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000字(八篇)
- 上传日期:2022-12-26 09:12:08 |
- ZTFB |
- 9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一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
【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3月
【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xx年02期
【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二
摘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中大力运用。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这些文化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协调,使学生顺利适应这种差异带来的不便。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宋修臣.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协调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21)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三
浅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约束、辐射等重要作用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文章从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现实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找寻新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 廉政文化 现实路径
一、高校廉政文化解析
廉政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廉政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生活方式;廉政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旨在教育全社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取向,形成崇尚廉洁、贬斥腐恶的社会评价,努力营造清正廉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进取、无私奉献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高校廉政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师生员工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廉政素养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工作规范、组织、体制、机制、校园风气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二、廉政文化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作用
加强纪律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廉政文化活动通过理论研究、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能够借助新兴媒体对党政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教育,便捷的掌握相关的廉政知识,形成"廉美腐丑"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校园服务、学习生活中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进而在外部条件上保证高等学校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二)约束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种合力的作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受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而且廉政文化建设属于一种无形的力量。廉政文化属于绝大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绝大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它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廉政文化这一无形的力量,属于一种软手段,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违反了大家认可的价值观,廉政文化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他会受到来自他人的舆论鞭挞和来自自己内心的良心谴责,从而迫使其纠正不当行为,有效地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
(三)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正从昔日的象牙塔走到社会的中心,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被人们称为"精神的灯塔",大学校园的廉政文化不仅直接对社会产生辐射作用,而且通过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要求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真正掌握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在校园内,以廉政建设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廉政知识和廉政理念,重点学习廉政制度,通过校园文化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与廉洁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观念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之中,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系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的远见工程,真正涉及到高校的各个方面,作为学校领导,必须从关系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全校层面上提高认识,做到层层分工、责任明确,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工作安排,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日常工作,狠抓落实。建立由纪委牵头,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进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并不单单是某些部门或者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它是一项全校性的活动,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内容、形式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使领导干部达到"权力与服务"的统一,教师达到"教育与育人"的统一,学生达到"学习与做人"的统一。
教师是主角。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侧重于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教师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严于治学,敬业奉献、恪守学术规范的精神品质,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是主体。要以诚信做人为重点,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结合德育工作,开展廉洁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引导大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
(三)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与廉政制度建设的关系
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制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廉政文化也难以得到保障,单纯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觉性进行反腐倡廉工作肯定是乏力的。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建设。
(四)拓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
首先,创新教育形式。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此外,还要增加党校培训、教师培训和新任干部培训的反腐倡廉政策宣讲和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宣传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资源,例如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站、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及时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进展、成效和经验,大力宣传廉洁从政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并通过开展廉政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书画展、唱廉政歌曲等形式,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其次,拓展教育渠道。廉政文化建设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如何让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校外资源,将廉政文化进学校与廉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老区、反腐倡廉展览、参观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而提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关系到党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放,要狠抓不放,要常态化、长效化,要当作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完成。在高校建设中,除了抓好教学以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建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廉政文化建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成言。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景少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
[4]吴成九。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陈广奕。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探析[d]。山东大学,2010.
