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 黄河九曲第一弯美文(八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2-12-20 06:15:45    小编:ZTFB
黄河第道弯散文怎么写 黄河曲第弯美文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 黄河九曲第一弯美文(八篇)

  • 上传日期:2022-12-20 06:15:45 |
  • ZTFB |
  • 11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一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二

【欢迎词 1分钟】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 1分钟】

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 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一起来感受河南独有的魅力吧。

【过渡 30秒】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仿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1:1的比例原样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现出宋代开封繁华如梦的盛景。清明上河园在1992年7月开始动工,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全园占地面积600亩,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国家旅游总局给清明上河园的价值定位是:“步入画卷,梦回千年”。每天上午九点,清明上河园都要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园仪式,蔚为大观,不可错过。

【开园仪式 1分钟】

清明上河园的开园仪式隆重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家请看,首先出场的是马队。骑手们个个身着宋式短装,手擎彩旗,在一片冲天锣鼓声中呼啸而来,分列场地两旁;紧接着奔腾而出的是欢迎盘鼓,盘鼓手也是宋装打扮。大鼓悬在腰畔,动作整齐划一,鼓声震天,鼓点欢快;最后出场的是在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簇拥下上场的一代名臣包拯包青天。只见他铁面黝黑,双目有神,大步向您走来,欢迎您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接着,马队骑手们手中旌旗挥舞,盘鼓手中大鼓齐鸣,游客们在“包青天”的带领下,共同走进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游览的序幕拉开了。

【张择端雕像 1分30秒】

现在请走进迎宾门,您看到的那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年青时游学于京师,擅长画舟、船、车马、集市、桥梁等景物,风格自成一家。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东京开封为背景的长卷风俗画。整个雕像高6米、重达30吨。您看,这位艺术大师手捧画卷,凝视远方,炯炯的目光仿佛是看透了820xx年来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又像是在祝福咱们古老开封的再次辉煌。雕像正后方的白色花岗岩浮雕,高3米、宽16米,描绘的正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传奇画面。从车夫、搬运夫、船工到市井商人、公子哥儿,太平盛世中的各色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下面我们转到浮雕的背面进行参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灭亡流出皇宫后经无数人之手收藏。其中有13位收藏者为《清明上河图》做了14阙跋文,来表示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阙“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生物正堪传”是金代诗人张公药所写,我国已故相声大师马季所题。当您走进清明上河园,就仿佛来到画里一样,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古都。园内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希望能使您领略到宋代文化独特的魅力,为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清明上河图石雕3分钟】

眼前的这幅石雕,是园方斥巨资聘请能工巧匠按照6倍于原图的比例打造的石雕《清明上河图》。全长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石雕。与原图一样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石雕也为我们的参观欣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幅图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当年繁荣盛世的见证,突出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城郊农村的景象。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为什么说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呢?大家请看柳林边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顶轿子,轿上插满柳条。因为宋代有一种说法是“扫墓归来不插柳,大鬼小鬼跟着走”,可见图中展现的是扫墓归来的景象。又因是在早春时节,而春季只有在清明节才有上坟扫墓祭拜先祖的习俗。往下看就是全画的中心----虹桥了。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柱,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不逊色。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保存永远的。此处也是全幅图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闹,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城门楼。其本身的作用是图中城里与城外的分割线。城门楼是《清明上河图》上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桥不同,桥连接两岸交通,人物在桥面上活动,在视觉上它不会把画面割裂,而城楼是庞然大物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构思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图画到“赵太丞家”就戛然而止,这也正是张择端的高明之处。图中展现的城乡结合处都已经非常繁华热闹了,那么城内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就要靠您自己去想象了。参观完后,请您向左走大约五十米,就可以到达东京码头。

【东京码头 1分20秒】

游客朋友,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京码头。在《清明上河图》中,这里是一片舟船云集、水运繁忙的景象。码头下面就是被人们称为东京“生命之河”的古汴河。汴河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古运河之一,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6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在这里开挖了鸿沟,从现在的河南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再到淮阳进入颍水,中原地区从此形成了以鸿沟为主体的水上交通网络,运输状况大大改善。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就曾划鸿沟为界。到了现在,中国象棋里的分界线用的也是这条鸿沟。隋朝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重新疏通了鸿沟;改名为通济渠,上起黄河洛阳、下至淮河泗水,直通长江,成为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当时名叫汴州的开封因为位于运河的中心而逐渐兴盛起来。唐代改称汴河,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开封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说,正是靠着这种有利的地势开封才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闻名于世的七朝古都。

【临水大殿 20秒】

临水大殿由宣和殿、宣德殿连理而成,两殿造型巍峨庄重,偎依而立,如同一对在水边私语的爱侣。两座大殿在宋代是男宾、女眷的两个大包厢,与水心榭联结起来,就是一个功能考究的皇家歌剧院。从这里俯瞰全园,景色层次分明,尤其是池中诸景,尽收眼底,便于观赏水上演出的各种游艺节目

【汴河 20秒】

您眼前看到的汴河,是我们根据《清明上河图》重建的,全长3800米。如果您有时间和兴致,可以走下码头,坐一坐仿古的大宋游船,到园中一游。北国水城那“半园碧波满目情”的独特韵味,一定会令您留恋忘返。接下来请继续向前走约50米,然后右转到主题广场参观。

【欢送词 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走到这里我们本次的河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三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在登封城东4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游嵩岳时令祠官加增扩建,以后历代均有扩建。唐、宋年间极盛一时。宋末至清初屡有废兴,清乾隆年间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

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嵩高竣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从中华门起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中岳中现存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现存文物:有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古建筑四百余间,其中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庭式样,汉至宋代古柏三百三十五株。金石有太室阙、汉翁仲、魏碑、唐碑、宋八棱幢、宋代铁人、宋金四状元碑、金代中岳庙图碑、金代和明代铁狮、明代五岳真形图碑等百余件。除以上古建筑、金石外,庙内尚存木刻道教经典版百余块。另有《说嵩》、《嵩岳庙史》、《龙潭寺记》等板刻千余块。这些历史文物珍品为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道教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岳庙庙会)

