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方言(模板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7:43:51 |
  • ZTFB |
  • 11页

总结是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怎样写好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写好总结的。

家乡的方言篇一

方言是文化的传承,是知识的开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作为中国人,你必须学会方言。

今天,我们小区开了一场关于“方言”的晚会,为的就是考考别人知不知道方言。“亲爱的家长孩子们,敬爱的爷爷奶奶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举办的方言晚会。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开始。首先你们知道什么叫方言吗?”我一看,激动的目光投了过来,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中有一位说:“方言是地方的语言。”

我不禁拍拍手,激动的说:“不错,但你们知道‘吃厨饿顿’是什么意思吗?”我抬头一看,我惊讶极了,一个人都没举手,这时一个老奶奶含泪说到:“我们以前吃一顿就要饿一顿,现在这些孩子都忘了方言的意思了,他们是没经过艰苦的生活啊!

我感动极了,我被眼前这位奶奶的生活状况惊呆了!是啊,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其实我也是刚刚认识方言,现在我真怕同学们都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忘了,那是种文化失传。

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哭了感动地说:“老奶奶,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还会要求自己学会方言。”

我们展开了方言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晚会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着,今后要多办这样的晚会,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知识啊!

回家,我想查更多的方言,并记住它们,努力吧!

家乡的方言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能力与技能。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知识。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现在就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讲小故事。

2.出示课件小故事,让学生用方言读故事。

3.刚才大家用方言介绍了自己,你感觉用方言说话怎么样?

4.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方言?

5.小结: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6.你还知道哪些方言?

小组交流收集的方言词语幷说出对应的普通话完成课本29页表。然后全班交流。

7.出示课件,补充方言资料。

过渡: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学生谈感受。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这则笑话,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板书:讲普通话标准通用打破沟通障碍)。

3.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家乡要讲方言,那在什么情况下讲普通话呢?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可以打破语言沟通障碍。

四、拓展。

再读普通话版的小故事。

五、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讲方言亲切顺口传递浓浓乡情(家乡)。

普通话标准通用打破沟通障碍(公共场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的方言篇三

我们出生后,母亲就用乳计喂养我们身体,同时也开始用母语教我们说话,在我们的耳边用母语唱歌谣,讲故事,还用母语不时轻轻地呼唤我们的乳名。

母语就是家乡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言土语,它是一个地域交际常用的语言。它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常了会感觉得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母语也是一个人的名片,不管你到了哪儿,只要人家一听你的口音,就能知道你是什么地方的人。

母语的魅力不在于她的发音动听或吐字准确,而在乡音和亲情。相距千里,偶尔听到一句乡音,立刻就会有一种“家里人”的感觉,就会产生一种特有的亲情,一种凑过去问候的冲动,一种凭空而来的安全感、信任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沂蒙老哥开车去外地,因为违犯了交通规则,被交警查住了。情急之中,这老哥冒出了一句土话:“警察同志,我、我不是‘得为的”,警察一下子糊涂了,反复追问“得为的”是什么意思,这老哥一时紧张解释不清楚。也算是巧合,一旁另一位执勤的警察是沂蒙人,见此情景,他赶忙对同事解释“‘得为的’,不是故意的意思”,这才让他的同事解除了疑惑,也算为家乡老哥解了围。老乡见老乡,分外亲切,这位交通警察下了班,执意留老哥去饭店吃饭,饭桌上,两人称兄道弟叙乡情,心里好不畅快。

沂蒙人勤劳、勇敢、善良、坦诚的性格,使母语具有明显的朴实性、直爽性、包容性、趣味性等特点。虽然现在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但我想母语的存在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过去流传到现在也表明了他的存在有他的合理性。母语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前者承载的是生活方式自由,后者承载的是一种更普遍的交流工具。没有前者,人的生活将失去色彩,没有后者,将失去更广阔的交流机会。当然了,平时我出门在外,或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为了便于交流。这里我所强调的,是在家乡或其他地方与乡亲在一起时,全讲母语会有许多好处,如果乡亲相互之间讲普通话一下就隔了一层,别别扭扭的。如果有其他外地的朋友在场,为了礼貌,我们可以讲普通话,但一旦客人不在了,我们可以恢复用母语对话,这样乡亲之间一下觉得轻松和亲近。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就是这么个朴实简单的道理。

