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0:30:02 |
  • ZTFB |
  • 7页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行动。总结不仅关乎事实的陈述,更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多积累一些总结的素材和案例,可以为我们的总结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一

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文献收藏中心,主要的职责是尽可能多的收藏各类文献资料,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由于文献资源的系统收藏和广泛利用,使得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信息的集散地。因此,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的建设,收藏、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意义重大。

收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和利用较弱,致使地方文献资源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也相对较小。在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地方文献信息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读者所利用。怎样提高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如何加大管理和组织力度,更全面、系统地收储反映本地区历史和现状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文献,已成为地方文献工作议事日程中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努力做好地方文献呈缴本工作。由政府部门发文,明确呈缴范围:一是各单位编印的地方志、史志、地名志、史料、地图和正式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等有关文献资料。二是在本地或外地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作品和文章。三是外籍著述者有关本地区地方文献的著作等。其次,要加强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可通过信函、电讯或上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集,也可与各地区的方志办、地名办、党史办互通有无地进行补充收集。

志书是地方文献之最,信息资源内涵丰富,其中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经济信息价值最高,应作为重点收藏。如我馆自1994年初地方文献部成立至10月底,已收集三级志书70多种,其他各类科技志、金融志、交通志、医院志、校志、厂志、村志等专业志书近900种。另外还收集各种类型的年鉴、人物传记、科技汇编、产品名录、实用大全、手册、地图等约2000种的地方史料。既增加了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增多了地方文献的品种。在收集地方文献同时,不仅强调了收贮的系统性、全面性,还重点突出文献资源的区域性和特色性,实现文献资源在科学上、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努力建立文献的联合贮存收藏系统,完整无缺地保存具有潜在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文献,并为社会的特殊需要提供文献保障。

2.地方文献的服务方法。

地方文献是区域经济建设中最好的文献信息资源。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开发地方文献为信息社会服务,不仅是新形势下繁荣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广大读者索取科技情报信息和经济情报信息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善地方文献资源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方法。

2.1图书馆要分析和掌握各种类型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情况,根据读者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后有的放矢的服务。

2.1.1对研究型读者的服务。研究型读者包括省内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规划者,以及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责任者和设计者。他们对地方文献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广泛了解省内外各方面社会、经济、科技、商业的信息情报,还要为省内各项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每项重点建设项目多方面的科技信息作参考。针对这一现状,图书馆可利用所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源,通过择选,开设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情报信息、现代化技术等阅览、外借和咨询的服务。

2.1.2对学习型读者的服务。学习型读者包括自学者、参加高考者、下岗再就业者、业余技能新要求者及老有所学者等,他们对地方文献信息的要求很广。图书馆可提供市场调查、需求信息方面的地方版报纸、刊物,各类自学参考教材、辅导材料和各种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实用技术大全等文献的外借服务或设立自修学习阅览室服务。

2.1.3对休闲型读者的服务。随着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双休日的实行,休闲型读者群的队伍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地方文献资料具备多样性。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的兴趣和爱好提供有关美容、美发、服装设计、编织技巧、插花艺术、装饰、音乐、绘画等各类图书、期刊、报纸,设立综合性借阅、查询、复印等服务。

2.2图书馆应根据该省的省情特点,收集和收藏适合本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实用科技文献资源,突出特色服务。例如:浙江省是以农业、林业、茶叶、丝绸、纺织、手工业、工艺产品为主导产业的省份。我馆就较多的收藏了关于水稻种植、茶叶栽培、丝织棉纺、名优特产等方面的文献资源。其中,浙江三大工艺品,石雕、木雕、竹编历史悠久,名扬中外,产品畅销东南亚及欧美等许多国家。不少的地方史料中都有详尽的新产品和技术方法的介绍。其他的轻工业产品、农副业产品的科技信息也很多。通过被广大读者的开发和利用,在本省发展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源品种繁多,除了原始文献直接供广大读者外借、查阅服务外,还可对文献资源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加工编制成二、三次文献。

2.3.1编制信息周刊、信息内参,供省、市、县决策部门的领导者服务。

2.3.2编制产品信息小报、科技信息汇编,供省内各类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商者服务。

2.3.3编制市场经济情报的专题文摘、专题评述,供科技者、经济调控者服务。

2.3.4编制联合目录为众多读者群服务。如我馆以地方文献部为主编制的《浙江省地方志联合目录》(即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此书对本省70多个市、县所编纂的市志、县志进行提要地介绍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概况,工农业主要名特产品,以及其他各行业的经济信息。读者可以通过此书,便捷地、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情报。以此提高地方文献资源为读者服务的利用率。

2.4图书馆应在地方文献开架阅览室设立咨询服务台。

由管理人员兼职咨询者,认真、细致地解答读者的咨询问题或提供其他检索途径。除配置咨询工具书外,还要改进咨询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服务功能。为此,地方文献部必须专门设立和图书馆计算机联网的检索终端,建立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数据库。以便让读者获得更为精确、完整的咨询解答,更有效的`使地方文献资源为信息社会服务。

3.地方文献网络化建设设想。

身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的今天,图书馆文献工作的最终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把读者请进来,而是考虑如何把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料送出去,送到读者手中,使之在各个领域中以更迅捷的速度发挥重要作用。网络化建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发展地方文献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把本地区的文献资料加工成计算机自理的各类数据库,与图书馆既将运行的自动化集成系统――innopac联网,实现联机检索、联网检索,使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功能。