每到春年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传统的中岳庙会就拉开了序幕。会期长达10天,庙会活动丰富多彩。“拴娃娃”是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要在庙会期间参加这项活动。拴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更详细的资料参考民俗节庆:中岳庙庙会。

(周围景点)

中岳庙的东邻有卢崖寺和卢崖瀑布,西邻有“全国塔”之称的嵩岳寺塔以及古代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均可一游。

(太室阙)

在这座庙的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东汉元年初五年(118年)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太室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堂等人建阙的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技、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太室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阙是一种装饰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门前的甬道两旁。

(中华门)

中华门是中岳庙的大门。沿庙宇中轴线依次而上,有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

在这些建筑中,宏伟的是峻极殿,亦称中岳大殿。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中岳庙的正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仿,高达20余米,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为920平方米。

(古神库)

在崇圣门东面有一座“古神库”。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保存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这样的铸像,在别的寺庙是没有的。围绕着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当地小孩子都到铁人面前举行成人仪式,据说铁人还有祛病消灾的作用。

(中岳庙的镇庙铁人)

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保存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

围绕着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一位在登封生活多年的老人介绍说,很早以前,这铁人是八个,一边四个,分立在东西两个神库的四周。北宋末年的时候。金兵南侵,民族英雄岳飞率领爱国将士转战在黄河南北两岸。后来,抗金浪潮波及到嵩山,中岳庙的铁人摩拳擦掌,义愤填膺。一天晚上,他们乔装打扮,偷偷来到黄河岸边。谁知摆渡的小船只能坐下四个人,于是只好四个人先过,另外四个铁人在边等候。等摆渡的小船返回载后四个铁人时,天色已经大亮,中岳庙的道主派人找到黄河岸边,把没有过河的四个铁人强拉硬扯绑了回来。所以,至今站立在东边神库周围的四个铁人还是一副怒目而视、壮志未酬的神态。

当地的老百姓受传说的影响,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孩子周岁时,当地人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挂锁前,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铜锁或银锁先挂在铁人的臂膀上,然后让孩子焚香磕头。待锁从铁人身上取下,挂到孩子的脖子上时,就意味着锁是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将受到铁人的保护,以后就会平安健康。

除了挂锁之外,当地人来到中岳庙的铁人前,总要有目的地抚摩一阵。据说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自己的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峻极门)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庙的中心院落的大门,重修于清乾隆年间。面阔5间,进深6架,歇山式屋顶,琉璃瓦盖顶,系清代典型的宫式建筑。中门两侧,塑有两尊高5米、腰围4.8米的手执金斧的威武守门将军神像,故又称将军门。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位于峻极门之北14米处,因坊后即是中岳嵩山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故又称迎神门,此坊为四柱三楼式建筑,黄瓦盖顶,系清代建筑之精品。额上题“嵩高峻极”四字,传说为康熙帝御书。

(中岳大殿)

中岳大殿位于拜台北面,建于高约3米的大月台上,此殿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似,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约920平方米,重檐黄瓦,高大雄伟。殿内装有天花板并饰有彩色绘画以及盘龙藻井,相传是用柏树根雕刻而成,工艺精致,巧夺天工。殿内神龛中央坐橡是武则天加封的中岳大帝天中王,像高5米多,姿态雄伟。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龛外两侧,塑有身穿盔甲,手执金瓜斧,高约6米的镇殿将军方碧和方相,雄伟庄重。

(拜台)

拜台即填台,砖石砌造,边长10.97米,高1.32米。俗称填台,为奠台或拜台。建于中岳大殿前的中轴线上。

(东西廊房)

中岳大殿两侧的东西廊房,与峻极门构成一座长方形的庭院,其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是嵩山地区仅有的一处回廊式古典建筑。廊内供奉七十二司、八大朝臣、十殿阎君塑像。

(寝殿)

寝殿位于中岳大殿之后,是天中王及天灵妃的寝宫,建制七间,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庄丽雄伟,仅次于大殿。正中供天中王与天灵妃塑像,侍女分立左右,两端的神龛内,雕刻精致的龙凤榻上,天中王睡着,天灵妃陪坐榻旁,人称“睡爷爷,坐奶奶”。

神龛外有太监塑像。殿前月台上有日月碑分列左右。每到庙会期间,凡当地不孕的妇女都要来此求子,名曰“拴娃娃”。

(黄盖亭)

黄盖亭位于黄盖峰上,峰顶原为中岳庙庙址,岳庙下迁后改作中岳行宫。黄盖峰原名神盖山。后因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曾登此峰,武帝当时身穿大红袍,撑起黄罗伞,如天上黄云盖顶,故改名为黄盖峰。峰上现有一座重檐八角亭,黄色琉璃瓦盖顶,三重石栏,环抱亭脚,几棵翠柏,陪衬其旁,是夏日登山避暑的好地方。

(古柏——猴柏和鹿柏)

嵩山曾是一个被树木覆盖的茫茫林海,现存古树名木一千余株。中岳庙内,西汉至明代种植三百多株古柏,可称为古柏博物馆。这些古柏不但树龄长,且树形颇奇,似猴、似羊、似鹿、似凰,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上图为鹿柏,下图为猴柏。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五

亲爱的游客朋友,欢迎您来到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我谨代表清明上河园全体员工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清明上河园是仿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1:1的比例原样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现出宋代开封繁华如梦的盛景。清明上河园在1992年7月开始动工,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全园占地面积600亩,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建筑群。

现在请走进迎宾门,您看到的那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年青时游学于京师,擅长画舟、船、车马、集市、桥梁等景物,风格自成一家。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东京开封为背景的长卷风俗画。整个雕像高6米、重达30吨。您看,这位艺术大师手捧画卷,凝视远方,炯炯的目光仿佛是看透了820xx年来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又像是在祝福咱们古老开封的再次辉煌。雕像正后方的白色花岗岩浮雕,高3米、宽16米,描绘的正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传奇画面。从车夫、搬运夫、船工到市井商人、公子哥儿,太平盛世中的各色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下面我们转到浮雕的背面进行参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灭亡流出皇宫后经无数人之手收藏。其中有13位收藏者为《清明上河图》做了14阙跋文,来表示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阙“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生物正堪传”是金代诗人张公药所写,我国已故相声大师马季所题。当您走进清明上河园,就仿佛来到画里一样,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古都。园内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希望能使您领略到宋代文化独特的魅力,为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二 清明上河图石雕