古往今来,家乡母语之所以能够长久存活,永不衰败,是它有着其内在的而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魅力。一直觉得,家乡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地方文化积淀的分量,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形文化,它深深地渗透到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积淀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中。

家乡母语充满了泥土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这让我们更加接近乡村的真实,那是人心灵的甚至惟一的沃土,亦或是最后的守地。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母语,它是一份牵萦着我们,永远都无法割舍的情感。脚踏家乡的土地,从小到大和母语一同成长,一同呼吸,一起衰老,我们幸福,我们温暖。

家乡的方言篇四

方言,通俗点说就是土话。我们中国有很多种方言,每个地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方言还特别难懂呢!比如我们衢州市的江山方言。

我从进幼儿园开始知道现在,在学校里讲的.都是普通话,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说的也都是普通话,所以我对我们衢州的方言一窍不通。我爸爸就常说,我应该学学我们老家的土话,这可是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呢!我们中国所有的方言种类,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受爸爸这些话的影响,这个寒假我就学习了老家的方言。现在,我已经完全能听懂我们老家的土话了,还会说上几句呢!

在学习方言的过程中,我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记得有一次吃午饭,我问我那不会讲普通话的大伯:“你要吃点什么?”他回答我说,不要。可是不要的读音是“fan”,我听成是“饭”了,所以我就给他盛了一碗饭。只听大伯又说:“fan”,我以为是饭盛得太少了呢,就端着碗去厨房多添了一点来,大伯见状,只听他一连说了好几声“fan,fan,fan”,我心想盛得已经不少了呀,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叫“饭”呢?正在我纳闷时,奶奶走过来对我说:“在我们的土话里,fan就是不要的意思,并不是饭的意思,看来你还得好好学习土话啊!”这事传到了我哥哥的耳朵里,他哈哈大笑,笑话我连这么简单的土话都听不懂!

这件事以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我们家乡的方言,哪怕是先能听得懂。虽然很难学,但是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多少人会方言了,我一定要学,不能让土话消失,要继承这一文化。

你看,我现在虽然没有完全学会,毕竟学习方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是我也可以说一些了,也可以和他们对一下话了,现在我再也不会闹出那样的笑话了!

家乡的方言篇五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

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二、要是把闽语、客家话、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和晋语定义为是不同于汉语官话的语言的话,就应该把所有非官话的语言以及下属方言变体全部移除,即除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和四川话外全部去除。

在这份“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闽南话列居第二,随后苏州话,入选理由是“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对这几句点评,不少在闽南待过的外地网友都深有感触。外省网友“海岛渔人”在泉州工作了很多年,至今听不懂闽南话。

闽南话的入选,属众望所归,但不少福建网友认为,福州、莆田、宁德、南平等地的方言都被低估了,这些方言都能杀进“十强”,绝对比四川话、天津话难懂。还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段子,证明“福州话听上去就像外语”:一位外教在福州师大学生街尝小吃,遇到熟人,说了一句“seeyouagain”,小吃店店主一听,忙说“again,again”。其实,店主不懂英语,在福州话里,“酱油会咸”也念成“seeyouagain”,他一听,当然忙不迭地喊“会咸,会咸”了。

家乡的方言篇六

家乡方言中,说“我爸”为“高大”。从字面看,似乎是对爸的尊敬,既高又大就是爸。其实,高就是我的意思,大就是达即爸或爹,我怎样怎样,说成是高怎样怎样。比如“我妈”说“高妈”;“我们走了”!说“高走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或我们为什么就说成了“高“呢!莫不是家乡家人自高自大的心理作怪吧!家乡方言,没有我,我们,或咱,咱们。也没俺,俺们这些词,有的是曹或高或哥。

比如:“你缓(歇)着,哥(我)走了”。“让他再想想,曹(我们)走吧!“再如:“你回家顺便高(给)曹(咱们)买个暖壶来”。

总爱钻牛角尖,曾几何时,对家乡方言有了兴趣。觉得老有意思呢!这得感谢网络语言的兴起。不然,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多少有意思的方言在日渐消亡啊!

