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象散文简短(优秀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8:49:48 |
  • ZTFB |
  • 14页

总结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以下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一

陆文夫(1928—),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等。小说《美食家》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陆文夫对吃喝之道是十分在行的,他既非苏州人,也不是膏粱子弟,却成为苏州的美食家,真能算是个异数了。正如他在《吃喝之道》中所说的那样:“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所以对于苏州美食,正如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展现的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其实是对苏州文人生活的一种展现,充分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饮食文化的积累。明清文人的诗文,出于性灵,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趣。这种生活情趣不仅是琴棋书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充分展现姑苏文化特色的散文。虽然名为“姑苏菜艺”,表面上看是在介绍苏州菜,但实际上却把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充满了民间市井的色彩,读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喝的境界,本来就是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组合而成的。但现在灯火辉煌的宴会,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服务小姐匆匆分食,盘子端上换下,一条松鼠黄鱼不见头尾,也不知色香,更别提其味如何了。往日的饮食情趣尽失,宴罢出门,记得的都是些盘子杯子,也不知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变化又是必须的,所以作者建议不妨把家常菜搬进大饭店,毕竟民间菜艺才是烹饪艺术的源泉和基础,更何况苏州的民间食品是那么的丰富多采,新鲜精细。此处不仅表现了本文民间市井气息,而且也融入了作者对艺术的真正思考:一切艺术源于民间。

本文语言朴实平淡,自有一股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对民间饮食文化的记载和思考,颇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毕竟,人间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开饮食这样的“俗事”。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二

江南(一)。

徜徉在宋词的意境里,很古典地品味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氛围里,身心让黄鹂婉转、燕子啁啾的软绵绵的江南紧紧缠住。周太王的长子泰伯自愿放弃王位迁居被称“荆蛮之地”的江南垦荒,在今天的无锡梅里建吴城,转眼三个春秋,曾经沧海之后,“荒蛮之地”竟成“梦忆之境”,令无数英雄竞折腰,令无数文人魂魄销。

江南的风是轻的,只撩人表面,只让人感到它掠过而已;江南的雨是疲惫的,倦怠的,无法爽快,仿佛不想从寂寞和沉睡中醒来;江南的山是灵性的,虽无质感、缺霸气,但能聚人气,育一方深沉;江南的石是女性的、柔软的,年久日长以后,光洁如玉,裸露出一种性感和占有欲;江南的田野总是滋润,但却害羞,拒绝展示赤[和谐]裸的胴体,故难见肌肤与刚毅,所有的隐私化为色彩斑斓;江南的桥是装饰,是风景,是理念,是哲学,欣赏和被欣赏都在其中;江南的河是气量、是心胸,拒绝所有的不公,气势汹汹的官船,富绰豪华的商船和简陋寒伧的夜航船均被无私地承载;江南小镇清一色的青石小街,精品深藏于小巷,老底子叫做“弄堂”,弄内偶尔的门楼是一个镇的猜想或秘密,古镇的神秘由此生发;江南的古井直通历史深处,井不管深浅,只要常用,定有碧水,只要细究,必有经典,井的传说与故事,屡屡验证江南小镇为何藏魂隐魄。

在江南看生活,只有美丑,无所谓对错;从生活看江南,依旧魅力无限,风情万种;从世俗看生活,还是江南的好。

江南(二)。

石板小街作为一种文化,是汽车时代以前和帆船以后的事。人在这里适合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一定不是他的本意或初衷,长袍马褂、青面布鞋并不昭示着博学,是一个生存方式。马致远钟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安逸生活,张志和神往“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隐逸日子,杜牧不忘“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往事,李煜长叹“一江春水向东流”,落难君王梦江南。即使是布衣少女,“采莲南塘秋”,即使是匆匆旅人,“路长梦短无处寻”。邱迟看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江南旖旎的风光在清丽的词句中跃然而出。陈寅恪学贯中西以后,回眸江南,宛若依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少妇。张大千眼里,江南生活在水里,烟雾飘渺。

西湖太湖秦淮,一条鲜艳的血脉,流淌出了江南精华,流到宋人那里,江南成为一种人生范式,一种天堂式的境况。我呱呱坠落在江南小镇,一生未曾离开,却几乎访遍所有小镇发现江南小镇们一个模式,平静如太古,码头酱坊、药铺烟店、酒楼茶馆、小桥石岸,组合成江南小镇的基本格调,小镇上屋檐不敞,住家不多,不远便见田野,农舍俨然,依稀耕种人家,在江南过日子,调理得好,很有些神仙味,不会有局促悒郁之感。

牵一根柔肠在小巷里转悠,摆脱不了一水幽远。江南文章永远的不能做完,即使想做。江南的城镇倘若要作细品,内涵不能觅得,石拱桥、石驳岸、踏级入水的石阶、依水而立的宅第、沿河而去的街巷、柱廊翘檐的街楼,高墙深院与沿街骑楼连成一体,高低错落有致。大户人家一般藏于深巷,青石板将华贵铺进,雕花门庭,石柱石阶庭院中透着古朴秀美之气。住宅高敞宽大,木质长棂窗扇,广漆楼梯地板,主人不管有无学问都有附庸风雅的爱好,旧书字画、雅致古董、盆栽小景,直往悠闲上靠。风景远逝以后,追忆起来,会起一种莫名的沉郁的怀旧幽思。在这样的地方养性,可以深藏虚谷,可以不偏颇也不逃避,不焦躁也不颓唐,可以做些怀抱清旷的事体。再贫寒的人家,日子照样过得滋润。

江南(三)。

江南河湖的烟水芳草,依湖古城的迤逦气韵,傍水青山的松风幽径,修竹清池,构成江南山水的倾情之美,构成这温柔富贵之乡、大雅与大俗共融之地。

江南的古村落,行走得慢的,与时代失去了联系,作为一种标本存在,但居住者却是鲜活的,现代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用一种不敞开的开放姿态欣赏着自足。江南的树木不乏千年以上,樟、槐、榆、松、银杏、黄杨,都喜欢成群结队地遮掩着大地,将古典呵护。

江南的水散发在空气里,湿润的气息让男人不能为英雄,女人极易为狐狸精,令世界销魂铄骨。顺着江南小镇的小弄走进时间深处,会发现青苔都很古典,苍藤的长茎盘根错节在历代生灵里,人类所有的轮回被高高挂起,让后人欣赏嬗递。

江南老妇人信奉王母娘娘、观世音、张天师,不指望奇迹出现,时不时叙说些遥远的、老掉牙的动人美妙的故事,只痴想着来世投好胎。

江南的老男人季节,不问时辰去未来,饮个烦南的茶馆低檐、弹、烟雾、水汽活中顺从老婆、尊的生存方式。

江南园林,置身假山石径、池塘水榭、亭廊楼阁之中,雅赏寺塔幽巷、烟柳鱼桥、户盈罗绮古韵,江南园林那种雅致堂皇,宏深富丽,回环繁复,吐纳近远,剔透玲珑的文化流韵迷人之至,比起水乡小镇,另是一番天地,江南园林洋溢的浓重的文化气息,令人忘俗。杨柳青青、蜜蜂蝴蝶、人面桃花、风流才子、外婆桥永远摇不到、童年的阿娇永远不会长大,这大概就是江南情节。