眼前的这幅石雕,是我园斥巨资聘请能工巧匠按照6倍于原图的比例打造的石雕《清明上河图》。全长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石雕。与原图一样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石雕也为我们的参观欣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幅图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当年繁荣盛世的见证,突出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城郊农村的景象。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为什么说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呢?大家请看柳林边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顶轿子,轿上插满柳条。因为宋代有一种说法是“扫墓归来不插柳,大鬼小鬼跟着走”,可见图中展现的是扫墓归来的景象。又因是在早春时节,而春季只有在清明节才有上坟扫墓祭拜先祖的习俗。

往下看就是全画的中心----虹桥了。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柱,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不逊色。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保存永远的。此处也是全幅图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闹,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城门楼。其本身的作用是图中城里与城外的分割线。城门楼是《清明上河图》上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桥不同,桥连接两岸交通,人物在桥面上活动,在视觉上它不会把画面割裂,而城楼是庞然大物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构思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

图画到“赵太丞家”就戛然而止,这也正是张择端的高明之处。图中展现的城乡结合处都已经非常繁华热闹了,那么城内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就要靠您自己去想象了。

参观完后,请您向左走大约五十米,就可以到达东京码头。

三东京码头

游客朋友,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京码头。在《清明上河图》中,这里是一片舟船云集、水运繁忙的景象。码头下面就是被人们称为东京“生命之河”的古汴河。

汴河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古运河之一,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6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在这里开挖了鸿沟,从现在的河南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再到淮阳进入颍水,中原地区从此形成了以鸿沟为主体的水上交通网络,运输状况大大改善。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就曾划鸿沟为界。到了现在,中国象棋里的分界线用的也是这条鸿沟。隋朝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重新疏通了鸿沟;改名为通济渠,上起黄河洛阳、下至淮河泗水,直通长江,成为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当时名叫汴州的开封因为位于运河的中心而逐渐兴盛起来。唐代改称汴河,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开封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说,正是靠着这种有利的地势开封才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闻名于世的七朝古都。

您眼前看到的汴河,是我们根据《清明上河图》重建的,全长3800米。如果您有时间和兴致,可以走下码头,坐一坐仿古的大宋游船,到园中一游。北国水城那“半园碧波满目情”的独特韵味,一定会令您留恋忘返。

接下来请继续向前走约50米,然后右转到主题广场参观。

四主题广场

清明上河园中一共有8个功能区、4个文化广场、4个文化展示厅,现在您所在的这个广场,是主题广场。因为《清明上河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汴河两岸的漕运景象。为了增加清明上河园的历史感,我们在广场中央专门修造了一艘仿宋代货船。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地区己经转移到了长江以南,每年要通过运河从南方运输数百万粮食和大批布帛等物资到开封,以供应皇室、官员和驻军,因此需要修建大批运输用船,官办造船和民间造船业都相当发达。宋代造船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提高了,据记载,当时已经制造出载钱二十万贯、米一万二千石的大船,号称万石船。古时候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您可计算一下,这样的船能载多少重量.并且,宋代货船种类很多,制造工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您看,人工建造的喷泉从船下缓缓涌出,使船产生在水中行驶的动态感觉。这喻示了我们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将乘风破浪,不断前进。在此,我们也祝愿您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风顺。

广场上的白鸽是和平的使者,您可以去喂喂它们。它们可能会飞到您肩上以表示欢迎,请不要害怕。您可以拍照留念,作为到清明上河园一游的美好纪念。

当您参观完后,请向南走,前面不远有一条民俗街。民俗街是由一个民俗建筑长廊花园和15个古代作坊组成的,集中了宋代传统的手工艺制品。您走进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古代的瓦舍、茅屋、草廊,还可以走进古代作坊,欣赏木版年画、茶道、面人、糖人等。如果您有兴趣,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捏一只小泥狗,或者尝一尝刚出锅的新酒,或者摇一摇乡村纺织机,其乐无穷。

从民俗街向南,就到了清明上河园中最著名的景点——虹桥。

五虹桥与十千脚店

您眼前这座横跨于汴河之上、形似彩虹的桥就是被称为“中国十大古桥”之一的虹桥,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画面。

虹桥采用叠梁木拱无柱结构,这种样式最早出现在山东青州,当时是木制结构,现在我们用钢筋混凝土加以重建。它横跨25米,高5米,宽9.8米。由于没有桥墩,更加便于行船,所以北宋时东京仅汴河上就3座这种样式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京城的交通。您看,桥的两端各有两根9米高的柱子,每根顶端部有一个能自由转动的圆盘,盘里站着一只远望的白鹤。白鹤的羽毛有 5两重和 8两重之分,只要风一吹就能随着圆盘转动,人们可以根据柱子上的十字型交仪木来辨别方向。这就是古代的“风向标”。

当您站在虹桥上,3800米汴河的风光尽收眼底。北宋时汴河横穿整个城市,给开封带来了空前繁荣,被称为“大宋建国之本”。因为水上运输的方便快捷,商人多在河边买卖交易,尤其桥的两端更是商铺林立,当时的人称之为“河市”,人们到河边进行贸易也称为“上河”。

请您走过虹桥,在右边有一座牌楼,上面写着“十千脚店”。您或许会问,“脚店”是什么?有人说是歇脚休息的旅店,还有人说是洗脚的店,其实都不对。北宋的时候,只卖酒不酿酒的酒店就叫做“脚店”,这里自然就是一间只卖酒的小酒家了。在“十千脚店”斜对面,有一座“醉杏楼”,相传这就是北宋的亡国昏君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幽会的地方。每天下午,这里会演出《杨志卖刀》的精彩剧目,有兴趣观看的游客,可千万不要错过。

