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节散文(大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4:33:45 |
- ZTFB |
- 9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有条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罗列无关重要的细节,而是突出核心问题和要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总结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端午节散文篇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江浙一带,农历五月初正逢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蚊毒虫活跃,容易形成疫情,对人体构成危害,因此,民间将这一天作为驱毒避邪的日子,喝雄黄酒、艾叶洗澡、门前悬挂菖蒲等习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这一习俗到了战国晚期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著名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因主张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国君王两次流放,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不愿做亡国奴的屈原,带着最后的尊严投入滔滔汨罗江!
据说,屈原在自尽之前,立于汨罗江边面朝故乡吟咏楚歌,被一渔夫认出,问道:你不是屈原大夫吗?怎么落得如此下场呢?屈原答道:这个世界已经浑浊不堪,只有我清白,当今的人都喝的沉醉不醒,唯独我清醒,所以才成这样。渔夫又说:“圣人”是不会受外界因素的束缚,且能够适从世俗的变化而变化的,既然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为什么不跟随大流而顺势而行呢?既然众人都喝的醉醺醺的,你为什么不吃点儿酒糟,喝点儿小酒呢?还将自己弄到这种地步呢?屈原说:刚洗过头的人,都会将帽子的灰沙弹干净,刚洗过澡的人都会把衣服的尘土抖去,既然不能让自己清白的身子被污物所污染,又怎能让崇高的品格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呢?我宁愿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会苟且偷生的!
此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入汨罗江,得知消息的渔民们纷纷划着小船在汨罗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却仍无踪迹,大家担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鱼虾会蚕食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划着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饱鱼虾,保全屈原躯体。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而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寓意,春节,是让我们享受一年到头难得的喜悦,总结这一年得与失,计划好新的一年,清明节是让我们不要忘记祖宗,这一天绝大多数人都会去自己的先辈坟前祭奠,中秋节也是团圆节,无论你在哪里身处何地,你的心都会想起家人,想到家乡的月亮!而端午节,更应该是我们中国人不该或缺的文明瑰宝,这个节日所传递的文明内涵是普天下中儿女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如今,端午节用艾叶洗澡、门前挂菖蒲、佩戴彩线等驱邪毒的`习俗,在少数地方还在延续,但只是形式上的,因为,现在的科技早已超越这种以旧法驱邪气、杀病毒的的效果了。而吃粽子虽然一直是端午节普遍接受的习俗,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粽子渐渐地成为端午节的次客,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现在人们过端午,无非是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点儿节礼!看似其乐融融的端午,其内涵却越来越淡。难道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会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逐渐褪色吗?当我们静下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会惊奇地感叹,时间可以改变事物出现的形式,但是一切都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
而任何事物生存的原因都蕴含着一种不能撼动的精神。毒与邪也是一样,它们也会随着环境与时光而改变,出现的形式也就变化无常了。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弘扬宁死不屈、洁身自好、赤诚忠义的崇高品质,而喝雄黄酒、佩戴彩线、洗艾叶澡等,是警示我们后人,只有刚正不屈、洁身自好才能远离邪与毒。这原本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端午民俗,如今,却在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中汇集到一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告诉我们的价值!
曾经,有人将端午节与联系在一起,原因是看了“白蛇传”中的一些描述,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其实,有关端午节的传说远不止这些,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传说,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无需探究哪一种说法最准确。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古人留下的民俗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担忧的是,当下有些人已经不关心这些了,在物欲的怪圈中放任自己,高尚与自私、付出与索取、善良与邪恶……已变得愈来愈含糊不清了!
走过了四十二个端午,看明白一个道理,看似卑微的收获,却给予人生无穷的动力!没有什么比明白活着的意义更有意义,没有什么比理解人生的价值更有价值!
端午节散文篇二
端午节是一个有喜有悲的节日。
悲是屈原在很久以前的今天跳河自尽,而喜就是可以吃粽子了!
奶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馅,我就开始流口水。粽子终于包完了,我的口水也终于不流了。
这时,姑姑来了。他左手一个香包,右手一些艾草,端午节的装备基本上都在姑姑的手上了。姑姑把香包戴在我的身上,把艾草给了奶奶,奶奶一闻,说:''好香啊''。我也闻了闻,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晚上,粽子熟了,我直接跑了过去。剥开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红枣就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又甜又香。我和爸爸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端午节散文篇三
姥姥家在农村,我小时候跟着姥姥。记得端午节那天,一大早我就被艾草的香味熏醒。不知什么时候,姥姥在我耳朵上掖了艾叶。起床后,看到门两旁也挂了艾草。姥姥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驱邪”。我的`手腕、足腕和脖子上,也戴上了漂亮的五彩端午线,姥姥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这样,浩浩就可以平平安安了!”