家乡的方言篇七

星期六的清晨,妈妈要去买菜,就对爸爸说:“今天早上煮鸡蛋吃。”结果爸爸听成了“早上煮稀饭吃”。因为“煮鸡蛋”和“煮稀饭”读音有点相似,所以闹出了一番笑话。

妈妈出门后,爸爸就开始淘米,然后把米放入电饭锅里去煮。差不多过了十分钟左右,稀饭就煮好了。又过了十分钟,爸爸把电饭锅打开,稀饭凉一会更好吃。

妈妈买完菜回来,看见爸爸煮了一大锅稀饭,头都要气炸了,捏着爸爸的耳朵说:“你这耳朵有问题啊!”爸爸被妈妈骂得名其妙,像那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妈妈:“你不是叫我煮稀(鸡)饭(蛋)吗?”妈妈听了火冒三丈,捏着爸爸的耳朵更使劲了,大声说道:“我让你煮鸡蛋,你给我煮稀饭,交代给你办的事都做不好,哎,怎么说你呢。”爸爸听了恍然大悟,伸长舌头做了个鬼脸,说:“稀稀鸡鸡,饭饭蛋蛋,跟我们老家的方言不是差不多嘛?”

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准时机,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啊,你不讲普通话,讲方言,也不能全怪爸爸听错呀!”似乎是我的话起了作用,妈妈的脸色由阴转晴。爸爸故意耷拉着脑袋,弱弱地说:“亲爱的老婆,对不起,是我听错了,下次我一定拉长耳朵,比猪八戒的耳朵还长,好好地听你的话,嘿嘿,百依百顺!”妈妈“噗”地一声笑了出来,含糊地对爸爸说:“哈哈,我也有不对,以后一定少讲方言。”这下好了,两人一起认错,最后我们一家人幸福地吃着温暖的稀饭,其乐融融。

所以,普通话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尤其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的时候。大家可不要再用“方言”闹出像我们家一样的笑话哦!

家乡的方言篇八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我的家乡在哈尔滨,我们说的就是东北话。

记得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满墙的涂鸦,气得和爸爸说:你咋回事啊?孩子往墙上画得胡愣半片儿,把屋子造得皮儿片儿的,你也不管呀?爸爸摸着头笑着说:孩子喜欢就让她爱咋咋地吧。我想你要不是东北银一定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啥,我从小就在这旮瘩长大,虽然没听过,但是我也知道的胡愣半片儿。我知道妈妈生我的气了,怕妈妈隔应我,就用哇哇大哭来逃避惩罚。

我们一家三口去湖南看奶奶,周围的人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我听着像说外国的语言,我才知道了不光外国的话我听不懂,中国话我也听不懂啊。去张家界时,爸爸实在不知道怎么走,就找人打听,爸爸刚说完,只听那个人和我们一样说东北话,顿时倍感亲切,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当然,我也有苦恼的时候。写作文时,老师一再强调用书面语写作文会很出彩,可是我总是用白话,不达标。老师告诉我,要注意积累好词好句。我一定努力把东北方言变成优美语句,争取把作文写得完美。

我还是很喜欢东北方言,只是适当的时候我要美化它,使它更美,但是不会改东北味,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妞。

家乡的方言篇九

河南,是我的家乡,是个温暖而又宁静的地方,它不大,但是很温馨,不小,却能遮风挡雨。在河南,有一种做法,叫谷堆;有一种吃法,叫吸溜;有一种穿法,叫赤码肚;有一种不服,叫咋桌;有一种可以,叫中;有一种游戏,叫接竹竿;有一种人,叫俺。

