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简短(优秀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2:29:14 |
  • ZTFB |
  • 7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情节等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文学作品。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表达。以下是对一本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体会。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一

而且,说实话,进入大学后,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读大学。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带着养母上大学》,我很喜欢文章中的小女孩,也很佩服她。

她叫孟佩杰,5岁的时候,生父车祸去世,重病的母亲在临终前,无奈将她送给了别人。不幸并没有因此而停止,8岁时,养母瘫痪,养父离家出走,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她站在小凳上用自己的小手给瘫痪的养母炒菜、做饭、穿衣、刷牙、换尿布、喂早饭……。小小的年纪已然学会了“当家”,因为所有的经济来源便是养母微博的病退工资。生活的残酷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终于,17岁那年,她考上了大学。为了继续照顾养母,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举动---带着养母上大学。于是每天,我们都会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十分忙碌的身影---她奔波于课堂与出租屋;于是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趁着学习空隙,为养母调理生活。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放下书,想想自己,不由得汗颜。面对不幸,孟佩杰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八岁的弱小身躯担负着成人也难以想象的压力。而我现在已经十岁了,每天生活得无忧无虑,成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往沙发上一坐,酸奶、点心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还经常把嘴一撅,冲着妈妈埋怨:“妈!怎么又是这个,我不要!”每天换下来的脏衣服、脏袜子直接往脸盆里一扔,第二天起床时大叫:“妈!衣服、袜子呢?”

看着妈妈每天忙碌的样子,我却丝毫不觉得惭愧,总以为家务活应该是大人们的事儿。有时,爸爸妈妈批评我“懒”“不懂事儿”,我也只是撒娇地说上一句:“好爸爸、好妈妈,我还要学习呢!我可是你们最宝贝的女儿哟!”“我爱你们嘛!”每到这时,他们就只能无奈的笑着说:“唉!就会甜言蜜语。”而我,也就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

“百善孝为先”这是孟佩杰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在她的心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她却不知,这是她的“孝”,她的“善”,燃起了养母生存的希望与勇气。今后,我应该像孟佩杰学习,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为父母分忧,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妈妈生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让“爱”“孝”充满自己的生活。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三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十一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败,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

在十六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五

读完了《我的大学》后,我更加崇敬高尔基了,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

《我的大学》主要讲了:高尔基怀着读大学的理想去了喀山,但由于各种情况,他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住“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在一些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高尔基投身进了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大!他有很大的决心,想进大学,他想学习知识,做一个大学生,而不是成天只干苦力活。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吃不好,也没有好住宿,但他后来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真了不起!

高尔基观察了许多周围的人,接触了各种性格的人,他闲的没事干时,就观察贫民窟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正因为他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小说。他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流,比如“霍霍尔”。在这期间,高尔基知道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很伤心。我读到这里,也不由得伤感,他已经失去很多亲人了,他的心经历过多少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读完《我的大学》后,我对高尔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知道了生存的艰苦。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六

又到了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通过老师给我们的消息,我们知道这次的影片名字叫《怪兽大学》,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科幻动漫影片,据我们班同学讲,这部片子才刚上映,要去电影院才能看到,所以,这次,我们是特别的期待。

影片放映开始了,一开始,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只一个身体两个头的怪兽,随之就开始了故事的讲述。故事的主角叫作独眼麦基,他是一个独眼怪,在怪兽里看来,他可以算是一个又矮又可爱的怪兽了。在这一天,小学的他参加了学校的春游,他们去的地方是整个怪兽世界的恐怖能源供给基地,所谓的恐怖能源,其实就是人们恐惧是产生的能量,而怪兽世界就制造一扇扇通往人类世界的门,用来获取能量。这里就是他们春游的地方,叫作“吓破胆”。

他们一进到里面,就看到了真在获取恐怖能量的人们,这里是禁止小孩进入的,可是独眼麦基却跟了进去,而且还活着出来了,大家都很惊讶,这也让麦基定格了人生目标,他要进最好的大学——怪兽大学,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麦基已经变成了一名大学生,他也如愿以偿的来到了怪兽大学,在学校里,麦基努力学习,将吓人的所有理论都记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参加“吓破胆”,但是,想要进到里面去,就要经过重重挑选。