[6]邱生书,曾小兰。浅谈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四
摘 要:高中数学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等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从而不断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就必须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反思,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从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个教学潮流特点,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去思考,通过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从而帮助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正确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针对新的教育背景,将知识实现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去创新,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和学生进行思想讨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选取适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所学习的不同内容,比如,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以建模教学和学习方式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必须要充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提高我国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很好的回答,教师可以结合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对学生的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情境中,然后进行思考,主动去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改善学习现状,这样学生既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周忠良。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xx(13):124-125.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五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
【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3月
【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xx年02期
【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
【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xx年3月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六
宣传立足于公安业务工作,对公安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加强宣传工作,做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好媒体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可把宣传对于公安工作的作用最大化。接下来,我就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公安宣传工作结合我局实际浅谈一些想法。
——制约公安宣传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公安宣传工作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高。绝大部分民警甚至大部分中层领导都认为宣传工作是政工和办公室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只要不是专职宣传民警,就不应该负责宣传工作;而且认为宣传工作是增加自己的负担,案子办完了,群众工作做好了,还要写稿子,工作量又增加了;专职宣传民警需要素材找上门,都是一拖再拖,最后拖到新闻时效性没有了,就不了了之了。宣传工作缺位现象严重,很多部门宣传工作应付了事,或者根本缺失。
能力水平有限。公安局几乎所有的民警都是非新闻专业,没有宣传的敏锐性,把握不住宣传的重点,控制不住宣传产生的舆论效果,写出来的稿子、拍出来的视频无法采用是所有民警的共性。而且大部分民警不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导致写出来的新闻素材模式陈旧,内容不吸引人;不关注近期舆论热点,无法做到既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报道,又对事物内在的含义进行阐述和宣传。
经费保障困难。宣传工作投入经费不像其他部门,投入了资金看得到、摸得着,不管购买设备还是基层基础建设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里,而宣传经费投进去最后都变成文字,变成影像资料,感觉钱不知道花在哪里去了,导致很多地方不重视,可以花点小钱可以,但不愿意花大力气,进行大的投入就不干了。
——正确认识宣传工作对提升公安整体工作的重要性
宣传可促进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拉近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改变群众对公安机关的错误认识,树立起警察好形象,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宣传工作是社会外界了解公安工作的重要窗口。进入到大众传媒时代,要让整个社会对公安工作有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让公安民警的努力付出得到肯定,自然就离不开大量、正面的宣传报道,我们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安系统严格的队伍管理、为群众服好务的目标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从而获得整个社会对公安的认可和信赖,传媒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发布警务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开始建立起可以和群众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近年来,我局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号等等,通过宣传让社会对公安机关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公安机关还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公安的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宣传工作是公安内部沟通信息的主要途径。公安工作繁杂并且繁重,同时人员众多、工作地点分散,分管局领导对自己不分管的工作,所队室对于自己不涉及的工作存在一问三不知,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制约了公安工作更好的开展。宣传工作可以使局领导对整个局的运转情况有个大体、宏观的掌握,可以使工作在不同所队室的民辅警加强沟通了解,对领导决策起着参谋作用,对部门之间交流工作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我局建立了宣传工作微信群,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工作,都在微信群里发布,既可以起到全局互通工作的作用,又可以让宣传部门及时发现宣传热点,提高宣传时效性。
宣传工作是媒体监督公安工作的必然渠道。
有利于加强警务公开。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对于公安执法办案的参与感越来越强烈,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工作置身于群众监督当中,又让群众满足知情权,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与意见,为公安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让人民群众更加理解、配合和支持公安工作,促使公安机关公平、公正执法。
有利于办事过程透明化。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透明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地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扼制了腐败的滋生。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透明化,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有利于监督民警执法规范。作为公安民警,要习惯在聚光灯下执法。在当今网络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民警执法、服务的视频常常被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拍摄下来发布在互联网上,这就要求民警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稍有差池,出格的言行被传播,几秒钟的视频都有可能把公安机关多年辛苦积累下来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执法部门,公安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宣传报道是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的最佳选择。