河南方言,言简意赅,直白爽快。有这么一个段子,乙到甲家串门,乙敲门后,甲便问:“你是谁啊?”乙答:“是我啊。”甲又问:“干什么?”乙又答:“给你来送礼来了。”这些如果用河南话,只需用几个子就搞定:“谁”“我”“抓(咋)”“串门儿”。

其实作为河南人,能够说方言是习惯,这是自信。现在流行的河南方言就是“中啊”“中不中”,来表示可以,行不行的意思。这些词语在平常不会注意它的写法,但要写出来就会有一点的别扭,因为这不是尝写的字,就比如说:恁,表示你的意思。估计许多人还不知道我们河南话曾经在古代某个朝代上被皇帝所推广成全国通用语言。河南话也是古代的官话吧,现在还保留着古代的韵味气息呢。

比如说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北京人唱道:“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还没有唱完,河南人抢说:“恁累不累,看俺们咋唱。”河南人接下来唱道:“日头啊!俺哩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吐噜下来,你使哩慌不使哩慌啊?”

别看河南话听着挺有趣的,但它也曾被质疑过,它也需要岁月的沉淀洗刷自己,让留下来。口音可是每一个人特有的,在路上碰到有人讲“我嘞个娘亲”,一听便知道了,那是我家乡的土味方言。方言里包括着乡情,但更多夹杂的是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虽然国家已经规定了一些传统节日放假一天,但只是希望这些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而不是在纯粹的放假。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这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就像河南人一样,把文化化作习惯,把传统作为口头语,每个人一起,我相信传统文化会永久留存,在现代文化碰撞中微笑前进。中不中?中。为啥?因为——“俺是河南人,俺骄傲”。

家乡的方言篇十

前几年,我写过几篇关于寿光方言的小文。虽然名为“趣话”,但实为亲情之故。如今,又想写写关于济南方言的一些事儿。这回,确实是因为觉得它们很有趣。

首先声明,此文写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找乐,而非进行民俗学、语言学研究。因此,文中的一些看法和一些字词的用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些难免的谬误之处,也请列位看官担待一二。

与我相熟之人都说,我的口音有些杂乱无章。而这一点,是我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我的童年时代在青岛度过,爷爷离休之后,又带我回故乡寿光呆了一年多。孩童时期,口音还没有定型,这里那里的一走,难免就有点乱套。

当我来到济南读中学的时候,口音已经有些归属难辨了。其中既有青岛话的成分,也有寿光话的因素,并且还不少。由于这一点,刚到济南的我,被有的同学讥笑为“老杆子”,也就是乡巴佬的意思。这是济南方言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深刻的词儿。

让人瞧不起的滋味儿不好受。为了早日摘掉“老杆子”的帽子,我自然得学说济南话,以期早日与同学们融为一片。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发现在口音方面有这样一个规律:大城市的人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很多人从骨子里瞧不起小地方的人,特别是乡下人。于是,小地方的人、乡下人来到大城市之后,多数都要想方设法地学说当地话,以免遭受歧视。而大城市的人到了小地方或者乡下,则坚持自己的口音不变,固守大城市人的那份虚荣,比如那些下乡知青们。

改变口音可不是一天两日的事情。就拿我来说,学说济南话的结果,是口音变得更加不伦不类。如今,虽说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正宗的济南人听了我的口音,仍然拒绝承认我是济南人,让我很是郁闷。

改变口音不易,初学的时候闹些笑话便在所难免。比方说,有个同学对我说,济南人为了表示亲热,对同龄男性称“哥们儿”、对长辈则称“爷们儿”,比如自己的爸爸。顺便说一句,济南方言中的“哥们儿”,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只是一种同辈之间的称呼而已,并无多少亲热的成分。掺杂进拉帮结伙的含义,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了。

