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精选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4:46:14 |
- ZTFB |
- 14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潜力,需要去发掘和挖掘。写作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感,以便更好地组织观点。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现定义上的偏差,认为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但事实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定义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较为赞同匡文波教授的观点:“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常见的媒体中分离归类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显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并非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似乎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为贴切形象地阐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指舞蹈与类似于投影技术、全息技术、声光舞美等媒体技术交互之后,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新的舞蹈艺术门类。它的出现和诞生表明,单纯的舞者表演或简单的背景式舞台视频设计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创新和观众审美高标准的需求,技术的革新势必带动了艺术品质的提升。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的采用新媒体技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whatdidhedoyesterday这一口语交际课时,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问答的形式,这致使口语交际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则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同学、教师的`录像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小组问答或师生问答,这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教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动的可行性,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
2)充分遵循适度原则。
就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新媒体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度采用新媒体,并广泛应用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创设语言环境,进而增强教学练习效果。部分教师受精力、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从互联网平台直接下载课件,然后做略微调整,就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是进行僵化的形式操作,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演示课堂。还有的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观看和接受,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这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显然极为不利。
3)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动态灵活驾驭和把握。在新媒体课堂形式下,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随机应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重视将课件制作的过于繁琐和华丽,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机械的展播课。当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扩充课堂容量,引导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教学内容。比如,课件或视频中多为固定的形式、程序和内容,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灵活改变。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英语教师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阅读和书写习惯,而且影响了师生活动交流,最终影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时间,并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和改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导致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便利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避免机械使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翟向丽.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2]马翠茹.寓素质教育于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反思[j].湘潮,2009(9).
[3]张永金.建构主义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4]陈东海.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研究,2015(4).
[5]吴莉伶.浅谈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对小学英语学科的优化作用——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j].都市家教,2011(7).
[6]李玉梅,段文涛.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7]孟子艳,庄会彬.应对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冲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4).
[8]王佩玉.趣味精彩乐学——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9]王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作者:杨胜刚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技术,或者是师生关系,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代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技术性因素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正是由于这样,教学过程不断重组,教学人员也不断重组;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越来越平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新媒体时代教育的不断创新。
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都在使用无线网、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为客户提供服务,致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对这样的社会变革,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应的方法,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个变革的社会接轨,特别是艺术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
一、时间策略。
进入新媒体时代,我们的艺术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上。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所说时间是艺术教师在艺术领域的时间。因为艺术教师在课堂上学习,所以,我们的艺术活动才能够顺利开展,而每个教师都有不一样的天赋,所以他们所用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别。但是,时间的历史沉淀是一样的,彼此之间具有共通性。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之下,艺术教育的特点是多维性和多主体。多维性指的是时间不再仅仅是纵向的跨度,同时也是横向的时间发展。所谓的横向,是因为新媒体的交互性决定的。很多艺术内容直接融入学习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经过时间的积累。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艺术时间还有很多没有被开发的资源,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举个例子,就像是好莱坞电影对阵国内电影。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薪酬是按照教师的职称发放的,可以说,通过职称评判教师的历史,着是在传统的一维时间模式下的情况。但是,现在时间已经呈现出三维模式,所以,时间补偿也应该呈现多元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不能只是按照一维补偿制度,不仅需要补偿现实发生型时间,还需要补偿回溯型时间,这样才能够使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因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时间呈现三维的特点,而每个维度都有不一样的主体,所以我们才做出这个选择。社会是现实发生型时间的主体。现在社会纷繁复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在学校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这些元素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社会必须为传递这些元素提供一个媒介。比如,可以开放博物馆或者艺术馆等。艺术发达地区的相应艺术创造者是未来回溯型时间的主体。这些艺术创造者进行公益活动,冲击了次发达国家的教育,不仅对自己的时间成本进行了弥补,而且也构成了它们的教育。
二、技术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创作表现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除此之外,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艺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与实际生活之间永远有一段距离。众所周知,艺术高于生活。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艺术与生活之间擦出了诸多的火花。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再单纯的是一种手段,它也是一种理念和技术。与传统媒体一样,它的技术性体现在在艺术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此同时,他自身就是一种理念。就像乔布斯曾经说过“产品会自己说话”。在新媒体时代,即使是两维的艺术也可以呈现出多维的效果,即使是被动的学习,也可以成为自身的经历,让人获得多种感官的体验。因为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所以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出现了“新媒体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舞蹈演员可以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他们可以在天与地之间自由翱翔,但是,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不可能出现这些作品的'。举个例子,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印象刘三姐”艺术,这种山水实景具有艺术性,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因此,这不就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立足于新媒体的环境下,这样的理念就形成了一个系统。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的意义并不是技术,而是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出奇的并不是技术,只有在理念的引导之下,技术才显得比较新奇。技术之所以一步步得到提高,是因为理念的催化。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单靠技术,更重要的是技术策略。新媒体技术又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另一部分是理念,这两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意味着,艺术教育不仅需要艺术教师的指导,还需要技术人员的指导。在分工方面,技术人员和艺术教师必须要协调好。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艺术教育的队伍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动,传统的艺术队伍只有文学者,现在既有文学者,还有技术人员。艺术教师不仅要承担自己之前要承担的责任,还需要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艺术教育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新媒体可以传播文化,同时也构成文化。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艺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兆贤,马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的实践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10).
