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范文(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9:57:53 |
  • ZTFB |
  • 8页

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情商。要写一篇好的总结,首先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效率。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一

摘要: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智能装备,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与科技水平。本文根据机器人教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对机器人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机器人教学课程改革方案以及研制了配套的教学器材,为探索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教学器材。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机器人教学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认可。在本科院校中,机器人教学的本质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它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和控制理论等多个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1-3]。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器人研究结构有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意大利技术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等,它们均将能开发一套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作为加速新一代机器人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对于具有机器人设备的企业来讲,急缺能够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机器人维修维护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学方式很陈旧,根本不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要想培养合格的机器人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出真正有用的机器人工程师。

二、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发展计划,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4,5]。但就调研结果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存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教材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与机器人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比较陈旧,例如贠超版的《机器人学导论》[6]、熊友伦版的《机器人技术基础》[7]等,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另外,据调研结果显示,90%左右的高校使用的课程教材不同,课程体系也各有千秋。甚至,有的高校制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机器人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机器人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

2、师资力量不足。在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却极度缺乏机器人专业的师资。据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每所院校都面临着招不到机器人专业教师的状况。师资力量也青黄不接,新来的`教师不足以胜任机器人教学工作,而经验丰富的核心教师稀缺。有些学校也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机器人教师,但专业教师却因烦琐的工作倍感压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教学器材缺乏。机器人教学器材是发展机器人教学必不可缺的一环。然而,机器人设备采购成本高,这导致不少高校的采购体量小或者采购的器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专注生产机器人设备的厂家也缺少机器人配套使用的课程,而高校也缺少适当的议价手段,最终使得双方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4、实践平台有限。学生缺少机器人时间的平台。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1)学校缺少资金大规模购买机器人工作站或实训站,或者缺少能够容纳多套机器人设备的大平层教室。

(2)社会的机器人比赛都比较低级,缺少与机器人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竞赛,不少机器人大赛只是个噱头,更多地是主办方想引诱高校购买其昂贵的比赛器材。

三、机器人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方针,综合机器人课程本身特点与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改革方案,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尝试。

1、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互相独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理清教学主线,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机器人学这门课安排在本科三年级,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结构着手,详细讲解机器人的本体、传感器、控制器、末端执行器,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感性认识。其次,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角度讲授机器人的运动学,按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即从位姿描述到dh参数,再到正方向运动学;最后,讲授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应用以及编程,让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上升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上。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笔者认为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原有的教学结构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引入实训室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训之间,使机器人教学团队化、动态化、扁平化,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3、加强师资力量。机器人教学设计多个专业领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可以大力引进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博士或者派遣教师去高校或企业深造,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学校也要注重机器人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四、机器人教学器材探索。

考虑到现有大型机器人设备价格都比较高,而江苏理工学院的设备资金又有限,笔者将开发一款廉价的、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桌面式机器人。该款机器人臂长约为600mm,质量为5kg,拥有6个关节,可以开展以下几个实验。

1、机器人结构认知实验。机器人连杆、舵机、控制板及传感器均为可拆卸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二维或三维图纸自行组装,从而认识、熟悉机器人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另外,学生也可通过更换末端执行器(如夹手、吸盘、喷枪等)进一步了解不同作业类型下的机器人。

2、机器人抓取物体实验。通过在pc上输入物体的笛卡尔坐标系,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可以准确地完成对目标物体的抓取操作。同时,在末端执行器处还可有添加光敏传感器与声控传感器,实现对不同颜色物体的分拣操作及其声控搬运。

3、机器人编程与实操。可以利用coke教授[7]开发的roboticstoolbox机器人工具箱,借助matlab软件平台,教授学生机器人的基本理论编程。进而,在笔者自主研制的arduino可编程控制板上,学生可根据掌握的基本理论编程知识二次开发arduino代码,并将代码烧录到桌面式机器人中去,完成机器人的实际操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改革方案。在今后的机器人教学中,教研室将尝试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探索此方案在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5]于楚泓.《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7,(8):54.

