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通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7:39:41 |
  • ZTFB |
  • 13页

总结是对时间的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总结写作方面,我们不妨从这些范文中吸取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以提升自身水平。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一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二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与“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材在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特意安排了一节“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练习内容。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它们的意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来帮助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但是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就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于是,教师又要进行重复的讲解,收效甚微。这样教学,既费时又费力,学生也感到枯燥、厌烦。能不能抛开重复的讲解,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呢?下面就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微课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方向。通过杭州和成都的学习,让我对微课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多次应用了微课学习,感受微课学习对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冲击。第一次课前微课:详细梳理了周长与面积的三大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清楚的归纳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中突出分析思考和方法的应用,在学力单中设置了自己梳理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尝试解决周长和面积的应用问题,操作题则是巩固周长与长宽的关系,又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次微课在课中:视频动画和声音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在周长相等时,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原理,数形结合,突破难点;第三次微课主要是讲解验证过长方形中心点的直线,一定能够等分长方形的做法。这样的演示清楚,明了。第四次微课是动态演示如何运用中心点来等分一个不规则的l形土地。四次微课的使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和深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见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相框),借助“做边框”,“配玻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活动二和活动三都是借助解决生活中用铁丝围长方形和帮助王奶奶为鸡舍、等分长方形和不规则土地等生活问题,使他们感到:哦!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体会,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明确,重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能较好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新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周长相等时,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靠墙围长方形时面积最大的规律,整个操作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由于认知具有形象直观性,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教学中,先从定义和算法上区分周长和面积,然后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验证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掌握了知识点。在整个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交流的时间、空间,抑制交流过程中的无效行为,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欣赏,真正让学生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三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四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四个不同形状物体的周长。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六

刚拿到这堂课,心中一阵窃喜,我在四年前曾经研究过这节课,于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细看了起来,又认真进行了修改,于是一稿就诞生了,在进行完试讲后,觉得学生虽然也在这堂课上认识了周长,但是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层上,而我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学生对周长的深层理解,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相吻合。

试讲完后,杨主任给我们进行说课,她指出我应该在教案里体现周和长,这使我为之一颤,我讲过了一遍,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光顾着把周长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给学生,只要让孩子们知道周长指的是一周,它是有长度的就把这个概念轻松解决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觉得本节课另外一个令我有感触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有长度的,就给学生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真正的动手去量一量这个三角形的长度,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真的想不到要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而且给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也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长,比如量一量再计算、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在计算周长时,可以一边一边的相加求出总的周长,也可以量出一边的长度再乘以三,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而用绳子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最令我开阔思路的是本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学生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同桌合作随意拼摆图形,然后画出所想拼摆图形的示意图,然后再计算所画图形的周长,我觉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巩固周长的定义,而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的了图形一周的长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就再拼拼摆摆中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和练习。通过本环节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摆出的的长方形,让学生们在汇报时能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只可惜最后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我看到孩子画出的示意图有问题,一边的总高是3厘米,相对边的高度是2厘米,而学生画的连接线居然是平行的,为了订正这个问题,我就把剩下的时间用在了研究这道题上,当时脑子一热,就顺便把移补的思想讲给了孩子们,其实课后冷静下来一想,我连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没来得及探讨,移补完却要让孩子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真是……看来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得练啊!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学生也不笨,他们也能像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相信圆的面积学生也能自己得出。

改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我很有成就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没有给学生发言充分的时间,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感受,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八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设计了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成功之处: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呈现一组学生熟悉的物品和几何图形,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些物品和几何图形都有周长,你能和同桌分别指一指他们的周长吗?并相互说一说什么是周长?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二、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交的最初方式,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以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一般图形周长到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观念。教学中,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巩固内化阶段的测量周长活动,都是以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活动,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准备。

三、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一开始创设的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熟悉物品和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自己描画几何图形的周长,找自己身边物体平面的周长,看到什么就找什么,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合作测量腰围等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不足之处:

一、活动时间掌握的不好。

学生在测量圆形周长时,对于滚动法测量技巧不掌握,所以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以至后面学生合作测量头围的活动时间匆忙,说明学生的测量能力不够,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时语言不够丰富,特别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语言不够。

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老师自身要有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语言要有抑扬顿挫的同时对学生要多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设计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教学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九

6月5日下午,在美术教室我们聆听了范雪梅老师的《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整个听课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一切都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平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习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

【场景一】: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铁丝,看看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根铁丝长24厘米,如果给你,打算怎么围?可以围出几个形状的长方形?

生:先围一半。

师:(将铁丝对折),举着问:这是什么?

生:一条长加一条宽。

师:继续折,折好长方形的两条长与一条宽,再怎么折?(生示意他再将长的一条边折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

(师继续演示,又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师问:这些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会怎样?

生1:它们的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大。

生2:面积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3:不管怎么围,周长一样,面积也相等。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

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想办法验证才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在小组里说说。

【反思】:这是新课的引入,很朴实。但细细品味,就不那样简单。从老师手里的铁丝,思考围长方形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学生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老师提供有效“刺激物”,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智慧的开端。

【场景二】:

师: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在方格纸上怎么画的长方形?

生1:我画了三个长方形,长与宽分别是10厘米和2厘米,8厘米和4厘米,7厘米与5厘米(出示图画)。我得到的结论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

生2:周长是24厘米。

师:通过验证,刚才的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是错的。板书(×)。

我还发现刚才验证时,很多同学出了问题。验证不出来,有谁知道?