[2]伊佐治大陆,方晓红.新媒体时代的学校[j].外语电化教学,1987(01).
[3]刘丹,王中华.新媒体时代教师的心理危机与化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5).
[4]彭移风,宋学锋.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9).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一文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多媒体表演实验的媒介平台。某种意义上,它既是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等新媒体艺术样式的‘播种机’,也开当代多媒体剧场和交互表演实验艺术之先河。”如此的实验性艺术表达正好符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自己论著中的观点,他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中认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第五种影响,即形成了新的时空感,导致新的美学感觉和文化形式出现,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审美技术文化”。
时间推动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进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媒体舞蹈艺术出现之后,形成了舞蹈艺术有关舞蹈本体的三个重要阶段:舞蹈形态展示——舞蹈内容思考——舞蹈媒体渲染。中国的舞蹈艺术同样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舞蹈媒体渲染阶段也就是现今的新媒体舞蹈艺术阶段,它为舞蹈艺术影视化、商业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成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在当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普及使艺术从传统的美学范畴中形成新的突破与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为人们带来新的视听感受,更为人们带来新的艺术美的体验。
一、美的体验的大众化。
数字媒体艺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进行传播,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正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目前,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大多数受众都能够轻松地接触到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动静结合的视觉艺术、动画艺术、3d影视艺术等,这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电影艺术中,成为深入人心、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
二、美的体验的虚拟性。
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创作出的作品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这种超现实的作品是一种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如,的美国科幻史诗式电影《阿凡达》讲述了发生于2154年,人类对于生态茂盛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稀有矿产进行开采的故事。电影的标题“阿凡达”,指的是经过基因改造而能为部分人类所控制的纳威人身体,人类使用它们同潘多拉星上的原住民展开交流。这原本是个虚幻的故事,有虚幻的情节、虚幻的人物角色设置、虚幻的故事情境,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这种虚幻具有一种超出常规意义的真实。如,《阿凡达》中所呈现的潘多拉星球的环境背景:一些悬浮于空中的巨大石块如同冰山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石壁上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石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块,使影视三维空间中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感觉。潘多拉星球的森林、草原、高原中生长着各种食草动物,综合了现实和虚幻中动物的特点,长着长嘴、小颚,现实动物犄角形状的扇形膜,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影片中旋扇蜥蜴的原型是地球上的蜥蜴,在细节上进行了虚拟化处理。蜥蜴的皮肤肤质和身体颜色都像枯树枝,肢体和尾部生长着像叶脉一样的结构,这正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动物和植物的综合体。借助于数字媒体艺术,《阿凡达》为人们展示了一种虚拟的美感,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三、美的体验的非逻辑性。
数字媒体艺术使美的体验呈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点。传统艺术形式一般是按照受众接受的逻辑性进行艺术的表达,受众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但是观众在欣赏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会有“欣赏习惯受阻”的情况出现。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动感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静的艺术动起来,超出了受众的常规逻辑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要求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非逻辑思维理解新的艺术形式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图,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之一就是受众欣赏途径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逻辑的重大创新。
四、美的体验的开放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传统艺术一般是由独立的创作者完成,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相对单一和完整的。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下,由于对网络形式的借助,艺术中美的体验是开放的。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对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改动。数字媒体技术将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结合,产生了很多具有开放式美感体验的艺术形式,现有的常见的作品种类有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版画动画等。如,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桃花源》,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改编,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经典的写意水墨画、皮影戏、剪纸艺术结合,创造了飘忽于写实意境与写意意境之间的动静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水墨画风格所展现的晕染、灵动、秀丽、淡雅的中国美学意境场景与皮影风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带来的动感艺术,使这部作品成为数字媒体形式下的具有开放性美感的崭新的艺术作品。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对于艺术、科学、技术的综合掌握、理解和融汇应用。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电脑设计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艺术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欣赏能力、美术设计能力,还要熟练应用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系统工作。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只有当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里都是人才,并且激发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这个企业才是真正拥有了人才的强企。新溢是新兴光学集团属下的专业眼镜制造企业,因多名员工积极提出改进意见,已成功帮助企业额外创造超千万利润。新溢以品质和创新立于行业霸主地位,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建设与商业文明的典范。