去年,上小学一年级了作文,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姥姥家,来到了青岛。在传统文化课上,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也知道了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我盼着端午节快点到来,我好回老家,将这些告诉姥姥。
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
一年级二班。
――王浩旭。
端午节散文篇四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光粽子(纯米)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明: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的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满意的神情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在哪里闯荡天涯,胸中也会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节散文篇五
父亲细碎的脚步声,让我收起自己的走神失态。看着笑得天真却眼神混浊的老父亲,我心中感慨万千。儿童刚节过完,父亲智商越来越退化,像个三岁娃娃,吃喝拉撒都要及时引导。忽然明白,为什么每年儿童节过后就是父亲节?为什么今年的父亲节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原来是让父亲三个节日连续过。
这几天他总在翻看挂历,我知道是掐着指头在算端午节的日子。他可能忘了自己是父亲,也忘了今天是父亲节,却对端午节记忆深刻。
为了稳住父亲的智商,延缓衰退,我下班回来从来不掏钥匙,在门外喊父亲,等着他开门。我最喜欢看他打开门后,满脸的成就感和喜悦。
提回一双软底鞋子,是我买给父亲的节日礼物。一生勤劳的父亲,双脚走过无数困难险阻,踏过一路艰辛,今天终于能舒适安稳地生活,我想让他的脚也轻松地放下负担。可是,他却忘了曾经的苦难,也不明白现在的幸福。父亲把鞋子放到一旁,不感兴趣。又打开端午节礼盒,看到有吃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咸蛋、皮蛋、黄糖,每个小包装都掏出来,撒得满地都是。我蹲到父亲面前,正要责怪他弄得太凌乱,却见这张曾经严厉的脸上,噙着满目的泪水。父亲的手轻轻抚摸这些小包装,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或许他是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又或许是,忆起没给孩子们的童年,弄上丰富多彩的过节食物。此时,我已走不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不知他想的是什么,可我知道,一定是有一件东西,触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泪如涌泉。
父亲老了,额头被岁月凿出一道道皱纹;眼神被世事混浊得失去光茫;光阴也敲走了他的牙齿,可是,不管岁月改变了什么,我总会发现,一些遥远的记忆碎片刻在心里,时不时冒出父亲脑海。
父亲似乎又想起什么,侧过身子从裤兜里掏出手机递给我。
“今天中午有个电话没接到,你查看是谁打来的?这快过端午了,我崽会打电话来。”父亲喃喃自语。
我翻看手机,真有弟弟的未接来电。还有两条未读信息。
“老爸,节日快乐。打您电话没接,您是地下党的上线,只有您能联系到我。我估计您也不会看这条信息,就让姐读给您听。小时候您送我一艘帆船‘乘风破浪’,让我出去打拼;现在我送您小龙舟‘百舸争流’,自己却不能回来,原谅我没能陪伴在您身边。老爸我爱您!今晚微信视频聊,再祝您端午节安康!”这是弟弟给父亲发来信息。
“又到端午节,又闻粽艾香……”紧接着,下一条是湖南移动的节日祝福语。
我一边读,一边抬起头看父亲,他已在擦拭泪水。而此刻,我看见他的眼眸却非常清澈透亮。他听懂了亲情,读懂了爱。
端午节散文篇六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五彩线神秘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说,是要栓来一年的吉祥,驱走灾气。五彩线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头一天准备好丝线,又拧成绳状的别猴子(假想为孙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驱除灾魔和不祥。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身佩葫芦。《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阳小儿欢,艾叶灵符插在门前,人换衣裳,葫芦钉在身边。”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成筷子头般大的.细腰小葫芦,再用五彩丝绒线缠上;然后用彩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起来,钉在女孩儿的衣服上,据说可以驱瘟疫,避邪风。同样功用的挂件还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扫帚、梳子都有扫除晦气,驱除灾魔和不祥的意思,这和中国人希望过的平安幸福,趋吉避凶的的心理有关,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节散文篇七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查资料得知,大概有二十多个。我认为,从民俗丰富程度和覆盖区域方面讲,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名列前茅。
