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华历史故事(大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2:19:44 |
  • ZTFB |
  • 8页

总结是一种有益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流畅,段落转接自然,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一份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中华历史故事篇一

当初齐桓公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却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没有任用管仲,齐国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真是令人玩味。

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在最后“一匡天下”,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随着而来的是万古的芳名和丰功伟绩,然而遗憾的是,齐国的霸业未能持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着的时候很伟大高高在上,死的时候却很凄惨。齐桓公就是那么一位。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

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边辅佐自己,而鲍说牙呢也被齐小白看重,拜其为军师。两位至交,各自辅佐一个君王,都很卖力。可是这王位始终是攥在哥哥齐襄公手里,齐襄公也总是怀疑,两个弟弟要和自己争夺王位,便想设计把二人除掉。听闻消息的二人,赶忙带着各自的师傅出逃,公子纠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成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孙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鲍叔牙、管仲为自己辅佐的公子谋划,都想趁着国内内乱回国即位,为了争取时间,管仲拦截公子小白的时候,用箭射杀他,齐桓公应箭倒地,管仲以为除掉了齐桓公,便不慌不忙回鲁国将公子纠送往齐国即位。当他和公子纠来到齐国时,却被告知齐国新君主就是齐桓公。而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之后,却唯独把管仲留下来了,不仅没有加害于他,还重用管仲为相,得益于这个“仇人”,齐国的国力恢复得很快,并迅速在各诸侯国中崛起。

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导下,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注重经济的发展,“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抓住了经济,就抓住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实质。接着任用贤才,发展政治“作内政而寄军令”,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同时顺应时势,“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肥瘠征税,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尊王攘夷”可以说是齐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逐渐失去了对众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周天子共主的思想,齐国如果贸然征伐蛮夷,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反感,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拉拢收买弱小诸侯国既减少了争霸的阻力,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齐国凭借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后成为了春秋各诸侯国的老大,但齐桓公晚年失去了管仲、鲍叔牙等良臣,开始听信奸臣之言,最后被活活饿死。

史书记载:桓公好内,多内宠。在朝堂上一本正经的齐桓公,其实也是个好色之人,有三位夫人和很多宠妾,其中周王的女儿王姬、徐姬和蔡候的妹妹蔡姬都没有子嗣,他的宠妾们倒是为他生了还几个儿子,随着齐桓公的去世,他的儿子们又上演齐桓公和公子纠曾上演过的戏码,为了即位而自相残杀。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死后曾被立为齐侯,做了几个月的齐王就被杀掉了。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齐桓公后,盛极而衰的齐国一度沉寂,直至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中华历史故事篇二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公元1559年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其父替其取名为努尔哈赤,满语的意思为“野猪皮”。这个名字的来历,伴随着一件奇事。据说努尔哈赤的。

母亲。

显祖宣皇后,在怀着努尔哈赤的时候,曾经梦到一位健壮的汉子,将一个被野猪皮包着的婴儿放到了他母亲的怀中。结果第二日,努尔哈赤的母亲就生下了努尔哈赤。他的父亲听说了这样一件奇事后,认为努尔哈赤的降生一定是长生天的旨意。于是给他取名为努尔哈赤,并对其悉心教导,寄予厚望。

努尔哈赤也许正如其父所想的那样,的确有着过人之处。他二十五岁时在祖居起兵,随后便统一女真各部。对于作战,他不仅勇猛无双,而且擅长谋略,多次打败明王朝的军队,后在关外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迁都沈阳后更是迅速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虽然1620xx年,在宁远城之役中败给明将袁崇焕,败给袁崇焕并不能阻挡他的脚步。同年4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真正的意外发生在他雄心满满,意图征服蒙古之时。亲征蒙古三月后,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之后便不治而亡。他的继任者八子皇太极继承了他的雄心壮志,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誓师征明时说,他这一生有“七大恨”,告天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第一恨,我的父亲和祖父,没有损害明朝的一草一木,明朝却平白无故挑起边境争端,害死了我的父亲和祖父。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窬疆场,肆其攘村,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第三恨,明人违背誓言,越过界限,侵扰我方村落,我依据誓言将其诛杀。可明朝却不遵照之前盟约,要责问我擅自杀人之罪,捉走了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的十多人,在边境将他们杀死。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第四恨,明朝派兵越过边境帮助叶赫部,还擅自?以另外的女子代替我聘娶的女子,让其改嫁蒙古。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第五恨,?柴河、三岔、抚安三个地方,是我部世代都在这儿耕种居住,明朝却派兵逼迫我们不许收割粮食,让我们离开这个地方。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第六恨,叶赫部?获罪于天,明朝却偏听偏信,派遣时辰让我放过叶赫部,还对建州大加侮辱。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这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第七恨,当初建州和叶赫部,多次征战,建州终于遵从上天的旨意,拿下了叶赫部。偏偏明朝从中作梗,让我将叶赫的疆土还给他。但是对建州之人,数次被叶赫部侵略,却无表示。各个部落国家之间征战,顺天者胜,逆天者败,这都是上天的旨意。如何又能使死去的士兵死而复生,将人还给叶赫呢?既然大国的君主是天下主,又为何独独对建州如此呢?现在联合诸部合力攻打我,如今明朝帮助被天厌弃的叶赫部,是违抗天意,是非颠倒,乱下定论。