众人添柴,星火燎原。
靠老板支撑的企业,注定做不强也做不大。新溢与员工的关系,诠释了企业是与个人价值双赢的命运共同体,做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
肖姝蕾是财务部一名普通员工,看到新溢正推出如何减少后段报废与未完成品仓项目,她协助上司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理念,在提高后段配套率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此项目在收益高达500万元。
来自pmc部的员工申科,他所负责的周期优化项目取得非凡成绩,从排产到出货压缩周期,使得新溢在周期较同期缩短至6天,改善比例10%,平均周期缩短4天,为企业节约资金约47万元。
像这样的两个案例,每年都在新溢以不同主角和故事发生着,形成价值相互促进的内部体系,这一切离不开卓越的管理智慧。
由利润与文化指引方向。
如果把企业形容为是一辆车,各岗位里的每一位员工就是车里的“部件”,有了共同协作才具有向前驱动的能力。是什么在指引企业这辆车开往哪条路?对某些企业来说利润是绝对指引,但对优秀的企业来说除了利润还有文化。
新溢塑造的文化离不开新兴光学集团主席顾毅勇的思想,当问及新溢管理秘诀时,他不假思索说“以人为本,互相尊重”。这句话是新溢管理的基石,永远将客户、员工放在第一位。在工作安排上,管理层会悉心留意让每个人发挥所长,平时嘘寒问暖,创建“新溢之家”以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真情实意的关怀,倡导善良、发奋图强的氛围,员工自然懂得“敬业表面看起来是有利于公司,有利于老板,但最终受益者是自己”的真理,即使日后离开也心存感恩。
落到实处的奖励机制。
顾毅勇表示:“企业要懂得回馈员工的自动自发行为,只有落到实处的共进共荣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新溢特设了两个奖励制度,分别是金点子和360s激励评奖。金点子制度重在奖励个人,任何员工只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有利于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成本节约、工作环境改善、管理能力提升这5个方面其中一项,新溢就会以礼物、现金方式给予个人奖励。
360s激励评奖为项目团队而设,只要在效率类、成本类、周期类或其他类(以提升品质,节省能源,减少设备投入或安全隐患以及不能量化的改善项目),为新溢创造效益,根据项目营收可获得高至10万元以上的额外奖励。
除了经济上的奖励,新溢还会给予员工一份英雄般的荣誉。最大的仪式感莫过于每次颁奖,都是顾毅勇亲自颁发,这让员工备受鼓舞。一位员工曾经在接受奖励后激动握手说:“是新溢激发了我的潜能,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在平凡的`岗位上,力争做到不平凡的成绩”。
有心胸的管理层伯乐。
千里马再好,缺乏伯乐,也无法脱颖而出。管理层是企业与基层员工连接的枢纽,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能力、胸怀性格都会影响到员工关系。
我们不难发现,新溢的许多重要贡献都是由基层员工做出来的,管理层的角色是辅助、支持、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自我。这跟新溢“基因”有关,目前管理层80%都是由基层提拔而来,他们对新溢有着极强的归属感,价值观与企业同步都是为追求基业长青,势必就懂得挖掘基层员工的闪光点,尽心尽力培养人才。
新溢有着“越级纳言”的制度,顾毅勇开放了自己的邮箱地址给所有员工,为鼓励员工积极为新溢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切实高效解决问题。顾毅勇每天都会固定时间查看这个邮箱,发现有邮件的都会当天回复并安排部署下去。
在文化和多重机制的保驾护航下,新溢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愿意自动自发去发挥个人价值,一起推动新溢持续向前迈进。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
二十世纪末,新媒体艺术出现在当代舞台,它的基础是以全新传媒技术和科技展,将人类艺术灵感来源和思维的理性形式相互交融为一体的、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艺术的综合形式是它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汲取了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的优势特点,新媒体由图像,文字,影响,和人机交互组成,进入大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后,艺术家们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观念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并通过这种形式更加的感悟生活和创造艺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时俱进”的艺术范畴,二十世纪90年代,在陈劭雄,宋冬等人的充满个人特色的表达下使他们引领了video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成熟的语言表达风格。计算机影像技术的介入后促进了影像实验的产生,王波的《谁杀了我》通过动画与网络程序的结合胡也能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儿童时期对卡通动画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不仅仅界定在数字媒体范畴内,它有了更加广泛的界定,传达媒介的不同赋予了新媒体新的内涵,也给了艺术作品更加广泛的表达形式,尤其在后现代艺术作品里这种新媒介符合后现代作品的隐喻性,打破传统形式的特点。艺术家兼“养蜂人”任日请蜜蜂作了他的合作伙伴。《元塑ii》是任日与蜜蜂合作后的艺术品。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和艺术实事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因为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专业化,领域化,二者看似没有任何交集,但从最根本的起点来看它们都是人类早期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后逐步总结,提纯分化为两大领域,而研究他们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客观上来说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而艺术追求的是虚拟的,虚幻的,理想化的。艺术是通过客观科学事实感性的理解后升华成理性中的感性表达,而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一些艺术家的大胆理论设想为目标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同样的艺术与科技合二为一并且相互融合。科学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必须有赖于科学。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并能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许多人都会想到两个字———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各大展会出现的越来越多,具有交互性的,动态的,新的媒介的艺术形式逐一向人们呈现。和传统媒体不同,新的媒介的表达,如与化学元素,物理特性的结合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跨界加融合的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展览历经了四个发展时期。随着新媒体艺术展览在全国范围内的进步也也促进了高校新媒体艺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它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创作为先导”的办学思路,正是这样的思路早期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们成为了发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先锋人物。