好了,结束了虹桥景区的游览,请继续向前,我们将带您参观下一个景点——文绣院

六文绣院

欢迎来到文绣院,您将在这里欣赏到宋代文化的精华之一,汴绣。

汴绣与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一起,并称我国五大名绣。

北宋时,刺绣非常盛行,不仅帝王官员爱穿,连平民百姓也用它来装点婚丧嫁娶的衣物。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喜欢书法绘画,独创出了“瘦筋体”的笔法。为了把他的书法绘画制成刺绣精品,北宋朝廷专门招募了300多名绣女,在皇宫中设立了文绣院为他制作,于是就产生了汴绣,因此又被称为“宫绣”或“官绣”。大宋汴绣的特点是古朴典雅,针法细腻,不露边缝。如今,汴绣艺人们在继承古代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独特的双面绣、乱针绣等技法,使古老的汴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文绣院中,您可以看到现代汴绣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全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815个人物、174棵树木、122间房屋、96头牲畜、8顶轿子、28艘船只、20辆车子,个个栩栩如生。请您再看那里的一幅《报春图》,这是根据有“梅花王”之称的开封画家王成喜的《梅花图》创作而成的,更作为汴绣珍品摆放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旁边桌子上的一幅汴绣作品,就是在1999年6月22日视察清明上河园时的亲笔题词。

除此之外,请看这里用乱针绣法制成的世界名画,如拿破伦像、热拉尔的《普绪克与爱神》、凡高的《向日葵》、米勒的《牧羊女》、安格尔的《泉》等,都准确地再现了西洋肖像画和人体艺术的写实性与立体感,显示了大宋汴绣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在另一面则是中国传统书画的代表,有任伯年的《祝寿图》、韩滉的《五牛图》、韩熙载的《夜宴图》等。

文绣院的斜对面就是仿古驿站。驿站是古时候供传递政府公文的邮差在旅途中休息的地方。清明上河园里的仿古驿站陈设有仿古家具,环境安静优雅,可供游客住宿。

出了文绣院,您将看到大型雕塑——虹桥寻胜。

七虹桥寻胜

亲爱的游客,现在为您介绍的这组群雕名叫虹桥寻胜,是根据开封民间艺术家李程远的长篇小说《宣和风流恨》中的有关情节雕刻而成的。《宣和风流恨》是《清明上河图传奇》的上卷,整个小说描绘了张择端传奇的一生,群雕所表现的是张择端在开封学艺时发生的故事。

雕像正中那位手拿折扇、风度翩翩的公子,就是年青时的画家张择端。而旁边的那位姑娘是他的恋人周秀姑。传说张择端在京师学艺的时候,看到开封繁华似锦的盛况,就画了一幅《东京繁荣图》。当时翰林院的一位老学士看了以后,觉得这幅画只画出了东京开封的脸面,却没有能画出开封的眼睛。张择端听了后百思不得其解,就和周秀姑相约来到虹桥,仔细观察汴河漕运的繁忙景象和沿河市民的生活百态,激发出创作灵感。于是,他一拍折扇,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旁边一个牵毛驴的老人奇怪地问;“你找到什么了?”张择端回答:“我找到东京的眼睛了。”不久后,他就创作出那幅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所以,我们就将这组雕像命名为“虹桥寻胜”,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

听过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请您继续向前走,下面我们将到鸳鸯桥一游。

八鸳鸯桥

游客朋友,汴河上又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桥--鸳鸯桥。

前面我们介绍过,汴河被称为古开封的生命河,城内有着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有河必有桥,因此修建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宋代成为我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据统计当时开封就有桥30余座。砖石结构的、木制结构的、平桥、拱桥、吊桥,建筑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就像您己经走过的虹桥和现在所看到的鸳鸯桥。

鸳鸯桥中间部分特别高,是为了方便船只通过。而在桥的两边都建有台阶和通向临近河面的平台,您可以走下平台,体会一下“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意感受。因为桥的左右两边不对称,所以这座桥又叫“鸳鸯戏水桥”。

鸳鸯是一种水禽,相传雌雄成双,一生一世都不分离。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描写鸳鸯双飞的诗篇,后来便用它们来比喻夫妻,唐代诗人卢照陵就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美妙诗句,千古传颂。当您走上鸳鸯桥,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走下鸳鸯桥,您的右前方是秀野园。这是我们为满足游客朋友休闲娱乐的要求而特意开发的。

九勾栏瓦肆

亲爱的游客,前边那座看似简陋的草棚就是北宋时特殊的民间艺术舞台——“勾栏瓦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北宋城市制度的概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北宋的城市制度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居民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打破了唐代“坊”与“市”的界线,也就是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分离的制度,坊市合一,相互渗透。人们在居住区就可以进行贸易,不需要再像《木兰辞》中所写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那样东奔西跑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勾栏瓦肆就应运而生了。据史书记载,当时流行的评书、相声、杂技、口技、相扑、傀儡戏、皮影戏、般杂剧、弄虫蚁等民间艺术就在这里表演,所以通俗地说,它就是普通市民的娱乐场所,也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歌舞剧院的前身。

请您继续向前走不远处有一座农家磨坊,我们在这里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民俗风情。您可以去磨坊看一看古人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碾子碾米、风车筛糠、畜拉或人推磨、脚蹬或手箩筛面粉、地锅烧柴、粗茶淡饭、防雨蓑衣、穿木制泥屐踏泥等等。您还可以动手推推磨。拉拉碾、筛筛面、披披蓑衣、纺纺线、穿穿泥屐,体验一下古代农家生活的乐趣;真可以说:“千载风情今又现,天开逸趣农家乐”。

然后,请您沿着汴河向北走,不远处有一杆秤。这杆秤号称“大宋公平秤”,传说是包公当年在陈州放粮时惩治贪官奸商时所用的。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青天大老爷的尊敬与怀念。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称一称体重,让咱们的包大人保佑您全家身体安康、吉祥如意。

十鸿福寺

咱们直走就来到了鸿福寺。北宋时佛教盛行,仅东京开封就有佛寺913座。当时的佛寺分成两种,一种是由皇帝赐匾额的合法佛寺,另一种是没有匾额的非法寺庙。在《清明上河图》中,这里只画了一间山门,一个和尚披着佛衣站在门口,并没有标明寺院的名称。我们建园时,考虑到北宋东京开封香火最盛的是东鸿福寺和西鸿福寺,于是就把西鸿福寺建造在这里。鸿福寺在当时不仅是烧香拜佛的佛寺,也是春天踏青的休闲胜地。元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第六卷就提到,当时的人们在元宵过后,春天来临之时一定会到鸿福寺等地探春游玩。

