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大全2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3 02:26:33    小编:ZTFB
最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论文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大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2:26:33 |
  • ZTFB |
  • 13页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体,语言简练,以增强总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一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需要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动机。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出发,谈论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界定为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心理历程。下面就先讲一讲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描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学习受个人兴趣、价值观、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学生寻求学习意义并从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例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而对于学习动机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念。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来自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自于获取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他人关系和友谊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相关的因素。

第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就比较好;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相对好一些。这一点对于性格心理发育还不算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学习成绩高,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越多,就越爱学。

第二,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策略运动得当,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来考虑。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带来高的学习胜任感,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待和榜样力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也有很大影响。

第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关系到学习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学者在教学中都会强化学生“我能行”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提升学生幸福感体验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幸福感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灵状态。对于高中生来说,幸福感体验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体验幸福感需要学生拥有从琐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体会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这种“幸福感”的心理支持下,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例如,《信息技术(浙教版)》中《图像处理》一课中,让学生把自己家庭的全家福或与好友的照片作为处理的目标,并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和好友,分享幸福的亲情和友情,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和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二)给予不同年级学生适时的方法指导。

出生于九十年代的高中生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成熟与幼稚、冷静与浮躁、多情与冷漠、自我变现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统一体。而且,他们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最适合的方法指导。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还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信息技术课上,授课教师应多传授一些与计算机历史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高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学生已经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离高考还有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未来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处理好高考各类科目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好信息技术是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

(三)构建积极和谐的班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风、班风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和谐、团结、宽松的班集体会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集体归属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和谐的班风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外,还可以给与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以情感支持和智力支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说,他(她)会有向集体求助的心理指向,而其他同学的帮助,不仅能帮助他(她)克服困难,还能降低他(她)的焦虑、不安或恐惧心理所激发的负面因素,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而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对高中生而言,会获得较深的自我满足感,有利于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四)有效的情感交流,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

对于高中生来说,各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之一,也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除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还要给他们情感交流与倾诉压力的机会,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个性化指导,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指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对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后,根据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结语:

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二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作业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对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阶梯式推进,螺旋式提高。如设计材料分析题,当教师预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困难时,就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摘桃”的“梯子”。学生不但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而放弃思考,而且能通过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气归因。

当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成功为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失败会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总是寄希望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荒废,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成绩往往都很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有运气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搜集在一起,把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画成一个折线统计图。教师利用这种统计图可以很好地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能只靠运气,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降临在你的头上,机遇从来只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只有平时的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取得好成绩。同时出示平时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班同学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达到纠正学生进行运气归因的倾向,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都应该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能。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借鉴归因理论,注意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走向成功。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可表现为:为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提供动力、控制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主要起启动作用、维持作用以及监控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启动其学习行为。当学生启动学习行为后,学习动机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已经启动的学习行为始终能够朝着已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受到学生自身意志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将要做出变化时,这就影响到了学习行为的目标,因此正确,适当的学习动机可以对受到影响的学习行为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以此来排除一切不利干扰因素,以此帮助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有时会对学习效果起促进作用,有时也会对学习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学生认真、正确地对待学习时,学习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然而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强时,因为压力问题,学习效果反而下降。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当的学习动机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1)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清晰、具体的反馈信息。

研究表明,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平时要经常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难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做出评价。

(2)正确运用好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一般而言,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了增加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评价。在现代教育中,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当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批评也要有艺术,而并不是人身攻击。

(3)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当然,开展竞赛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会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获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去探索、去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新世纪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四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下面就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把它主要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学派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还有广泛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十分突出。简言之,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

以上对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目的,每一种理论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具体来说,可以上述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正要上课,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且高度很低。隆隆的响声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学生们涌到门口、窗口,伸出头往天上看,教室里一片混乱。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本来这堂课准备让学生背课文,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很难,然而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飞机的作文呢?于是,他提起嗓子高声说:“同学们请注意,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是未来的飞机设计师》,你们可以自己想像去设计一种理想中的飞机,看谁设计得最好。”正在喧哗的孩子们一下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很快安静下来。(下转第60页)(上接第37页)课后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文。老师批改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教孩子几年了,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投入地写过作文,许多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设想的飞机也五花八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意。本来一堂要砸锅的课却成了优质课。

