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汇总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6:11:17 |
  • ZTFB |
  • 8页

平等和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如何高效备考,取得优异成绩?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分享,大家能够对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品读苏轼篇一

在如水的月光下,静读你的清词丽句,品味不同的你,悲壮、痛苦,孤独抑或是忧愁欢畅。苏轼,你是一本书,不同的篇章里,总有不同的你。

《临江仙》。

酒醉的夜晚,你夜深时回到家里。敲门许久不见家童来开门。才知,夜已三更,家童早已酣睡不醒。你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拄着拐杖面临江水,听着涛声,沐浴明月清风。心中却思绪百转。回首过去,身在官场,沉浮不定,漂泊几度,身不由己。只因为放不下,被世俗所牵绊。江上的风吹着你,也吹醒了你的心。平静的湖面倒映着你的容颜,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时的你,不需任何的掩饰,不必凭借过去,只要认清自己。此时,你的内心像被洗透一般,不由感叹:“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志却营营。”

也许我要像你一样,认清自己的内心,拥有一颗纯洁而平静的心。我需要审视自己,寻找自我。

心即是江海,心即是江湖,只有归隐于心,才能换取真正的清凉。

《望江南》。

江南的暮春,细雨。你独自登上超然台,望一江春水,满城桃花;看细雨中的万户人家。你的心穿越烟云雾海,在世间万物中,体味一种物我两志的明净。面对大自然的清新与洁净,又何须再去怀念。只需用火煮一碗新茶,趁着年华依在,再酒肉、歌咏一番。

青春苦短,何须再等。我们要珍惜,正如你所言:“诗酒趁年华。”我们现在拥有最美好的青春,何不珍惜,不要任他从时间的指缝里悄然溜走。

但,令我受用的却是你的另一个启示。你在写此诗之前,在偏远的黄州咀嚼几碗素菜,品味着“人生有味是清闲”;在惠州的陋室里,聆听雨声,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在风雨中你依旧如此从容淡定。或许在以后,当我遇见困难时也能像你一样,如此从容淡定。

苏轼,你是一本深邃的教科书,每一篇总有不同的你。

品读苏轼篇二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的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这两首格调不同的词,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轼:一个婉转多情,一个大气磅礴,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个被逆境逼得“早生白发”的苏轼。一代才子,湮没于历史的红尘却留下千古辞章,让后人读之绵尽,仰之无穷。

品读苏轼篇三

苏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他的成年主要生活在北宋神宗、哲宗年间,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获宋代学子最高荣誉,官至礼部尚书,风光一时。然而,他的禀性和情操,却使他一生坎坷,屡次被贬。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被贬到现今的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和海南岛。“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天才的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由于“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年底出狱,被安置在黄州。越二年,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苏东坡偕同友人游黄州城外赤壁,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赤壁赋》中,苏东坡描绘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风景画,弹奏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人生音符。

《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赤壁赋》没有过多的铺采和辞藻堆砌,重点是体物写志,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感悟,感悟中有议论,议论中有叙述,循环往复,一唱三叹。两篇《赤壁赋》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前赤壁赋》写水,说理谈玄,议论风生,侧重于人生哲理的阐发;《后赤壁赋》写山,以记叙、描写为主,更符合游记的特征,侧重于艺术形象的渲染。《前赤壁赋》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作者与客人泛舟江上,清风吹拂,明月当空,水天一色,饮酒诵诗,尽情投入大自然怀抱,领略秋江夜色之美,飘飘渺渺犹如离开人间不受拘束,又如生出双翼登临仙境。第二层次写作者与客人饮酒唱歌,作者扣舷而歌,客人吹箫而和,产生悲伤幽怨情绪,“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第三层次写作者与客人关于宇宙人生的讨论,客人被作者说服,精神得到解脱,复又欢乐,“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与《前赤壁赋》是一致的,《三苏文苑》眉批日:“仍用风月为主,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怀”。全文357字,分为三个自然段,着力描写出一幅美妙奇异的夜景和意境,既有长江与断岸,又有月白与风清,既有巉岩与蒙茸,又有危巢与幽宫,既有雪堂与临皋,又有鲈鱼与斗酒,既有客人与家妇,又有孤鹤与道士,真可谓字字有诗、句句如画,读之似真似幻、如梦非梦。