[6],贠超.机器人学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熊有伦.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二

2、寻找参考文献:选题确定之后就开始搜索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3、写提纲:把搜索下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几遍,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4、写正文:按照之前写的提纲,依次把相关的文章写好就行,其中的论点一定要有理有据,要有相应的文献或数据做支撑。

5、检查整理:在写完之后检查字数,格式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封面,标注相关信息即可。

扩展资料:

写毕业论文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力求简洁明了,写出大概的提纲即可,不需要去深究细节。

2、撰写初稿前一定要先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与论文,找到想要论述问题的切入点。

5、遇到研究不明白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向专业课老师求助,专业课老师会给出指导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初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三

内容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研态度、科研方法上的训练上。在坚守论文创新性和写作规范的前提下,对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写作要求应该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设计应用型人才,生源和教育方式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上却缺乏相应的对策,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大、难度高,疲于应付,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教学改革。

多年来,每年一度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颇为令人头痛,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日趋严重,普遍化、公开化已近乎常态。在这种境况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不少指导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面对学生普遍抄袭的毕业论文表现出无能为力,因为这些论文不少都是通过“剪贴拼接”完成的,文章空洞无物,甚至缺乏基本的文理逻辑,指导教师要想修改这样的论文,几乎等于自己重写一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只能是改改错别字和指正一下明显的观点错误,顺顺句子,就此放行算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又不得不给这样的毕业论文写评语,进而进行答辩甚至评优,那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不正当行为及潜规则也就不可避免了。例如,反正大都是抄来的论文,答辩就成了走过场,“为难”学生就是为难其指导教师;“论文评优”成了指导教师之间平衡关系的棋子等。如此一来,指导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也逐步认同了本科毕业论文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学生拿学位的一道程式化行为,以无可奈何的应付心态对待毕业论文及其答辩,这又进一步姑息了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

但是,本科毕业论文绝非一句轻率的取消就可以画句号的。对于这样一个命题,高等教育本身应该给予一个明确的应答,任何暧昧的态度、回避的行为不仅对高等教育造成很多困扰,而且是对社会使命的失责。基于这样的客观实际和思考,我们于2007年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两年来,课题组把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应担当的社会职责以及毕业论文的效能等宏观高度确立论题的意义,正本清源,将社会上乃至教育界本身流传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梳理清楚,明确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下,本科毕业论文不是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加强,但是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笔者将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学术规范的层面进一步探讨对艺术设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要求,提出改革方案,以期为相应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管理考核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既要做毕业设计又要撰写毕业论文,而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强调理论性,由于毕业生的设计题目大多是应用实践性的,通常并没有太直接的理论创新,因此许多本科院校明确规定,设计说明不能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关联性。例如一个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个企业的vi设计,论文可能是与此完全无关的绿色设计理论。因而设计类学生的毕业创作就是设计作品、设计说明和毕业论文三者俱全,学生要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又做设计又撰写毕业论文,甚至还要兼顾求职应聘,论文乃至设计作品本身都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抄袭应付了。

另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上,综合类大学对所有专业统一要求为章、节、小节的三级结构,这对设计类等应用型专业是否适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学术规范上来讲,任何学术论文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毕业论文的三级结构,一般是参照博士、硕士论文要求制定的,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来讲,这样的要求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应用专业的本科生来讲,这样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这种不切实际表现在篇幅和研究内容对结构的制约以及学生能力不足等方面。

事物的结构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一般多层级的结构是复杂结构,复杂结构一般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形态,意味着需要占用较多的过渡和衔接,事料用量大。论文结构也是同理。章、节、小节的三级结构在文章结构中属于层次复杂的结构,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转换过渡要占用一定的篇幅。博士生的研究论文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目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广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博士生对于选题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往往就是若干篇学术论文的综合,材料比较丰富,采用章节划分的三级结构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对于硕士生和部分理论性强的本科生,虽然论文的选题可能不大,但是为了学术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理论思考能力,如果文章篇幅适当,采用上述三级结构也是可行的。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四

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位如否,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之所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就是看重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社会上未经专业理论培训的个体小工、诸如管道工、水工、电工、土木……其仅凭经验完成的活计做工粗糙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贫于理论意识、疏于专业理论参数之概念造成的。我们不否认经验的长处,可经验毕竟不具标准性,一个人一种手法、谈不上规范,量的误差也就在所难免。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等级优秀普通专业劳动者数量毕竟很有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当代工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为此,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级专业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互促进,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社会所需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民族制造业生力量。