3.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成就目标理论的代表人物德维克等人提出,人们对于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有学生,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其个人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而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持掌握目标的学生。而对于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让其走向成功。鼓励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教师施以援手,也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3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归因理论对成败的分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多个因素。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正确运用奖与罚。

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强化的例证。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奖励时,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1(4).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五

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长期并存着表扬有益于内在动机和表扬削弱内在动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最新研究表明,表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表扬者是否有真诚的态度;表扬能否增强受表扬者的胜任感和自主感,能否促进受表扬者正确的归因方式的形成;表扬者传达的行为标准或期望是否恰当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对表扬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实施表扬需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1.重视过程取向的表扬,慎用个人取向表扬。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老师对儿童所实施的表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人取向的表扬。个人取向的表扬是对孩子做出的一种整体性判断,指向于儿童自身。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第二种是过程取向的表扬。它是对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或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表扬,指向行为的过程。如“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他可行的方法吗”,“你能认真思考”,“经过努力你就能做得很好,是吧”等。第三种是结果取向的表扬,它反映的是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于具体行为的适宜性。如“你画的画很好看”,“你的数学题全做对了”等。

美国的kamins和dweck考察了成人的不同表扬类型对儿童的影响。他们选取幼儿园的儿童为测试对象。以玩偶为道具利用角色扮演(分别用玩偶代表儿童和教师)在4种情境中分别让儿童完成一种任务,保证儿童在每项任务中都完成得非常好,教师在儿童完成每项任务后接着给予儿童表扬。在连续完成4项成功任务之后,让所有的儿童完成一个诊断性(失败)任务考察先前的成功经验和表扬对儿童反应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成功完成任务之后不管是个人表扬组、过程表扬组还是结果表扬组的儿童,都表现出了比较积极的自我评价、较高的任务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然而,在遭遇挫折以后各组儿童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个人表扬组的儿童在遇到挫折或失败后表现出了高度自责的不高兴,并且放弃了任务的执行;过程表扬组的儿童在挫折或失败后则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仍然继续坚持执行任务;结果表扬组的儿童居于中间。

由此可以看出在成功的情境中,不管何种类型的表扬都能够激发儿童的自信、坚持性和快乐的情感,然而在儿童遇到挫折之后不同类型的表扬则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老师对孩子的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表扬,实际上教会了儿童一些归因的方式。以“你很聪明!”这一表扬为例,在孩子成功时接受了这一表扬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聪明。然而在失败之后这一表扬的效应依然延续,不过已经变成了一种消极效应: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笨”。在发现自己“笨”之后,孩子可能就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了。但是,如果老师对儿童进行的过程取向的表扬如“你能够认真思考,学习很积极”。孩子在成功之后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认真思考,积极学习了。在失败之后,这种表扬的效应则延续为:我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自己没有认真思考、学习不积极的原因导致的,只要我认真学习了就可能成功。这样,孩子就能够继续完成任务,直到成功。

在认识到了表扬给予孩子的延续效应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能够很容易地运用科学的表扬,使欣赏孩子这一理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多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使用的策略。

2.重视及时表扬,慎用“迟到”表扬。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强化理论学说里提到,对所想要的行为进行及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这里的强化当然也包括表扬)。所以,表扬要及时。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积极性,而且还能以此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大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特别是对于在集体中缺少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满足这类学生渴望友谊、渴望被人尊重等心理需要。当然,表扬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点到为止。时间太长会让学生飘飘然,产生骄傲情绪,甚至减弱表扬的效力。

表扬如果时过境迁,即“迟到”的表扬错过了该生对表扬渴盼的最佳时期,其心里应有的那分激动已经淡然;也使其他同学觉得时过境迁,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表扬所产生的效应自然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效果,更谈不上有优化品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心动机的作用了。

