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11:42:01 |
  • ZTFB |
  • 10页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的挣扎感同身受。写读后感时,可以围绕书籍的主题或特定观点展开,进行重点阐述和分析。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相互学习和借鉴。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一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7月17日)。

居住地:南京。

电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5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网络游戏。

职位:游戏策划师。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学校:南京理工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网络游戏。

目标地点: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游戏策划师。

工作经验。

2015/6–2015/11:xx有限公司[5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策划部游戏策划师。

1.检查系统策划,执行策划的工作情况,确保产品按照正确方向。

2.游戏版本的规划,监督执行,多个项目间的协调,对游戏主要功能进行验收,确保达到设计预期。

3.协调程序部,美术部之间的.沟通,整合各方资源完成既定任务,制定部门的新人培训计划和内容,以及部门的日常事物管理。

2014/8–2015/5: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策划部游戏策划师。

1.分析市场形势,确立项目类型及内容,游戏框架构建及系统规划。

2.游戏ui框架规则及各系统ui设计,游戏数值设定及系统功能设计。

3.资源、功能需求管理及验收,版本及流程控制。

教育经历。

2010/8—2014/6南京理工大学经济思想史本科。

证书。

2011/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多年的游戏行业研发经验,熟悉策划案的编写格式,在提需求的时候,更能预估项目人力和时间问题,撰写策划案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与运营、策划、程序、美工都有过沟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懂得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二

思想史是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在高考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思想史复习教学一方面要同整个文化史复习教学一样,点线面结合,以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针对思想史本身的特点,应重点从深度、广度、高度上加大复习教学的力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一、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思想史复习教学的起点。历史复习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历史复习教学有时便不一定要从具体的现象和材料开始。具体的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具体的东西入手,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反而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抽象和概括,在思想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一个个概念入手,在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运用逻辑的方法,即从简单的历史范畴逐步进入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历史范畴,这样便能使学生一进门就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层层延展,对具体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辩能力,从而将思想史复习教学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例如:“绝对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幻想,只要对这个历史概念内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因为这种思想是农民小生产者幻想的产物,它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这种落后的理论武器最终不能将农民战争引上胜利的轨道,如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便是例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相违背,带有落后性和破坏性,这就为科学认识1958年我国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失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观照。如:“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概括孙中山前后期思想的两个基本概念。“三民主义”的重大缺陷是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而“新三民主义”则在三大政策的基础上容纳了这样一项重大内容。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的差异,学生便能判断这两种思想孰高孰低,并以之分析孙中山前后期革命斗争的成败得失及内外政策所体现的不同政治色彩。如:“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基本概念的了解,必须深入到对这种思想体系合理内核及局限性的全面把握。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才会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只有深刻地领会了它的局限性,才能根据历史事实,科学地推断出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而且必然会被科学共产主义所取代。

二、纵向深入,突出思想史。

复习教学的深度。

思想的发展大多数是呈线型的。为避免对一部思想史流于作单薄的知识记忆,教师应借助于基本理论的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各种思想的发展作小切口、深分析,以突出思想史教学的深度。具体来说:

1.钩沉索隐,深入探讨各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1][2][3][4]。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三

当我拿到《中国梦》这本书的时候,初略一翻,感觉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梦”太大了,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中国梦”和我们息息相关。比如:书中提到的“安居梦”、“环境美好梦”等等,这样梦原本就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像我们这样在小房子中一住就是十多年的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谁不希望能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不,新小区的入住真真切切的圆了我们期盼多年的“大房梦”。再加上矿上整洁干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高效快捷的各项公共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倍感舒适。

再提到“乐业梦”,我的理解是乐就是快乐,业就是工作,所谓乐业应该是说我们快乐的工作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难免会把工作当做负担,每天应付差事,能推的就推,不愿意多干一点儿。这样的人他一定就觉得“我只是为老板打工,我只是在为领导工作”,这样他根本就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殊不知自己在推掉任务的同时也推掉了成功的机遇,也就不会有出色的成绩。那么如何才能快乐的工作呢?这就关系到一个人“心态”,关系到你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从你的内心深处认为“你在为谁工作”。如果我们是把自己当企业的主人,把工作当事业,始终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能用快乐的心态去从事事业,积极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和难题,这样,你便会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一路的风景。

