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范文(精选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4:38:47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训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总结不仅要展示成果,还要提出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养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一
我国当前企业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体现了公司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有效配置,这种机制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其运作效率如何,即公司能否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效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我国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就灵”的倾向,各个企业争相改制、争相上市,同时模仿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了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我国低层次的简单“复制”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给这些企业的公司治理带来预期中的深层次变化:1.在公有股所有者缺位背景下的股权多元化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比比皆是。2.上市公司虽然都已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这些机构在公司治理中却难有精彩表演。3.不发达的股票市场并未对上市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约束,中小股东往往变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攫取私利的“牺牲品”。4.尽管独立董事制度被各界炒得火热,但这些独立董事却往往是只拿钱不管事。
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制度构造上的缺陷问题,也有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还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公司治理文化建设落后,不注重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计划经济时代,都是由管理层传达上面的计划,企业员工只是按计划生产,因此,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没有公司治理的概念。
(二)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与监督机制。从权力机构设置来看,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与监事会,在形式上属于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事会构成的双层委员会制度。但是,由于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相互之间不具备直接任免、控制的权力,尤其是监事会在法律上只被赋予了有限的监督权力,没有罢免董事的权力,缺乏足够的制约董事行为的手段。
(三)董事会结构失衡,“内部人”和大股东的代表控制了董事会,董事会难以承担受托责任。一方面,董事会中形成了由代表国家股或政府控制的法人股的“关键人”控制的局面,而国家对管理者的监督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大多同时兼任公司经理层要职,董事会中“内部人”的比例过高。这样就造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董事会运作方式上看,董事长既作公司的法人代表,对公司运作承担直接责任,也容易导致董事长陷入公司具体经营事务中,使其失去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独立性。
(四)经理人市场还没真正形成,对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同时又缺乏对管理没有严格规范的约束。由于多数董事和经理人员都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竞争产生的,这即不能确定所选择的人具备相应必须的素质能力,即使是合格的经理人才,由于程序上的严格,也难以取得员工的一致肯定。
三、我国公司治理的完善。
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通过逐步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制衡、激励与约束机制,培育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市场,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完成。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有效途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企业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公司治理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教育,提高管理者对公司治理文化建设的认识。
(二)强化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中引入相当数量和比例的独立董事,并将公司中一些可能与执行董事和管理层存在潜在利益冲突事务的决策权授予独立董事。
(三)完善经理人市场。针对当前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完善管理层的选拔途径和程序,通过由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公开选拔经理人,并由董事会对其监督。
(四)完善公司外部控制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狠抓,要严打,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完善其外部市场。这一方面的改善,应主要依托于国家。
参考文献:
[1]周杰清.公司治理的效率-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财经科学,(3)。
[2]李薇,许新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疆财经,(1)。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二
摘要: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行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市场经济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主要从市场经济对金融行业的规范性、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02期。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期。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三
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其对于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也逐渐的突显出来了。这就造成了国际贸易受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了。
一、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和金融行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存在着很多的实证的,就拿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来看,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国际贸易的总量也正在逐步增加,其增长速度也正在逐渐加快,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国的金融发展总量也在正在逐渐的增加,其增长速度也是在逐渐加快的,这种相关的增长速度足以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但是具体到发展的现状来看的话,不论是我国的国际贸易情况还是金融发展情况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改善,进而达到更佳的发展和进步。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国际贸易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还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了,尤其是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易的总量和交易的速度也正在逐步加快,具体来看,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的表现就要数在总的贸易规模上的变化了,据调查显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国际贸易总量仅仅才206.4亿美元,而到了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便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其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这就足以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在总量上的快速发展;其实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的总量上,仅仅是拿我国出口贸易来说的话其发展速度更为迅速,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总量的发展规模,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已经从97.5亿美元增长到了13949.3亿美元,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了。
(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正在逐步增加,在国际贸易的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都是一些初级的产品,而一些工业制品则明显不足,而工业制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则是极为重要的。具体说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到了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而改革开放后30年后,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量仅仅占到了出口总额的4.8%,相反,工业制品的比重则相应的增加了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在国际贸易上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三、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进步越来越大了,重要性也正在逐渐增强,而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聚集资金,配置资源,支持外贸发展。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聚集大量的资金,进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配置好资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一方面,金融行业筹集大量的资金能够在我国的出口商重点加大对于机电产品的重视度,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当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上想要做出改变的一个主要着眼点,众多数据表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的时间内,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量在总的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6.8%提高到57.6%,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这也就更加需要我们注重国际贸易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做好国际贸易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贸易融资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1994年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各家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变得越来越普遍的,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支持贸易发展。
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作用和影响还体现在金融市场的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上,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信贷机制的建立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对于一些资金量不足的国际贸易公司来说确实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了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的水平,加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境内远期外汇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规避掉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汇率风险,我们都知道汇率风险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总是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一旦出现汇率风险那么必然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远期外汇市场的建立就能够为国际贸易保驾护航;我国还与世界各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能够发展的更加的安全有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量和结构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和一些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贸易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改正,因此,在今后我们要加强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力。
参考文献:
[1]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问题,,(9)。
[2]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国际贸易问题,,(07)。
[3]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四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耐撤随务进行骊,不仅推出了具有支付功能的支付宝、财付通等服务,还推出了与商业银行存款类似的功能的的余额宝、小金库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其在互联网机上优势,不断的推出与商业银行类似的服务的推出抢夺了商业银行现有的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
就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最早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富通为代表;第二种是近几年出现的众筹模式。该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随着众筹模式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种,个人对个人(p2p)的网络信贷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直接面向资金的所有者进行,不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对存款业务也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种为大数据金融模式,该种模式以阿里小贷为代表,大数据金融模式;充分的使用与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开发具有较强市场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二)互联网金融特点。
(三)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在最初的发展中,仅仅是传统商业银行线下业务在互联网上的扩展以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出的担保支付服务,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对金融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缺乏深人的认识,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互联网金融,并且,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用户追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形成挑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基金销售模式和p2p信贷服务,尤其是余额宝模式不仅具有传统存款的特点,并且具有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动性,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p2p贷款和众筹模式。p2p贷款和众筹模式的出现,为潜在的贷款需求企业和个人在融资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与商业银行复杂的贷款手续不同的是,使用p2p贷款和众筹的方式进行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的流程也大为简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
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传统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政策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业务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费用较低,而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业务,手续复杂,不同的商业银行间办理支付业务时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而互联网金融服务有效的克服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
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产生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势必会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现在的经营理念,积极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当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对银行的影响,并对技术变革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是商业银行有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挑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调整经营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话语权不断减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未能根据互联网的发展需求,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致使互联网企业有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调整现有的经营策略,调整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定位,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情况,更新战略规划,主动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
(三)提升管理能力。
与商业银行庞大的组织结构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使用智能agent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与商业银行较低的业务办理效率和较高的业务办理成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要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提升管理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对金融服务的必然需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中不断的丧失其应有的话语权,与商业银行未能充分的认识到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当前的研究和现实已经表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金融服务已经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还不能充分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对自身进行变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将越来越严重。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五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以资金融通及支付信息交流为平台,旨在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减少金融中间环节。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之初主要有三种形式:金融中介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1]。
其主要特点为交易成本低、信息量大、效率高。它的这种特点为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归根结底,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发展之初政府对其监管力度并不严格,随着其发展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已经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如今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提升,也相应增加了对其的支持力度,那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便是显而易见的。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可获得性强,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挑战。
(一)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赢利方式。受到授信额度的限定以及风险规避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工作中困难重重。针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互联网金融由于具备高速、覆盖面广以及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对该领域进行直接扩张。不得不说这是对银行客户资源的争夺,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渠道正在被互联网金融占领。有数据显示,阿里信贷已经累计为数量超过13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总额度高达280亿,而不良信贷率低于百分之一。
(二)使得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降低。
作为技术与渠道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是通过移动支付进行的,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下实现货币的转移。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极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例如微信、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应用,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由于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支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用户对商业银行的应用。此外,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使用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并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
(三)对商业银行现有的融资格局形成了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交易成本都大幅降低,传统的资金中介被资金信息中介所取代,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资源配置效率保持一致[2]。在这样的竞争局势下,传统的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平安银行打造的“自金融”,便是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广发银行重组架构,使得自身的体制机制能够更好地使用网络银行。互联网金融将会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融合的推进,发展成为和传统不同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四)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与发展,使得金融行业出现了明显的混业经营现象,是对金融行业分业监管格局的挑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发展模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资本市场交易频率大幅提升,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因素。此外,在互联网金融中,由于存在虚拟账户,这是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盲区,导致商业银行资金中介的功能边缘化,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新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促进商业银行良性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商业银行转型优化。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势头下,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商业银行要想保持较高的竞争水平,就必须从多个方面推进其在互联网金融体制中的布局改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经营思路,对现有的业务结构布局依赖性较强。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业务条目繁琐多样,而且对物理网点的建设较为重视,而且银行网点功能并无创新,只是重复传统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的这种现状使得其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复杂,业务审批工作繁琐、复杂,浪费时间,导致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极低,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体制创新发展的需求。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当前互联网金融体制出发,促进自身的转型与优化,改革当前的运营模式。积极拓宽客户服务范围,推进各网点之间和网点与客户之间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使得新的经营渠道能够服务于更多的客户,促进商业银行传统物理网点与新建移动互联网融合,为客户提供多方向互通销售服务。促进经营理念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促进服务便捷、完善网络虚拟服务目标的实现,并逐渐实现智能化经营管理。
(二)促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面对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出击,充分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结合自身传统业务,寻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力求在竞争中合作[3]。这种合作不能局限于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项目的改革,而是应该着眼于促进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达成共赢。
在我国,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能够在多个方面联合资源,构建出全面系统的销售服务网络。
第一,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实时消费记录及信用评级,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完美匹配,降低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提升客户体验。
第二,二者可以共同整合上下游资源,促进项目流程系统的完善化发展。
第三,通过二者的融合发展,在不断发掘新客户群体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与原客户的关系,限制物理网点的盲目拓展。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六
摘要:金融与国际贸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金融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并体现在经济贸易中。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金融机构。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对国民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从而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两者相互影响与渗透,而且两者缺一不可。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推动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发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1.金融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运转资本。
资金为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资金的支持除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之外,通过外部的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渠道。通过金融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资本市场经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转资本。
2.金融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合理调整。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越来越完善,那对外的贸易也会越来越畅通,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结合的合理化调整。美国的金融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美国的国际贸易也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最初我国的国际贸易是经劳工、资源输出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增加商品输出的同时,技术性的输出也在逐渐增加,这种转变有效证明了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调整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结构。
3.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力量对比变化。
国际贸易的金融发展,主要是指国际贸易之间的融资、借贷和风险保障等,通过提高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更好为国际贸易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有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1.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快速增长,据相关数据得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规模已超过国际贸易的总量,从而使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也越来越大。
2.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展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除了在总量上有很大的发展之外,对调整国际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出口的商品是一些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制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工业制品历来在整个的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现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1.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金融体系的建设,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国际贸易提供完善的清算、结算工具,保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品的流通、劳务的输出和金融资产贸易的实现,金融发展规模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效率。与此同时,还能降低贸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由此可见,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有特殊影响。另外,金融的发展还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
2.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方面,是金融体系特有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总量,同时对优化结构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纵观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的金融结构体系,其对外贸易出口的知识型比密集产品总量较大,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出口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此可见,良好的金融发展结构能有效改善国际贸易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有助于在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形成监督与控制机制,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监督与控制体制,能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
3.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通过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投资的转化效率,从而为国际贸易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扩张提供坚实的资本基础。因此,金融发展效率对提高国际贸易的总量和优化结构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与结构都有了很好发展,但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要重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王昊哲.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3).
