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优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1:30:13 |
  • ZTFB |
  • 11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所总结的内容。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一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至国家,下至县乡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或是地区发展研究的基本内容。任何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都必须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栾川县经济发展优势。

(一)矿藏资源富集。

栾川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50余种。是中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钼铅锌重要矿产地,是文明遐迩的“中国钼都”矿业给栾川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矿业占到70%-80%。

(二)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融奇山、秀水、险峰、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为一体,拥有老君山、鸡冠洞、2个国家aaaaa级及养子沟、重渡沟、抱犊寨、龙峪湾、4个aaaa景区,是中原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热线和“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全乡林地面积达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0个,有中原肺叶之称。

伴随着高额的经济收入,栾川县滥开滥采现象非常严重。1988年,全县钼选厂总数发展到5087个,大小矿洞120个,乱采滥挖钼矿石1086吨。由于大多是老百姓小规模选矿,为追求高额利润,污水到处排放,回收率低,这种现象造成了栾川遍地黄金的虚假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88-2012年24年间,栾川县共进行大规模整治20余次,填埋氮化池170个,累计封停矿口近2000个,取缔小选厂小碾子3000多个。在之后这几年,各乡镇每年都要对废弃矿口进行摸查,以免死灰复燃。2017年2月由于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尾矿库6号溢流井发生坍塌,造成大量尾矿砂和淤泥流入伊河,沿途各乡镇为清理淤泥,历时3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栾川乡一个乡镇清淤投入300余万元。2017-2018年,栾川乡在环境整治方面封停散乱污企业48家,对辖区内的商户煤改电250家,投入资金20万元。

(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小失大。

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是不是遏制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认为封停矿口、拆除小企业会对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大环境整治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深层次分析可知,环境保护影响的通常是粗放、低端、小规模的经济活动领域,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从长远来看,通过环境保护,消除不良竞争可以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优化、保护作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栾川县前几年大规模粗放型管理给当地人居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就是最好的.例子,并且在持续的二十几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治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通过整治,栾川县这几年变化非常大,2018年元月,栾川县4家民营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培育库,不仅可以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还可享受省市财政一次性奖励,对当地财政收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

(二)栾川山区较差的环境承载力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

栾川多是山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总体来说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乱采乱伐造成化学性污染严重,重金属对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环境承载能力强弱,对一个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承载力差的,会带来不利局面。栾川大部都属于山区,物质基础先天脆弱。发展经济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薄弱,自然导致经济总量不高,为了提高经济总量,就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地方政策也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栾川县近几年来在环境方面引导的多,而真正形成政策的少,引导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靶向治疗法”。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往往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在整治了污染产业的同时,健康产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经济下滑,影响治理污染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在治理环境时必须树立靶向治疗的理念,给健康产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第二,坚持奖惩相结合,通过奖惩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投入,让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得到发展。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来补偿绿色产业,让绿色产业有钱可赚,这样在惩罚了污染企业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提升环境治理层次,中央和地方联动,尤其是中央层次要加大投入,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积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响应公众提升环境质量的需求,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四)较为陈旧的观念。

栾川处于山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人是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思想解放不够,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缺乏,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和理解还存在不足,总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避免,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对立状态。

(五)产业结构基础薄弱。

这些数据反映了栾川产业结构单一,矿业依赖性强,而矿产这几年都不太景气,很多原来矿上就业的都处于失业状态。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工业基本就是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农产品初级加工,属于低端工业,毛利率低,竞争力弱。农业主要依赖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较低。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等不发达。现在栾川县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有力制止。

资源乱采现象,保障矿产业稳定发展。这些年,栾川县矿产资源乱采现象比较严重,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污染问题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往往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不采取任何污染治理的措施,从而进入破坏环境的纳什均衡状态。经济的外部性造成了污染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控,采取激励手段来治理、消减污染价格手段,把污染问题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阶层的经济活动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制度建设加以实施: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可以给污染者提供减少污染的经济激励,促使其寻求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清除其排放物,同时也可以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他人,降低了过度生产的激励。第二,实施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栾川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合理的排污缴费政策、配套法规和标准。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企业的排污、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不采取收费政策,企业和个人都存在搭便车现象,经济的外部性不能正确反映出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限制发展采取关、挺、并、转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治理第一产业中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同时,要转变农民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针对金属污染、垃圾污染,选择科学的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垃圾处理技术。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科学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对已有的处理场加强技术改造,以便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评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二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三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五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刹一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力法的科学是针对当今界而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交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可持续发展”是1987午由川一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就是指经济、刹一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r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刹一会的发展可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2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既要重视教育观念改变的先导作用,也要重视力法改革的载体作用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固废处理力法及工艺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废进行分类,并针对其中一类或多类固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处理力法和技术,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而的阐释,说明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高效地获取新知识。

3改革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当曰比界性和中国刹一会发展中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该是主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传统能源枯竭等当然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新出现或者即将而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有益地穿插到授课的各主要章节中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能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在授课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会适当提高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适当普及一些地理力而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不仅仅因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涉及到地理学,更缘于当前人类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在地球各区域的分布及其环境特点有关联,这其中包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例如在讲授土地荒漠化时,首先应该对1u_界范i}}和中国地域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一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没有印象,那么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y: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非常详细,但对于熟悉地理常识的学生来说,在感知淡水资源的分布、森林植被分布特征等知识点时会更加直观_学习会更加轻松。

4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开展具体地说,在大气环境部分,可以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内容囚,增补s0}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除尘设各,掌握四大除尘器的构造原理、设计规格、运行参数,比较不同类型除尘装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水体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理论课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水处理力法,现场讲解各种通用或专用设各特点及操作规范、各级污水净化工艺及污水指标的测定力法;或者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沼泽或人工湿地网,介绍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加深学生对过滤、吸附效净化作用的理解共沉。离f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污水高史高效。更完整的讲述水处理的相关技术知识。

5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课,还包含了刹一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与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乃至就业力向相适应的教材,并多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力式上,避免一味实行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或者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xx(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xx(15):23-25.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七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薏柙撕拥戎饕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12):1490-1491.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8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八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

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有机污染。

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

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

4)磷污染。

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xx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九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作者:吕学山魏晓笛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43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20xx""(1)分类号:f123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掠夺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xx(15):23-25.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一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

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二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二、我国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该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四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2012年,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1破坏植被、地形地貌。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破坏地下水均衡。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如在全省的煤矿、磷矿、铅锌矿、铝土矿、汞矿等矿山开采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区较为严重,如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各县煤矿区和铅锌矿区;遵义市桐梓,仁怀市的'煤矿区。这些矿区的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导致泉井干枯,水田变成旱地。

2.1.3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环境脆弱,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而频繁。在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地区乱采滥挖以及落后的采矿方式,造成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改变了地质结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山体开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前所述,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在煤矿山分布最多,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其次是地裂缝、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遵义市等地。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生态环境平衡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法律滞后致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需要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根据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环境保护问题,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监管。(1)严格规划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转变全省的矿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矿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和集中度;(2)加强对矿产开采过程的监管,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进行地质环境评估、矿山企业资质条件审查、监督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2.2.3综合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

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数字矿山开发技术、天井掘进新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矿产开采。(2)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提升主要矿产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3)采用一定的回收技术,对“三废”进行回收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弃物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4)合理引进部分矿产资源,减少劣势矿产资源和对本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采,保护本土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资源大省,在发展中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五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恢复)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世纪里实现经济强国构想的根本方针.

作者:薛跃规作者单位:广西师大旅游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刊名:广西党史英文刊名:guangxidangshi年,卷(期):2001“”(1)分类号:f59关键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