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优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9:52:50 |
- ZTFB |
- 11页
人们常说,生活就像一本书,而总结就是我们书写生活的一页。总结中如何平衡事实陈述与情感表达?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了解总结的写作风格。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一
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张爱玲谨上。”)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
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同时我也实在不愿意耗费时间与精神去打笔墨官司,徒然搅乱心思,耽误了正当的工作。但一直这样沉默着,始终没有阐明我的地位,给社会上一个错误的印象,我也觉得是对不起关心我的前途的人,所以在小说集重印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作为序。反正只要读者知道了就是了。《传奇》里面新收进去的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发表的时候有许多草率的地方,实在对读者感到抱歉,这次付印之前大部分都经过增删。还有两篇改也无从改起的,只好不要了。
我不会做诗的,去年冬天却做了两首,自己很喜欢,又怕人家看了说“不知所云”;原想解释一下,写到后来也成了一篇独立的散文。现在我把这篇《中国的日夜》放在这里当作跋,虽然它也并不能够代表这里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但作为一个传奇未了的“余韵”,似乎还适当。
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二
过了知天命的岁月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年龄其实是一件最令人无奈的事了。仿佛刚刚告别青春绚丽的时代,悠忽之间,鬓角就增添了几许白发,额头就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对镜自怜,徒生人生迟暮的惆怅,是很自然的。闲来再读曹孟德的《龟虽寿》,咀嚼体味之中,在不得不钦佩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的同时,也隐约感受到了这位雄心勃勃“大人物”内心深处的些许无奈。“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动情的感慨,而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里,一个“老”字,一个“暮”字,也实在令人感到悲壮。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把人生看做一个悲剧,因为生与死,如影随形。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在力图避免这些暗礁和漩涡的同时,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那最后的、不可避免的船沉海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论人生曾多么辉煌,时光也会让辉煌瞬间定格;无论志向何等远大,年轮也会让志向成为以往。古往今来,最冷酷的杀手不是那些刺客死士,而是如“白驹过隙一般从我们指缝间悄悄流逝的时光。人生迟暮,意味着人生即将谢幕,生出一些惆怅和慨叹来,当不为过。
何以排解?不承认自己已经走向夕阳晚景,像居功的老牛一样反刍昔日的辉煌?万念俱灰,如迟暮的佳人一样哀怨岁月的无情?我想到刘禹锡参与永贞改革失败,被贬朗州刺史时已过天命之年。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实属英雄迟暮了。事业受挫,双鬓飘霜,他既没有留恋在往日的辉煌中居功自傲,也没有沉溺在时下的遭遇里消极放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首《秋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何等高昂的精神气质与开阔的胸襟。
坦然地承认人生已然走近了黄昏,意味着自己拥有了一种人生的境界。人世间,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拼搏奋斗获得,唯有经历非用时间换取不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人生一路走来,想夕阳中驻足回眸,或高峰迭起,或沟壑纵横,或电闪雷鸣,或皓月高悬,想来既有攀登高山大川的奇绝,也断然少不了欣赏江南名苑的情趣。丝竹管弦、黄钟大吕,激流险滩、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这一切构成了多么丰富的人生画卷!没有经历过,它们怎么能够在生命的胶片上逐一显影。何为境界?奇绝独特,丰富多彩之所在也。坦然地承认人生迟暮,就是珍惜一路走来的`人生风景,就是拥有了一种不可复制的人生境界。