江南(四)。

江南的山虽没有拔地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虽不能让人虔诚让人顶礼膜拜让人诚惶诚恐。但江南的山是人性化的,溢着灵气,游江南名山不会有前路茫茫、孤旅天涯的体悟,因为江南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山不转水转。观江上渔火,沐林间轻风,心境自然是不错的。置身于这诗化的群山,很有些道骨仙风的体悟。山道弯弯,偶见山居人家,修竹绕屋,溪水边草木滋润灵秀。站在山顶看世界,小溪澄、小桥横、小雨冥、小亭冷,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零零碎碎河,隐隐约约屋,清清白白云,朦朦胧胧雾。一江春水穿山而去,横江泛舟,竹筏悠悠,青山古河,渔火远树,恍若渔人入桃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江南文化在整体上给人一种甜软温馨,男士文弱精明,女子娇嫩柔美。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徐缓悠远。歌舞如荷花仙子,采茶扑蝶,柔和清丽。轻歌曼舞、甜润细腻的女子越剧只能在江南土壤成长。美学上讲,江南文化太过秀气,无不透出一种阴柔美,比起北国“骏马秋风”的阔大气象,江南的“春花秋月,暖雨熏风”显得太过纤弱、细腻、委婉。

没有如泣如诉的塞外狂飙下如旗如歌的号角;没有猎猎雄风下遮天蔽日的滚滚烟尘;没有叱咤风云扶摇直上的强悍之力;没有沸沸扬扬的卷帙和荣枯跌宕的故事;没有坦荡从容的风骨;没有弥漫腾升的苍茫大气。

北方仅凭风的遒劲尖厉,便将北人的胸怀磨砺得更加粗犷宽广,雄劲剽悍;任凭风的利刃刺破耳目,镂刮脸面依然如故。北土是苍鹰的故乡,江南是灵鸟的窠穴。难怪鲁迅不悦:“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但小气。”“满洲人住江南三百年,连马不会骑了,整天坐茶馆”。

江南(五)。

品味江南,极易迷路。倘若在江南做文士,会被闲情逸致俘虏。在粉墙小院内挂只画眉笼,种些葡萄石榴花草,或读书作画,玩棋赏桂,或手捧茶壶,落脚亭榭,或嚼曲含香,吹笙聘月,品茗谈艺。这里没有圣朝气象,连气息也属轻柔悠扬,频出唐寅一类的才子:“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江南的固执在放浪、在纤巧、在落拓、在孤傲中散开。

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出大家怕是不能,只能出玩家。江南自古多名士,多狂客狷士,名士中多眉清目秀者,着白绢纺裤,举止风流倜傥,飘逸如玉树临风,不善先锋,只求逍遥、雅玩,士大夫阶层腰间必佩美玉,以示气节清高。

山川英气不属于江南,出徐文长、祝枝山这样的才子,也只能属于水文化滋养的精灵,无法酿出气候。即使当一介草民,偶尔也要圆一回风雅梦。江南土壤膏腴,遍地细粮,珍珠般米饭,莹白喷香,百姓们自诩为人间天堂。民间崇尚虚无遗世,在那通幽的巷衢里,那些自命清高的儒子们喜坐在古屋的阴影里,透过格窗,看那古老垣墙上的斜阳,目送多少唐愁汉恨,多少烟雨蒙蒙,吟六朝芳草,忆一曲秦淮。在春光深锁、满园浮藻、浓阴匝地、阴气逼人的深深庭院享受那份苍凉,那份深邃的幽雅。

江南(六)。

江南不只是绿色的角逐,这里可以看到物化的主动,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人之意外的观照可以在江南见得。

江南这块灵地,是上苍精雕细琢而成。因而太过精美,太过雅致,太优越,便少了残缺美,少了沧桑感。在这样的文化感召下,使得江南文人隐士只求半隐半显,生活逍遥,本性保持无忧无虑的快乐,倒是合了江南文化情调的。唐代名士张志和遭贬遇赦后浪迹江湖,隐居湖州西塞山,自号烟波钓徒,追求“菰饭薄羹”之生活,“上祀祓禊”之风流的自我形象,其《渔父歌》得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名士倡和,使人想起兰亭诗人的绰约风姿和隐逸精神来。张志和独钓寒江,“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很有些姜子牙和严子陵味道。“大隐隐于市”,如余秋雨所说:“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江南走出去的状元、进士一般都活着,在太湖一带古镇的深巷里,冷不丁就会遇上那衣袂飘飘,背影长长的睿智者。周庄的银子浜曾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弃官归里后垂钓之地,也是唐代曾任苏州刺史的诗人刘禹锡遭贬后“优游而揽胜”的去处。南宋大词人姜白石为江南水韵浸染,求得“蓑笠寒江过一生”,在云鹤沧浪烟雨间寻求寄托,那遗世独立的出世之思悟得“幽韵冷香,清空精远”的意境。静住水乡小镇,悠闲倒是悠闲,能忘却尘俗烦忧和得失宠辱,然人生志向也一同忘去。

江南(七)。

江南的时间不太流动,孔子不宜在江南的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江南的固态无所不在:城楼、牌坊、石板路、屋檐、井栏,甚至连河道的淤泥、屋檐的墙灰都有些唐宋气味。江南的年代是河流,江南的日子是缓慢的,在江南游走,只剩下韵律。

江南早春的河面,常有飘渺的雾气,如同妖气,古有传说江南是出妖精的地方。吴承恩在长兴为官三年,“妖雾”倒是给了他灵感。然梅季的江南气息是极不好闻的,是那种霉变、陈腐的气味,极伤地气的。江南雨,细碎的可以成雾,可以成汽,梅雨天把大地糟蹋得一塌糊涂。江南的雨下得很不干脆,毛毛细雨一下几天,遍地潮腻腻的,屋里散发着霉熏熏的气息,屋角、墙角生出一层层绿苔,瓦罐底出白霜,衣物散发一种怀旧的霉气和阴气。那种腐臭味久久不去,令人头昏体酸,心烦意躁,想抽支烟也吸不出半缕青丝。天长日久,潮潮腻腻,滋生真菌,江南人因此得些极伤元气的怪病,诸如皮癣、脚气、湿疹之类,直痒到骨子里。难怪人说:“习惯了这窝囊的日子,习惯了做窝囊的人。”

这样的文化积淀,使江南人成不了大气候,成不了大家,不能达观如老庄,习惯于依附强者翼下,精练于圆滑变通中和之中,精明练达,阴柔胆小,急功近利。这倒是应了郁达夫的说法“吴越国人一向好战,坚忍刻苦,富于智巧,自从用了美人计,征服姑苏以来,猜忌使计逐步发达起来”,做小人干卑事始不觉耻辱。”