[2]林玲,李江冰.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10).
[3]秦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关系研究动态及分析框架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七
艺术价值体现在艺术、历史、科学、教育等文化研究方面。艺术的市场化有益于文化的传播和艺术市场的繁荣,但艺术又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因为艺术的文化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过度的市场化也可能导致艺术家在追求市场价值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性,也可能导致市场在追求市场价值时通过不正当手段抬高市场价格。良性的市场化将促进艺术繁荣并将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广泛传播,推动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在市场的遴选下,艺术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只有保持同一性时才是理想中的市场状态,即有多大的文化价值就有相应的市场价值,如果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符,终将被市场调整到同步状态。
当代的书画市场已经是高度繁荣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近年来嘉德、保利、翰海等拍卖行成交的古代或近现代画家的作品频频过亿,这些亿元的成交额不断刷新中国书画拍卖的新纪录。我国当代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低,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价格较高,市场繁荣。当代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较发达阶段,人们一旦满足了物质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精神诉求提到日程上来,这也促使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艺术消费的发展,而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无疑是他们较为热衷的消费方式。因为这不但能够保值、升值,更能提高自身生活品位与艺术素养。从近几年来看,中国艺术品升值的空间与速度要远远高于股票与基金,因此,艺术品在当代更具投资空间,这使不少收藏家、公司、企业等把注意力转向了艺术品。极其矛盾的是,这些投资者的注意力并不在于艺术价值或者学术水平,而是在于艺术品的流通价格与画家的知名程度。由此,在市场的繁荣下,艺术品的消费欠理性的因素左右了某些市场的导向。
艺术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画发展的环境,给中国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首先,当代繁荣的艺术市场给画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改善了画家的生存环境,让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清贫的状态。其次,繁荣的艺术市场刺激了中国画专业的大发展。由于市场的繁荣,参与中国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画创作群体应该是美术类中最多的。再次,中国画市场的繁荣,引起了不少赞助商的介入,举办画展,举行绘画艺术研讨会等等,掀起了中国画创作的新高潮。艺术市场的繁荣刺激了中国画的发展,积极的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中国画的核心即是它的文化属性,这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中国画的需求者虽然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文化人,但即便是附庸风雅也优于吃喝玩乐,他们的参与积极带动了大家对文化的热衷与追逐,对提高国民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画创作队伍中高端人群逐渐增加,这些艺术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文化水平和较高学历,他们的艺术行为无形中带动了文化的大发展。业内人士在评价一幅艺术品时以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标准进行衡量,而外行人士判断一幅作品的优劣的标准通常则是作品流通价格与画家知名度。更多情况下,他们会因为流通价格与画家知名度而关注艺术品,而不是因为艺术品的水平才关注艺术品。因此不少当代画家面对如此繁荣的艺术市场,关注的重心已经不是自己作品的学术水平,而是作品在市场中的流通价格与个人的知名度,而“书画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其价格并不一定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相符,有时显得过高,有时显得过低,这种价值与市场价格相违背的双重矛盾,是区别于一般商品的固有属性”[2](p21)。因此,作品的学术水平与市场价格通常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作品水平高但价格不一定很高,有些作品水平低但价格不一定低,这里面有不少市场因素与炒作等方面的原因。在这种物质与精神双重利益的引诱下,不是每一个画家都能为艺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少画家面对繁荣的市场为了生存、为了提高收入等只好改变自己以适应艺术市场,其中一些人则完全被市场所操控,进而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具体来说,艺术市场的高度繁荣给艺术创作带来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其一,市场利益的诱惑成为不少当代画家创作的原动力,这使得不少画家失去了潜心研究、艰苦探索的可能性,进而使艺术创作的水平停滞不前。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着一定的矛盾性,有些画家的作品风格一旦被市场认可,画家就很难放弃可观的收入与市场的厚爱而主动探索,进一步研究、尝试,最终改变自己的风格面貌。“艺术生产领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有人不再认真地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是把金钱作为唯一的追逐目标,生产了大量市侩、应景性产品。”[3](p89)。
其二,高度繁荣的艺术市场让不少当代画家的年产量剧增,使艺术创作流于形式与套路,而缺乏真挚的情感寄托与内涵。这一点在当代比较明显,也是艺术市场繁荣带来的诟病。某些画家只要有画廊或者收藏者需求,就可以拼命地制作作品。这就是当代画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书画创作极度繁荣情况下却没有极为经典的作品出现的根本原因。古代没有一个作者考虑过艺术市场的问题,作者创作时就是真挚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今天不少画家每天在重复相同的笔墨与图式,甚至是构图,这样不必花时间去思考与研究,而经济的收入却丝毫不会减弱。
其三,艺术品价格定位标准的紊乱使不少当代画家迷失自我,通过寻求各种关系与人情,实现价格上涨。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当代艺术市场不规范带来的艺术品价格定位标准的紊乱,价格的高低与画家的身份、社会职务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职务的高低会直接决定画家价格多少。因此,不少画家不是潜心研究艺术,而是终日研究关系网来提升社会地位,进而达到相应的职务,提高价格。这都是在市场利导下出现的乱象。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八
传统经济学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后来又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但是,经济学最经典的市场仍然是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此为基础,只有经济或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才能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然而,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瓦尔拉斯却没有使用一个精确的完全竞争定义。根据施蒂格勒的总结,完全竞争概念是在亚当斯密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和完善成现在的含义。也只有使用现在的含义,才能构造出一般均衡理论。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都认为竞争既包括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获取有限供给商品而展开的竞争。但科尔奈在《反均衡》一书中将市场状态分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和均衡,科尔奈将前两者分别称为压力状态和吸力状态,两者都是非均衡,前者存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后者存在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在均衡状态下没有竞争。科尔奈出身于社会主义国家,曾亲眼目睹短缺,所以,将卖方市场列为市场常态的一种,而市场经济的常态主要是买方市场。其他论者也有这类划分。为了简化起见,本文只关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对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是最有意义的。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首先需要完全竞争市场是均衡的。为了使用瓦尔拉斯均衡或马歇尔均衡的概念,完全竞争市场为厂商规定了几个严格的“制度”要求厂商遵守,它们体现在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假定中。该模型假定众多,我们只关心与企业的自由选择权相关的部分,或者说与企业竞争相关的部分。
1.同一市场的所有厂商必须生产相同质量的商品,这质量包括商品的物质特性、获得时间和地点,一旦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发生不同,就将产生不同的商品。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如果有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不同也属于不同商品。同质商品的假定实际上是为了同一个市场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价格,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商品使用一个价格,这在均衡时有意义。
2.所有厂商都不能单独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这是剥夺厂商的定价和调价权,是为形成统一的均衡价格所做的进一步限制。
3.厂商必须使用凸性技术。凸性技术排除了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主体的最优化得以实现,进而保证供求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价格调整函数几者之间从前向后传递的连续性。连续的价格调整函数可以满足不动点定理。这几个制度性假定基本上排除了厂商竞争的可能,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包括技术创新是厂商最基本的竞争手段,因此,很早以前就有众多知名经济学家批评一般均衡中的完全竞争根本不存在竞争。自诩为竞争的最高形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居然没有任何竞争。排除了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且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假定后,一般均衡理论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存在的结论。其中的价格调整函数是一个从价格单纯形到自身的连续函数,它是瓦尔拉斯假想的拍卖人使用的:在超额需求时提高相对价格,超额供给时降低相对价格,直至形成均衡价格。使用不动点定理证明,可以找到一个不动点作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证明,每个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理论使用公理化方法在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结果的同时,并未对市场机制作出完全的说明,主要是如何协调主体间的决策和市场机制中的利益争夺。这是排除企业的竞争手段造成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给出了有效配置的结果,却没有说明配置效率的来源。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是确定性的静态均衡分析,而市场机制则需要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市场机制中的协调问题,即使是新古典理论给出的价格协调机制,一般均衡理论也没有给予实证性的解释。一般均衡理论也叫价格理论,它认为是价格调整引导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因此,价格调整在资源有效配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强行排除了企业的定价和调价权,这导致它所分析的市场经济缺少价格调整机制。连完成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的肯尼斯阿罗也意识到一般均衡的价格调整与完全竞争假定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的处理办法是坚持完全竞争假定,同时用一个假想的拍卖人来调整价格,它实际上也是均衡的实现过程。价格调整和均衡的实现是资源有效配置中最重要的过程,但一般均衡理论却将它置于一个假想的过程中。对完全竞争最初的一个理解是单个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的产量微不足道,没有能力影响价格,古诺称之为“竞争或竞争效果的极限”。然而,这个含义到了一般均衡理论中就变成了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影响价格的能力”与“没有定价权”含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说单个厂商相对于市场总量而言非常渺小,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不足,即使它改变自己的价格,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被改变一点。
而后者则是说单个厂商没有决定自己价格的权力,这是从制度的角度排除了厂商的定价或调价的权力。熊彼特注意到了这两种竞争含义的不同,他在评论古诺的竞争理论时谈到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一般均衡及其效率分析,完全竞争可以使用“单个企业无力影响价格”这个含义,但一般均衡的概念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求必须剥夺企业的定价权,这可以保证一个市场实现统一的均衡价格。资源配置与利益争夺或竞争的冲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就担心每个主体都只顾自己利益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亚当斯密以其力作《国富论》表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资源会达到有效配置。但是,在亚当斯密那里,他没有剥夺厂商之间竞争的权力,相反,他把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包括厂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的权力作为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动力。对于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价格竞争是竞争过程的本质。一般均衡理论在致力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利益问题,但它只关注利益最大化选择,以此代表对利益问题的处理。单个主体争取自身利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主体争夺利益,这在市场中就是竞争,二是让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自然也是斯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应有之义。厂商之间竞争令价格降低到等于成本,且各厂商的利润率相等;每个厂商都实现最优选择是经济整体上最优配置的前提。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静态均衡不可能将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它只是片面地用最优化来处理利益问题。不仅如此,现在全部新古典经济理论都在用最优化,并产生了三个组合的分析工具:静态最优化与静态一般均衡、动态最优化与动态一般均衡、随机动态最优化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这些分析工具几乎囊括了主流经济学所有的理论与模型。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和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所用的最优化是画地为牢式的,基本上是给定外界环境下的最优化,不存在任何与其他主体利益争夺的意思。这令一般均衡理论彻底放弃了真正的竞争。
二、模型技术成就了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
任何科学都是在寻找其研究对象的有关规律,就连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论也希望得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说过,概率论的认识论价值在于对偶然现象集体性大规模考察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非随机的规律性。寻找规律就是寻找确定性或确定性的规律。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而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则试图建立高度确定性的规律,它比其他社会科学的确定性要高,因为,它所得到的规律是用稳定的函数表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精确定量。而鉴于现实世界的经济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及经济主体行为纷繁复杂,经济学模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确定化的过程:只要遇到不确定性或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将其转变为确定性,然后进行逻辑演绎,构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全面确定化再加上逻辑演绎,这就是经济学的模型技术。崔殿超指出了针对新古典金融模型所进行的确定化,不过,这个内容需要完善。经济学模型所做的全面确定化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
1.主体的行为模式确定化,都做最优化选择。人的行为模式多种多样,有理性的、非理性的。在非理性行为中,行为经济学就揭示并区分了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属于认知上偏差的有代表性启发式、获得便利性、锚定效应、后悔厌恶、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属于偏好上差异的有框架偏差、损失厌恶。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几乎肯定会做出不同选择,非理性行为中的不同模式也会做出不同选择,而众多微观主体不同的选择必将对总体上的均衡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行为模式不确定的影响,新古典理论假定所有的主体都是理性行为者。这也是做均衡模型所必需的。理性行为假定连带着主体决策所掌握的信息确定化,即信息是完全的。