您进寺后,在您右边的东殿是武圣殿,里面供奉着武圣关公;在左侧的西殿是百子堂,供奉着送子观音,正面大殿为观音殿,殿内供奉的佛像是特别请开封大相国寺的高僧开光的,以保佑天下众生。

下面,我们将请您观赏“平桥观鱼”和登“上善门”城楼。

十一上善门与平桥观鱼

游客朋友,您已经来到平桥,请仔细看一看桥下的彩色鲤鱼。这些鱼是专门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因为它们身上有鲜艳的花纹,所以叫做锦鲤。它还是日本的国鱼呢!日本原来没有鲤鱼;后来我国的鲤鱼流传到了朝鲜,再从朝鲜引入日本,经过改良培养,身上出现了彩色条纹,就变成了现在名贵的锦鲤。

穿过平桥,您眼前的这座巍峨城门,就是上善门。它是《清明上河图》中浓墨重彩描绘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复原的城门高21.6米,面积1553平方米,门洞就高达8米。城楼上,金碧辉煌的彩绘更显示出它的辉煌与壮观,人们称赞它“勾梁画栋,气宇不凡”。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连建筑也要分三六九等。从上善门的宏伟气势,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地位。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开始了京城的防务建设。第一步就修建了方圆50里、165步长的城墙,城墙上像上善门这样的城门就有17座之多。在《清明上河图》中,上善门起了分界的作用,恰好把城内的繁华建筑与城外沿河街市一隔为二。

过了城门,我们才算是真正进了城。城门上那些钉也大有讲究,横7竖9,一共63颗,说明这里还不算是最高级的。如果是皇宫大院,那横竖都得是9颗了,一共81颗。因为九是个位数的最大值,古代人把九九八十一看作是阳数之首,所以含有“至尊”的意思,也象征了封建王权的至高无上。更有意思的是,在《清明上河图》的原作中,上善门的前面两个字被作者隐藏了起来,只是点了两个点。不过据史料考证,《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东京开封东南部的景象。当时,开封东南有一个下水门;也称东水门,它的北边是通津门,南边就是上善门。东水门的水是从中间穿过城门洞流进城内去的,而《清明上河图》中的河水却是从城门的正前方流过的,由此推断,这座城门应该是上善门。这一论断是否合理,还值得深思。游客朋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我们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您可以爬上城楼,到全园的最高点去看一看。在那里,您能俯看到景区的全貌。

从城楼向西看,就是我们下面将带您游览的城内景点。

十二王员外家和孙羊正店

游客朋友,过了上善门之后,请您先向右看。那座生意兴隆、绣旗高飘的酒店叫做“孙羊正店”,它是《清明上河图》中又一处点睛之笔。刚才我们己经向您介绍过十千脚店,“正店”和“脚店”的不同就在于正店能自己酿酒,而脚店不能酿酒,它卖的酒都是从正店里批发而来的。所以正店通常是指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型酒店。据记载,孙羊正店称得上是北宋时东京开封72家正店中的佼佼者。

请您仔细看一下酒店门楼前的装饰,那称之为“欢门彩楼”,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霓虹灯。门前4个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灯笼,叫做“栀子灯”,因为它非常醒目而且容易辨认,成为酒店的标志。门口的栏杆叫“拒马叉子”,本来是专门在迎接皇帝圣驾时,为了防止牲畜撞到墙上而设置的,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习俗性的装饰品。在店前的广场上,还有惊险异常的喷火表演。“孙羊正店”里餐饮设施齐全,集中了北宋时期的饮食精华,有宋代小吃、宫廷御宴等,您大可以一饱口福了。

孙羊正店对面的那座宅院,门口牌子上写着“久住王员外家”,员外是古时候退休官员的通称。北宋时开封的流动人口很多,客店多得数不胜数,一些当官的人也争相经营。您眼前的这座客店,就是一位姓王的员外所开的,而“久住”两字实际上是一句广告,用来吸引客人。您可别小看了这座客店,它在我们清明上河园却是北宋民间文化的载体。王员外有个女儿,年方16,生得国色天香,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这位小姐的性格倔强,不相信所谓的媒妁之言,一定要自己找个称心如意的郎君。于是就搭起了彩楼,要抛绣球招亲。如果有哪位小伙子有幸被彩球打中,就可以上楼去,和王小姐“拜堂成亲”了。

只是您千万不要当真啊!“久住王员外家”是《清明上河图》中一个细节。而王小姐招亲是我们特地为游客朋友编的一个节目,为的是让您可以亲身体会到古代招亲的风俗,增加您游玩时的喜庆气氛,希望您玩得开心。

参加完王员外家的喜宴,请出门向前继续游览。

十三赵太丞家和朱仙镇木版年画

游客们,您的右前方有一口四眼方井。古时候,开封虽然有汴河、五丈河、蔡河、金水河等河流,称得上是河渠纵横,但人们日常的饮用水却非常少。宋太祖曾经引入金水河,并开凿了许多官井,专供皇亲国戚们使用,可民间的水井还是很少。公元1046年6月,东京发生大旱灾,渴死了许多老百姓。朝廷才下令在离宫井很远的地方开凿了390处民用水井,以缓解旱情。当时开凿的就是您眼前的这种四眼方井,之所以把它建成“十字”型,一是为了避免儿童落水,一是可以供4个人同时打水,提高效率。

四眼方井旁边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宫的名称,大多是六品。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从这间房子有斗拱和五头门的建筑样式来看,这位赵太丞至少也是六品以上的医官。门前的那块石头叫做上马石下马石,古代马是北方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大户人家门前必备这种石头方便人们上马下马。

北宋时开封有“九福”之首为“病福”的说法,为什么九种福气以生病为第一种呢?原因在于京师不但药铺多、药材全,而且大夫医术高明,人们看病方便又有效,实在是病人的福音。赵太丞家的药铺是男、女、儿科通治,膏、丹、丸、散齐全的综合性门诊,还专门治疗各种时疫杂症您看他的门联上写着:“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在此,我们也借花献佛,祝愿您全家都健康长寿。

