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业学论文(通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22:53:45 |
  • ZTFB |
  • 9页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音调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您了解当前趋势。

创业学论文篇一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2001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增至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8年、2009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2005年达到79万,2007年为增至144万,2008年、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减员增效,难以接收更多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毕业生目前的主导需要就是就业,在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时,创业就变成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创办一个小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是实现其人才价值、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祖国的发展历史,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当前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说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有的高校为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创业较好或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只有机制完善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才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多个方面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一,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举办“创业企业家交流论坛”,“与企业面对面”等活动,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们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的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创业学论文篇二

1.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教兴国、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战略方针及政策,针对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疑难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专项科研经费。校企产学研合作、产业结构升级、咨询决策等新技术开发,也生成了众多技术开发与应用、咨询决策与服务方面的合作项目。作为知识传播交流、新技术开发和高科技研究机构集聚地的高校,无疑成为项目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决策的主流群体,其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经济服务的确定性成为项目后期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所拥有的科研项目大都具有前瞻性、技术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的研究成果,必将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高端艺术创意产品,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合校企资源、社会力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拓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渠道。

2.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能够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种再生废弃材料通过艺术创意,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项目导师将全面跟踪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在此过程中,自主创业者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头羊,从而突破了传统就业的瓶颈,成为自主创业活动的主流。项目组可以利用项目研究的资源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自主创业场地和基础运行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对于正在起步尤其是资金匮乏的创业型企业,项目组的跟进式指导更加重要。利用项目组成熟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为自主创业者搭建商业信誉平台,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创业者在项目导师的帮助下,能够获得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获取可靠的市场信息及优惠的政策、稳定的保障援助及相应成熟的技术服务。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构建以专业技能、可塑能力及创造力为基础。

1.转变观念,掌握创业信息。

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就业观念上转变,即确定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定位。许多在校生的理念并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得高分,以期成为就业的筹码;另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兴趣不浓,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只求考试及格,获取文凭。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到薪水高且压力较小的工作。此外,由于自主意识及能力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依赖家长、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创造能力,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4]。就业岗位的紧缩与从业队伍的累积,固有的被动就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又要结合专业特点拥有融会贯通的创造能力。因此,大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初要着手专业学习和创业,即确立中长期创业就业的方向和近期获取专业知识的目标。此外,要积极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及金融信息,关注地方经济、技术更新、人才需求,变被动就业、单一就业为主动积极创业,为自主创业建立信息平台。

2.夯实基础,降低创业就业的风险。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地以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为学习重点,淡化学科界限,拓展知识结构,注重边缘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从中找到可利用和开发的内容,把握自主创业所需要的重点知识,为将来自主创业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各专业的大学生均能根据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开展自主创业,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自己的创业就业定向,有的放矢地学习哲学、营销、历史等学科知识,搭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之间的桥梁,为自主创业储备必需的能量。此外,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等专项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要注重协作,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以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导师的软资源———各类各级教科研项目,学校的硬资源———现有的研究场地、软件设备,积极开发大学生创业项目,使自主创业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5]。同时,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努力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技术优势,预测其创业风险,解决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寻找具有个性化自主创业的路径,促成其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挑战自我,把握创业就业的重点。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养。以科学的态度,如实剖析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惟其如此,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自我,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自主创业的支点。第二,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进取。应对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仅有书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开拓性实践和创造性尝试,不断刷新自身的知识点,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摒弃万事俱备才开始创业的观念,勇于进取。第三,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把握创业就业的方向。大学生在从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有夯实的基本经营素质(如: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导致经营战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在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中显得尤为重要[6]。第四,态度决定一切。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不明确,盲目、盲从甚至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真正自主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往往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三、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是以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成果为创业的载体。

1.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是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拥有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而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的产品,不仅要具有低耗、节能等特点,而且要富有艺术的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因此,以废弃物资源再生为基石,并以艺术的创新设计为支撑的有实用和审美特色的再生资源成为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关键是融入艺术创意,从而构建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物资基础。熊彼特在20世纪初,在著名的长波理论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废弃物资源再生融入和渗透了艺术的创新设计,才能赋予废弃物以新的生命力。而废弃物资源再生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废弃物资源再生的效益,重新认识有效地对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把废弃物再生资源推向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艺术创意来提升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品位,从而创新废弃物资源再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注重艺术设计与废弃物资源的和谐对话,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强化艺术在废弃物资源中的融合与渗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建设经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促进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有效发挥艺术创意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为废弃物资源创造新的再生模式。

