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6:46:37 |
  • ZTFB |
  • 7页

我们需要一种更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难题。一个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总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摘要: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运动,缺乏健康的饮食习惯,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体育健康问题,而茶多酚由于其多样的医学功能,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育健康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就对茶多酚对促进大学生体育健康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体育健康;医学功能;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物质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摄取多余营养的问题,进而威胁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比如肥胖问题。而塑造协调匀称的身体形态也是当前大学生体育健康所追求的目的之一。

1茶多酚的医学功能分析。

茶多酚是绿茶中最常见的元素,茶多酚对我们人体有许多重要的作用,经常饮茶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茶多酚的味道是偏苦的,颜色一般是呈现出淡黄色或者是棕黄色,当茶多酚受到高温和强酸的影响时,会出现质变,茶多酚中主要的元素是儿茶素,而茶多酚元素在茶叶中所占的比例有高达百分之二十之多。茶多酚对于我们人体有许多良好的益处,能够延缓人体的衰老退化,经常饮茶是有利于我们人体健康的。其次,茶多酚还具有杀菌、降低辐射的功能,对于现代人,特别是经常对着电脑的工作人群,经常饮用茶叶是有非常多益处的。此外,茶多酚还具备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人体内的多余的脂肪,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改善人们的体形。

2茶多酚对于大学生体育健康的影响。

2.1调节代谢酶的活动.茶多酚对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多酚之所以会对大学生的体育健康造成良好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三个重要的影响。首先,茶多酚可以有效地调节大学生体内的代谢酶的活动。茶多酚能够有效地控制肥胖,主要是因为茶多酚能够有效地加快体内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速度,脂肪堆积的原因是由于体内脂肪的合成速度要远远大于分解速度,进而造成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茶多酚在人体内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中脂蛋白酶的活性,提高体内脂肪的分解速度。此外,茶多酚还能有效地促进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活动,进而大大地提高人体内脂肪的分解速度,综上两个原因,由于茶多酚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内的代谢酶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速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茶多酚不仅可以提高体内脂蛋白酶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活性,还能促进体内肝脂肪和胆固醇的新陈代谢速度,因此,茶多酚是具备很好的减肥效果,经常饮茶,能够有效地抑制学生的肥胖,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

2.2控制食物的脂肪分解.茶多酚除了可以调节体内代谢酶的活性外,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体内食物的脂肪分解速度,当人体是食用食物后,经过分解,部分物质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肝脏内,所以,如果人们大量地食用食物,食用量远远地超过体内需求的时候,体内就容易堆积大量的脂肪,从而造成肥胖,这就是当前大部分人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茶多酚能够控制体内胰脏的脂肪活性酶,减慢肠管内脂肪的分解速度,从而控制肠管内脂肪的吸收数量,进而控制食物在体内的堆积。茶多酚中控制食物的脂肪分解主要是由于其含有ecgg成分,ecgg成分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甘谷春的溶解性,提高排泄物中胆固醇的成分,进而对食物脂肪的分解造成影响。

2.3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通过使用茶多酚,还能有效地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更有利于控制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形态,避免体内堆积大量的脂肪。首先,茶多酚自身可以进行氧化分解,茶多酚在进行氧化分解过程中能够降低体内胆固醇以及不饱和脂肪的氧化量,不饱和脂肪以及胆固醇在氧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氧化物容易沉积,所以容易造成高脂血症的形成。通过茶多酚自身氧化的作用,能够提高胆固醇消除和不饱和脂肪的运行速度,从而更好地消耗人体的能量,茶多酚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会散热,导致人体发热,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的塑造,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尊敬的朱xx老师: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增进学术交流,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认真贯彻xxx总书记关于“要精心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使之最大限度地为当代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让你我携手共同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走向繁荣和富强的历史使命。

鉴于您在所从事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声望,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诚邀您担任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特此邀请!

手机:136xxx。

电话:010—xxx。

秘书处贾xx执行会长(诚邀)。

20xx年2月1日。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房地产人才是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现代房地产经济专业人才概述。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最近的几年时间之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对房地产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现代房地产经济专业人才的特点。

1、复合性。现代房地产经济经济领域是一个综合性领域,房地产经济人才应掌握复合性的知识。房地产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市场调研、土地经济、房地产开发、房产的交易、房地产经纪、物业服务等。对房地产人才的需求往往也是首先要复合性的人才,最好的房地产人才应当具有经济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建筑、园林绿化、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人才即熟悉房地产经营的技巧,有知道建筑结构的基本常识,可以很好的胜任房屋销售、管理等任务,为房地产企业带来最大化经济效益。

2、实用性。房地产经济人才的从业主要要求的是熟知房地产全程策划各个环节的实用性知识,以便能在进行房地产销售的时候能够熟练的回答客户提出的一切关于项目的相关疑问。同时,还应掌握合同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在签订房屋租售合同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这样才能促进房屋租售合同的顺利签订。除了具备以上的知识外,还需要熟知房地产金融、建筑工程造价、房地产估价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好地为房地产企业找准市场自己的定位服务。

3、独特性。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调整房地产的产业政策。房地产经济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是“繁荣——调整——衰退——复苏——繁荣”的循环过程。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要准确判定房地产经济发展所处的的具体阶段。在房地产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加快对房地产人才的培养,促使人才与产业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服务,以此促进整个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4、必要性。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人才缺口还很大,房地产企业要加紧自身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房产经济的发展。

