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大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5:56:44 |
  • ZTFB |
  • 9页

总结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是经验的提炼和积累。怎样撰写一份详尽的历史总结?有什么实用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水平。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一

关于写作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美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写作教育家唐纳德・奎得曾这样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现当代写作学也十分关注写作思维的理论研究,把思维研究列为写作学整个理论研究体系的关键。有人曾说,抓住写作思维的规律就相当于抓住了拴牛的绳子。演讲稿写作也是一种写作行为,所以,抓住思维研究就抓住了演讲稿写作的关键。

当然,演讲稿写作的思维研究应该遵循现代写作学中的写作思维规律。“从广义上讲,写作思维是指一般的思维规律及其在写作中的体现。从狭义上讲,写作思维就是写作活动、写作行为的思维及其规律。”这两个层面思维规律的结合才适用于真正的写作(包括演讲稿写作)。而从狭义写作思维角度来讲,写作思维研究的是具体的真实的写作行为中的规律,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称这个阶段的写作思维是“创构思维”,其实就是行文思维;高楠在《写作思维立题》中称之为“表述思维”。这种行文思维的具体化被称之为赋形思维。赋形思维是指文章主题立意的意思、感觉的强化。它在具体文体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说明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清晰性、透明性、明白性感觉;在文学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抒情感觉、性格感觉、哲理感觉;在理论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说服性空间、证据性空间、理由性空间。”演讲稿的写作与理论性文体的写作要求比较接近。那么,广义的写作思维即一般的思维及其规律在写作中的表现就是把赋形思维实践化、途径化、路径化。我们称之为路径思维。路径思维就是赋形思维的途径、路径、角度,即写作赋形思维的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具体的实践思维,所以,在演讲稿写作中是最为实际的操作部分,也是理论的实践化。同时,演讲稿所要求的感染力(赋形思维)、说服力(路径思维)、得体性(写作策略思维)在写作思维概念内都得到了最好的交叉式证明。

写作思维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中观层面,所有的实际写作的展开都是在思维的“导演”下真正的展开。这个视点的介入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演讲稿写作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思维。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二

关于“大分流”与中西发展比较研究对1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中国史专家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而中国不仅没有类似发现新大陆这个“意外之财”,且中国煤矿也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离核心区江南太远,运输成本昂贵)。另一种观点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史专家黄宗智为代表,他专门撰写题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的长篇学术书评回击彭慕兰书中提出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产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

彭慕兰教授通过对东亚的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状况和人口条件的详细分析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并不比亚洲具备更多的现代化优势,只是由于在欧洲核心区,煤的大量开采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等极其偶然的因素才将西欧的发展推上了与中国不同的道路。《大分流》作为一本以破为主的重估历史之作,它不仅强调全球性的关联和大跨度的比较。

而且也一反比较经济史著作的惯常设问方式,不是质疑为何中国的江南没有如英格兰那样来一场工业革命,而是追问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的江南?同时,《大分流》一书旁征博引,视野开阔,大量运用了法国新史学,尤其是年鉴史学派的创意,将长时段的视角以及计量史学的方法引入到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崭新的近代经济发展的图景,同时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当时的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全新视角。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分流》一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

彭慕兰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英格兰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尽量贬低英格兰的发展,而尽量提高江南的发展。其实,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还有学者认为,《大分流》的研究风格,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

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仍应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验材料,特别是百年以来,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经济改革实践。同时,与其把彭慕兰等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看作是一种知识革命(“范式革命”),毋宁如实地坦认,它是西方品牌的“更新换代”.以《大分流》而言,用以解析的概念和方法,无一不是西方经济学用得烂熟的那一套,例如人均国民总产出、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日平均产出与日工资的平均收益比,对货币的崇拜、对gdp和市场率的崇拜,直至对人口增长的恐惧等等。

流露出的仍然是旁观者或审美者的优越心态,这些都是从属于欧洲中心主义生产出来的知识体系.很多人都疏忽了一点:彭慕兰不仅是“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半截子“革命家”,而且还是个“假革命家”。其一,他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时限只断到18世纪,19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三

一、什么叫综述综述,是文献综述的简称。

医学综述是围绕医药学某一主题,以近期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为素材而撰写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准确快捷、有综有述的专题报告。由于医学综述是以综合医学文献资料为特征的专题报告,所以属于三次文献。

主题——疾病(西医病名居多)、证型、治则、治法、中草药、方剂、针灸、推拿、历史事件、理论与学说。所选定的主题应是进展较大、普遍关注,或有研究基础的。

近期——少则三年,中则五年,多则十年。应视文献多寡而定。

从撰写的当前年度向前推。也可用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的最后采用论文的时间作为你写的综述的开始日期,以保持学术发展的沿续性。

综述性书籍可根据情况来定,如建国以来某方面研究,中西医结合以来,三中全会以来。如《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公开发表——国家出版署批准发行的连续期刊杂志,不含会议论文集、非国家批准、非连续出版的期刊。

如《天津中医药》《天津中医学院学报》等。尚未发表也不可进入你的综述。

目的是让读者看了你的综述后能够按图索骥找到原文阅读,深入研究。科学论文——以论文形式在公开发行期刊杂志上首次发表的科学论文,不含经综述或综述性出版物引用的科学论文。

如《中国中医药年鉴》引用过的论文。经综述或综述性条理清晰——综述要分列小标题,不可一气呵成,一逗到底。

如对癫痫证治进行综述,小标题可分为辨证分型研究、治则研究、古方成方研究、单方验方研究、针灸研究、护理研究等项。使读者阅读提供便利。

有的大综述引用成百上千篇文献,一期杂志只能发表一篇,连载多期,甚至一个年度。内容广博精深,有很大参考价值。

准确快捷——准确是讲来源准、内容准、数据准,快捷是讲综述的时限性很强,必须以快取胜。如旧《年鉴》意义不大。

审综述稿件时先看后面参考文献所涉及的日期。综述写完后不宜锁起来,应立即发表。

有综有述——有综即有综合论文资料的内容;有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该主题当前研究状况的评价与分析,指出创新点,找出欠缺点;二是对该主题研究的未来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未来前景的展望。综易述难。

专题报告——综述以文字为载体专题报告。虽然综述属于广义论文,但不能视综述为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即阐述和论证个人学术观点为主)。

它不提供撰写者的论点论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往届毕业生有误将综述当成毕业论文上交,结果影响成绩。