(3)研究艺术创意在废弃物资源再生中发生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从而拓展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利用艺术创意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合理结合4r(re-fuse、reduce、reuse、recycle)原理,通过发展废弃物资源的再生产品,在创新再生产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再生产品造型设计的审美上,维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构建全新的废弃物再生艺术品,提升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艺术内涵和无形资产,增加了其附加值。

2.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在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研究。

这个命题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构建中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如何发生作用;二是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1)以艺术创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展现了其审美与实用衔接、转化的双重价值。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成为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艺术创新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装饰内涵、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或经济实用、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8]。装饰审美与实用功能两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中的附加值。

(2)数量惊人的废弃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现代垃圾污染,艺术创新设计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对大量的废弃物资源,采用简约的造型、低调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低造价所进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3)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创新设计是低碳节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方法。赋予废弃物以艺术创意的新理念,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知识密集等特点,其发展较少受土地与资源的限制,其融合性强的特点,又能将技术、商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的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第三产业本身的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这种融入艺术创意的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发展途径,将成为新时期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新不可避免地相遇,两者如何融合,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有一定潜力的市场,针对可持续推广的产品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创业学论文篇三

摘要:为了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文章以保山学院为例,研究探讨地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推进机制。学校层面统筹设计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政策与措施,从大学生创业驱动机制、搜寻机制与资金支持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探究推进地州高校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完善实施推进三个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工程、帮扶工程”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机制。

为了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校层面统筹设计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与措施,从大学生创业驱动机制、搜寻机制与资金支持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探究推进地州高校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完善实施推进三个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工程、帮扶工程”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机制。

一、实施创业教育工程,夯实创业素质基础。

(一)必修课《创业基础》。

2013级起在本科学生一年级上学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创业基础》,共10学时,《创业基础》课程配有《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团队,现有一定创业经验的专家和辅导员组成,现有老中青结合的授课教师8名,《创业基础》课程的目标是认学生初步掌握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条件及方法,初步树立想创业的`理想与热情。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勤与学生创业实践的作业两部分构成,成绩合格计1个学分。现已开设4年,累计上课学生人数达4000余人,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体现。

(二)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

2013级起在本科学生一年级下学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共10学时,《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配有《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团队,授课教师10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目标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有对立志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相关规划与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进一步对创业意向的学生就创业素质的培养提升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另外,还增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引进“尔雅通识课程”资源和打造“一院一课”的品牌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鼓励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微课和翻转课堂,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据麦可思研究院近6年的统计数据,本科毕业生在创业动机一栏中选择“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的比例始终占据第一位,在40%以上。创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可以让部分学生从进校就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与方向,了解创业在社会发展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中的重要意义,树立立志实现创业的雄心壮志,达到“想”创业的目标。对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创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就已经确立自己的创业的梦想,明确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

二、实施创业体验工程,提供充分的创业实践机会。

(一)创建创业孵化园我校也十分重视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路径的探索。在珠宝学院成立了“保山市青年创业示范园”、保山市文化产业创意园、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在信息学院成立了“中国乡村超市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园”;在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保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示范基地”等多个创业园或创业基地。目前,珠宝学院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已孵化出30多个创业团队,带动了100多人创业。信息学院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乡村超市”入驻保山义乌国际商贸城电子商务园大学生创业园,为解决乡村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新的出路,于6月代表学校参加昆明“南博会”展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校保证每个院系至少有一个实验中心或实训中心。目前,学校共建成了12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积极开展以“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为主的教学活动。先后建立了腾冲悦椿酒店、畹町勐拱翡翠等57个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模拟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

在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珠宝学院经过前期的赛事承办及比赛项目的参与,取得优秀的成绩。珠宝学院王文薇老师作为领奖代表上台领奖,学院在大赛中荣获集体优秀组织奖,珠宝学院学生段治熙、赵小兰同学荣获玉雕单项赛事的全部一等奖,秦仲达同学荣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再创佳绩,根据云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委员“关于公布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云南赛区获奖名单的通知”获悉,数学学院代表队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在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关于开展20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之星”评选宣传活动的通知》启动了就业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保山学院和泉、张银波获“创业就业之星”称号。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玉雕手工加工”赛事于3月26日在保山学院珠宝学院隆重开幕。共计7家院校20余位参赛选手。本次比赛的目的是通过玉雕手工制作技能大赛,达到引导地方应用型高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为我省珠宝首饰行业培养输送专业技能人才。