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计算机硬件的开发利用不断地被人们所关注,其“软件”――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文献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图书馆文献网络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仅在今年,我馆就分期分批的组织业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微机的学习和实践,在熟悉了windows95、office97、internet等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数据库、网络概述、网络运行结构模型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补充了一些具备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的专业技术力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地方文献的网络化建设走上正轨,为本地区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优质、优化高效的文献情报信息,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二

地方文献是反映某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地理状况、城镇变革、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和生命力,正因为地方文献特殊性的原因,通过老人协会的渠道征集地方文献,尤其是一些散失于地方、民间文献的收集就显得更为有效。

1.老人了解历史,广有人才。

人从小到大,从青年到老年,这是自然现象。现在的老人都是各行各业的`前辈,过去都奋战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工人、农民、军人、行政干部、科技人员等等。如果说某行业协会是专业性的,受到局限,而老人协会则是全面的,包罗万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都是在当地生,当地长,又在当地工作的同志,他们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真正的活辞典,通过他们可提供和收集到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地方文献资料。

2.老人有比较充裕时间,并且责任心、事业心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或退休在家或上了年纪的老同志,身体都还相当健康,精力也比较旺盛。他们比青年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做事也更认真负责,老有所为更是他们的愿望。他们带头为村民办公益事业,修桥铺路,协调邻里关系,禁赌劝良,丰富老年文化生活,发挥余热。有些同志本身就是地方文献的作者,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发掘者。如我县天台中学高级教师许尚枢老师就是地方文献的工作者和贡献者。他所著的《天台山济公**》、《天台山历代名人传》等作品有一定的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所以,请老年同志协助和负责征集地方文献,更能为老年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老年协会组织健全,网络遍布城乡。

老人协会上至省、市(县),下至多镇、行政村都有建立。从我县的情况看,他们的基层组织更健全、活动也更正常。而老年人又关连到每一个家庭,也就是说每一个家庭都应有老年的亲人。因此,通过老人协会,就可把工作渗透到基层和每一家庭。可以说发动了老人协会,就发动了全社会。由全社会共同来办一件事,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图书馆自己重视征集地方文献工作,把计划制订好,落实专人负责。把老年人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物色一批文化素养高,工作负责,来自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有代表性、有号召力的老年同志进行培训,并把任务交代清楚。全面发挥老人协会的作用,相信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4)。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三

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出版物数量不断增长,原有的以索取为主的收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更新思想观念、改革运行机制、已成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近两年,凌源市图书馆做了一些新的偿试,收到了可喜的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更新思想观念。

多年来,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认为此项工作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再者它只是图书谊工作的一个分支,好坏不影响大局。为破除这种固步自封观念,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土地是贫穷的土地,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很好地收集、挖掘、利用,可谓图书馆的工作失职。

2、强化行政手段。

通过工作汇报等形式,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单位,凡编撰地方出版物、地方著述、地方史志及名人著作等,必须交付图书馆收藏存档。

3、建立目标责任制。

将图书馆工作人员、按部门、系统划分,按年度下达任务,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入工作成果。

4、走访地方名人。

向本地和外地名人定期发函、征集业绩成果及有关地方著述。有条件的可进行专访、保持经常联系,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5、定期举办展览。

随着地方文献征集成果的扩大,馆藏的不断丰富,每隔2~3年,举办一次成果展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地方风物展、地方史志展、地方英烈展等。把征集成果推向社会,扩大影响。

6、搞好咨询代查。

将地方文献编目存档,专室专柜专人负责,开办地方文献陈列室,开展经常性的咨询代查工作,使地方文献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不仅为弘扬家乡文化开辟了阵地,也为征集工作注入了活力、拓宽了道路。

凌源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进一步挖掘文化宝藏、讴歌家乡历史,促进家乡的繁荣与进步。我馆在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1995年春节期间举办了首届“凌源市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地方文献展览”。展出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家乡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地方文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在凌源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凌源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

我馆从1986年至1993年,逐年搜集地方文献,已初具规模。通过举办展览,改进征集方式、扩大征集范围、使征集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眷恋故士,乡情浓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举办展览,激发了乡土情感、诲内外家乡赤子将创业成果向家乡父老汇报,展示家乡的历史与未来,激励了家乡人开拓奋进,为家乡为祖国争光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许多专家学者盛赞这次展览。一位74岁的老将军,13岁离开故土,戎马一生,现已离休,收到家乡的征函,满怀激情地回信,并寄来丰硕成果,信的落款是“家乡的儿子”,读后催人泪下。

举办家乡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地方文献展,得到了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筹划到展出、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题词留言、并指示宣传部门,专发文件。组织各部门、单位参观,既使家乡人受到教育和激励,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声誉和知名度。

用家乡的历史,提高乡民素质,用家乡的人和事,教育家乡人。展览生动、形象、具体,前来参观的人,无不为新鲜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新颖别致的形式所感染,为名人的事迹所打动。许多老同志,结合个人经历,回顾历史,思绪万千,广大青少年,纵观家乡史实,名人业绩,倍受鼓舞,立志成才。

地方名人、见多识广,且有专长,对地方深有影响,所提供的地方风物人文史料,都是宝贵的`地方文献,如《塔子沟记略》、《承德府志》等史书资料,其难得的手抄本就是这次展览所收集到的。为了参展、文化馆组织整理了民间皮影影卷108部,建立起一座民间皮影艺术宝库。