平和地面对人生暮年,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生生死死,就如同水冻成冰,冰化为水一样自然。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与时俱进,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起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是主角的时候要引吭高歌,到了谢幕的时候,也应该自觉地、高高兴兴地把台上的追光灯让给后来者。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经典电影《舞台生涯》所演绎的人生哲理,天津歌剧舞剧院于淑珍让贤关牧村的人品和胸怀,都雄辩地说明了年老了,不为不能之事,主动让贤,全力以赴扶持年轻一代,不但不会被人轻视,从容豁达的胸怀反而更加令人钦佩。如同智者所云:坦然地面对人生岁暮,是历尽酸甜苦辣之后的淡定,渗透悲欢离合之后的从容,悟彻成败荣辱之后的豁达,洞明是非曲直之后的聪慧。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三
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若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许会给尘埃染污,受风雨侵蚀,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给时间的小刀仔细地、缓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个奇妙的雕像,置于米开朗琪罗的那些辉煌的作品中亦无愧色。这把小刀不仅为校长、教师和明日的学生所持有,我们全体同学都有权利操纵它。
如果我能活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饱经风霜的古老钟楼,仍将兀立在金色的阳光中,发出在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钟声。在那缓慢而庄严的钟声里,高矮不一、脸蛋儿或苍白或红润、有些身材丰满、有些体形纤小的姑娘们,焕发着青春活力和朝气,像小溪般涌入教堂。在那里,她们将跪下祈祷,向上帝低声细诉她们的生活小事:她们的悲伤,她们的眼泪,她们的争吵,她们的喜爱,以及她们的宏愿。她们将祈求上帝帮助自己达到目标,成为作家、音乐家、教育家或理想的妻子。我还可以听到那古老的钟楼在祈祷声中发出回响,仿佛是低声回答她们:“是的,与全中国其他学校相比,圣玛利亚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内的花园也未必是最美丽的,但她无疑有最优秀、最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们将以其日后辉煌的事业来为母校增光!”
听到这话语时,我的感受将取决于自己在毕业后的岁月里有无任何成就。如果我没有克尽本分,丢了荣耀母校的权利,我将感到羞耻和悔恨。但如果我在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为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虽然我的贡献是那样微不足道。
(一九三七年)。
张爱玲个人经历。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瑛。19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
张爱玲成就,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于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瑛。19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天津英租界。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认识终生挚友炎樱。[1]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母亲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战火。
张爱玲《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展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同年,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哪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1944年1月,张爱玲在《万象》刊出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张爱玲和胡兰成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雕》、《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5月,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今长江戏院)上演舞台剧《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四