三、实施创业帮扶工程,完善创业保障机制。

(一)成立了学校创新创业委员会。

2015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统筹招就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学校创新创业管理与协调的工作。办公室设在招就处,并配有专门管理人员。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保证学校创新创业目标的实现。主要组织实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行动”等创业培训工作。共对2015届4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训项目”工作,有386名获得了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证书。二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咨询会、讲座、免费发放《云南省就业创业创业政策100问》、编制《保山学院就业工作简报》、保山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工作站宣讲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三是积极为学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创业网店补助、出省就业创业补贴。四是主动邀请就业局、工信委、农信社等单位领导到校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宣讲“贷、免、扶、补”优惠政策和贷款流程,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基金。

学校每年拨付专款10余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共有150多个项目获校级立项。为离校创新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后续帮助。几年来,为十多位离校创业的典型毕业学生,提供了诸如协调贷款、申报青年创业省长奖和创业之星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让创业的学生始终感觉到母校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三)构建完备的校友网络工程。

学校积极收集校友创业成功案例,主动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到校为在校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分享创业经历及经验得失,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创办企业的基本程序、相关的法律常识等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开拓学生创业视野。

(四)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学校聘请保山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如聘请了保山市中小微企业联合会会长贺东,路华科技(保山)有限公司经理卢全兴,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李丽红,安徽商会会长孙文斌,庆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庆英,企业联合会会长、合美咖啡产业有限公司许正雄董事长,企业联合会胡耀剑秘书长,金蜂蜂蜜有限公司李和远董事长,云雾清凉商贸有限公司杨竹董事长,兆康实业集团苏杰副总经理,峡谷醇咖啡有限公司谢恩龙董事长,保山院派商贸有限公司和泉董事长等为兼职教师,为创业学生提供项目对接、产权交易、培训实训、政策宣讲等服务。由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保山学院连续九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荣获一等奖。同时,保山学院还获得了2015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奖。学院毕业生创业率高于同类学校创业率。为地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晏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武夷学院学报,2015(10)。

[2]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科教导刊,2015(3)。

[3]马亮.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4]肖铎.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现代教育,2016(2)。

创业学论文篇四

摘要: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是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心理学专业以其在社会广泛领域的应用性,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加强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其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基础,对创新心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进行了理论思考。

关键词:

心理学、创业教育、思考。

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于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仍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知识讲授,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创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以目标,促进心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投身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mace)创设以mba学员为对象,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环境下,“创业”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高校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至今,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颇具规模,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做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已经高达24门,其它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等等著名的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此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里站稳脚步。

美国大学及研究所的的创业教育如此兴盛与发达,以及外部容忍度高的大环境配合下,成就了创业型知识经济社会,而此新兴现象也在亚洲各国蔓延开来,如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国,国内不但陆续出现了大型的创业竞赛,且大专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日本虽略晚于20世纪90年代时开始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官产学密切配合的社会支持体系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摸索出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清华大学开展了“创业设计”大赛的课外活动,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此后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标志我国创业教育理念正式形成。[1]但是我国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活动引导机制。在多数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程中有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的表述。随着创业教育的进一步,针对特定专业的创业教育的理论思考逐步兴起,钱亚琴等提出了针对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哲学模型,李云先等提出对艺术生的创业教育。

二、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心理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型和人本性。目前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着严重瓶颈,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新兴行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目前多数国人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较低,往往将心理学庸俗化神秘化,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不高。第二,以就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各高校心理学专业能够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重要性,但是忽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从属。第三,创业渠道狭窄,社会扶持力度有限。心理学专业创业渠道狭窄,多数创业活动集中于心理学咨询机构等几个较窄领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在社会各领域都有广泛的运动。创新的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开拓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鼓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注重学科间融合,主动向相关专业开拓。心理学专业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学、工程设计等工科具有密切联系。心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应当关注心理学与其他专业的融合部分,以不同专业的重叠区域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在专业交接处寻找机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相关专业的认识,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2、适应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适应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突显不同高校学科优势。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专业方向在未来创业过程中的辐射专业以及创业路径应当有所差距。以师范类学校为代表的心理学专业,在培养计划和目标中,更多倾向于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而医学类学校的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精神科医疗人员。各类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各自专业方向的特点与要求,鼓励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各高校在一定区域的专业领域内具有龙头和母机的作用,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借助高校的发展平台,为自己的腾飞做积淀。