品读《赤壁赋》,我们不能不对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油然而生敬意,这就是置自我于物体之外,以不变去应对万变,在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中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乌台诗案”使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不得擅离居所,实为软禁。苏东坡从显赫高位一下跌入底层,以犯人身份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他有过情绪低落和意志消沉,但没有沉沦和被厄运击垮。他的报国壮志坚贞不渝,在致友人书信中说:“虽废弃,未为忘国虑也”;“愿为穿云鹤,莫作将雏鸭”。他的乐观心态没有改变,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家计,由此号“东坡居士”。他的文学天赋更是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而且留下了《黄州寒食诗帖》这一书法极品。苏东坡所以能在人生困境时始终保持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源于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兼备的深厚学养和人生境界。

品读苏轼篇四

我,一名普通的初中生。苏轼,一代文豪,惊艳了历史时光。虽然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但是我们性格极为相似。我们均懂得繁华尽头是落寞,尘埃深处是繁花,都始终保持极乐观的态度,不骄、不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然而,从前的我并不是这样的。从前的我爱争爱抢不服输,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失败这个词。也许是这种骄傲自大的性格,让我处处遭遇瓶颈,尤其是上初中后,首先表现在交不到朋友,后来表现为成绩不断下滑,再后来我便整天自怨自艾,感觉自己已低如尘埃。

那天,语文老师说可以去他那借书看,大家都抱着好奇心去借,当然也包括我。我随手拿了一本,是《苏东坡传》。行吧,我喜欢历史人物,这倒合我胃口。

文章的第一章节对苏轼作了一个整体介绍。作者说苏轼是书法的集大成者,瑜伽的修炼者,东坡肉的发明者。是个爱诗词,爱竹子,爱国家的乐天派。评价这么高吗?抱着怀疑而又好奇的心态,我开始阅读。

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苏轼的不凡与乐观。他说,他上可为天子服务,下可为乞者效劳。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因王安石变法一事,他一贬再贬,从朝廷大员被贬为地方上无所事事的闲职。心中虽有愤懑却依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依旧享受生活,潇洒恣意。

春天不会辜负每一朵花,就像历史不会辜负每一个人才。苏轼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历史留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那宽广的胸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知从何时起,我性格开始改变,不再企盼繁华,只愿待在尘埃,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观天上云卷云舒。

品读苏轼篇五

其实我对黄伟文的欣赏和敬佩的程度并不比林夕或侧田和雷颂德强烈,我在写完了他们三个之后才写黄伟文纯粹是顺序关系,没有高低之分。是的,我寄托情绪于音乐时也是这种顺序,把黄伟文放到最后。在音乐的世界里,林夕给我的是感触和感慨,侧田给我的是感叹和望而不及叹为观止,雷颂德给我的是冲击和享受,黄伟文给我的是回神。

同样是用华丽的字眼通俗地进入听众的脑海,不过黄伟文表达的意境显然不像林夕和侧田那么游离,把我们从第三世界中带了回来。mcdavi就曾经说过不要把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带到只属于音乐的自由国度,然而davi的一些歌迷们却明显要比davi浅薄得多了。以为davi真的只是纯粹的呼唤其他人们不要把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带到只属于音乐的自由国度,其实davi是用了另一种手法在表达现实生活的残酷。我们可以偶尔利用音乐逃避现实生活的残酷,但不可以永远如此,用最简单的话说,毕竟听音乐不能把肚子听饱吧?所以我们听完音乐应该回归现实,这就是我所说的黄伟文的作品能让我回神。

黄伟文的作品大体上就是运用了davi这句话的这类逆向思维手法,不过运用得要比davi高深很多。行内人说作为中国的作词人不可以不认识两个人,就是a君林夕和b君黄伟文(特此声明:a、b只是一个符号,并无暗示地位有高低之分)。我则觉得林夕的作品虽然能给人忧伤的感触和感慨,林夕表现出来的淡淡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虽然也很贴近生活,但黄伟文在现实主义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而且黄伟文作品中还有两点是远远胜于林夕的,那就是“狠”还有“毒”。《垃圾》、《犯贱》、《你没有好结果》、《三角志》……从黄伟文一些经典之作的歌名中就可以看出黄伟文比常人激和比常人极的思想了。