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把双刃剑,一面是理论(知识),一面是实践(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能是一纸空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成职业教育的整体,不可分割。此乃职业教育教学与普通本科类院校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2先学理论而后实践的原因。所谓理论、是指“实验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就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不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不晓得原理,实训教学中查找故障将无从下手。实验室里诞生的理论参数是通过反复实验得出来的、乃实实在在的科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结果经得起考验。单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论与实践二者相对来说前者重于后者。这就是为什么实践性教学总是安排在理论课学完以后再实施的原因所在。总而言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成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

理论的指导性作用。

专业理论是根据,理论教学旨在弄清专业原理,原理的作用是指导和规范实践性教学的路子。譬如,电子专业教学中对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等就是通过理论参数诠释的。如晶体二极管最大整流电流,亦即管子长期工作中二极管能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值。电流过大、管体发热,易造成pn结击穿。因此,选用二极管时,工作电流不可超过它的最大整流电流。如果没有理论参数界定,实际应用中把握不准很容易损坏元器件,由此可见理论的重要性。

1理论教学细节也重要。专业理论教学也要重视细节部分,细节也重要、忽视不得。如若忽视了细节,学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晓该“细节”的性质、性能。譬如交流放大器电路某处出现“接触不良”,那么,这个“细节”部位就会出现跳火、致使电能空耗,甚至损坏电路元器件。接触不良危害性甚大、尤其强电,电路接触不良、严重的可引发火灾……所以说“,细节”不细,危害甚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1)可更好地完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专业理论学的扎实、心中有谱,实训教学具体操作时概念清晰、实训质量就有保证,反之亦然。如实训教学组装收音机、对组装所用电阻、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包括无极电容、电解电容、中周变压器等各类元器件的物理参数如若比较熟悉,安装、调整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差错。再如色环电阻参数识别、理论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精到细致、学生记得牢,可减少阻值辨别的差错,实训具体操作、安装过程中不至于张冠李戴,造成人为故障。只有理论概念清晰明朗了、才能少犯糊涂,从而提高实训效率和实训质量。2)适合当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当今企业竞争激烈,用人标准不断提高。比较正规的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充当企业的顶梁柱,以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有赖于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密切配合,因之,无论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都要到位。为此理论教学要切实做到: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不留尾巴,力求分析到位、明朗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更要做到:实训内容只能增加、而不可掐头去尾任意压缩;师者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学生争气,苦学苦练、学得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一大批理论实践都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的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结语。

理论与实践分别作用于学生的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了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之特殊性和必要性。说理论重于实践、主要指理论对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和规范性作用。理论是尺子、是衡器。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绝非忽略实践,主要看中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而最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副既有理论踪迹又有实践影子的综合形象--这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或曰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五

学前教育是培育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课程变革的深化,新课程的理念已浸透到学前教育机构,这些理念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请求,特别请求艺术教育变革传统的以教员示范为主的教学办法,教员不只要具备根本的艺术学问技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员能否胜任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工作,艺术素养与教学程度能否提升与其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因而,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停止研讨,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专业培育形式取向不同。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目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育目的主要是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员,这是无须讨论的,但在培育形式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别。目前,有两种不同取向的培育形式:一种是培育技艺型取向,这种取向培育的学生以能歌善舞见长;一种是培育开展型取向,这种取向培育的`学生擅长察看、富有爱心,但技巧普通。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大相径庭了。前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技艺锻炼,设置的艺术类课程普通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主要开设有音乐根底、视唱练耳、声乐、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技艺必修课,开设时间普通为3个学年;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内涵培育,设置的艺术类课程普通占总课时的20%左右,主要开设有钢琴、美术、舞蹈等课程,开设时间普通为1。5~2个学年。

2、艺术类课程目的定位不精确,艺术教学和学习目的不明白。学前教育专业培育的是幼儿园教员,不是艺术家,关于一些技艺“适用、够用就行“,关键是看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培育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才能。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因短少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员,大都聘用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员。这些教员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停止教学时,不只保存着艺术院校的根本教学内容,也沿用艺术院校的培育办法和教学作风,对学生更多的是艺术学问技艺技巧的锻炼,无视了对学生艺术根本素质和艺术教学才能的培育,从而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育目的。同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开展相脱节,很难使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构成幼儿教育的职业特征。