3、连贯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与心理学专业学习密切衔接,要成为学生生涯规划方案的重要组成。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外部因素作用于教育,教育对其做出反应的必然结果。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辩证否定。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应当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在大学各阶段应当突出创业教育不同内容,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工厂企业参观,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高年级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参与社会创业等;也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创业教育要成为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在进入大学之处的生涯规划中就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思想。

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1、以生涯规划为引导,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意识普遍不足。社会传统意识还是以就业为主,因此创业教育的首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对于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生涯规划中贯穿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要鼓励学生将创业教育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应当加强其对于专业的全面认识,在生涯辅导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学应用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

2、以创业教育课程为核心,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3、以创业竞赛为牵引,加强学生创业能力:

要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实践设计大赛,例如国内高校每两年一度的“挑战杯”便是专门为有创业实践热情和能力的大学生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生专业比赛。从某种程度而言,创业实践大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学校要建立整套创业实践活动体系,积极利用各类新型传播工具,改变创业活动形式化的弊病,使得学生能真正地在创业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创业活动的指导和教育,将创业实践设计活动打造成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单纯的知识性的传授带来的不足。

4、以实践活动为补充,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要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利用志愿服务等平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任何创业活动都必须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各级团组织组织志愿者活动,深入基层应用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的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基层,了解社会对于专业的需要,发现创业的机遇。学校应当将组织社会实践专业化特色化,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以社会联动为支持,营造学生创业氛围:

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和政府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应当积极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契机。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我国传统的算命和西方的星座、血型等伪科学的错误影响,社会上对于心理学有各种误解,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此外社会还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业以扶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

四、结语:

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心理学专业应用方面,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大众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他们也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创业学论文篇五

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涉农”性就业范围尤其狭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思维定势,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1.2创业教育的开展满足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未来事业发展需求。

在现行高职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并系统、广泛、有效地加以实施不仅能够让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更清醒、合理地认清自己,更早地着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轨迹,同时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培养“自主性”,通过自主性创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就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是重要基础。高职农业院校既培养基层农业人才,又担负着培养面向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任务,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4创业教育是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深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农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型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绝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均采取以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以谋取职位为导向来培养适应型人才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农业院校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上来,推进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2当前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高职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概念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经商办公司,因此与高职农业院校关系不大。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来自感性,缺少对现实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理性思考,既没有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创业的难度也没有对接受创业教育的`意义、重要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完成其应达成的目标。

2.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了解社会现状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指导高职农业院校学生认清现状,在此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农业院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势必需要在此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无疑,这样的师资力量应由一支精于业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组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与常规专业课教学别无二致,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很难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创业的指导,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各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与创业人士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视野局限性,绝大部分教师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制约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2.3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

高职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把进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读书、奋斗的目标,而将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术和技能,但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开拓一片天地。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使得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压力。

2.4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实际操作的演练,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许多高职农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必要的模拟课程或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业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最终无法进行自主创业的现象。虽然有一些高职农业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仍缺乏有效的创业实践机会,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事关能否有效进行创业教育的问题。

创业学论文篇六

[摘要]专门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进行针对性研究,进一步引起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有效推进这一庞大群体的自主创业进程。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寻找新的就业模式已经演变成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出路。自主创业成为当前一部分毕业生的首选。可以说高职学生是日前自主创业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以及自主创业情况更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总结高职学生创业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自身能力相对低。

创业指的就是高质量的就业。相对就业来说,创业更加困难,高校毕业生拥有活力、充满激情、敢于拼搏、勇于冒险,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认知,这是他们创业的`优势。但也有很多缺点:首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认知面狭窄;其次,缺乏社会经验,特别是缺少创业经验及相关社会经验,考虑问题常常单一化、理想化。主要创业者往往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商业项目,对创业行情缺乏理性的风险分析,市场意识很薄弱,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各行业的商业信息和发展动态,难以把控适合的创业方向。而且在确定投资项目过程中,更多关注产品自身的新颖性,缺少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项目可行性及具体实施计划的调研与分析,特别容易脱离实际,往往是一厢情愿地开展创业活动,失败当然在所难免。同时这也是高职学生在创业中难以得到投资人的信任、融资困难的关键所在。

二、政府的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近些年,即便政府不断加速出台小额信贷、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加快就业创业的政策。就总体上看,这些政策还不太完整,可实施性差,特别是部分政策的大框架出来了,欠缺具体的可供运行的操作方法及细则,这样就会产生部门之间彼此推诿,责任不明,职责不详,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现象的关注程度常常只是口头上说的比较多,具体实施的比较少;被动停滞的较多,主动向前靠的较少。让有创业意向的高职学生在某种层面上很难发现相应的帮助政策。