我疯狂陶醉于黄伟文的字眼是起源于李惠敏的《你没有好结果》中那句“等/欣赏你被某君/一刀插入你心/加点眼泪陪衬/”脍炙人口的感觉的。在《三角志》歌词中黄伟文又拟造了第一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见证了自己被第四者击败,同时感叹着自己曾经击败第二者的王家卫电影式的循环手法抨击着现实世界中的爱情的残酷!在《裙下之臣》一词中更是以表面看似轻浮放浪的感觉诉讼着一种阴郁怨愤的滋味,就像歌名的潜意思表达的臣于裙下的悲哀。其实《裙下之臣》可能是所有人内心重复过无数次的最真实的独白,尽管大多数的人都更不愿意去承认。再仔细一点品位《裙下之臣》黄伟文深入浅出的洒脱字眼,裙下之臣既是男人的无奈,却又是在某一阶段的某种信仰。还有《落花流水》所玩的文字游戏,黄伟文以“落花”和“流水”比喻两个人从相遇到相爱再到宿命注定双方道不同不相为谋必须相别的悲凉。还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浮夸》,这首歌不用我再去怎么描写了,因为这首歌可以说根本就是在写我了。

品读苏轼篇六

苏轼,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文学大家。他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相对于苏轼的诗,我更为欣赏他的词作。

他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豪放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旷达风格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例如,《水调歌头》、《念奴娇》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有,《江城子》是苏东坡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极,无修饰,是真情的流露。苏东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认,但他也有儿女情长。感情的表达很细腻,也有一些婉约之作。他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从《定**》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他的《蝶恋花》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这实写;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就整首词来讲,格调清丽舒徐,用字平妥精萃。诗人所命之意与所选之曲所选之韵又是极为吻合妥巾贴的。

我喜爱苏轼,不但是因为他有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因为他的一生中会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正因如此;更因为他的生活经历的具有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品读苏轼篇七

品苦难“苦”即痛苦,“难”即困难。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提到苦难,有些人会感到恐惧,反感,而有的人会认为困难是上帝给予他们的礼物。

小说《苦儿流浪记》中的鲁咪就是其中的`一位。鲁咪是一个有爱心,充满正义感的男孩,出生六个月就被包藏祸心的叔叔偷偷抱走,遗弃在巴黎的路边,后被养父捡到带回家,直到八岁才知道自己的身份。家中经济条件不好,鲁咪被迫押给一个江湖艺人,开始了苦难之旅,从一个小镇流浪到另一个小镇,居无定所,衣食短缺,却始终抱着坚韧的心,在另一位流浪少年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自己亲人的身边。

提到《苦儿流浪记》这本小说,就必须提及两个人。首先是带给鲁咪“苦难”的养父。当初捡到鲁咪时他梦想鲁咪的亲生父母会将鲁咪接回去并重重犒劳他,但是这个愿望落空了。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鲁咪最终也被迫离开家,跟随杂耍队流浪。对于给予他苦难的养父,鲁咪并没有憎恨他,“我能有今天,说起来还是得力于詹龙(养父),如果詹龙不把我从巴黎捡回来,将不知会变成怎么样,何况,詹龙把我押给皮大斯老公公,毕竟还是贫困所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假如那时候我不出去旅行,就不会有机会接受各种锻炼,那么终将成为一个懒惰的乡村少年也说不定!”鲁咪没有埋怨养父带来的“苦难”,反而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他,这种心态换做是我都不一定能做到呢!

小说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买下鲁咪的卖艺人皮大斯老公公,鲁咪从他那里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皮大斯带着鲁咪风餐露宿,甚至有时候会挨饿,但鲁咪未曾抱怨,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每个苦难会给人的成长奠定基础,苦难的出现会增进人生的阅历,苦难教会了他坚持、自信、努力、不懈。也许,正是战火般的苦难成就了他的成长。皮大斯捡了一块薄木片当做鲁咪学习字母的书本,捡到一块木板作为鲁咪学习音乐的乐谱。虽然学习条件差,鲁咪还是靠着耐心和毅力学会了读书和乐器。经历了几番风吹雨打,鲁咪羸弱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精神也变饱满了。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这么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一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你精神世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结合,它就会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风凰涅磐,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品读苏轼篇八

苏轼,一代文豪,虽然他的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鲜有人能及,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与文学思想,开创了的豪放派,他的人品和诗词对后人的影响都跛为深远。他的作品多姿多彩,都个有格调,但是以好港旷达为主要格调,不同的作品也能表现出他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不同的风格,《水调歌头》是他豪放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苏轼思想贡献风格作品。