端午节又要到了,粽子可以买到,龙舟赛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但是,我还是怀念儿时端午节的那种特有的味道。
一、包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花色品种有:红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但多数还是碱水粽子,吃碱水粽子时,一般要蘸点白糖吃。
每当大人们包粽子时,我们就在旁边看,那时包粽子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包,一边包,一边聊天,有时还拿我们小孩取笑玩。再大一点时,我们就开始学着包。
二、挂蛋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香茶蛋。端午时节,父母親还要在我们小孩胸前挂一个蛋袋。开始都是姐姐给我编织蛋袋,稍大一点,我就跟着姐姐学编织蛋袋。蛋袋编织很简单:1、选用单色或彩色线。先将一根长线系在靠背椅上,再剪8~10根,长40厘米左右的短线,对折串在长线上,在长线上分别打一个能移动的结。
2、将短线中相邻的两根线在离前一个结1厘米处打结,两边剩下的短线打个结,这样就成了环状。
约打了6~8层结后,用线将所有短线尾部扎死。一个蛋袋就编织好了。
端午节,除了吃蛋、挂蛋,我们玩童之间还“斗蛋”。每个人拿个鸡蛋,互相碰一下,蛋壳不破的那个就算赢。有一年,我用一个染成红色的小鸭蛋冒充鸡蛋,与他们斗蛋,连赢了好几个玩伴,没有被发现。
三、做菱角端午节家人在小孩身上配戴一些,用五彩线缠绕制成的饰品,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给小孩配戴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香囊外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我们小时候,用彩色丝线做菱角代替香囊。
菱角的制作程序大致如下:1、用一张大于32开的纸,折成宽1.5~3厘米的长条,(各人可按要制作的菱角的大小选择宽度)。也可以用薄纸板制作。而后,将纸条折出n个直角三角线。
2、根据直角三角线,折成立体菱角。
3、再用彩线缠绕。
4、在菱角上下对称的两个角穿一根吊线。也可以串上几个菱角。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我是66届小学毕业生。对学前时的赛龙舟没有什么印象,对赛龙舟的印象主要在小学这几年。
那时,我们家乡参赛的龙舟,不像现在的类似赛艇的龙舟。它的船身只是比渔船要窄一点、长一点,有的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配有锣鼓手。那时九江还是一个10万人左右的县级市,可每年参赛的龙舟有20~30艘!竟赛时,发令声一响,一艘艘龙舟,就像离弦的箭,向前飞疾,划手们伴着锣鼓的节奏,一边吆喝,一边奋力地划着浆,浆入水瞬间溅起无数白色的浪花,飞驰的龙舟在水面划出层层微波。此刻,整个甘棠湖,锣鼓喧天、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在我的记忆中,当时九江比较有实力的龙舟队当数:九江港务局、九江搬运公司、九江铁路、九江兴中纱厂等龙舟队。
那时,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一到这一天,我根本没有心思上课,不是装病,就是瞒着父母骗老师请事假,实在没招时,就冒着老师批评、父亲打骂的风险——逃课!只要不下雨,那天,甘棠湖畔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我人小,个子矮,根本看不到湖面,又挤不到前排,没办法,就爬到湖边的大树上看。天气热,也没有带水喝,满身是汗,树上有很多灰尘,粘到身上很痒,有时还有小虫子咬,我全然不顾,一直坚持到竟赛结束。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进家门时都是轻手轻脚。那几年,为看赛龙舟,我挨打、挨骂、挨批评还真不少。
66年文革后,至今50年,我只看过两次赛龙舟。儿时看赛龙舟,我感到有一种节日的氛围和民俗的味道;今朝看赛龙舟,好像是在看一场体育比赛。
比如吃粽子,文革前,从买糯米、买粽叶、浸糯米、浸洗粽叶、包粽子到吃粽子全过程,都亲历亲为。而且,在包粽子时,往往都是一家人(有时也有左邻右舍参与)围在一起,边包边聊。包好了粽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还相互馈赠粽子,以示分享节日的快乐。
再说,赛龙舟。文革前,在中国南方县城以上的城市,只要有江河湖泊,每年端午节,基本都会举行龙舟赛,参赛的队伍都是本区域的厂矿企业和乡镇龙舟队。在物质上,对队员也没有什么特别照顾,一般就是,每个队员发一件汗衫、一条短裤和一条毛巾。比赛前,吃一餐出征宴,成绩好的队,还会喝一杯庆功酒。观众自由前往,择地观看,既不要门票,观众也不需要穿统一的服装。(那时也没有人发呀)完全是一派民间喜乐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南方,有些城市开始举行龙舟赛,与文革前相比,举办龙舟赛的城市少得可怜!66年以后,我看过两次赛龙舟,(电视上看的不算)一次在九江,一次在岳阳,给我一种感觉,完全是一场商业性体育竞技比赛。首先,参赛的队伍来自全国甚至国外,龙舟赛艇化、队员专业化。其次,当地政府的初衷就没有民俗民乐的观念,美其名“龙舟搭台,经贸唱戏”。本地各厂矿公司订购门票,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业务关联单位的领导和业务人员来观看比赛。有的单位,还要给邀请来的人员发服装、帽子和纪念品。这样一来,剩下的余票,卖给百姓,不菲的票价,大部分百姓只能望“票”兴叹!
有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我记忆力真好。其实不然,只是因为现在的端午节与文革前的端午节味道差异太大了,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儿时端午节的味道真好哇!在我的余生再也享受不到那种民俗民乐的氛围了!