2.主体最优决策的依据确定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在给定偏好结构的情况下,本来饱和需求量(如吃两个面包就饱了,不再需要了)和预算约束(即收入)都可以决定消费量,但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偏好是非餍足的,连带着假定消费集有下界无上界,实际上就是假定不存在饱和需求量,这样,消费量就由预算约束决定,在价格给定情况下,消费量由收入决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般均衡不过是一个收入恒等式。消费量都由预算约束决定,可以保证总量上供求均衡的实现。事实上,在现实中,这种消费由收入决定是穷人的状态,本来还想吃,但兜里没钱了。以饱和需求量决定需求,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如果承认饱和需求量或餍足点的存在,消费者可能存在剩余收入,从总量上存在需求不足的非均衡可能,一般均衡的实现就面临不确定性。经济学在每一种最优行为上都避免行为依据的不确定性,以保证得到确定性的结果。
3.目标单一化、选择变量确定化。生产者唯一确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并因此假定偏好是稳定的。主体用于最优化计算的目标函数必须是明确和稳定的。如果允许生产者在价格、质量、数量、创新、广告、营销策略上都可以进行选择,生产者在那个变量上进行选择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很难说,选择变量的不确定性将产生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4.经济系统中,主体的角色和数量确定化,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亚当斯密所说的行业的进出在这里事实上不存在了。对于用数学方法精确地描述主体行为的模型来说,主体角色和数量的确定都是必须的。甚至还在主体间做同质性假定,然后分析代表性主体行为。
5.主体间决策协调结果确定化,为此必须做均衡假定。如果微观主体做了最优化假定,则总体上必须有均衡假定与之匹配。奥利弗法夫罗认为最优化和均衡是联系在一起的,最优化和均衡的强主张相互暗示着对方: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对个体最优化来说,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均衡价格是个体最优化的基本参数,如果不存在均衡或均衡价格不能确定,个体的最优化计算没有意义;对均衡来说,个体的最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个体的选择不是最优选择,他随时可能改变自己的选择,当个体改变自己的选择后,市场的均衡就会改变,此时的均衡不是稳定的均衡。为了实现主体间协调结果确定化,还要求主体在其他方面整齐划一,如厂商间实行统一的价格、统一的质量,并且在拍卖者调整出均衡的价格后才能贯彻生产和消费决策。
上述五点本身未必属于不确定性,但它们是从根基上消除了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经济学模型技术的另一方面是逻辑演绎。逻辑演绎本在科学方法论之内,一门科学不仅需要逻辑严谨,而且需要内生地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经济学现在使用的数学公理化方法更是以逻辑演绎著称。数学上的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供给函数、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及其他要素供求函数等都是最优化的结果,但是,在早期古诺和卡塞尔都直接使用过需求函数。德布鲁系统阐释一般均衡理论的《价值理论》是完整使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严格的逻辑演绎需要现象或事物间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逻辑演绎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了前面的确定化。理论经济学崔殿超递增的竞争程度对市场机制及效率分析的冲击追求普适性或逻辑演绎曾经导致一些经济学理论出现偏差,凯恩斯、马克思都曾发生这种情况。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进行确定性地逻辑演绎,得到确定性的结论或命题。
对于一般均衡来说,就是肯定能得到一般均衡的结果,万无一失。或然性这种情况都被排除在外。一切多元的、不确定性的都被单一化、确定化,在逻辑上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经济学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所要的结论还得益于逆向构思过程:先确定结论,该结论需要什么假定就做什么假定。凸性假定就是由逆向构思“推导”出来的:为了能够使用不动点定理,要求相关函数连续,相关函数连续则要求消费者、厂商行为的最优化解存在,后者则需要偏好和技术是凸的。排除众多不确定性依赖的就是非现实假定,这令经济学模型中非现实假定充斥。公理化方法产生于数学,公理本来的含义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道理,后来,到了形式公理化阶段,公理不再是不言自明之理,仅仅是理论的假设。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使用公理化演绎得到的命题一定会被人用现实的经验进行检验。公理化方法逻辑严谨的演绎得到的命题并不可靠,也就是说,逻辑严谨的`演绎并不能保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考什克巴苏指出,经济学中最站不住脚的假设是那些不属于公理但却被深深植入这门学科的假设,经济学模型大多都有这种假设。尽管可以做大量非现实假定,但经济学模型仍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擅长的分析只是静态均衡,在静态均衡的范畴内,只要做非现实假定,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结果,因此正如许多学者都已意识到的,经济学模型的全部结果都已经蕴含在模型的假定中了。这就是经济学的本质主义,我们得到的乃是我们预设的,是循环论证的结果以非现实假定为基础所做的全面确定化,令经济学模型几乎已经从根本上排除了不确定性,这导致经济学的多数模型都是确定性模型,尤其是早期。因此,经济学模型无法刻画市场经济中的真实存在的竞争就可想而知了。现实中的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最终产生非均衡结局的可能性很高,竞争起码对竞争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败皆在未定之天。哈耶克认为,结果不可预测正是竞争的价值所在。经济学模型所用的静态分析、最优化分析、均衡分析都不利于对竞争的完整准确的描述,即使使用其中的一个也足以扭曲对竞争的分析。经济学的模型技术不适合用于竞争,但由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几乎无处不在,经济学不容易彻底回避,所以,经济学勉强构造了一些竞争模型,结果效果极差。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完全竞争模型根本没有竞争。
三、实力竞争的市场。
实力竞争的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有统一的货币,市场的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市场和贸易壁垒。单个主体有常规的自由选择权:厂商有定价权,同一行业的厂商可以生产异质产品,可以创新。显然,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当同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进而得不到统一的均衡价格,主体最优化以及完全信息的假定都没有必要,因为,放弃了统一的价格和相同的质量,几乎已经不可能从严谨的数理逻辑上得到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论,最优化和信息完全都是为这一“市场有效”的结论服务。因此,这类市场可能比较接近奥地利学派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自然也比较接近现实的市场经济。本节的分析将或多或少具有奥地利学派的风格。在这种市场上,厂商恢复了常规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竞争手段。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无竞争相比,这种市场赋予厂商很多竞争手段,这已经表明后者的竞争程度大于前者。对企业来说,将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就是行使定价权以争取自身利益,古诺就让企业选择价格而不是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价格竞争是通过降价扩大市场销量,在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
这种竞争是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额外收益的手段,后者也就是所说的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零利润状态,这被看成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标志。这意味着在实力竞争市场上,竞争有与资源优化配置一致的一面,实际上在亚当斯密那里,竞争就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这是厂商决定的内生的价格所产生的竞争作用。对企业而言外生的价格具有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或改变资源配置的作用,如市场的价格。市场价格升高,企业可能增加生产或追加投资。由于各企业的价格不再统一,市场价格可以理解为市场均价。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决定产量水平。我们看到,只要赋予企业应有的权力,市场中就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也可以得到市场机制。质量竞争是企业在实力竞争市场的另一种基本的竞争手段,很多情况下它意味着创新。创新是指厂商发现或开发出一种完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投入品来源,或是一种新的组织生产的方法、一种新产品、一个新市场等。厂商会因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常常是巨大的利润。除了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外,厂商还可以采用广告等其他一切竞争手段。实力竞争市场不再限制企业的自由选择权,这主要是因为它已经无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从而理论变成开放性的。竞争的另一面是,它对资源配置有破坏作用:
1.竞争导致市场内生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主体很难知道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比如一项投资是盈是亏,销售是多是少,企业的未来前景如何等。但哈耶克将其看成是竞争的价值所在。
2.与第一点相联系,企业在不确定性下决策就会有盲目性,于是很容易产生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在经济学界很早就受到关注,它是指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过低甚至亏损等现象。过度竞争是供过于求,属于典型的非均衡状态。迈克尔佩罗曼甚至认为竞争容易导致不稳定性和萧条,如果没有市场的法律、习俗创造出的惯性,市场将更加不稳定。
3.当允许企业进行价格和质量竞争的时候,竞争性行业容易走向垄断或集中,而垄断和集中被认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中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这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这些是竞争与资源有效配置冲突的一面:竞争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中引入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厂商的变量选择进而厂商行为就有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恢复了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就把做模型的路给堵死了。在逻辑上就无法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排斥两种实力竞争的原因。只要同一个商品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连定义都得不到,更无法从逻辑上严格演绎出来,能得到的只是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均衡趋势。这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分析是一个致命打击。要从逻辑上严格地演绎出市场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使用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中,知识的分工特性、企业家的发现和动态竞争等因素都决定了均衡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理论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静态一般均衡,但是,如果考虑众多可能的外生冲击如偏好变化、资源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主体信息水平变化等,这个静态均衡即使真的实现了也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在上述冲击下它会转瞬即逝。尽管静态均衡状态没有多少价值,但市场均衡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几乎是任何经济分析都无法回避的。
有市场就有供求,而供求的关系就是均衡问题,即使均衡不存在,但均衡问题一定存在。市场或是均衡的或是非均衡的,它总会表现出供求关系的某种形态。奥地利学派承认市场经济存在均衡趋势。这个均衡是供求均衡,供求之间的协调是在“市场过程”中通过“企业家发现”和“动态竞争”实现的,但这不意味着均衡一定能实现。在奥地利学派的均衡理论中,价格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为市场主体将分散的消费者的偏好信息和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信息集中反映在价格上,该学派研究了价格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如果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将价格看成是市场供求的协调者,那么价格必须是弹性的。但是,就协调供求关系来说,价格只是一个间接信号,直接信号则是供求本身,即供给直接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而不是经过价格;需求直接对供给变化做出反应。经验研究表明,供给与需求会直接发生相互影响)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凯恩斯、新凯恩斯主义者都关注到价格刚性的倾向,后者令价格协调供求的能力打了一个折扣。因此,本文使用一个新的均衡概念:凯恩斯均衡。前面所说的市场存在均衡趋势也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凯恩斯均衡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使用的均衡概念就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当然它是总量层面的。同一个市场已经没有统一的价格,这样,价格与供求之间很难建立起精确稳定的函数关系。本文承认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但它是间接的信号,且不是唯一的信号。实际上,只有相对价格变化才有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凯恩斯在《通论》中并没有说价格是不变的,相反,凯恩斯明确谈到增发货币和成本上升都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刚性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在构造is-lm模型和推导总需求曲线时强加给凯恩斯的,是逻辑演绎的需要。只有价格是刚性的,总需求才完全等于国民收入。在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中,总需求等同于国民收入。
四、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
本节分析的市场有以下特征:
1.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存在统一的货币,二是各主体(即各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这个市场主要是指国际市场。
2.这种市场的利益单位和主体是各个国家,而不是单个企业,后者常常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用单个企业代表整个国家。
3.既然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这种市场上主体(单个国家)的自由度很大,也就是说,它有很多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它甚至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国际市场。现代国际经济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一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得失是非常复杂的。本节的分析局限在国际贸易领域。将整个国家视为一个单一主体会遇到一些质疑,因为一国国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在利益上存在差异甚至直接对立,在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或博弈,各利益集团都试图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存在着对后者的理论分析。新贸易理论以寡头厂商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它所用的就是以一个企业来代表整个国家,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缺陷。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在国际经济方面理论分析的困境和两难选择:无论选择厂商还是国家作为主体进行分析都不是完美的。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其基础是出口企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进一步则是出口企业包括国内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也有一致性的一面,出口增加和国内企业增产可以创造就业和国民收入。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可以与外国竞争,因此,其竞争手段也比较多,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竞争实力的竞争手段,它们的主体是国家,但具体就是该国的出口企业的实力竞争手段,假定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等实力竞争手段,它们将国内市场中的竞争手段用于国际市场。
1.价格竞争。同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一样,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也是以低价争取市场份额为目的。以低价进行竞争会牺牲当前的利润,因此,这种做法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其目标低则保持市场份额,高则是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与国内价格竞争不同的是,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会受到汇率、国内货币政策等非实力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可以人为创造出来。