(一)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的成就都极高,并且善长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苏轼虽然中过进士,是在朝为官期间,他赞同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对国家政治上的弊端有所不满。在仁宗默念,他上书提出“历法禁”等主张,希望“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但是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持反对态度,他上书反对,强调“任人”,从而忽视变更“法制”,更反对急切冒进的措施,因此被放任。当司马光等人要废除一些旧法时,他又主张对新法要有所选择,对有利的要多学习利用,因此又受到旧党一派的打击,再次被放任。宋哲宗期间,因其作诗讽刺新法,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差点丢命,即“乌台诗案”。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贬,可以说苏轼的仕途十分的不顺。但也正是仕途上的不得志,使得苏轼满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饱经忧患的人生亲历官场的斗争,以及亲身体验人民之苦的感悟,让他多了一份感慨。这些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才让他的诗词更多了一份深邃。

(二)思想。

苏轼在政治思想上有些保守,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对新法的方面上可以看出来。

在人生观上,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苏轼身上都有明显的体现,似乎达到了矛盾的统一。苏轼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关心政治,积极入世,渴望在政治上、文化上有所作为。但是在生活上,他却是一副顺其自然,空净,与世无争,超然外物的态度。也正是这种生活态度,使得他的一生虽然多次遭到挫折,却能够坦然处之,在政治和文艺创作上始终易趣高昂,孜孜不倦,至老至死都没有产生消极颓废的思想。这些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来。他能坚定、乐观、沉着、旷达地对待人生的不幸,也是他文学蓬勃,硕果累累的原因之一。他至始至终不减创作的激情,在他垂暮之年更加显得老成持重,文思妙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苏轼的文学思想,促就了他的文学风格。

(三)贡献。

在文学上,苏轼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功劳极大。他在学问修养深厚成熟,并集诗歌、辞赋、散文、书画全才于一身。他一生写诗2700多首,取材广泛,题意新颖;写词340多首,开创一派好慢词风。他词章华丽,发人深省;他书画丰满,自成一家。他不仅自己文才出众,还培养了大批后进学子,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陈师道、李贽等都是他的嫡系门生,他弟子如云,却从不用一种模式或规范去束缚他们,而是鼓励其各具特色,自由发展,因此他的弟子也都各有风貌。

苏轼人和他的诗词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不仅对他怀着永远的尊敬,而且各代都有人学习他的诗文,再在其上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新一代的文学创作。他一生执中持平,守正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这种政治态度也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钦仰。他的策论,史论成为许多科举士子摹拟的对象,其他散文和诗歌又以其才华的丰茂,笔力的纵横恣肆,博得后人的爱好。

由于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和文艺上的多方面成就,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对后世影响的.最大的作家之一,南宋陆游,辛弃疾,金元好问,明袁宏道,清陈维崧,查慎行等,有的爱好他的诗歌,有的继承他的词派,有的学习他议论的纵横,有的追摹他小品的清隽??他的诗文不仅影响到宋元明清的诗文,甚至对《红楼梦》、《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风格。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前期的人生政治豪情大,那时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因此那时期的作品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文风。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旷达是苏轼词风格的基调,它是贯穿在苏词中的一条红线。苏轼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多次受贬谪,但是他都能坦然处之,即便有了苦恼,也能很快达观起来,从失意中寻求自我解脱,这种思想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总的说来,苏轼的作品多种多样,风格也有所不同:

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不少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五)作品选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为怀念弟弟苏辙抑或对政治的不得志而写。上阙写对月饮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亲友的怀念。政治上的不得志,与亲人的长久别离,都使得词中充满了抑郁和痛苦。但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的事情,不是什么稀奇事,只要人还在,就有团聚的的希望。千里月光,寄托相思,期盼重逢。词虽然是描写相思的苦闷心情,却给人希望,充满乐观色彩。这是苏轼的代表之一。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这是苏轼婉约风格的一首词,苏轼的婉约词法度典雅,素净秀丽,他的婉约词中言怀、怀古题材的佳作颇多。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纠正了前人的说法,并引伸出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透辟。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的一段: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堪称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都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

品读苏轼篇九

有人说,高三是战场,号角吹响,就要带着意志这把犀利的剑,奔向布满荆棘的前方,有人说,高三是远航,起碇时,怀揣着美丽的梦想,奋力划桨,用汗水升华绚烂的希望。吃饭——睡觉——学习,这三点一线的生活,这看似乏味的轨迹会充满整个高三的生活,秉烛夜读是寻常的,心力憔悴,力不从心,也是可能的,没完没了的测试和一次次的模拟,一次次地检验人的意志,冲击出不一样的心情,高分会让你带着十足的信心,奋力拼搏,坚持到底,重温那远大的理想,低分带来的是天崩地裂的失落和无奈,它一次次地打击着你,使你慢慢地失去信心,将有棱有角的你慢慢磨平,但这确实是对意志的考验,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次会让你得到满意的结果。