江南人渴望沙漠,渴望干裂,这样可以爽快,可以豪迈,可以根治脚气,可以去除霉变,可以轻装上阵,即便血喷大地,顷刻间没了,也走了大气一路。

江南(九)。

江南的历史名城一个个风光远逝,至今古风尚存的,屈指可数,南京算一个,杭州算一个,苏州也算一个,她们历尽沧桑,已没有了古人眼里的美感了。清朝三百年,江南重镇南京是如此了得,三部历史名著《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都记录了这座称之“金陵”古城的繁华,金(转载于::苏州散文)粉楼台,画船箫鼓,琳宫梵宇,碧瓦朱甍,七百酒楼,千家茶社,万盏灯笼,灯影桨声里的十里秦淮河,香雾烟色一片,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而今十朝古都风景远逝,王气散尽,号称十朝加起来不到四百年,时间跨度却历经十七个世纪,都是些短命的没出息的小朝廷,来去匆匆,这里更出名的是后主,什么陈后主,李后主,诗文满腹,书呆子一个,都是历史的笑柄。没有一个历史名城如此充满浓重的亡国气息,亡国之恨是南京历史永远的痛。

苏杭是公认的江南文化韵味的浓缩之地,杭州太过精雕细琢,没有了自然气息,玲珑。

剔透的环境,适合的只能是灵鸟,不会是雄鹰。苏州两千五百年的积淀营造出的那种文化氛围,如今已是风景消失,现代建筑将白发苏州打扮得反老还童,变得难以辨认。江南名镇中,还有点江南味的只剩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和南浔,周庄和同里“集中国水乡之美”,不过那是一道残存的水乡风景,西塘与乌镇是故事新编,无非是环水之中,粉墙黛瓦,小桥石驳。相比之下,南浔还有点内涵,除了碧水环绕,小桥流水,古风古韵的水乡特色,这里豪宅巨厦,富甲天下,是出“沈万三”的地方。南浔一为丝,一为书,湖丝与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同获金奖,世人称之“诗丝书之乡”。清代三百年中,南浔出学者四百五十人,著作一千二百种,实乃壮观,南浔以其“簪缨世第,蓬荜名儒,相尚藏书,辉炳邑谋”风采雄称“天下第一镇”。可惜这座书卷气十足的江南古镇,能树起大旗,成为撑得起门面的大家,寥若晨星。魏晋幽深的长廊中,走不出一个江南怪客,只见介然不群的山涛,狂放不羁的阮籍,高亮任情的嵇康,恣情肆志的刘伶,放达不拘的阮咸。江南人只配观赏,不配表演。

江南人成了大家的,也必定是离开江南才发达,鲁迅兄弟、茅盾、王国维、徐志摩、叶圣陶、巴人等。江南文人写不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传世之句,大气之作。即使有被称“江南才子”的唐伯虎、祝枝山、周文宾、文徵明等,也只能在“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佳丽之地玩把戏,走不出江风水气扑面生悲,秋风拂面落叶生悲这样的怪圈,在腐草暮鸦、冷月夕阳、残荷苦雨中感受苍凉。曹操虽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也有“浮生如梦,为欢几何”那样的江南式的低吟,但仍具北方平原荒漠、苍茫浑成、文气奔放、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氛围下铸就的英雄豪杰之气。

江南天生一种诱惑,塞外的剽悍与粗犷终被江南的纤弱所吸引,精工细作的美肴的确比马血羊肠好吃,谁不喜欢锦衣华车,在春江花月夜的境况里,学点繁文缛节算得了什么大草原的雄浑不能当饭吃,成吉思汗的十三万骑兵可以征服半个世界,却不能征服一个江南,照样乖乖地坐进江南的破旧茶馆,眯起双眼,去欣赏残垣断壁上的蓑草斜阳。

江南(十)。

江山须有文人撑,才气需有大气支。文人推崇“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一点上,江南文人中强者有的是,可惜依附于别人,也是悲哀。三国时,有位叫陈琳的江南人替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文》使曹操为之出一身汗。江南才子骆宾王的檄文,连被骂的武则天看后也拍案叫绝。清军兵临扬州城下,一股子书卷气的史可法面对敌方的劝降书,起笔写《复多尔衮书》,文章写得十分了得,大有誓与扬州共存亡的气概,并请书法高手誊写,扬州虽被攻陷后屠城三日,然史可法傲骨不朽。一代鸿儒方孝孺竟敢在明成祖登基前的大喜日子里,披麻戴孝行走于陛前,傲然抗旨,被灭十族,浩气永贯。

把气节从一种文化监护上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为官荡涤五脏六根浊气,为文洗却尘世肮脏,使书香千古,使皎洁永恒。气节给江南以反思,江南何去,乃千古疑问,看来清一清江南水乡千年厚积的淤泥,实属必须。让江南从深厚走向宽广,让文化在种种转换中完成关怀。

醉忆江南.....

诗意江南。

守一方净土,盈一袖水风,轻轻的,你我便梦落江南。行走其间,最惬意的就是春披一蓑烟雨,夏看十里荷花;秋赏三秋桂子,冬钓一江寒雪。蘸一笔闲情,酝一帘心事,静静地,你我栖居于小筑。执手此时,最浪漫的便是诗写风花雪月,词填春夏秋冬,曲唱悲欢离合,赋染墨香古韵。

饮,任随功名和尘归,此境便活在你诗中,此意就刻在你心里。

身在闹市,心在南山:优雅如兰,处幽谷而自芳,高洁似莲,出淤泥而不染;淡泊如菊,临严霜而独立,孤傲似梅,迎风雪而盛开。正所谓人欲无求,便无忧,爱到无忧,自无求。栖身小筑,醉依纱窗,轻敲檀板,低吟浅唱黄金缕,那管花开花落,还是云卷云舒;独守寒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占尽风情独暄妍,那管粉蝶断魂,还是霜禽偷眼。自得处,引吭高歌而自乐,忘形时,吟诗作曲而自醉,长此以往,花前把酒朝与暮,月下听风春复秋,一定胜却人间无数。

安之若素,诗意生活。掬一捧水风,把一盏佳酿,醉卧春江花月夜;拾一纸词韵,酝一帘心事,闲听芭蕉夜雨声。他若有缘,闲做一朵梅花雪,在枝头,为你等待春暖花开。偶遇一场杏花雨,在路上,与你一起执手到老。素守一颗玲珑心,在红尘,为爱相伴一往如常。两小如此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闲暇之于,一家几口置身小筑,亲朋好友喜围炉,话说家常把盞乐,哪管功名沉与浮。任尔窗外寒风苦,春暖茶香笑满屋,快意人间胜梅鹤。

行走红尘,不是所有的旅途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梦想成真,更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可收获结果。只愿身落尘埃,心却如莲。哪怕身落梅花雪,心染陶菊霜,你我依旧抱梅而酣,枕菊而眠;就算行到山穷处,走到水尽时,你我依然谈笑风生,坐看云起;如此心境,无关悲喜,无关风月,只是一种超然的诗意回归。

醉依纱窗,一季繁华,却不与我有染。独守寒舍,万种风情,唯赋予落花知。待风华正茂,和着平仄交错的韵律,轻弹琵琶语,浅唱采莲曲,低吟浣沙溪,尽享空山鸟语的诗意生活;等流年老去,沾染风花雪月的柔情,醉卧山间云,闲钓水中月,笑看雾里花,品味云水禅心的超然境界。