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曾经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磨难在现在看来都是生命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中约翰·洛克菲勒提到“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是的,只有工作才能让一个人过的充实、活的有意义。这对于十多年前还是待业青年的我来说体会深刻。所以,能有一份工作是我当年最大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对饮食业一窍不通的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干起了“烧烤小吃店”,爱人在工作之余是我的得力助手。

从接下小店儿那一天起,聘请烧烤师傅,并邀来表弟做学徒,摸清进货渠道,学习经营方法,我从零起步,为自己打工,开始挤进“生意人”行列,真切体验了做生意的艰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确实很难,也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并没有放弃,也行当时真的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境,不求小店儿能赚来多少的利润,只希望自己能有事做,小店儿能经营下去。于是我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每一次总是能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度过难关。就这样,因我们全身心投入,小店儿在后来那近两年的经营中生意兴隆。那段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它确实为我们赢得了财富,扭转了当年因爱人一个人工作经济紧张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让我倍感充实。

“对工作心怀感激”。能够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是我和我们全家人多年的梦想,那一年,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便满怀感激之情。书中说“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其实,刚上岗之初,我只是一名环卫工,干着又苦又累的脏活,使满怀希望走上岗位的我有些失落,总感觉这份工作离自己的梦想太遥远。曾经在和朋友聊天时倾述心中的烦闷,朋友说“你至少已经前进了一步,如果你不能改变现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换一种心态去面对,也行你会收获另一份欣喜。”

是啊,一个新的开始,一份新的体验,我为什么不能好好把握呢?于是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尽快调整心态,尽心尽力的做好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同时我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听广播,来为自己充电,给枯燥无味的工作增添了一份乐趣。渐渐的我明白了许多事理,心情开朗了很多。在这样的积极心态下,加上平时的努力,使我在两年后从环卫工走上了资料员的岗位,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又一步。也许这份经历正印证了书中提到的“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态,要想比别人强,我们就要善于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点。

总之,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点燃你的工作热情吧,就像书中提到的第三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让我们每一天都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用心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领导的笑脸,也不是为了能拿多少薪水,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为了实现自己更多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四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要改变这一现状,那就是去追溯中国的思想渊源。这也是钱先生写作本书的目的:“指示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生命。”

读了这本书,读者会有哪些收获呢?钱先生说:“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对于中国的现状,对于民族的未来,将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寻觅出路。

最后钱先生提醒读者,“切勿以知道一些旧公案,拾得一些旧话头,即为了事”。就像朱熹所说:“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钱穆解释说:“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朱子学提纲》“朱子论读书”)。

既然讲思想史,那就先明白什么是思想?钱先生开篇即引佛经的话:“有生灭心,有相续心。”一般人都有生灭心,就是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并不总是持续地专注地想某一个问题。只有很少时候能做到持续而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这个时候,才算是有了思想。而有的人,对某个问题长年累月地反复思考,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便是思想家了。那么,什么问题,是我们最关注而又最不容易得到确定答案的呢?恐怕要数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了。这不仅仅是一两个思想家关注的问题,而是众多思想家关注,而且往往关注对象不同,谈论的方向不一,结果不一致,于是形成了思想史上的派别。

接下来,就是什么是中国思想史?这很简单了,作为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意见,不断延续的过程,就是民族思想史,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也就是中国思想史。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史也只是世界人类思想史的一个派别而已。

那么,讲中国思想史,太远的不说就从春秋说起。

人类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生死问题,而其他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在春秋时期便对生死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钱先生以两个人举例:郑国的子产和鲁国的.叔孙豹。

子产的思考,是从“见鬼”说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五

我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总分382,历史240,顺利录取,作为考研网的受益人,最后给同学们贡献点什么,按照我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思想史这个研究方向,包括这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学术史、院校实力、阅读书目,最后无偿奉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述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民国时期,哲学史和思想史无异,后来随着学科专业的划分,出现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争论,思想史逐渐脱离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时间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各种思想,但中国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思想史,他们隶属于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一般招生简章直述中国思想史的,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总之,中国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及其流传,它包括各时期各阶层各地域的各种思想。

二、学术史。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庄子的《天下篇》,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等,再到后来的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伊洛渊源录》等,再到近代的学术史式,梁启超、钱穆诸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再到哲学史式,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再到思想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再到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再到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再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三、思想史院校及奖学金问题(学术)。