端午节散文篇八
端午节那天,在一朋友家,我闻到了栀子的花香。
她的香味,是那么的浓郁,沁入人心脾。
我见过很多种花,但是,没有哪一种花有栀子花这样的浓烈和芳香。
她洁白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清雅、娇嫩。
轻轻地靠近她,只是用鼻子嗅她,不舍得用满是老茧的手去碰触,害怕会碰伤了她。
我认为,花是有灵性的。眼前的这些栀子花,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精致的妩媚和羞涩,正以她别样的方式向我倾情地挥洒着她的绝世芳华。
轻轻地闻她的芬芳,热烈而痴迷。我的热烈里,满是爱的情感。但我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猥亵。我相信,她的美丽正是为欣赏她的人开的。如我,正是那个欣赏她的人。也许,朋友也是吧。
她是朋友的女人。好东西,应该好朋友共同分享。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根枝条,打算拿回家,扦插。即使看上去朋友还有些恋恋不舍。
朋友说:“够呛,大概插不活。”
“试试吧,”我说。
一路急匆匆,回到家,找来花盆,把她载上。浇好水,放在阴凉下,等着她生根,安家,开花。
端午节散文篇九
但凡纪念端午节,就不能不想到,——屈原竟是此节之劫。
这个节日若失去了屈原,失去了汨罗江,失去了忠良与国之命运国之民意,失去了由此派生的一曲伤词,一首挽歌,以及一个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那么,这个端午节就难以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更难已成大江南北如此统一的淳朴的民风民俗了。
看来,纪念屈原不过是一个缘由,真正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本身。
滔滔一江水,寂寂一个人;上下几千年,归一在人心。这份凝聚力这份向心力,这份爱国情这份忠义事,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也绝不会忽视、也决不敢忽视的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无论帝王将相是不是出于真心地为了纪念,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黎民百姓,但,每一个朝代都不约而同地纪念了屈子,而且,还是有模有样地过这个节日的了。
一些附庸风雅之士,决不会放过这个由头,来一番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表明百姓是多么幸福愉悦啊。其目的,就是安慰一下那些苦苦争名于朝的人们,更为了安抚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们,要好好活着,何必非要选择一条不归路呢?进而来烘托我主万岁吾皇圣明。在古代统治者的笔下,即使是饿殍千里,怨声载道,而真正听取民意听信忠良的逆耳忠言的又有几人,更何况真正歌咏屈原的诗呢,那更是罕见了。而借此吟咏盛世的倒有;即使有,也会刻意避开屈子的死因,以及百姓的不幸帝王的昏庸,像李隆基所写的: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片与民同乐霈恩均的情景,何乐而不为?而见于被贬之人的诗作的倒也不少。像苏子有《浣溪沙》词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更有诗悼念屈子的《屈原塔》,令人撼动天地,悲恸之至: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因为,苏轼的境遇何尝没有几分屈原的味道呢,只是,他没有选择走屈原的道路罢了,谁说不是一种大殇呢?对于当时的楚国百姓来说,屈原是为民请愿真正为民的爱国志士,他是百姓的希望楚国的中流砥柱。而对于楚怀王来说,他是又臭又硬的石头,是他们那些统治集团集腐奢侈无度的拦路虎,是奸佞享乐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屈原的命运在这样的尖锐矛盾中就注定了悲剧色彩。
所以,抗战时期,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话剧《屈原》,以明世人。如今,还记得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
屈原,选择的菊花的坚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今日,我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挂葫芦,喝雄黄驱蚊虫,等等活动都不为过。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在浓化这个节日,在自发地纪念屈原,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承载着的屈辱负担太重太沉,我们的百姓太过忍韧沉默,所以,想找到一种寄托,想提醒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兴,也忽矣;亡,也忽矣。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东海有日本觊觎鱼岛之事,南海有菲律宾欲窃取仁爱礁之争,大的格局又有美国所谓重返亚太,虎视眈眈,篱墙之外。国人并不麻木,却有人让国人禁声。这些人,以国家之名,却是为了谋自己的一己之私,哪怕国家重蹈覆辙:蝇营狗苟之徒有之,玩世不恭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而忧国忧民者更有之。
端午节散文篇十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的脑子里就会回荡起孩童时代唱过的这首童谣。
我的故乡在赣南山区的赣江源头,是闽赣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个典型的客家小山村,青山环抱,重峦叠嶂。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是延绵了几百年的一个山村圩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闽赣两省三县十里八乡的客家人,就会肩挑背扛地将家里多余的农产品弄到这里来交易,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赶圩,农历初一、十五就叫圩日。圩日这天,一条百十来米长五六米宽鹅卵石砌成的“街道”和“街道”两边的店铺,便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南腔北调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亲朋好友的谈笑声,喝酒猜拳的行令声此起彼伏。
与别的地方不相同,故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的。每年农历4月15日一过,村里人便邀朋引伴去山上采集药草:有夏枯草、车前草、鱼腥草(故乡土话叫臭七)、艾草等等。当然,采集最多的是鱼腥草。采集回来之后,洗净、晒干。采得多的人家就会将晒干的药草拿去圩场上售卖,但大多数还是收藏起来自家食用。
我的故乡地处偏僻,远离大江大河,从来就没有举办过端午龙舟赛,但是,故乡那没有龙舟赛的端午节,照样给予了孩子们无穷的快乐。
故乡的端午节,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端午节散文篇十一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六虚岁那年的端午节。那是我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爷爷告诉我说,过了端午节,就要送我去爸爸妈妈那里了。他们说爸爸妈妈住在城市里,那里有汽车、火车,有公园和宽阔的大路,还有卖各种花衣服的商店。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最想见到的是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我最想知道的是爸爸妈妈是不是很爱我。
奶奶提前一天的下午就把大黄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各泡了小半盆,把芦苇叶、马蔺叶、红小豆、红枣、肥瘦相间的肉都准备好,然后就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先把芦苇叶折叠成漏斗状,放一把大黄米,再放上几个红枣,或者是一块肉,然后用手利索地一扭,就成了一个粽子的模样,最后用马蔺叶捆绑结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完大黄米的,再包糯米的。两种粽子合起来有一大锅呢!