(二)适应现代房地产经济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特点。

1、房地产课程具有依托性。由于房地产本身具有的特点,对于房地产人才的培养,完全不用房地产公司自己培训,可以依托院校进行培训,院校的培训往往更加的专业、更加经济,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还可以进行脱产的培养,系统的'教授学员房地产的经济知识,进而可以更高效地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2、层次分明。目前,房地产经济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各个不同学历的人才。掌握不同的技能的不同人员可以胜任不同的工种,博士人才可以从事房地产建设,硕士和本科人才可以从事房地产销售,专科人才可以站岗。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经过接受继续教育后还具有流动性,例如硕士人才经过继续教育后可以从事房地产建设,可以从销售工作转岗,建造更多更好的房地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房产企业发展,以此带动整个房地产经济的进步。

3、继续学习的广泛性。房地产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接受再教育的人数非常多。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一线房地产企业往往和一线的大学进行合作,将自己的职员放到大学里面去接受再教育,使得这些职员可以学到新的技能,人才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通过再教育,可以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提升,同时促使整个房产经济的进步。

二、进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一)根据能力结构培养适应房产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根据能力结构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房地产专业人才分为三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房地产专业研究型的人才顾名思义就是注重研究房地产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具有扎实的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可以进行房地产发展理论研究的人才。在进行房地产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要加强房地产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对于房地产实务操作可以相应的减少。房地产专业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开设房地产专业课题研究的相关高校设施齐备,房地产专业理论研究底蕴深厚,才能为房产经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房地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房地产理论的实战运用,这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恰恰不同,前者注重的实务能力的建设,后者强调的是理论功底的建设。房地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房地产理论学习,更多地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复合型人才是指将房地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进行房地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时候,首先要对房地产人才进行挑选,把既具备坚实的理论理论基础又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挑选出来,进行专门的房地产综合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的人才是促进房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根据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开展分类培养,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按照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划分,我国的房地产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管理类人才、工程类人才、复合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主要学习的是工程技术类的知识,在进行课程的安排上,侧重于工程管理类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用,使得他们可以从事工程技术的创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在微观上把控房地产经济,促进房产经济的发展。

管理类的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这类人才主要侧重培养的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知识体系,他们可以在宏观上把控房产经济,以使房地产企业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备工程类知识,又具备企业管理类知识,两方面知识都有很好掌握的人才。这种人才往往“不偏科”,房地产基础知识和技能都能掌握,这类人才在促使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培养合格的房地产人才,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一)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房地产人才。

每个学校在进行房地产人才的培养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开展。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房地产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需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或者是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学校的土木工程是强项,那么就可以选择土木工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如果一个院校的强项是管理,则可以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要牢牢把握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规律,要培养出人才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如国家的信贷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情况,在国家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整的时候,准确判定这种经济环境之下的房地产经济走势,以便企业制定适应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下一步经营战略。

(二)确定培养的目标。

在确定人才类型之后,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培养的目标。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针对不同人才的各自特点和房地产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以便各种人才在进入房地产行业后可以学有所用。一般而言,我们开展房地产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知识,尤其要用到房地产经济的专业知识,故而需掌握完整的房地产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故而,在进行房地产人才培养时,应当根据房地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房地产人才的经济分析能力、房地产基础、房地产法律等各方面知识,这样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房地产人才更好地胜任房地产经济相关工作。

例如,房地产经济受到利率、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利率因素会直接影响购房者的购房欲望;国家的贷款利率也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国家在制定房地产行业相关利率政策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房地产的经济知识专门人才进行把控,才可能使房地产经济波动能够掌控在合理的区间,保证房地产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房地产专业院校按照以上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房地产企业发展壮大服务,更可以为国家的房地产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培养合格的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才的培养就是对经济发展做铺垫。在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加强房地产人才的储备,这样才能保障房产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人口状况和公众的实际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并逐步增加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总量。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或者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提供低票价或者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校园、社区、企业和农村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扩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并增加相关服务内容,支持针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需要的,尤其是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支持文化工作者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第十六条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域建设综合性文化设施并免费开放。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公众文化需求逐步增加服务项目,并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适当延长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

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不得因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而降低服务水平。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健全服务规范,建立服务公示制度。

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事项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单位应当以便于知晓的方式提前向公众发布公告。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设施和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应当放置报刊、资料供公众阅览。

第二十条公益性文化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免费的公益性演出、文化艺术教育等文化活动。

第二十一条鼓励社会公众开展自发性的文化活动。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学校应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在文化广场等场所依法开展的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文化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提供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并收集公众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第二十五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县级、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室)、文化广场、农村广播基础设施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并配备相应设备。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应当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鼓励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二十七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当配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并有计划地更新、充实。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及其设备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登记及相关手续,依法管理。

第二十八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一)举办文体、展览、讲座等活动;。

(二)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三)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第二十九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保障其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

第三十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当具备图书报刊阅读、影视节目播放、宣传教育、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功能,并免费开放。

综合文化站应当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

第三十一条城市社区、农村综合文化室应当具备图书报刊阅读、文化信息服务、文体活动等功能,并免费开放。

第四章激励与保障。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方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或者开展文化活动。

捐赠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相关部门捐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可以依法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