打开,随手翻,原来是旧照片的回忆。黑白相片,彩色故事,民国女子的着装,回忆泛黄而深刻。爱玲三四岁时,胖乎乎的小脸蛋,可是并没有可爱,眼睛的深邃里有一股倔强,如她说的,来意不善。这个女子,在她的余生里,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仿佛生来便如此。她几张四岁时的照片,还是胖乎乎的.那个脸蛋,与眼睛是那么不相称,目光终究还是默然,显出超越年龄的冷漠。
张爱玲能保留的,最完满的回忆,莫过于在天津的家里,一个比较简朴的半旧花园的洋房,有父亲、母亲、姑姑……她的生命中,由始至终,父母俩或父母与姑姑三人,从来都是分裂分离。她的对他们的回忆,正如给他们的文字,散落的碎片一般,不动声色的冷眼。可她始终是爱他们的。这种爱过于含蓄。因为爱得深刻,所以很刻薄。
其弟,她童年回忆最多。一直从文字得知,张爱玲在小时候总会问小弟弟祖父的事情,弟弟总会如发现新大陆般告诉她。而当我在《对照记》看到张弟的相片时候,心疼了一下。这个梳着三个小辫子的小男孩,有点天真无邪的笑容,比爱玲温柔很多。温柔得有点让人心疼,他没有姐姐的勇敢去逃离。
张母始终是一个有风韵的女人,与万花丛中有坚定的坦然与不畏。所以,她走了,决绝地离开。而爱玲没有其母的优雅与坚定,她是抑郁多一点,漠然多一点。如她们单人照可观的身材,张母的骨头可想而知是柔软的,而爱玲的骨头是坚硬的,冷冰的坚硬。
终于是见到了炎樱,爱玲的挚友,相遇于港大。光亮精神的额头,潮流的卷发,珍珠项链,与爱玲一起仰望天空的寂寞。两个女子,也可相亲相伴。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五
提纲韦应物,讲稿广告词聘书工作乐府普通话观后感谜语:资料自我鉴定请示通报拟人句的新课程师恩部编版,赠言主题班会文案事迹了礼仪新课程人生哲理,韦应物台词检测题拟人句自查报告!心得体会计划书诗经读后感三曹的诗经文化建设座右铭节日。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六
赏析:
题目便告诉了时间。“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
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七
朋友的母亲闲下来的时候常常戴上了眼镜,立在窗前看街。英文《大美晚报》从前有一栏叫做”生命的橱窗“,零零碎碎的见闻,很有趣,很能代表都市的空气的,像这位老太太就可以每天写上一段。有一天她看见一个男人,也还穿得相当整齐,无论如何是长衫阶级,在那儿打一个女人,一路扭打着过来。许多旁观者看得不平起来,向那女人叫道:”送他到巡捕房里去!“女人哭道:”我不要他到巡捕房去,我要他回家去呀!“又向男人哀求道:”回去吧——回去打我吧!“这样的事,听了真叫人生气,又拿它没奈何。
二小女人。
我们门口,路中心有一块高出来的”岛屿“,水门汀上铺了泥,种了两排长青树。时常有些野孩子在那儿玩,在小棵的绿树底下拉了屎。有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微黄的长长的脸,淡眉毛,窄瘦的紫袄蓝裤,低着头坐在阶沿,油垢的头发一绺绺披到脸上来,和一个朋友研究织绒线的道理。我觉得她有些地方很像我,走过的时候不由得多看了两眼。她非常高兴的样子,抽掉了两根针,把她织好的一截粉蓝绒线的小袖口套在她朋友腕上试样子。她朋友伸出一只手,左右端详,也是喜孜孜的。
她的绒线一定只够做这么一截子小袖口,我知道。因为她很像我的缘故,我虽然一路走过去,头也没回,心里却稍稍有点悲哀。
三家主。
她瞠目望着我,说:”你这个人!“然而我已经一溜烟躲开了。
后来她告诉我:”你损失很大呢,没看见刚才那一幕。那些人眉花眼笑谢了又谢。“但我也不懊悔。
四狗。
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袄。晚上坐在火盆边,那火,也只是灰掩着的一点红;实在冷,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柔滑的皮,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到鼻尖,也是冰凉凉的,像狗。
五孔子。
我们的饭桌正对着阳台,阳台上撑着个破竹帘子,早已破得不可收拾,夏天也挡不住西晒,冬天也不必拆除了。每天红通通的太阳落山,或是下雨,高楼外的天色一片雪白,破竹子斜着飘着,很有芦苇的感觉。有一向,芦苇上拴了块污旧的布条子,从玻璃窗里望出去,正像一个小人的侧影,宽袍大袖,冠带齐整,是个儒者,尤其像孟子,我总觉得孟子是比较矮小的。一连下了两三个礼拜的雨,那小人在风雨中连连作揖点头,虽然是个书生,一样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辩论的起点他非常地肯迁就,从霸道谈到王道,从女人谈到王道,左右逢源,娓娓动人,然而他的道理还是行不通……怎么样也行不通。看了他使我很难过。每天吃饭的时候面对着窗外,不由得要注意到他,面色灰败,风尘仆仆的左一个揖右一个揖。我屡次说:”这布条子要把它解下来了,简直像个巫魔!“然而吃了饭起身,马上就忘了。还是后来天晴了,阿妈晾衣裳,才拿了下来,从此没看见了。
六不肖獏梦。
有个同学姓赵。她问我:”赵……怎么写的?“我说:”一个'走'字,你知道的;那为一个'肖'字。“”哪个'肖'字?“”'肖'是'相像'的意思。是文言,你不懂的。“”'相像'么?怎么用法呢?“”譬如说一个儿子不好,就说他'不肖'——不像他父亲。古时候人很专制,儿子不像父亲,就武断地说他不好,其实,真不见得,父亲要是个坏人呢?“”啊!你想可会,说道儿子不像父亲,就等于骂他是私生子,暗示他不是他父亲养的?“”唉,你真是!中文还不会,已经要用中文来弄花巧了!