综述有短篇的也有成本的。文献综述文字宜精炼,用词要力求准确。

篇幅一般在5000至10000字之内,题目较小,有3000至4000左右也可以。短篇综述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又称“小综述”“小专论”。

成本综述多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出版,虽然每年出一本,但不是只综述一年的发展,一般综述近三五年的文献。如《中国中医药年鉴》《内科学年度评论》《生物化学年度评论》《生理学年度评论》。

也有不定期出版物。如《生理科学进展》《心血管疾病进展》《心血管药理学进展》《免疫学进展》《激素研究的新进展》《心脏病学进展》《内科学研究进展》等。

要查《全国图书出版目录》才能判断有无新书,不能以图书馆是否购置为依据。有的期刊出版专辑,刊头有专文评述,介绍有关进展与专辑内容并提出展望。

近些年《中华医学杂志》在每年度的最后一期,约请有关专家写出我国各个学科的一年进展。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北京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大成》《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等都具有综述的性质。二、为什么要撰写综述1.总结研究状况,掌握最新动态。

医学研究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问世。通过撰写综述可以亲自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并运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去,既可创造社会效益也会带来经济收益。

许多院士、教授、学者做学术报告,大家听着很新颖、很生动、很解渴,一语道破天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撰写和指导撰写综述的本领。介绍最新成果,提供读者借鉴。

引导读者查阅原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学习。2.分析研究得失,做为选题依据。

由于研究思路、条件、手段、水平的影响,临床资料良莠不齐。有些研究国家资助或支持的,由大牌专家领衔,拥有大笔资金投入,一流实验设备,优良的研究队伍所承担的课题,其思路、方法、结果、质量在科学性、实用性、可重复性待方面都是高水平的。

而一两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虽然也有闪光之处,但毕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等量剂观。所以收集到的材料既有得也有失,低水平重复肯定难免。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四

进入研究领域的同学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接触到研究综述这一重要环节。研究综述不仅是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途径,也是掌握研究热点、了解学术发展的必备手段。通过撰写研究综述,我逐渐意识到了综述的重要性和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了解综述的定义、综述的作用、撰写综述的步骤、综述的一些技巧以及我自己的体会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了解综述的定义是撰写一篇出色综述的基本前提。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旨在系统回顾和评价已有的研究,以揭示研究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于初学者来说,对综述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综述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综述的撰写。

综述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首先,综述有助于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帮助研究者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其次,综述能够总结并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主题,并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此外,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出研究中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改进的方向和策略。

撰写综述的步骤是成功完成综述的关键。首先,需要明确综述的主题和目的,确定所关注的研究问题。然后,需要确定筛选文献的标准,并进行文献检索和收集。接下来,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确定分析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比较和归纳。最后,将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撰写,以产生一篇符合学术要求的综述论文。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撰写综述。首先,合理规划时间是撰写综述的基本前提。综述是一项相对庞杂的工作,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搜集文献、阅读文献、整理资料和撰写文章。其次,要注重文献的质量和广度。文献的质量决定了综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文献的广度则决定了综述对研究领域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最后,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综述是一篇学术性的文章,要求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研究的观点和结论,避免使用俚语和口语化的文字。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综述撰写的心得体会。首先,要坚持“挖掘点、连线”原则。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不同文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挖掘并分析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连线和总结。这样能够在质量上提升综述的价值和作用。其次,在撰写综述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思考和创新。在综述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前人研究的评价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研究思路,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再次,要注重对文献的引用和参考依据。在撰写综述时,要遵循学术规范,对使用的文献进行引用,并注意标注文献的来源和出处,以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术诚信和严谨的态度。

总之,研究综述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综述的定义、综述的作用、撰写综述的步骤、综述的一些技巧以及我自己的体会的了解和总结,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综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我相信自己的综述写作水平将不断提高,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学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五

摘要:内隐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种自动的、近乎无意识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内隐学习,能使技能保持较长时间;有利于尽快掌握复杂技能;有利于同时进行多种技能操作,有利于动作的迁移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早进行运动项目训练,创设体育运动情景、运动氛围,丰富练习环境,挖掘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内隐学习。

关键词:内隐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有一种划分,将人的学习方法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即是指有意识的,经过主观努力的学习,而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换而言之内隐学习则是指个体对复杂规则知识的无意识的获得的过程。本文以体育教学方面的内隐学习研究为切入点,着力挖掘了体育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潜力。

1、内隐学习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

众所周知,有些运动技能能够长时间保持,而另一些运动技能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是“强扭的瓜不甜”,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技能(自己学来的)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技能(别人加上来的)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例如:跳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运动项目,但对初学者来说,如果要按照外显学习方式依照动作要领,一步一步学习,是很难掌握的,经常是指导者苦口婆心的指导了半天,好不容易教会学习者一招半式,过不了多久,学习者又忘得一干而尽。大多数人是依照内隐学习方式在不知不觉掌握,就像黑猩猩拿香蕉的“顿悟”理论一样,学习者也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就掌握了跳绳这一技能,这一技能主要是靠内隐学习获得的,而且这种技能一经掌握,可以说终生难忘,保持的时间相当长。

2、内隐学习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运动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运动,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复杂多变的,比如说排球运动,它就包括传、垫、扣、发球等一系列动作,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这些动作的技术要领,还必须学会对来球的判断,及时调整动作,如果是比赛,还得学习更为复杂的技、战术。这些复杂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如果让学生采用内隐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学习、模仿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矫正自己的动作,把别人的技能变为自己的,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样能使这些复杂技能潜移默化,融化贯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有句古话:“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这么说,要想掌握复杂的运动技术,光靠老师的点拨、引领是不够的,老师上课时,一碰到动作难度大的、难掌握的技能,就会强调学生要用“心”来学,要求学生要记到“肚子”里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内隐学习来学,也就是说内隐学习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学习广播操,大家都有体会,刚开始学习,学生动作笨拙,手忙脚乱,做了这个动作,又忘了下一个动作,就算是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也不可能会完整练习,更不用说配音乐练习了。而当动作熟练后,学生就能随着音乐节拍练习了。按照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这时的广播操动作己到了自动化阶段,所以学生就能一边做操,一边听音乐节拍。而内隐学习则正是自动化的信息贮存过程,外显学习是控制化的信息贮存过程,因此采用内隐学习让信息尽可能自动化存贮,可以加大信息存贮量,有利于同时操作多种动作技能。