捐赠人对于捐赠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留名纪念;捐赠人单独捐赠或者主要由捐赠人出资建设的,可以由捐赠人提出公共文化设施的名称,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鼓励社会力量将其所有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委托公益性文化机构管理,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第三十五条鼓励社会力量赞助公益性文化活动,赞助方可以获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合理回报。

第三十六条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捐资、援赠物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由此产生的合理费用由主办方支付。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者低价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培训、激励等制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或者委托培养;。

(二)挂职、选拔、交流等;。

(三)聘用聘任、兼职客座、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

第四十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所承担的职能、任务及所服务的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人员。

第四十一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四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志愿者组织。

鼓励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向文化志愿者组织申请成为注册志愿者。

因举办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需要志愿者服务的,举办者可以自行招募志愿者,也可以委托文化志愿者组织招募志愿者。

第四十三条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予以表彰。

第四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公共文化设施的,其资金使用情况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挪用、挤占捐赠财产的;。

(二)侵占公共文化财产的;。

(三)未按照规定处理举报或者投诉的;。

(四)擅自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性质、功能、用途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年1月1日起施行。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各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擢升xx形象,推进xx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由xx省文化厅主管、xx省民政厅批复成立“xx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这将对xx文化强省的建设和礼仪文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xx省各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搭建一个礼仪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为了壮大这支礼仪文化建设队伍,构建xx企业发展新环境,强化xx品牌新势力,加速中原崛起新步伐,尽快形成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优势,特诚邀贵单位加入xx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创xx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特发此函,敬请回复!

附件:1、xx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组织成员名单。

2、xx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入会申请表。

xx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筹备)组委会。

20xx年9月18日。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与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息息相关,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恰好能保证这一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提供信息的这一过程中,大脑皮层细胞活性增强,从而令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培养敏锐的感染力、灵活的想象力、集中的注意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力。有一个极其具有哲理的公式———“8-18”,即从八个小时中抽出一个小时锻炼,最后这八个小时的效率将大于连续工作八小时的效率。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学生们能够运动性“休息”,从而更好地缓解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取得更高的效率。

二、健身功能。

正常的发育、健康的体质及体能、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丰富的运动爱好等———这是素质教育论所提出的身体素质应该囊括的元素,而并非片面的强调人体肌肉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各器官和系统受到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从而使机体应对刺激发生相应的生理上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故称身体运动是高校体育的基础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大量数据表明,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防止现代“文明病”。这也证明了,体育运动的.确能够让人体长期处于非常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社会化功能。

一个人获得在社会自立的能力,获取在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社会化,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从对社会的懵懂无知到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掌握社会知识文化,履行个人社会角色的整体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并非仅在踏入社会后开始,而是于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据心理学观点,人的社会化过程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经过幼年、少年、成年、壮年时期一直到老年垂暮。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歇地完成着个人的社会化。无论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内容都变得丰富起来,对个人来说是一个生理、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高峰期,而这也是大学生完成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大好时机。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连接、沟通的桥梁,高校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人际交往社会化。

在体育文化活动中,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地都需要担负起组织者或被组织者、指导者或被指导者、领导者或被领导者等社会角色责任。在分工履行这些社会角色责任的同时,不仅仅是对个体自身管理、组织团队管理、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一个极大的提升,更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扩大了自身的人际交往圈。这对于日后踏入社会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

3.2行为规范社会化。

我们常说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为人处世的规则和准则。而所谓学习行为规范,就是学习如何选择正确的自身行为方式,培育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之中,体育竞赛制度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不仅要求学生遵守各类体育竞赛的规则,规范自身行为,更是让了大学生有了进行社会活动演习的机会,在活动中他们能学会如何与社会进行交流,如何与社会适应和被适应,如何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所希望的、所需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行为规范准则,让大学生在实践这个角色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这个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

3.3人生责任社会化。

所谓人生责任社会化,就是把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从“小我”的个人责任上升到“大我”的历史使命,将当代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履行自身社会角色职能,能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行为规范行驶。这就是社会化的最终结果。而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体会体育竞赛所带来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人生路上的辉煌和磨练———在成功的喜悦中受到自身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激发而更加努力,在失败的沮丧中吸收经验和教训而再接再厉,从而在踏入社会前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培养审美能力。

现如今,在我国教育界素质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各方各面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将体育、智育、德育全方面发展起来,更是能够在人的智力思维、思想品德和性格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俗语言:“美能引真善。”它更是能助人们健体。为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的审美观起引导作用,大学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发现美,再欣赏美、最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们从对于美的懵懂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让学生们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是健康美、形态美、姿体美的表现形式。其次,让学生们学会欣赏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的各类审美形态,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体育舞蹈等。这些体育运动之中所蕴含的动作美、技术美、竞技美本身就是高度的艺术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在进行这些高雅的体育文化活动时,人与人之间交际所碰擦出的行为举止之美、语言交流之美乃至心灵之美,对于大学生的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是极好的熏陶。

五、结语。

在我国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的浪潮之下,大学体育文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道路。我们更是要悉心掌握体育文化特点,努力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让当代大学生更积极、更合理、更科学地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为目的,我们更要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和保障等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社会力量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

前款所称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纪念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习所)、科技馆、青少年宫、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台(站)等;公益性文化产品包括文艺作品、藏书藏品、出版物、影视广播节目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群众文化活动、陈列展览、文化艺术教育、影视广播节目播放等。