现在请您转身向后看,赵太丞家对面展示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古开封有三大特产,就是汴绣、官瓷和朱仙镇年画。朱仙镇是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强迫班师回朝、放弃收复大好河山机会的地方,它与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特有的木版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一样,扬名海内外。我国传统习俗,每到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既为了避邪,也为了表示喜庆。朱仙镇的年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从降妖捉鬼的钟馗到为唐王李世民护驾守宫的秦琼和尉迟敬德,无不栩栩如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您可以到里面去亲眼看看年画的印制过程。

然后,我们将带您到水车园一游。

十四水车园

亲爱的游客,您现在来到了水车园。眼前那如摩天巨轮般耸立着的水车轮,堪称为世界之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黄河又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农业发展水平在古代一向处在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灌溉农业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勤劳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工具,您现在看到的水车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利用水流动的自然力,将河中的水提升运送到水渠之中,实现灌溉农田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仍可以见到这种大水车浇灌农田的生产方法。

清明上河园建造的水车园占地1.2亩,由大小三组水车构成。最大的水车轮直径17米,举世无双。另一个比它略小的是被动水车,直径也达12米,可以用来带动水磨和其它机械。两种水车组合使用,形成了两种功能,既灌溉了农田,又提供了动力。小水车直径也有4米,脚踩蹬踏就可带着转动。

您若想试一试自己的体力,可以上去踩踩小水车,体会一下农家灌溉耕种的乐趣,放松一下都市生活中的紧张心情。

下面游览古代犹太人文化展馆

十五 开封古代犹太人文化展馆

欢迎大家到犹太馆参观游览。历史名城开封是著名的七朝古都,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十一世纪的宋朝是开封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开封叫东京,作为北宋首都长达168年之久,是最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有一百多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欧洲中世纪任何一座城市。

宋朝时候,开封就出现了外国的商人和移民,其中一批为数较多,最为奇特的就是以色列人。这批人有七十三姓,五百多家,从中东经印度、波斯来到开封。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画,描写的就是古犹太人迁移的情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他们越过葱岭,跋涉过千山万水,历经磨难,来到中国。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我们活着,就应该生息在中国天子的脚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的走向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东京。那么,他们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开封犹太会堂遗留下的石碑记载,他们来自天竺西域。现在的专家、学者们论证,古犹太人来到我们这里大致上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波斯出发,经中亚西亚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然后经新疆、甘肃来到中原;另一条路则取道印度,走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沿海登陆。当他们来到山西汾州时非常的疲惫,就在一棵古槐树下讨论着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该去向何方?最后就派代表去面见大宋皇帝,如果皇帝同意他们留下来,那就是真神的启示。结果北宋皇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准许他们遵守祖风,遗留汴京。即准许他们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于是这些古犹太人就在开封城内东边的一片区域内定居下来。从此以后,古犹太人与中国汉人自由平等的共处。其间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写着“敬天祝国”四个大字的画面上所表现的是兰帽回回的清真寺,也就是古代开封犹太教堂。它创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位于汴京士市子东面,是居住在开封的古犹太人活动的中心。这是我国以一比八十的比例按当时犹太会堂的大院风貌建造的沙盘模型。大家从它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上可以看到它与我国古代建筑是毫无区别的,这就证明他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已经融为一起。此会堂坐东朝西,里面分为一道门、二道门、摩西大殿及各种厢房等。它的原址就在现在的第四人民医院,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沧桑,这个地方已不复存在了。由于古犹太人长期生活在汴京,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他们的处世哲学,不再认为从商是唯一的谋生之路,再加上朝廷给子了他们宽松的政治和活动的自由,于是他们就发奋读书,决心走仕途之路来考取功名,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据历史考证,古代犹太人考中进士的多达二十人,由此可见他们是非常聪慧的。在这考中的二十多人之中,有一个叫高年的,他是中国古代犹太人最早的士大夫之一。在明朝天顺年间,高年曾担任过知县县令。在任期间他为官清正、明察秋毫、公正廉明,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但后来因看透官场腐败,就辞去官职回到汴京,专攻医学。不久就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大夫,医道享誉汴梁,于是百姓就送给他一个“尚德堂”的牌匾,来表示对他的尊重。尚德堂的遗址位于开封市县前街。

在康熙年间,有一个织造丝绸的巧匠多次在梦里梦见十二个金光闪闪的金牛犊,从他眼前跑过转眼就消失在邻家的后院。于是他就用重金买下这块地,在翻修房子时发现地下埋有一个宝盒,打开一看里面整齐的放着十二个金元宝。一家人欣喜若狂,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恩赐,于是就用这十二个金元宝做本钱创建了一个织造店铺。这就是名振中州的石子玉汴绸庄。他的遗址就位于现在的三胜街。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有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其中有一位个头不大却英勇机智的人就是古代犹太人的后裔李头领,他同义军一道采用里应外合想突入皇城,但因众寡悬殊,袭击失败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古犹太人已经和我们汉人融合在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在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回北京,路经开封时,河南的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就献上一顶凤冠。冠上有两支翠凤凰,雕刻的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慈禧见后非常高兴,就重赏了制冠巧匠,此人就是古犹太人的后裔石维峋。从此以后,他名声大振,就和他的师兄弟们一起创办了扬名中原的“万福楼”金店。它的遗址位于马道街市政协对面。

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画就是“宋帝赐姓图”。当古犹太人的代表面见大宋皇帝时,受到当朝皇帝的热情款待。他看到这些来自西域的客人,高高的鼻子、深深的眼窝、穿着奇装异服、说话还叽哩咕噜时,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写了一首六言四句诗“万国共顶一天,百姓四海一家,即是骨肉手足,何用叽哩咕噜。”就把皇家御姓“赵”和六位大臣的姓氏分赐给了这七位代表,改称的七位犹太人代表的姓氏分别为“赵、李、艾、张、高、金、石”。并准予他们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放弃了本民族行礼习俗向大宋皇帝行跪拜礼。这也是他们入乡随俗的表现,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宋帝的感激之情,并献上从西域带来的“西洋布”。