体育运动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动作迁移现象,例如:排球扣球动作就是鞭打动作,在排球扣球动作教学时,外显学习往往抵挡不住内隐学习,就算是新学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鞭打的动作用在扣球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会骑自行车的人,反而不容易学会骑三轮车,而从没有学过骑自行车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快的学会骑三轮车。,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隐学习有利于动作的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只要一踏上三轮车,不管别人怎么说,或者本身知道该怎样用力,但内隐学习却引导学习者不知不觉的采用骑自行车的方法,即动作的负迁移。而从没有学过骑自行车的人直接学习骑三轮车,因为没有动作的`负迁移,自然也就学的快。

二、内隐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1、学生应尽早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训练。

现代社会都非常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其实体育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早期就进行,因为这对促进学生以后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的好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学生长大了可能会对早期锻炼的具体内容和情景回忆不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徒劳的,它以内隐的方式仍然存在,并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产生作用,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早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并不是指竞技体育类的训练,而是指学习一项或多项运动技术,例如: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兴趣班,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儿童有机会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通过学习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2、创设体育情景,优化体育运动氛围。

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一种无需意识参与的学习,作为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创设大量的体育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中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运动热情。所以说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创设体育情景,优化体育运动氛围,教师除了创设体育课堂情景教学外,还应在校园内,多方位、多时空的创设体育情景。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不自觉的受到熏陶。通过树立榜样、体育明星等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在校园里创设体育运动的氛围。

3、丰富练习环境。

儿童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语法规则,却能不知不觉的学会母语。体育运动技战术学习也是同一个道理,学习者也能够内隐地获得环境规则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环境。狼孩就因为在狼群里长大,所以他的攀爬、奔跑、跳跃等能力都要优于正常孩子,可见练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作为教师应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进而创设运动氛围,为学生提供练习的环境,然后不断的优化、变换这个环境。而没有必要在学生练习时一味强调动作技战术,给学生多种不同的练习环境、大量的实战练习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获得。

4、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而不是强调有意注意、记忆等意识活动以及理性力量的参与,应将课堂最大限度的让位于学生。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论是相一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带路者,不是标准动作的化身,也不是技战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学习者,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存在着巨大的内隐学习潜能。因而,在教学和训练中,不仅要注意外显的行为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注意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内隐的认知探究倾向和无意识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氛围,挖掘学生“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内隐获得,而且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还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为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环境,创造内隐学习的条件,从而使内隐学习在体育教学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当然,多数运动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外显学习、内隐学习两种学习共同获得的,让学生采用内隐学习并不是反对外显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1。

[2]任杰,章建成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学习研究进展体育科学.4。

[3]范文杰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六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作者:黄夏年作者单位:刊名:中国道教pku英文刊名:chinataoism年,卷(期):“”(5)分类号:b9关键词: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七

[摘要]谢应芳是元末明初的理学名人,著名隐士,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古人对他思想的评价多重笃志卫道的一面,偶尔提及他隐逸的方面,并不全面。在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上,古人多重思想内容,集中阐述其作品淳化风俗、关切民隐的方面,很少涉及其艺术特点,也不全面。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无论在思想、作品上都有欠全面和深入。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自号龟巢老人,江苏武进人,生活于元末明初。谢应芳一生好学,以读书为乐,“我生无他长,耽书竟成癖”[1](卷四)。他学识渊博,有“大雅才,胸藏经史库”[2](p190)。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战火波及大半个中国。谢应芳的家乡也发生了战乱。他被迫携家人逃往吴中,在外整整漂泊了十八年。后来江南战事平定,他才重新回到家乡。战乱归来后,他隐居家乡的芳茂山,直到去世。谢应芳在当地颇有名望,很受士人和官员的推崇。《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他“德望重于东南。”[3](p12)《明史》也记载:“(谢应芳)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达官缙绅过境者,必访于其庐。”[4](p7224)在他死后,“吊唁者几遍宇内”[2](p157)。虽然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但是谢应芳始终没有做官,只以一个教书先生的身份终了一生。谢应芳一生清贫,生活上常常陷于困境。但他从不以贫为意,泰然处之,“一室萧然,晏如也”[4](p7224),显示出超然的隐者风范。

谢应芳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名望,但是他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安闲的生活状态。他屡次得到当地官员的推荐,却始终不肯出来为官,过着隐逸的生活。谢应芳一生基本靠教书和农耕为生,处境极为贫寒,经常忍饥挨饿。比如在《谢许克敬六月惠炭》中他写到了自己年老体衰还要受严寒之苦的情景:“去年腊月人冻死,我亦牛衣眠不起。家僮赤脚令采樵,日暮归来堕双指。”[1](卷五)在严寒之中,很多人冻死了,年老体衰的自己躺在牛衣(用麻或草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里勉强渡过了冬天。为了取暖,家僮不得不一大早光着脚出外采一些散木,日暮回来后手指都冻断了。虽然处境如此艰难,谢应芳依然坚持过隐逸的生活,并且表现出知足有乐的心态。比如他在诗中写道“侬亦自知足,做诗谢天公”[1](卷十七)(《负暄》),“眼前能自足,身外更何需!”[1](卷三)(《和徐仲刚归田》)粗粝的饭蔬,不仅淡而无味,有时其实是难以下咽的。谢应芳却认为其中的味道不亚于山珍海味,“蔬食犹膏粱”[1](卷四),“藜床甘且寝”[1](卷四),有无穷的乐趣在其中。对于谢应芳的隐逸行为,后人极为推崇。明人毛宪在《景贤录原序》中也称其“遯世高风,回迈流辈”[2](p175)。

古人对谢应芳的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笃志卫道、发扬理学的精神上。谢应芳一生信奉儒学,认为“九流百家莫大于儒”[1](卷六)(《芸室记》),尤其笃信程朱理学,“少颖悟,好读书,尤潜心宋儒之学。”[2](p167)谢应芳一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理学思想。他从小就严守理学所倡导的言行规范。明人段民在《龟巢先生传》中说他“自幼潜心宋儒之学,守其绳墨,斤斤不失尺寸”[1](p169)。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谢应芳一生始终以移风易俗为己任,“事事维持伦纪,言言扶植纲常”[2](p163),努力改变有违于儒道的社会风俗,坚决捍卫理学精神,捍卫儒道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静严公邀同族中谢士鳌等请建专祠呈词》中便记载了谢应芳许多笃志卫道的事迹:“(谢应芳)清议而扶持明教。学中去土神之配,吴中撤范蠡之祀,皆以明大义而振人心。常郡复道乡之墓,苏郡修元公之祠,无非劝忠孝而维名节也。”[2](p159)。