第四条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活动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发展、方便群众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民族宗教、财政、税务、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体育、旅游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足额投入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重点扶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在其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中应当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因地制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支持。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投诉。

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受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人口状况和公众的实际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并逐步增加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总量。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或者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提供低票价或者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校园、社区、企业和农村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扩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并增加相关服务内容,支持针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需要的,尤其是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支持文化工作者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第十六条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域建设综合性文化设施并免费开放。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公众文化需求逐步增加服务项目,并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适当延长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

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不得因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而降低服务水平。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健全服务规范,建立服务公示制度。

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事项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单位应当以便于知晓的方式提前向公众发布公告。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设施和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应当放置报刊、资料供公众阅览。

第二十条公益性文化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免费的公益性演出、文化艺术教育等文化活动。

第二十一条鼓励社会公众开展自发性的文化活动。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学校应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在文化广场等场所依法开展的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文化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提供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并收集公众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第二十五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县级、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室)、文化广场、农村广播基础设施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并配备相应设备。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应当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鼓励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二十七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当配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并有计划地更新、充实。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及其设备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登记及相关手续,依法管理。

第二十八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一)举办文体、展览、讲座等活动;。

(二)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三)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第二十九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保障其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

第三十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当具备图书报刊阅读、影视节目播放、宣传教育、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功能,并免费开放。

综合文化站应当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

第三十一条城市社区、农村综合文化室应当具备图书报刊阅读、文化信息服务、文体活动等功能,并免费开放。

第四章激励与保障。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方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或者开展文化活动。

捐赠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相关部门捐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可以依法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

捐赠人对于捐赠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留名纪念;捐赠人单独捐赠或者主要由捐赠人出资建设的,可以由捐赠人提出公共文化设施的名称,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鼓励社会力量将其所有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委托公益性文化机构管理,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第三十五条鼓励社会力量赞助公益性文化活动,赞助方可以获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合理回报。

第三十六条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捐资、援赠物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由此产生的合理费用由主办方支付。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者低价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培训、激励等制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或者委托培养;。

(二)挂职、选拔、交流等;。

(三)聘用聘任、兼职客座、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

第四十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所承担的职能、任务及所服务的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人员。

第四十一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四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志愿者组织。

鼓励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向文化志愿者组织申请成为注册志愿者。

因举办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需要志愿者服务的,举办者可以自行招募志愿者,也可以委托文化志愿者组织招募志愿者。

第四十三条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予以表彰。

第四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公共文化设施的,其资金使用情况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挪用、挤占捐赠财产的;。

(二)侵占公共文化财产的;。

(三)未按照规定处理举报或者投诉的;。

(四)擅自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性质、功能、用途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年1月1日起施行。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创先争优比贡献、促进文化大繁荣“,可能大家一听就会笑,这是一个多么官腔的题目啊,这种题目的演讲听起来可以让人睡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想想呢?其实今天我们要说的并没有那么复杂,便是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能够认识到我们新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在满足我们自身的需求的同时,也就是拿工资、得福利,同时,要用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去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繁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就是我们能够他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我们的'工作是每天采访采访,每天编辑编辑,每天报道报道,真的这么简单么?我们每天的生活简单而枯燥,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工作中更深刻的意义,更深层次的价值。

如果说国家机器时刻不停的运转着,我们就是其中一颗颗螺丝钉,重要的螺丝钉,我们用我们杰出的工作,让我们成为一颗颗伟大的螺丝钉。

只有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才会更加加倍的努力工作,我们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我们是社会先进的报道者,我们让先进成为榜样,我们让他们的奉献不再默默。我们是普通民众的眼睛和耳朵,他们通过我们的一字一笔了解社会。

知道我们肩上的重担,知道我们手中笔杆的分量,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才会倍加谨慎,倍加努力。我们的工作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我们是普通民众的眼耳。我们加倍的努力,踏实的工作着,每个人在这个氛围中,都要动员起来,拿出自己所有的力量,人人争先创优,去构建一个真正社会的新闻圈,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急需高级产业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呈现出供求不均衡现象。尽管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中,但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也是影响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善意见,谈谈如何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转型发展。

教育专家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及职业技术型三种基本类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科研型高校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级产业型人才不仅在我国发达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上。但观之市场人才需求却能发现其缺口量大但人才却无法对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专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改行致使人才供求环节不平衡从而制约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这其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常使得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于是大量的学生在遍寻不着适合的工作时便会怀疑自身从而放弃四年所学常常最终加入更具有企业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学习改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地区经济而言是不利的这与教育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定位不严谨、不准确脱不开关系再则学生于高校学习中所受实践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其就业中的表现也是行业人才数量不均衡的一个诱因。调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的弊端[2]。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较低而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占到50%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会占到20%—30%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一般为10%左右甚至有继续压缩课时的趋势。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教授理论之后却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三是校企联合往往成为学生最后一学年中的实习经历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比最少远不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以传统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桎梏了实践教学所能发挥出的真正影响。上述教育现状与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是分不开的。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衡量应用型教师的能力标准通常为以下三种情况[3]:一是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着行业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理论与应用双重教学目的;三是具有教师与职业双重资格认证。在相对重视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于聘用教师各方面尤其在教学能力上把关严格会有试讲试教考察。但在大学阶段囿于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教师的学历、资质、理论知识的要求严重盖过了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在学术型院校中或许有益处而在应用型院校中只会适得其反。