七孤独。
我大声笑了出来。幸而都在玩笑惯了的,她也笑了。八少说两句吧獏梦说:”许多女人用方格子绒毯改制大衣,毯子质地厚重,又做得宽大,方肩膀,直线条,整个地就像一张床——简直是请人躺在上面!"。
张爱玲,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八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我再次品读起张爱玲写给自己的文章——《迟暮》,她是一为迟暮者,面对着这繁华的灯红酒绿的春天,感觉到自己是时代的后期者,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是的,在一年四季轮回的大自然规律中,试问我们身边的朋友有多少能真正找寻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了,虽然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倘若我们没有鼓起勇气去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那么这一生也就只有跟随大众的身影度过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觉自己是碌碌无为者,正如文中所言: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我这一生不怕剩老病死,最怕就这样没有作为地走过人生短暂的几十个春秋。
当我们正处与青春年华时却总是生活在工业化浮躁社会中,为了职业为了饭碗而去奔波,当然并不是说人生不能为此而奋斗,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宁静的能审视周围繁华之世的心,有一颗象陶渊明,有一颗像莎士比亚的敏感的心。不要等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彻底洗礼或者改变了本质的时候才意识到心灵纯洁的重要,到那一颗一切都为时已晚。人生好比这大自然任何的生物,从刚开始的诞生的平稳过渡到逐步高深再到衰落。最后到回归泥土。而在青春如流水般逝去之,在暮年那十几载的灰色生活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度过?人们总习惯在暮年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正在追求什么。而很少在青年时期去考虑。总是将大好的青年给了职业社会,或者说现在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长辈们就在为你的未来职业生涯作规划蓝图了,小时候是长辈一手规划,而成年后则由自己亲手设计,长辈只是给你意见做辅助参考作用。我想我们应该从这一刻起就应该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样度过才有意义?我发现,也可以说是我亲眼体验到大学是最容易让人变迟暮的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些低层次的职业大学。它的培养目标就是一切以就业为定向,做定单式教育。当然还有更多的技工以及职业中学的就业式培养更为明显。这虽然是社会的需求,或者说是一种工业化社会的趋向,但总感觉这个社会少了几份人情味,少了几分人文素质。我不想看到更多的人在度过了几十年后会成为《迟暮》里的那个老女人。
或许我们都曾经辉煌过,在暮年是一个总结人生的休养的年代。人总要经历老年,经历死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不该象那个老女人那样痛恨老年人,因为你自己也要经历那个年代,到时谁来照顾自己来怜惜自己?于是她选择了躲避,不想让旧时的亲人挚友看到现在的苍老的自己。就如同我不想让外人看到自己憔悴的容颜。大自然还在继续,容颜不可能经得起大自然的考验,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在青年时期多去反省,多去思考,多去感悟,多一份宁静,少一份浮躁,相信对你的人生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一滴眼泪滑落的时候,请不要在你的脸上看到皱纹的哀愁!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九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一九三三年)。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毀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
迟暮,指黄昏;比喻晚年,暮年。张爱玲在本文中为大家展现出了才女佳人在容颜如花瓣凋零的瞬间发出“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凄凉哀叹!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张爱玲散文集《迟暮》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一九三三年)。
题目便告诉了时间。“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春天写足了,那位对春天怀着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笔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真实的是热闹、繁荣竞逐的春天和自己与温馨青春的永远的告别。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一代才女佳人在容颜如花瓣凋零的瞬间发出“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凄凉哀叹!也不由为自己担心起来。那种灰暗幽雅的基调会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慢慢的自己也经历了青春消逝,往事如烟,逐渐步入“黄卷清灯,美人迟暮。”的年龄,也有过刚从浪漫的青春梦幻中清醒过后的空虚所带来的一丝淡淡的惆怅,然而与之不同的是,清醒过后感觉迟暮的景致却别有一份成熟温和的柔美,即不象春阳那样妩媚,也没有夏阳般绚烂,而是秋暮晚霞般温润柔和,朦胧而高贵。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毀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出生于名门,外曾祖父是晚清大臣李鸿章。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年至1944年,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小说,震动上海文坛。1955年,赴美国定居,后翻译了清代小说《海上花》《海上花列传》。1956年,与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1969年,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73年,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晚年于寓所深居简出。1995年9月8日,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于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
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作家王安忆: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白先勇: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家李欧梵: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作家于青: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作家陈克华: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一
张爱玲,我国现代知名的作家,很多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张爱玲散文代表作迟暮,一起来看看。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二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很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起初我当做她是说:因为厌烦的缘故,仿佛时间过得奇慢。后来发现她是另外一个意思:一个人老了,可以变得那么的龙钟糊涂,看了那样子,不由得觉得生命太长了。她读了苏青和我对谈的记录,(一切书报杂志,都要我押着她看的。她一来就声称“看不进去。”我的小说,因为亲戚份上,她倒是很忠实地篇篇过目,虽然嫌它大不愉快。原稿她绝对拒绝看,清样还可以将就。)关于职业妇女,她也有许多意见。她觉得一般人都把职业妇女分开作为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实不必。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将来她也许要写本书关于女人就职的秘诀,譬如说开始的时候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然而后来她又说:“不用劝我写了,我做文人是不行的。在公事房里专管打电报,养成了一种电报作风,只会一味的省字,拿起稿费来太不上算了!”