对谢应芳笃志卫道的举动和发扬理学的精神,历代政府和儒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清朝政府公认他是“理学名贤”[2](p161),把他视为扶植名教的楷模。明人毛宪在《景贤录原序》中说道:“元季以来,道日晦塞,三纲沦灭,禽兽逼人,又何啻老佛而已!当时以道鸣者,偃然都高位而无所救正,而况其他乎!先生崛起其间,本诸醇笃之行,济以精博之学,遁世高风,遯世高风回迈流辈,而其见于言者皆民物则之训。所以距淫辞,息邪说,明天理而正人心者,居然可见。时虽不偶而力障狂澜,志则伟矣!”[2](p175)这样的评价在关于谢应芳的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

谢应芳一生著述颇丰。据《龟巢先生行迹》记载他著有:“《辨惑编》五卷、《思贤录》五卷、《怀古录》三卷、《毘陵续志》十卷、《龟巢稿》二十卷,又《汲古录》、《东里志》、《延陵小记》若干卷。”[2](p169)今天可以见到的有《龟巢稿》、《辨惑编》、《思贤录》和《怀古录》四种。其中谢应芳的存诗将近两千首。谢应芳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反映了他的思想。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谢应芳的思想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他不仅有笃志卫道、发扬理学精神的一面,也有超然隐逸的一面,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出世思想。

对于谢应芳本人的评价,古人多看重他思想上笃志卫道的一面,对他思想中隐逸的一面虽有所提及,但是很少。对谢应芳作品的评价也是如此。古人对其作品的评价多从思想内容着眼,而且基本都从他作品淳化风俗、关切民隐等方面的思想内涵进行评价,非常看重其教化作用。如《毘陵人品记》中言:“其所述皆以正人心、息邪说为主。”[5](p151)清人沈德潜评价他:“所著诗文雅正醇茂,荟萃经史之腴。凡夫崇论闳议,长歌短谣,多有裨世教。”[2](p156)等等。

对于谢应芳作品中超然隐逸的思想和入世的思想,古人基本上没有提及。古人也有对谢应芳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进行评价的。如《明史》言其“诗文雅丽蕴藉”[4](p7225)。但是这方面的内容很少。

可见,古人对谢应芳作品的评价并不全面,体现了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综上所述,谢应芳的作品数量很多,而且全面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谢应芳一生都笃信理学,并且为了捍卫理学、发扬理学终生奋斗不息,是一个极受古人推崇的理学名人,在理学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研究理学不应忽视的一个现象。但是,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很少。关于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笔者仅搜集到三则,其中两则出自文学史著作,一则为单篇的论文。

黄拔荆的《中国词史》提及了他的词在题材上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鄙视功名利禄,感慨身世不幸;其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他闲云野鹤似的隐者生活风貌”。作者认为第三类词“多属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所用的语言、词汇、典实,基本上也是老一套,缺乏新意,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加上不少作品意境相同或相似,虽时有佳句,而名篇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清顺可读的只有数阙。”[6](p632-635)。

杨镰在《元诗史》中将谢应芳列在“避难诗人”一节,写道:“……作为真正的隐士,身处江山易代,秩序颠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德享高寿。谢应芳可以作为这一类人的典型”。“晚年学行益劭,达官缙绅路经本郡,必到他家相访,他家中一室萧然,仅以布衣韦带与来访者接谈……其诗被世人评为可与傅若金相伯仲。《龟巢稿》中多有关于元末战乱的纪实之作,又证史之用。谢应芳文章则多为应酬而作,缺乏特点。由于他年寿极高,交往面也很广泛,唱和酬答时间跨度较大,相比而言,这类作品一般较真诚坦率。他是元代诗人中年寿最高的一个。”[7](p563-565)。

可以看到,今人对谢应芳有所关注,对他做出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评价。如“身处江山易代,秩序颠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德享高寿”,“其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他闲云野鹤似的隐者生活风貌”便准确把握了谢应芳思想中的隐逸方面。“这类作品一般较真诚坦率”的评价,也符合他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论述中也都涉及到了谢应芳作品对战乱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王广超的文章《谢应芳词初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对谢应芳的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谢应芳词的特点。

结合谢应芳的全部作品,会发现今人的研究并不全面和深入。首先,这些研究多局限于谢应芳的诗与词,很少涉及文章,并不全面。谢应芳的文章数量很多,其中大量篇章不仅极富艺术性,而且鲜明地体现了谢应芳的思想,是研究谢应芳绝对不可忽视的材料。其次,对于谢应芳的思想研究和认识不够全面。谢应芳的思想很丰富,既有超然隐逸的一面,又有入世思想,尤其是具有强烈的笃志卫道思想。今人的研究对谢应芳的思想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非常简略。而且这些研究丝毫未涉及谢应芳笃志卫道的一面。所以今人的研究远远不能反映谢应芳思想的全貌。再次,对于谢应芳词思想内容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纵观谢应芳的词作,他的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比较丰富。其中有超然隐逸的思想,有知足有乐的情怀,有强烈的否定功名的意识,有功业未成的悲哀,有战乱之中的特有情怀等。今人则只注意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崇尚唐宋词的审美趣味,这些研就对谢应芳词的评价也多偏颇之处。比如前述《中国词史》所言:“多属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所用的语言、词汇、典实,基本上也是老一套,缺乏新意,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加上不少作品意境相同或相似,虽时有佳句,而名篇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清顺可读的只有数阙。”便是以唐宋词的审美趣味来要求金元词而得出的结论,并未认识到金元词不同于唐宋词的独特审美价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谢应芳具有不小的研究价值。但是古人和今人对谢应芳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作品上的研究都不够,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多有偏颇之处。这些都有待于后人匡正、补充。