3、艺术类课程构造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艺术类课程在构造上存在学科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类课程之间孤立、缺乏交融。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形成教学施行中教学内容呈现反复、遗漏、补漏的现象。二是艺术类课程体系不完好,侧重于技艺技巧类课程。幼儿教员不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学问和技艺,处理“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具备向幼儿传授学问的才能,处理“如何教”的问题。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承受的艺术教育,不只仅是一些艺术技艺技巧的控制,而更应偏重于将艺术范畴的学问融会在其他范畴活动中,以培育幼儿的发明力、自我表达才能和良好个性的才能。目前,表现这种才能的课程开设得很少以至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思绪。

1、分离幼儿园教育,肯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白的我国学校艺术课程的任务是:“获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开展以及艺术对社会奉献者三者之间的均衡与调和,经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互相衔接的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白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与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本人的情感和体验”“能用本人喜欢的方式停止艺术表现活动”。以上两个纲要性文件传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艺术教育不应单纯地追求对学问、技艺的传授,而应与幼儿生活严密联络,偏重于丰厚幼儿的经历以及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目的,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侧重强调学问技艺学习的传统观念,偏重于培育学生运用学问技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将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分离起来。因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应是:使学生控制较宽广的艺术根本学问,构成扎实的艺术技艺,培育一定的艺术审美才能、艺术发明才能和艺术教育才能,并能把本身所构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践的教育教学才能。

2、注重课程的整合,构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汇合体。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变革的热点,《国度艺术课程规范》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只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问、创作技艺、文化背景、作风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的、课程构造、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变革的新型课程。”盘绕课程目的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停止课程的综成,使不同板块的课程在构造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络,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纵向上把课程分为音乐、键盘乐器、舞蹈扮演和美术四个板块,横向上依照才能构造分为根底才能、中心才能、综合才能和拓展才能呈螺旋上升的四个层次,整个构造构成纵横沟通的适用、丰厚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计划。

1、音乐课。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包括根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和幼儿音乐等内容。根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应删掉音乐专业性的内容,主要教授内容能使学生控制正确的音准、节拍和较纯熟的视谱技艺,同时整合音乐观赏,进步对音乐的表现与了解才能。声乐课在技术上降低请求,增加儿童歌曲演唱jl童的发声办法等内容。幼儿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课,包括幼儿音乐观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合唱与指挥。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根本乐理与视唱练耳;

3—4学期学习声乐;

5—6学期学习幼儿音乐。

2、琴法课。

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包括钢琴弹奏技术、器乐演奏与观赏、歌曲伴奏等内容。器乐演奏以幼儿园常用器乐为主,歌曲伴奏以儿童歌曲为主。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钢琴根底学问,

3—4学期学习钢琴弹奏,第3学期偏重钢琴弹奏技术,第4学期偏重幼儿歌曲伴奏编配;

5—6学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幼儿园器乐演奏。

3、舞蹈课。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包括舞蹈根本功锻炼、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内容。在详细做法上采用栾晓梅的观念,把舞蹈课程原有的内容分红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学问技艺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交融其他相关内容。

在课时布置上,

第6学期学习舞蹈鉴赏,以舞蹈作品赏析为主线,交融舞蹈人文学问、幼儿舞蹈鉴赏和即兴创编的相关内容。

4、美术课。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包括绘画根本学问、美术根本技艺(儿童简笔画、装饰画、幼儿玩教具设计与制造)、儿童画赏析、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内容。绘画根本学问以适用美术教育内容为主,偏重外型才能的培育。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绘画根本学问,交融儿童画赏析相关内容;

第5学期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

第6学期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第7学期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重构的课程体系,表现了艺术教育要为其内在价值而教的目标,突破了教员教学长期构成的惯性,整合了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增开了一些综合性课程。为使此计划较好地施行贯彻,一方面需求转变观念,变革教学办法,完善评价体系,经过多渠道多途径进步教学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需求有学校、教员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干完成。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六

互动式教学是高校长期以来的建设目标,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往往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师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认识不足,既不能够树立学生的主体性以破除教师的“一言堂”,又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的视域融合。