许多的高校也推动了国内数字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艺术创作的出新。在清华大学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反映出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大连工业大学举办的《大连.国际.艺术.时尚与科技论坛》里更新的表述了新媒体在21世纪更加广泛的界定。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讨论,新的媒介设定也加入了不仅仅单纯讨论信息技术,文字,语言,图像的为载体的新媒体中,新的媒体还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也使艺术的表达更加全面具体,深入。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数字技术给数字内容提供了可能,对内容的创作、收集、存储和传输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3g技术与手机数字内容产业。
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3g通信产业的发展必将依托于数字内容,而3g技术下形成的高速宽带网络则为数字内容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传输平台。
因此,3g通信产业的发展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之一。
虽然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我国仍在普及阶段,3g通信产业也刚刚起步,但信息产业部的“十一五”工作早已将它们列为重点。
制定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中长期规划纲要》和《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20工作要点》中都体现了对数字传输平台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的关注。
然而,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逐渐成熟和作为“内容”及“文化性”“艺术性”的软实力却远远没有跟上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发展。
这样的状况,也会在3g技术广泛引用的大环境下,成为手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
因此,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与优势,运用文化创意思维,对手机数字内容的艺术性、文化性进行有效地整合和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新媒体艺术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掌媒”载体,更是随时随地体现着与使用者和内容受众者的互动。
在这一特性上,手机这一传媒载体与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共通性,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和传播可以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
在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上,充分挖掘和体现其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并以新媒体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突出其互动性的特点。
其次,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征,而手机数字内容也是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
虚拟性这一特点给了手机数字内容无限的'可能,也给了新媒体艺术无限的艺术表现空间。
手机可以成为新媒体艺术的艺术表现和传播载体,将新媒体艺术作品置入手机数字内容中,使手机数字内容的繁荣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再次,新媒体艺术具有“媒体依赖性”的特征,媒体既作为其创作的手段和方式,又作为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然而,手机这一“掌媒”是当今社会携带最方便,受众和传播最广泛的媒体。
因此,新媒体艺术因其“媒体依赖性”的特征而尤为适合以手机作为载体来加以表现和传播。
手机数字内容融入新媒体艺术,可为新媒体艺术提供表现空间和展现、传播的平台。
新媒体艺术与手机数字内容的整合,也可对手机数字内容数量的丰富,质量的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手机数字内容和新媒体艺术可共生共存,共融共享,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然而,手机作为受众广泛使用的掌上媒体,无疑是随时随地“在场”的媒体。
如今的手机,也早已不仅仅是只拥有通讯联络功能的工具,而越来越快地往“全功能”和“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
手机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手机使用者必不可少的服务。
然而,无论是下载铃声、视频,还是使用手机软件进行音乐创作、演奏,或是更多便捷的,能够满足手机使用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服务内容,都是为了让手机受众更多的感受到“现场感”。
手机的这些数字内容增值服务与新媒体艺术在其创作、完成过程中接受层面的“现场感”“参与性”,和受众参与新媒体艺术的完成过程和传播过程中的身临其境之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手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以及其弥合互动的整合效果,就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对于数字内容产业来说,要在其内容上跟上技术的发展,使“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与新媒体艺术进行整合是一种有效方式。
内容的创作和规划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源头,把源头问题解决好,才能谈到后面要形成的机制,才能促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看,其发展方向、承载方式、传播方式、展现平台及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手机数字内容乃至广泛的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有效结合,可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展示和传播的平台。
另外,通过手机各种新媒体的媒介传播和展示,也能激发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使更多更好的新媒体艺术品被创作出来,从整体上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发展,是二者的有效发展方式。
将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可使其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2]鲍远福,程庆乐.论“手机电视”的新媒体艺术[j].视听专论,(4).