3.重视积极鼓励,慎用随意袁扬。

表扬与鼓励是两个褒义词,它们总是和良好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在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它们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法宝。鼓励之“鼓”乃发动、振奋的意思,“励”乃劝勉、振作的意思。因此,“鼓励”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被教育者感觉到自己对他的肯定和期待,使之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迎接新的挑战。表扬之“表”乃讲述、显现的意思,“扬”乃传播出去的意思。“表扬”就是教育者在公开场合,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被教育者的某种行为表现予以赞扬,以树立典范,目的是激励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所以,表扬具有更鲜明的工具性价值。

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产生的影响不同。鼓励体现老师和个别学生彼此间的一种默契、一种信任、一种交流,所以它的影响范围虽小,却很深刻,并因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特别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浓厚兴趣。而表扬因其明显的工具性价值,缺少情感色彩,但影响的范围广泛。不过这一影响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其性质取决于表扬行为实施得恰当与否。恰当的表扬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不恰当的表扬则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

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适用对象不同。鼓励适用于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只要他身上存在一丝闪光点,都要给予鼓励,促使其和谐发展。而表扬则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学生行为表现的典型性和恒常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表扬更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而高年级学生则更适宜一对一的鼓励。

可以看出,教师应运用适当方式多给学生以鼓励,对表扬则一定要慎重。对于自我意识太强的学生,过多的表扬会使其要么骄傲自满起来,要么感到压力太大,从而心理失衡;而那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过度的表扬也会让他们慢慢地变得自以为是。现在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赏识,在课堂上也不管学生问题答得好不好,一味地用“你真棒”,“棒极了”之类的字眼予以表扬,其危害不仅是让被表扬者盲目乐观,还让更多的同学难分是非,实不可取。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六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作业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对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阶梯式推进,螺旋式提高。如设计材料分析题,当教师预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困难时,就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摘桃”的“梯子”。学生不但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而放弃思考,而且能通过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气归因。

当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成功为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失败会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总是寄希望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荒废,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1][2]。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七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模仿性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画出线条流畅的简笔画,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言幽默风趣,教态自然大方,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打动学生,让学生敬佩你,而教师基本功是教师魅力的重要体现。

2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得更好”的信心。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3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一些有趣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磁场》教学中的立体磁场磁感线,那一根根美妙的曲线就像是用手画上去的,学生惊叹不已。再如在《流速和压强》教学过程中,用一根长长的软管甩动可吸起很多碎纸屑,碎纸屑飘向空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鸦雀无声,学生说就像天女散花一样,然后我便取名“天女散花”。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1、瞬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包括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反思并且及时地调整学习状态,不断进步,获得发展。

2、多角度评价。

每个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5及时关注我国科技界的重大事件。

教师应该广泛收集物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如福岛地震中核辐射的危害、超导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测试封装、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的建设等,充分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八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的研究。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结合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应用学习理论,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对这方面引起重视,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到物理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提出具体应用模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类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提出适用广泛的一般原理或学说;第二层次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学习条件的特点,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用该种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模式。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教学条件做必要的选择和完善,才能把学习理论更好的、更完善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教育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物理课堂能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突出接受转变到突出探究、发现与建构,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变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知识理解和记忆、习题训练)转变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性理解合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推动学习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九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摘要: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向、态度以及为了完成数学任务所需要的毅力和决心。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越高,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越好,学习效果也就越显着。学习数学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可以得出,保持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机;目的性;期望教育;评价功能。