为此,麦基与他的朋友长毛怪和其他的人组成了一支名叫“ok”的队伍,他们在比赛中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从最不可能赢的队伍,一直冲到了决赛,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麦基一只笑到了最后,可是他发现,自己是靠朋友长毛怪作弊才获得胜利,于是他一气之下就擅自闯到了人类世界,结果他被人类发现,生命岌岌可危,这时长毛怪挺身而出,自己也冲进了人类世界,还将大人吓得尖叫,创出了历史新高,他们也因此成名,被“吓破胆”录用。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一直为梦想努力,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七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八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九

读到《完美大学必修课》一书时,我已是大学这人生的实验室的大三学生,读完后不敢说自己受益匪浅。但是,也正是我处于大三这个大学的学龄,在这大学已经摸爬打滚了两年了,关于书中所讲述的发现自己、赢在起跑线上、一步一个脚印、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等各方个面,我也可以以大学半程亲历者的身份来作出评论:该书总结的非常详实而准确,可读性很强。

同时,它对我本身说还是有相当的教益。尽管我不会把这两位北大的大学成功历经和经验奉为圭臬,但是,对于在大学四年长跑赛已跑了半程的我来说,我也只能更多地从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两方面获益了。不管前两年的软件建设如何,无论如何大三这一年我都要不遗余力的完成硬件建设和自我总结了。其中“寻找本领域做好的导师的指导”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建议。就我室友而言,他从大二开始就善于与专业课程讲师交流对话,不仅等到讲师对他的是尽心尽力帮助,连讲师的人际圈他也渐渐涉入。本学期他精心编撰成了一本四十万字的小说《烟云人生》,就经过讲师介绍向成都某文艺社的王其进老师。虽然没有能成功出版,但是王编辑给出的意见堪称独到,对于初次从事长篇小说写作的人参考价值非常之大。

一个好导师很重要,能很好的使用导师的人际资源更重要。

最后想提一下我在阅读时和阅读后书本比较启发我思考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入党问题。其中任羽尔舅舅写给他的信封:一个人入党,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真有那样的人把入党当成一种“优越”。不可置否,在现在的大学这种人的确存在,而却大量存在。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多大出息的。如果说十年前“那样的人”只是为了所谓的优越感,那么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就不仅仅是爱慕虚荣了。现在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们普遍申请入党,且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至少他们申请入党动机就不太纯粹。毫不讳言的说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入党不再是一种信仰的选择和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张可以为就职加分的证书。这应当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是转专业问题。记得大一下学期,两个去意已决的好哥们直接转到经济学专业去了。他们或多或少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来不好混。但是这专业也并非乏善可陈,就这几年来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是可圈可点的。就毕业前景而言,甚至有早期转出来的学姐学长,返回本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不敢定论两个哥们前景将来如何,就在这里祝福他们吧。

每个大学每个专业抑或白璧微瑕、不堪完美,但是每个学子依然可以在里面称心如意地享受完美的大学学习生活。只要正确地搞好大学规划,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在四年之后耕有所获、学有所成。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

我幼小的心被《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

文章叙说的是天津市一个家景贫寒的学生金鹏,与贫穷、苦难和厄运抗争,登上了令人瞩目的“奥数”领奖台,并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

因为穷,小金鹏只能捡小伙伴们用短扔掉了的铅笔头来写作业,把用过的作业本上的字擦掉继续用;因为穷,连上小学的学费都是借的,靠卖掉家里的小毛驴得来的600元钱交中学学费;因为穷,成为学校里唯一不吃菜也没有用过肥皂的学生,连出国参加“奥数”竞赛也带着黄豆辣酱。

但金鹏志不穷,贫穷化作了他学习的动力。小学就自学了初中的课程,初中就学了高中的课程,为了学好英语,用小石子放在嘴里练发音,舌头磨出了血。不满足于“奥数”的二等奖,最后争得了第一。

金鹏的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深思,让我想起了立根破岩中的松柏,面对贫脊的土地,面对寒风冰做霜,吸收着有限的营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昂首傲立。也让我想起了温室里鲜艳的花朵,它从小在花农的呵护下成长,吸收着充足的养分,但一移到室外,就经不起风吹雨打.