晚饭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然后放上适量的水,开始往灶膛里面加柴禾,一边拉风箱,一边加柴禾,火焰在灶膛脸部一进一出的,像是要逗人玩似的。我说:“奶奶,我来帮你烧火吧。”奶奶说:“不用啦,已经差不多了,你在这里看着灶火,别叫火烧出来啊。”于是,奶奶从蒲团上站起来,走了。我赶紧坐在灶火旁边的蒲团上,把马秸秆往灶膛里添。
一会儿,我发现奶奶去点炭火盆了,那是一个小小的泥做的火盆,烧的是木炭。上面只能放一个小小的砂锅。这个小砂锅是奶奶专门用来做砂锅豆腐的,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是,今天是端午节的前夜,奶奶不需要做砂锅豆腐,她干什么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看,奶奶在数鸡蛋呢。她对我说:“过端午节了,奶奶做茶叶蛋给你吃。”喔,原来是要煮茶叶蛋啊。奶奶把鸡蛋洗干净,放在砂锅里,倒上水,就咕咕嘟嘟地煮起来了,蓝色的火苗一舔一舔地亲吻这小砂锅的锅底,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不一会儿,鸡蛋就熟了,奶奶用铜勺子背把鸡蛋壳敲开,然后放上茶叶,小火煮了一会儿,就端下来,放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说:“明天才能吃,你小心点,不要碰了砂锅。”
第二天清早,奶奶把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说这是辟邪的,还把一盒小香囊系在我的脖子上,我吸吸鼻子,真香啊!这时候爷爷已经从山上拉露水回来了,把又凉又湿的大手往我脸上抹,抹得我一脸露水。这也是端午节的讲究。据说这样可以明目,对眼睛有好处。三叔手里是一大捆艾草、桃树枝,他把这些用红布条捆了,挂在门楣上。总之都是为了辟邪和健康。我也不多问了,我只关心什么时候让吃粽子啊!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全家人围坐在方桌旁边。奶奶端上小砂锅,打开一看,我愣住了:不是茶叶鸡蛋吗?怎么变成粉条烩猪肉了?三叔拿出一个瓶子对爷爷说:“爹,这是雄黄酒,喝点儿吧。”说着给爷爷到了一杯。奶奶端上一个小盆,里面是鸡蛋,鸡蛋已经变了颜色。奶奶又拿来一个小篮子,一篮子都是清香的粽子,粽子还冒着热气呢!
第三天,我大舅来了,给我带来一件花裙子,是粉红色的小碎花,我很喜欢。大舅说要去城里见我爸爸妈妈,要带着我到城里上学读书。我自然是很高兴。奶奶偷偷地抹眼泪,爷爷说:“没出息的娘们,哭什么,孩子去城里找爸爸妈妈,是高兴的事儿,你看你这个老太婆……”奶奶破涕为笑了。我说:“奶奶别难过,明年端午节我还回家来吃粽子”。
到了城里才明白了,城里不但没有那些丰富的食材,而且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包粽子,要吃的话,就是买。而买的那些粽子无论如何也没有奶奶做的那种特殊的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吃过的粽子数不过来了,可是在我的心中,最好吃的粽子还是奶奶包的粽子。那是地道的家乡味儿,吃着它才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啊,我童年时代的端午节,一去不复返了……。
端午节散文篇十二
对于节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为的是能让日子往好处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时间就给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节日的到来亦或是已经过去,我才恍然明白,这已是该过端午节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节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过节。
记得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节我们院子上屋的来友哥要结婚了,那几天整个小院像是沸腾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就连街上的四邻也前来帮忙,最热闹的还算是我们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还闹事的孩子们,在我的印象中那几天真的比过年还要热闹。
大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有包粽子的,有做绿豆糕的,还有炸油糕的,大人们一见到我们孩子就往我们的身上挂一个香包,有几次我们几个孩子为了那个香包香,那个香包好看而闹得不可开交,大人们不管我们的吵闹,看着我们只是在一旁笑,但他们的手脚是不会停下来的。
前来道喜的人们挤满了我们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来的都是客,最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的事,那天来了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们更加的能疯,我们很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几个孩子在分手告别时哭的哇哇的,大人们只好留一两个孩子在小院过夜,几家的孩子都在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这时的大人们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我那是时搞不清人为什么要结婚,端午节刚过不久,我们几个孩子就问大人,来友哥什么时候还结婚呢?大人们说: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你来友哥不再结婚了,那还有谁要结婚呢?大人说:你们问谁结婚干什么,结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们玩,大人们笑着逗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了,我们就问大人:我们什么时候长大,我们什么时候能结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人们前来道喜,大多有前来帮忙的意思,礼品的`多少都不会受到人们的耻笑或非议,特别是人们一见面时的道喜场面显得更加的融合,亲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来心里总有一种难于言说的留恋,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亲人们,我只能想念他们,而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一样。
我记得那天的晚上,来友哥的爸爸还给我们这些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也许我是从那时起喜欢上了屈原,后来又喜欢上了屈原的(橘颂),特别是经过郭沫若改编的新橘颂,更使我永远记住他。
辉煌的橘树呀。
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
独立不移。
绿的叶。
白的花。
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
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
色彩多门么美丽……。
我一遍遍默记着,在心里一遍遍朗诵着,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这也许就是我心中的端午节了,一个久以记在心里,又很少拿出来在看一眼、想一回陈年旧事了,但在我把它当成一种正经的事来看的,在美好的过去也会被忘记的。