听了那个同学的指点之后,有一回,我为了讨好传达大爷,亲亲热热地喊他“爷们儿”,没想到却讨了个没趣。老头儿很不高兴地数落我道:“你个小抹子,胡么啊!”济南人称小男孩为“小抹子”,说一个人年龄小不懂事,有“尿尿和泥巴抹着玩”的说法,“小抹子”的称呼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而形容一个人说话嗦,称之为“”。前面再加个“胡”字,就是说话没谱的.意思了。

事后,一个同学对我说:“那个家伙说教给你说济南话‘郎闲’的,是‘点划’你玩的,没正事儿!人家都是长辈喊晚辈,才能叫‘爷们儿’,你这么喊人家太不礼貌了,人家没‘卷’你一顿就不孬。你要是回家这么喊你爸爸,非挨顿胖揍不可。”“郎闲”有点儿这个那个、乱七八糟的意思,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句子结尾的代词“什么”。而“卷”的意思是骂人,“点划”则是耍弄、捉弄的意思。通过这件事,除了“哥们儿、爷们儿、小抹子”,我又牢牢地记住了“郎闲”、“卷”、“点划”这几个字词的用法。

我已经记不清,我是用了多久才甩掉“老杆子”的帽子,混上“毛哥儿”待遇的了。“毛哥儿”的意思,同“老杆子”相近,也是形容一个人土,没见过世面。但在使用对象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毛哥儿”是指自家人中的土包子,而“老杆子”则专指乡下人。所以说,当我混得像个济南人,但却对济南的事情所知还不够多的时候,同学们便把我“提升”到了“毛哥儿”的层次。

“毛哥儿”的待遇虽说也不咋的,但总归比“勺蛋儿”要强一些。还好,我最后没落得个“勺蛋儿”的称号。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玩“琉琉蛋儿”(小玻璃球),但却没钱买。他的父母上班比较忙,中午没空给他做饭,每天就给他点饭菜票,让他自己在单位食堂打饭吃。有个手中有几个“琉琉蛋儿”的同学,很想买食堂的五香豆吃,但苦于没有菜票。他是个大家公认的“贼羔子”,也就是心眼儿很多的人。于是,他便同那个想玩“琉琉蛋儿”的同学商量,让他用菜票买自己的“琉琉蛋儿”,然后两人一起玩。当然了,是玩有输赢的那种,带有的性质。那个拿菜票买“琉琉蛋儿”的同学智商或许有点问题,玩的结果是,他自己每天中午只能干啃馒头。而那个出售“琉琉蛋儿”的同学,每回卖出之后,总能再将它们如数赢回来,也就天天有了五香豆吃。如此周而复始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被那个老是输的同学的父母发现为止。那个拿菜票买“琉琉蛋儿”的同学,就被大家呼为“勺蛋儿”。说到这里,不用解释也能明白,“勺蛋儿”就是缺心眼儿的意思。

我有个同学,性格很个别、不合群。大家想往东,他就非往西,并且说出话来常常噎死个人。济南人称这样的人为“剜眼”。这个词用“剜”字似乎有点血腥,但我觉得比用“弯”之类的字,更为贴切准确一些。我还有个同学,比较调皮,经常自作聪明,弄出些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来,给你添堵。对这样的行为,济南人称之为“腚眼”。而单纯的调皮捣蛋,则被称为“唆依”。“剜眼”、“腚眼”字词虽然略欠文明,但其中却有种妙不可言的诙谐。

有一回,我去找一个同学玩。他不在家,我就问他母亲他去了哪儿。他母亲说:“谁知道这个熊孩子上哪‘狼蹿’去了。”说罢,又呵斥她那满屋乱翻的小儿子道:“老实点儿,别‘狗乱’!”用“狼蹿”来形容到处乱跑、用“狗乱”来形容上蹿下跳,除了形象之外,更有一些生动活泼的成分在。