2.质量竞争。包括产品质量的创新。第二类是非实力竞争手段,它是国家层面的。它可以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以有效保护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1.汇率政策。一般而言,低估本国货币可以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出口。
2.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合理评定程序、政府采购、政府补贴、产品检验标准等。政府这类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将其留给国内企业,从而也保护国内的就业、利润、税收。凭实力进行的竞争有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价格竞争令经济利润为零,要素的收入等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质量竞争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国际市场,实力型的竞争会受到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干扰,令实力型的竞争手段不能再反映真正的实力。人为地低估汇率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此时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与外国的同样商品价格相比就不是实力的竞争。各国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等非实力因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它可以使用这些手段,也可以不使用,如当一国出口产品价格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时,该国政府就不会动用汇率政策。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一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这个商品的价格本身,它是由该国国内的供求状况、成本水平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决定,另一个因素是汇率,因此,只有汇率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时,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实力竞争。汇率水平合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即使这个前提成立,汇率也很难确定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假定两国的价格是合理的,它能够反映成本和该产品的稀缺程度,这样,只有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汇率才不会影响两国的价格实力对比,这也正是汇率合理性的定义。根据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用实际汇率公式计算的实际汇率等于1。
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对于cpi这样总体的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且,经验分析显示对于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也不成立。后者意味着购买力平价无法解释短期汇率水平,市场均衡汇率并不必然符合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人为的汇率操纵,市场汇率也可能对价格实际水平产生扭曲。如果人为地操纵汇率,对两国相对价格的扭曲更严重。一般而言,国际竞争力较弱或由强转弱的国家会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前者可以人为地提高本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加自己的出口。后者则可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经济形势越是不好,各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各国越容易使用非实力手段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如果国际市场显示出需求小于供给能力的常态,各国动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也会常态化。在国际市场上,主体间的利益争夺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操纵汇率和贸易壁垒极易引起国际摩擦。一国的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该国的国内经常收支和增加就业,但在增加本国就业的同时,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就业相应减少。因此,对方国家会进行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和汇率战,而贸易战和汇率战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国走向封闭,或几个国家成立封闭的小集团;二是各国普遍认识到国际经济关系破裂的危害,建立一个国际制度和机制抑制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使用,当年关贸总协定(gatt)和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就具有这种作用。贝格威尔和思泰格尔认为世界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不是自由贸易理论,世界贸易体制不是为了走向贸易自由化而是为了避免各国政府在单方面改善贸易条件过程中所出现的囚徒困境。当各国间已经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经济联系后就产生了相互依存,废止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然而,世界贸易体制及其规则并不能有效阻止汇率操纵和贸易壁垒。其原因在于:
1.尽管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包括其他要素在国际间广泛流动,但人口和劳动力在国际间转移与此不相匹配,只有极为有限的流动,也就是说,各国的利益主体没有改变,当国际贸易竞争令一国生产转移到另一国时,劳动力并不能转移出去,这是各国普遍将本国市场保护起来尽量留给本国企业的深层原因,也是贸易保护的内在动力。劳动力转移滞后不仅拖国际贸易后腿,而且拖整个全球化后腿。
2.各国参与了国际贸易和世界贸易体制,但是各国的主权还在,并得到世界贸易体制的承认。汇率操纵的具体做法和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安全原则等都是各国主权直接衍生出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对此也无可奈何。各国的主权在国际贸易中的最高体现就是可以决定是否加入国际市场,即使加入了wto也有退出的权力。自由贸易理论试图告诉民族国家参与自由贸易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它所依据的贸易利益计算存在很大缺陷:它计算的是静态或短期的利益,而且没有考虑保护本国产业所保住的国民收入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据这样的利益计算,自由贸易理论指责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为傻瓜。现实中,多数国家都选择与其他国家进行非实力的竞争并没有引起自由贸易理论的反省。本节的市场中,我们已经假定企业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的权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后者是生产的效率曲线转化来的,其基础是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不能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制度允许或无力阻止单个国家采取某种竞争手段,那么,该国在必要的时候就会使用这种竞争手段。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微观主体的最优选择与市场总体上的均衡是连在一起的。同样,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市场的非均衡对单个主体的选择也有影响。如果假定国际市场是非均衡的,则可以得到各国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确定性结论。在经济危机中,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加强就是这个道理。强有力的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广泛使用令国际市场只有很弱的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竞争实力,市场选择的不是最强的生产者,无实力的生产者可能受到保护,这样的市场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费不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市场机制还在,高工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无法与低工资国家竞争。如果高工资国家试图以汇率政策强行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国内的金融领域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这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明显不同,后者假定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是在国际市场才允许有价格和质量差异,但它将这些纳入到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范畴,最终演绎出形成国际分工的均衡结果。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引入实力竞争,这是本文界定不同程度的竞争时使用的,对本文来说,这是必须的,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
同上一节的实力竞争市场一样,这样做也将做模型的路堵死了,因而,无法从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效率。拉尔夫戈莫里与威廉鲍莫尔在承认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的同时,依然使用均衡分析,其均衡多种多样。然而,如果能肯定或假定各国都在使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那么,世界范围内(或两国模型中的两国)整体上的资源有效配置已经无从谈起,此时即使实现了均衡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此时的均衡只是在国际间进行交易部分的供求关系。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两国模型也只能分别考察贸易对两国福利的影响,以此来计算整体的福利所得。原因很简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一体化的利益格局。当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资源优化配置不存在时,剩下的就只有各国之间的竞争了。不考虑非实力竞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对一国来说最佳的结果往往对它的贸易伙伴不利。允许贸易伙伴与本国产业竞争,并以此来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使本国全面受损,而不是造福全体公众。这正是非实力竞争兴起的原因。身处其中的民族国家最优选择就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轻信自由贸易理论的谎言。非实力竞争手段常有陷入囚徒困境进而令国际关系破裂的危险,这凸显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必要性。
五、总结和结论。
本文讨论的市场分为三种类型,这三个市场的竞争程度是递增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没有任何竞争,企业两种最基本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手段都被禁止。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地得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企业的上述竞争手段必须被假定掉。这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其代价是市场机制在该理论中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市场机制包括以价格调整协调主体决策和利益争夺,前者由虚拟的拍卖人操作,后者被排挤掉了,令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均衡非常像虚构的神话。实力竞争市场引入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由于偏离了完全竞争假定,企业有了竞争手段,市场中有了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它的竞争程度高了一个层次。但是,企业有了定价权,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自然无法从逻辑上得到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均衡及其配置效率。能得到的只是存在着均衡或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但是,该市场中的市场机制被复活了。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指的是国际市场。由于没有统一的货币等原因,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国家都保留着自己的主权,这是它可以使用非实力竞争手段的根源。它是和完备市场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该市场在实力竞争的基础上,还有非实力型的竞争,自然它的竞争程度比实力竞争市场要高。该市场的非实力竞争破坏了贸易双方的竞争实力对比,这导致国际市场对生产者的选择不再符合效率标准,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不具有优化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的互通有无的两国间不存在竞争,但对其中的进口国的出口可能存在几个国家竞争。至于产业内贸易部分则纯粹是竞争关系。非实力竞争手段对资源有效配置的破坏具有一般意义。其他非实力竞争手段如寻租、关系、钱权交易等也破坏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最具实力的生产者;凭关系就可以做生意,生产者不具有创新的动力。从几个市场的比较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或竞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竞争。通过竞争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也是它最突出的优势。因此,市场经济不可以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得到一般均衡和最优配置结论而令市场无竞争。这样看来,一般均衡模型已经歪曲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后者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也没有体现出来,相反,由于静态均衡的需要,在短期创新是被禁止的。
2.市场制度只能允许实力型的竞争。实力型的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增长。非实力竞争或许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它以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和阻止创新为代价。那些成功地使用了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主体会得到暴利,但对整体的资源配置没有任何好处,竞争的失败者则是非实力竞争的受害者。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市场要统一,不能搞行政割据;要严格法制,禁止使用非实力手段竞争。
3.主流经济学的模型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构造不出接近现实的模型。一般均衡理论存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非现实性,其实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它所分析的完全竞争经济已经歪曲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一般均衡理论倾力关注的静态均衡并不是现实中最重要的问题,现实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是否存在优资源配置的趋势。主流经济学的模型技术对存在真实竞争的市场无能为力,根本做不出模型来。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九
从金融租赁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借款,之后将所获得的资金投放到租赁业务上获取收益。在此期间,租赁公司的资金运作尤为重要,有了资金租赁公司才可以开展业务获得盈利。下面主要讨论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运作特点:
(一)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因为监管机构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限制,金融租赁公司较多向银行借款,或者在合适的时机发行债券,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金融租赁公司的母公司一般为商业银行或者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母公司为其提供隐性担保,在金融租赁公司现金流入不足的情况下,母公司会为其提供帮助,避免金融租赁公司发生违约,所以说商业银行向金融租赁公司的放款业务具有较低的风险。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具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急切地希望将其投入优质资产,所以很多资产流入了金融租赁公司。如此一来,压低了金融租赁公司的借款成本,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低成本资金。由于轻易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以及银监会的监管,金融租赁公司除了在合适的时机发行部分债券,没有动力探索其他融资方式,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二)为控制融资成本,留出很少备付金。从流动性管理看,由于金融租赁公司没有存款业务以及相对较少的发行债券,所以金融租赁公司的现金流出比较明确,可以根据公司资金流出的情况选择融资的方式和金额,并不需要准备很多比例的备付金防备兑付利息等情况。在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时候,为了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降低公司的财务成本,金融租赁公司对下设的金融市场部考核时下达的备付率指标一般会接近0.1%。为了应对金融租赁公司的检查,金融市场部会选择在使用资金的那一天向银行获取资金,不会存留较多的现金以备使用。可是这也有一个前提是市场流动性充足,银行有意愿为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市场流动性不足,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当时所需资金,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母公司为金融租赁公司提供支持。从成立背景看,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一般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为了支持本集团的发展,银行十分愿意为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可是,监管机构对于限制关联交易的政策迫使租赁公司使用其他的方式获取资金。例如,两个银行分别成立了两家金融租赁公司,他们可以为对方的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合同确定的期限、金额、利率大体相同,这样达到了规避监管的要求,而且可以获取低成本资金。另外,母公司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信用背书可以提升租赁公司的资质,有利于公司获取银行的授信额度,在发行债券时可以提高公司的信用评级,评级资质的提高对于降低发行人发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四)短期借款支持长期项目。在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金融租赁公司可以非常简单地从市场上获得低成本资金。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项目的期限一般超过5年,如果考虑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借入和项目匹配期限的资金,可是短期资金的成本相对于长期资金更低,在很容易获取流动性情况下,金融租赁公司会选择用多次短期借款来支持长期项目的方式降低成本。流动性充足时,少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利用银行间市场网上拆借品种,用超短期资金支持租赁项目。如果市场资金减少,短期借款支持长期项目的方式可能对租赁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流动性短缺会对金融租赁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初,各银行为了完成本身的业绩要求主动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低成本融资,金融租赁公司不需要进行任何宣传就可以获得银行信贷。可是,市场资金短缺时,金融租赁公司很难再从小的商业银行借入资金,向大银行借款的利率也提高了许多。对于从银行获取资金的公司来说,融资成本从原来的5%左右,普遍上升了100个bp,产生了很多风险。