端午节散文篇十三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粽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粽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粽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散文篇十四
说来很巧,我家乡所在的那个行政村的名字就叫“黄石”,这个名字很好很大,因为很远的地方有个城市也叫“黄石”,而天下叫“黄石”的地方或许很多。
我没在黄石文焕堂那个地方过端午节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端午节是乡亲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去乡亲们的端午节我很熟悉,现在他们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我也比较了解。
我十岁前的时候,农村的劳动生产还是吃“大锅饭”的集体出工形式,这样,农村的节日也便有了特殊的方式和氛围。那时候,乡亲们除了一年中的几个传统节日,几乎天天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忙整地,忙播种,忙收割······他们那双劳动的手确实难得停下来,于是庆祝节日就成了他们“休闲”的最好方式。
眼看农历四月就要过去了,夏种夏耘的活儿也忙得差不多了。地里的豌豆蚕豆不见了,当地品种的油菜早就收了,田间地头坡上的麦子这时也熟了,一年中第一个丰收季节就这样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在人们的喜悦中也就来了。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谈论端午节这个话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快端午节了,我家女儿满姑这几天可能就会回来看我。”这是有女嫁出去的大娘大婶口头上常挂着的话。“端午节那天学校应该会放假,我家的春儿那天应该会回来得很早。”这是隔壁邻家老何常常说的话。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让老乡们兴奋起来。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个日子乡亲们都不会记错。五月五日这一天天还没大亮,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尤其是当家的大婶大娘们。我们家乡端午节这天有个习俗,清晨谁能第一个从井里挑回水做饭吃,谁家今年就更吉祥安康。没错,乡亲们的清泰平安意识是非常强的,于是,他们就都想第一个到井边去挑水。为了这第一担水,家中的妇女或男子可能都没能睡好安稳觉。
清晨,窗外还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喧哗声了。端午这个时节正是芒种刚刚到来不久,清晨时候天气还比较凉爽,空气中带着一丝丝的花香——屋后山坡上的栀子花开了,它幽淡的香味四处流溢,让人心醉。屋场边不远的地方有口四方边沿的老井,井水不溢不降,水位常年保持在一定高度。井水总是那么清澈,因为水中生长着一种幽青的水藻。井边有人在对话,有放下扁担的声音,有桶子相撞的声音。五月端午第一桶水谁也不想错过啊。尽管大家都这样想,但这第一担水常被那个叫“许娥”的大婶挑走,因为她特别勤快。
为了庆祝节日,端午节这天,队长早就安排好了清晨要宰杀谁家的肥猪。我所在的村庄不是很大,人口七十个左右,但这个村庄是由三个小村庄组成的。我住的这个村子就叫文焕堂,另外两个分别叫廖家冲和豹子岩。
端午节这天的杀猪活动往往被主人安排得很早很早。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爱看村里节日这天的杀猪打鱼场面。天未大亮,外面正大厅门前人声喧哗。这时外面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但一下子那待宰的肥猪就发出了尖叫的声音,接着猪的脖子部位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猪的声息渐渐小了,最后,那头大肥猪就被摆放在地上,一点动荡都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乡村里的被宰杀的猪的嚎叫声往往都在几个传统节日响起,这种声音往往能起到使节日气氛更浓的渲染作用。说句实话,我并不是没有生命悲悯意识,但这动物既然改变不了“家猪”这一身份,那么它迟早挨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端午节的当天或是前一两天,有女婿的人家一定会得到女儿家的节日礼物。在路上或在村口,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日子里碰到给父母送礼的女儿女婿。在我们乡下,不管是谁家的亲戚,你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大家见面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这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人至今都对那种温暖的乡情亲情感受很深。那时客人盛放礼品的东西都很传统,要么是一个挎包,要么是一个精致的竹制篮子。
送礼的女儿女婿们来到家门口,做父母的自然会喜出望外迎接他们。乡亲们都认为,嫁到外面的'女儿能在节日这天给父母送来丰厚礼物,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耀面子。端午节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新鲜猪肉、黄糖和面条这几样东西,差别只是质量高低不同而已。其实,送端午礼的人除了女儿女婿,还有那些处了对象但还未结婚的青年男女们,他们更乐意在这时来送礼,因为这样的送礼行为更是一种对外宣示自己人生婚恋大事的最好时机。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买上黄糖、面条这两样节日食品,加上村集体分发的猪肉和草鱼鲢鱼,乡亲们的节日生活就显得格外有喜感了。那个年代,不管哪个家庭都不可能天天吃鸡鸭鱼肉什么的,但节日的生活安排自然跟平时不一样。
端午节的早餐,每家每户都能吃上自己做的美味面条。面条是自家的土麦做的,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到街上买来好的精制面条。那时我们吃面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方便普遍,什么原因呢?物质匮乏啊。
端午节的中午,我们村子同一姓氏的一大族人都会把自家的精美菜肴等东西端到大厅的长条桌上来,准备共同祭祀祖先。香烛的烟光和爆竹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们正在享用后人供奉的佳肴,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不默不作声,心里一定想了很多很多。祭祀完祖先后,各家各户才把菜肴端回去,然后一起共进节日午餐。
端午节的前几天,乡亲们就会到田头地角山边挖些艾草,并把艾草洗净晒干。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或端午这天的早上,各家各户还会到塘岸水边挖些菖蒲回来。到了端午这天,人们一大早就会扎一把新鲜的艾草挂在门楣上,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里面含有某种杀菌物质,它发出某种特殊的清香,确实有驱蚊去秽的功效。
家庭妇女把艾草和菖蒲放在水中,然后把水煮沸。用这种配制好了的冷却下来的汤水洗澡,它的功效确实胜过现在广泛使用的沐浴露。不管乡亲们怎样使用艾草和菖蒲,这都反映了他们祈求生活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
节日这天哪家宰杀了庆祝节日的大肥猪,主人就会特意做好米豆腐,并在每碗米豆腐里配上几大块炒得焦黄而香味扑鼻的肥肉,再加上煮好的大块猪血。这样一大碗由米豆腐、猪肉和猪血组成的食品就成了送给别人的最好东西。每家每户都能得到主人送来的特别“礼物”,于是喜悦的气氛就这样在整个村庄里弥漫开了。