这里是出土的唐代的陶佣图片,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他是否是一个犹太商人,但最早进入中国的犹太人无疑是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而闻名的。大家看到的这是关于犹太会堂外貌的图片,它是根据孟正气神父的描述和所绘草图制成的。从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依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兴建的,这一做法不仅可以避免外来宗教过于惹人注目,招来种种不变,而且也易于使用现在的建筑材料和雇请当地的工匠。这两幅画是由孟正气神父在1720xx年绘制的开封犹太会堂大院的外貌和它的内部结构。从大院的外貌可看出它与我国古代建筑风格是一致的,在会堂里面设有祖堂,并摆设中式的牌位,但他们所说的“祖先”不是黄帝,而是犹太人的祖先娅当、挪亚、亚伯拉罕及摩西等。大家看到的站在石碑左侧的是开封犹太社团的领袖之一,赵允中在1920xx年出于安全的考虑,将开封犹太会堂石碑出售给怀覆光主教。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画中的石碑,原嵌于开封一人家墙内,英国旅游者奥利弗称是他首先发现这一石碑。该碑与开封犹太会堂有关,而在这之前一直不为中国犹太人知晓。这幅画面上所绘的是一种乐器叫“灵阳玉磬’。它是开封犹太社团召集成员到犹太会堂进行祈祷用的,敲打它后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果你仔细观看,“灵阳王磬’的字样还清楚可见。这是用来装圣经的托拉盒,木制,在读圣经时只需将它放在盒内,然后转动上面原旋扭,经书就会自动的翻页。这样即方便读阅,又便于保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犹太人是非常聪慧的。

大家看到这三幅画中的是莲花青石盆。它原存放于开封犹太会堂的大院内,供犹太人祈祷前净手用的,来表示对“圣经”的尊重。石盆外面刻有藤蔓、莲花等浮雕。此净手盆原有七个,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现存于开封博物馆。这三页是抄写在中国宣纸上的希伯来文《创世纪》文献。这类抄写本被你为《方经》,它是装订成书本状而不是通常的卷轴。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片是从开封犹太人祈祷书中摘录的新年祈祷的片断,这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新年贺词。这幅画面上的人物是利玛窦神父,意大利人,创立了耶苏会。1620xx年他首先发现中国曾移居着一支与外界隔绝的古犹太人,这便是让西方知道中国犹太人的开始。在此之前,他们与世界其它地方的犹太人没有任何联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原开封犹太会堂院落的外貌,它充分显示了11世纪中期时的开封。犹太社团解体的标志石碑的后侧,为原犹太会堂大院通向教经胡同的入口处。这幅画面上的人物是赵文贵,他是开封犹太社团的教师,有一位传教士曾教过他希伯来语。下面这个长像与赵文贵十分相象的人是他兄长赵金城,有关他的报道表明了开封犹太社团的贫困,并表示他们有意出售会堂“圣经”。为了生存下去,万般无奈,不得以才忍痛卖掉圣经。

大家看到的这位目光犀利的人就是怀覆光主教,1090——1933年生活在开封。通过他的努力,开封犹太社团的生活用品才得以保存,大多存于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犹太人》,里面收集很多有价值的珍贵材料。他还试图将犹太石碑运出中国,但未能成功。这两幅照片就是由怀覆光主教召集在一起的开封犹太人和汉人的合影。从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出,他们是与汉人毫无区别的,他们不再遵行割礼,不少犹太人娶了外族妇女,犹太妇女大都与汉人结婚,经过几代后,就与汉人相融合了。大家看到的这是民国间绘制的开封地理图。这上面的就是教经胡同,它是古代犹太人居住地。

二厅我们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到三厅对古犹太人文化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眼前大家看到的是古代开封犹太人建筑遗物。它放在门头上方,象征着平安和幸福,表达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巨大的照片是在清末民国初拍摄的教经胡同,是开封古代犹太人居住地。如果画面上的孩童还在的话,也该是一位古稀老人了。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古犹太人诵经时情景,在诵经时必须先脱去鞋子,净过手后才能上台,以此表示对“圣经”的尊重。我们看到的这幅彩照是耶路撒冷的全景。开封犹太人称自己的宗教为“一赐乐业教”,他们做礼拜时脸面向西方,即面向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犹太会堂清真寺石碑的拓片,上面记载着开封犹太人及其礼拜寺的兴衰。“弘治碑”和“正德碑”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张图片上所绘的是石栏井遗址,它现存于第四人民医院内。如果从里面打出水来喝还依然是甘甜可口。大家看到的是犹太教堂的遗物,它是用来装水的容器。古犹太人非常的勤劳、善良,他们认为现在能过上丰衣足食,幸福的日子,都是上天恩赐他们的,于是就把每星期的星期天定为安息日。在这一天里,他们准备好丰富的食物,什么事也不做,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激之情。这两幅画面上所绘的是九烛台。传说犹太人为避难逃到一个山洞里,里面漆黑一片,于是就点燃了一支蜡烛把它插在九烛台上,但这支蜡烛非常奇怪,一连着了好几天也不曾熄灭,于是他们认为这是上帝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出来以后,他们为了对上帝表示感谢,就定这一天为光明节。大家看到的这是古犹太人后裔的墓地,一个位于开封县蔡庄(左图)另一个在开封李长庄(右图),这就是开封古犹太人捐资兴建的石桥遗址。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遗址已不复存在了。宋朝以后,黄河经常泛滥改道,开封城被淹过七次,城内的犹太教堂,当然也无法幸免。因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修复该院,就纷纷迁移到祖国各地,犹太社团从此消失。这是古犹太人后裔的分布图,从图上可看出他们遍布全国,远至和田,近的有洛阳、郑州等地,从此犹太人分散居住。大家看到的这是石子玉汴绸庄的遗址,现位于三胜街。这是犹太教堂的遗址,现在已经建成了第四人民医院。