一、加强理想与目的性教育,引起数学学习的需要。

引起学习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据调查,初中生对于数学没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学数学没有什么用处,仅是因为中考而学习数学的,甚至有的学生仅仅是因为爸妈让自己学习数学才学习,可见绝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正确的数学观,觉得数学学习可有可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思想方法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从根本上说,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知识与工具,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日常生活的收支、筹资问题,贷款买房,教育储蓄,旅行选择最省钱的路线,单位生产经常进行数学规划,搞建筑图形设计及怎样用料最少、最省钱,制造导弹计算复杂的导弹方程等,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离开数学,正如科学家所说“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目的是激发动机的诱因,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渗透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形成远景性学习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两种动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一旦能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的内部动机,将可以促进初中生的学习更自觉、主动,保持积极性的时间更长,从而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二、重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的的动机,是个人获得成功的一种需要。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功,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使自己产生满足感、荣誉感、自尊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学生攻克数学难题,或者取得好成绩时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称赞后,自身又会更加努力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带动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就越大。而成就动机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一般来说,数学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多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提高数学学习动机。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是很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尚不稳定,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要求,然后逐层落实,采用“低起点、分层次、多引导、多训练、多鼓励”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进度不宜太快,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数学问题,做到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过难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应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后,能把“桃子摘下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设计例题与练习题时应注意层次性、针对性,可以为中差生设计基础题,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为优等生设计中档题、知者加速题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

三、充分利用期望效应,提高数学学习的动机。

初中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对数学有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望效应,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很大,不想辜负教师,促动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数学。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通过言语或行为传递给学生,如课后找学生谈心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整体学习情况,通过满怀诚意的语气传递你的期望,对于存在偏科现象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的文采很好,老师读了你的文章,感觉心情畅达,在数学上也要加油啊,以你的理解能力,只要你努力,定能学好数学的。”对于脑子聪明但是存在惰性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很聪明,脑子灵活,有数学天赋,若能克服惰性,再多点吃苦和钻研精神,可以有更大的突破”等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增加提问次数来增加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教师要常以微笑、点头、注视或者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动机,最终学生会以教师期望的行为来回报教师。

四、注重评价功能,强化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组,在四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被动性,整体水平没有激励组好。这个实验充分表明了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利用期望效应,发挥评价功能,能促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能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吕林海。数学抽象的思辨[j]。数学教育学报,.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一

思想政治课,对许多高中学生而言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在他们看来,学思想政治就是在死记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原理,因而缺乏求知欲望。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讲授政治课时侧重知识点,使学生没有很浓的兴趣。不少家长与学生也受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影响,对高中政治课也不够重视。因此,很容易出现政治课堂睡倒一片,考试成绩红色一片的现象,这让高中政治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笔者通过翻阅一些理论著作,并结合教学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课程要求,奠定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南宁市中考对政治采取政史合卷、开卷考试的模式已经实施近3年,因而中考政治也成为学生要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其次,在初中课改后的思品课本中,有不少知识也与高中有接轨甚至重合之处,这使得政治课在初高中衔接与内容的相互渗透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对学生明确课程要求,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初中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衔接,奠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

2.树立正确观念,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实用性不大,仅仅只是应付考试罢了,政治科目总是被冷落的对象。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政治的观念,让学生知道学好政治不仅为了应付考试,而且作用还很大,能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要让学生知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与其他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学好思想政治,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合格公民。学好思想政治,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可以运用所学的观点和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预见社会发展的态势等。可见思想政治课课的作用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让学生懂得了政治的广泛用途和实效性,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觉得需要学好它,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众多教学原则中,它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知,理解教材,也只有通过实际材料与现实的事例渗透,才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原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问:“在生活中有没有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为呢?”“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兴趣也油然而生。学生接着就能说出一串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乱丢垃圾,有的`乱丢废纸,有的乱倒剩饭……此时,教师还可因势利导,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应该怎样做?这样,通过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授课形式来讲解,这样不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知”到“信”,再到“行”,从而很自然地达到教学和教育目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当,作为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实际,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就是在说自己身边的事情。

4.引导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需要才会萌发内在的动力,有成就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不断探索。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觉到有需要和成就感是培养和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