参考文献。

[1]谢应芳,龟巢稿[a]四部丛刊三编(集部)[c]上海:上海书店,1985。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八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电算化被信息化所取代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本源的体现。为了使现代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对先有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会计教学的内容也应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在大部分人眼中,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信息输入的环节,会计信息化教育也只是代替传统会计教学的一种新方法。但其实不然,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它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传输、存储、加工等。它在实际应用中更是能够为企业进行方向上的预测,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料以便进行组织管理和决策控制。而在应用范围上来看,会计信息化也早已超出了单一的财务领域。现如今虽然在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上会计界中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是当前各层次的会计教育早已被飞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深深影响。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现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更加重视的地方。对于大学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笔者有几点建议。

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而会计教育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则必须要从心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目标都急需改变。作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新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并且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与调整,使之更适应改革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应该定位在社会需求上,同时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自己所学内容。

现在,会计信息化的特点目前并没有在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一个硬伤。所以,全力推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让其能够凸显出会计信息化特点,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必须拓展和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和理论性的会计基础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新增能够凸显会计信息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并且将原有课程和有关会计信息化的内容相结合,让教材变得更加灵活。第三,应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推广,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也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整体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将会计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四、信息化教学的强化。

信息化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信息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最为突出的特点。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极为不足,在大学教育阶段,会计教学内容中仅仅只是开设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教育,推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应该成为强化信息化教学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的综合竞争力。实践经验对于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十分重要,在会计教学融入信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会计工作内容,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的会计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改革的关键。不断推进会计教学改革的优化可以让整个会计教学改革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是我国目前信息化会计教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把信息化的特点融入到从开始树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到教学评估结束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改革,将大学阶段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在这个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开展会计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优化、改革和更新换代,以便全力推进会计教学的整体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必然会在会计领域上产生深远影响,而会计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

[3]于玉林.试论会计信息化[j].林业会计,2004,(1).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汉语谚语综述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

周邦彦是北宋末年最杰出的词人,历来属词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上,周邦彦与苏轼同居第二位(参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20世纪的周邦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6年3月,《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刊登了崔海正、阎立亮的《近年周邦彦词研究述略》一文,湖北大学词学研究中心主编的《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刊发了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一文,两文分别对1997年前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与描述。1997—1999三年中,对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共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对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关于周词艺术诸方面的探讨在角度上也有创新。现将三年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对周邦彦与大晟府及大晟词人关系的考证。

这是三年中对周邦彦及其词研究取得的新突破。周邦彦曾出任大晟府提举官,使得大晟府在词史上蒙上一层炫目的光彩。诸葛忆兵《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一文考辨了周邦彦在大晟府的任职经历,澄清了诸多史实,有助于重新审视大晟府对宋词的影响。该文认为后人对周邦彦的误解的关键点在于周任职于大晟府的时间及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作者从周的履历和其他大晟府的提举官任期两方面加以考辨,认为周提举大晟府的具体时间,是在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七年(1117)三月之间,任期最长不超过半年,短则或许只有一二个月。此外,作者考证出,大晟府诸多重大举措,均与周无关;而且,周在大晟府期间与其他六位“大晟词人”(据有词收入《全宋词》者)鲜有共事与交游。这样,周对大晟府的贡献显得较小,澄清了自《碧鸡漫志》历《词源》而下的诸多不实之说。

龙建国《大晟府与大晟府词派》(《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一文承杨海明的说法,将周邦彦归入大晟府词派,认为“大声”不仅是周对万俟咏词的审美评价,而且是周及其他大晟府词人共同的艺术追求。将周纳入一定的流派,在群体透视与个案分析中全面把握周词的艺术追求、艺术渊源与艺术表现等是一个新的进步,其思维与视角的突破,实大有功于周词研究。

诸葛忆兵《大晟词风和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一文称周邦彦为“大晟词人”。作者探讨北宋末年世风对周邦彦等人的创作影响,认为以周为首的大晟词人创作上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形成大晟词风。世风的谄媚、浮糜与趋雅相应地形成词风的谀颂、俚俗和醇雅。将周并入大晟词人,并据此而论其词风与世风之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词体内部的某些演化嬗变轨迹。

二、对周邦彦的词史地位的论定。

对周邦彦词史地位的探讨,近二年涉及的论文较多,其中以蒋哲伦《论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1期)和杨万里《论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为代表。

蒋文对前人“集大成”说提出异议,认为在周氏之前,苏轼等人“以诗为词”,已经对词的传统作了很大的突破,但他并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成果;在他之后,辛派词入沿着苏轼的路子继续开拓,更有发展,也决不是他的词风所能包容得了的。从后面这个角度来看,周氏尽管“精工博大”,毕竟够不上“集大成”。此外,作者重点从词史演进的角度论述周在词体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周作为“词人词”的最大代表,在词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同时,作者指出将清真斥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词风开启者的做法,则不仅无视于其词内蕴的深情远意,实际上也反映出对词史的演进过程的偏颇之见。我们不必完全同意“集大成”、“正宗”之类的封号,但其继往开来之功不可磨灭。

杨文从清真词在宋代被理解和被接受的过程来考察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以此论证周邦彦在宋代的词史地位。作者从宋人对清真词的评价和有代表性的宋人创作实绩两方面入手,对清真词进行历史面貌还原的阐释。宋人对清真词的评价,从三方面探寻:一是宋人词集序言或提要,二是宋人词话,三是宋人选宋词;从宋代词人的创作实绩来看,宋人学清真未得其真。通过两方面的考察,作者勾勒出清真在宋代的接受过程,并总结出三点结论:一、清真词名,始盛于殁后80多年,在此以前,词名并不显著;从南宋中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南宋末,清真成了词坛的领袖,开始了统治词坛几百年的历程。二、宋人学清真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了从词藻、词法、词律等方面去学他,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地了解他。广而言之,每个时代,只会依据自己时代的特点与风尚来理解和接受历史上的'某位文学家或某种文学传统。三、清真词集词体之大成,最为词家雅词正宗。

这是三年中对周邦彦研究的热点,不仅研究论文多,而且质量高。此外,对清真部分词作的鉴赏文章也多有妙解。

曹章庆《论周邦彦羁旅行役词的感情心态特征》(《广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运用心理批评的方法,指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表现出两种比较突出的情感心态。一种是追忆心态,其内容是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的向往,对故乡亲人,尤其是对情人、歌妓们的想念和相思。其特点是在仕途受挫以后,退回内心,一步三回头,默默地咀嚼着过去美好的情景,以作心理补偿。一种是悲抑心态,词人心中的悲苦寂寥往往不是直接地宣泄出来,而是把它埋入心底,强行抑制而造成的一种欲说还休、沉郁顿挫的心理特点。“周邦彦始终没能像苏轼那样,以超然旷达的态度来化解政治上的挫折,而是竭力把这种悲伤加以压抑,潜流暗转,使人感觉此中有无限悲酸,但又无法说破。”这两种心态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品行正直、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在40多年苦海浮沉中痛苦挣扎的灵魂。