在济南方言中,有个副词“愣”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愣”与很字同义,常和“赛”连在一起用。“愣赛”,就是说某件事、某个东西很好的意思。但请注意,形容人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一般就不用“赛”了,还是要用好字。除了“赛”,济南话中还有些形容词用法与之相近,比如下面这些。

我读中学的时候,扑克牌是紧缺商品,“破四旧”嘛!但是上边要求“破四旧”的号召,却挡不住孩子们的玩心。“没有铁雷造石雷”,没有扑克自己画。我的一个同学有些美术功底,就找了些硬纸片画了一副。同伴们看了,一致惊叹道:“‘规矩’啊!”“规矩”,就是办事到位、漂亮的意思。济南人如果参加个场合或者活动什么的,觉得很满意、很羡慕,通常都会由衷地赞叹:“‘场面儿’啊!”“场面儿”,就是很排场、很有面子、很有成就感的意思。倘若在一些场合吃得、玩得很好、很满意,济南人便会用“耳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耳利”,就是很爽、很受用、很过瘾的意思。“规矩”、“场面儿”、“耳利”意思相近,但在使用对象上有所不同,不是当地人还真难拿捏得准。

在济南方言里,有些形容人之言行的词儿也挺有意思。喜欢出风头的行为,叫做“露猴儿”。说话装腔作势的,叫做“奏事”。胡吹海侃的,叫做“嘣没(读木)根儿”。如果一个人有点儿二愣子劲儿,心眼儿又不太够使,叫做“半青”。譬如有句歇后语说,北园的萝卜――“半青”。经常耍个无赖的,叫做“泥腿”。而撒泼耍横的,叫做“光棍”。街面上的小混混,叫做“街痞”。“半青”、“泥腿”、“光棍”、“街痞”,也是意思相仿又有所区别,非当地人难以准确体会其奥妙。有时想想这些词儿所指的那些人和事,我不禁会哑然失笑。

恕我孤陋寡闻,来济南这么多年了,还真没发现多少从方言角度看比较有特色的济南名吃。如果非要找,“甜沫儿”应可算作一种。“甜沫儿”是一种粥,用玉米或小米面,配以菠菜、豆腐、粉条、花生米等熬成,咸咸的,很好喝。明明是咸粥,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取名为“甜沫儿”,济南人可真逗。早餐来碗“甜沫儿”,曾经是很多老济南的不二选择,比豆浆的普及程度高多了。记得小时候,杆石桥附近有家饭馆的“甜沫儿”挺有名,我去喝过几回,印象挺深的。如今,那家饭馆早已不知所踪,大小餐馆里卖的“甜沫儿”也今非昔比,没那个味儿了。

我如今五十多岁了。这五十多年是这样度过的:青岛十二年、寿光四年、曲阜四年、淄博两年、济南近三十年。在这么多地方生活过,又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走南闯北,就对不少地方的方言有所接触了解。通过与其他地方方言的比较,我认为济南的方言形象、生动、简洁、率真而又不乏幽默,特点突出,很能体现古城济南的城市性格。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是这种性格得以形成的基础。

在我生活过的地方当中,济南、青岛两地呆得最久。对这两个地方的方言,我了解得相对更多一些。从城市属性上讲,济南是个内陆古城,青岛则是个沿海移民城市。济南相对古旧、封闭、保守、土气一些,青岛相对年轻、开放、张扬、时尚一些。正因为如此,青岛的方言缺少文化底蕴,除了腔调不同,没啥比较鲜明的特点。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一点,青岛人说话比较夸张、复杂,还喜欢自我肯定。比方说,青岛人评价什么事情或东西不错的时候,往往会如此说:“哎呀来,太好了!真的!”其间还伴以表情和语气之辅助。而济南人,则就是气定神闲的俩字儿:“愣赛。”从不拖泥带水。所以说,青岛人有表演的天分,出了那么多影视明星也就不足为怪了,习惯成自然嘛!。

家乡的方言篇十一

说起我家的方言,那真是五花八门。我爷爷说的是东北话,我奶奶说的是河北话,我爸爸说的是山西晋中话,我舅舅说的是山西原平话。

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的那句:“别跑,小心玻璃盖!”