[3]王丽蔷.数字内容产业与3g通信产业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2009(10).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首先要了解与媒体艺术有关的几个概念。媒体即媒介。媒介的意义在于传播。视觉媒介作为思想的载体,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与当代的行为、装置、公共艺术等。它是中介、载体,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公共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广告、手机等。多媒体作为技术的媒介,包括语音、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交互式等。媒介、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才是多媒体。作为媒介的艺术,声音与声音装置、摄影与摄影装置、电影、录像与录像装置、数字艺术(cg)、实验动画、网络艺术、互动媒体等,以及光、电与其他媒介的混合运用都可称为新媒体艺术。图像的获取方式有虚拟图片(3d)、扫描仪、照相、复印机、胶片的后期处理。在了解了新媒体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要来谈谈当代新媒体的发展。为什么称之为“新”媒体?一方面,这个“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也就是区别于传统的、老的媒介;另一方面,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到现在,新媒体也只有17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油画、雕塑来说,它还是相当“新”的。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最早开设这个专业也是为了跟国际接轨,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开设了相应的多媒体与数字艺术专业。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家如邱志杰、张培力、王劲松、王功新、李巨川等,他们都是中国最早关注新媒体艺术的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解读新媒体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其实,新媒体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当他们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去辅助作品,去创造现实中的虚拟时,他们的行动则更为直接、深刻地引发人们的思考。
图片媒介经历了从照相到造相的发展。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勒松都是直接摄影,也就是没有对底片进行修饰,布勒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更是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抓拍方式获得影像。而新一代摄影家杰夫沃尔、纽顿、大卫霍克尼、布拉德弗孔、斯科兰德都是“制造决定性瞬间”,通过摆拍或者拼贴的手法来制造图片,这种照相是用抓拍的方式寻找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基于视觉美学的纯粹摄影。而造相是用摆拍的方式制造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实验摄影。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普遍采取的是造相的方式,并且他们的摄影观更为开放。摄影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视野,一张图片可以是艺术的,做图片的过程也可以是艺术的,展示图片的方式可以是艺术的,传播图片的方式也可以是艺术的。这种拓展了的摄影方式,也暗示着有修正的可能,新的摄影活动正是从这些可能性出发的。这种摄影之后的摄影是把摄影当做了一种文化生产,而这种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个人意志与社会浅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及问题文/段舜婕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虚拟现实并重构世界,强调交互感应。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数字艺术能够深入地发掘和延伸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才使艺术创作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影视传播心理的共同作用。从媒介形态的角度看,当代摄影活动的分布还是很广的,它分布在传统的图片印刷品上,也分布在美术馆空间中,既成为了图片装置,又与行为艺术结合而成为摄影行为,进入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中的摄影活动,则成为摄影的最新游戏场所。
录像媒介是时间、运动与叙述的统一体。早期录像艺术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行为记录,如阿孔奇与他的作品。录像媒介作为非集权性的工具,作为艺术、社区、个人表达和大众传播最前沿的工具,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保持着原有的批判性。比尔维奥拉的《千禧年的五个天使》以现代录像技术、手段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加里希尔认为影像装置是录像的一部分。
网络媒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它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首绝对无声的有声作品令艺术家和观众必须绝对“洗耳恭听”。它就像禅宗的冥想,禅师们把自然界的许多声响视为纯粹的现象以启迪学禅者的觉悟。俗世万境扰人,须以心的闲、静、净来洗涤之。作品在网络上传播让演艺厅无限扩展,观众看到这个作品时的反应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真正地让观众也参与到作品中来。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贾鹏君,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作为网络的效应,可以让一个作品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引发观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作品也许是虚拟的,但这种交互式的可能性却是真实的。从现实的提取到虚拟形象的反馈,再回到现实问题的回应,网络媒介所能达到的深度更为广远。
其实,新媒体艺术更应该是80后、90后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天空,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与条件,给了他们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沃土。他们从小就接触这些最新的高端电子产品,并通过使用这些媒介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首先,他们的阅读方式、获取信息方式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次,由于从小接触这些电子类产品,他们或多或少地喜爱高科技的东西,并通过新媒体来创作作品。然而,有了这样的“软件”,那么“硬件”是否跟得上呢?第一,从师资上看,国内这个专业最早的师资几乎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或者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充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较早从这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专业教师队伍,再往后研究生,也包括海外留学生成了进入高校的最低要求。