这七大恨,也许的确是努尔哈赤决心攻明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努尔哈赤一早就有建功立业之心,否则也不会早早的跑到明朝边境处去考察。古代起兵,总要找点理由告诫苍天,以告知众人,我这么做事名正言顺的,是替天行道。

清太祖努尔哈赤,全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于公元1559年,公元1620xx年因病去世。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汗国。他一生勇猛刚强,由他一手打下的基业,成为皇太极建立清朝,入主中原的重要倚仗。和许多古时帝王一样,努尔哈赤的一生都伴随着各种传奇的故事。

据说,努尔哈赤出生前,他的父亲居住在一座山下,那山已经有了龙的形状。当时大明有能人算出有龙气在山中孕育,于是派人前去,看见山就挖,想要断这还未成形的龙脉。挖了那么多山,哪知却漏了真正的那个。努尔哈赤的母亲怀着他的时候,许多神女半其身旁,保她平安。临了要生他的时候,刚走出居处,还没到产房,就生下了努尔哈赤。奇异的是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有层层叠叠的祥云漂浮在天际。

努尔哈赤年少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续娶的继母待她不好,于是努尔哈赤自己离家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年到头都住在居地,凭借采药贩马为生。有一天和同伴一起进山挖人参,偶遇猛虎。那个时候遇到老虎,就意味着没了性命,努尔哈赤就出去想要舍命喂老虎,让其他人离开。可是等他出去后,老虎只是看着他却不上前,于是努尔哈赤就拿起石头打它。斗了几回,老虎就逃了,将努尔哈赤引到有人参的地方才倒下去死了。这使得努尔哈赤收获颇丰,大家都认为这个极为神奇,认为是努尔哈赤做的。

神鸦护主,太祖起兵后,有一次攻打明朝军队,因为失误,打败于明军。明朝为了斩草除根,派人袭杀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受伤晕倒在地。眼见明朝军队快要赶到,要割下其首级时,一群乌鸦突然飞来将努尔哈赤围住,仿佛在啄食他的身体。世人都知道,乌鸦是不吉祥的生物,因为它们以吃尸体为生。所以明朝军队以为努尔哈赤已经死了,于是就撤军走了。哪知第二天努尔哈赤又醒了过来,平安无事。

关于努尔哈赤为什么会定都沈阳。说有一天努尔哈赤与众部商量定都之事,正在众人为定都何处而吵得不可开交时。外面突然有人来报,说是一位老人前来拜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下令让人进来,那老人一进来就大笑道:“王爷,我家住在沈水南边的奉集堡。前天村东头的树林子里忽然飞来了一只凤凰。凤凰是鸟中之王,吉祥之兆,飞临这里,必定是王爷您洪福齐天,因此特地跑来向您报喜。”于是就这样定都沈阳了。

关于努尔哈赤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但大家都知道每个帝王都喜好给自己加点祥瑞之事,以诏告百姓,自己是天授的皇权。所以当故事听听就可以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怕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统一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一生有16位妻妾。皇后两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追赠旋夺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妃1位,寿康妃,博尔济吉特氏。正妻两位,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继妃,富察衮代。侧福晋四位,侧妃伊尔根觉罗氏,侧妃叶赫那拉氏,侧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侧妃哈达那拉氏。妾七位,庶妃兆佳氏,庶妃钮祜禄氏,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哥,庶妃西林觉罗氏,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庶妃德因泽,庶妃阿济根。

儿子有16个。

皇长子,爱新觉罗·褚英,废太子,追封广略贝勒。皇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礼烈亲王。皇三子,爱新觉罗·阿拜,镇国勤敏公。皇四子,爱新觉罗·汤古代,镇国克洁将军。皇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母为继妃富察氏。皇六子,爱新觉罗·塔拜,辅国悫厚公。皇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饶馀敏郡王。皇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皇九子,爱新觉罗·巴布泰,镇国恪僖公。皇十子,爱新觉罗·德格类。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巴布海。皇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罢英亲王。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赖慕布,辅国介直公。皇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睿忠亲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豫通亲王。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费扬果,黜宗室。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为皇太极成就帝位,铺下名路的一代雄主。这个威猛的男人,一生有许多女人,史上记载的就有16个,其他没有记载的不知凡几。但随着这个男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女子只有两个。一个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一个让努尔哈赤求而不得的女人。另外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从她12岁起就一直陪伴在努尔哈赤身边,直到努尔哈赤去世之前,也只让她一人随侍在旁。甚至因为她,而让皇太极继承汗位有了很大的变数。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即历史上的叶赫那拉氏。布喜娅玛拉是小说《独步天下》为其冠上的名,真名不详,历史上将此女称为叶赫老女。叶赫那拉氏,是生来便被关外各部重点关注的女子。因为她带着长生天的预兆降临,出生时大萨满预言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