端午节时的太阳光已很强烈。洗过端午水,一年身子轻!小孩子这时的心已是痒痒的——他们都想从这一天开始就到大水塘里去自由自在地洗冷水澡。小孩子们吃过午饭约半小时后,就三五几个人约定到大池塘里去洗澡。小孩子到水塘里去洗澡,大人可不用担心,因为我老家门前那口大池塘历史以来都没发生过溺水身亡一类的安全事故,这也许是家族祖先们冥冥之中在护佑着整个村庄的原因吧。
农历五月,乡村里早晨的太阳光特别柔和特别灿烂,照得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乡亲们为端午节忙了一天,但他们都感到格外轻松,格外自由,格外舒心,因为他们平时内心里十分压抑的某种情绪在节日这天已经得到彻底释放。
过去乡下简朴的节日生活方式不知是从哪个年代哪个祖先开始的,反正,他们祖祖辈辈就这样爱上了它。据我了解,现在乡下的节日生活方式和气氛已经大变,就连过去一直沿用下来的节日祭祖活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许多乡亲为了生活都已云散四方,端午时节他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来。
端午节散文篇十五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记得小时候,村前有一条河,每到初夏河坡上都会长满青青的芦苇。风一来苇叶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摇摆的样子很是潇洒。那时我们时常会到苇丛中去玩耍,摘下一片苇叶,卷成一个哨子,就会吹出嘹亮的声音。艾叶也是常见的植物,沟坡渠边常常都是。艾叶有一种清气,有醒脑的功效。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如今,母亲老了,头发白了,眼也昏了。可她还是会煮好了粽子,叫我拿回家来。我知道在母亲眼里我从不曾长大,即使我已有了孩子。看着粽子上缠绕的丝线,我觉得它也缠住了我的心。
端午节散文篇十六
五月的端午节还没有莅临,端午粽子、端午粽叶早已疯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粽子叶也是从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涨到十几元一斤的,东西越贵的时候,越是没有还价的余地的,昂贵的粽叶,飙升大枣,抬高的大米、江米,贵的你不敢去讨价、还价,几乎都是不让你用手去摸的,买东西的人就是有点吊诡的,愈来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说:枣庄买卖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实就是如此,买点粽叶,你要是一连跑几家的,其实仿佛是商量好一样的价格,一样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摊点前只要有几个人去买,不一会工夫,就会黏上好多好多蜂拥齐上一大群人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得你浑身是汗水不罢休。鸡蛋也是水涨船高,艾叶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钱只管买了。问一问价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则就没有了。因为时间不饶人的。这么个时候,能有人去卖都不错了。其实就是有人专门去在煞黑的时候才从家里用自行车子驮来故意的去卖个巧钱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心里还没有来得及买的因素。巧钱巧钱,不巧,不卖钱,不巧不赚钱。图的就是巧钱的。
粽子和艾叶同煮着吃,是端午节的特有的节日,在头一天晚上煞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门上插上一两枝子艾枝子,说是辟邪,说起辟邪来,我是不信的,几枝艾叶就能够辟邪?能够驱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跟人随大溜的,图的就是心里作用,图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说法的。不啻能够纪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够带来辟邪,带来好运、吉祥!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不让大鱼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们怀念,每到五月五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诗人能够值得全国上下人们纪念,能够值得人们给予纪念的日子,能够值得于韩国共同争斗屈原的节日,确实是了不得的,伟大的人物。
年少时,我家的门前就是芦苇汪的,芦苇茂盛稠密,苇子叶是那样的大,不像现在的那样的瘦小,一个苇子汪,就是能够满足一个村子上所有人来劈了,苇子叶是厚厚的,翠绿的,家家到苇子汪里去劈开掉大大的苇子叶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冲一冲的,然后用一支苇子叶卷曲好,装入大米、江米、大枣两个,再包好用线缠上,放到大锅里,然后再放些鸡蛋、艾叶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锅里闷上一会,就可吃了,到了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门的从事其他事情的。在这一天里,家里吃鸡蛋的时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几乎每个人能够吃上超过两个鸡蛋两个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鸡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还是没有饿的感觉的,母亲说都是鸡蛋撑得。家里剥下的鸡蛋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着给小鸡吃的。捣碎后放到小鸡面前,小鸡都是你争我抢的嘴叨着吃的,也是挺香的样子。艾叶茶据说能够治病的,艾叶茶我们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艾叶是传说中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艾叶茶能够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叶茶还能够调节止血等功效。在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晒干,到了晚上用艾叶烧,不着的最好,沤烟,家家炊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蝇飞逃夭夭,深夜,烟消,人们进入酣梦入睡香甜。
眼下,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晚上,夕阳刚刚“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齐鸣,经商的人最为信邪的,在家里摆上香烛、粽子、烧鸡、水果等贡祭品,全家人全桌满汉全席,好酒佳菜,看着电视,听着音乐,伴着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端午节的浓浓的的温情高潮,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小孩子拿着艾枝子到处的追打着、嬉戏着,在外追打着萤火虫,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铺躺下。
端午节早已作为政府规定的假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节日里,是五月的节日,是孩子还没有出高考成绩的时候,孩子心理是十分兴奋满满的,如若出来成绩,那就更当别论的,有高兴的,有郁悒的,有悲伤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兴的,尽兴的,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使我的心变得温柔湿润,幸福的泪水随着岁月春暖花开。