诗意江南。

青苔覆盖下的石板路古朴凝重,木刻雕镂的窗轩早已斑驳下岁月悠悠的痕迹,悠长亲切的弄堂里不时传来几声爽朗如歌的叫卖声,这一切从江南诞生的那天起便已镌刻成永恒,仿若一坛深埋于厚土下的美酒,愈久弥香,成为了中国最诗意的符号。

青苔覆盖下的石板路古朴凝重,木刻雕镂的窗轩早已斑驳下岁月悠悠的痕迹,悠长亲切的弄堂里不时传来几声爽朗如歌的叫卖声,这一切从江南诞生的那天起便已镌刻成永恒,仿若一坛深埋于厚土下的美酒,愈久弥香,成为了中国最诗意的符号。

浅浅低吟,琴声悠扬间心河水涟漪;默默凝眸,深情相望里情随轻舟荡漾,这便是江南的魅力,恍若一本简单而精妙的诗集,使人甘愿为其伏于青案,与孤灯相伴,谢客守窗也只为一探那“浮华落尽显真纯”的动人篇章。

温柔的春风渲染了苏堤上杨柳妩媚的倩影,洒脱的雨丝唤醒了西湖里水波多情的涟漪;江南与浪漫相随,和梦幻相伴,似水柔情间装满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与故事,这柔是莫愁湖上的莫愁女,这柔是独守沙汀一身才气的苏小小,这柔是怀抱百宝箱沉入湖底的杜十娘,这柔是“嗒嗒”马啼声中宁愿是错误,也在春闰中无悔等待的情思;这柔是如丁香般撑着油纸伞偶遇而难忘的姑娘。柔美的江南,感性的江南,诗意的江南。

吹着洒脱的唐风,沐着清新的宋雨,在千百年来流传下的白纸黑字间,我闻到了江南亘古未变如花般的芳香,那是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那是温筠庭“人燕两双飞”的哀肠,那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爱恋。

河风习习,杨柳依依,丝丝细雨中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场桃花雨;西湖泛舟,我心悠悠,举目投足不知不觉便坠入一段爱的童话,一把雨伞,一座断桥,一千年的苦苦追寻,只为换来今生一次爱的邂逅,千年的传奇已注定化为记忆的贝壳,可江南却从未停下她的脚步去为后人谱写一曲新的篇章,一切只因为一个爱字,何等诗意而浪漫的江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三

在七月的最后一周里,我爸爸开着车,带着我、我的姥姥和奶奶,还有我妈妈一起去苏州游玩。我们到达苏州以后,我期盼已久的苏州游玩终于开始了。

在苏州的这一天里,我们分别去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等等景点。

上面这些景点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这里面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宝物,有玻璃的、有陶的、有玉的、有瓷的等等。里面有瓷做的盘子,有玉做的小渔船,有彩绘瓷罐,有黑白、彩色的树叶画,还有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座木雕宝塔。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宝塔了,塔身上镶嵌着一千八百颗珍珠宝石,塔的顶端还雕刻着四海龙王和四条小龙,塔的高度达到了七十多厘米,塔身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木雕镂空图案,让整个塔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这座宝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下午了,爸爸带着我们离开了苏州博物馆,到另外一个景点去游玩了。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四

今天,我们去了苏州的吴江,去游玩历史味极其悠久的同里古镇。一进同里古镇,就被粉墙黛瓦的江南房子所吸引,它的墙光滑洁白,灰色的瓦为洁白的墙壁增添了一抹朴素的'色彩。屋子的旁边便是小桥与流水,这潺潺的流水和古色古香的桥梁,和这屋子形成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走过一座桥,臭豆腐的“香气”已经飘到了我们的鼻子旁,没吃饭的我们,就买了3盒臭豆腐,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然后,我们凭票进入了古镇里最美的园林——退思园。退思园是任兰生的家,任兰生是一个清朝的好官,在位时做过许多好事。他花十万两银子建起了这座园林,园林山清水秀,以小巧玲珑出名。不仅如此,园林里面还有很多假山,可是让我们好好的玩了一把。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各种博物馆,认识了一代伟人王绍鏊,看到了古人过洞房花烛夜的地方和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根雕,古人的智慧与创意真的令我们惊讶万分。

其实,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叫罗星洲初中,因为去罗星洲能做像威尼斯的小艇一样的游船,能体验不一样的风情。我们是一路吃过来的,吃了臭豆腐、薄荷豆沙丸、甜玉米,真是一饱口福啊!到了尽头,由于时间关系,爸爸妈妈不同意我们再去罗星洲了,因为我们要去拙政园。我们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一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门。”在回去的路上,我们到了游船码头,爸爸妈妈同意我们坐船绕一圈,虽然我们去不了罗星洲了,但我们却可以坐船啊!我们兴致勃勃的上了船,做了26分钟,我们就上岸了,驱车向拙政园行驶。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五

已经很久没有去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了。还记得那儿有一个饭馆叫“七里香”,于是你一定知道它的名字了——七里山塘。

朋友说,总有一个印象。山塘在苏州的下面,就象小孩窝在父母的臂弯里。然而山塘的延伸绝非孩童般的青涩与单纯,那是一种淡定,还带有稍许的清高。它,有这个资格。这是一个满载回忆的地方。于是,风雨之后,灿烂之后,它依旧如故。哪怕破败,哪怕被忽视,它都有它生存的轨迹。那条河一面临屋,一面临街,你偶尔的一抬头便会看到简陋中曾经的精致,破旧中曾经的华美。那些依旧镶在斑驳墙面上雕刻精美的木纹装饰,不知道是激起了心中的哀伤还是庆幸。

这七里路,喧闹和宁静比邻。甚至在菜场集市,每隔三五步,定会有个摊,木桌上摆着几个玻璃的大茶叶罐,罐子前面是用青瓷的小碟盛着的一小撮茶叶。于是,各种的茶香就夹在菜市场的腥味中,我行我素地飘散着。摊主从不吆喝,因为他知道,但几喝茶之人定会从喧闹中找到这个摊,然后,安静地坐下品饮。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山塘河流动那么自然。

弹棉花,修棕绷,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行业竟然深藏在这里,留着最后一点旧事物的残存,它们躲进了这里,或者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归宿。

这样的天,没有阳光撒进巷子,也没有雨浸润着石板路。走进一条支弄,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抬头,两边的飞檐只给天空留了一小条缝。然而即使阴着天,那条缝依旧很亮很亮。你可以感觉到它身后的宽广和深邃。走过它,前面又是一片天地。于是,小小的地方就变得很大很大。

依旧住在山塘的人,大多是些苍苍白发的老人了。这些真正的老山塘,或许把一辈子都留在了这里。这些老人因为留在山塘太久了,甚至不能称之为苏州人,而只能称之为山塘人。于是“家”的含义对于山塘,对于老人就更为深刻了。每当和老人们谈起山塘,他们总是带着份骄傲,昂着头,用略微上扬的手势,指着这个家中的一切美好。留在这里,他们心里踏实。