这样的预言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给她带来的除了艳名远扬,多半就是成为政治砝码,继而带来一系列的腥风血雨。也许冥冥中真有所谓的命运,叶赫那拉氏长大后果真成了一位容貌无双的绝色佳人,被人称为“女真第一美女”。她的美貌名扬女真各部,无数的英勇男儿为之神魂颠倒,希望能求取这位女子。叶赫那拉作为叶赫部的公主,还带着“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降生,能够娶她的只能是各部首领,再不然就是各部的继承人。

她一生被许配给了好几个男人,拥有着“一女亡四国”的传奇经历。努尔哈赤为她征战各部,更甚者向明发起。

战争。

也有她的原因。努尔哈赤誓师征明的“七大恨”中:“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这位已聘之女就是叶赫那拉。不过努尔哈赤到最后都没有得到这个女人,东哥三十三岁时嫁给了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出嫁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因为她出嫁时已经三十三岁,当时许多女子在这个女子已经不知是多少人的妈妈了,更甚者孙子都有了,于是历史称其为“叶赫老女”。

努尔哈赤。

生命。

中另一个重要女人,就是他的大妃阿巴亥。阿巴亥全名乌喇那拉·阿巴亥,是乌拉部满泰贝勒之女,十二岁就被嫁给了嫁给了比自己大31岁、当时已有七位妻妃的努尔哈赤。而13岁时阿巴亥就被努尔哈赤册为大福晋,一个独身一人的少女,身段还未长开,阿巴亥在努尔哈赤的心中是否如给她的名分那般重要,实在不知。被封为大妃后,阿巴亥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

后来有人告发阿巴亥与二阿哥代善之间关系暧昧,常常深夜幽会。努尔哈赤派人查证后发现一切属实,随后便以“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休弃。

也有人说“私藏金银”这个罪名是属实的,阿巴亥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攒下丰厚的嫁妆,因此私自昧下了家里的金银,并将金银藏在了娘家。努尔哈赤在问罪了她之后,随后派人将这些金银全部查抄了回来。

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阿巴亥就这样被努尔哈赤抛弃了。照理来说,在古代男人将一个女人休了,两者也就到此为止了。但阿巴亥传奇就传奇在这儿,努尔哈赤打下辽阳后,又将阿巴亥接了回来,并且恢复了她的大妃之位。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苦日子后,阿巴亥再次回到了努尔哈赤的身边,直到努尔哈赤身患重病,也只允许了她一人随侍在旁。

叶赫那拉的美貌,让努尔哈赤为其征战各部,甚至还向明朝开战。阿巴亥从12岁就陪在努尔哈赤的身边,因罪被休弃后,努尔哈赤也无法忘怀,又将她重新接了回来。两相对比,也实在不知道哪个是他最爱的那个。大概叶赫那拉对努尔哈赤来说,是心头的明月光,无法得到却也无法忘怀。阿巴亥就是那位细水长流,和他一起过日子的女子吧!

5.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500字。

中华历史故事篇三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称之为“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最终成就了春秋霸业。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形容齐桓公的春秋霸业的,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齐桓公称霸,其实不仅仅只是时机的问题,他能够成功还得益于大批贤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但这位英雄在其光辉的表面之下,又隐藏着很多虚伪、矫饰的东西。齐桓公好酒、好色、好游乐,其实这也没什么。齐桓公在治国上靠管仲,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在霸业成就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让齐桓公有点飘飘然,他开始纵情声色,竖貂、易牙、开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却十分得宠。当管仲重病卧床时,就曾告诫过齐桓公,不能让这三个人留在宫中,一定要驱逐这三个人。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也下令驱逐三人出宫,但是时间一久,觉得少了这三个人生活都没有了乐趣,便又召集他们回宫。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摆布,这些小人就在宫里为所欲为,并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供太监出去给齐桓公喂食,最后索性也不管这个糟老头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他一死宫内争斗纷纷,死后很久都没人搭理齐桓公的尸体,很多天后才处理齐桓公的尸体,那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并且爬满了驱虫,恶臭难闻。听信小人、重用小人,这便是齐桓公现象。

抛开齐桓公后期的昏庸不说,在前期他还是比较称职的一个君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细分析下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齐国是个大国,“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占据有利地位的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富庶之国。当然,自身条件再优厚,也只是为称霸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并不能成就大业,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齐桓公选贤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使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管仲的重商政策,无疑是各国改革里难能可贵的做法。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十二个实干派政治家,他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扫清了内部发展的障碍,齐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国外。

当此之时,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各国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为了打破这个思维,要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为自己的讨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并在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连周王室都要忌惮齐国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号成功喊出后,齐桓公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九合诸侯”、“平定蛮夷”,最终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这一点可看出齐桓公的容人之量,内政外交又看出齐桓公的过人之处,齐国能够称霸不无道理。

中华历史故事篇四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中华历史故事篇五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4子,受封为燕王,生于公元1360,去世于公元1424年,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在位22年,年号永乐。他功绩累累,一手缔造了“永乐盛世”。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既然庙号“太宗”,那么就应该称之为明太宗,那为什么最后又变成了明成祖了呢?要知道,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一国只有一祖,那就是开国君主。