一、完善校内体制,促进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基本职业要求,高校内部必须加以重视。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教学目标、沟通师生、协调教学内容,合理地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完善校内教育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精准考核目的能够保障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要建设和谐统一的机制体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校内各部门,如人事处、行政教学等辅助部门统一协调好教学工作,保障教师有能力提升的环境与途径。二是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辅助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行业要求制订细节完备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并考虑用人标准的改革,加大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人才招聘,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强的兼职教师等,创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三即根据具体实行的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聘用标准、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在具体提升教学能力方案中分层次制订详细计划,根据教师以及专业特点系统性地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五要在考核标准中细化其单位考核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考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单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仅要考察单一教师的能力如何,同时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入大的目标中,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由此带来的显著影响便是对于应用型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合理看待现行市场标准,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益。高校必须彻底改变原始的教师聘用标准,以更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教师为首选目标,并为教师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用人体制。其人才引进标准需要学历、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重,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多与企业联合,并在合作过程中广泛寻找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人才,理论上可将在行业、企业中工作多年,具备学历高、职称高、技术能力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的人才扩充进应用型师资队伍中来。二是将行业中的专家、经理人等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人才请入高校,开展实践知识、经验教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为在校内任职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能力培养中心,深谙教育学理论,能够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同时能够体察社会动向,积极改革制订教师能力培养计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相应补全其所欠缺之处。如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通过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其专业性;对于基础教学能力不足的,以团队互助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技巧比赛等;对于未出国教师,要提供其与国外教学经验接触的机会,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促使在职教师不断进步。

三、积极推动在职教师转型,提升自我创新与学习能力。

目前地方高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应用教学能力的实为少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必须推动教师积极转型。相应的实施策略如下:一要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转型培养。重点转型培养对象为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教师,应与企业联合,进入行业内部培养3—5年,增长其行业应用经验。其次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年限不长的教师,与第一批转型培养的教师一起实施长期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利用3—5个月时间进入企业实践培训。二要统筹规划具体的转型策略。根据行业特点、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自身限制等规划详细的转型方案,并由相应的学校部门审核教师意见,做到分类、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养目的。三在落实转型培训工作中,校方应鼓励教师积极性,并建设相应可见平台以供教师转型培训。如通过建立校内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挂靠培养、科研合作、创建校办企业、构建海外平台等多种方式。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楚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厘清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大势,不能过度保守亦不能冒进,合理体察社会动向才能安全度过经济转型期,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地区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作者:甘甜于丹郭姣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

调查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存在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不明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新建本科院校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不强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加大建设力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7月12日—8月20日,课题组以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别在新建本科院校b学院、h学院、m学院开展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这三所高校不同的院(系)、年级的在校师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50份。其中,b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多人,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向大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共1050份;h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m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有效问卷2786份,无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1。34%。为深入了解各学院的校园文化,课题组还到各学院实地考查,体验不同学院的校园文化,并访谈教师90名,其中,b学院教师50名;h学院教师20名;m学院教师20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这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大量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并运用自身已有的条件与这三所院校的同学、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搜集相关文献,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相关重要信息,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163人选择了“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1945人选择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1902人选择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2131人选择了“实现学生实践就业能力发展和服务社会相促进”,仅有677人选择了“其他”。数据显示,学生不但能通过校园文化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使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您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5人选择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有利于自己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2242人选择了“拓宽交际圈”,有2053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有2056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对人生目标有更深的认识”。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对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实在的影响意义。校园文化既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与效果,也体现着校园精神和教育品味;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

对于“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0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有2160人选择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对于“获得更多与指导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培养特长”分别有1344人和1436人,还有829人选择了“增加学分”、714人选择了“获得奖励”,有665人选择了“从众、不清楚,以及其他的情况”。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看似希望充实大学生活,其实目的是不明确的,且带有一种极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当学生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及懂得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与合作等,这样明确而清晰的目的会让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长得更快,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如果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没有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以及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等,没有注重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一旦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很可能成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牺牲品。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在问题“如果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特色,那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有1417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建筑风格、布局等校园环境特别”这一选项;有1282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一些制度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这一选项;还有1048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园活动比较特别”选项;1335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和别的学校不一样”选项;另外有1721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了红色经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从这一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的选项普遍比较均匀且各选项之间相差不大,而且选择的人数也并不多。实际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特色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也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尚不明显,学校难以通过利用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特殊优势、特殊才能的学生。[1](p68)。

(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重视。

在回答问题“据您的观察与了解,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后,哪方面的进步最显著?”时,有1952位学生选择了“个人认知的提升”;有位学生选择了“集体意识的增强”;1389位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的提高”;2276位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208位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1934位学生选择了“实践能力的提高”;960位学生选择了“就业能力的提高”;仅有936位学生选择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272位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后,在个人认知、集体意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与组织协调,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取得的进步更为明显。这对于应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分别只有961人和934人。综上可认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未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没有加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的塑造作用和育人功能,更加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特色校园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和重视更是少之又少,学校也没有充分地将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中来。在这个充满各种物欲诱惑的高速发展的多元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过分追求就业率,一味地提高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甚至成为营利行业机构牟利的附庸,像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商业赞助,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偏离了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当然也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变得更为艰难。[2](p90)。