走过一段安静的街区,看见在一扇陈旧的木门前,一把小木板凳,一张小小的、已经有点摇晃的木桌,桌上有一只红红的蟹,还有一小杯白酒。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坐着,不紧不慢地享用着。那份闲适和自得其乐让人羡慕。当我返回时,再次经过他,桌上原来完整的蟹已经化为了一堆蟹壳,再看那男子,正专心地一丝丝挑着手中最后一块蟹壳中的肉。一种儒雅和平静,一种女子的细腻和老人的淡定居然表现在这男子身上。这样的场景,换作是北方人,定会惊讶不已,一个大男人,竟然静坐在巷中,在一段近乎奢侈的时间里,用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情,品味着的,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蟹,然而.因为在江南,在苏州,在山塘,我想,他的举止或许只是属于这里的一个内在部分而已,他品味着的.是山塘中的无忧和山塘的清高。

伸向山塘河的石阶上依旧有妇女在洗衣服,衣服从水中撩起时哗哗的声响荡漾在河道上。人踏着的小木板车依旧满载着热水瓶,瓶中灌满的热水随着小板车的颠簸,透出股股的热气。

砖瓦依旧,飞檐依旧,木色依旧,人也依旧。这里的居屋挤得很紧,好象相互拥在一起,很温暖,而且永远都不会冷,哪怕天阴着。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六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

各式各样的桥年代久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庄的双桥。拱形的石板桥,桥下有平静得像镜子般的小河,映照着石桥的身影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条绸带飘向远方,当年画家陈逸飞路过此地时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尽显古桥神韵。

河边两侧有一排排的'民居,白墙黑瓦,这些老屋墙上窜满了碧绿的爬山虎,它们历经风吹雨打,在老屋墙上留下一道道斑驳的痕迹,给老屋增添的几许神秘。

老屋的前后是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来来往往的人把石板路都磨得油光发亮,尽显岁月的痕迹。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小道上,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印出了苏州的古老沧桑。

苏州多雨,天空像蒙上了一层面纱,滴滴答答的毛毛细雨像牛毛像绣花针,落在老屋上,像弹琴般美妙动听。雨水顺着石板缝隙流进了河里,河面弥漫着一缕缕缥缈的轻烟,更衬托出苏州的古朴。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七

2007年10月的飒飒秋风中,我终于走近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当壶口的风景被秋日的阳光一层层地推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难以遏止地颤动着喉结的韧带,弹奏出简单而又执着的音节:“壶口!我来了!黄河!你的儿子来了!”

走过由一位伟人书写的“黄河壶口瀑布”横匾的牌楼,母亲河壮观的画面就于眼前波澜壮阔地铺展开来。远远望去,陕北高原在西岸站成莽苍的剪影,与东岸山西的群峰遥遥对峙,而自九天白云间垂落的黄河,就从那山岚壑霭间朝着我们气势磅礴地奔涌而来。到壶口,四百米宽的水面急剧收拢,暴跌而下,形成落差40多米的瀑布。站在铁色青石铺就的河床上俯视,瀑布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瓴,疾如奔马,在崖下深潭中将金色的激流摔成雪色的浪花,拍打着深谷的嶙峋巨石,发出雷鸣般惊天动地的怒吼,似乎脚下的土地在颤动;两旁的群山在飞舞。而浪花激起的水雾被从河床上掠过的秋风带着,在我们的脸颊、眉头、肩膀缀上晶亮的水珠,凉飕飕,湿润润的。临瀑而立,感受水的博大,土的`广袤,宇宙的无垠,而人,在此时此刻,显得何等的渺小,仿佛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那种血浓于水的亲缘,那种基因深处的情愫,化为跪乳反哺的诗意。

的确,只要你亲近黄河,你就会从她奔腾不息的征程中获得生命淬火的力量。还在我来到壶口之前的一个秋日,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他要到山西黄河岸边纪念当年殉难在抗日烽火中的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的烈士。那是一个多么气壮山河的故事,八百多名壮士,在滔滔的黄水边,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他们,携手并肩,跃入滚滚浪涛,血!染红了黄河的浪花;生命,映红了苍山之巅的夕阳,如今,当我站在壶口瀑布前的时候,似乎还听得见那些秦川子弟怒发冲冠的吼声:“举猎猎道义旗,八百壮士蹈滚滚黄河,前驱荡寇,血沃中条催劲草。提铮铮龙泉剑,三万天兵踏滔滔东海,后秀挥缨,情凝大地绽春华。”只要你亲近黄河,你就会从她穿越时光的步履中获得人生冶炼的意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游子柯受良走进了黄河的怀抱;英雄男儿柯受良跨越了黄河的激流。至今仍然记得,他雄鹰展翅般的凌空一飞,不仅将他人生价值的光环浇铸在了壶口的排空浊浪中,也用自己的胆识和勇气诠释了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奥秘。

正是深秋季节,瀑布两岸,游人如织,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怀着中华赤子的虔诚和神圣到这里追寻文化之根的。他们纷纷举起摄影机,将动感的一瞬永远地定格在记忆的深处。那些时尚的、青春的俊男靓女们,相互搀扶着走到瀑布前的突出的悬崖,张开双臂,深情地呼唤,放纵的呐喊;而在他们身后,浊浪滔天,水汽弥漫,彩虹悬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化作瀑布的一朵浪花,永远地镶嵌在黄河文化的恢宏画卷中。这情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是的,“桃浪雨飞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楼”,置身其间,盈胸涌动的,那是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被激浪,被岁月浇铸的自信和自尊;是我们这个东方的人群被波澜,被历史打磨的不屈和伟岸。留下这一刻,就是留下我们作为黄河儿子的那一份自豪,那一份情结,那一份眷恋,那一份属于自己,也属于民族的时光。而当那一对金发碧眼的异国男女,用生硬的简单的中国话请求我们为他们留影的时候,我从他们的目光读出了一种异样的神奇,也许,当他们踏上别离已久的故土时,他们对父老乡亲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到过中国的壶口了。”

壶口——中国的象征和标识。与其说他们被壶口的大气磅礴所征服,毋宁说他们被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所浸染。他们踏着斯诺的足迹而来,他们跟随着斯沫特莱的身影而来,他们,追着中华文化脉络而来,在壶口一个他们意念中的神秘国度的时代话语。同行的小李说:“杨老师,你下去,我为你照一张。”踩着人工凿出的青石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进瀑布,在悬空的青石上站定,顿时便有了一种“俱怀逸像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的幻仙直觉,有了一种“老夫聊发上少年狂”的青春回归,有了一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激越。于是,当我伸开双臂朝着太阳高吟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从此再不会有什么遗憾;我就明白,我的灵魂,因了亲近黄河而获得一次刻骨铭心的濯洗。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八

还有四十多天,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就要在苏州古城拉开帷幕了,对于这座早在便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留下名字的城市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是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那么今天,我就带您去领略一下苏州园林的典雅。

园林的典范和代表。看上去就在园中的百寺塔其实却在离拙政园足有三里远的地方。从园子到塔之间的三里,被称为“空中视线走廊”,因此它绝对不能遮挡景色。绿化工人自发修剪树木自然使这条走廊更加悠远而清晰了。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它们曾影响了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了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建筑,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我们的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我们《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要做好未来的工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的是要通过保护使得古典园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有续利用,能够传之于后世。使“苏州园林甲天下”,......能够使世遗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感到这是真正的到了中国,真正到了苏州。