(l)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需要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设疑或提问,使学生觉得需要掌握那些知识,从而产生驱动力去驱使他们学习,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就能较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从没有兴趣的阶段逐渐过渡到有兴趣的阶段。例如,讲授高一新课《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设计好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探究的问题,课前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我们现在流行的货币有哪些?b.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完成教学后,应适当留下悬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货币吗?有哪些变化?这样让学生明确这些问题后,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去探究。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能根据实际与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兴趣也培养起来了。让学生有需要感,还可以设置符合学生水平的单元试题考试或小考,搜集时政类的题目渗透,使学生觉得必须去学习和掌握某部分知识,否则考试成绩将相对靠后。由于中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绩,都希望自己考试得高分,在分数和面子的驱使下,学生就不敢怠慢,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适当运用心理战,教师说出考试时间后,学生都会紧张起来,忙于备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

(2)适时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有成就感。要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法来实现,但必须因材施问,不能问倒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且答好问题,使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知识学到手,学好的,学生回答出来了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就能树立起来,学生就愿意学、乐意学。不少学生由于基础较弱,成绩相对靠后,都羞于回答,但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有成就感,往往是激发这类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还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考试要建立分数档案,且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进行比较。发现学生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希望他下次考试比这次更好,让他们感觉取得了一点成就,学生自然也会提起兴趣努力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把课讲活讲精彩、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只要运用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政治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总而言之,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才会真正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立桥,何英礼。优秀教育论文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李炳亭。高效课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编辑:易继斌)。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二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认真听讲牢固记忆,积极提出和解决问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形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就能高效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理太难学不好懂,究其原因,不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罢了。我认为,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一个好的例子,一个好的实验,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或者是一句恰当的鼓励话都能引起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作了如下的探讨。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三

导向,同时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语文课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勤奋、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海伦.凯勒如果心态不好,就没有的后来成就。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名人故事。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以朗读为平台,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壮观场面。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四

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 2008 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全国人民已经掀起了一股英语学习的浪潮。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为当代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教师应当运用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应在英语创新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多给予鼓励。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举动、有激情。

1.传统小学英语教学突出了以教师、教材、课堂和知识为中心的特点。教师照本宣科教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缺乏时代性、选择性和建构性,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语言学习被作为单纯知识记忆,机械模仿成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死记硬背词汇、句子、语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3.忽视情感教育和动机激发,忽视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用成年人学英语的方法要求小学生,违背儿童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会有利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是新世纪的最强音。在人类跨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之际,以未来眼光审视小学英语教育发展,以创新精神推进小学英语教育改革,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境界。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的教法,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 (1earning motivation) 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过程或动力。学习动机旨在说明人是为了一个什么原因而学习,为了什么原因而努力学习和愿意为学习付出多少努力。

1.1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例如,一个学生为了精通一门外语,就必须记住大量的外语单词,这样要“精通一门外语”,就成为“要记住大量外语单词”这一目的任务的学习动机。

1.2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素。

2.1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下刻苦钻研。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主要来自三个内部动力:一是好奇心,二是好胜心,三是互惠的驱动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求。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此时他们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和家长等。内部动机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2.2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和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的持续时间短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和互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近景动机受到某些偶尔因素的干扰,远景动机的目标比较抽象和长远,但也需近景动机配合才能有效地起作用。

随着小学生年龄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学习的近景动机向远景目标的初步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以近景动机为主,他们主要吧父母或教师的话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例如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再把学习活动简单地和提高分数等目标相联系了。这时,他们开始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也就是远景动机的萌芽开始出现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远景学习动机才能成为鼓舞他们努力学习的真正动力。例如,小学生希望能在班级中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的动机。

3.2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以外部动机为主,他们把老师或者父母的要求以及同伴的赞扬等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开始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了兴趣,逐渐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了兴趣,逐渐把学习活动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内部动机开始代替了外部动机。

1.1 利用有趣的表演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为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每次授课结束时,根据本课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或在新课开始前,对前次课内容通过表演形式进行复习。这样激发了他们创造的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胆识,能学以致用,有利于语言的巩固和利用。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的单词提前来教,如“snake,rabbit,elephant”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主题为“森林里的故事”。例如:“以前,在大森林里面,有一只调皮的monkey……”,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表示动物的单词,自己编故事。要求学过的动物单词必须用英语来说,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开个“小小故事会”。二是让学生在英语课中自编对话,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和表演才华,深得学生喜爱,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

1.2 利用有趣的游戏,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常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开启心智。例如:“碰地雷”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不太愿意跟读。用此法不错。在一个词下放一个地雷, 这个词是不能读的,如果学生不小心跟读,就是踩到雷了。大家一起数one two three,bomb,向他砸过去!有趣,气氛也好,学生在玩中也学得扎实!