陈磊《从清真、白石词看宋代咏物词的嬗变》(《复旦学报》1998第6期)一文从清真与白石的咏物词入手,对宋代咏物词的嬗变轨迹作过程性描述。在喻象的选择上,清真词喜好以柳作为咏物的对象,来抒发他那郁结于胸而吞吐不尽,令人梦回魂萦的情怀,也造成了他词风上的“蜿蜒流美”。(田同之《西圃词说》)在喻象再现的手段上,周词素以“描写物态,曲尽其妙”(强焕《片玉词序》)著称,周词中的花卉类意象多半呈独枝状态,以使词人描摹物态时逐一加以点染,词人作为超然于物外的独立角色,保持了颇为清醒的自我意识。虽然物象在词人带有移情色彩的观照过程中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形象,但客体与主体间的距离感却昭然可见。而正是这种空间上的距离感,才使词人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物象的具体形态与外貌特征,才能以细腻熨贴的笔触再现出来。在比兴寄托的方式上,周词并不着意于寄托,表现出缘物起兴,情物交感的创作倾向,即所谓“感物言志”。

孙家政《勾勒,暗转,蓄势——周邦彦词艺术三题》(《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一文,总结了周词的艺术表现内涵。周词一般在慢词长调中运用勾勒,讲求谋篇布局,血脉意气,首尾贯穿。题旨勾勒出后,后面的铺陈紧紧围绕,形成一唱三叹之致。暗转手法在周词中运用得极为成功,由于清真一生仕途坎坷,胸中块垒多于常人,作词喜制长调,自然暗转这种技法最适合表达内心抑郁不平,吞吐凝咽的情感。清真情深似海,作词喜欢蓄势,使情满不得不发,使无限情怀,最后展露无遗。勾勒、暗转和蓄势三种技法在周词中结合运用,把柳永慢词的直线型章法结构转变成网状结构,形成自己的独特抒情范式。

清真“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对周邦彦的艺术规范,今人论述较多,王兆鹏提出“清真范式”,并在《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中作了总结,王文对清真词的章法结构、句法炼字和音律诸方面作了阐释。作者认为清真词的章法结构,由柳永词变化而来,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声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清真词炼字的主要诀窍是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同己出,而意境更新,音律方面清真更是严格规范,用字分平仄,仄字中严分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相结合。

关于清真词的雅,论述较多。罗章《从柳、周、姜词结构看宋婉约词的雅化过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一文较有特色。作者认为周词结构在词雅化中的重要意义是矫变了柳词的平叙结构,清真的这一改变,被视为一种进步,一种雅化的努力,此种结构方式即为“腾挪之法”,不直接抒情,闷住情感,转而研究理性,援用“腾挪”的技术性布局。这种需要反复咀嚼方能领会的结构方式提纯了风月情事中“情”的成分,降低了恋妓内容的刺激强度,有着明显的雅化功用。从审美角度观察,“腾挪”构筑了层层脱换的有意味的形式结构,形成了深深包藏的表现风格,这是将宋代文人极为洗炼的趣味感觉深深融合词这一样式的本来面目或纯粹抒情的质以后所产生的全新境界。

关于清真艺术上的问题,研究的视点趋向多元化与交叉化,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体现出清真词作为当代存在的意义。更为深广的研究有待今后的努力。

关于对清真词作的赏析文章,三年中共有5篇,都写得文辞优美,给人双重享受。集中在对清真名作的赏析上,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技法诸方面都有精到的描述。其中以黄维华《浅说周邦彦节序词〈解语花·元宵〉的造境技巧》(《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一文较有特色,显出较高的水平。作者对清真词中的本事及用典阐析精微,并且能旁征博引,将全首词解析得让人尽知其味后觉味之无穷。点明清真此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咏节序而又说尽人间风情,以常人之心写出了常人皆能感之的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

纵观以上所述,近年清真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者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逐步发展变化,新的理论方法在逐步得到运用。但是,与苏、辛的研究相比较,仍稍逊色。首先,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其中仍有许多争议之点。此外,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虽然已到较为完备的阶段,但是一部质量较高的词集编年注本仍是人们期待的。再者,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诗与文的研究仍嫌欠缺。如何进一步开拓与创新,将是新世纪的周邦彦研究所面临的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一

研究综述是研究者在开展自己的研究前,对相关领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概述和总结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综述对于确定研究方向、建立研究问题以及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在我完成研究综述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几点重要的经验和心得。首先,深入理解并及时追踪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是研究综述的基础;其次,建立清晰的框架和逻辑思路对于综述的连贯性和可读性至关重要;最后,注重对各个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发现问题、填补空白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本文,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心得并给出实例加以说明,以期能够为其他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综述时提供一些指导。

第一段:深入理解和追踪最新进展是研究综述的基础。

在进行研究综述时,深入理解和把握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非常重要。只有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前沿性的依据。因此,我在进行研究综述前首先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查找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第二段:建立清晰的框架和逻辑思路是综述的基础。

为了使研究综述具有连贯性和可读性,建立清晰的框架和逻辑思路对于我们的综述工作非常重要。我在进行研究综述时,首先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和整理,然后根据各个分类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我按照时间和主题的顺序整理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分析各个研究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构建了一个逻辑有序的综述。

第三段:注重对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发现问题和填补空白。

在进行研究综述时,我们不仅要整理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更要注重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对各个研究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估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相关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第四段:研究综述帮助我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综述,我不仅对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使我能够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梳理,我能够发现相关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空白,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虽然研究综述在决定研究方向和建立研究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综述只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概述,并不能够取代实际的实验和调查研究。因此,在进行研究综述时,我们还需要谨慎地进行判断和分析,以免出现片面和偏颇的结论。未来,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综述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研究中,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总结:

通过完成研究综述,我深刻体会到了深入理解最新进展、建立清晰框架和逻辑思路以及对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的重要性。研究综述帮助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并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虽然研究综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综述的质量和价值,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指导。希望本文对其他的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综述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二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今方城县)建炼真宫一座,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均建于东汉时期.