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并对地方文献工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不少人主动提供地方文献和名人线索,使过去那种索要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密切了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这次地方文献展,历时一个月,参观阅览者近万人。停展之后转为陈列室,继续开展咨询代查、参观阅览活动。政府为此还拨专款供陈列室及图书馆进行全面维修使用。改善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此次展览,已成为联结本地与外地的桥梁,对沟通信息、提供情报、引进项目、开放故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展览中,医学专家提供的耳鼻喉科医学论文11篇,其中3篇通过咨询服务,被当地医院研究应用,电影机械师薄云,为家乡提供微电机模具、铸造等6个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后,有两家工厂主动征询,图书馆为其牵线搭桥;几位在科研、医药、采矿部门工作的老专家,老教授,在来信中诚恳表达了愿为家乡做奉献、分文不取的心愿。展览期间、部分科技工作者,企业厂家的管理人员对来自外地的科技论文和经济信息十分感兴趣,认真阅读记载。举办地方文献展,是我馆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大胆尝试,它兼“收”、“藏”、“用”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它内容实,形式新,宣传广、感染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出处〕图书馆杂志1996(2)。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四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文献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文献资料往往存在着分散和复杂的特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都给收集工作带来困难。收集地方文献要想有成效,关键在于找到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下述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1.更新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

多年来,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忽视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小分支,好坏不影响大局。为扭转这种偏见,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土地注定是贫穷的,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很好地征集、挖掘利用,则是图书馆工作的失职。

县级图书馆长期以来书生气太足,公关意识淡薄,忽视向社会宣传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认为图书馆是清闲部门,工作不过是借借还还,这种观念在小城市(县城)更甚。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必须善于与其他部门多交流,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意义。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你不去推销的话,谁会真正了解和欣赏你呢?作为商品生产者,要善于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别人,而作为文化产品的收集和生产者的图书馆人也要学会吆喝,不能一味矜持地等待。“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普及图书馆意识和地方文献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征集地方文献才会受到重视,支持和理解。使各单位和社会人士认识到:地方文献的出版是我县科技、文化发展的标志,收藏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的任务,利用地方文献为全县人民服务是图书馆的义务。送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千秋的文化积累。这样,才会使地方文献有一条顺畅的征集渠道。

3.强化收集手段。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沿革,经济特点、自然环境、文化状况等情况的记录,对领导人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县图书馆要通过工作汇报等形式,千方百计地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凡编撰地方出版物、地方著述、地方史志及名人著作等,必须交付图书馆收藏存档。这样,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就有法规保证,收集的成效就会十分明显。

4.签订责任制。

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制定目标,明确责任,除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这项工作外,还要把任务分解到全馆人员身上,一般像县图书馆每人每年收集十多个品种即可。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人个人工作绩效。

对向图书馆捐藏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图书馆应采用“无奖金的奖励制度”,即图书馆应代表广大读者对他们支持文化积累工作致谢,并赠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也可向他们提供借查阅馆藏所有文献资料的优惠条件,由此可见,地方文献的征集,在无偿情况下适当运用类似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由守株待兔式稀少的捕获率变为读者主动涓滴无遗的馈赠,调动了送交地方文献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近年来无偿获得文献著述逾千件,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铺垫了基础。

6.举办地方文献展览。

地方文献征集到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即可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以下益处:

6.1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并对地方文献工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许多人主动提供地方文献和线索,使过去那种索要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密切了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6.2通过展览,扩大了征集范围,增加了征集品种和数量,提高了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3通过展览,提高了人民的素质,用家乡的历史与人和事,教育家乡的人民。前来参观的人无不被生动、形象、具体的地方文献所吸引、所感染,激励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6.4通过展览,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为获得信息、情报,引进资金项目,开放家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展览期间,应邀远道赶来参加展览会的国内外知名人士,这些在各行各业都有重大建树的学者、专家,对发展我县图书馆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合理的建议,主张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多与外界沟通,为当地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6.5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大有作为。通过展览,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领导的赞赏,图书馆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过去那种无所作为的思想得到根本的改变,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很有意义,图书馆事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尔君.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和方法.图书馆杂志,(4)。

2.胡朝德.金华市的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8(4)。

3.褚树青.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五

80年代的中后期,全国出现了一股“盛世修志”的热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利用率达到极致。而随着各省市方志编撰工作的基本完成,地方文献部门门可罗雀,一派冷清。有人说,地方文献主要为编书服务,仅此而已。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地方文献的价值。笔者认为,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为此必须通过改革来开发这座“文化富矿”。

1价值: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

史载,刘秀是我国第一个下令修志的皇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令南阳地方官编《南阳风俗传》,该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隋炀帝大业年间,政府向全国发出诏令,拉开了政府主持、全国上下大规模修志的帷幕。从那时起至今,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地方志延续不断,成了世界文化长河中独放异采的珍宝。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赞方志是“博物之书”。当代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希腊的古代文化及至现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研究人类文明,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

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地方文献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博和新。地方文献内容极其广泛,只要是地方范围的,无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经济和文化,都是它撰述的对象,分门别类,广博而系统,是其博。史书记载过去,方志则记叙现状,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靠亲身调查而得,历史上流传了不少此类美谈,是其新。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地方文献比喻为“文化之矿”,具有极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方文献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有专家指出,各地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板块文化的竞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观念、思路、行为、习惯,也就是人们的综合素质,说到底是由那“一方水土”,即板块文化养成的,由此决定了该地经济竞争的实力。江苏的苏南乡镇企业闻名全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吴文化的养育有密切的关系。吴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湖塘星罗,泉井棋布,沟渠纵横,水网密织,水,渗透于吴文化的各个层面。由此衍生出吴地稻作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衣着文化,而水网提供的交通之便,又成就了吴地市镇文化、商业文化、民居文化等等,这种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灵动性和重商传统,使苏南人在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走向市场,创造了苏南奇威特区文化孕育了讲速度、讲效率的深圳人,创造了童话般的深圳速度。既然板块文化是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板块文化的载体地方文献,就理所当然地是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了。