简单机械地重复单词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游戏则令孩子们兴趣大增,精力集中,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来。《教师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教师们首先要熟悉这些游戏,然后根据实际要复习的内容,来确定做哪一种游戏。例如,复习颜色用“color point”,复习数字用“clap”,复习表示动作的词用“charades”,复习名词用“draw and guess”,复习身体各部位名称用“joining game”,复习反义词用“opposites”,要复习身高、年龄、住址用“number me”等等。许多游戏,象“go fishing”、“bingo”等简单实用,这些游戏会给英语学习增添许多乐趣,而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单词。

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我先用英语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hello,i#39;m your english teacher. let me help you study english...”对于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一种新鲜感与好奇感油然而生。于是我抓住时机,用汉语激励学生:“刚才我说的就是英语,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长一只眼睛,多长一只耳朵,多长一张嘴。你们愿意学好英语,和它成为朋友吗?……,”就这样,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敲开了学生们求知的心扉,在心灵深处播下了立志学好英语的种子。我又结合实事告诉学生,“在当今社会,英语是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在申奥时我国副总理李岚清用熟练而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风采,也为我国申奥成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掌握好英语还可以使自己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也可以把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的有用之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横生、悬念于怀,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1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人的心理机制表明,大脑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的信息;右半球是记忆、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并进行模仿的中枢。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唱歌这种形式也就是将大脑的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说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歌曲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了。例如:我在教授《what day is today》一课时,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一周七天时的发音困难和感觉枯燥的问题,就借助了歌曲“days of a week”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以唱促学,以学优唱,并在唱的同时辅以手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并且增强了记忆。

3.2 儿歌因其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习了颜色的单词后,我用中英文夹杂编成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瞅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语调,像哗哗流淌的流水,给人快感,再加上动作就调动了孩子们所有的感官,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单词。

3.3 当“小老师”、“模仿秀”,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说“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 (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sty. (可以作口渴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老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please.”等。

3.4 把身势语带入教室。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比如说在教单词“big,small,short, long”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表示很大;“small”用两个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做出这个动作,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个词。

3.5 运用可爱的顺口溜。英语自身富有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到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顺口溜,再辅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这每一举手一投足,使整个课堂就宛如一场醉人的配乐诗朗诵,学生感到趣味无穷,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兴趣和听说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英语第一册中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我就把各部位名称编成了顺口溜:eye-eye-nose,ear-ear-mouth,hand-hand-face。在做示范的时候我还加上了动作,边说边夸张地用手触摸自己或学生的 eye,nose,ear,mouth,hand,face 等器官,然后带着全体同学跟我一起边说边做动作,先慢后快。重复几遍之后进行比赛,看谁“说得最好,动作最准”。通过这样的安排,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原本枯燥又难记的 6 个单词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易学多了。短短 20 分钟,全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这6个单词并准确地指出来。有的同学课后甚至跑到我的身边一边大声说着顺口溜,一边在我的脸上和手上摸来摸去,弄得我哭笑不得。但孩子们的行动却说明了编顺口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简单、生动,印象深刻。同时,教师生动夸张的表演和学生由于轻松学会知识而产生的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3.6 巧记单词。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小学生一开始遗忘最快,随后遗忘趋于稳定。对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及时巩固,就能降低遗忘率。小学阶段需记忆的单词有百来个,数量不多,但记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如果单纯地用对中学生一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小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从而抑制他们的记忆。利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来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兴奋点,对巩固记忆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给一些单词的拼写添上了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

look 两眼瞪圆是在看,o 不能写成 a;