思想史和哲学史相同,凡是治哲学史强的高校,思想史自然不差,这里主要是推荐几所最重要的思想史高校。

复旦文史学院主要是葛兆光教授。

南开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刘泽华教授。公费,一年4000补助。

西北大学主要是哲学思想的研究,偏哲学,因为方光华校长、谢维扬教授、张茂泽教授都是哲学出身。全额奖学金比例少,大部分为半公费,8000一年学费,每月100――200补助。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则主要是以历史的角度研究思想,所以偏史,主要是由许苏民教授、颜世安教授等组成,实力强大。公费,每月500.

社科院主要是崔大华教授、耿云志教授等。8000一年学费,奖学金比例低。

还有比如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岳麓书院的中国思想史,中山大学等,酌情选择。

在难易程度上,清华复旦南京南开西北,社科院只招一人,不详。

在学术成绩上,术业有专攻。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六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七

第八部分第一节“皖学”引用戴震的话:“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弊,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几句话直指很多“学人”的软肋,“掊击前人”者比比皆是,歪批、胡批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相声里的包袱,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了,某些畅销书、某些博客,充斥的都是这种东西。而“附骥尾”的倒是不多,于丹大概可以算作其中的佼佼者,昨天和夏末他们几个喝酒的时候,臧否的现在有名的“电视学人”和“网络学人”也都跳不出这两类。而且戴东原更道出了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时之名”和“后世之名”,即使不能留名后世,也要在当时喧嚣一番,混个热闹。

第九部分第六节“扬学六谈”中引用焦偱的话:“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为可叹息者,似乎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总是自以为是,总想改造别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期和自己一致。而且是关系愈好,则改造的力度愈大,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为不幸者,我恰恰是当下价值观中的一个另类,大发慈悲妄想改造我的人也特别的多,或直斥,或婉劝,希望我可以幡然悔悟,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过我想,我大概是很难改变了。

第十二部分第四节“试帖诗及其他”里引王阳明的话:“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仇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曹聚仁问:“两千年的书塾教育,糟不可言,可是今日的学校教育又如何呢?”根据我的切身经历,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其实这本书现在只看了大概十分之一,但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先白活儿两句。这本书是前两天刚借的,和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一起。钱穆的作品集我更喜欢三联那一套,只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三联那套散放在各处,不好找。

看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一种找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以前所谓的好古完全是瞎摸,其实一直在槛外,透过栅栏窥见了内里一丁点的美景,却不得其门而入,徘徊于这奇美花园的外围,东面窥探一下,西边张望一下。却不能身处其中去领略、观赏、参悟。得到了这本书就仿佛是找到了一张导游图,告诉我要看什么就有从某一门进,沿某条路可以走到哪里,而走另一条路又可以去到哪里。同时它还是一条通幽的曲径,通过它可以把我导向一个名叫曹聚仁的园子,那里有他构筑的园林草木,可以一窥先贤的风神。

第一部分第二节有句话对我颇有振聋发聩之功效:“连古代文学的音训都不懂,还谈什么保存国粹,读什么经典!”上学期买了本《周易集解纂疏》,据说这已经是易学的入门书了,收集了各家的解,又加上了李道平自己的疏,可是我看起来依然十分的吃力,都是囫囵吞枣的连蒙带猜,稍一溜号那一大段就要返回去重看,根本不记得自己刚刚看的是什么了。到现在可能有半年多了,才看到第二卷,“小畜”尚未看完,主要问题就是经常会有不懂的字、词出现,摸不清头脑。

第一部分第九节《也谈“三字经”》里提到:“我觉得《三字经》之代表儒家思想,正如《惜时贤文》代表道家思想。《三字经》把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说了,所以认为“勤有功”、“嬉无益”。《惜时贤文》却淡淡地在我们耳边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呢!”我是第一次听说《惜时贤文》这本书,一直觉得我的思想大概和道家更接近,就连慕古也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嬉”的心态,只是想去领略前人的思想,求得心灵的愉悦,并未想要拿它去经世致用。一直想找本书认真研习一下道家学说,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庄子》太过深奥,语句也不大好理解,大一时就买过一本,到现在内七篇还没有读完。去过几次白云观,那的书又总觉得太浅显了些,我想学的是那淡雅的境界,向善的心我早就已经有了。这次终于找到可以入门的了,不知道这本随笔的后面是否介绍了登堂入室的书。