(一)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租赁公司一般从银行借入短期资金,期限为半年到一年,在借款到期时,再依据当时的利率借入新款进行偿还。在资金面收紧的情况下,银行不会愿意以过去低成本的价格将资金借给金融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又不能承受相对较高的利率,如果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单一,就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之后就会不能偿还之前的借款。同时,即使商业银行承诺在所规定的期限为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时期,有可能因为商业银行自身缺乏资金而不能如期向租赁公司借出款项。如果金融租赁公司资金链断裂进而有违约发生,就会影响租赁公司的信誉,以后不容易从银行获取资金。
(二)融资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由于从银行借入资金是金融租赁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流动性收紧会提高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研究表明,融资成本每提高100bp,金融租赁公司的利润将减少20%~30%,资金短缺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收益。由于融资成本较高,金融租赁公司为了确定最好的时间窗口来获取低成本资金,在市场利率极高的情况下,部分公司会选择暂时停止增加新的租赁项目,等待资金充裕时再进行项目投放,这种情况也会减少金融租赁公司的利润。
粗放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保证公司信誉并且提高盈利能力,金融租赁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流动性管理。市场的利率水平不会一直保持低位,未来的利率变动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期限错配时可以增加一年以上负债的比例,锁定融资成本,更加稳妥地融入资金,尽可能避免到期不能向银行偿还本金的风险。同时,银行间市场的网上借款业务不应被租赁公司作为短借长用的工具,租赁公司应该拥有长期眼光,加强对于流动性的管理。如果租赁公司投放了一个期限较长的项目,可以和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给予银行一定的收益,将成本收回,继续开展其他的业务,这样不仅获取了资金也可以增加租赁公司的收益。
(二)提前向银行借款,获取资金。如果最近需要向银行还款,或者兑付债券本息,金融租赁公司可以提前向银行借入资金,这样可以防范到期不能兑付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流动性。改变用投放项目所需资金来确定借入资金的情况,采取措施保证资金流动性,主要包括:在有确定的资金需求时提前获取资金,避免由于到期不能及时筹措资金的风险;如果市场利率过高,可以选择以后再投放租赁项目,从多方面降低融资成本,尽可能扩大租赁公司的利润来源;提前和母公司确定资金支持。
金融租赁公司需要积极考虑增加借款周期,全方面地考虑借款成本和时间成本,适量地保持1年期的资金借入,保证还款需求。同时,金融租赁公司可以根据本身获取资金的能力以及市场状况确定资金存量,灵活地调整资金需求。
(三)拓宽融资渠道。市场利率的大幅提高导致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可是租赁公司所投放的租赁项目的收益率并没有提高,所以租赁公司的利润空间缩小。租赁公司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只能从单一渠道获取资金的风险。
1、银行贷款取代同业拆借。一般情况下,金融租赁公司会选择同业拆借方式从银行取得资金,这样的资金使用成本较低,但是如果一年期同业借款利率超过6%,选择向商业银行贷款所获得的资金成本更低。对于资质好的贷款企业,商业银行一般会提供基准利率下浮5%~10%的贷款,而金融租赁公司的信誉由于有母公司背书,所以可以选择贷款方式取得资金。而且通过和银行开展保理业务,将应收租金盘活,也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2、取得保险资金的投资。由于租赁项目的期限大多数是5年以上,同时保险公司依照行业的特点也会投资于5年以上的项目,所以金融租赁项目和保险资金的期限配置相符。我国的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资金,如果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取得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租赁公司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就可以在长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租赁行业要积极探索将保险资金引入租赁项目之中,设计合适的产品结构,促进租赁行业的发展。
3、探索多方面资金支持。市场有资金需求方也必然会有资金充足方,充足方迫切希望寻找优质资产进行投资。现在金融租赁公司主要从银行处获取资金,同时也会发行部分债券获取流动性,租赁公司可以积极寻求和信托公司、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合理合法地规避监管,从多方面获取资金。同时,租赁公司可以寻求发行境外债券,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从境外获取流动性支持,以扩大公司规模,获取更多利润。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但是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正式金融,由于制度设计原因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民营经济便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然而,政府对民间金融一直采取加强管理和严格控制的措施。但实践表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进行民间金融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金融的概况。
(一)民间金融的定义。
民间金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间金融主要指民营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狭义的民间金融主要指民间的借贷活动,如:地下金融和灰黑色金融。从经济角度可以定义为民间是非国有和非集体的相加,或者金融就是非公有制。结合金融理论,我们还可以通过两个角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定义。从组织活动角度可以将民间金融定义为凡是民间金融组织参与金融活动都属于民间金融范畴。从服务对象角度可以将其定义为凡是为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都属于民间金融范畴。
(二)研究民间金融的重要意义。
研究民间金融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看,研究民间金融将会促进金融理论研究的创新以及填补民间金融有关资料的空白。中国的金融基本上由政府所主导,为了禁止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也曾经启用农村信用社来代替民营经济,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同时有关民间金融的资料也没有完整的统计,对民间的金融研究相当不利。对民间金融进行研究将会深化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推进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填补金融民间资料的空缺。从实践看,在政府对民间金融不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民间金融来发现正式金融存在的缺陷,从而完善金融体制。同时,研究民间金融的生成和运作有利于我们进行金融制度成本和制度绩效的评估,从而规范民间金融,制定相关政策将民间金融引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运行机制。
1.民间金融的利率问题利率作为信用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调节市场的关键因素。民间金融的利率高低不同,计息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利率偏高。据统计,民间的高利率占全国民间金融利率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不顾国家规定,超过同期银行利率的4倍。过高的利率也将会对资本配置产生影响。第一,喜欢冒险刺激的贷款人接受高利率,喜欢稳定的贷款人不再接受高利率。第二,由于金融机构不能对民间金融的贷款人进行相应的监督,贷款人可能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转投高风险项目。2.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在一些沿海省份,民间金融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民营金融一般在中介机构进行交易,但是这些机构大多没有经过当地监管局的审批,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经营金融业务的许可证。这些机构类似于私人银行,大多在地下或半地下进行金融交易。当然,也有许多民营金融组织在运行中得到政府许可,比如浙江沿海一带。民间借贷与民营金融相比,除了运行的机构相同,在交易活动的专业、组织、连续以及交易量方面都更胜民营金融一筹。从整体而言,民间金融的贷款回收率较高,所有地区的民间金融回收率一般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回收率。
(二)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间金融促进了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有些制度的压制下,国有的专业银行只能向非国有经济提供有限的资金服务,而民间金融可以弥补正式金融的不足。民间金融可以给非国有经济提供大量的资金,满足非国有经济在生产经营上缺少的`资金,从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使国民经济得到发展。第二,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民间金融所具有的独特性、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使它在进行融资时有许多便利的通道,从而可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并且可以筹集到国有银行无法筹集到的资金。同时,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震作用。第三,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在金融体制中,由于市场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经常在分配资源时会进入一些误区,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消极影响。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间金融造成了金融信号失真。在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影响下,将会有大量的现金流出银行,从而削弱了银行的支付能力。同时现金的流出使货币的通行量增加,增加了中央银行现金调节的难度。另外,民间金融所具有的隐密性特点,使国民经济的透明度下降,甚至无法准确把握相关人员的收入情况,从而削弱了中央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第二,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民间金融不仅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而且还会干扰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民间金融一般处于地下,监管机构很难进行监管,民间经营机构经常会面临倒闭,所以风险极高。
三、民间金融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民间金融管理体系的设计标准。
民间金融是一种资金的借贷活动,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民间金融有它的特殊性,在交易中仍有一些不正规的形式,为了保证借贷的信用,必须设计一套合乎标准的金融组织形式。第一,民间金融必须符合现代金融的运作规则以及发展趋势。第二,民间金融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只有作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才能给予民间金融充足的养份,从而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第三,民间金融必须符合中国所有制形式,只有这样,民间金融的交易渠道才会有正常的信用,从而进行正常的融资。第四,民间金融必须接受金融的监管和调控,从而避免风险和混乱。
(二)明确民间金融管理体系的组织规范。
目前,尽管民间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并不规范。根据以上设计的标准,只有推动民间金融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才能使民间金融发展更加完善。1.大力发展民间合作金融合作金融具有两个优势。第一,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地理位置集中、职业背景相似以及互助的成员较类似等特点,风险小且管理成本较低。第二,相对于非正规民间金融而言,合作金融对于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有法律及法规作为保障,可以降低风险,利率也可以得到控制。2.切实保证民营银行的金融权益中国的经济体制偏向国有商业银行,至今也只有民生银行这一家民营银行。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目标之一便是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包括民间资本改造。发展离不开规范,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准则,切实保障民营银行的权益。第一,要改造民营银行的组织形式,将民营银行改造成股份制,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第二,要改造民营银行的资本结构,避免股权的过度集中或分散带来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第三,要建立民营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第四,要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
四、结语。
以上多方面对民间金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现阶段民间金融相关法律不健全,并不能很好地规范民间金融,使民间金融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民间金融与正式金融协调发展,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泰岳.民间金融规范与科学发展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7).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一
要厘清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解决繁荣的中国画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画家自律,而且必须完善市场规范。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一致,市场认可的价值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两者不完全一致,市场必须引导并规范理性消费,因此需要建立第三方机构规范双方的行为,即建立作品价值评测机构。这一评价机构属于非政府机构,必须遵守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评价。它应该拥有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即作品价值评测体系。这个评测体系应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互相参考去完成对画家艺术品价格与市场的评估。
(一)通过画家的学术履历评估市场价值。
这个评测方式可以有效掌握画家的学术积累与学术探索过程,通过对画家学术履历的掌握与分析,大致可以对其市场价值做一个简要的评测。这个评测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是收集画家的相关艺术履历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包括画家参展的经历,在杂志、报纸等发表的作品,以及求艺的学历、经历等信息。这些看起来虽然似乎有点流于外在形式,但的确能够为画家市场价值的评测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
(二)通过画家作品的学术水平评估市场价值。
这个评测方式着重对画家的学术水平进行评测,方式是通过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学术测评。专家委员会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与深厚的艺术功底,可以请资深的美术理论家与中国画名家参与。专家委员会具有一定数量的委员,进行评估的时候随机抽取,这样可以避免亲属、领导、朋友、学生等人情关系,利于对画家价值的客观评测。评测的内容从中国画的精神、笔墨、风格、图式等方面着手,而不是针对某一张画的具体问题。因为画家作品的精神、笔墨、风格、图式等信息是较为恒定的,这样的评测内容可以防止因为画家某一张画的好坏而决定了其市场价值的高低。
(三)通过画家历年作品市场价格评估其升值空间。