老师的谆谆教诲,满腔的热忱和无尽的关怀告诉我,这正是拼搏的时刻。他们教给我智慧,灌输给我力量,把我从一次次失败的'低谷中拉了上来。他们倾尽自己的学识,把知识和希望一起奉献给我们。他们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地上的粉笔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但他们的脸上还挂着那给人力量的笑容。

上下课的铃声不断的响起,聚集着几十束渴求知识的目光,随着黑板上的字慢慢移动着,手中攥者各色各样的笔,随着老师语调的加重,书上又留下了一条红色的印记。课堂上,除了老师讲课的声音和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就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作响。虽然偶尔也会因为昨晚的太辛苦在课堂上小憩一会儿,但那颗不倦的心,仍然想着黑板上某条长长的定理。同学们在晨光中说声早安,晚霞中道声再见,一起在这充满希望的大道上奋力拼搏。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地亲切,友情在竞争中得到了验证,在互相帮助中更加浓厚。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喜悦时,他们也会与你共同分享,你的道路上因为有了结伴同行的朋友,而使你不再孤独,不在寂寞。走进高三,心力有无尽的感动,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干渴中渴望清流,在懵懂中实现理想。高三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踌躇或拼搏,畏缩不前或勇往直前,都是面对挑战的。选择,漫漫的路依然还是遥远,坚定的心不需要改变。但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还应在高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成功的一个基础,也是一个基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驶入成功的彼岸。

眼镜已增加了厚厚的一层,但透过这一层,我们看到的是放大的前程。

品读苏轼篇十

只要你的心一片澄明,生活在你看来就如艺术,带着语文的艺术,品味生活百态,点点滴滴,这本色,一片湛蓝。

语文对人仍然如同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或缺,而生活中我们用心去品味,语文就如雨后彩虹,色彩斑斓,领悟中我们感受着幸福。

色彩一・鱼儿的快乐。

庄周站在桥上,看着水里的鱼儿入神,情不自禁的说道:“这鱼儿多快乐啊!”

惠子站在一边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周反问道:“你不是庄周,怎么知道庄周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周运用着语言的艺术表达着心中鱼儿的快乐,诚然,你会笑意他的诡辩,而他的心装着他的幽然,阳光照样可以盈盈地装满心田,他的语言美能让我们感知他知鱼儿的快乐,而他的语言的诡辩也能让我们感知语言的美妙。

从经典的历史生活中,我们品味到语文的色彩,这是一种幸福的色彩。

色彩二・浪漫之色。

从小读着李杜诗篇,生活便处在浪漫与现实之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漫主义大师李白带领我们领略浪漫的飘逸,也深刻意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豁达,在阴霾中寻找着一点滴阳光,更感知“安能摧眉析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生活的无奈。

被李白的文学魅力所吸引,在李白的文学艺术耳濡目染下生活,更在其运用语言文学的个性与价值上肯定。

李白的诗带着浪漫的艺术美,教会我们如何鉴赏语文的美,更在语文中激励我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此李白最为豪放,其才气千古无双。

从溢彩流光的唐诗中,教我如何学会生活,这是一种幸福的感悟。

色彩三・守住心中那片蓝。

生活中点点滴滴,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更要有智慧的语言。

我们喜爱幽默开朗的小孩,因为幽默的语言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

有智慧的生活,不受外物役使地生活,坚守自己的内心,守住心中那片蓝,语言的智慧让我们学会理解,用心去生活。像庄周,便是智慧与幽默;像李白,却也是智慧与豁达。

欣赏脱口而出的语言的直率,更爱听思索后出口的语言的精湛,幽默是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魅力,也是能让人捧肚开怀大笑的语言艺术,我们都爱幽默的笑话胜过事实的直叙,这也是现代人排遣压力的一种方式吧,而能幽默便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我们用智慧的语言去观察生活时,会发现它独特的美,你会享受带给你的愉悦,留下心中一方湛蓝。