cup 茶杯中倒茶后要冒热气,u 不能写成 a;

father 爸爸长胡子的,a 不能写成 o;

classroom 上课的房间就是教室;

eye y是鼻子,e 是眼睛,在鼻子两边。

英语学习和其他科目一样,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要忽视在课堂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小群体,他们自觉性差,学习欠主动,又爱面子,怕说错,往往不敢开口,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里。我抓住了落后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后,决定帮助他们纠正这种不良习惯。课堂上,我尽量向他们提那些估计他们能回答出的问题,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完整时加以引导,从不指责。首先给他们养成开口的习惯,以后再由易渐难逐步增加课堂提问的难度。当差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就给他们搭桥,模仿他人练习。如果这位学生坐在前面,就让后面的学生先答,依次向前,轮到他时也就会模仿别人开口了。反之,如果这名学生坐在最后,就由前到后依次练习。这种变换形式的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落后生也跟着开口、动脑,使他们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知不觉地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觉地走出阴影,也能够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上是严师,课后是朋友,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开第一步。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五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六

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志存高远,目标明确

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从而激发学生以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价值,激发欲望

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求知欲的基础是对知识的热爱,是对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刻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向学生阐述知识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可强调、突出知识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职能,同时也要告诉学生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工艺日趋结合,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全面的才能。

三、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首先,要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比能得到老师的夸奖更能鼓舞人心的了。但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价要及时。这样,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评价对学生产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第二,评价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否则,评价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走向反面。第三,评价要具体化。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当首先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同时产生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第四,评价要多样化。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不可能一样,他们的进步大小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评价时应力求避免用单一的、呆板的评语,而应当使用各种生动而贴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具备很多长处,有不少进步,使他们确信他们还能做得更好。 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教育教学材料难易要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跳起来摘的果子比捡起来的好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子,就得准备各种各样的“果子”。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摘果子”成功的满足感和“吃果子”的喜悦感。

再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因材施教。要做到这点必须懂得区别对待的原则。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一般说来,对学习好的学生应该“苛刻”一点,对他们要“严要求,高标准”,但是不能缺乏鼓励,要鼓励他们冒尖,好上加好。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应该鼓励和敦促兼而有之。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有特别的耐心和指导。一方面,他们往往自卑感较强,所以要特别关心他们,要照顾好他们的情绪。比如,课堂上要有机会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且问题不宜太难。这样他们就容易答对,从而获得成功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积极性。如果对老师的问题答不上来,就不要强迫他回答,可以让他先坐下思考一会再回答,或回答另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帮助他理解问题,并加深他对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至于伤害他的自尊心,影响他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要有方法,而且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

四、组织竞赛,诱发动机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登攀等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活跃和强烈起来。

但是,竞赛只能是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不能夸大它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等,竞赛的指标不易做到恰当,因而不能企图通过频繁的不断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竞赛的作用和意义,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关键在于如何适当而又妥善地组织竞赛。

学生的学习不仅取决于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能力等认知因素,还制约于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等心理 成分。其中,动机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动机理论为基础,探讨。

《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动机》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七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

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

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八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2.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3.补习班,鼓励自学+讨论。

对于补习班我是这个观点:不要去读,浪费钱是小事,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得不偿失;若养成孩子对补课的依赖性,养成上课不认真听的习惯,则损失更大。

现在很多补习班鱼龙混杂,资质也很值得怀疑。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4.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十九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具备的较强烈的行为意图、情感意愿或心理需求。这是包括数学教学在内的一切学科得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质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则归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于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拟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就此谈些未必成熟的个人成见。

使学生充分清醒地意识到,学习首先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宣言曾经这样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停滞不前的人。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被卷入了一个新知识急刷增长而旧知识加速老化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老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需要人们善于学习,特别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努力学习。

使学生明白具体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是我们每一个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断学习,善于思辨,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和新问题的解决,才能使自己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智能得到发挥,灵魂为之升华,个性为之张扬。个人学习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学习可以改造社会,现实的学习可以创造未来。