这个评测方式是对画家历年作品市场价格的汇总、分析,进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信息,即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是在逐年上升,还是逐年下降,抑或是稳定不变。这个评测方式有效地杜绝了画家漫天要价,也避免了画家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提高自己的画价。总之,上述三种评测方式相辅相成,通过三种评测方式综合得出的结果基本客观。这个评测体系的运行可以有效地削弱繁荣的艺术市场给中国画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评测体系的完善使画家必须通过认真的创作、不懈的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等手段才能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市场价格,能够有效解除画家因市场而产生的浮躁情绪。
结语。
市场的繁荣与当代中国画创作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它既推动文化发展,给画家带来价值体现与社会认可,但与此同时对创作与市场也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与弊端。面对繁荣的艺术市场给中国画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画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盲目地排斥艺术市场,也不能被艺术市场所左右,失去自我,失去艺术底线。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潜心艺术创作,暂时性忘却市场;找准时机,进入市场;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艺术家要想在艺术市场中长久居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高标准、严要求,作品必须是精心创作的满意的作品,不断树立自己的品格形象,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这也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这个矛盾上寻求到的一个平衡点。此外,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作品价值评测机构与体系削弱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评测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作品价格高低变化大、画家一心只想提高价格而不安心创作等一些不良现象。也给买家提供了一套可评测与分析的市场化的资料,为理性收藏与投资铺设了平台。
总之,面对繁荣艺术市场带给中国画创作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内外兼修”,一方面加强画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端正心态,勤学钻研,尽心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作品价值评测机构与体系,对画家进行有效的评测与规范。内外结合,双管齐下,最终使中国画创作与艺术市场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以促进市场的理性发展,为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铺设良性轨道。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二
当前,微信支付、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等业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将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剧烈的冲击与碰撞,未来甚至可能转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转格局。
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呢?本文拟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内涵及特征的探讨,分析其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最后针对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应对的倡议及措施。
二、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为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等。
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将业务拓展至金融领域,构建出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上,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如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
但二者皆是金融,拥有价值流通的共性,因此,在本质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无差别。
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相对对称,且交易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基于互联网公开、透明的特点,资金供应方能够通过网络搜索到对方全面的财力与信用状况信息;交易无传统中介,借助互联网平台省去了银行等中间环节,挤掉了中间成本,有效的降低了双方投融资成本。
另外,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是在网上处理,业务处理速度快,办事效率高。
如阿里的“信贷工厂”等。
(三)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目前状况。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很猛,阿里巴巴、腾讯、苏宁等互联网公司对金融业务的强势进入,以及余额宝、p2p、微信支付等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涌现,令我国传统金融机构颇感压力。
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服务、p2p模式、众筹模式,分别以各自拥有的优势,逐渐吞食着市场的份额。
当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也有自身的理由存在,如信用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
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表示,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
同时,地产大亨史玉柱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
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
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
(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
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
(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
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
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四、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直面金融非中介化为起点。
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明显下降很多,央行数据公布2014年上半年已不足六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使得金融脱媒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因此,我国银行业应该直面这一理由,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拓展银行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
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多项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其次,完善银行业务机构,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收入,特别是发展理财、开放式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业务。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更是来自于中间业务,由此可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巨大潜力。
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方式,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通开展代收代付、债券发行、证券买卖、融资租赁等业务,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并寻求规避风险的策略,争取更大的获利空间。
最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资产相对占比,挖掘新的盈利空间。
通过向小微企业客户、零售客户推广银行理财产品,加强银行业务精细化运作。
(二)以重视客户体验为核心。
互联网金融利用自身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紧紧拴牢了客户的心,致使商业银行面对大量的客户流失的尴尬局面,因此,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经营模式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首先,银行在在开发设计新的产品服务时,就应该做足功课。
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开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其次,对银行流程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以保证对客户服务的高效性以及体验的舒适性。
比如,在解决银行网点排队等候时间长的理由上,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发设计新的应用,通过微信、qq等形式的应用,使得理由在银行之外就得到解决;最后,在满足客户需求时,也要想到如何满足客户对银行办事效率的要求,对银行业务办理程序进行简化,减少业务上不必要的流程环节等,或者仅仅是对效率低的环节进行统一整治处理,以提高办事效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互联网时代,证券行业也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文章主要简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和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证券的发展对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证券。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以“大数据”为核心特点的互联网时代,云技术、移动支付、数据挖掘等为代表的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背景下,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融合。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环境和技术,所实现的资金融通和支付、金融中介业务。当前状态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主要包括有:金融产品的网络营销、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
对金融理财产品的网络渠道销售是现阶段十分普遍的金融营销模式,在社会电商营销的大环境中,众多的银行纷纷展开了电商业务,许多信托产品、基金也将销售中心转移到网络渠道营销,除此之外,互联网渠道销售还衍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业务。
众筹融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中心,融资者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接触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金额,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投资收益的一种方式。
第三方支付是一种独立于交易双方的支付平台,是现代环境电子商务交易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交易的资金中间平台,一定程度地保证了电子商务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技术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p2p网络贷款与众筹融资的区别在于,p2p指的是个人对个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发起融资的为个人,其主要涉及的业务也主要为个人贷款,无论是贷款金额还是惠及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方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四
(一)无增级的信用转换。
信用中介化经常利用第三方的流动性和信用担保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并大多采取流动性或信用认沽期权的形式。信用转换是指信用中介化通过运用优先索偿权以提升发行债务的信用质量。从证券金融公司的资金运行情况来看,存款人的资金到投资者的过程中一共进行了三次转换。首先是证券金融公司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的信用转换为证券金融公司的信用;其次是证券公司获得证券金融公司贷款,证券金融公司的信用转换为证券公司的信用;再次是投资者获得证券公司的资金支持,即证券公司的信用转换为投资者的信用。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仅实施最后贷款人制度,商业银行的信用存在隐性增级,而证券金融公司、证券公司目前都没有明确享有最后贷款人制度,其信用转换过程基本属于无增级的信用转换。
(二)复杂多样的流动性转换。
与银行类似,证券金融公司利用期限错配为贷款及证券投资组合融资,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吸收存款。证券金融公司在试图实现各类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转换。这里的流动性转换是指运用流动性工具满足缺乏流动性资产的融资需要。证券金融公司可以从批发融资市场融入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向客户提供资金;也可以从金融机构借入证券,通过证券公司向客户提供证券供其卖出。通过流动性转换,可靠的评级机构能够减少借款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流动性的贷款的市场交易价格可能低于以之为担保的高流动性证券。
(三)主动错配的期限转换。
证券金融公司与传统银行类似,通过管理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进行获利,但不同的是期限创造信用的过程主要依赖批发交易模式,而非传统银行的零售模式。证券金融公司在努力实现资金、证券的期限转换。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合约期限为固定期限,分别为:7天、14天、28天;转融券融入/融出合约期限也均为固定期限,分别为:3天、7天、14天、28天、182天,均为六个月以下的短期融资融券的信用借贷交易。而作为资金借入方,证券金融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或借入证券,贷款的期限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证券金融公司也可以申请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期限限制为6个月;证券金融公司可以得到保险基金等基金的支持,支持的方式多样,期限也有所不同;证券金融公司甚至可以发行债券,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以获得持有时间更长的资金支持。而作为上述资金的初始源头,广大存款人的存款和中央银行的高能货币才是这所有资金的来源。也就是说,一分钱从存款人的口袋存入银行开始,到向证券公司融资的融资人手里时,已经经历过了多次期限转换。
二、证券金融公司风险及救助。
证券金融公司可以较好地解决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资金融通问题,保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发挥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但从目前关于证券金融公司的设计架构来看,证券金融公司存在天然的脆弱性,需要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救助机制。
(一)证券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
1.证券金融公司经营管理风险。
证券金融公司作为金融企业,也与普通金融企业一样存在经营管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性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安全内控风险、违规违法经营风险等。
2.交易对手风险传导。
证券金融公司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可能向证券金融公司聚集,证券金融公司处于融资融券交易的核心,由于其规模、关联性而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特征,可能会放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
(1)业务规模风险。
信用交易对证券的交易量具有放大效应,为获得更高利润,证券公司可能会最大限度地拓展规模。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其承担的客户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等也就越大。若证券公司盲目地扩大规模,就会带来很大的信用交易风险和损失,而这些风险都可能传导给证券金融公司。
(2)流动性风险。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资金一旦向客户融出,在一定时期内就会被占用。同时,公司从外部筹来的资金也是有期限的,如果投资者不能按时归还所融资金,即使对其质押证券平仓亦不足偿还融资款,而证券公司又没有新的筹资渠道,就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证券公司发生流动性风险,可能向证券金融公司主动违约,从而引发证券金融公司流动性风险。
(二)证券金融公司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扩张整体信用规模,可能引发虚拟资本的增长及经济泡沫。
在单轨制模式下,证券金融公司可以向银行贷款,银行在放款后,证券金融公司作为贷款方必须偿还这部分贷款本金和利息,在银行与证券金融机构之间便形成了信用关系。转融通具有双重信用的特性,扩张了整体信用规模。信用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引起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对中央银行在宏观控制社会信用总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助推证券价格上扬,形成证券价格脱离实际经济状况的泡沫现象。
2.联结资本与货币市场,使证券市场风险。