在透明的阳光下,渲染着三色光,色彩很美,在馨香的生活的空气里,自然绽放语文魅力之花,快乐收获着幸福之果。

品读苏轼篇十一

雨如游丝,缠住了游离的心,打湿了一个朝代寂寞的窗扉。风起云落,上演几度轮回,诉说那个才子的得失荣辱。赤壁之水,是他酒中的豪情,回荡在我的胸膛,铿然有声;江南的雨,是他指尖滑落的忧伤,斑驳了我的衣衫,令人神伤。他从那个烟雨中隐匿着虚华的.宋代走来,风中飘散着他的名字——苏轼。

读苏轼,如同品读一种传承了千年的特殊文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却又有种难言的苦涩萦绕在胸而挥之不散。

读子瞻的青年际遇,感受他的意气风发,却又伴着无奈的苦楚。

遥想当年,名满京华,才动汴州,自问“天涯何处无芳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赢得天子垂青,平步青云;挥毫泼墨,风流倜傥,换来文人心通,惺惺相惜。那时,才华初露的你踌躇满志,高吟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诗句,一心想为大宋这华美的锦缎上更添一抹新彩。

果然,歌舞升平,朦胧了你的双眼;纸醉金迷,凝滞了你的步伐。世俗的谗言中伤,冷落了你决心为国效力的一腔热情;官场的尔虞我诈,迷茫了你澄澈如秋水般的心境。

本来,以苏轼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最终,因“明月枝头鸣,黄狗卧花心”的高傲而引来的那起无法避免的“乌台诗案”,使他的官场梦破灭了,更是湮没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或许,这也是他的转折点吧!

读东坡居士的壮年际遇,感受到他的凄苦悲凉,却又夹杂着不断透彻的觉醒。

吐纳珠玑的玉口在明争暗斗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世态炎凉中迎风颤抖。谪降发配,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旧响起震撼苍穹的凯歌。

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江南。

不过,他也有抱怨。曾经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见识。唯独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的确,纵有满腹牢骚,但依旧坦然面对一切。百结愁肠,万古块垒,不过浊酒一杯尔!当心境云开,逆浪踏平,便是破雾霞光,鼓帆长风。于是,文苑诗坛,又响起了东坡居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诗句。

读苏子的中年,感受到他的豪放旷达,却又带着几分务实的气息。

曾读过苏子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信中道: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还有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着,便忘躯为之,祸福得表,付与造物。

真诚的勇敢,洒脱的情怀,都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轼笔下。细细想来,这似乎是注定的吧!

前不久曾去过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这一俯一仰间便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对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于是便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殊不知“名士多狂生”。或如凤凰翔于千仞,大鹏击水北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他终于释然,“羽化登仙”。

或许,他真的成熟了。他的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他又可以再次高唱“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的畅然豪情。

读苏轼的老年,感受他的辛酸无奈,却带着人生的豁达与豪迈。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月色黯然,玉绳低转,你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泪千行。寒月清辉映在你那憔悴落寞的面容上,你还没来得及掸去衣上的浮尘,还没来得及整理你那泛白的鬓角。你只想快快赶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你魂牵梦萦的女子。你仿佛又看见她凭轩依窗,缕缕乌黑长发似瀑般倾泻而下,如一汪碧水柔情。那韵光易逝的年华,那弹指红颜的青春,她的青丝是留在水墨江南的一段思念,更是缠绕着你最后的热爱。

一阵凉风吹过,将你从回忆中唤醒。你轻拂去坟头的尘土,将清酒与你的思念一同缓缓洒在坟前,然后,毅然转身离去。这又是怎样的悲痛,曾经的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你自己形单影只。但你,苏轼,以一个文人柔弱的肩膀扛起对亡妻的深切悼念,挥笔写下那千古流芳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感觉敏锐,依然胸襟旷达。他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惫,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他仿佛又看到了曾经的景象:赤壁的百里乱石、千堆积雪,西湖的落霞孤雁、淡叶浓花,故乡的蓬荜荒草、明月松岗……曾经多少爱我、怜我、恨我、伤我、负我的人,都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过眼云烟。今夜,皓月当空,举杯对月,我深深祝愿天下每一个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你,苏轼,感悟你“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的忧郁满怀,你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寂寞执著,你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的无奈薄凉;品你,苏轼,体味你“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壮志豪情,你的“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忠君爱民,你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豁达豪迈。

读苏轼的一生,品出他的感伤、忧虑、苦涩、焦灼,又品出他的浑朴、古。

典、新锐、肃穆。然而,他却将至情流动成笔下肆意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

花开无声,花落有情,从第一次邂逅那个文人到今日,在这无数次春华秋实中,我仿佛渐渐明白: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这才是子瞻的身影;“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这才是东坡的意境;而“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横四海兮无穷,与日月兮同光”,这才是苏轼永远的追求!