已经读完四部分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类似于前言的存在,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对儒家起源的辨析,第三部分讲的是汉代的学术,第四部分是诸子百家,看完了第四部分对一些较著名的学派有了个笼统的认识,基本上知道了各家的主旨是什么。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曹聚仁受道家影响较深,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吧。其实以前对佛、道的分野并不是很清楚,模棱两可的,觉得两家的区别不大,直到读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才知道佛、道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苦”、“欲”的不同态度,“儒家是以礼节之,道家是安之若素,佛家宁愿彻底,灭。”儒家走的是“勤勉的路”,“既然有欲,就当想办法使欲得到满足。”道家走的是“倦怠的路”,“安时而处顺,就是一切都无所谓。这一切包括己身的苦乐和社会的治乱。因为无所谓,所以立身,是不干事,宁可以曳尾于涂中,以不才终其天年。”“心内则淡泊,心外则隐居,几乎支配两千年来的许多所谓雅士。”佛家则是“以逆为顺”,“实质不过是清除一切常人的欲而已。”所以觉得我的思想和道家更接近,只是尚未达到那“无所谓”的境界,还是有时候会为物役、为物恼。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第二部分第三节“春秋—战国”里引用姚鼐的话:“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间常见书耳。”一句话就指出了我读书的症结所在。我以前看书也是求新、求异,总想看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看来是太幼稚、太偏激了,还是应该先读“人间常见书”的,一贯剑走偏锋大概会陷入偏执的泥淖不能自拔吧。就像曹聚仁评李宗吾的《厚黑学》一样,“爱用奇兵,专作翻案文章,像是大翻筋斗,其实离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倒替“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那句下了注解……看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一个开天辟地的大好汉,毕竟落到夹缝中去,进退两难。”《厚黑学》我并未读过,那著名的厚黑理论我还是听过的,对照这个理论,想来曹先生的话是不错的。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蜩鸠之辩,晋郭象《注》云:‘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抄这段只是觉得我一直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话这里说的很明白了,我也添不上枝、加不上叶了。

我只是听过曹先生,可是没有读过他的书。去年游玩天津,和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畅聊,他建议我读读曹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他是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说是书痴。他茕茕一人在车站送我,我的思绪翻滚不已。人生在世,转瞬即逝,悲伤不已。

我买了曹先生的书《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的精装本,49元。日夜阅读,反复阅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不可多得的好书。467页,浓缩了丰富的精华。这完全可以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相媲美。可以说一字千金。没有废话,没有假话,没有空话。文风活泼犀利,语言蕴藉风流。完全可以和明清士大夫笔记等量齐观,而没有酸腐气。

呜呼,先生可以不朽!拳拳之心,令人呜咽。特别是今日所谓要人读经的所谓国学家,恐怕也没有读过先生的书,不也令人扼腕叹息!

真是物极必反,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传统批得体无完肤,声名狼藉,文革更是从书籍到人物进行彻底扫荡。但现在似乎又要矫枉过正,固然有一帮人在贩卖后学,但鼓吹国学的声音也不小。从死去的钱穆,熊十力,冯友兰到活着的杜维明,余英时,陈来,风光得不得了,当然儒学并不完全代表国学,但应该说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难道说当年的五四先贤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错了么?当年的是是非非之争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我看了几本古书之后是坚决站在了反传统的立场,因为我确实感到了鲁迅所说的那是死人的文字死人的学问。看这些书总的来说要忍受非人的折磨,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古书都是如此。

但正如李泽厚所置疑的,从政治建设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来讲,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从人格塑造的角度来讲,最好的结果是造成无用而痛苦的好人,而坏的结果是造成大量的伪君子!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僵化烦琐缺乏创新的考据之学还是迂腐的义理之学都无助于中国学术的创造性转化。从应对中国还是世界的现代化的危机来说,无论是天人合一也好,与天地参也好,还是恕道中庸也好,都似乎是语言层面的快感,鲜有进取性和实在的功效。