向整个金融体系传导“一边是货币市场,一边是资本市场”,证券金融公司是连接两个市场的桥梁。融资融券交易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将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连接起来,同时,通过证券融出和资金借贷将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的业务相互串联起来。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保险公司、各种社会基金等可通过融资融券机制,开辟再投资渠道,利用长期投资的证券进行信贷交易,获得利息收入。通过融券交易,银行、保险等机构可以在不违背稳健、严格风险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间接介入证券业务,并从这种业务中获得新的利润来源,增加了银行、保险机构的盈利渠道。但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通也使风险易被传导,证券市场风险也可以通过转融通扩散到银行、保险行业,形成系统性风险。
3.信用交易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及价格稳定目标。
证券转融通业务一方面在传统信贷中介环节上放大了银行业信用规模,导致资本市场虚拟信用扩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中介渠道、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乘数因子。同时,在经济上行时期,微观经济向好预期可能助推证券转融通市场融资信用规模快速扩大,通过市场参与主体的财富效应、企业证券投资美化资产负债表以及拓展企业再融资功能,进一步导致社会信用规模急剧扩张;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则加剧社会信用规模收缩。证券转融通业务由于信用交易特征导致资产价格快速变化,并通过各种路径与渠道影响社会一般物价水平,导致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下降。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稳定的目标。
(三)中央银行对证券金融公司可能的支持和救助。
证券金融公司系统重要性特征是中央银行参与证券转融通业务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证券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大、关联性高、传染性强,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特征并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中央银行法赋予中央银行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要求必须参与到可能影响系统性金融稳定机构的决策管理过程,况且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期间也仅有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才能遏制风险传染与扩大。
一是法律存在允许中央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可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第三十条规定“……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这就意味着,一旦国家决定对证券金融公司采取救助,在法律上可以允许中央银行向证券金融公司发放特种贷款。二是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监督管理特种贷款的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其他单位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包括“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三是中央银行对证券公司的救助经验有利于对证券金融公司实施救助。近年来,人民银行对证券公司实施的一些救助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提供给证券公司的周转贷款,主要是创新类证券公司获得的贷款,用于缓解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包括给申银万国和华安证券的200亿元,合计300亿元;另一类是偿还被关闭或被托管证券公司的债务,即从鞍山证券开始,中央银行承担了11家被关闭或托管的证券公司的债务缺口,合计270亿元。在这两类救助中,人民银行积累了大量的救助经验,对以后可能的证券金融公司救助有着重要意义。
证券金融公司出现流动性危机或出现重大风险状况,人民银行可对证券金融公司的'流动性予以支持,避免市场进一步恶化,同时也有利于防止风险向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传染。但具体操作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建设性模糊。科里根(corrigan,1990)首次提出的“建设性模糊”是指最终贷款人在事先故意模糊履行其职责的可能性,即最终贷款人向其他银行表明,当银行出现危机时,最终贷款人不一定提供资金支持。“建设性模糊”要求最终贷款人从谨慎出发,关于是否、何时、在何种条件下提供支援的任何预先承诺都应该制止。在作出任何决策时,最终贷款人都要严格分析是否存在着系统风险。如果已经存在,应考虑应对系统性传染的最优方式,尽量减少对市场运行规则的负面影响。二是高利率惩罚。沃尔特-巴杰特(bagehot)认为,中央银行的贷款或贴现,应该是大量的、及时的,同时执行高于市场利率的利率。“惩罚性”利率在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实施中有存在的必要性。它可以有效地遏制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资源浪费问题。“惩罚性”利率会驱使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首先利用市场资源,求助于同业市场,也可以剔除掉那些并不是真正需要最后贷款的机构,防范公共资源的浪费。目前人民银行的最后贷款多数没有实施这一原则,应当适时改进,尝试实施这一原则。三是实施市场退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金融机构在破产清算时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主要依赖政府处置,特别是依赖于人民银行的最后贷款清算,结果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在我国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需要较长的时间、较大的成本。同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原则不能贯彻,金融体系中许多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整个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鉴于此,应当尽快建立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完善证券金融公司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证券金融公司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是应减少监管盲区和监管重叠现象。加强和改进对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方式,促进监管标准趋同,防范监管套利风险;二是应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努力实现“一行三会”、地方金融办间的横向协作,将微观层面的监管机制纳入宏观管理框架,缓解顺周期影响,提高金融稳定协调处理能力;三是应前瞻、灵活、合理制定实施监管政策。要遵循审慎平衡原则,综合考虑潜在的政策干预对成本与效益的影响,并使用适当标准来评判其效率,考虑金融市场调整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监管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证券金融公司监测体系的建议。
应尽快建立证券金融公司监测体系,监测体系应考虑宏观审慎规则。监测重点在于期限/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过度杠杆化现象,主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一方面,应基于宏观视角监测。目标是估算证券金融公司体系金融资产的规模与增长速度,通常以资产绝对额及其与总债务、gdp、传统银行体系规模的相对量来衡量,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基于微观视角监测。微观监测视角同样需要定量和定性信息,来源不仅限于证券金融公司本身。传统银行部门或其他受监管部门(如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手信用敞口数据有助于识别证券金融公司向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
(三)完善中央银行监管措施的建议。
一是采取与社会融资总量扩张有关的政策措施。这类措施主要用于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规定银行向证券金融公司贷款比例、额度等等;二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过度投放。主要是制订一定时期内对证券金融公司信用交易的总额度。各证券金融公司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提出额度申请,由人民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信用总额度进行调整。三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如制定有关银行向证券金融公司提供资金的渠道、方式和管理办法。四是参与和共享证券转融通的统计、分析与管理,以满足有效行使货币政策需要。五是要积极推进证券金融公司加入金融业信用体系,依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证券公司、证券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记录体系,完善现有的征信体系,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证券金融公司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开展信用评级,并有效使用评级结果。六是推动建立有效的传统银行与证券金融公司业务风险防火墙制度,降低证券金融公司风险的溢出效应。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五
在我国,银行业一直是金融业的主体。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传统银行业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出发,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银行业,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而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一直在如火如荼发展,并且已经受到我国政府高层的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高效、便捷、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它是指把互联网作为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差异化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基础包括金融创新理论、声誉理论、长尾理论等;技术基础包括社交网站、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中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资源,云计算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一、引言。
如果要评选金融领域的流行词,“互联网金融”一定位列其中。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却是一个引领时代的新概念。它的走红与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余额宝把这个新概念推上了风口浪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将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商业银行目前虽居于各类金融活动的主导地位,但如不积极应对,将无法稳固同业的领先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何种影响?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应对?本文拟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从广义的层面,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借助互联网本身的便捷和广度实现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延伸。在这一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了银行的服务。从狭义的层面,互联网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信贷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这一模式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由金融机构进行的互联网交易,即传统金融交易方式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当前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互联网在其中发挥渠道作用,手机支付、手机转账和手机证券交易都属于金融互联网的内容;二是由电子商务企业与金融机构或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而产生的新兴业态,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由互联网企业推出的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p2p信贷和众筹等业务具有这一性质。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提高银行业的包容水平,拓展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
截至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以上。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发生了改变,传统物理网点优势渐渐弱化,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不断扩大,提高了传统金融的包容水平。以余额宝为例,客户对支付宝的安全与信誉的认同,使其将余额宝等同于高息活期存款,提高了支付宝客户将银行活期存款转入余额宝的概率。同时,余额宝模式大大拓宽了基金销售渠道,减少了基金公司对商业银行代销的依赖。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加速金融脱媒。
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扮演资金中介的的角色。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意义所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资金融通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
(三)互联网融资长期内将对商业银行贷款形成直接冲击。
凭借其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互联网融资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设计流程及产品,更好地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抢占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市场份额。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互联网时代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完成,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降低,交易可能性边界也极度扩大,这些优势都是传统银行无法媲美的。
(四)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亟待完善。互联网金融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为客户提供灵活性产品。二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有待创新。通过余额宝、支付宝等平台,阿里金融拥有了堪比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通过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将网络行为、网络信用应用到小额贷款中,降低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三是商业银行互联网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投入,但这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互联网金融的层面。互联网金融不是将金融产品互联网化,而是结合互联网与金融进行创新。
四、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银行业。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更加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不容否认,当今商业银行在经济调控、风险控制、社会征信、庞大的线下客户及专业服务等方面还具有强大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弱性和缺失。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传统业务的水平,改进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存贷款流程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赢得客户。传统商业银行要加快转型步伐,提升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工具功能,依托移动通讯、互联网,改进和开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家族”业务,提供客户远程服务,向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于传统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它也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因此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同时,压力也促使银行主动去创新,不断地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顺应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重新洗牌,一些银行可能成为行业中新的领头羊。银行所具有的丰富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概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及监管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体系;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势不可挡。当世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之时,资本流动国际化也形成了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借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短期资本流动包括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电子交易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金融主体的产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等,促进了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直接投资有效弥补中国资本不足,为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本流动加速商品周转,推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增加中国的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金融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经常性项目,虚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二是随着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宽松,外资利用虚假投资信息使资本大量流入;三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机行为流入资金。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本流动,为中国利用国际资金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可能。但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入流出,会加剧中国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微观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