或许,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现代,品读苏轼,可以使我们穿越那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所连接成的层峦叠嶂,去认清现实的冷酷无情,亦去不断发掘内心的无畏和坦然,进而无愧于本真,无愧于自我,真正感悟存在的真谛。我想,这便是今日我们品读苏轼的意义所在吧!然而,这在“速食一切”的今天似乎是朦胧的奢望了。

读你,苏轼,永远意味深长……。

品读苏轼篇十二

我不是一个爱追星的人,我也并不时尚,与其他的90后相比,我更像是一个典型的70后,只是一不小心投错了该去的年代。所以理所当然的,我没有那些年轻人那么有活力,无时无刻都在追赶着“潮流”,看着他们追捧着这样那样的明星,我只是觉得深深的悲哀,至于悲哀的原因,我想莫过于这个社会越来越腐败了。

我一直都是以自己为偶像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年轻人所谓的“自恋”,对我来说,这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自信,起码,它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初逢艾未未是在《读者》。他独特的认知及风格我十分欣赏,在这样一个充满腐败气息的年代,能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他那样的人存在,我觉得是我的荣幸。

“试图理解艾未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就连接近都很困难。”访文开门见山的概括了艾未未,的确,他是一个谜,永远都是那么神秘。艾未未之所以吸引人莫过于他的神秘了,生在这个世界却不被它污染,我想,这是一种奇迹。他对一切事物的见解从来都是那么别具风格,不令人们失望,我想这就是他吸引我的地方。

除了我自己以外,艾未未就是我的第一个偶像。

也许我没有机会亲逢他老人家一面了,这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遗憾。但我想这样就足够了,能够知道他,应该已经很满足了。

喜欢他说的那句话:“可能是和基因的某一次错误组合有关,但这并不是我所能知道的。我对我自己确实没有兴趣,我认为很难再找到一个比我更平庸的人了。我可以非常诚实地告诉你,我确实是一个极度无聊的人。”即使身价早已不菲,却始终不迷失本质,比起那些艺人,我更加相信他,更加欣赏他,不只是他那一句评价自己的话,而是他的全部以及和他有关的一切。包括他与生俱来的气质――愤怒。

艾未未,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在这个腐败年代不含杂质的一汪纯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读苏轼篇十三

是谁在风雨漫卷的竹林闲庭信步?是谁在空明的月下撷取一片安然?又是谁在黄州赤壁挥洒下雄健泱漭的词章?更有谁如他一般给浮嚣以宁静,给跌宕以淡泊,给陡峭以体味,给偏激以从容?一位大文豪的名字已经呼之欲出了,他就是苏轼。

他放达,率真,深得道家风范。涉猎广泛,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而他身上最熠熠闪光的,则是苏轼限于封建社会的排挤和逼迫中,仍在心底里种花,如此他便可随遇而安,拥抱大千世界的绮丽。这也使他,翩然立于诗词王国的顶峰。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美好超旷的吟咏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今日赏鉴几首东坡诗词,感受一番大师风度。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幼时便会背此诗。那时只囫囵吞枣,感觉苏轼把西湖的神韵描摹得绘声绘色,却未了解到,苏堤就是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时,为治理“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情况而修建的。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后来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惠州(今广东惠阳)时,亦为民修堤,这是一位真正有涵养的人,走到哪里都造福民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公元1079年,苏轼因被诬告遭遇了“乌台诗案”,朝野风雨萧条,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历经苦难被贬黄州,功成名就难再重提。这日他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仿佛亲临当年周郎火烧赤壁的战场,又见那滚滚长江大浪东逝,乱石高山,惊涛骇浪,与那壮丽河山,皆激起过自古英雄气魄。好男儿当志在千里,方能如周郎当年英姿神发。只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回首过往,我们至少曾经浴血奋斗,曾经豪情满怀,但不要像我一样等到磨难催白了头发才惊觉人生倏忽,恍若一梦,人世间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是永恒随心的,只有人与物的情缘可百代牵系,就让我们与这亘古不变的皎皎明月干了此杯吧!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想来,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又何足挂齿呢?苏轼已然化身为燕,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摆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随诸笔端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飘逸洒脱,兴味隽永。信手拈来却足令小生回味,叹服!叹服!