但既然古书看得不多,也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觉得在今天鼓吹国学实在是某些东西借尸还魂之举。但怎么办呢?讲读古书谁又是这帮国学大师的对手?而人文学科很多时候又是读书多就的确拥有话语霸权,有时候一句话:“你看过吗?”就可以让你无话可说。但我无力驳斥这些招摇撞骗之徒和遗老遗少,不等于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昨天下午踢了一下午的足球,看完中卡之战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真的很累,想看一点轻松的书,于是顺手拿起曹聚仁写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说实话,我并不偏爱他的书,因为他的《鲁迅评传》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尽管我的一个朋友很推崇他这本书,认为他的这本评传和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到现在为止写鲁迅最好的两本书,但我觉得他与鲁迅距离太大,更重要的是人的个性本身的差异使他不能接近鲁迅,从而有很多的误读。但这本书我觉得确实不错,当然,在这本书里面他自己声称述而不作,立场跟鲁迅等人很接近,也是看年轻人少或者不看古书。他主要引用近代以来学术史和传统批判的成果,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的著作,当然是有选择性的,这样做也并非易事,一方面自身的学术功力要相当深厚,一方面也要有眼光,作为章太炎的弟子,曹氏小学功力不容置疑,而与五四新文化一起成长的他对传统的批判态度也相当坚决。

总的来讲,他通过综合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通俗浅显地介绍了今古人经学,汉宋学,清初的顾黄王颜等各家之学以及皖派,吴派,扬派和浙东史学等清学各家。作为对传统学术的一般了解来讲,我觉得他这本书比钱穆和梁启超的《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都好,也比侯外庐和张岂之的《宋明理学史》好得多,对一般读者来讲,前者失之过深,后者失之过繁,虽然对这本书的内容我大多早已了解,但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曹氏受马克思史学理论的影响,总的来讲推崇唯物主义,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我看来是错误的,比如具体地来说,他认为《荀子》比《论语》的价值大得多就明显失之偏颇,而断定四书五经都不值得读又未免过于极端。

总的来说,我很欣赏他的文风,就是绝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来来掩盖自己的贫乏,或者引多国文字来掩盖自己的缺乏创见。深入浅出唯大师能之,曹氏庶几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八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引自张日?著《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其中“星相效应”这一名称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西方算命术存在着这种心理现象。西方流行的是星相学说,而中国流行的是“八字”、“相面”、“属相”等。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形式上的区别。显然,中国算命术中也存在“巴纳姆效应”。

在详细分析之前,先用一个笑话来做个例子。说是古时有3个学者赶考,临行之前一起找算命先生算算结果。算命先生微闭着眼、掐着指头、念念有词,最后伸出一根手指。三人不得其解,追问结果,算命先生闭上眼睛,说:“天机不可泄露也。”三人遂带着疑惑进京赶考,最后三人均金榜题名,皆大欢喜之余想起算命先生的“一根手指”原来是指“一同中举”。事实上呢?我们现在仔细想想,如果都没中,是不是就是“一个都没有”;如果一个中了,两个没中,是不是就是“只中一人”;如果两个中了,一个没中,是不是就是“一人没中”?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历史上有没有史实没法考证。但根据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多少是有一定“潜在”的心理现象的,这容后再论。

“巴纳姆效应”的实质在于信息的模糊性,因为模糊所以界限不清,可以有多种解释。如果你要追问,往往这些“江湖术士”多半以“天机不可泄露”推诿,看起来高深莫测,实则讲不清楚,不能讲清楚。

更深层次讲,算命术的“五行生克”、“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等理论中也存在有模糊性。特别是在具体命格中则更加明显,比如水是克火的,但水又生木,木又生火,这样如果有水、火、木三者都存在时,怎么解呢?除开上面这些理论,中国算命术中还有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大运流年”、“星宿神煞”等等理论,这样繁杂的理论必然导致了多种解释,最后发现一个“八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样就总有一些解释是适合你的了。

所以算命、看“八字”对于你之前的经历听起来就会很准,对于你未来的预测,也常常是“果然如此”。当然对于未来的预测还可能牵涉到另外一些心理学现象。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九

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孔子有开启之功。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杨朱则极端反墨。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儒家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二字说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有远近之别的。