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嫌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时期她在无线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感慨地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她批评一个胆小的人吃吃艾艾的演说:“人家睡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了。”“爱德华七世路”(爱多亚路)我弄错了当做是“爱德华八世路”,她说:“爱德华八世还没来得及成马路呢。”
她对于我们张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对我比较好些,但也是因为我自动地粘附上来,拿我无可奈何的缘故。就这样她也常常抱怨:“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因为需要嘀嘀咕咕)而且自大(因为对方太低能)。”有一次她说到我弟弟很可怜地站在她眼前:“一双大眼睛吧达吧达望着我。”“吧达吧达”四个字用得真是好,表现一个无告的男孩子沉重而潮湿地目夹着眼。
她说她自己:“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顶喜欢收到她的信,淑女化的蓝色字细细写在极薄的粉红拷贝纸上,(是她办公室里省下来的,用过的部分裁了去,所以一页页大小不等,读起来淅沥煞辣作脆响。)信里有一种无聊的情趣,总像是春夏的晴天。语气很平淡,可是用上许多惊叹号,几乎全用惊叹号来做标点,十年前是有那么一派的时髦文章的罢?还有,她老是写着“狠好,”“狠高兴,”我同她辩驳过,她不承认她这里应当用“很”字。后来我问她:“那么,'凶狠'的'狠'字,姑姑怎么写呢?”她也写作“狠”。我说:“那么那一个'很'字要它做什么呢?姑姑不能否认,是有这么一个字的。”她想想,也有理。我又说:“现在没有人写'狠好'了。一这样写,马上把自己归入了周瘦鹃他们那一代。”她果然从此改了。
她今年过了年之后,运气一直不怎么好。越是诸事不顺心,反倒胖了起来,她写信给一个朋友说,“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罢?”
去年她生过病,病后久久没有复元。她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象一首词了!”
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披霞,还留到现在,因为欠好的缘故。战前拿去估价,店里出她十块钱,她没有卖。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淡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挂着做个装饰品罢,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面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的本身着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除非把它悬空宕着,做个扇坠什么的。然而它只有一面是光滑的。反面就不中看;上头的一个洞,位置又不对,在宝石的正中。
姑姑叹了口气,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个人认为其散文成就远大于小说,但是现在的环境下其散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张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是《爱》,这足以说明张的散文的散文没有被现今的文学吸收,对张的文学研究也仅多限于小说.真是一种可耻的单纯.)。
首先是思想,鞭辟精深.这和张的个人经历有很很大的干系.因为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因为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烬余录》《私语》《姑姑语录》).
其次是文体,张爱玲的散文文体个性鲜明,舒缓流畅,感受性极强,感觉一个人喋喋不休的人就在你对面讲故事,平和而且亲切,让人可亲可近.并不像通常的散文那样要求的“形散而神聚”,而是流畅自然,小说式的行文后(将读者带进那一个个小的故事里去,让读者觉得那就是自己,或者是一个很好的朋友就坐在对面和你讲这样的一个故事),突然露出一个可怕的深邃的主题,然后戛然而止,那时候你感觉她就站在那个可怕深邃的悬崖边上,成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冷漠孤独的人.她像是一个哲学家,不是告诉你哲学的终极秘密,而是引导你做无穷尽的思考.文体个性比较突出的是《烬余录》《私语》.