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正睡得香甜,梦到自己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听到老爸大声喊:“拿杀鹅呀!”我猛地惊醒,问老爸哪里有鹅,有鹅也不能杀了呀!

老爸慢条斯理地说:“有什么鹅啊?你一晚上把两条腿压在我脖子上,压醒我好几次。”哦,我这才明白过来,老爸说的“拿杀鹅呀”就是“压死我”的意思。唉,真够搞笑的,把我的美梦都惊醒了。

再听听我舅舅的话:“咋连么,你习的这么灰。”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舅舅他就爱大惊小怪,他的意思是:“为什么你学得这么坏呀!”我有多坏呀,还算比较可爱吧,他就爱逗我。

为了让他们说上普通话,不再闹出笑话,我每天都在“改造”他们,他们也在不断进步着。相信在我这个小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定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家乡的方言篇十二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是网友总结的中国方言最难懂排行榜。2013年12月,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温州话,排名第一。

先确定是在讨论“汉语”,排除壮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最后,某一特定“方言”的传媒会影响到它在国内的受理解度(如粤语的传播媒体就比“客家话”发达的多,因此“粤语”的受了理解度一般认为比“客家话”高)。

家乡的方言篇十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活动,正确认识方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应用普通话。

3.感悟家乡的民风民情,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动态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模式:三动三发”动态生成式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课堂进行讨论。

3.flash课件,《倒鸭子》、《猫和老鼠》兰州方言版等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是否喜欢说家乡的方言呢?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闯关比赛!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队,看哪个队闯关表现更好。

第一关“说”:要求:把下边这句话用你的家乡话读出来“我的家乡是金昌,我爱美丽的金昌。”当然如果你的家乡是其他地方也可以说成“我的家乡是**,我爱美丽的**。”

师:刚才在大家讲话中,听着、说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中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第二关“写”:比一比,谁写的方言土语词汇量最多。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29页家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表。

合作学习要求:

1、由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同学可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相互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长记录表中。

2、全班汇报交流时,由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关“听”:我说你来猜。

师课件出示要求。

要求1.方言词汇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普通话词汇。

波罗贵---膝盖囊囊---口袋。

阁老池---腋窝米人---女人。

(撅)撅片---脚瞭卡---看看。

河马鼓肚子---蝌蚪丫头子---女孩。

木有---没有娃蛋子---男孩。

哈来---下来宣荒---聊天。

(海)海克楼---鞋龙村---农村。

鹤板---黑板后舍---傍晚(晚上)。

要求2.出示普通话词汇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方言词汇。

前额---天目梁。

昨天---夜了个。

前天---前那日。

口渴—炕着。

小鸟---巧啊子(巧儿)。

自己---个家。

青蛙---懒瓜瓜。

他们、别人---夹们。

不聪明、傻瓜---勺着尼。

感冒时流鼻涕---鼻啦海统地。

就是(同意他人意见)---干就么。

旁边---傍个尼。

称赞、特别好---赞劲。

背心--夹夹。

干吗去呢?---组啥起尼舍?

第四关“懂”:你能读懂下边这段话吗?

前那日么是夜呢个设,我料见了树上蹲着两个“巧儿”,公巧儿对母巧儿说:“但,波人挤着,你往那木挪卡设”,母巧儿说:“但,你勺着呢么,我一挪干就跌哈起了么”

2、小结:同学们,通过说方言、写方言、听方言,你们有什么感受啊?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板书:讲方言亲切顺口传递浓浓乡情。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言?(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方言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我国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的语言,仅汉语方言就分为七大类:一是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是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三是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四是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五是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六是粤语,粤语也称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六是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带,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请看视频《倒鸭子》。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看了这个《倒鸭子》视频短片你有什么感觉(或者说你觉得方言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3.感受讲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分场合,一直讲方言,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讲普通话标准通用架起沟通桥梁)。

4、体会方言对人们生活的利弊。

你认为说家乡话好呢?还是说普通话好?