6月28日,快来吧!让世界了解苏州!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九

大文豪苏轼曰:“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到苏州四五年,曾先后两次游虎丘,也算是不枉东坡先生这句名言佳句了。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原名海涌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和苏州城的历史一样悠久。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吴越大战后死去,其子夫差将其葬于此,当时征调十万军民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池水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踞其上,遂将海涌山更名为虎丘山。宋代研究者朱长文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帝弘历也赞同此说:“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亡后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等先后来此探宝寻剑,均无获而返。

第一次游虎丘,大体是在五年前的三月,具体的行迹至今已全然模糊,向来我到什么地方,都只是即景遣兴,除了一些浮光掠影的感受,总不能有条理清晰的印象。只记得那时满山的花都开了,阵势最大的便是玉兰和樱花。雪白的玉兰宛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真正的纯洁无瑕,美到极致,又仿佛一群白鸟栖落枝头,随时会振翅而飞。虎丘塔附近汹涌的樱花,更是美得令人有朝圣之叹,走近看时,一树一树玲珑的花枝,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簇拥的琼英碎玉。想若是赶上樱花凋谢,“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景致必是美得无法言说。我因此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天生的一段忧愁也应是得自她父亲的名字林如海。林黛玉原是姑苏人士,在这里想起这桩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虎丘春季的花卉,除玉兰和樱花之外,值得一说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茶花,白的、红的手掌般大小,一丛一丛地,小家碧玉般安静而散漫地开着,自有一种温婉可人的模样。再记得的便是山坡上蓝紫色的二月兰,成片成片地开得嘤嘤嗡嗡,仿佛一个乐队的低声部,不抢眼然又不可或缺。此时节的虎丘,“鸟儿拼命地唱,花儿任凭地开”,参差错落的亭阁轩榭,行人在林木间穿山回廊,可谓是人间仙境。

第二次游虎丘,是在今年的一月,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去的前一天本来预报有雨,我那时还很庆幸,想着下雨天定是别有一番景致,而且坏天气或能有意外的体验,可能使出行变得更有意思,不想第二天却是个晴天。也罢。

此番重游,对各处的景致比先前略多几分留意,而且因为季节的变化,虽说仍只有一些片段的印象,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其时正值寒冬腊月,四处的腊梅花开得正盛,一路上屡屡为花香吸引,陶醉之余,忽而有魂往神驰之念,如林黛玉一般,“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然,此乃是自伤自叹的呓语,还是看眼前大好的光景为是。

那天到虎丘已过正午,一下车,先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海涌”两个大字,这就是虎丘的原名了。从这里举目望去,便看到树木掩映中巍巍耸立的云岩寺塔,即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塔身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往虎丘塔方向前行,过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门,山门上横一幅“古吴揽胜”的匾额,左右侧门额上又分别题有“清山”“秀水”字样,正应着虎丘乃“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再行数步,便来到二山门。二山门为元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其结构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为两段圆木相接而成,故俗称“断梁殿”,相传是一位名叫“赛鲁班”的工匠设计修建,其门扉、连楹、屋瓦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

穿过断梁殿,经山路往上,沿途有“憨憨泉”及“试剑石”。关于“憨憨泉”的由来,有几种版本不一的说法,其一为,相传梁代僧人憨憨法师原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一日他上山挑水,感觉累了就在此地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见有橹声,又听见船上的人说此山有泉眼通向大海,猛然惊醒,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伸手去摸时发现满地是青苔,便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此挖土寻找泉眼。这时一村夫正好经过,见他发痴的样子就讥笑他说:“要是你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青蛙守在这里。”话音未落,地上瞬时冒出一股清泉,喷在憨憨法师的脸上,憨憨顿觉眼前一阵清凉,双眼骤然间复明了,看见那个村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守在泉水旁。后来为纪念这位法师,便在此砌了一口井,取名为“憨憨泉”。

过憨憨泉继续上行,路边右侧即见“试剑石”。关于“试剑石”,有一个颇为浪漫的传说。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找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命其百日内铸造出独绝天下的宝剑。干将二人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昼夜炼剑,然历经三月仍未炉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飞身跃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于是铸成一对雌雄宝剑。干将如期至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予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一块大石头一劈为二,此石便被称为“试剑石”。其时吴王为保此剑举世无双,竟然举剑欲杀干将,早有预料的干将拔出雄剑,只见那雄剑突然间化为青龙,干将乘青龙升入云霄,成为剑神。不过此传说与干宝《搜神记》中所志之事截然不同。

经“试剑石”,前行数步,就来到一处较平坦开阔的所在。这里是虎丘的中心景区,著名的千人石、剑池、云岩寺塔等均集于此处。唐贾岛有《虎丘千人坐》诗:“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可说是对此处景观的高度概括。千人石即在剑池边上,相传南朝时期梁代高僧“生公”(竺道生)说法于此。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关于千人石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传说,不过我看到“千人石”三个字,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掌故。明末清初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明亡后被迫出仕大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即是其作《圆圆曲》中的名句。清顺治十年,吴伟业召集三吴士大夫虎丘集会,会上忽有一少年投函梅村,启之,得绝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举座皆默然。对此次屈节,吴晚年作诗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可谓痛心疾首之至。

从千人石往北看,见“别有洞天”月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浑厚遒劲的大字,相传原为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入月洞门,左边石壁上刻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右边石壁上则题有“风壑云泉”四字,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剑池下面即是吴王阖闾埋葬之处。剑池宽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我素来于书法不甚了然,于剑于石亦无甚兴致,加之此处寒气阴森,遂与友人拾级而上,过双井桥,至虎丘塔。近距离观看虎丘塔,比之在山下远眺时所观,更见一种古朴雄浑的气象。站在塔下以东的位置,可见塔身明显倾斜。虎丘塔整体七级八面,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其斑驳陈旧的门壁回廊,一砖一瓦无不透出历史的烟尘沧桑。

由虎丘塔往东,大约记得有“望苏台”、“万家烟火”等几处景点。“望苏台”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台,处于虎丘山顶东面,可俯瞰整个苏州城的.美景,这里视野开阔,台上有风声鸟语,台下有万木幽深,实令人心旷神怡。“万家烟火”由廊和方厅组成,里面摆设着美人靠,古时候人们从这里眺望烟火万家的苏州夜景。我和朋友虽然行程匆促,却也在这美人靠上小憩,摆了摆pose。

此时时间已不早,因为还惦记着去山塘街,后面的几处景地便只是走马观花,隐约记得经过“通幽轩”、“小武当”、“玉兰山房”等,便开始下山,一路上又经过几处亭阁轩榭,到了“冷香阁”,匆匆进去绕了一圈,倒是十分的幽静清雅,而庭内的三百株梅花尚没到开放的时候。