朱棣就算有胆子篡权夺位,但是也没胆子将自己与自己的父亲并列,共称“祖”了。这样一个荒.唐事,并不是他干的,而是后世子孙干的,这个胆大包天的人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至于为什么要费尽心机,甚至违背礼制,要将明太宗朱棣变成明成祖,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太庙之争。

中国古代王朝的礼制都是依循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也就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就是说超出了现任皇帝的血缘关系,就要被移出正殿,挪进偏殿。

虽然明朝的礼制上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皇帝,但其余皆是一样,除了太祖,其余多出来的就要被挪进偏殿。而明世宗是上一任皇帝的弟弟,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并没有当皇帝。但是世宗皇帝不仅要认爹,还要将自己的父亲移进太庙,这就是结结实实的违背礼制了。因为这事,还爆发了著名的“大议礼之争”。杀了很多大臣,终于认了自己的爹。不过移进太庙就有点困难了,因为太庙当时已经满了。按理来说,要挑出一个来,就是太宗朱棣了。但是朱棣是个何等的猛人,明世宗哪敢动他,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将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这样位居祖位,自然就既不动朱棣,也能腾出一个位置来了。这就是朱棣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的前因后果。

通过许多研究,而今对于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子的说法,可信度也越来越高,照理来说,当了皇帝后一般会大封自己的生母。可是朱棣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反而宣扬自己的母亲是马皇后,将自己的生母藏着掖着呢?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正。

二、宣扬正统。马皇后是正牌皇后,若朱棣的母亲是马皇后,就可以说自己是嫡子了。也可以为自己的夺权找到原因,当初朱元璋和马皇后原本就是想把皇位传给朱棣的,皇后之子比太子妃生的朱允炆的地位更正统了。

三、保证血统出生的高贵。朱棣的生母是蒙古人,而明朝又是从蒙古人那儿夺来的天下,要是说出自己的生母,朱棣的一半蒙古血统会给他造成许多麻烦。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朱棣自然不能承认自己的生母,反而要大肆宣扬自己是马皇后之子。

中华历史故事篇六

有感中华历史故事,讲述了84个开天劈得到三国时期的故事。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本书的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故事这样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很高很高,地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个故事折射出现在倡导的节俭,反腐败行动。盘古,世上第一人完全可以生活的开开心心,而他却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生体的部分造出了太阳、月亮、星星等东西。这不值得一赞吗?!现在,坏官们没有一点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是向国家索取,向人民索取他不应该得的东西。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坏官们小心啊!向盘古学习,学习他的精神。

中华历史故事篇七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中华历史故事篇八

《女医·明妃传》里,明英宗与谈允贤爱得难解难分,然而历史上,英宗最爱的女人却是贤淑恭顺的钱皇后。

钱皇后的出身并不显赫,太皇太后之所以为英宗选择这样一位伴侣,就是看中了她的人品和节操。婚后她与英宗相处得十分和睦。英宗爱屋及乌,三番五次想为她的父兄加官晋爵,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而英宗身在帝王家,免不了要广纳妻妾、开枝散叶。换作别的皇后,看到那么多佳丽来争宠夺爱,早就妒火中烧了。可钱皇后并没有心理失衡,她既不干涉丈夫和其他嫔妃来往,也不利用后位去打压任何佳丽。但凡宫中嫔妃诞下皇子或公主,她总是温和地前去慰问,善意地表示关切。

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怎能不叫英宗疼爱呢?因此,英宗虽然子嗣众多,却一直虚设太子之位,期待着钱皇后能为自己诞下皇子。

可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由于听信谗言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事变”中被蒙古瓦剌人俘虏,沦为也先部落要挟朝廷的筹码。当王公大臣们准备另立新主、后宫嫔妃准备全身而退时,钱皇后却将自己积攒的财物尽数奉上,一心期盼着能赎回英宗。

或许是她的真情感动了上天,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英宗由漠北返回京城。回宫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日思夜想的妻子。可眼前的一幕让他有些不敢相信,钱皇后形容枯槁、身患残疾,仿佛老了十岁。当他得知她的双眸因为日夜流泪而失明,一条腿因为日夜跪在冰冷的地面上为自己祈祷而致残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刻,他发誓这一生绝不负她。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由于皇后没有生子,庶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周贵妃权欲熏心,便唆使一个叫蒋冕的太监去向太后进言,希望立自己为后。英宗听说后勃然大怒,立马将蒋冕贬斥,宣布后妃之位依然如旧,钱皇后永远是大明皇后。在他心目中,她的地位绝不能被任何人取代。

两人相濡以沫,直至英宗36岁那年,身患重疾。得知自己即将撒手西去,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患难与共的钱皇后。生怕大臣们逼她去殉葬,他立下遗诏,要求废除宫妃殉葬制度;生怕周贵妃在他死后报复她,他特意嘱咐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此后他仍觉得不够放心,怕儿子最终会偏向生母,弥留之际还拉着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反复叮咛道:“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看着这位君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为寡妻撑起保护伞,李贤不由热泪盈眶,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