生3(不解地):我画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8和2,还有6和5,所以做不出来。

师:他所画的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样?(不相等,不是24)。

生4:我画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有了猜想,怎么来验证呢?

生5:先要看长方形的周长是不是24厘米。

生6:我认为画两个就可以了。

师:对,只要举个反例就行,不必再画3个、4个、5个。

【反思】:从猜想到验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思维对象从铁丝转借到“图画”,从关注图形形状的不同,转向关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的大小关系”这正是潘老师设计的精妙之处,学生始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探究和讨论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在独立思考、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综合比较,作出判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互动。

【场景三】:

生:长还可以是11厘米,宽1厘米。

师:你还能想出多少?请你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练习,稍后反馈。

展示两份学生作品:

师: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种。

生2:第二种按顺序写,感觉很清楚。

师:是呀,有序地思考,便于归类(媒体随即出示了相应的长方形直观图)。

师:仔细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有没有什么规律。从自己的表格里找一找,想好了应该怎么表达,再与同学交流。

生1:我们小组里发现了: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生2: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周长一样的长方形,越来越方的.长方形面积最大。众笑。(潘老师让他上台在屏幕上指了指,才明白他其实指越来越接近的正方形)。

生3:宽越大,面积越大。(很多学生持怀疑态度。)。

生4: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师:(指着图形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老师边提问边板书,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师: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有这样的规律,那么所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怎么来验证。

学生任意出题,继续验证......

师:那么,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吗?请大家课后自己继续去猜想并验证。

【反思】:从场景二到场景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跳跃着。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思考带着盲目性,无序性,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往往想一个长,找一个对应的宽。潘教师十分敏感地观察学生的研究状况,通过比较,引领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有序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课未部分的开放题,层层递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反思】: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使他们生成智慧和人格。“整节课用一根铁丝,一张长方形纸,屏幕上只有几个长方形的直观图,围绕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

一系列操作探究活动,没有纯粹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习,实际上在显性的操作后面,是隐性的复习巩固练习。学生在画图、计算中,熟练掌握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在经历”猜想----验证----结论,从特殊结论推广到一般结论“的过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不断生成了智慧。

在”倾听----唤起---表达---碰撞“中,以教材为载体,不断创生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举反例的方法,进行数学推理训练,让学生比较整理的方法,学习有序思考策略......课堂上出现了真实的问题。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一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二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三、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

四、难点:公式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设计:

1、呈现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学过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平面图形。

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这六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相互说说,媒体演示推导过程:

长方形:s=ab。

正方形:s=a2。

平行四边形:s=ah。

三角形:s=1/2ab。

梯形:s=(a+b)h。

圆:s=r2。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来的: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练习:第97页做一做。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三

1.“周长”和“面积”是三年级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再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充分运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学校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情境导入、知识梳理和闯关练习游戏三个环节,效果是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之处。

2.本课通过开展操作性的、探索性、富有挑战性的闯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同桌或小组合作,对比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激起智慧火花,引发探究数学的兴趣,让知识在课堂中焕发出活力,让课堂充满数学趣味和创新火花,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幸福成长。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四

复习是一个学生自主疏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所以,复习课应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善于把握概念、原理、法则、性质、公式和数量关系等数学核心知识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以之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努力做到:突出自主性,体现灵活性,注重针对性,训练综合性。

基于以上的理解,这节课的设计,没有按照“回顾——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顺序组织复习,而是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的`原发现过程协调同步,进一步弄清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晰知识发生与发展的线索,从而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活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并在调整、完善、扩充认知结构的过程中,使知识“提质”、“增值”。

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能注重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之间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为他们提供一个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进行统领的知识结构体系——聚合。从知识点的设计来看,能着眼于不同的侧面,把数学核心知识置于多变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建立多元的联系——发散。如,作业六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但是,在“回顾整理,沟通联系”环节,留给学生自主整理、探究的空间不够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五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六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接着,联系实际,体现生活数学,营选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以“六一”儿童节为话题引入,接着求“六一”儿童节黑板报的面积与周长,练习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花坛、操场等等,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练习设计难易适中,在递进的层次中进行,营造一个“扎实”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练习,而且创设的练习难易适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综合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安排使学生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八

(1)要画一个周长是31.4厘米的圆,圆规两角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2)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3)圆的周长是37.68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周长就扩大()倍。

(5)在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板里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剩下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要在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外面打上一个铁丝箍,接头部分是6厘米,需用铁丝()厘米。

(7)用一根长12.5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在一个圆中,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二、判断对错。

(1)圆的周长是6.28分米,那么半圆的周长是3.14分米。()。

(2)连接圆内一点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3)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

(4)圆周率是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商。()。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比原来多2倍。()。

(6)圆的面积是6.28平方米,它的周长就是6.28米。()。

(7)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8)、因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以半圆也有无数条对称轴。()。

三、选择。

(1)如果一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a:大于b:等于c小于。

(2)如果圆的半径扩大3倍,那么他的面积扩大()倍。

a:3倍b:6倍c:9倍。

(3)如果圆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那么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a:大于b:等于c小于。

四、应用题。

(2)小明骑的自行车车轮直径是70厘米,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有1300米,小明大约要骑几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篇十九

这一课是复习与提高部分的内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提高练习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结合《周长与面积》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课伊始,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地图的面积和周长,提问有谁知道我国的面积有多大?我国的周长是多少?聪明的学生能回答出我国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周长多少都不知道,于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同时,引出周长与面积课题,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

在课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质疑问难,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体现实践创新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与应用,解决问题,本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从基本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口答题,到计算围花坛的栅栏长度,播种绿化的面积等等无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