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功,要取得辉煌的成就,就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艰苦的磨练能去除人们的缺点和不足,提高斗志。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成功在艰苦的磨练中孕育,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成功,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样灿烂,就象春天里历尽了寒冬风霜的松柏一样青翠。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要做温室里的娇嫩的花朵,我们要象松柏能经霜,要象金鹏敢于吃苦,学会吃苦,鼓起勇气战胜困难与挫折。让我们记住金鹏妈妈的话:“一吃苦,什么都不难了”。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一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钱文忠教授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节取中!

他对于有节取中这四个字,没有作解释,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他重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话,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启示: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和协,家和了万事就兴;。

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创业;最终才能够事业有成!

今天看了钱文忠讲大学与中庸,懂得了不少礼记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讽刺那些房地产商人们的的摘句和那段对大学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话,也就是我在小时候被三字经的那段话“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德望与天下,必须要能治理国家,要想治理国家必须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须先看到这件事物,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还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财,有财方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个人有德是根本是关键再有才也无所谓,只会招来别人的憎恶!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我会深刻理解这些话的,我以后会照这些话去做的,尽管别人不是这样,周围的人不是这样,但只要我能做到他们做不到我也没办法,毕竟我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何况他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相信,何况一个无能的我!我只要把我学到的自己能做到就好了!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二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由俄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他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

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生命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含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话经验。

我虽然生活在新社会,不知道旧社会是什么样,但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旧社会是什么样。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永不退缩。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四

窗叔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要放在手边,时常翻翻。

我要羞耻的说我的第一遍看得非常之艰难,总觉得哲学式的表达方式我还是领悟不来,这是一个要慢慢锻炼的过程,需要时常翻翻的过程。

这篇,就是第一次的读后感吧。

这四年半以来我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过无数次的质疑,我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可以令我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钱,质疑它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要把学术和教学纠缠在一起,质疑它为什么不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质疑为什么新一轮的大学校长全部换成了行政人员。

在阅读这本书之中,我时刻感到自己曾经的这些质疑有多么幼稚。

大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给予追求真理者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地方。

真正的大学生是一群抱有非功利目的的,对真理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的人。而不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的人。

大学应是一个整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整体,是学术与教学的整体,大学,应是体现“统一性与整体性”之地。而不可将组成它的部分各个分离,假若不是研究的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分科也是不应当的。

但是对于大学的质疑仍是不应停止的,且问以下几句,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

1,我们大学的精神是否是独立的?

2,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教给我们探索真知的方法?

3,我们的大学是否将自己定位为为人类探索真知而设立的机构?

4,我们的大学知道他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吗?

5,我们的大学有很好的处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吗?

6,我们是让与学术无关的行政人员来治校了,可是这些人员是客观的吗?

7,我们的大学允许异己的声音存在吗?

8,我们的大学允许不利己的声音存在吗?

综上所述,中国有大学吗?

中国没有真正大学,但是又是否有真正的大学生在呢。

大学理念的不能发扬,大学精神的缺失,恐怕责任也不都在大学。

作为本应是渴望探索真知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扪心自问:

1,你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2,你的心中究竟有没有对真知的渴望呢?

3,你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大学而不自省呢?