一、师生关系与主体间性。

胡塞尔提出的“先验的交互主体性”,一直是哲学界和教育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对于将教师和学生凝结为“我们”启发很大。在教学艺术中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师生间的视域融合。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限于个体的问题,相反,交往中的人具有“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因此教师只有意识到主体间性的普遍性,才能够在哲学的高度尊重学生,树立全程互动的教学艺术。“主体间性”是一种关系的视角,既不偏向自我也不偏向他人,有助于打造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和谐课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孤立而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人际网络上的网格,嵌入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需要用教学艺术不断地去引导和整合。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应当回归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个别的现象,具有普遍的交互主体性,是理性存在物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在千差万别的经验现象之下存在着普遍的主体间性。教学艺术可以合理地、适时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能超越社会决定论,又能避免相对主义。主体间性引导下的教学艺术中既能看到师生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又能维持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教师与学生共在。

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有赖于“主体间性”的先在,如果没有他者,我们认识不了世界;没有他者,我们也无从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以个体的方式去构建课堂和经验课堂,他必须尊重和依赖学生,必须在对他来说“陌生的、交互主体经验的意义上来经验这个世界”。海德格尔重视他者,认为独在不能脱离共在,指出“他人只能在一种共在中而且只能为一种共在而不在”。由此可见,与学生共在正是教师最为完整的存在方式,它摆脱了那种唯我独尊、抱残守缺的填鸭式教学,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助益颇多。与学生共在有赖于沟通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全程互动的教育模式重视对话,重视在对话中开显意义,因为“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有效的沟通和对话需要两个以上的主体的结合体和某种稳定的语言的框架。也就是波普尔指出的沟通的前提:“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间的框架”。在课堂的语境之下,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学生并倡导师生间的角色互换。此外,有效沟通不能够偏重自我或他人,需要沟通理性的指导。哈贝马斯认为沟通以理性为基础,行动者“在相互联系中彼此理解”受此启发,教师也应当用相互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自我的成长,而是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同样适用。

三、走向审美的教学艺术。

美学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也是教学艺术的基本走向。杨春时提倡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应意识到“‘我’与世界同一”。可见,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并不意图消灭异质性而达成和谐,而是采用异质共存的世界观来统摄我们的经验域。这对教育学的互动理论很有启发,因为单中心的动力源并不能形成互动的机制,而只有多中心的多元课堂才可能超越自我和他人,并达成与世界的共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因为美学涉及的主要是感性的领域,声情并茂的授课更能打动人心,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全程互动的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增加了审美的维度,可以增加授课魅力,增进师生情谊,丰富课堂层次,加强授课效果。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七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秉承20世纪初欧美体系,又参考前苏联学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一直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不小的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未改变。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育体系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然而,要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现在选课表上。开放式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它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开放式管理的机制下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实验。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核心。课程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而且,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的绝大多数课程呈现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是非线性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跃式的。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现在所谓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已经失去了意义,课程由学生自己来选,培养的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开放式教学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比较量化,它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时数、学分数、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以及作业要求和考试方式等。通过一些数字来明确课程教学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去一些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模糊性、随意性和无效性;同时这个标准也成为有关部门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二、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与专业的确定。

在专业课的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学生任选的。也许有人会担心,虽然整个学习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学生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是不是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就不分专业了呢?其实不是。上文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那么就专业界定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口号是“先选课程,后定专业”。也就是说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提出毕业申请时,系部可根据学生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所学的课程的性质或类别确定他的专业归属。可能出现的情形无非是以下三种:一是所学课程集中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群中;二是所学的课程虽然广泛,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倾向;三是所学课程繁杂,学科或专业特征不明确。从开放式教学体系来讲,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都应该准许毕业。但后一种情况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还值得商榷。

三、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支撑。

1.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院系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实行工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由设计师、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改变仅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由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指导,面向社会的实际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公共课、理论课,提倡开卷考试,充分利用课题设计、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等多种形式来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级考证,获奖或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这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规律。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笔者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寻找更加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季翔.高职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2]孔保华,刁新平.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教学[j].教书育人,2002,8.

[3]孙湘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2,6.