对于这种宝贵资源,不同层次的人们会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开发和利用。

对于当地各级领导来说,地方文献是进行重大决策的信息库。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或决策人必须系统地掌握该区域的全面情况,并对该城市的研究具有相当造诣。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正应是这样的知识系统的综合体。它既能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状况,又能反映微观诸方面的信息,能使决策者对所辖地区生态、地理、民俗、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我国,大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小到一个企业上什么项目,都离不开这个信息库。

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创造源泉。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与此相伴随,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学等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其任务是寻求区域最佳发展方式,它涉及区域的自然资源、历史基础、人口、民俗、技术、市场、及管理机制等,其主要资料来源显然是地方文献。国外至今已有几百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这项研究,我国这项研究远远滞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的优良服务责无旁贷。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重要工具。无锡县有一家红豆针织内衣厂,打出红豆牌名扬全国,就曾得益于地方文献。厂长周耀亭的家乡附近有一个顾山红豆院,院内有一棵距今1400多年的红豆树,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曾读过王维《相思》的周厂长,查阅了有关红豆的地方文献,得知:古代男人出征,女人在他临行前送上两粒红豆,以此祝福平安,寄托相思;红豆形为心脏,赠豆犹为两心终朝相依,心心相印。周耀亭遂以“红豆”命名针织内衣,意在把红豆代表的片片爱意织进针织内衣,洒向全中国、全世界。红豆牌果然一炮走红,畅销中外。桂林酿酒总厂根据《桂海虞衡志》开发出“瑞露贡酒”,获广西新产品百花奖,畅销市场。此类佳话不胜枚举,启示我们地方文献极富开采价值。

2现状:备受冷落的宝藏。

近年以文化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做法颇盛,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此,在我们图书馆工作中,常常可见心急火燎的读者来查询有关丝绸节、陶磁节、“昨日江苏”等史料,当笔者建议他们去查询各地地方志时,他们共同的反映是:时间耗不起,精力吃不消。确实,难点首先在于一个数量巨大,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解放前的旧方志现存8264种,解放后的新编方志,到仅省、市、县志就可达3000种,如果加上各类专业志,总数可达四五千种,而每一种的概念绝不是一册而已,一种省方志多的可达上百卷,仅就一卷而言,省志字数多的达400万字以上,县方志字数平均为100万字以上。

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收藏的一个重点。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还包括:地方史料,包括地方社会史、经济史、革命史等,地方性报刊,地理资料以及地方人物传记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记述各地山川、名胜、物产、建设成就类图书也大量出版。对这种状况有人赞之曰“卷帙浩繁”,那可真是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不用说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就是专业人员也颇费时间和精力。这就难怪它备受冷落了。

而受到读者冷落的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又往往会进而受到图书馆自身的冷落。虽然省图书馆工作条例把“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规定为图书馆六大职能之一,但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在应有位置并做出重大成就的图书馆,只有少数。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至今仍足无阵地、无目录、无专人的空白点。

地方文献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开发它,利用它,使它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改革:电子化、系列化、特色化。

那么,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怎样才能成为拳头产品呢?关键在于图书馆自身工作的改革。

一是内容特色化。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求博求全,几乎是一种共识。但实践证明,地方文献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实力再雄厚的图书馆也难以全面搜集,结果什么都想收,什么都是一鳞半爪。较为明智的做法是,实行经济学的“重者优先”的原则,收藏内容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所谓重点,就是选择那些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关联度高的内容,选择那些历史积淀厚、社会影响大的文化板块,进行重点收藏和服务。笔者了解到,山东淄博图书馆确定以齐文化的收藏为重点,逐步形成特色,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作为江苏省馆的南京图书馆,我认为吴文化、维扬文化、古都文化等的收藏就是重点。在这个重点范围内,应当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力求搜罗无遗,求全求博,而不要平均地分散地使用力量。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在这个问题上,馆际分工协作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省馆和各个市县馆如果都能明确一两个重点,联成网络就既有重点又有全面了。

二是书目编排系列化。卷帙浩繁而编排无序,是地方文献备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编排系列化书目是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系列化,就是化博为专,化大为小。在这方面不少编撰出版者已经作了有益探索。浙江青田县《青田县志》出版后,编撰者又把近百万字的县志浓缩成近两万字的乡土教材。江苏南京市志办,在出版《南京市志》的同时,编撰出版南京地方丛书50种,受到读者的欢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也应向这方面努力,地方文献书目要做到,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主题的,也有按学科编制的,甚至可以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干部、企业家、学生等,编制系列化书目,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读者千差万别的需求。

三是载体电子化。当前,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热的兴起,昭示着一个新世纪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人们已经不愿意沿袭遍访大小图书馆、在书库中用梯子爬上爬下、按目逐页查询资料的传统方法,通过电脑网络调阅各种数据库,或将光盘磁盘贮入电脑阅读各种资料,正在成为多数人获取资料的主要方式。地方文献也非走这条路不可。去年,我曾看到这样的广告:“一盘在手,看遍江苏”,《江苏大观》97版出版。原来是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江苏出版总社联合开发的光盘。这张巴掌大的光盘汇集了2000多幅精美画片,150万字最新信息,配有100多段解说和音乐资料,若出书大约需要七八卷之多,特别是其简便快捷的查阅方法和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获得极好的社会效益。真是市场不等人,精明的文化人看准了市场商机捷足先登。我们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也应尽快走这条路,使地方文献汇入电子时代,插上电子之翅,把上千万字的地方文献转换成巴掌大的光盘,把堆积成千上万卷地方文献的书库转换为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时代的呼唤,读者的需求,也是使绵延数千年的地方文献永葆青春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