端午节散文篇十七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散文篇十八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眼下又到了享受这个农历节假的日子,使人感想颇多。
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同时除夕夜在假期内。国家的法定假日从原来的10天改为到11天。从五一长假消减两天,挤兑给清明、端午,又新增一天给中秋。
政府减少了阳历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假期,添加了农历民间节假,首先必须肯定国家的假期改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及情怀。。由此可见,国家不仅重视严肃的政治情感,同时也兼顾深情浪漫的民俗民风。
有人说这些民间节日只有国家、市井热衷,这话显然是个人臆断。如果不是民间流传、百姓情系,国家能如此体恤?说到底还是先祖后代久传不衰、们肆意渲染、情有所衷的结果。从某种角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能充分体现从上到下的“恋旧”、“怀旧”情结。民间风俗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升华,是大多数人的心境和情怀在节假日中得到挥发和释放,可谓顺民意,应民心。
农历假,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同时也将华夏民族的古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扬。由此说来,这也是一种促进和弘扬古今文化衔接的手段和平台。
端午节散文篇十九
现在,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早已经不再亲手做粽子了。自我远离家乡之后,恐怕母亲也不再做艾叶荷包了吧。那寄托着奶奶和母亲的浓浓爱意的粽子和艾叶荷包,却一直保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尤其到了端午节,更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千里之外的奶奶和母亲。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远方的奶奶、母亲,你们还好吗?
端午节散文篇二十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虽然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还算是最好的。而母亲的端午,也总是别样。那时候,我们镇子上并没有见过卖粽子叶的,有的话也是极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时候,人们也就少了许多讲究。所以母亲那时候给我们兄妹的并不是一个个冒着竹香气的粽子,而总是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皮鸡蛋。鸡蛋都是自己家的鸡下的喂粮食的散养鸡蛋,并不比今天标明为柴鸡蛋的那种有丝毫的逊色;一锅有大枣的紫红和大米的纯白交映着的香喷喷的米饭,总会令人迫不及待。鸡蛋和米饭都是母亲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锅里的,在我们的睡梦里,便做着一个香香美美的关于五月端午的好梦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鸡蛋就已经放在桌前了。然后旁边还有母亲刚刚去地里采来的艾蒿和车前子。
艾蒿插在大门口和屋门口,还有一些艾叶被摘下来,放在母亲早已选好了的小小布块里,缝成或心形,或长方体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两种颜色的布料对接而成,颜色鲜艳,大小相等:大红配墨绿,紫红配天蓝,淡黄配粉色……然后,母亲用自己手搓的几种花线混合在一起的线绳穿起来,挂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长长地搭在胸前,随着我们吃饭后的满足里,寻一份精神的快乐,各自拿着胸前的荷包相互对比着。不久之后,在我们的蹦蹦跳跳中,那三两只颜色各异的荷包也会欢快地上蹿下跳着。幸福也就不请自来!
据说这种荷包是夏天用来防蚊子的。
车前子,是一味中药,在我们当地叫做猪耳朵穗子。这种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叶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猪的耳朵一样。而叶子中间长出来的长长的“果实”,就像是麦穗的模样,虽然看起来更加细细长长的,但形状却是像极了。母亲总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去家外不远的坝的两侧(也许提前早已看好),或坝下的地里与沟边拔回一些还带着晨露的车前子,洗净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铁锅里?熟,再晾好,装在三四个奶奶吃罐头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们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来用开水冲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涩,多多少少有一点像今天的“莱芜老干烘茶叶”的味道,颜色也差不多。几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为这个说起来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医生再花钱治疗,免了吃苦药喝苦水。
其实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时也还有防暑降温抑菌的作用。得了红眼病,还可以用这种水来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黄痰,也可以喝这种水。可以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这一天太阳没出来之前采用。
于是后来才知道,母亲的端午节,是从前一天的夜里就开始的,整夜不睡觉。每一个端午,就像过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善良钟情,又聪明贤惠,爱心满满,便集中体现在了端午节这一天。
后来,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亲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这一天,给小宝宝们从后脑勺上剪下一小缕头发来,缝在大红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状,依然用母亲手搓的花线小绳子,系在小宝宝们的手腕上,据说保佑宝宝们平安健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走过青春(汇总20篇)
- 2023年可爱的熊猫帽怎么写(通用8篇)
- 精神胜利法散文简短(汇总10篇)
- 最新画角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大全13篇)
- 最新英语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通用(通用14篇)
- 妈妈写给女儿一封信(模板15篇)
- 美丽的太白湖范本 太白湖日记(4篇)
- 快递公司证明怎么写(实用19篇)
- 部队军事训练年终总结通用(优质10篇)
- 2023年竞选劳动委员怎么写(模板17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