三、创业所用资金短缺。

通过调查,高职学生普遍觉得创业困难中,最难的莫过于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是高职学生创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对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影响巨大。即使现在,已经出台了帮助高职学生创业的小额贷款政策,但真正体验到小额贷款政策优惠的高职学生少之又少。原因之一为高职学生对贷款优惠政策不清楚,政策太过宏观,借贷门槛较高;原因之二为办理贷款手续比较复杂。更重要的是,创业本身就存在着生存性及机遇性,高职毕业生创业基本都是属于机遇性和发展性的创业,将其定位成失业群体,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四、高职院校教育引导疏漏与师资力量紧缺。

学校在实施创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应该加开和就业创业有关的实战经验讲座,用以强化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创业学科时,多组织本地部分较为有名的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民营企业家为学生做讲座,交流心得,讲解其在创业当中遭遇困难的时期是如何度过的,是如何解决困难的等;学校可利用各种各样形式去模拟创业,让高职学生融入真实创业的全过程,如我校开设的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的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增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指导并予以扶持的呈现方式。最后,需要社会形成有益于高职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给他们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满足了良好创业环境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创业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都是决定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可以说,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尤其是在创业教育上面,师资力量严重欠缺,在极大程度上也约束着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成长。据了解,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更全面地进行创业教育,一般会让其他和创业有关的教师代课。这些教师很多只是在参加完短期的创业教学培训之后就开始上岗教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不能把理论及实践等知识重点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教学效果无法保证。这就使高职学生缺乏系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然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服务机制已经相当完备,这样对其国民创业就起到了实质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乃至全民创业这项工作上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创业教育培训、保障机制、社会环境、创业资源供给等方面仍不完善,没有对口的创业服务机构和系统的服务体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马静陈冉魏伟姜涛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创业学论文篇七

摘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成为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当今培养开创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解决途径。

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相应教学活动,以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高职农业院校如何将创业教育全面引入教学活动,既凸显农业院校自身的特质,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使更多的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业学论文篇八

沈阳大学生李洪福毕业后成为“擦鞋哥”,平均每月赚1。5万元;重庆90后大学生禹化普靠卖手抓饼,每年收入200多万;安徽大学生李正森毕业后种香菇,每年产值高达千万;北大毕业生陈生靠养猪,在两年内开起近百家猪肉连锁店。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的增加,这一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说法也各不相同。如今,大众教育普及,每年毕业生人数高达几百万,就业压力骤增,在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外,出现了另一种出路,即自主创业。虽然人数呈上升趋势,但据统计成功者只有2%左右。心理条件对创业过程影响甚大,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多数创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着心理障碍,急需解决。

(一)智能因素。

智能因素具有先天性,是产生创业动机、确定创业项目、施行创业方案的基本因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领悟力、记忆力等。这些因素是组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基础条件,作用不容忽视。现实中很多案例告诉我们,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思维力。

(二)品质因素。

有良好的先天性条件,必须有施展的平台,才能发挥出先天优势。如果智能因素是种子,品质条件就是土壤,营养充分的土壤才能培养出良种。品质因素主要有态度、意志力、适应力、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俞敏洪在某次演讲中指出,创业大学生之所以失败者居多,主要是因为95%的创业者缺乏创新。

(三)外部环境。

当然,种子要想顺利地成长,只有良性土壤是不够的,还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心理素质也与多方面有关,如家庭朋友的看法、学校教育水平、国家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很多学生其实有创业计划,但因为家庭和朋友不支持才打了退堂鼓。

(一)自我定位不准。

就业是应聘岗位为他人工作,创业则是自己创造岗位,需要清楚自身的实力,然而不少大学生都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定位,难以扬长避短。创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太过自以为是,遇到问题总是指责他人,从不主动反省自身,甚至曲解他人的好意。常常还存在一种矛盾认知,人前人后言行不一,思想和价值观易变,缺乏主见。也有人在创业之初,把目标定的很高,好高骛远,一旦遭遇挫折,很可能一蹶不振。

(二)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力在创业心理素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决定着创业之路的开展进度。成功人物必是经过大风大浪,千锤百炼之后,才有今天的成绩。而80后、90后大学生意志力普遍较低,在逆境中容易退缩,做事善始不善终。顺境时满腔热情,却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在激烈的竞争中,机会稍纵即逝,创业大学生不够果断,尤其是遭到类似的失败后,变得十分犹豫,甚至因此而自暴自弃。也有部分创业者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果断的判断力,但求胜心太重,以至于违反法律规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走上歧途。