2(美)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1。

3王友三.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出处〕图书情报论坛1999(3)。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六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得到了图书馆界的认同和共识。而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要做好征集工作。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具有战线长、范围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旧的文献有待开发,新的资料不断出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使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卓有成效,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1抓好“组织、宣传、调研”三个环节,是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关键。

1.1建立专门机构――地方文献组织。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从创建至今,一直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和标准,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1.2舆论先行,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学习汕头市图书馆、澄海市图书馆等单位征集潮汕地方文献的经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栏等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使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和利用地方文献,支持地方文献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逐步形成社会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声势和热潮。

1.3搞好调查研究征集。

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情况不同,心中无数,工作难免有盲目性,耗时费力,少有时效。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文献资源的历史与现状,进一步研究确定收集范围和重点,制定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及方法步骤,使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2征集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是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点。

地方文献内容反映本地区,反过来又直接为本地区所利用,地方文献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正是我们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所在。

讷河地处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素以“北国粮仓”闻名遐迩,以盛产两豆(大豆、土豆)一麦外加甜菜享誉海内外。新千年伊始,齐齐哈尔市首届“绿博会”在鹤城隆重召开,我馆及时与市中心馆信息部取得联系,将我市绿色食品资料制成光盘及时邮寄到大会组委会,此举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为迎接市中心馆举办的“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发布会,我馆深入调研,收集信息,收集图文并茂产品资料17份。

这些地方文献,将成为本地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既能充实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又能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我馆开始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把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同数据库建设结合起来,建成地方文献目录、题录、文摘数据库,配有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设立专柜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查阅,使本馆成为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办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

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涵盖面广,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蕴藏着的大量信息不仅具有保存价值,更有其现实参考利用价值,理应作为重点不遗余力地进行征集。且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资料相对古籍史料文献也较易于征集,能够较快地促进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3选择行之有效的征集方法是实现地方文献征集目标的基本手段。

地方文献广泛蕴藏于社会,散见于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界人士之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欲集其之大成,决非易事。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征集方法。

3.1采购预计。

对已发行问市的地方文献可将本馆所需书目列单给书店,请其协助提供存书信息,而后上门选购之;对外地邮购或委托兄弟馆代购的须事先专函联系委托事宜。预订工作要超前了解出版计划,掌握出版信息,对当地出版部门或自行编发的单位,要直接联系,办理预订手续要及时,并登记备查,逐一落实。

3.2广泛征集。

征集信函要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印发,以机关、团体、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对象。征集信函不仅要提出所征集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更要提及拟征集的文献资料书目。同时要逐一登门采访联系,并做好有关征集工作,切不可以简单印发征集信函了事和守株待兔、坐待上门。

3.3馆际交换。

利用图书馆网络有利条件,开展馆际协作,是图书馆谋求彼此相互支持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馆际交换、双向交流、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彼此把各自馆藏中与本地区无关的且可不必收存的地方文献资料藏本提供给对方,使其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充分发挥这些文献资料的参考利用价值,共同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3.4复印复制。

对于一些刊行年代久远、存世不多,具有收藏价值又不易收集且广大读者又很需要的文献资料,均可考虑采用复印方法补充藏书。

3.5社会募捐。

面向社会募集,不失为公共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一种新途径。可向社会印发“倡议书”,通过宣传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及征集、保存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图书馆事业,自愿将其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捐赠给图书馆收藏,不失时机地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新春伊始,讷河市以市政府名义在市图书馆举办“讷河籍人士著述和书画展”,同时邀请在外地工作的讷河籍专家学者40余人回乡参观座谈。我们利用这一机会向他们详细介绍地方文献库建设和征集工作情况,又带他们参观地方文献专柜,在参观和听取介绍之后,省社会科学院周汉民研究员代表大家表示:立即把各自的作品邮寄捐赠给家乡图书馆,并宣传发动一些在外工作的讷河籍人士为家乡文化建设事业捐赠作品。

我馆多年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才能形成有规模、实力雄厚、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体系,真正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处〕图书馆建设(2)。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七

“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定地区直接或间接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或其它方面的文献资料。针对地方文献这一特性,如何将这把金钥匙送到读者手中,将“草”变为宝,使其发挥使用价值,成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当前图书馆工作改革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1.领导上的重视,是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关键。我馆能够在建馆不久,即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工作,是与市委、市府、宣传部、文化局领导分不开的,如我市原宣传部部长陈士杰同志将地方文献(二次文献)列入部委编印的《参考资料》,引起了各部门的兴趣和重视。由此原县府办公室发出龙政办(83)52号《关于加强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收藏工作的通知》给各局、县属厂矿、企事业单位,要求各有关单位在印发《工作简报(通讯)》、《商业行情》、《科研论文》、《生产经验总结》、《先进人物事迹》、《产品介绍》等资料时,送我馆一份,这样不仅形成共同遵循的制度,而且吸引了全市人民都来关心和支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并且使“地方文献”这一概念在他们的脑子中打下了烙印。

2.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如果地方文献资料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不起作用,那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不也是一句空话么?所以,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当中,因地制宜地在“用”字上下功夫。变藏为用,用中促藏,藏用结合。

3.选拔能人负责地方文献资料工作,是搞好征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基础。我们认为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并有广博的知识。如果没有人才,地方文献资料再多再好,也难充分利用,有了人才有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就如虎添翼,开展工作也就如鱼得水,我馆负责搞这项工作的同志,被人们称为“活资料”“龙泉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体会,至于具体做法,众所周知,地方文献资料不同于一般图书馆资料,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类资料并不需要,而对特定的读者来说,则往往为此东查西访,踏破铁鞋无觅处,一旦获得,如获至宝。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改变以往“为读者找书”的工作方法,而是要“为书找读者”。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当中,着重抓了三条:一是对口,二是主动,三是定员。具体做法是:

1.主动上门服务。我市作为一个县级市,范围不大,有哪些单位,有哪些读者,在研究哪些地方史料课题,情况一般是比较清楚的。因此,我们根据不同材料,派专人主动上门,分别向县志编纂办公室及各系统编写专志办公室(如交通志、邮电志、水利志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受到纂写人员的好评,同时,还向县地名办公室提供了《龙泉县志》和《重修浙江通志稿》龙泉部分,并和他们一起探讨龙泉历史地(村)名。这样做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地方文献,而且给广大读者上了怎样利用地方文献这一课,同时又丰富了馆藏。有的资料,由于及时用在刀口上,收到很大的效益。如我市万字号宝剑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除了改善钢剑的合金配方和锻工技术外,还想仿制一些传统龙泉剑的规格和纹饰。当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就给他们提供了安徽巢湖文物管理所发掘收藏的清代龙泉宝剑(千字号)的七仙纹饰照片和香港《武道》杂志刊登《万剑山庄的藏剑》一文中的龙泉宝剑型号和纹饰图片,帮助他们很快打造出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并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市政协办、市城乡建设局搞城镇规划,要摸清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水患)情况,我们提供了八百年来龙泉水旱灾害的二次文献,帮助他们充实了数据。

2.跟踪服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当中,我们不应以简单的沟通读者,你借我给,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应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供应读者充分利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样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才有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馆在进行跟踪服务时,对国计民生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为主要目标,抓住这些主要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服务,做出成效。如我们通过《龙泉县志》、《土壤志》等地方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魔竽这种农植物很适合我市屏南林区种植,就建议屏南区公所在屏南林区宣传推广种植这种农植物,经过我们双方努力,屏南林区现已成为我市魔竽生产主要基地,当他们需半成品加工技术资料时,我们从《星火专刊》、《养殖业信息》、《食品信息》等刊物中,查出他们所需的半成品加工技术资料提供给他们;松阳酒厂想恢复生产处州传统名酒“金盘露”,苦于没有配方与根据,派人来我馆查阅资料时,我们利用清光绪《龙泉县志・物产编》解决了他们这一难题。

这样做不但读者欢迎,而且还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很多新的情况,发现新的资料线索,丰富和扩大了地方资料的来源。如我市在编写新县志“人口编”这部分时,对于龙泉历代人口迁徙状况缺乏资料,来我馆咨询时,我们从《浙江地理简志》丽水地区宋、元、明人口记载当中推算出龙泉历代人口,以馆藏章氏、叶氏、巫氏等宋谱中分析研究出龙泉历代人口迁徙状况,从而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龙泉县志人口编”这部分工作。我市青年诗人陈欣永,经常来我馆咨询查找诗歌方面的文献资料,经我们多方帮助,他获得了丰收,在历年诗歌大奖赛中,共荣获二十多个奖,有代表性的:在国际诗、书、画大联赛中,荣获“苏东坡杯诗书画大联赛”优秀奖;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刘三姐”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另外,他的创作传记还被载入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青年诗人传略》一书。

3.研究性服务。我们不仅要把馆藏的地方文献资料传送给读者,被读者利用吸收,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而且还要和读者一起探讨研究学术课题,以利于读者写出著作、论文。作家董秉弟同志要创作《剑・瓷・石》这部著作,我馆给他提供了大量有关宝剑、青瓷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和他一起进行了探讨,使其著作得以顺利出版。我馆还利用现有561种报纸杂志,96种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配合大专生、副局级以上干部理论学习时撰写论文,并推荐了280种文献资料。

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需要进一步努力,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9(1)。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八

我馆于1992年建立了地方文献库,将馆内分散于各个书库的地方文献资料搜集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以每年1000余册的速度增加藏书量。

2.1范围。

:(1)专门研究和反映沈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正式出版和内部发行资料均入藏。

(2)曾在沈阳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人,凡有关论述、反映该人的文献均入藏。

(3)丛书、多卷书中的某一卷(册)是专门研究和反映沈阳情况的,可以将此卷(册)多购一册,单独入藏,其它不入藏本库,并且不破坏其它卷(册)的完整性。

(4)沈阳市及驻沈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出版的反映本单位及本地区情况的各种内部资料均入藏。

(5)有关清朝起源及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等有代表性的史书均入藏。

(6)有关抗日义勇军、抗联及反映关东军在沈阳活动的历史资料均入藏。

(7)涉及东北地区、辽宁地区、辽河流域、满洲国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的综合性及总论性文献均入藏。

(8)有关朝鲜族、回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的民族风谷的文献均入藏。

(9)有关辽宁省内各市的市志均入藏。

(10)沈阳地区作家的诗集、散文集、剧集等均入藏。

以上作为沈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藏范围的地方文献资料,在原则上,每种入藏2册。此外,为了充分揭示馆藏地方文献,又不使地方文献库庞杂,又对有关文献做了互见目录,即建立一套单独的卡片式或机读目录。其内容范围如下:。

(1)几段或很少的文字涉及沈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2)沈阳地区正式出版或内部发行的报纸、期刊。

(3)沈阳知名人士所著述的哲学、经济、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论著及作品集里撰写的学术文章。

(4)在沈阳地区召开的会议出版物。

2.2途径。

有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和标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就有依据可循,我馆每年设置专人从事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征集的渠道主要有:。