文凭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没有创作的经验,再加上学校不断地扩招,师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第二,从教材与硬件设施上看,新媒体的教材几乎是没有的,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根本就不知道是要培养艺术人才还是技术人才,这是现在许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硬件设备也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校虽有多媒体机房,但实际上电脑的配置远远不能达到能做三维作品的条件,甚至连平面设计都做不了。第三,从生源上看,凭文化成绩本来只能考上三本或专科的高中生转到艺术类后就可考上一本、二本甚至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传播甚广,广大的考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只是学习了很短时间的基础绘画就进入了大学学习,这些既缺乏艺术基础又缺乏文化基础的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因此,培养艺术人才就成了万里挑一,甚至是百万里挑一的巨大工程。最后,看看现在大多数的艺术生,他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没有什么创意和思想的,都是被技术驾驭的傀儡。学生在追求技术的同时,却忽略了艺术家该有的知识、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由于艺术底蕴不够,他们的作品并不是那么有深度。很多学生不知道,技术是为思想服务的。中国学生的通病就是没有创意,但是艺术就是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有的限制,突破固有的框框。要知道,创意与制作是整体的关联的,没有制作的创意是空想,没有创意的制作是空壳。创意是思想,制作是思想的物理呈现。(本文作者:段舜婕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的诞生与发展,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已改变了世界许多方面,也包括艺术,目前中国的艺术形式已经进入到数字媒体艺术阶段,逐渐形成传统力量和现代精神的交锋,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对传统绘画挑战。
但是,即使是不同于传统架上绘画的媒体艺术,保持一种独有的、具有民族本土特点的形态是极为重要,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统绘画民族性传统性艺术形式。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的领域,世界各国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脑图形学和电脑产业的发展,数码设计与绘画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为何转眼间传播如此迅速并发展之快呢?因为它的传播性和交互性要大于传统的单单只是纯绘画的艺术,这也不仅仅是因为电脑和网络的传播取代了油画笔和颜料,而是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互动”手段与网络相结合,使我们和作品的“距离感”消失,达到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但是数字媒体艺术毕竟还是艺术,尽管数字化艺术是以计算机科技为核心,并需要掌握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图形知识,但最终的结果是以美好的艺术性展示给人们的,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数字化艺术作品也是以一种新的艺术语境和形式体现出来,也同样需要自由的激情和灵感,遵循艺术的规则,最重要的是即使是这门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也要在民族性的继承和发展中才能找到它的可延续之路,就像俄罗斯三百多年的绘画艺术历史,在继承传统的民族性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凭借着其真实的情感感染力却可以跨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久远,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一门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同时也是一项发展中的创意产业,它本身就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
实际上,当一门崭新的艺术类型横空出世的时候,以数字媒体艺术中的3d多媒体动画为例,在构成它的体系的'三个因子中,就已经有了两种艺术形式(绘画和影视)与一种技术的存在。
由此可见,3d多媒体动画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上个世纪诞生的影视艺术以及新兴的数码技术的混血儿,当然也缺乏不了这当中艺术的继承与技术的创新之间的完美融合。
这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论哪种艺术类型都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前提,或者说是必经之路,是一种内在的对抗和分离。
目前中国的三维动画产业与世界其他动画产业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少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就以上分析,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或许就是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内在对抗和分离造成的。
而消除这种冲突的解决办法就是,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的表现都要遵循艺术与技术相融合这一规律。
可以理解为,传统艺术借助数字媒体技术首先建构了媒体艺术的“形”,此后又借助技术找到感觉从而获得了媒体艺术的“神”;接下来还必须将局部、零星的感觉聚合生发成为完整成熟的艺术观念,才能最终赋予数字媒体艺术以独特的“韵”。
数字媒体设计和传统绘画一样,都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
从艺术层面上讲,两者都有着相通的语言规律。
传统绘画是一种对现实物体的模仿,无论是用写实还是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对影像的一种再现;同样用电脑设计制作出的动画片也是一种对影像的模仿,虽然两者都带有“虚拟性”,但不能不说是数字媒体设计与传统绘画的一个共同点。
作为一名学习和从事动画教学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手段技术,为了追求完美的作品效果以及深邃的文化艺术内涵,我们就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
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尽管是脱离了架上绘画的数字媒体艺术,也要重视并加强对传统造型艺术的学习,具体到动画设计专业来说,从素描造型和速写的训练到水彩画的色彩感受,都是最开始的基本绘画练习,再到动画角色设计、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的学习和理解,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脱离不了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和技术操作能力的练习。
二、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应当从民族文化中探寻。