“生当同衾,死当同穴。”明英宗与钱皇后这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而成为佳话。

中华历史故事篇九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zd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

最近,我带着对华夏文化的好奇和探秘的欲望,拜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

读了其中的《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了山顶洞人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也就是我们的祖先。

读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我知道了秦始皇不仅统一了中国,还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制和度量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他的“杰作”。

文中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风云;还是变幻莫测的政治权变,抑或是温文尔雅的诗酒文章和大师逸闻,无不体现着精湛的中国智慧和华夏文化的辉煌。

“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多读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增强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我将继续徜徉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一

孝公到秦昭襄王是秦国崛起到成为霸主的一段关键时期。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崛起,秦昭襄王征战东方确立秦国战国霸主的地位。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就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秦武王在位时间短早死,秦惠文王为秦昭襄王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是秦惠文王的出现,对秦国的强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献公时期,秦军与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魏国,打得不可开交,献公晚年,秦魏少梁之战后,秦国割河西之地于魏,秦魏罢兵议和,秦魏的交战,使得秦国元气大伤,在诸侯国之间的威望大减。孝公即位后,为彻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之颓势,以商鞅总领国政,实行新政,力主变法。经过一些列改革后,秦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秦国的综合国力,早已悄悄跃居众诸侯国之上。

时间一晃已经到了公元前356年,这一年秦国的王室迎来了一位新的生命。他的名字叫赢驷,这个预示着闪耀荣光的名字,也昭示着大秦未来的国势。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驷,秦孝公之子。嬴驷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他高瞻远瞩,胸怀国家大义,坚持变法和国家统一,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历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赢驷执政时代的辉煌,他最优秀的品质用士“不唯秦人”大量选举贤才,不在乎国籍身份,这些都极大促进了秦国国力的强盛,他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重用了张仪。他对张仪,求之,试之,任之,信之,最后果然如他所愿,张仪没有让赢驷失望,公元前3,赢驷派遣张仪自秦赴楚,施行反间计,诱使楚国绝齐。使得楚军只身攻打秦国,秦国趁机埋伏进攻楚军,大败楚军,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随后,赢驷又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个国家实行分化瓦解,使得六国联盟瓦解,为秦国一扫天下赢得了时机。张仪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颓势,瓦解五国灭秦之兵,为秦国解除了危机,也让秦国趁势而起。其后,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嬴政是嬴驷的玄孙,换句话说嬴驷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嬴驷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后是秦武王嬴荡。后来武王举鼎而死,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嬴稷即位。而昭王的儿子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就薨了。孝文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嬴异人(后改名子楚)即位。嬴子楚的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

中国历史名人大全精选。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二

乱世出枭雄,不得不说,南北朝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纵观中国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从来都是英雄们的脚步,他们为了王朝、家族的荣誉而战,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战。不管怎样,每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才构成了今天历史长河的星光熠熠。

南北朝时代,大大小小的政权犹如昙花一现,北齐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之一,这个政权的主人竟是汉人高欢。高欢是个汉人,而他能够建立北朝并非是个偶然。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枭雄,是那个时代中最出色的统帅。北齐神武帝高欢(496——547),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

高欢所建立的政权是鲜卑族的,而他本身却是一个汉人,一个汉人建立了鲜卑族的政权,在外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高欢就是要让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高欢能够在鲜卑建立自己的政权,都源于他的祖父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因为触犯法令全家被迫迁徙到怀朔,怀朔是鲜卑人的聚居地,高欢从小就跟着祖父来到此地,自然而然更像一个鲜卑人,史称他“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

各式人物,在各种场合还认识了不少豪杰,时为镇将段长破赏识高欢,很照顾高欢,高欢一直将此事铭记于心。日后等他掌握魏朝大权后,追赠段长为司空,对其家人也照顾有加。

高欢崛起于北魏末年,在他手上,北魏王朝最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高欢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齐王朝,建都邺城。他的崛起还要追溯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而筑的六个军,这几个军镇受汉化程度较大,六镇兵民被边缘化,还受到朝贵的鄙视和轻蔑。因为镇军将领与兵民发生冲突,而导致六镇起义,镇兵镇将遂起义,相互兼并攻杀,乱作一团。高欢先后投靠杜洛周、葛荣、尔朱荣。最终受到尔朱荣的重用。

高欢年轻时从京城洛阳回来就开始预见天下将大乱,从而“倾产以结客”、“自是乃有澄清天下之志。在分别投靠杜洛周和葛荣之后,投奔尔朱荣,劝尔朱荣”讨郑俨、徐纥而清帝侧“以成霸业。之后激使尔朱兆命他去讨伐葛荣残部,最后用反间计而反尔朱氏,这些都反映了高欢卓尔不群的政治远见。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这样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历经艰险,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尔朱兆,陆陆续续地消灭了各地尔朱家族的势力,高欢觉得晋阳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就把这里当成大本营,然后新立了一个王朝。自此,整个淮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北中国基本被高欢占据了,高欢的下一步是打算把关中地区纳入自己囊中。