(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通过传导、内化、外化和反馈这些方面实现,有目标导向、塑造人格、凝聚人心、启迪智慧等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校园文化对他们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更有学生甚至不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而是囿于宿舍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等。他们不懂得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也不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去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能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增强自信和满足兴趣,这不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三)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既是受校园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当前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学校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主动将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也没有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更加不足,致使校园环境建设薄弱,学习气氛不浓,社团文化活动也过于娱乐性,文化目的不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也过于简单等等。同时,学生也往往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并未意识到校园文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自己在以后社会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没有主动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来,这些都是不利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四)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没有相应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没有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学校各部门之间也没有相应职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很难正常运转。[3](p115)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氛围,也没享受到校园文化存在的优势。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少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只停留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而已。由于转型时间相对比较短,学校的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校园制度文化宣传不够,所贯彻的理念还未全面到位,在执行力度上也不够果断和强硬,有些可行有效的办学措施,因为缺乏执行力度的持久性,而使之前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此外,学生对学校的现行管理制度了解不多,对校园制度文化是否有特色也不曾关心,这些都难以让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领导层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观念。

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办学观念,规范管理校园文化,要更加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投入,争取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此,学校应提高认识,充分挖掘并利用特色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引导、组织学生,让学生在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各个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能力,拓宽交际圈,学会与人相处、协调合作,学会做事方法、组织管理方法等,掌握高效做事的技巧,掌握特殊的管理技能。通过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甚至是办学管理上体现特色,也可以通过在政策环境、制度模式、要素结构等体现特色,积极融合地方特色,努力营造浓厚的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给大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加大校园物质文化投入、凝聚校园精神文化、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立独一无二的具有先进理念的特色本科院校,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1制度保障。制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政策,把特色校园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但要突出管理效能的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还要突出优化结构的教学制度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主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物质保障。把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当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经费投入,对于一些大型的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社团合理的经费保障,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充足,为主要活动提供自由支配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4](p50)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3组织保障。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有效的组织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完善各部门相互配合、联系密切的工作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序开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师生个性发展。

1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优势。学校应该注重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广泛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就业实践基地,打造新型的特色的励志班级等,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共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客观规律的原理,将创新能力物化为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铺平道路,将来成为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2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个性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融合地方特色、追求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从师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师生的内在需要和个性特点,支持、鼓励和帮助师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尊重师生的选择,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逐步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心灵中,积极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向正确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四)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多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深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色校园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学生也未能受到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在新建的本科院校,财力方面的需求则更为突出。然而,新建的本科院校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是比较匮乏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有的院校苦于资金的缺乏,还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加强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宿舍楼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因此,很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扶持。[5](p10)国家不但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建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应该提供专项拨款,努力改进新建本科院校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壮大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新建本科院校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为新建本科院校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桥梁,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霞娟,王守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6)。

[2]胡素珍。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4)。

[3]吕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7)。

[4]刘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9)。

[5]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摘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课程体系不再以学科为中心,应确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树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全方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近年来,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势头较快,但是却有一些不利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健康运行的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之间的偏差较大,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的构建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原则和策略,体现应用型特色。结合我校十几年来的应用型办学实践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学科的专业,已经确立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发布到办学经验的积累仅有十几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内有135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此专业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逐步被社会所认可。但是,该专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市场脱节的地方,如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不强、教学进程安排还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安排不够科学等。再加上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时间短,各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的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培养体系的研究,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系统的思考十分有必要。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9年9月设立专科专业招生,并被列为我省和我校的重点建设的应用专业之一。2002年被我院列为首批升本的四个专业之一,并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现已经培养了四届专科毕业学生和十届本科毕业生,其中有三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本专业成立至今尽管只有短短十五年多时间,但是无论从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教育的改革,还是对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2012被评审为我校特色专业。通过对我校现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分析,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明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所以,顺应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将“应用性”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是包括我校在内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符合逻辑的选择。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建设和谐型社会的必要前提。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和稳定人们的基本生活,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重心正在向城市基层社区和农村社区转移,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要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对大学生需求由大城市大机关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面向基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门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铜陵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以我院财经专业优势特色为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讲求实效,以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面向基层、有理论、重操作、强能力、有创新”的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将本专业建设成优势明显、财经管理特色鲜明、全省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同时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人才市场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范围广,能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部门、劳动咨询与中介机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组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面对就业市场,我们要以通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本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结合专业理论和业务实践的发展趋势。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土化的特征,本着理论与实务并举的原则,遵循从服务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充分突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把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政策业务知识信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专业问题的能力。(3)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故此,要面向世界,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体现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课程设置要包括语言能力的国际化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首先在于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因此,优化课程体系的重点是优化配置课程内在结构,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把基础课分成基础课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把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以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专业发展最新动向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上,是前两年强调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技能素质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修习时间上,根据课程逻辑、难易程度和相应模块课程科学设计,特别是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顺序,让学生在巩固已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为突出我校财经特色,建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如下。

(一)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研、改革、研究与实践,建立一套符合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以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建立增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以课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是强化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从分析财经管理类社会保障岗位和相关社会职业活动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活动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课程以适用、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突出财经管理类针对性与实用性。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开设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的课程。改革以财经管理类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以技能应用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是与财经类专业相融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掌握财会、财税、金融等一般财经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及实务操作,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从事劳动就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管理与商业保险管理、财务会计等工作,并达到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掌握必要财会知识、作为财会岗位从业人员掌握必要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目标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根据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在公共基础模块的基础上,体现财经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基础,课程应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口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统计学、金融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二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保险学、社会保障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就业与创业等。