俄罗斯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真实的情感,很好的兼含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色彩,它的绘画艺术就凭借了真实的情感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并将继而感染下去。
那么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虽然历史不长,是不是也可以从自身的民族文化中来探寻它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呢。
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也应是这样,以三维动画举例来说,这一新兴的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艺术力和想象力的特殊的产业类型,它同样具有艺术和市场价值,扩展传统的艺术理念和拓展文化产业的活动区域是刻不容缓的。
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我们需要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们常说,艺术要有创新意识,富于时代精神。
我认为,继承传统不是为了复古,有新意的东西才有生命力,这也正符合了艺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
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数字媒体艺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从而使各自具有新的意义,由此产生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同时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今天,日、美动画业仍在包围着我们,后起的韩国动画业又趁机冲了进来。
在传统力量和现代精神之间,民族动画面对的,除了难得的机遇,更有严峻的选择。
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充分,有着浑厚的受众群体,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
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在其发展上应立足现代、着眼未来,坚持民族性为本,世界性为辅。
正如俄罗斯绘画艺术强烈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继承性,三百年来一直贯穿始终,使得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气脉并未断裂。
俄罗斯绘画艺术所坚持的走民族性特点的道路,给我们以启示,要从民族文化中探寻,具有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优秀的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风格。
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给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作品具有血肉丰满、鲜活灵动,才能使观众在获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视觉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上的陶冶,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一
有关舞蹈学科的研究在业界已经相对成熟,但伴随媒体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范畴里开始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其相关研究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质以及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问题,本文拟从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源起、分类,新媒体艺术在舞蹈表现中的功能,影视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新媒体舞蹈艺术概念,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呈现人体体态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历史变迁、人文变迁、科技变革的发展烙印。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从最初的祭祀娱神到后来的娱人自娱再到如今上升到精神表达、审美哲思范畴,自始至终都在源源不断地加入更多视听美学因素,以期达到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丰满和延展。当代舞蹈表演的场地大多从空旷的自然空间走进了一定封闭的室内舞台,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舞蹈的环境、空间、视听、审美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个别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舞台、舞蹈内容、舞蹈形态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舞蹈文化、舞蹈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舞者和观众在进行有关舞蹈艺术的活动时,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二
新媒体舞蹈艺术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体舞蹈、影像舞蹈、装置舞蹈三大类别。它们分别在舞台舞蹈艺术、屏幕舞蹈艺术、实景演出的艺术呈现上表现出超凡的舞蹈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多媒体舞蹈。
此种形式是现代舞台艺术中较为常见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从业人员利用计算机程序系统控制声光舞美的包装效果,利用led大屏幕视频播放和全息技术营造出逼真的舞蹈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在视听感受上有所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的实际成本。在西藏林芝地区的歌舞表演《寻找香巴拉》中,笔者曾应用多媒体舞蹈形式展现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民间歌舞。主要表现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族村民在没有搬入安居房之前,在深山丛林中赤脚劳作、男子狩猎、女子织布等日常生活内容。其中,在表现森林生活条件艰险困苦的环境因素时,创作采用了led大屏播放棕熊在树林中奔跑的虚拟镜头,同时配合计算机控制的声光舞美,展现闪电雷鸣、疾风骤雨的自然天气,使表演者和观众一同身临其境地走进珞巴族先民的生存环境和舞蹈文化世界。如此的创作表演形式,丰富了表演者的舞蹈内容,增强了舞蹈表演的审美情趣。
(二)影像舞蹈。
影像艺术在舞蹈表演中的渗入,出现了舞者与影像内容、形象可以随机灵活交互的情况,它主要是利用投影技术或影视后期技术在舞台区域投出舞蹈伴同物的影像,增加舞美内容、增强舞者与投影内容的交互性。辽宁卫视猴年春晚《金猴闹春》节目中,六小龄童在美猴王的角色扮演中,充分利用影像艺术的美学特质,与影像中的金箍棒、六只小猴子、筋斗云、七仙女、天宫等进行生动深度的互动,使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形象,在表现时增加了动作的张力和表意的内容,凸显了新媒体舞蹈艺术整体性、交互性、生命感并重的美学原则。但如此的影像舞蹈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在现场的观众看来仅是一个单人舞蹈的表演呈现相对枯燥,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则是一场诱人的饕餮盛宴。
(三)装置舞蹈。