慕容绍宗:”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将不可为。“可见高欢是个人才。但是高欢的第一个伯乐却不是慕容绍宗,而是娄昭君。娄昭君出身显赫,她是鲜卑族人,北魏真定侯娄提的孙女,赠司徒娄内干之女。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不仅如此还是个识大体,顾全大局的女子。各方面来看,娄昭君是个精明贤惠的女子,高欢能够娶到娄昭君,是他的福气,也是他的运气,因为娄昭君,高欢比任何人在征途上都要走得快。

娄昭君一共生有六男二女,其中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和九子高湛最为有名。高欢的儿子中高洋虽酗酒贪杯但军事才略和政治手腕还是有的,高澄就略逊一筹但不失为守业者,高演勤劳公事,体恤民情算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在为时间太短了,高湛就是个残暴之主了,把北齐的基业逐渐消磨,后有传给后主宇文赟这个败家子,导致北齐灭亡。但总得来说一家之中三兄弟做皇帝,一位准皇帝也算是高家之幸了。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三

历史是一个个曲折蜿蜒的故事编织成的,而故事中又涌现了一位位流芳百的伟人。他们用与众不同的行为在历史这本书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我在学校开展读历史故事的读书活动中收获甚丰。读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人类进步的秘密,读历史故事,让我从中了解到漫长的文明历程。在读中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懂得做人的道理。法国的孟德斯鸠说过: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我就在《中华5000年历史故事》的华佗身上明白到中国沉淀千年的优良品德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我从华佗身上学到做事要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好象他医人那样对症下药。我想如果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就应该向聪明的华佗学习,动脑筋想办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华佗相比,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要开动脑筋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想办法去解决,更重要的是做人要有高尚的品质。做新时期的华佗,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四

春秋战国初期天下板荡,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诸侯国之中,他们依然遵守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法则,强盛的大秦帝国能够迅速在各个国家之间崛起,得益于秦国招募的大批能臣,也得益于秦惠文王过人的识人本领。

坚持。

变法和国家统一,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历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0xx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赢驷少时,因触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脱去宫室之气。他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秦武王在位。

时间。

短而且死得早,所以主要是秦惠文王为秦昭襄王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

嬴驷为太子时,触犯了。

法律。

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认为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因为考虑到太子身份问题,商鞅并没有重罚太子,而是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墨刑,这样一来,法令便畅行无阻了,而秦国的法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太子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赢驷发誓终有一天他会报仇雪耻的怀着对商鞅的怨恨,秦惠文王赢驷作为国家的储君,他在深宫之中一天天长大,终于等到了即位的那一天。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赢驷上台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车裂商鞅。虽然秦国在商鞅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商鞅的变法却极大地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迅速激发的阶级矛盾,又激化了秦国的各种矛盾,商鞅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秦惠文王的权威。本来赢驷对商鞅的印象就不好,现在他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商鞅给杀了。但碍于商鞅因变法而声威远扬,这样平白无故杀害了商鞅,不好向世人交代。计上心头,赢驷就让一个叫公子虔的人,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时机成熟之际,赢驷才把商鞅处以车裂之刑,解除了赢驷心头的大患,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但他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可见秦惠文王的治国才能。

第二件大事,重用张仪,分化六国。张仪是个难得一遇的辩才,《。

孟子。

》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可见张仪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把孟子气死在齐宣王的大殿之上。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张仪来到秦国之时就对秦惠文王许诺,十年之内定会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张仪能说会道,在秦国一路升官,最后成为秦相。而在六国推行连横,使六国内乱,秦国从中渔利。秦国的强盛,张仪功不可没。

第三件大事,攻占巴蜀。秦国的强盛招致了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击,西方义渠部落也趁机攻打秦国,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秦王赢驷采用司马错的战略攻占南方的巴蜀,使秦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而且获得巴蜀的产粮地区,确保了秦国的粮食产粮——这一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公元前320xx年,又遣张仪自秦赴楚,施行反间计,诱使楚国绝齐。诱使楚军只身攻打秦国,秦国趁机埋伏进攻楚军,大败楚军,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随后,赢驷又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个国家实行分化瓦解,使得六国联盟瓦解,为秦国一扫天下赢得了时机。

赢驷派张仪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他很好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才能,又为后世君王平复天下打下了基础。可见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乱世出枭雄,不得不说,南北朝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纵观中国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从来都是英雄们的脚步,他们为了王朝、家族的荣誉而战,为了自己的。

梦想。

而战。不管怎样,每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才构成了今天历史长河的星光熠熠。

南北朝时代,大大小小的政权犹如昙花一现,北齐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之一,这个政权的主人竟是汉人高欢。高欢是个汉人,而他能够建立北朝并非是个偶然。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枭雄,是那个时代中最出色的统帅。北齐神武帝高欢(496——547),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

高欢所建立的政权是鲜卑族的,而他本身却是一个汉人,一个汉人建立了鲜卑族的政权,在外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高欢就是要让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高欢能够在鲜卑建立自己的政权,都源于他的祖父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因为触犯法令全家被迫迁徙到怀朔,怀朔是鲜卑人的聚居地,高欢从小就跟着祖父来到此地,自然而然更像一个鲜卑人,史称他“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