文档为doc格式。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八

【内容摘要】《教育杂志》从19创刊至1948年停刊,译著了许多先进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是研究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史料。其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经历了转译日文到直译欧美国家文章的过程,刊载的艺术教育理论包括教学方法、各国学校实践考察报告、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内容。文章通过对《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文章的分析、总结归纳,阐述了杂志在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两方面的特点。

民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大量独立媒体在这一时期出现。在诸多媒体报刊中,影响深远的以“研究教育、改良学务”为办刊宗旨的《教育杂志》为其中之一。《教育杂志》共发行33卷328期,在这300多期刊物中,涉及艺术教育的有100多期。而这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内容,近一半是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杂志》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有其显著特点。

一、《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途径。

《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经历了从日文转译到直译欧美原文的过程。在第二任主编朱元善领导下,《教育杂志》开始翻译和传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上世纪代之前,我国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翻译,主要以日本为媒介,大都是通过日文资料转译而来的。《教育杂志》刊登的第一篇西方艺术教育理论文章,是发表于194月的第四卷第一号“学术”专栏的《艺术教育之原理》。根据文学家茅盾的回忆,朱元善主要依靠许多日本的教育杂志编撰《教育杂志》。朱元善通过日文中的汉字猜想内容,认为可用,便圈出请馆外人翻译,然后重新编写,不注出处,署名“天民”发表。这时的翻译还比较单一,内容也较少。20年代后,一大批留美学子回国,他们在国外接受教育并获得了较高学位,这批兼备专业才能和翻译才能的学子回国,为翻译和传播西方理论提供了人才支撑,这其中就有知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和叶圣陶。从此,《教育杂志》对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译著更加全面,相继出现了专门译介西方教育的栏目,如“欧美教育思潮”“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欧美教育杂讯”“世界教育新潮”等,开始较大规模地、系统地译介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介绍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杂志》中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内容。

《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既有各种应用教学方法,又有对西方各国学校制度考察经验,还有关切青年和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道尔顿制。

《教育杂志》引入的西方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中,不得不提的是道尔顿制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教学法。这是一种适应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其打破传统,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发展自己的个性。道尔顿制教学法传入我国后,如何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上的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学者李文华在1923年发表于《教育杂志》第十五卷第三号的《道尔顿制下的艺术教育》一文中,就究竟道尔顿制可否帮助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五个问题:为什么要艺术教育?现在艺术教育为什么不普及?什么是道尔顿制的内包?道尔顿制怎样可以帮助艺术教育发展?道尔顿制与艺术教育结合后怎样实施?尽管文章并没有提出道尔顿制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但其作为教学方法在艺术教育中的使用的思考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和创新。

(二)学校制度建设:借鉴美国、日本、德国。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艺术须发挥积极作用,应是改革社会、改善人生、振兴民族的“器械”,要求艺术教育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性质。《教育杂志》一方面翻译了诸多西方学校的考察报告,内容涉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如第十七卷第四号中《欧美之艺术教育》一文,翻译自日本学者长田新的《日本广岛高师教授长田新的视察报告》。另一方面,《教育杂志》还介绍了西方教育家的学说,如《我们所需要之艺术教育》,节译自美国学者leonloyalwinslow发表于《educationalreview》杂志1923年5月刊的《thearteducationweneed》一文,提到的“教育须时时宣传与完成一个较高的艺术形式(typeofart),应当教导公众去享受他,要求他,而且要训练图案人与手艺人去产出他,这样将要包举一切形式的学校之努力。”

(三)教育思想:儿童本位。

《教育杂志》重视儿童艺术教育,其中有两个相关栏目:《儿童艺术讲话》和《儿童研究》。前者是以儿童的视野和口吻去介绍中外艺术家,如丰子恺的《身边带镜子的画家》《自己割了耳朵的画家》等文章。后者是儿童教育相关学术文章,如第二十卷第一号的《儿童的音乐教育与艺术的陶冶》,是丰子恺翻译自日本学者北村久雄“音乐教育的新研究”一文。除此三方面内容之外,《教育杂志》还反复刊登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学术文章。例如,翻译自美国学者的《艺术教育之原理》,第一次由巽吾翻译,分三次刊登于第四卷。之后,又经丰子恺译述,分三次以“艺术教育之美学的研究”“艺术教育之心理学的研究”“艺术教育的哲学的研究”为题,刊登于第二十二卷。又比如《艺术教育学的思潮及批判》一文,先由天民(朱元善)发表在第十三卷第二期,后又经胡人摏以“艺术教育概论”为题发表于第十四卷第九期。如此反复译述,使艺术教育的概念日益清晰。