出“冷香阁”,顺山道南下,便行至“拥翠山庄”。“拥翠山庄”是山中的一个独特的小小园林,总面积约一亩馀,自南往北依山势而建,格局有“抱瓮轩”、“问泉厅”、“灵澜精舍”和“月驾轩”四层,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拥翠山庄的兴建,与清末苏州状元洪钧有关。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状元,历官学政、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年间,曾出使俄、德、荷、奥四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据说当年,洪钧与好友同游虎丘,饮憨憨泉,觉水质甘美,为弘扬此泉,便集资建了这座庄园。因为在建造格局上,将山上的花树林木联成一体,庄内绿树相拥,苍翠欲滴,因此取名“拥翠山庄”。洪钧还因当年娶名妓“赛金花”而名噪一时,清末小说《蘖海花》即是以他二人为原型创作。“拥翠山庄”南门前的白壁上,嵌有“龙虎豹熊”四个大字,据载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书。四字高约丈余,苍劲磅礴,却是好威武的门神。

出了“拥翠山庄”便不再逗留,一径顺山路而下,此时是下午四点来钟,离天黑还有些时间,便急步转入虎丘东南面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据江苏省地方志载:“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

山塘街东西偏北走向,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这里的十里街就是指山塘街。山塘街文物古迹荟萃,古桥、会馆、故居、牌坊鳞次栉比,漫步在这条长街上,经行于古朴的颓垣旧壁,竟恍觉有一种穿越的意味——不定在某个街角或楼阁会遇见几个明清的雅士,或者与峨冠博带的白居易突然打个照面。

我与朋友一路行一路看,走到星桥时天色已近傍晚。这里是山塘街最繁华热闹的所在,正所谓“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星桥顶上朝东西河面望去,两边的风貌却很是大相径庭。东面两岸的房屋一例的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看上去宁静古雅,纯然是典型的江南水墨风韵;西面河段的建筑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几乎每个屋檐下都挂着几串大红灯笼,房屋的格调亦较东面的更多雕饰,呈现浓郁商埠气息。

从星桥下来,又继续东行了一段,至通贵桥。站在通贵桥向西面眺望,只见一轮斜阳映照在雾霭沉沉的河上,一时间,一种莫名的孤独袭来,正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的况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时天色将阑,灯火初上,虎丘及山塘街之游到此结束,一天的光阴又要打烊了。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十

经过一路旅途的劳顿,终于到了苏州的界地。空气变得滋润起来,润润的,软软的。远离了秋高气爽的北国之地,但见“小桥流水人家。”不远处就有一所村落,村落之间伴有稻田,稻田旁边流水依傍,流水之上小桥横偎。我的心因着润湿起来,恬适起来。

这就是苏州了!

是我在梦里无数次造访过,是我的魂魄漂泊寻觅的远方吗?

它果真如此美丽,如此雅致,如此婉约动人。虽无慑人的妖娆,但却如此牵动着我的心。

眼前的景象辉映了我的想象。我酣畅的吮吸着,生怕错过一滴。

苏州城终于到了,此时已霓虹闪烁。这里竟有两番天地!一条护城河把它分成了新旧两城。新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旧城却别有洞天。这里道路窄窄,房屋矮矮,随处可见历史的遗迹。它静谧,沉稳而又厚重。那份厚重的沉淀,那样弥久的醇香深深地吸引着我,迷醉着我。

导游要引领我们夜游护城河,说是夜晚的护城河比白天多了一层神秘色彩,更美丽。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所有的疲倦仿佛一下子都被抚去了。

一条长龙蜿蜒着进入了“乾隆七号”,船老大热情的寒暄。苏州评弹婉转着萦绕在船舱内,谈评弹的苏州姑娘巧笑嫣然。自古都道“江南多美女”,不错的,她美得不仅是容颜,更在那软浓的嗓音。那声音如娇莺恰啼婉转悠扬,甜甜的柔润着人的心田。

凉风徐徐,夜晚的水面起了些许凉意,但不会寒骨。把心情吹拂的更加惬意!

船的两岸灯火璀璨,但营造的却是春天般的五彩斑斓。灯笼红,柳条儿绿,画舫蓝,绸条儿紫……把夜晚的护城河点缀的多姿多彩。水里那一轮玉盘,泛着黄晕。微波荡漾开来,那轮细碎也涟漪开来,向远处扩散。

船老大的讲解开始了。随着他音调的此起彼伏,一层神秘的面纱又笼上了护城河。

原来这就是女儿国的“子母河”,这就是让猪八戒也做了一回母亲的河啊!我突然觉的这河水异常俏皮起来!

岸边悬挂伍子胥头颅的'城墙在灯光的辉映下,也已没了那黢黑的颤栗。那屹立的雕像目光投向久远的过去,在无声的诉说着那段历史。

还有那凝结着无数勤劳与智慧结晶的各种桥,不断地在水上变幻着身姿。

那承载着久远历史的城墙,环绕在旧城的边缘,岿然不动,静默地守卫着这古老而又美丽的城。

夜深了,水里、岸上的一切渐渐远了。

在这夜空,我回望着……心儿萦绕在这依依的护城河上。

这夜的护城河!这护城河的夜啊!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十一

我不是苏州人。

我喜爱苏州评弹。

我是刚刚喜欢上的。

吴侬软语那软绵绵的腔调我特喜欢。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大老远的从千里外的苏北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那儿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结果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记不清是哪一日),实在闲的慌,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戏刚刚开始,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演绎者(姑且这么称呼他们)也恰是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心底的模糊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即使是爱屋及乌也说不清谁是屋谁是乌),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我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绵软可口的腔调……怎一个“爽”字了的!我心里想:苏州评弹,我终于找到了让我爱你的理由了。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

我之所以爱看苏州评弹,还因为我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老早老早我就知道“苏杭二州出美人”,到苏州跑了几多趟,种种原因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实在多,还是鄙人实在不够上档次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我就想,苏州评弹界在收徒授业的时候是否要经过比较严格的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谢绝入行。反正甭管怎么着,那些个登上评弹舞台的角儿,特别是女角儿都很养眼,最起码最起码不会造成视觉污染。有时候,我也私下感慨:太湖美,太湖养育的人儿更美!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很有些国人的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去了:各种花纹、色彩、质地的新式旗袍,很很女人味,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但是,品味苏州评弹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的层面上绝对算不得真喜欢、真欣赏、真在行、真高手(本人不敢妄称高手)。苏州评弹的内在美还应在它的戏词上。鄙人没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敢下权威论断,但据我对其他一些地方戏的了解,戏词能和苏州评弹的戏词叫的上板的还真没见过。我不知苏州评弹与昆曲有没有亲戚关系,如果硬要我说还能有什么戏词堪与苏州评弹相媲美,愚意只有昆曲了。

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者“角”的内在情感。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许多的细节和情节简直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叹为观止呀!有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他们不是在明明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吗?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绝对不操吴语的,纯正的普通话!相信不懂苏州话的观众也会喜欢的。