至于语言,我个人对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推崇备至.其中的一方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另一方面是专注表达,突出感受性,“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于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拍屉看看,渐渐疑心张于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胞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我想只有张爱玲可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感.另如《弟弟》,这种独特的情感到目前位置我只见于张爱玲笔下.这很大一部分归于张爱玲的语言功力.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用词精炼得当,最求表达的目的性和可感性,有时甚至不惜舍弃语言用法上的完整,比如“创造性的爱”.语言风格突出的是《更衣记》——体现语不惊人誓不休,《弟弟》体现的是感受性.(《私语》《烬余》是张散文中最登峰造极的两篇,张爱玲的散文特色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两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特色在这两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三
张爱玲。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四
青春是一片云,朝也彩霞,晚也彩霞;青春是一阵春风,吹皱一池春水,扬起漫天飞絮。
青春是一种激情,它充斥着你澎湃的血液,刺激着你那双孜孜求知的双眼让你对世界充满好奇,乐于接受任何挑战。
青春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是一笔财富。因为年轻,我们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因为年轻,我们拥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魄力;因为年轻,我们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我们年轻,我们是一群追梦者,我们可以驾驭人生的航船,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粼粼的碧波上,高扬着梦想的风帆,去追逐我们的理想。正因青春如此珍贵,如此美好,有人会在青春已逝后,凭栏独吟“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
张爱玲的这篇《迟暮》正是向人们提醒珍惜青春。文中描写了一副在勃勃生机的春天,一个青春已逝的女子凭栏哀悼青春的画面。“成团的柳絮,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帘栊”,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却有人在此凭栏悲伤。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惊醒。许多人不正是在“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许朦胧的睡意”的时候,青春已悄然离他远去了吗?而当他们醒来的时候,他们也只有在悔恨中悲伤。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对青春的缅怀,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我们年轻人的一种警醒:不要等和文中女主人公“在心里千回百转的想着,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的口”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在这篇散文中,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青春的珍惜,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对拥有青春的我们的一种警醒。青春易逝,谁也不想凭栏独吟“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吧。
从中我们至少读懂了一点,那就是:青春是宝贵的更是短暂的。青春是我们手中最大的资本,我们有本钱去追逐我们想要的,我们可以用青春放飞我们的梦想,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虽然不能增加青春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青春的宽度;我们虽然不能让青春为我们停留,但至少我们可以让青春无悔。让我们把握现在,把握青春,把握未来,奏出最美的青春之歌。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五
张爱玲。
散文。
集有着细腻的笔风,细致的描写的特点。那大家读了之后有何感受?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张爱玲用了比较坦诚、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自己在写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深刻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张爱玲非常谦虚的指出了自己写小说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时自己坚持的主张和以后该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和气量。
张爱玲觉得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学理论的,并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出品出现后而产生的产物,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在文学作品中,经过自身提炼和吸收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学理论,可能也只能这种方式才能让作家把那些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较自如把文学理论一些好的东西浑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当然她也肯定了文学理论对于推动文学作品上的积极作用,她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两只脚,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处在文学作品之上,更不会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张爱玲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和谐安稳的一面才去斗争的,可许多的文人却过多的关注于人生的斗争,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她认为斗争只存在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斗争的东西可能会是不同的,但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相信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的愿望,因此张爱玲认为安稳实质是一种永恒。所以张爱玲在文学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因此也会缺少一种“力”,给人振奋的一种力量。
张爱玲觉得写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一种启示,而这种启示是蕴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让人们在故事中自己去获得,因此她会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的更加的真实,但因为要真实因此自己的作品就会缺少激烈,但她坚定的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写,激烈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一时的刺激,但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启示,而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金锁记》中得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负荷者,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学方向。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来表现人生的苍凉,而不是去表现壮烈,壮烈虽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剧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苍凉之所给人回味,是因为给人一种参差的对照,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张爱玲乐于写悲剧,为什么去营造苍凉气氛的原因了。