作者:南阳道协作者单位:刊名:中国道教pku英文刊名:chinataoism年,卷(期):“”(4)分类号:b9关键词: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三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有攻击行为的人,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率.

作者:曾玲娟作者单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湖南株洲,412007刊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16(3)分类号:b848.4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四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一信息化教学.

作者:李明扬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10000刊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mountain年,卷(期):20091(12)分类号:g43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综述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五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六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之前,根据口头表达的需要写出的文稿,是演讲的依据。无论中外,人们普遍认为演讲稿对于演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讲稿是对选材和提纲进行的实践检验,能进一步完善演讲内容;避免临场斟酌词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演讲者可以通过演讲稿保证思路畅通,消除怯场心理;演讲者还可以根据演讲稿来调整演讲时速,避免时间把握失当;演讲稿可以帮助研究演讲的规律所在。写好演讲稿是演讲最为可靠的准备,最为充足的前提条件。近现代学者对于演讲稿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演讲的关注逐渐向演讲稿写作转移。目前,顺应适应社会、教育的需要,演讲稿写作的研究热潮已然形成。为了更好地对演讲稿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以往的演讲稿写作研究状况作了综合性梳理。

综观中外演讲的历史,对于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在近代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演讲稿的写作倾向于结构化和逻辑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一)文本结构化研究;(二)语言学研究;(三)其他层面研究。

一、文本结构化层面研究。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深重的灾难,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频繁地主动接触国外的新思想,以图找到救国救民的良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思想文化上的变革。而这个时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思潮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思想发展,并且后来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把俄国的形式主义作为理论源头,所以,20世纪中国所接受的外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文艺学体系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模式成为中国写作学最早确立的“文本论写作学”(通过对文章构成因素的分解来构建写作学的基本理论)的主要依据。

形式主义在俄国的研究中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主张从科学的角度准确地描绘文学文本的特征和功能,其代表人物雅克布逊就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部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笼统的概括,但是,这使文学研究的目标发生了转移:(本网网)由对作者、社会、背景的研究转为对文本语言和形式的研究。这直接影响着结构主义的理论发展,结构主义把形式主义对于文本的重视向前推进了一步。英美新批评的出现把形式主义对于文本的关注推向高潮,强调作品的自存自足、作品本体存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本身、应该对作品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这些都成为中国现代写作学初期以文本研究为重心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写作学开始倾向于文本的结构研究。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写作“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研究,就是文本结构研究。而演讲稿写作研究大多倾向于此,并且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演讲稿写作研究中这种文本的结构性特别明显。首先,大部分演讲稿写作指导书都是把这一部分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且大都给出了“题目――主题――开篇――主体――结尾”或是“开头――主体――结尾”的相同结构板块。这样,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体结构十分清晰。因为演讲稿属于日常事务文体,所以编者提出这样的结构更容易让初学者迅速接受和掌握演讲稿的结构,只要学习者“对号入座”即可。一篇演讲稿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对一个文本的无限形式上的复制,对内容和语言稍作改动就可以完成一篇新的演讲稿。其次,对于演讲稿的写作所给出的总体性指导可以概括为“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注意修辞――起草与修改”等样式。一些关于演讲稿写作的文章,还对上述样式进行了丰富和补充,比如如何确立主题、如何选择材料、如何修改、如何收尾等。

演讲稿写作初期的研究都是按照这种文本研究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在写作学学科形成初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的确,这在当时起到了一些效果和作用。

但细想一下,所有初学者真的在看过这些指导性文章以后就会写演讲稿吗?显然不是,其实演讲稿的写作不但结构要清晰,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既要运用赋性思维中的重复与对比原理不断渲染和强调主题,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说服力,又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和当下语境,通过分析与综合增强语感和美感的表现力。这样不但有了清晰的结构,还有了清晰的思维原理与展开方式,演讲稿的写作才会得心应手。

二、语言学层面研究。

在西方,不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还是新批评,都非常重视语言学,人们甚至把整个20世纪称为语言学时代。在强调文本研究的过程中,有的研究者看到了文本结构研究和教学中的缺陷,便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其实,写作学也有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由文本转向技巧,即对写作技巧的研究,也就是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所以,演讲稿写作研究便由文本转向了以语言学为重心。(1)在《演讲写作技巧》中,编者列出了47种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完善演讲稿写作的情况,比如演讲稿写作中如何选词的原则、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增强幽默感、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短小精悍等。(2)在《演说文体写作技巧与艺术》中,编者提出了许多技巧:如何以“现有”应“需要”,如何以“灵活”为“机动”,结尾写作要有话则短、画龙点睛等。(3)因为演讲稿是写出来为讲出去服务的,所以许多学者还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调、语音知识来专门为演讲稿选词提供指导,以达到演讲所需要的效果。(4)研究最为集中的是语言学中的修辞现象在演讲稿写作中的运用。如在《演讲稿写作中修辞运用的原则》中,作者就把夸张、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演讲稿写作中的运用原则作了总结:服务主旨原则、适应听众原则、契合时空原则、风格协调原则。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如肯尼斯・博克的《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关注的就是修辞层面,西方演讲的历史是与修辞相伴而行的。

很好地吸收这些写作技巧,的确能够完善演讲稿的写作。但是,就像在写作学研究中的那样,抛开文本和写作主体来谈技巧很难实现指导的目的。写作要讲究技巧但不全是技巧。要在具体的写作中,通过写作思维的运转,写作措辞的实践,结合技巧的合理运用,进入一种自然生成、落笔生花的写作状态。

三、其他层面研究。

由于演讲具有十分明显的实际社会需求,所以,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到近代进入了十分繁荣的阶段。人们在进行文本结构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同时,又发现了多个研究角度和研究领域。首先,对于演讲稿的分类研究就十分流行。比如,《演讲学》就从目的、内容、演讲者等角度来对演讲分类。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演讲,比如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法律、道德、礼仪、宗教等演讲。又如,《演讲写作技巧》一书在演讲写作指南部分对专门的演讲类型提供对应的指导,如竞选、就职离职、开业典礼、开幕、答辩等演讲写作的介绍。这不但说明演讲稿写作研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也说明演讲写作研究已经深入到更小更细的层面。