定**·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我想,这不仅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寄寓着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亦然。在经历了苦难的洗礼后,他以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剥除掉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灵魂得到了真正的蒸馏和升华,他看破红尘,愈发明净、睿智,回归生命原始的意味。

心灵的原野,若没有花的充实,则会干涸皱裂,渐渐枯萎。从诗歌中窥知,苏轼一直以来想告诉我们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在心底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尽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承担着忠而被贬,流离四海的命运,苏轼亦曾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他也有怕的时候。一〇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一无所知的他担心株连亲朋好友,在途径太湖和长江时几度想投水自杀,只因看守严密而未成。在黄州定慧院他承受着孤寂、凄寒,在万物入梦的此刻踯躅不前,落笔“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就是靠那份坚忍不拔之志,挨过了寂寞中的惶恐,探求到了人生的真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本儋州人,寄生西蜀州”,或许这一切苦难都是引导千古绝唱的前奏,终于借苏轼落笔成文,射出一道天光,照进每一个懂他的人的心里。

中华古诗文犹如为青冥浩荡下一个富饶的岛国,历史的波涛滚滚向前,然这座岛屿却始终傲然屹立,生生不息。岛上承载着太多苏轼这样的才子与伟人。虽春去秋来,物换星移,它却依然历久弥新,愈发地浸入骨髓,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被诗词文化所吸引,所感动,那就让我们循着那通幽曲径,去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境吧!

公众号:北京九中霁月文学社。

品读苏轼篇十四

不见踪影,剩下的只有这本《余秋雨文集》。

雨是尘世间的一份美丽,一种诗的情愫。不经意间,雨打破了天空的寂静,带来了久违的甘霖。它从高高的九重天上落下来,落到田野、树边,落到我心中的那泓秋水中,农田里,作物们尽情允吸着,心窝里,那泓秋水被绵绵的秋雨牵引着。

品着淡淡的秋雨,手握一卷书,指腹轻轻划过每一个字迹一种莫名的恋情在心里冲荡着。我情不自禁的向外走去,总觉得远处有种力量在牵引着我。是雨吗?是你在呼唤我吗?回答我的是淅淅沥沥的雨声。

于是,一段寂寞的旅程便开始了。

从秦皇到汉武,从唐宗到宋祖,一路走来,秋雨不断;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清小说,秋雨打在我身上,刺在我心里;从范仲苑到岳飞墓,从孔子庙到紫禁城,秋雨打得我抬不起头。

这便是秋雨。无法在西湖边赞叹水真绿;无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黄;也无法在阳关上说雪真白。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风花雪月反复吟诵,将鸡皮蒜毛的小事尽量扩充。中国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

我忽地发现艾青的“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汇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说的多么有道理。在新中国前那样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余秋雨先生的痛苦与欢乐更是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融会在一起。

秋雨如同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的品尝。而今天,又有谁会慢慢品尝那苦涩的清茗呢?

一阵秋风将那本《余秋雨文集》吹乱,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天已经很晚了,我仿佛刚来到这个世上,对这个世界毫不熟悉,静静一人,坐在窗前听雨。

走进秋雨,心灵多了一份宁静悠远的情愫,它让我明白自己是谁,又让我警醒该追求什么。

品读苏轼篇十五

人的一生,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漫长“马拉松”,当你处于这个世界,你都已经开始了你的冲刺。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所处的人生不同。但如果你放眼望去他人的生活,度他人生活的意义,取其精华,去之糟粕,那你的生活也会过得更好,而你的生活也会“更上一层楼”,变得充实而愉快。

纵观世界,值得品读的有很多。品读战争,收获的是对英烈早逝的同情、怀念和赞美,以及对自由、幸福、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品读历史,收获的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对现在的生活的努力和珍惜;品读老师,收获的是对老师的赞美、感激和依恋以及对无私奉献,甘做“绿叶”的赞美;品读成功,是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对自己失败的反思和激励……值得品读的人生有很多,那蕴含真理,激励我不断追求和探索,而其中收获的道理,良多趣味。

品诗书,读真情。

诗书,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历史长卷,它的博大精深使人百读不厌,时而如春风化雨,时而如悬泉瀑布,使我孜孜不倦。

品读,但给我欢乐与多思;品读,让我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学学而不思则罔,思思而不学则殆”,的确,生活中的细枝末叶都需要我们品读。读了品了;良多趣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