古犹太人与中国汉人自由平等地共处,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们逐渐采纳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并放弃了本民族的习俗。开封的犹太教堂曾是他们的中心,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他们之中已经无人能懂希伯来文或奉行宗教仪式。其解体后,犹太人分散居住,犹太社团就此消失,但这一独特的古代开封犹太文化和颇带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却广为流传。由于我们的水平和收集的材料有限,本展览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界人士能够提供有关古代开封犹太人的各种资料,不断充实陈展内容,满足游客的需要。

十六 宋代科技馆

进门正对的大厅是宋代科技馆,两宋科技水平发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成熟的,参观过宋代科技馆,相信您一定会为我国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

宋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320xx年,在这一期间,我国的土地占有方式和剥削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四大发明的广泛应用,以及建筑、医学、天文等方面都走在当时世界的最前列。

大家都知道,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独创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宋代,我国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就对此很有研究,他是一位御用医官,1020xx年修订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参与校正了“黄帝八十一难经,这两部著作早已流传到朝鲜和日本等国;深受那里人民的喜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复制的铜人模型的彩照;在这个人体模型上,详细标注300多个针灸穴位,铜人内部是空的,针灸穴位是穿透的小孔;考试时,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蜡,覆盖住穴位的标记孔,里面注入水,如果用针刺穴位正确,则蜡破水出,否则针不能刺入。

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在医学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研究著作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画面就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一生中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到了晚年举平生所见;写了一部著作叫《梦溪笔谈》;这部书在十一世纪未完成里面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涉及到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工程技术等方面,他还总结了我国自然科学部分;尤其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在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二级等差积数的求和法”。在物理方面,他首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州早四百年,并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他还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并说:“此物日后必大行于世”。他博学多才,对美术、音乐、律历、占卜等也皆有所论著。阐述了我国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为推动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边这部书是《营造法式》,作者是李诫,是一位建筑学家,在这部书里详细记载了宋代房屋的建筑格局和建造方法,为我们研究宋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版;它是由平民毕升发明创造的,大家知道它是怎样印刷的吗?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它是将字反刻在胶泥片上;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活字印固在铁板上,可象雕版一样印刷,活字可反复使用,不仅能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提高印刷速度和质量,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聪慧的。

火药是我国又一项重大发明,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为了能够永保青春,于是就请了一个巫师为他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有一天,巫师无意之中将硝、硫磺、木炭混合在一起,火药就这样被偶然的发明了,到了宋朝的时候才广泛的运用到军事上,来加强对敌军的杀伤力;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必去考虑,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流传故事给大家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这个展柜里放的就是著名的宋代官瓷以及它的配料,这些物品都是由我园的中天阁所提供,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到中天阁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宋代的时候,我国是没有手表的,那么他们是怎样来观测时间的呢?于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苏颂在1088年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此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钟表,起报时的作用,它高约12米;宽8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放浑仪,可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放浑象,有机械能使浑象的旋转周期和天球的周日运动相一致,下层设有五个木阁;每到一定的时刻木阁里的小木人就会出来报时。后面放有漏壶和机械系统;漏壶引水升降,转动机轮;使整个仪器按部就班的运作起来。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使我国的天文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画是《金明池争标图》是宋代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金明池开池的盛况,体现了北宋东京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上面有“张择端呈进’五个小字,应该是他的早期作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干船坞,比英国制造的欧洲第一个干船坞早四百年。

大家知道“水排风箱”是干什么用的吗?它以水作为动力,带动机轮,利用曲轴原理,使风箱来回运作起来,风就源源不断的从木筒里吹出;它是冶铁用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鼓风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冶 铁技术已经相当高了。

宋代的发明还有很多,由于我们的陈展水平有限,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给大家作一下简单的介绍,难免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丰富我们的陈展内容,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六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七

同学们: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她浩浩荡荡、浪花相接、万里奔腾、她冲破峡谷,划开原野,映着日月,载着船帆。

有时如泣如诉,有时如怒如吼,仿佛他的每一条浪花,都要告诉人们,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她步履艰难,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黄河,让母亲河再次焕发青春。

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开垦放牧,是的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也越来越少。

很多的泥沙被冲到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成了一条真正“黄”河。

有人沉重的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治理黄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制止水土流失。

许多特有的珍稀物种正在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孤独的死去。

为了生活在母亲河里的生物,为了我们自我,我提出以下倡议:

1、设置禁渔周,在禁渔周内,不许捕鱼。

2、要规定限制母亲河上的船流量。

3、不许捕捉黄河稀特有的动、植物。

4、在母亲河的两岸不许建立对黄河有害的工厂等公司。

5、要在黄河两边多植树、都造林。

6、不要把污水排入母亲河。

黄河无私的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我们亲切的称她为“母亲河”我们必须要保护黄河,保护黄河就是保护人类自我。

倡议人:___

推荐黄河第九十九道弯散文怎么写八

各位同胞们: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而母亲河正在遭受我们人类的破坏。

我们以前的黄河是清澈的,能够映照出蓝天、白云、太阳的样貌,在水上仔细一看,还能看见水草、小鱼、石头呢,水草随着水的流动来回摆动,而水里的小鱼有时和水流赛跑,有时玩起了捉迷藏,真的是一副热闹而又欢乐的场景。岸边有一片一片山林、一片大草原、一丛丛鲜花、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时不时的还有小燕子从水上飞过,风一吹,水上一个又一个的波纹散开,真是美极了!

可是此刻的黄河呢?河里、岸上到处都是垃圾,昔日的花草树木也变成了黄土坡和工厂,工厂里的废水也排放到黄河里去,风一吹,黄土和灰尘就全部都吹到了河里,使清水变成了又脏又臭的水,往水里一看,什么也看不清,只明白里面有很多的泥沙。

明白了这一切的我十分生气,因为黄河变得如此丑陋有一些是自然构成,而大部分都是由我们人类活动造成的,所以我要唤醒大家保护黄河的意识。

我倡议:

1.同学们能够一齐组织一次保护黄河的活动。

2.电视上的公益节目能够播放保护黄河的节目。

3.能够发放传单;呼吁人类提高环保意识。

4.能够举办表演的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

其实还有更多的办法,可是我不一一列举了,但我期望列举的那四条,所有人都做到,因为我们的母亲河永远不能枯竭。

倡议人: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