其次,同时期的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当写作学研究专注于写作主体时,演讲写作也紧跟而上,演讲者这个实践主体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如《演讲稿写作主体角色的调适》就从主体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几个方面来关注演讲稿的写作。当然,许多关于写作主体的修养和素质等方面的写作学理论同样被引入进来。

再次,在所有的演讲稿写作研究中,对于演讲写作的美学研究最具深度。对于演讲稿的美学研究可以从语言、演讲主体等几个方面来看。从语言上讲,就是要注重表达的音韵美,如《演讲稿如何实现音韵美》一文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实现美感的途径:巧用对仗、设置排比、连续发问、恰当用韵、妙语连珠、引用诗歌。当然,在中国演讲稿美学层面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李燕杰,他的《演讲美学》就是从美学层面来研究演讲及演讲稿的。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为演讲著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演讲稿的重要性,开始追寻演讲稿发展的历史轨迹。比如邵守义的《中国演讲史》《外国演讲史》等关注的就是演讲及演讲稿写作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些研究各有特色,既拓展了演讲稿的'研究领域,也为演讲稿的深入研究作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无疑为演讲稿写作在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不足。

从上述几个层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演讲稿写作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文本――结构――语言――主体――分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研究对于当时的演讲稿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演讲稿的研究在当时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总是在发展的,理论研究亦是这样。我们在看到这些理论研究合理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发展中的不足和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所产生的隔阂,这样,理论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文本――结构――语言――主体――分类――美学”任何一个层面的研究中,我们难以看到一个最接近演讲稿写作本质层面的研究角度――思维,这一点应予重点关注。

首先,最原始的文本结构研究对于演讲稿写作所作的理论指导,给学习者的只是一个轮廓,那就是“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脉络,给人清晰的结构感后,又让人产生如何来填补这三个部分具体内容的忧虑,即使在一些研究中给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如何开头(或者开门见山、或者单刀直入),如何结尾等,真正落实到要写的具体情况时,写作者还是一头雾水。

其次,语言学层面的研究的确涉及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比如写作的小技巧,修辞的运用,语音与语调的关注等。但是,给人普遍的感觉是,没有一个系统的隐性的最有效的指导。这些指导虽然在一些情况下适用,但是否能充分地全面运用呢?这么多的技巧,写作者如何才能全部牢记和运用?这些都是写作者和研究学者最关注的问题。

最后,分类、主体、美学层面的研究都是中观、宏观层面的研究,是作为理论来指导写作的,而思维与措辞这两个层面是连接起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关键,从宏观(哲学、美学)到中观(思维、主体、分类、史学)再到微观(措辞),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演讲稿写作理论体系。所以,写作思维的介入成为完善演讲稿写作理论的关键和必需。

关于写作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美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写作教育家唐纳德・奎得曾这样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现当代写作学也十分关注写作思维的理论研究,把思维研究列为写作学整个理论研究体系的关键。有人曾说,抓住写作思维的规律就相当于抓住了拴牛的绳子。演讲稿写作也是一种写作行为,所以,抓住思维研究就抓住了演讲稿写作的关键。

当然,演讲稿写作的思维研究应该遵循现代写作学中的写作思维规律。“从广义上讲,写作思维是指一般的思维规律及其在写作中的体现。从狭义上讲,写作思维就是写作活动、写作行为的思维及其规律。”这两个层面思维规律的结合才适用于真正的写作(包括演讲稿写作)。而从狭义写作思维角度来讲,写作思维研究的是具体的真实的写作行为中的规律,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称这个阶段的写作思维是“创构思维”,其实就是行文思维;高楠在《写作思维立题》中称之为“表述思维”。这种行文思维的具体化被称之为赋形思维。赋形思维是指文章主题立意的意思、感觉的强化。它在具体文体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说明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清晰性、透明性、明白性感觉;在文学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抒情感觉、性格感觉、哲理感觉;在理论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说服性空间、证据性空间、理由性空间。”演讲稿的写作与理论性文体的写作要求比较接近。那么,广义的写作思维即一般的思维及其规律在写作中的表现就是把赋形思维实践化、途径化、路径化。我们称之为路径思维。路径思维就是赋形思维的途径、路径、角度,即写作赋形思维的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具体的实践思维,所以,在演讲稿写作中是最为实际的操作部分,也是理论的实践化。同时,演讲稿所要求的感染力(赋形思维)、说服力(路径思维)、得体性(写作策略思维)在写作思维概念内都得到了最好的交叉式证明。

写作思维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中观层面,所有的实际写作的展开都是在思维的“导演”下真正的展开。这个视点的介入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演讲稿写作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思维。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七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用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语言动态系统.内容以对比分析和偏误研究为主,但今后的中介语研究以篇章为主而不应局限与词语和语法等.

作者:曾红艳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刊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communi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h1关键词:中介语对比分析偏误分析

目前研究综述写范文简短篇十八

研究综述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可以为之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在我进行综述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综述研究对于我的学术提升和科研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通过这次研究综述的经历,我对于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段:综述范围的确定。

在进行研究综述之前,我们需要确定所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选择一个合适的领域和范围对于综述的深入和完整性非常重要。在选择研究领域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某些领域已经有过大量的研究综述,为了避免重复和局限性,我选择了一个新兴的领域进行研究。这样一来,我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但我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新鲜信息和研究动态。

第三段:文献查找与筛选。

文献查找是研究综述中最重要的一步,这关系到综述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我选择了多种文献检索平台和工具,包括学术数据库、期刊和会议论文等。通过关键词搜索和引用链追踪,我逐渐扩大了文献的数量和范围。在文献筛选过程中,我首先根据题目和摘要来初步判断文献是否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关,然后再仔细阅读全文,筛选出与我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最为相关的文献。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精确,对文献的评估和比较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

第四段:文献分析与综述撰写。

在筛选出相关的文献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撰写了。我通常会将文献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并制定一个详细的大纲或框架来组织我的综述。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共同的研究问题和发现,这使得我对于所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更加熟悉和了解。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之处,这为我提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动力。在综述撰写的最后,我对于每篇文献进行了思考和评价,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亮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次研究综述的经历,我收获良多。我深刻体会到了研究综述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扩展视野和深入思考的机会。同时,研究综述也让我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辛苦和耐心,文献查找、筛选和分析等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相信,通过这次研究综述的经历,我对于科研工作和学术写作的能力和素养都有了提高。我将继续保持对研究综述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