各式人物,在各种场合还认识了不少豪杰,时为镇将段长破赏识高欢,很照顾高欢,高欢一直将此事铭记于心。日后等他掌握魏朝大权后,追赠段长为司空,对其家人也照顾有加。

高欢崛起于北魏末年,在他手上,北魏王朝最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高欢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齐王朝,建都邺城。他的崛起还要追溯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而筑的六个军,这几个军镇受汉化程度较大,六镇兵民被边缘化,还受到朝贵的鄙视和轻蔑。因为镇军将领与兵民发生冲突,而导致六镇起义,镇兵镇将遂起义,相互兼并攻杀,乱作一团。高欢先后投靠杜洛周、葛荣、尔朱荣。最终受到尔朱荣的重用。

高欢年轻时从京城洛阳回来就开始预见天下将大乱,从而“倾产以结客”、“自是乃有澄清天下之志。在分别投靠杜洛周和葛荣之后,投奔尔朱荣,劝尔朱荣”讨郑俨、徐纥而清帝侧“以成霸业。之后激使尔朱兆命他去讨伐葛荣残部,最后用反间计而反尔朱氏,这些都反映了高欢卓尔不群的政治远见。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这样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历经艰险,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尔朱兆,陆陆续续地消灭了各地尔朱家族的势力,高欢觉得晋阳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就把这里当成大本营,然后新立了一个王朝。自此,整个淮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北中国基本被高欢占据了,高欢的下一步是打算把关中地区纳入自己囊中。

慕容绍宗:”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将不可为。“可见高欢是个人才。但是高欢的第一个伯乐却不是慕容绍宗,而是娄昭君。娄昭君出身显赫,她是鲜卑族人,北魏真定侯娄提的孙女,赠司徒娄内干之女。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不仅如此还是个识大体,顾全大局的女子。各方面来看,娄昭君是个精明贤惠的女子,高欢能够娶到娄昭君,是他的福气,也是他的运气,因为娄昭君,高欢比任何人在征途上都要走得快。

娄昭君一共生有六男二女,其中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和九子高湛最为有名。高欢的儿子中高洋虽酗酒贪杯但军事才略和政治手腕还是有的,高澄就略逊一筹但不失为守业者,高演勤劳公事,体恤民情算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在为时间太短了,高湛就是个残暴之主了,把北齐的基业逐渐消磨,后有传给后主宇文赟这个败家子,导致北齐灭亡。但总得来说一家之中三兄弟做皇帝,一位准皇帝也算是高家之幸了。

嘉靖帝是那么多皇帝中,最幸运的一个。因为他的帝位来的实在太容易了,他什么也没干,就被当权者推上了之位。同时他也是一个很矛盾的皇帝,有人说他英勇明智,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也有人说他昏庸无道,后期沉迷于道教之中,不问政事。不论后世之人,如何看待他,都不能抹灭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权威和功绩。

嘉靖帝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死后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本来和帝位完全无关的嘉靖帝就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是这样阴差阳错的做了皇帝,但嘉靖帝完全表现了他的智慧与治世之才。他刚登基,就下旨大赦天下,大力抑制宦官,开始整顿朝纲,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将明朝“正德危权”的局面打开了缺口。后来他又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还地于民,鼓励耕织。面对外寇的侵略,嘉靖帝拿出了一个大国的气势,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做了这么多,嘉靖帝实际上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昏庸无道,他后期虽然沉溺玄修之中,但前期他勤政爱民,集异纳谏,在他当政期间,还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

这位君主更为独特的是,他虽然后期并不像史书中的那些英明之主一般勤勤恳恳,但他也不像其他昏庸皇帝那般对国家撒手不管。他后期虽然沉迷于道学之中,但实际上他至始至终都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所以史书说他为“中兴之主”,“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并不是一味的夸大了嘉靖帝的功绩,而是这位奇特的皇帝,值得这样的评价。“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之所以能顺利的施展开来,离不开嘉靖帝为他们打下的基础。

这个问题的源头,与嘉靖帝成长的环境有关。嘉靖帝是湖北钟祥人,荆楚之地是道教的源头,在这个地方道教有很大的群众基础,信奉道教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另外嘉靖帝的父母两人都尊崇道教,耳濡目染之下,嘉靖帝对道教当然有一定的情感依托。

另外嘉靖帝喜好淫乐,因此经常吞服丹药助兴。而道教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丹药方术。因此为了满足自己,嘉靖帝在身边留了许多的道士为自己炼丹。他在位期间,道教和道士的地位有极大的提升,许多道士甚至官至礼部尚书,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最后的一个原因,应该是许多帝王都会犯的,那就是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建立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的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就派道士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寻找海外仙山蓬莱。而嘉靖皇帝呢?则是让宫女每日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更为滑稽的是,嘉靖帝因为这个原因,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宫女绑架,甚至差点被勒死的皇帝。这一个事件就是著名的“壬寅宫变”。

不只是“壬寅宫变”。,嘉靖帝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另一个事件,那就是“大议礼之争”。嘉靖帝当上皇帝后,不顾朝臣的反对,把自己的父亲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嘉靖帝这些行为,完全不符合礼制。他为了让自己的父亲的牌位位居太庙,不仅手段铁血的斩杀了一干反对的大臣,还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世祖,使得明王朝成为唯一一个一国两祖的皇朝。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两点污点,嘉靖帝才被有些人评价为昏庸无道,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了不好的收场。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五

当初,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跑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它。”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让人对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平王的臣子,亲自拱手称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理到了极点了吗?”