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题欠分明,但张爱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许多伟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很模糊的(在这里她用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爱玲认为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表达的,比拟定了主题再去编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张爱玲认为一味的强调主题,那些唯主题论者是机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后世人称用“流言体”命名她的文学风格。的确,这本书用一种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现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溢出来,像是刚盛出来的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只是个聪明,有些可爱情调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时还非常的幽默。是的,这本书中,有着张爱玲的可爱,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热热闹闹。
从这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多愁善感。文字中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15岁的她,就能写出次文,真是不知道她是怎样体会得那么的深刻。有人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她以独特的文字结构---以低微的姿势仰视平淡,以高贵的眼神俯视浮华。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超级女生”;成为当今文坛里私下同鲁迅相提并论的唯一女性;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那座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最美的一朵罂粟花;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一味摹仿的对象。
她文章风格细腻温婉,就其对人物心理的刻划,对文章语言的掌控,暂时内可能无人能超越。作为海归派的先驱,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六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干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的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种资格,这种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惯;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释义:
题目便告诉了时间。“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春天写足了,那位对春天怀着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笔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真实的是热闹、繁荣竞逐的春天和自己与温馨青春的永远的告别。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一代才女佳人在容颜如花瓣凋零的瞬间发出“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凄凉哀叹!也不由为自己担心起来。那种灰暗幽雅的基调会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慢慢的自己也经历了青春消逝,往事如烟,逐渐步入“黄卷清灯,美人迟暮。”的年龄,也有过刚从浪漫的青春梦幻中清醒过后的空虚所带来的一丝淡淡的惆怅,然而与之不同的是,清醒过后感觉迟暮的景致却别有一份成熟温和的柔美,即不象春阳那样妩媚,也没有夏阳般绚烂,而是秋暮晚霞般温润柔和,朦胧而高贵。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七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
张爱玲成就,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于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瑛。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天津英租界。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认识终生挚友炎樱。[1]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母亲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战火。
张爱玲《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展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同年,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哪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八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世家出身,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1995年死于洛杉矶公寓。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散文集迟暮简短篇十九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上海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上海人冷漠?标签一。
是真的冷漠吗?
上海人一般认为。
你要开口,我一定帮。
你要是自己都无视,
那我也无权干涉。
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好。
其实那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上海女人要强?标签二。
上海人骨子里相信男女平等。
男生能做的女生一样能。
上海女生也有很小女人的一面。
外面闯荡再艰辛。
回家丈夫哄两句就没事了。
若真要面对困难。
上海女人有惊人的能耐。
和平常娇生惯养形成强烈反差。
上海女人太精明?标签三。
难听点就是,'会算计'。
我们说,那叫'会过生活'。
老上海人很多是外地移民。
靠奋斗打拼、省吃俭用才能立足。
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有的时候不是为了那点钱。
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上海人'狗眼看人低'?标签四。
接触上海人多了你会发现。
上海人爱才。
喜欢会奋斗、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立足的人。
可能北京人会指手画脚'教'你怎么过日子。
上海人随便你。
只要不侵犯到我的利益,都由你。
上海女人就喜欢名牌,物质?标签五。
上海女人确实过的比较小资。
小资不见得一定有钱。
上海女人要面子。
没钱照样旅游、买名牌、咖啡馆。
但一碗小馄饨照样能吃的幸福。
表面虚荣、精明、冷漠。
只要用心体味就能发现温柔和善良。
上海又被叫做魔都。
但这些年,她都被妖魔化了。
上海女人也被骂了这么多年。
但那些骂上海、上海女人的人。
有多少正真在上海生活过?
有多少是道听途说看了表面就以为了解了这座城市。
……。
如果在上海呆久了,
就会慢慢体味到这座城市的张力和魅力……。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初中在这里通用(精选13篇)
- 最新特别的故事范本(精选20篇)
- 最新罚款通知单模板(模板12篇)
- 2023年支委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怎么写(优质18篇)
- 企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探讨论文 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研究(8篇)
- 社区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简报范文 社区开展安全生产排查简报(七篇)
- 2023年工会活动经费预算方案怎么写(优质10篇)
- 有关支委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模板12篇)
-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用英语的英文范本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用英文怎么写?(八篇)
- 最新诚信与守法(汇总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