出示三种观点,让学生选择:

观点一:在家乡与人交谈,还是说家乡话好,听起来亲切。

观点二:人人都应学说普通话,这样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能听得懂。

观点三:会说家乡话,也学好普通话。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小结方言的利弊: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可以举例比如一些地方戏曲如秦腔、越剧、豫剧、黄梅戏、川剧等等,如果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面。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最后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板书:方言在家乡;普通话公共场合)。

四、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归纳明确: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五、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1、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与同学交流。(四川、河南、陕西、东北。)。

3、教爷爷奶奶说说普通话。

家乡的方言篇十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能力与技能。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知识。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现在就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讲小故事。

2.出示课件小故事,让学生用方言读故事。

3.刚才大家用方言介绍了自己,你感觉用方言说话怎么样?

4.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方言?

5.小结: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6.你还知道哪些方言?

小组交流收集的方言词语幷说出对应的普通话完成课本29页表。然后全班交流。

7.出示课件,补充方言资料。

过渡: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学生谈感受。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这则笑话,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板书:讲普通话标准通用打破沟通障碍)。

3.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家乡要讲方言,那在什么情况下讲普通话呢?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可以打破语言沟通障碍。

四、拓展。

再读普通话版的小故事。

五、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讲方言亲切顺口传递浓浓乡情(家乡)。

普通话标准通用打破沟通障碍(公共场合)。

家乡的方言篇十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的确,从实际现状来看,嘉兴人不会说嘉兴话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自己是地道的嘉兴人。自晚清以来,我的祖上就生活在嘉兴,但现在我自己的孩子说的就是洋泾浜嘉兴话。这说明,不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应试的逼迫,常年泡在课本堆里,已经难以接近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方言”圈了。倒是常年在嘉兴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圈的关系,由于生存生计的需要,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嘉兴话说得蛮地道了。因为他们清楚,如果不懂嘉兴话,找工作做生意都会处于一定的劣势。我曾和一些河南籍的出租车司机聊过这个语言问题,不少司机都遇到过因语言不通所带来的尴尬。因此,今天学方言不只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问题。我认为,是否能用方言来表达思想情感,传递信息,首先是一个人生活的需求,然后才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不只是学家乡话,还最好能多懂一点其他地区的方言。在今天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的社会形态里,良好的方言能力,或许就是你生活中的十分有用的通行证!

事实证明,方言在人们信息交流之间产生的情感粘合力是远胜于普通话的。所以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诗能够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所以人们会把“他乡遇故知”看成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回过头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显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最佳载体。这样的文化传承几乎是进入“基因图谱”层面的。假如我们不懂嘉兴话,就很难真正去领略和品味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意境和情趣。假如听不懂苏州话,就根本谈不上对其评弹和说书的欣赏!甚至可以说,方言自身的特征就是地方文化乃至这个地区中的人群自然秉性的外在流露。试看柔软细腻的嘉兴话的方言特征,不就是随和亲切的嘉兴人的写照?辛弃疾的《清平乐》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真的把我们江南这一带人的生活情境给写活了!

前两年,上海出版了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计算机不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但传承方言最好是从娃娃抓起。因为学语言是有关键期的,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虽然依然能学语言,但很难学到文化理解这个层面上。何况,儿童的模仿力特别强,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点方言是不会对普通话产生多少干扰的。而且,假如运用得好,还能促进普通话的学习。不要说普通话,我甚至还发现,嘉兴话就是对外语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多的方言干扰。嘉兴这一带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外语人才,譬如朱生豪、许国璋等。

当然,真要学好方言,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语言只有在交际的过程中才是鲜活的。只有向生活学习,才能真正学好方言。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