常见的装置舞蹈,通常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依势而为,修建符合地势特征和舞蹈表演需要的'景观,从而进行表演的舞蹈。如广为所知的“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杨丽萍创作的《云南映象》,张艺谋与团队联合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又见平遥》,西藏最大的实景演出《文成公主》等等。这些大型实景演出大多是在当地标志性、较著名的景点景区,根据现有条件,多选择夜晚,运用各种高科技机械技术、媒体技术,展现该地域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等内容。
209月,在杭州举行的《最忆是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就是在西湖的实际景观中,加入多种装置设施增强声光舞美的艺术效果,依照交响乐和舞蹈的融合,分别用《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等9个曲目,展开《最忆是杭州》的主题表达。创作团队依据西湖固有的景观特征和丰富的湖水资源,启用蓄水、排水的升降装置,方便舞者在水槽中充分利用水的可操控性和水的灵性,表现中国文化的意蕴悠扬、杭州和西湖的韵味积淀。装置舞蹈是依托自然、亲近自然、体现自然的创意性舞蹈艺术作品,它具有连接古今的文化传播功能,又拥有促进观众融入情境的美学带入效果。在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中,装置舞蹈也在不停地与之协调进步发展中。
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
风靡全球的印度歌舞片和早期的无声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为镜头而舞”的电影舞蹈。国内的电视舞蹈节目,比如央视3套综艺频道《舞蹈世界》、地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则是极具电视属性的电视舞蹈。电影舞蹈、电视舞蹈,都可以说是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影视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代表形式,具有强化、突出、重组的蒙太奇属性。影视视角摄取的特殊角度,重点舞蹈动作的特写镜头、重复组接,以及交代环境的空镜头运用,使舞蹈本体的形态单一问题得以打破,从而突出舞蹈视觉形象的全方位视觉美感以及听觉美感。例如“在著名歌舞片之王金凯利的舞蹈电影作品中,特殊角度的特写舞蹈镜头和空镜头以视听蒙太奇的方式组合起来,使舞者动作性的镜头展示,更符合消费文化时代的视觉审美偏好,从而成为备受青睐的‘镜头之舞’。”
与此同时,新媒体舞蹈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会针对影视形态属性设计创作出两者尽可能完美的新媒体舞蹈艺术样式。影视屏幕作为一种特殊的舞台,舞蹈显得自然流畅,舞蹈也可以辅助镜头语言完成人物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织。总而言之,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是艺术的交叉实验,为彼此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元素,起到了彼此助推的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源起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科技发展、艺术发展、舞蹈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舞蹈艺术继续发展方向的大势所趋。包括艺术创作领域、商业市场领域、舞蹈专业教学领域,新媒体舞蹈艺术都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也将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进程,充分完成从舞蹈形态展示——舞蹈内容思考——舞蹈媒体渲染的深层次转换和发展。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三
摘要:伴随高科技产物兴起,新媒体艺术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时代艺术的特征,其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点,也必然导致大众审美的变化。本文旨在讨论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对比情况下研究其发展及特征。
每次在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都会引领文化的进步。从传统文化到新媒体文化转变的过程这是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
我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极其博大并且辉煌。传统艺术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有推陈出新,都透露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地方性色彩,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艺术的更新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改变的。在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艺术工作者用互联网和科技数字手段取代了纸和笔,一种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型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有电影,音乐,动漫,实验性音响,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数字图像等许多方面。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艺术形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快演变出了网络艺术和数码艺术,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化的审美感受。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于20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美国艺术家首次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录像带,和摄像机,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所以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高潮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五、总结。
新媒体艺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大的突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晶,它反过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革新。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四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发布(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五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动迁协议书遗失补办流程通用(汇总9篇)
- 直播投资合同协议书模板简短(实用18篇)
- 最新城乡特困救助申请书简短(实用13篇)
- 2023年支部增补支委申请书(优质11篇)
- 2023年研究成果论文范文(通用9篇)
- 山地界限确认协议书 土地界限协议书(九篇)
- 个人因公借款申请书如何写 个人借款申请书范文怎么写(9篇)
- 部队学军车申请书 部队汽车培训申请书(九篇)
- 个人因公借款申请书(大全10篇)
- 植物社团成立申请书(汇总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