;全省每年还有1.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香格里拉的开发就是使用旅游发展基金建设起来的滇西著名旅游胜地。各部门在资金投入上也积极向旅游产业倾斜,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四是把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作为发展旅游的载体工程。昆明、大理、丽江都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都把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硬件、软件等设施上给予加强。五是注重营造大旅游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旅游带动战略,注重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增强全社会为旅游业服务的意识,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工作,围绕旅游发展,抓大旅游,打总体战。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四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四川省合江县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县职教改革发展步伐,5月下旬,由政府副县长陈少敏同志带队、陈再新局长等一行四人赴四川省合江县考察了该县职业教育。
四川省合江县地处云、贵、川、渝交汇点,总人口84万,是一个中等农业县,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然而,近年来人们却纷纷把目光投向那里,四面八方的求经问策者纷至沓来。这一切均缘于该县职教的蓬勃发展。该县现有职业学校5所,职业学校教职工900余人,在校生18420人,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自2000年来保持在5∶5左右,2005年职教招生人数甚至超过普高招生人数。在该县5所职业学校中,生源火爆、规模逾万人的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显得格外耀眼。2005年全国职教现场会在该校召开,教育部长周济高度评价说:“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引导。合江是农业县,政府将发展职教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快农村劳力转移、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对职教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政府办、教育局、农业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抓政策服务。在职业学校发展需要拓展校园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搞好协调,为学校征地扩建创造条件。三是抓环境优化。县政府明确规定,任何部门未经许可不得到学校收取费用。公安文化等部门联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部门为学校确定实习医院。安监、消防、防疫部门定期到学校提供免费培训和服务。金融部门简化贷款手续,给予资金支持。
(二)多元办学。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江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如公办职业学校可引进民办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或合作办学;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于1999年转制为民办学校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目前该校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师生员工13000余人,开设了13门职教专业课,每年招生8000人以上。近期,该县又在着手进行公办符阳职校改革,将符阳职校现有资产进行整合,将符阳职校、成教中心、合江卫校“三校合一”,引进民间资金,组建政府控股的股份制学校,将其办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共同发展新型职业学校。
(三)市场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活力是该县职教发展最大的特色。以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首先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先后取消了需求不旺的化工、建筑、农业类专业,整合了机械、电子、保安、汽车、文秘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驾文保(集驾驶、文秘、保安于一体)等专业,并借势发力,将其发展为骨干专业。二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按需施教,以适应就业需要,获取职业资格为标准,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三是紧贴市场,建立就业网络,开辟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指定专人定期走访企业,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目前,该校已组建了由50多人组成的毕业生就业联系和跟踪调研队伍,在省内外共建立了2000多个用人信息联系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生率都保持在90%以上,而且预约要人的单位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四)自主管理。为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该县保证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在重点扶持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上规模、上档次时,坚持了“三个放活”:一是放活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办学之路,自主投入、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二是放活用人自主权,职业学校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唯能是举,唯才是举;三是放活管理自主权,政府、教育部门不干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职业学校对人,财、物有绝对的管理和使用权。
同样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县,短短几年时间内,合江县职业教育发展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我县认真思考。借鉴合江经验,我县职业教育要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突破,除了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转变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既要重视、宣传职教,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大服务观念,立足农民脱贫,使职教为农民子女成才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让职教更加贴近农民子女,用看得见的实惠,有效地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第二,要紧跟市场。作为职业学校来说,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就业安置,都必须以市场为指挥棒,服从市场需要。出口旺方能入口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准则,也是决定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要创新机制。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合江职教发展的宝贵经验。大力发展我县职教,要从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着手,一方面,要给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安置、教师聘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利用改制、重组等手段,推进多元办学,整合职教资源,壮大职教块头。更重要的是,职业学校要通过强化专业特色、做好宣传等方式,逐步实现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招生计划到学生、家长自发选择职教的转变。
四川考察报告篇十五
xx区xx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一行60人教育考察团,于20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四川成都学习该地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我们跟随考察团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学习其先进经验。
2、此次考察的学校有: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xx市棕北中学、xx市桐梓林小学、xx市锦官新城小学。
3、此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并与他们就学校管理方面的困惑进行面对面交流。
4、对成都四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管办学条件如何,都努力在学校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坚持从小事做起,精细化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有思想,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在校长的报告中,几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校长的报告中和各种管理方法中,无不渗透着这个培养目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带队伍,校长要建立、引领一支敬业奉献,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几所学校着重提到了师德建设,两所也是民办学校,但他们招聘教师第一看重是老师抱着什么目的来学校,如果只是为挣钱,他们会拒之门外,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正如一位校长讲的,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也会成为优秀的;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才能是管理好学校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管理者应是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不仅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要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精通、指导和疏通上,并竭力用自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引领人,真正以行家里手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让教师们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的。正如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红所说:“用教育改变生活,让工作成为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让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从事教育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是快乐的。”
3、重科研,校长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从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快乐教育特色、xx市棕北中学劳动服务德育特色教育、xx市桐梓林小学科学教育特色、xx市锦官新城小学精致教育特色。更使我感到教育科学研究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不是丑小鸭读后感如何写 读过丑小鸭我的感受是(二篇)
- 小班绘本教案啪啦啪啦砰如何写(优秀13篇)
- 2023年数学期中总结(优质10篇)
- 班级文明之星评语集锦简短 年级文明之星班主任评语(4篇)
- 2023年二年级场景歌教案(实用9篇)
- 网中网财务管理实训报告通用(汇总13篇)
- 青春因挫折而精彩(优质20篇)
- 最新小学德育心得体会范文如何写(大全13篇)
- 最新小班绘本教案啪啦啪啦砰(优秀10篇)
-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范文(优秀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