(1)党政机关、妇、青文献源会议资料、公开及内部出版物。

(2)(2)人大、政协文献源会议记录、文史资料、公开或内部出版物。

(3)学术团体文献源各学会、协会、民间社团出版物和科技资料。

(4)知名人士文献源沈阳地区各行各业名人出版物和信息。

(5)新闻出版文献源本地报社、出版社以及有关出版发行资料。

(6)厂矿、企事业单位文献源公开或内部出版物。

(7)地方籍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回忆录。

(8)入藏于其它图书馆的属于沈阳的地方史料,可以采用复制、扫描等方式收入我馆,作为我馆馆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九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得到了图书馆界的认同和共识。而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要做好征集工作。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具有战线长、范围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旧的文献有待开发,新的资料不断出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使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卓有成效,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1抓好“组织、宣传、调研”三个环节,是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关键。

1.1建立专门机构――地方文献组织。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从创建至今,一直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和标准,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1.2舆论先行,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学习汕头市图书馆、澄海市图书馆等单位征集潮汕地方文献的经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栏等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使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和利用地方文献,支持地方文献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逐步形成社会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声势和热潮。

1.3搞好调查研究征集。

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情况不同,心中无数,工作难免有盲目性,耗时费力,少有时效。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文献资源的历史与现状,进一步研究确定收集范围和重点,制定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及方法步骤,使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地方文献内容反映本地区,反过来又直接为本地区所利用,地方文献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正是我们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所在。

讷河地处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素以“北国粮仓”闻名遐迩,以盛产两豆(大豆、土豆)一麦外加甜菜享誉海内外。新千年伊始,齐齐哈尔市首届“绿博会”在鹤城隆重召开,我馆及时与市中心馆信息部取得联系,将我市绿色食品资料制成光盘及时邮寄到大会组委会,此举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为迎接市中心馆举办的“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发布会,我馆深入调研,收集信息,收集图文并茂产品资料17份。

这些地方文献,将成为本地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既能充实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又能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我馆开始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把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同数据库建设结合起来,建成地方文献目录、题录、文摘数据库,配有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设立专柜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查阅,使本馆成为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办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

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涵盖面广,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蕴藏着的大量信息不仅具有保存价值,更有其现实参考利用价值,理应作为重点不遗余力地进行征集。且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资料相对古籍史料文献也较易于征集,能够较快地促进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3选择行之有效的征集方法是实现地方文献征集目标的基本手段。

地方文献广泛蕴藏于社会,散见于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界人士之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欲集其之大成,决非易事。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征集方法。

3.1采购预计。

对已发行问市的地方文献可将本馆所需书目列单给书店,请其协助提供存书信息,而后上门选购之;对外地邮购或委托兄弟馆代购的须事先专函联系委托事宜。预订工作要超前了解出版计划,掌握出版信息,对当地出版部门或自行编发的单位,要直接联系,办理预订手续要及时,并登记备查,逐一落实。

3.2广泛征集。

征集信函要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印发,以机关、团体、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对象。征集信函不仅要提出所征集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更要提及拟征集的文献资料书目。同时要逐一登门采访联系,并做好有关征集工作,切不可以简单印发征集信函了事和守株待兔、坐待上门。

3.3馆际交换。

利用图书馆网络有利条件,开展馆际协作,是图书馆谋求彼此相互支持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馆际交换、双向交流、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彼此把各自馆藏中与本地区无关的且可不必收存的地方文献资料藏本提供给对方,使其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充分发挥这些文献资料的参考利用价值,共同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3.4复印复制。

对于一些刊行年代久远、存世不多,具有收藏价值又不易收集且广大读者又很需要的文献资料,均可考虑采用复印方法补充藏书。

3.5社会募捐。

面向社会募集,不失为公共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一种新途径。可向社会印发“倡议书”,通过宣传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及征集、保存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图书馆事业,自愿将其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捐赠给图书馆收藏,不失时机地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新春伊始,讷河市以市政府名义在市图书馆举办“讷河籍人士著述和书画展”,同时邀请在外地工作的讷河籍专家学者40余人回乡参观座谈。我们利用这一机会向他们详细介绍地方文献库建设和征集工作情况,又带他们参观地方文献专柜,在参观和听取介绍之后,省社会科学院周汉民研究员代表大家表示:立即把各自的作品邮寄捐赠给家乡图书馆,并宣传发动一些在外工作的讷河籍人士为家乡文化建设事业捐赠作品。

我馆多年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才能形成有规模、实力雄厚、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体系,真正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处〕图书馆建设2003(2)。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十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文献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文献资料往往存在着分散和复杂的特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都给收集工作带来困难。收集地方文献要想有成效,关键在于找到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下述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1.更新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

多年来,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忽视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小分支,好坏不影响大局。为扭转这种偏见,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土地注定是贫穷的,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很好地征集、挖掘利用,则是图书馆工作的失职。

2.增强社会各界的地方文献意识。

县级图书馆长期以来书生气太足,公关意识淡薄,忽视向社会宣传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认为图书馆是清闲部门,工作不过是借借还还,这种观念在小城市(县城)更甚。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必须善于与其他部门多交流,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意义。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你不去推销的话,谁会真正了解和欣赏你呢?作为商品生产者,要善于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别人,而作为文化产品的收集和生产者的图书馆人也要学会吆喝,不能一味矜持地等待。“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普及图书馆意识和地方文献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征集地方文献才会受到重视,支持和理解。使各单位和社会人士认识到:地方文献的出版是我县科技、文化发展的标志,收藏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的任务,利用地方文献为全县人民服务是图书馆的义务。送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千秋的文化积累。这样,才会使地方文献有一条顺畅的征集渠道。