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

于是,申包胥逃到秦国告急,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七天七夜哀声不绝。秦哀公可怜他,说“:楚王虽残暴,但有像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就派了五百辆兵车救楚国攻打吴国。不久,在稷地打败吴兵。

自尽身死。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中华历史故事篇十六

在唐末农民起义中,有一种颇为奇怪的现象:这场起义的发动者王仙芝、黄巢是贩私盐出身,而协助唐王朝剿灭这场起义的人中,也不乏贩私盐者存在。诸如朱温,诸如钱镠。对于朱温(全忠),人们可能比较熟悉,而对于钱镠其人,恐怕熟悉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

钱镠,字具美(又作巨美),钱塘临安人。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国的创立者。在几十年的生涯中,钱镠先后当过:吴越国王、唐朝节度使、节度使所属都指挥使、私盐贩子和乡里无赖。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钱镠的传说和故事。

钱镠的故事:率20人吓走十万土匪。

钱镠小时,家里很穷,没有上过几天学就辍学了。尽管书念的极少,但钱镠却天性聪颖。史书上说“临安里中有大木,钱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这种军事才能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公元880年,为时达数年之久的王、黄起义爆发。本来就已经坐在干柴之上的唐王朝被这一把火烧得本烂根焦。由于起义军势力大,名头响,各地许多怀有不同目的的人纷纷打着起义军的旗号起兵响应。这些人中有些人和黄巢一样是真心反唐的;也有些人笃信“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想走王仙芝式的道路。还有一些则干脆就是打家却舍的强盗。正所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在钱镠的家乡临安周围起事的就是一股土匪。

他们杀人放火,奸淫一些妇女“军食不给,常以人为食”。先后洗劫了临安周围的几个州县,当时,钱镠已应当地人董昌之邀,结缨从军。

公元881年,临安周围的那股土匪进扰临安。当时,临安守将是董昌,他是唐王朝任命的镇海节度使。虽然是节度使,但由于所辖地盘不大,手下也只有几千人马,这几千人又分驻几个地方。真正守临安的不足1000人,而前来进犯的土匪号称10万之众。一时间,人心浮动,惶惶不安。

当时,在董昌手下任职的钱镠见状主动请缨出战。

“你?”董昌满腹狐疑地说:“别开玩笑了!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守城。出哪门子的击啊!”

“董将军,卑职以为,弃临安不如守临安,守临安不如派兵出临安。以出击代守御,方是以少胜多的御敌之策啊!”

“说得好听。我可没有那么多的兵给你!”董昌这位屠夫出身的将军三句话不离本行“让你领兵出击,还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董将军,我知道城内防守吃紧。因此,不敢朝你多要人马,请拨给我20个劲卒就行!”

“20个?你疯了吧?要知道,这股流匪号称有10万兵马呢!”

“试试看吧,我可以立下军令状!”

“算了!算了!你要20人就给你20人。军令状嘛,就不用立了。”董昌见状顺水推舟地卖了个空人情。在他看来,钱镠此次必是活着出城去,死着回城来(鬼魂)。军令状是立给活人的,对死人还有什么约束意义呢!

次日清晨,钱镠带领他亲自挑选的20名劲卒饱餐战饭,来到了临安城外一处名叫“一线天”的险要之处。这个地方乃是流匪进扰临安的必经之路。

路险极了!在仅能通过一人一骑的路口,钱镠设下了总数仅20个人的伏兵——10个人张弓搭箭,见人就射,另外10个人分骑十匹战马,马尾系树枝,往来奔驰,以充疑兵。结果一战下来,杀死对方近百人,吓退了流匪的'先锋部队。

接着,钱镠又率领他这支首战告捷无一伤亡的20人特攻队转移到靠近临安城的一个名叫“八百里”的险要之处。

临撤退之前,钱镠叫来了“一线天”路口旁边的小酒店的女老板,激之以义气,嘱她勿离此地,又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钱镠退走后不久,流匪的后续部队赶到。

兵过“一线天”,抓来路旁小酒店里的女老板,向她询问钱镠率领的临安兵的行踪。女老板按钱镠的吩咐答道:“临安兵?乖乖,可不得了啊!现在他们兵屯八百里,说是要与你们决一死战呢!”

流匪的先锋官闻听忙对主帅说:“大王,我看咱们还是绕道而行,别去碰临安了!”

“为什么?”

“你想啊,刚才他们人数不多就杀了我们近百人,现在兵屯八百里,不得有几十万啊,我们如何是他们的对手啊!”

“也是,好,绕道,不进临安!”

就这样,仅靠20个人的一支小队伍,钱镠保住了临安,后人有诗称钱镠少时有奇胆,诈言“八百里”吓走十万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