三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此模块应根据我校财经特色定位来选择开设不同方向相关课程。

(1)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商业保险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险管理实务、风险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商业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保险工作。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公共财务管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劳动关系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利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劳动关系、薪酬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素质测评、企业年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

鉴于我校的发展历史及学生的就业定位主要是企业,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业务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应用性特点,例如加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文书写作、口才与演讲、组织行为管理、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争取机会多和政府劳动部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组织加强沟通交流,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机会。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办学关系。现在的高等学校应当是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学校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轴心作用。反之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理应为社会服务提供合格人才产品。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可能在学校完成,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能依赖自发地与社会结合,而必须自觉地与社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处理好校内各系、各专业的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跨系、跨专业选课,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实行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3.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把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空间载体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第一课堂教学。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学”不是“学生”之“学”,而是“学习”之“学”。教什么,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怎样教,应变“填鸭式”为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靳贺玲,秦姝。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2):3-5.

[4]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90-92.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班级文化建设要围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指导思想,积极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使班级管理成为一种风格,形成一种多方面都有特点的新环境,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可以一点一滴影响学生,给学生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使学生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理反映,产生无形的教育效果。同时,它还有一种持久性的特点,学生生活在某种氛围中,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某种气质,这也一种强化。那么,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呢?一、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班级环境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文化,主要表现在教室基本配套和教室的布置与设计等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板报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因此,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班主任要注意创设有陶冶作用的环境,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教室图书角,并挂上几幅书香气浓郁的条幅,在墙壁上写上几条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等等,努力创设各种班级文化栏目。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主任要用爱来陶冶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因素。情感不仅有动力功能,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努力创设一种教育情境和氛围,能使师生、同学之间达到感情融洽和谐。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用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在“学困生”和“优秀生”之间摆正爱的天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班级学习文化的建设学习需要是学生的发展要求,班级应是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一些学习类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身心处于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打造班级学习文化,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四、班级体育文化的建设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营造班级的体育文化,也就是形成“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要深入人心,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也磨练了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课外的锻炼活动,使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内化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境界,打造出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新课改已为我们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意识去面对。班主任应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搞好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学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为了迎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融入新环境,熟悉新班级。因此,我在他们入学前一个星期就做好了迎接他们的准备,亲手布置了我们的教室。这学期,我依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调动我们孩子的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与我们班的孩子们一起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开展了教室设计、布置比赛,发动每一个孩子都动手设计布置方案,集思广益,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

文档为doc格式。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3.1缓解大学生的运动疲劳.茶多酚对于改善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茶多酚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应用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健康,首先,加强茶多酚在缓解大学生运动疲劳中的应用。随着娱乐活动的增多,当前的大学生都缺乏科学合理的时间计划安排,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上,许多大学生是缺乏体育运动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高人体的机能,还能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体育运动,在开展体育运动后,尽管只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运动后极容易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这是运动疲劳最常见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缺乏体内缺乏氧气,体内肌肉的自由基增多,进而提高体内肌肉的乳酸,形成肌肉酸痛。通过加强对茶多酚的使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运动疲劳的现象,因为通过使用茶多酚,能够激活体内的sod系统,提高当前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降低体内自由基的合成,减少肌肉乳酸的形成,缓解运动疲劳。此外,茶多酚中所蕴含的黄烷醇类物质能够对肾血管起到很好的舒张作用,进而增多肾血管中的血流量,能够大大地提高体内乳酸的分解,因此,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运动疲劳的现象。

3.2改善大学生的形体.当前对于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评估包括对大学生形体的评估,协调匀称的形态是当前大学生应当保持的身体形态,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严重的肥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健康造成严重不良的影响。而茶多酚能够有效地遏制肥胖的形成,更有利于协调匀称身体形态的形成,所以茶多酚在改善大学生形体上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首先,通过使用茶多酚,能够有效地控制大学生的食欲,许多大学生还处于长身体的过程中,需要吸入较多的食物能量,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零食的食用越来越多,特别是不健康的高热量食物,比如薯片、可乐等。使用茶多酚后,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学生的食欲,从而降低大学生对于高热量食物的吸收,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从而减少脂肪在体内的累积,起到减轻体重的作用。其次,通过使用茶多酚,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神经,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意愿,因为茶多酚中蕴含的儿茶酚胺物质,能够对体内的神经元造成兴奋刺激,提高学生的运动意愿,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能量消耗,更好地塑造身体形态。

3.3稳定大学生的血糖.随着当前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是呈现下降的趋势。高血糖应当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但是高血糖的现象竟然也出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而且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患上了糖尿病。而茶多酚在稳定大学生血糖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状态。茶多酚之所以能够稳定大学生体内的血糖,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对于人体内的血糖有着双向调节的作用,首先,当人体处于能量缺失的状态时,茶多酚可以提高体内糖原动员的能力,迅速地帮助人体恢复能量;其次,当人体处于能量过剩的状态时,茶多酚能够提高体内糖原动员的升糖作用,降低体内的血糖含量,进而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由于茶多酚能够有效地稳定大学生体内的血糖含量,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大大地降低了当代大学生患糖尿病的概率。