以宣传提升民警职业荣誉、认同感。公安机关要发现民警的闪光点,再借助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将其塑造为模范典型人物,号召全警全社会学榜样、找差距、抓落实,营造出争先创优的氛围。近几个月来我局积极发掘身边案例,树立先进典型,先后通过学习强国、省市电视台推出李吉海、赵春梅、陈兴波、郭丹、(辅警名)等十多位民辅警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阅读和转发,好评不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提升了民辅警的职业荣誉感、认同感,这些优秀民辅警在工作中表现更为出色,从而带动其他同事奋勇拼搏,不断进步,激发了全体民辅警爱岗敬业的意识。
享受宣传红利拓宽民警工作前景。对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的民警,单位总是更加重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要承担重要工作职责时也会优先考虑。而宣传是让领导、同志们最清楚、便捷地了解每个人工作情况的方式。
——今后如何做好公安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宣传工作对于公安工作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力重视宣传工作,制定宣传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宣传工作从常年处于中下游,到现在名列全市公安宣传工作前茅,同时提高了整个队伍的精气神。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工作方法。
做实思想提升机制,解决“事不关己”的问题。
新时代公安工作,不光要埋头做事,还要站起吆喝。宣传工作绝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也不是政工、办公室这些部门工作范围内一个小项,是反应整个公安系统工作的一面镜子。我局宣传工作严格落实部门一把手负责制,首先领导重视,把责任压实压紧,牢固树立公安机关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意识,案子办好了,群众工作做好了,没有宣传,工作只完成了一半;对民警进行良性引导和硬性规定,有执行力、自主性和计划性。县公安局每季度召开宣传工作推进会,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宣传工作重要性。
做好能力培训机制,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
宣传人员对于宣传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宣传工作的效果,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较强的业务水平、广泛的知识面,还容易引起舆论风波。因此,宣传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为宣传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每个季度都组织宣传培训,由本局宣传员、邀请新闻媒体专业人士来对民辅警进行文字、摄影、舆论引导方面的培训。采用部门宣传员重点培训,其他民辅警进行轮流学习的方法,做到人人都学,人人都能宣传的境界。
落实经费投入机制,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
要切实转变各级公安机关的思想认识,有投入才有回报,加大对宣传工作的投入。我们建立保障机制,从县局到各所队室,每年业务经费中都有固定的宣传专项经费,不可作他用,只可用于宣传员的培训和宣传设备的采购,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舍得在宣传上投入,为宣传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强化奖惩激励机制,解决“再抓都软”的问题。
各级公安机关在部署宣传工作中,切不可一味只提工作要求、设定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没有健全的奖惩机制,会直接减弱宣传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公安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制定了《县局宣传工作奖惩办法》明确规定宣传数量、影响力达标的牵头部门、宣传员年终可荣立三等功、嘉奖和通报表扬、绩效考核加分,错失新闻热点、宣传量不达标的部门、宣传员要进行扣目标管理分的方式进行惩罚,可直接影响到部门评优名额和目标管理绩效奖,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宣传工作才会充满活力蓬勃发展。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七
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比如(1)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2)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求?(3)如何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这些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教师角色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但是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课程的安排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不便的,而是紧随着幼儿的兴趣而进行适当的调整的,当然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价值所在。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如在进行主题活动过程中,很多的活动都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如科学区《沉与浮》的实践活动中,幼儿自己发现到很多的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自然应该退出来,在一旁观察记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与生活通常都是从直接传授、正面介入到幼儿的学习中指导幼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导,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一味的告之幼儿该怎样做,不能那么做,或者是应该这样做,幼儿遇到困难也是直接告之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二、发挥幼儿主体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教师与幼儿是教室环境当中的双主体。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可以使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人群,可以化解幼儿人际关系单一的状况,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投入。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科学设置活动区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是灵活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多方面考虑而设置的。如《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而在《有趣的车》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区域环境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主题相关的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在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块,可以让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
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活动区教学的起点,不是活动区教学的全部。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教学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关于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八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
【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3月
【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xx年02期
【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木工实习报告如何写(精选20篇)
- 最新香港当代经典散文(大全8篇)
- 幼儿舞蹈主持词汇总(优质11篇)
- 班集体事迹(通用18篇)
-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散文通用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散文通用句(7篇)
- 2023年仓储物流报告(优质14篇)
- 教学督导信息员工作总结范文(汇总13篇)
-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范本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范本作文(七篇)
- 最新家乡的廊桥(精选18篇)
- 香港当代经典散文(精选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