墨家为何不把别人的爸妈不当外人呢,其理论依据在于:从宇宙看,人生都是平等,天下的爸妈都一样。由此他们提出“天志”,“天兼天下而爱之”。可见墨家不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而是在天上俯瞰众生,所以是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特别看重实际人生,从来都是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参页20)。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平等,便不讲“礼”,因为礼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高低贵贱尊老爱幼。墨子看来,礼是奢侈的,尤其是葬礼和祭礼,这不是拿活人的生活之需去侍奉死人吗?奢侈啊。于是主张“节葬”,为啥呢?节葬的目的在“节用”,讲究节省,必然是非礼非乐。(参页21)。

孟子评价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

为什么呢?墨子不是兼爱吗?原来墨子虽然主张“视人之父若其父”,但是因物质条件限制,加上人的感情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变成了“视己之父若人之父”。不能像厚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厚待别人的父亲,只能薄待自己的父亲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那就是不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而是当成别人的父亲。那就是“无父”。这就是墨子无差别的平等观导致的后果。(参页22)。

尽管墨子在理论上有这样的不足,墨子却不是只空谈,还去实践,穿的用的都很简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这不仅减薄了自己父亲的待遇,也把自己的减薄了,不能平等地富裕就平等地贫穷吧。钱穆说,墨子是“以身作则地教人来过一种最低标准的人生,即是日夜以自苦为极的人生”。(参页22)。

可是,这哪是爱人?明明是不爱人嘛!

墨子说:no大家看看大禹,为了治水,风吹雨打,腿上的毛都磨没了。“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大禹这样的圣人,治水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兼爱天下百姓吗?我们就要像大禹那样,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标准。(参页23)。

庄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批评墨家说:你们墨家虽然是为天下人着想,可是天下人却接受不了你们这些想法。(参页24)。

尽管墨子“刻苦了人生”,但是并没有“鼓舞着人死”,没有去追求死后的天堂或乐园作为此生的补偿,所以墨家不是基督教,墨子也不是教主。(参页24)。

墨家和儒家,几乎每一处都针锋相对。“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怠无一不与孔子相反。”(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版第94页)。

墨家和儒家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历史学家夏曾佑的观点可以参考,他认为,主要在于对待丧礼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一样,儒家远鬼,墨家明鬼,这是墨家和儒家所有不同之处的起点。

“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上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无鬼神,则身死而神亦死矣。)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以杀。天下有鬼神之教,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神,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长,肉体不足计,五伦非所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版第94页)。

这是极端反孔的墨家的情况。那么,又极端反对墨家的杨朱,都有什么主张呢?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十

比起史书,将本书看作一本20世纪重要思想的目录工具书似乎更合适。作者枚举了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和科学发现,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科普价值。

但在我看来,缺点至少有二:首先本书行文脉络不是很清晰,似乎只是一个个重要观念的简单罗列和堆砌,缺少对这些思想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因此读起来不免有割裂和琐碎之感。

第二个缺憾比较隐晦却更加重要,即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观念表露得过于明显,甚至有些夹带私货之嫌,特别在谈及苏联时,作者的个人厌恶情感都快要溢出文本。虽说春秋笔法早已是史书撰写的默认原则,但如此明显的二元对立式评判却还是让人不适。

比起这些流于表面的评价,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对诸如苏联文化现象与思潮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些思想,它们又对世界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因为即使是负面事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性深刻地看待和分析,而只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那么我们将很难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综合来看,本书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因此觉得有些可惜。但最后我仍然要给四星,多一星仅仅因为这本书的索引价值,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十分友好。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十一

前两天,我学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来》,读后,我深有感触,我很佩服主人公雨来。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既宽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学还不好好学习,而雨来在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破又旧,雨来学习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读了海底二万里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追捕海怪.他们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不放弃追捕海怪,一定要把这个“谜”弄清楚。我在以后的学习上,一定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简短篇十二

本文在评介各家主张的基础上,阐发了结构派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人思想观念及其存在结构演变过程的学科.之所以要强调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认识传统思想的发展,是由于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与以《易》经为体而以其他经史为用、以儒家为本而以其他子学为末的学术结构共生、共荣,共衰、共被新的思想、新的学科所融解,而融解在新思想、新学科中的“传统思想”在离开了原来的结构后将成为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结构派的这一主张,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广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210093刊名:江苏社会科学pkucssci英文刊名:jiangsusocial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2关键词: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结构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