3.4加强大学生的运动耐力.茶多酚在加强大学生运动耐力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运动,在突然的大量活动后,人体很容易出现心肌缺血或者是心肌疲劳的现象,这样会对人体心脏造成严重的损耗,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运动耐力。而加强对茶多酚的使用,由于茶多酚蕴含的多酚羟能够让人体内的自由基进行结合,进而生成稳定的化学结构,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体内自由基对于大学生心脏的损耗,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用耐力。所以,经常使用茶多酚,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在运动后出现的疲劳现象,还能大大地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耐力,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常喝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自身以后的奋斗奠定良好的身体健康基础。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可选用的饮用茶类型种类非常多,因此,能够有效地吸引大学生对于饮茶的兴趣,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

参考文献。

[3]沈伟斌,任勇利.探析茶多酚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的改善作。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当前,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促进文化繁荣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六

中国绘画艺术在西部曾有过历史性的辉煌。早在六千多年前已开始形成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这条总长七千多公里的古代东西交通干道及其支路,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曾经不仅把火药、造纸、印刷术、丝绸与地中海带来的葡萄、石榴、胡萝卜相互馈赠,而且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化经波斯带到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东方文化艺术令西方人大开眼界,东方绘画中的线条与色彩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也使西方艺术家倾慕了多少个世纪。

中国西部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艺术的演进与发展进程中,从原始到汉唐,在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故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黄河中游的半坡,还是马家窑粗犷精美的人、鸟、兽纹等的彩陶,无论是秦汉时的秦陵、兵马俑,还是莫高窟婀娜多姿、富丽堂皇的飞天及菩萨,与汉唐陵墓中的壁画、雕塑,还有柏孜克里克及克孜尔融汇东西文明的线条与色彩,都昭示出西部艺术在远古与中古时期的伟大与辉煌。古老的西部用他独到的地域性与丰富多样的民族性,用博大、苍茫、奇特的地域文化板块及厚重而富有灵性的艺术精神,铸就了西部艺术浑厚雄强、沉厚与博大的艺术品质。

但是,明清以降,国事衰微,中国艺术出现了分布上严重失衡的格局。一个重大的艺术群体,脱离了人民,甚至脱离了时代。

文人画家用宣纸、毛笔、诗书画印为一体,将笔墨城市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故在探究技艺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艺术流程中的闪光点。但这种以文人画成为画坛唯一的正宗派的时期,与栖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56个民族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然而一个相当程式化的艺术语言,能否魅力永存?艺术视觉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绘画语言过于陈旧,为人所熟知,就可能导致熟视无睹。鲁迅先生批评文人画不能反映生活,公式化、概念化。陈独秀先生批评文人画只讲对传统的摹写,不讲发展,脱离生活与民众,只讲笔墨,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后,众多的美术家从江南走向西南,从东部走向西部。这使许多美术家进一步走向广大民众,走向社会与人民,转换了艺术视角。如张大千、吴作人、董希文、关山月、赵望云、石鲁、黄胄等先后数次深入西部,甚至到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吸取民族传统艺术的养料,同时扩大了审美视野,之后逐渐出现了艺术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为中国画走出国门探出了一条初步的新路子。

艺术形式的探索离不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艺术的力量来自于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艺术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与自然的`把握。当下的“一带一路”的构想,不仅是中国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发展与平衡,而且是发展东西部地区文化艺术生态平衡的机遇。利用西部文化艺术的丰厚底蕴与积淀,利用独到自然景观与多民族文化,感受历史,体验生活,探索形式,建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及多元化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已是当代美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尽管西部“丝绸之路”这条曾辉煌了几个世纪的交通要道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了昔日的喧嚣,楼兰文明在风沙的侵蚀下已荡然无存,但克孜尔、柏孜克里克、敦煌等石窟,仍显示着博大沉厚的民族艺术精神,昭示出往昔的艺术之辉煌,所蕴含的美学风格和精神力量一直吸引与感动着现时代的艺术家。汉、藏、回、维等多个民族生活在西部。就新疆而言,蜿蜒数千公里的天山山脉,把新疆横断成为南北二疆,形成了区域性的地理特征,准噶尔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遥相呼应,在它的边缘,生息着13个民族,它独到的自然景观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大山、大漠、大戈壁的遥远与壮阔,显示着极度苍凉、沉雄、博大、神秘。从天山的南麓到帕米尔高原,不仅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且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千万年来形成朱砂色的沟壑与碧蓝色的冰山川,倘若用传统的“水墨”绘画语言审视与把握的话,就显得苍白而无力,中原山水的皴法在这里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模式在这里无法尽述当代人对西部风骨的热爱与情思。这也给中国“水墨”的表现能力指示出存在的缺陷。而对西部艺术形式的探索,正是弥补“水墨”表现缺陷的最好契机。

生活在西部这种独特环境中的人与一切生灵,千百年来与自然抗争与共存,不仅形成了伟大的生命精神,而且各民族各区域人们生活习俗、文化心理上有不同的特点,在审美观念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伊斯兰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并存,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豪爽而强悍、顽强而乐观的生活方式,与自古以来大漠与风沙合作创造出了罕见的自然景观,造就了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形成西部独具风貌的文化精神。这些无疑是打造新中国画的一份不容忽视的丰富资源。

当今的西部开发,是了解认识西部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精神的大好机遇。同样,西部沉厚的传统,独到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多样性的自然造化,丰富而强烈的西部色彩,汇合成沉厚博大的艺术资源。古老的西部孕育了震撼世人的汉唐文化,当代的西部必将孕育出走向世界的中国画艺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