欲望是指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倾向于认识,研究并期盼某一结果的心理意愿。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可以收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曾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当时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看过就断定小李把方程解错了。小李对此非常惊讶,问小明“到底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样深知这一秘法?”大家随即兴趣浓烈地回答说“想”。于是我们便趣味盎然地教学了一课题。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认识冲突是指人们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所面临的现实情景之间的差异或对立。

它常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引起学生对差异和对立状况的注意与关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也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圆形物体屡见不鲜司空见惯,而又对圆本质特征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执意追向“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圆”,使他们对“圆的定义”产生欲罢不能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则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显得立竿见影。

古哲曾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学习,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言其师、信其道、继其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必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与诱导。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轶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进步,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门的治学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况与知识。在这方面,笔者曾给学生讲过“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王——高斯”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对诱导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导之以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件开展适当的数学竞赛是一条重要途径,结合教学适时进行测试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竞赛与测试,信息反馈必须及时,诱导激励必须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每一次竞赛和测试,切实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使自己的进取意志不断强化。同时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标惭趋高远。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比如,对崇高的东本,对美好的东西,对有用的东西,对新颖独特的东西,对幽默风趣的东西,对矛盾对立的东西,对可以身体力行的东西,对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东西,对有益于自己心智发展的东西,等等,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打开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篇二十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学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明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学生对某门学科的重要意义认识得愈深,愈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深入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影响人的动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把兴趣爱好看成是动机体系的一个结构成分,认为通过对兴趣的激发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在以下几方面应引起关注: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入手,引导他们已有兴趣向更广泛、更集中、更持久、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活动或对学习结果的兴趣迁移到学习对象上来,从而培养起对学习对象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激发成就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t=m·p·i。其中t指人的行动趋势,m指行动者的主观愿望,p指行动者对成功的期望值,i是成功的可能性。究其实质,就是激励学生产生成就感,并使之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成功教育”有类似之处。所以,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一丝赞许,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做出进一步努力以赢得更好成绩或更佳成就的促进,还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必须注意的是,在强调“成功教育”的同时,不能抹杀“挫折教育”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依靠它促使学生为了自己的名誉、成绩等级、毕业文凭而去勤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设想自己的大部分学生能在没有严格而明确的教学要求下自觉地进行学习,完成规定作业,安分守己地接受考核,这只是生活在幻想中的教师的企望。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是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见,在严格而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失败的威胁也是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明智的方法应当是,将“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穿插而行,适时采用,这样既不会使学生有“飘飘然”的感觉,也不会使之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当然,也不可走极端,否则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四、运用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先由心理学家威纳于1972年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控制源”理论。所谓“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一般说来,人推究出的原因不外下述两类:当其将某一行动的结果看作是运气、机遇、命运或别的权威人物的产物时,他们便相信自己处于外部控制(即外因)之下;反之,当个体将这一结果看作是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的产物时,他们便相信自己处于内部控制(即内因)之中,学生亦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在考试后的一些谈论,其中以报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复习到考点,或认为考题太难,甚至说些有人还不如自己之类的话为最多,而从自身找原因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他们将失败的原因统统都归结到了不可控制的外因上,以期使自身责任尽可能地减少,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如果听凭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诸如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所以,作为教师,应主动地将学生引导至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诸如努力这种可控制的因素上,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会再次获得成功。

五、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教学中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可以为我们探求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按其“需要层次”的划分,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后,就要追求“爱与归属”的高层次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来的,它让人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友好的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关照、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我们要解决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也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这种需要,即在学校情境中,被奥苏伯尔称为“附属内驱力”的成就动机。教师与学生的适当交流,可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同感,他会认为教师之所以接纳了自己,是因为自己有突出的工作(即学习)成绩,并且他会利用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来强化这一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可以起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如能从学生实际入手,深入剖析学生心理,充分激发其学习动机,而不是用套话、空话去给学生编织所谓的“蓝图”、“梦想”,我相信,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动机的唤起和加强,还有其他途径,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起激励作用的措施都可以适当选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