苏州评弹了不起的地方还在她的时尚。衣着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具有传统和时尚的因素在里面。她的语言其实也是与时俱进、时尚新潮的。论理说,苏州评弹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戏,其语言保有地方性特点,继承并发扬地方性特点应是她的“本职”抑或“天职”。但苏州评弹在我看来似乎有些不安分,或者叫做不守本分,她一点也不排斥时尚。在苏州评弹的演绎过程中我们不时能见到“理解万岁”之类的新词或者次新词的身影儿,而这类时尚新潮的词儿也总能在最需要最需要她们一展容颜的时候来个“华美转身”,立马就起到取谑观众、提神醒场的奇效。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弹词编写者的匠心和大手笔。为适应听众的需要,编写者们创造了由三四回书组成的中篇形式。这种中篇大多都改编自名家名著,例如前面提到的《雷雨》。但是,你如果认为苏州评弹只是原原本本的在演绎话剧那就大错特错了。改编者自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在改编过程中他们既不迷信所谓名家更不拘泥于原著的结构,而是刻意寻求最适合弹词的表达形式和结构安排,进行第二次创作。通俗地讲,改编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名著的精髓,也最大程度的诠释了自己的理解,更最大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州评弹的舞台虽小,但她做的是大文章,天下文章。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十二

繁华的城市遮挡不住水乡气息,广漆门后所展现出的精巧园林,轻烟曼柳虚掩一座玲珑剔透的八角亭。这便是你,是苏州。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世相迷离,这尘世中有太多烟尘呛得人们不敢呼吸,苏州园林却是一个世外桃源,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在这园林中抛开所有的烦恼,只是忘我地徜徉。不经意间透过镂花的窗望见微波粼粼的湖,望见那一片珠光宝气的花墙。苏州,是绽放在尘世中的又一朵白莲。

也许只是不经意间就会走进苏州,就会突然爱上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在午后阳光下打盹的安宁,会突然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也许转过一座屋角,便一眼望见一个幽远的门廊,看到小桥迷蒙,看到一位青衣在婉转歌唱。

盘错的藤萝下,繁华的'细花前,藏着多少人的童年,掩着多少人的故事。时光的底片,会在不经意间倒流,古铜的镜子,会映出过去的欢愉。花开盛夏,千朵万朵压枝低,悄悄地沉进水面,任鱼儿在此间嬉戏。夜间的睡莲悄悄开放,与月光辉映,与天空交臂,恣意展现着自身的美好。

几程山水,千般故事,在此都不足为奇。苏州,这一道令人沉迷的水烟之岸。你来或不来,苏州,都在这里。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十三

狮子林别具一格,它荟簇了苏州诸园林的风格。它那精巧、古老的建筑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历史久远的园林游览。

走过狮子林门前的小路便走进了园门,园内小草一尘不染,全是的。嫩柳的长发摇摇欲坠一伸手就摸得到。

树红花的感觉。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前面有座亭子,叫真趣亭。听导游阿姨讲,这个真趣亭是乾隆皇帝亲手题上去的,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一个故事了!皇帝来到狮子林游玩。主人想:“如果我自己招待,招待不好就将会惹来杀头之罪。哎!我可以叫隔壁的状元来帮我招待啊!”他马上请来了状元。皇上来了,状元便带者皇上游览了起来。状元果然把皇上逗地乐哈哈。状元带着皇上来到了石头迷宫,皇上一看边产生了兴趣,一咕噜就钻了进去。整整绕了两个时辰才绕出来。出来时说了三个字:真有趣。所以皇上把亭子提名为真趣亭,并把“有”赐给了状元。

狮子林你太好玩了下次我来苏州还要来玩!

苏州印象散文简短篇十四

左边是河,右边是街,从苏州的阊门到虎丘,这条河与这条街相伴了近1200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塘。

公元825年,时任苏州刺史的诗人白居易发动民工,在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与人间最繁华的阊门之间凿河堆堤,筑通了一条绵延七里的长街,人称山塘街,姑苏水乡的秀美画卷便在山塘的一河一街之间铺展了七里的绮丽风光。在这里,“舟随橹转,树合溪回,鬓影衣香,此身宛坐天上。”熏陶过唐风宋韵,历经过明朝清风,这水边的街,水上的桥,水中的船已经诗化了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如今漫步这条古街,眼见是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临河人家,小桥依旧伴流水,绿树萋萋满长堤,祠堂会所旧迹仍存,老屋旧宅还是沿着街面毫无遮拦地展开,古典的苏州是水做的城市,是外婆的摇篮,这是我寻觅已久的心中江南。

过阊门渡僧桥西行,便是横跨山塘河的第一座桥——山塘桥,这里也是繁华山塘街的起点所在。“七里山塘七里桥,桥连堤又堤连桥”,在这条“人家尽枕河”的山塘街畔,可谓名桥相接,每一座石桥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记忆的故事,旧时有记载的就有五十多座名桥,如今还有通贵桥、普济桥、引善桥、广济桥等三十多座有名的桥梁。风流倜傥的才子唐寅摇着檀香扇从这里走过,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也曾在此守望过踏向归途的冒辟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多少明媚的春光不再繁盛,我不知道在这老街之中的幽幽小巷和深深的庭院里,有多少娓娓缠绵的情爱韵事从山塘河的柔波里流过,又有多少前尘往事勾串起了经年旧约的江南春梦。拂去这些岁月的尘埃,今天的我走进了通贵桥边的杨安浜,一位老者正手捧一杯热茶闲坐在斑驳的老屋前,悠然地凝望着眼前人来人往、游客纷至的玉涵堂。他的脚下是麻石铺就的水码头,没有了“一声柔橹一销魂“的喧哗,俏丽灵秀的浣衣女子也走了,数许的杵声似是还在清波里滑落。岁月无情,悠悠伴水而流,过去的山塘街已经烟消云散,经过数年的精心改造与修复,一个新的山塘街正向我们走来。

与宁静内秀的平江路相比,山塘古街多了一份市井的繁华与热烈。前人曾记述这里“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山塘街自古便是苏州人赏游玩景的好去处,旧时苏州的时令节俗也以山塘的民俗风情为吴地之首,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朝开展的山塘三节会,展示花卉的牡丹节、桂花节、珠兰茉莉花市,端午的龙舟竞赛、山塘灯船和吴歌赛会等,让这个天堂里的街市成为了“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红楼梦》开篇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途经山塘,写下了“山塘策马揽山归,淡荡韶春鞭漫挥”的诗句。历经沧桑,如今的山塘也正在恢复这些旧日的胜景,在熙熙攘攘的山塘街,古戏台上吴音软柔、水袖曼舞,老字号“天生乾”、“黄天源”、“采芝斋”里顾客盈门,前店后坊的刺绣店、玉雕店、蓝印花布店里生意兴隆。在星桥畔的百年老店“荣阳楼”里,我仔细地品尝起一块瓜玉松糕,在绵香甜糯之中细细腻腻地体会起了老苏州的丰富滋味来了。

走过半塘桥,店铺已是越来越少,山塘河的河岸开阔了许多,夹岸绿树浓阴,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从普济桥西行,这七里山塘的一河风月一下子便浸染起了侠肝义胆的阳刚之气。青山桥畔,葬有不畏强势、反对阉党而被害的明朝颜佩韦等五名苏州平民义士的五人墓肃然矗立,五人墓的一侧是明万历年间掀起轰轰烈烈反增税斗争的丝织工人葛成之墓。小桥之下的山塘河静静地流淌,七里的山塘因有了这些义风千古的吴中义士而书写了一部大丈夫的壮歌行板,从而苏州在文弱柔顺之间又多有一份浩然正气和坚挺姿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