1.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是一个还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货币发行量始终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加,m2虽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10%以上,正因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利率始终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几倍的水平,同时我国在大的趋势上仍处于汇率长期升值的通道上,这必然会引起国外的资金大量流入。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却能享受高额的汇差和利差,再加上对我国的商业投资也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若没有资本监管的限制就会促使大量外资涌入中国。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会促进我国股市的短期繁荣,助长股市指数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市场的投机者会主动地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对冲套期保值者的风险。同时依照托宾q的理论,股市的繁荣也会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重置成本,促进实业投资,而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因为资产的增值增加消费。而从负面影响上看,这种纯市场的投机行为并没有改善我国资本配置,只会异化证券投资功能,破坏市场价格均衡机制,在大规模撤出后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还会关联到实体经济,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1.2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频繁流动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国内资金较充足,银行往往会盲目扩大借贷,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流资本的频繁动同时会引起利率和借贷市场波动,资本流入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下降;而资本大量流出会导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国际资本采取何种方式都会涉及到货币兑换,与汇率产生直接挂钩,进而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第三,资本频繁流动会引起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波动,当国际资本采取股票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会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一旦流出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而短期资本流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金融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会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1.3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资本流入,都会使国内货币供给以内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必须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改变。面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央行将被动地调控人民币,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流入的资本,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冲销因资本流入引发的通货膨胀。而短期资本通过经营项目、地下银行、洗钱等方式导致资本流入源头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难度和实施效果的保证。
1.4给监管带来难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为国际资本进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而随着金融保护期渐进,在华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可对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直接经营人民币业务,从事我国国债发行等,国际资本及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往来将更为多样和便利。此外,由于我国汇率波动,利率调整相对国际市场所形成的汇差、利差等,会不同程度地诱发套利资本流入和流出。而依托金融创新工具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国际间资本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更具隐蔽性、更便捷也更难以掌控。这些都给央行对资本国际流动的监管造成极大的困难。
2、面对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和金融资本的流动在过去十年中数以十倍的增长,以纽约为首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和其他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那些可能存在的价值洼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也会在瞬间被填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积极利用外资政策的推行,作为新兴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重性影响。因此,国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2.1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过程中,为避免对国际资本的过分依赖,要提升整体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单纯从数量来看,金融资本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从质量来看,国际金融资本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尤为突出。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减少国际资本带来的挤占效应和冲击影响。化短为长,主动吸引长期资本,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加快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统一和开放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业务交叉,多种经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管理升值预期和通涨预期,寻求信贷规模调整和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和稳定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
2.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面对我国当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从经济能力和偿债能力出发,避免采用扩大通涨来弥补赤字。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灵活运用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工具,将货币政策真正控制在适度宽松和稳健的水平上,科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抑制泡沫的持续膨胀和投机炒作行为;适度规模增加供给,遏制价格上涨,化解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削弱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套利、套汇和套取资本溢价的冲动,避免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
2.4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的安全稳定面对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主动与国际金融统计接轨,通过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化解国外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业构成的危机。通过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管理和使用好国际资本,并积极采取防御性措施,限制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避免投机性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此外,要不断提高鉴别和监控各类投机性资本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以监管体制的完善,持续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林纯清.信息时代财务控制趋势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
疫情对金融影响的论文篇十七
互联网产业与传统金融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既得到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也拥有了十分丰厚的金融业务经验,在证券行业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是证券行业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改变也必然会给传统的证券行业带来许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其发展的一面。
2.1积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证券行业的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通过虚拟化的业务经营,会进一步的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会赋予证券更高的价值,继而导致证券价值的进一步扩张,甚至改变证券行业价值的实现方式。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中,金融信息呈现高度的透明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束缚,继而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证券服务的自由和平等性。券商也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精准营销,充分地设计出针对客户需求的证券商品来创造证券价值,实现“长尾效应”。
其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证券行业的市场得到了更广阔的拓展,例如券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有效地拓宽服务范围,而且证券产品基于地域的限制也将会得到明显的缓解,对券商的经营创造了更广阔的营销空间。对于券商的自身经营而言,证券产品的营销模式已经能够跳脱传统的人海战术,通过一对多的同时服务,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
最后,互联网时代,人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性更加强烈,造就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在互联网金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许多人接触到证券产品的渠道、频率日渐增多,导致证券市场的有效扩张。
2.2不利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证券行业带来很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特别是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使得互联网证券的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市场风险。当前环境下,我国对互联网证券的监管、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得到较好的完善。
第二,互联网证券的实现平台十分局限,技术尚不够成熟,现阶段,互联网证券与客户的交互通常通过相关的软件客户端,而在当前的软件技术中,许多产品设计仍旧存在一定的漏洞,利用互联网为媒介展开证券业务,其数据的安全技术和数据的处理技术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互联网证券将会一定程度地降低券商的盈利,直接结果是佣金费用大幅下降,但由于我国的监管较为严格,所以实质上互联网券商的大战还未全面打响,目前还未对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
第四,互联网金融将会进一步加剧证券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互联网金融有着低成本、多渠道快速传播的先天优势,这势必会改变证券资本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十分宽松的互联网监管制度下,这种竞争格局改变直接导致了证券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低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
3互联网证券的发展对策及发展趋势。
3.1发展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将深深影响证券行业的价值实现方式、基础功能定位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等,在为证券行业带来价值增速的同时,也为证券行业发展带来了问题和挑战。各大证券公司应以此为契机,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
首先,证券公司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为证券金融所带来的全面影响,不仅要从经营实践上得到转变,更需要颠覆传统的券商经营理念。证券公司应该尽快地实现“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积极建设网络证券平台,创新互联网证券产品,并积极地利用网络与客户进行交流,通过数据引流实现对客户的精准营销。
其次,证券公司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证券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需要进一步的丰富网络交易产品,实现券商―电商的身份转换,形成更加优化的证券金融产业链,为用户提供金融一站式服务;其二则是需要创新网络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建设更加大众化的证券交易平台,如微信平台。
最后,证券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券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将会引导资本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个市场并存、多种平台共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强化证券公司对于证券的专业程度,并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加现代化的服务水平。
3.2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证券行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证券行业的积极影响,推动证券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未来互联网证券的发展必然会朝着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朝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化改革将会为证券行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互联网证券必然会更加国际化,地域约束已经不存在,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资源交换将会成为常态,虽然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可能会给证券行业带来挑战,但国际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4结论。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也会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必然会给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证券公司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做出多角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4-8,1.3.
[2]于晓东关于互联网金融业态在我国分业金融环境下的证券业发展实务问题探讨和研[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残疾证的公示范文汇总 残疾证报告(五篇)
- 最新派出所开展业务简报范文汇总(优秀8篇)
- 最新中学生个人总结范文汇总(精选19篇)
- 离婚申请改姓申请书如何写 离婚给孩子改姓申请书(6篇)
- 最新监狱女警察事迹材料范文简短(优秀12篇)
- 救灾避险安置工作方案范文汇总 避灾安置点预案(八篇)
- 2023年人大主席辞职申请书(实用12篇)
- 体制内每日工作汇报范文如何写 体制内工作报告(4篇)
- 最新铁路异地申请调动申请书(大全9篇)
- 最新给村民开无犯罪证明范文(优秀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