3.强化收集手段。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沿革,经济特点、自然环境、文化状况等情况的记录,对领导人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县图书馆要通过工作汇报等形式,千方百计地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凡编撰地方出版物、地方著述、地方史志及名人著作等,必须交付图书馆收藏存档。这样,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就有法规保证,收集的成效就会十分明显。

4.签订责任制。

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制定目标,明确责任,除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这项工作外,还要把任务分解到全馆人员身上,一般像县图书馆每人每年收集十多个品种即可。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人个人工作绩效。

5.借鉴市场运行方式征集地方文献。

对向图书馆捐藏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图书馆应采用“无奖金的奖励制度”,即图书馆应代表广大读者对他们支持文化积累工作致谢,并赠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也可向他们提供借查阅馆藏所有文献资料的优惠条件,由此可见,地方文献的征集,在无偿情况下适当运用类似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由守株待兔式稀少的捕获率变为读者主动涓滴无遗的馈赠,调动了送交地方文献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近年来无偿获得文献著述逾千件,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铺垫了基础。

6.举办地方文献展览。

地方文献征集到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即可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以下益处:

6.1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并对地方文献工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许多人主动提供地方文献和线索,使过去那种索要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密切了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6.2通过展览,扩大了征集范围,增加了征集品种和数量,提高了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3通过展览,提高了人民的素质,用家乡的历史与人和事,教育家乡的人民。前来参观的人无不被生动、形象、具体的地方文献所吸引、所感染,激励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6.4通过展览,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为获得信息、情报,引进资金项目,开放家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展览期间,应邀远道赶来参加展览会的国内外知名人士,这些在各行各业都有重大建树的学者、专家,对发展我县图书馆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合理的建议,主张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多与外界沟通,为当地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6.5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大有作为。通过展览,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领导的赞赏,图书馆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过去那种无所作为的思想得到根本的改变,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很有意义,图书馆事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2.胡朝德.金华市的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8(4)。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0(3)。

地方文献征集协议书汇总篇十一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地方文献工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都存在着不解之缘。

其三,本地地方文献的大部分信息用户和信息生产源也都集中于本地区。故而,开展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是各该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馆藏特色,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只要经营得法,建成研究级甚至完整级的收藏体系应不是一件难事。

反之,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则不具有开展本地区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不承担所在地区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山东省图书馆也不会承担河北省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任务。若本地公共图书馆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除本地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遭受无可弥补的损失外,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亦将形成这方面的缺憾。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开展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绝非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是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几乎完全是迭加的关系。各地的地方文献资源之合,共同组成了一个足以和学科信息资源相匹敌的庞大系统。在今后的国家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数量之比决不会再像以往各地方馆的纸本文献所表现出的那样悬殊。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地方图书馆是否还承担有其他的分工与责任,它肯定要成为本地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和数据库资源建设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地方公共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将是全世界的信息用户;就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水平和读者服务能力而言,地方公共图书馆理应是头号权威。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地方图书馆在虚拟世界中的最高价值,非地方文献莫属。

虽然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事业的一个子系统,但二者在目标与方法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既定数额的经费,本馆藏书结构的不足部分则需要通过国家、地区整体化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则更近似于专门图书馆或资料中心的性质,是一个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独立承担藏书建设责任的专门子系统。

考虑到地方文献专藏在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中的地位,各地方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的等级结构至少应设置在研究级,甚至完整级,对藏书建设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也要相对严格得多。

从文献源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在通过期货方式订购文献时,漏采和误采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则不然,在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文献采集时,漏采现象固然应该努力避免;而一旦误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混入藏。

地方文献藏书系统的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或相关文献的复制件,而不是藏书建设者感兴趣或是随机获得的局部文献。在具体的文献采访行为中,除地方特征外,文献价值是首要的判别标准,而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出版发行方式等因素均居于次要地位。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地方文献的首要价值不在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更多体现为文献内容的群体优势,即地方文献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者就是要访求、发现、识别、占有那些个体的文献或信息,并利用这些断续的信息来锻造一条完整的链条,利用众多的个别文献,来组建一个完整的地方信息体系。

为了保证地方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在地方文献采访过程中,除了通过市场手段采集主题明显的地方文献单行本以外,还需要格外注意大量非地方文献中所隐含的地方文献因素,如某些与地方事物密切相关的章、节、目、表格、图片等。有时,为了某一点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因素,只要具有理想的效益价格比,就可以购买整部的文献。因为无论从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还是更大范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而言,这种投资都是合算的。

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正史、丛书、文集和各类文献之中。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者往往采用制作专题信息汇编的手段,将零散的地方文献信息按专题加以复制、编辑、加工,装订成册,系统入藏。例如,在二十五史纪、志、表、传各种文体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地方信息。首先是大量有关地方人物的传记,其次,地理(郡国、州郡、郡县、职方等)志反映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的沿革,食货志提供经济史料,河渠(沟洫)志提供了水利和水文资料,天文、五行、灾异等志反映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天文现象和地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等等。分散在丛书中的地方文献专著更是不胜枚举,仅从《中国丛书综录》中就能分析出大量有用的地方史料。分析文集、笔记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比较困难,除借助几种文集索引外,大部分需要爬梳原文。近现代文献中的地方文献信息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分析、编辑、结集入藏。将这些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分门别类的揭示给读者,应该说是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者的任务,但把这些文献的全文集中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则应是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者的任务。当然,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势必需要深厚的目录学功底和强有力的信息加工能力。

鉴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与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在目标、对象与等级之间存在的明显区别,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在我国新的图书馆法和管理条例中,应明确规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在建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专藏及其工作范围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出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增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