(三)情绪态度缺陷。

创业过程万分艰辛,需要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培养冷静沉着的情绪,但很多创业大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较好,自尊性强,缺乏自立能力,对创业项目有着两极分化的看法。如有些大学生看不起卖猪肉、擦鞋等工作,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不屑去做。而面对感兴趣的创业项目,他们的能力却不足。同时,创业时一遇到外部环境干扰,就容易半途而废。在情绪方面,巨大的压力和紧张的生活,使他们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创业需要事事操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一旦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易导致情绪多变。

(四)知识能力不足。

主客观条件都对创业心理有影响,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创业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在团队合作、人际交流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当前社会,网络发达,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宅在家里,与现实世界联系太少。创新能力不足是另一大缺陷,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各个行业都繁荣发达,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创业还需要对市场有准确的观察、判断和预估,大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此外,除了专业知识,创业往往还会涉及其他领域,而多数创业者知识储备不够,如法律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一)内在素质。

首先,创业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以指导规范行为。很多大学生创业都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或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应该把握好一个度,绝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改善自身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逐步实现社会效益。

其次,创业大学生还需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后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创业也是一种出路,更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有憧憬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如此才能坚持走下去。

(二)外在素质。

首先,要具备以下几种创业品质。自立,与就业不同,创业的诸项事宜都要自己打理,由于缺乏经验,必定会遇到很多坎坷,只有自立才能算得上是创业;乐观,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方能登上成功的阶梯;恒心,坚持很重要,大多数创业都要经过好几年才能见成效,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持久的恒心;勇敢,创业就是要敢拼敢闯,输得起才能赢得起,抓住时机,当然理性思考是前提。另外,适应力、公德心等品质也极为重要。其次,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干主义精神、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不管是繁忙的工作,还是激烈的竞争,亦或是他人的期许,都给创业大学生施加了很大压力,如果不能承受,成功的几率极小。所以有必要强化心理培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分压减压,尽快从压力下解脱出来。在校期间,学校应设置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为其展开创业心理辅导,使学生适应竞争。增设心理专业课或选修课,令学生了解产生各种心理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多与人交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放宽胸怀,培养大度宽容的气质,不为小事斤斤计较。音乐、美术鉴赏等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心里堵塞时,可用来做调节之用。当有心理压力时,不能一味地强行忍受,而应该有发泄渠道,如找家人和朋友谈心、跑步运动、打游戏等。总之,通过加强心理培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坚定的意志。

(二)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教学中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储备足够的知识,锻炼熟练的技术能力。各个专业性质不同,所学知识也不相同,授课时除了教材,最好与社会需求和现状联系起来,引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专业知识。增设创业基础、管理、人际关系、营销等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模拟创业过程,熟悉创业步骤,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尽快适应创业的艰险过程,积攒实践经验。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如淘宝销售、创业计划制定等。不少学校都建有创业园区,需好好利用,成立专项资金,每年定几个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中来。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找准自身定位。

当前社会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创业者数量多,项目更多,怎么才能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创业大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一步步走向成功。经理智思考确定目标后,必须有坚定地信念和毅力,坚持到底,即便遇到挫折,或感觉创业枯燥,也不能轻言放弃。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身,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根据兴趣和实力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同时,要做到不卑不亢,坚定自己的立场。很多大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容易自卑,或者眼高手低,因此,必须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承认自身缺陷,胜不骄败不馁。

(四)保持情绪稳定。

学会宽容,不要总是想着对方如何得罪了自己,给自己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或损失。有时吃点亏反而是好事。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不是只有善念。有时一些恶念,还可以帮助人发泄心不满。关键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恶念,让它不去左右自己的行为。所以恶念不可怕,只要运用得当,反而可以帮人疏解压力。积极调节情绪,创业者要学会放松、学会转移、消除情绪困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心境平静和安宁。同时创业者与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相互理解,积极与人交往,在交流中吸取经验和别人的教训,在交往中提高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创业素质。

(五)完善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支持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加强社团组织建设,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典型教育相结合,如邀请成功人物来校演讲分享经验,编辑成功创业校友的事迹作为辅助教材。

大学生创业之路艰难辛苦,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极强的技能和强大的心理,尤其是心理素质,对创业进度、成功率有着非凡意义。除了具备必须的几项心理素质,创业大学生还应认识到心理缺陷,消除心理障碍,才能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创业学论文篇九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加强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谢自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