反复想着这些问题,在没有真正的大学的时候,若想产生真正的大学生,是件难事。但若你有着真正的大学生精神,真正领悟了大学之理念,哪里又不是你的大学呢?毕竟,雅斯贝尔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推动现实进步的成就,都是发生在大学之外的。

从今天开始,在一个没有真正的大学的国度里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吧!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五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四书到手月余,仅仅是阅读了一遍《大学》,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断地修为自己,使自己成长,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识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物”就是要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271教育的教师,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导,我们要处理好与学生、与其他导师、与家长的关系,要学会与人沟通,尤其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像公立学校的老师一样用考试的分数来要求和衡量每一个孩子,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帮助松树成为更好的松树、帮助柳树成为更好的柳树”,而不是一概而论,轻易否定我们的孩子,打击我们的孩子。

“兴事业”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抱负,而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总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一些事来充实自己、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作为一名271的教师,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识到我们是在为祖国培养未来,是在为中国伟大复兴事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人。我们的事业应该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一个孩子能更好地朝着他应该有的方向发展,为承接祖国未来的发展担当起责任。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六

要知道本人是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同样怀有绝望心情的人,此看见这个文章有着同样的触动和震撼,于是,今天我很认真的在我的博客上写下我的感觉。

当时看它,我就觉得给我很大的暗示,震撼着我的心。:

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论天赋,每年中国出生的人口中,至至少少有10个左右是可以影响世界的人,也许这个数字还只是零头。还有一种说法是,世界出生每个人都可以影响世界,那么中国教育的罪恶就更大了。

橘生南谓之橘,生北谓之枳。

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大老爷们还在上面指定一些网络实名化的愚蠢条例,还在高校找mm陪舞。

你知道富人为什么看不见穷人么?因为富人眼里没有穷人,他们生活的圈子也没有穷人。所以富人看不见穷人,时间长了富人就不知道有穷人了,富人以为天下丰苍、国泰民安,富人以为人人丰衣足食、温饱小康。

因为指定教育规则的人,周围没有生活在底层的学子,没有真正体会到教育制度的人,所以制定规则的人也就想当然。

在这里,谁是上帝?指定规则主宰一片土地的人就是上帝,我的上帝呀,你在做什么?我的生命,我的将来,都在你的手上,而我是你的子民,你却如此这般儿戏。

我的母亲呀,我不想戳痛你的心,现在的研究生喝酒打牌逛窑子,为教授写文章翻译书籍挂教授名字以换取一个学位的还少么?导师抛弃结发多年的妻子与他的妙龄少女学生逛内衣店,真真切切就在我身边发生。我不想说100%因为我想给我自己一个追求理想的一丝微光,好让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不至于夭折和绝望。

我就是被淘汰了几伦的残次品,我的大学给我的,我的母亲给我的……到死我也无法瞑目!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七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20xx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十分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读后感简短篇十九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终一部。这本书透过描述饱尝人间辛酸的阿辽什卡,抱着进大学读书的梦想来到喀山。可是,由于当时的大学并不向穷人敞开的,所以阿辽什卡的梦想破灭了。为了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为了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不久以后,他参加了秘密的革命组织。阿辽什卡生活贫困,在伏尔加河一带流浪,和搬运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齐。之后,他最终在一家面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向工人们传播革命思想,不仅仅如此,他还鼓励工人们参加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领导工人们罢工,与反动的政府进行斗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要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们此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不要忘记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古语:温故而知新。

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大自然中学习新的知识。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移动的字典,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人与人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教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此刻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我的一份光和热,一片丹心,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他是一位伟人,我们家喻户晓,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就是高尔基。这个假期,我读了他的书《我的大学》。

书中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相互抱怨,对骂,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于去杀人。作者为了上大学,来到了喀山,最终因种.种因素,高尔基没有上成大学,而是在那里上“社会大学”。在这期间,他曾当过搬运工、面包师助手、小店店员……在刚来到喀山时,他遇到了小偷和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尔基看书的“愚蠢行为”,有的人赞赏高尔基渴望获得知识的精神,这些赞同高尔基获得知识的人是理智的,因为他们坚信仅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这种压迫。高尔基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有很多书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销售货物,到了晚上刻苦读书,并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路。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尔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诸多磨难,从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之后,他在潘科夫的店铺里一边做工,一边埋头苦读,不顾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读书。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也有很多书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比高尔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读书,上不了大学,那就很说可是去。我们必须要好好读书,用功学习,超越高尔基。

仅有知识才能使人提高,仅有读书才容易获取知识。没有了知识,人们就会像一堆废物一样。没有了知识,人们也不会发展科技,建设一个现代的礼貌的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