三、结语。

《教育杂志》中介绍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对当时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如丰子恺、余尚同、杨人楩等,纷纷在《教育杂志》中著文讨论。可以看出,《教育杂志》已经成为当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工具。作为教育类刊物,《教育杂志》记录了当时艺术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思想和实践、青年和少儿,是研究民国时期艺术教育十分重要的史料。本文只是对《教育杂志》中的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播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其中的艺术教育理论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晓玮.《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j].社会科学辑刊,(1).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九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素材资源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条件资源两大类,这两大类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内容重合,又相互促进。素材资源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资源是艺术教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五个部分。公共艺术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很多的艺术专业的教师偏向于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造成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人数比较少,一个教师往往会有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公共课的教师多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修和学习。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院校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投入地资金的比例很小,只占学校对于各方面投入地一小部分,使得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的困难。很多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表中象征性的每周安排一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时间也十分的短,使学生很难学到音乐或者美术的知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采取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训练场馆,使得学生只能够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这些使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举步维艰。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体系。

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的,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的特点,以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才能选出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艺术课程,为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兴趣爱好选出适合大学生现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融合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融合的原则。公共艺术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时要融合声乐、美术、表演、器乐等一些艺术。在对于公共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各类艺术融会贯通。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只有坚持材料的生活化才会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各个本科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混乱,制度并不完整,各个院校之间由于缺少联系,各自教学使得课程资源十分的贫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要积极倡导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改变以往艺术课程资源孤立、分割的状况。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城市间、区域间各院校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

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各种程序,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要根据自治区的文化特点增加带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实用性。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艺术课程的选取都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性。在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实际应用。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第二,要注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的指导。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要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信息数据库,将各院校的优质的艺术资源进行有效地筛选和整合加入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中来,使各院校能够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设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四、总结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和欣赏实践能力开设的一门课程。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理想。这需要各个院校的管理人员在提高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对于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

髙校艺术类学生学习艺术的基本理论通常是“艺术概论”,是大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质必修课,对提高综合人文学科和艺术指导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前前后后涉及到摄影、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基本上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文章认为非常有必对现有教材体系进一步做教学创新和研究。

(1)重理论,轻理解。

知识本身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刻画它的语言是抽象和简约。据观点教育心理学角度,学生学习不管,应通过语言哪些知识,符号图的什么,他们代表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实际内容,即达到学习的理解,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很多干文字符号,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这是学会学习的机器内存。这种教学学生严重违反了法律,将最终导致厌学的学生。

(2)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盲目追求数量,强调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心理,却忽视了通过身体所获得的知识积极建设这一点,忽略了学生的经验,这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的实际过程知识的严重背离。即使学生了解一些方面中,它不能解决与具体情况有关的实际问题。

(3)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

智力是一个人认识、理解和运用客观事物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尤其是人类步人信息时代的今天,需要社会对人才的智力发展更加重视。片面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智能化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和完善的全面发展,带动了隔离和心理和心理失衡。这不仅有害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也带来了这样的道德堕落、人情识薄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改革教学目标的。

中国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提高,应该更接近研究生的培训和教育。高等艺术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将按照教学大纲,划分并分配给相关研究的毕业生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相关主题的论文写作。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的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没有实践像一个专业实践课程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而是集中授课,统一的方式倾听实施。应该说,这项研究是非常有效的自然科学的教授,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数学,物理等知识准确地传播到许多学生。客观性和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独特的,不同的精度,艺术是主观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恰当的。

(3)改革教学内容。

从关注教学传授知识到专注于思考,思想激发启发式教学。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传播与接受的文化知识已经变得极为方便。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逐渐深人,对课堂知识的魅力自然会减少。在这种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艺术理论,再从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教学励志模式转变。

(4)改革教学理念。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使学习成为学习者的被动应对外界刺激,强调承接各种像一个被动的知识和信息刺激的过程。后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法律更准确的研究,但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学习理论被认为是信息处理,学习,偏重于内部心理过程认知主体的主体。随着认知学习理论,法律认知学习过程中的好兆头的建设。在认知学习理论建设的指导,它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然后积极构建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所学。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使高校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指导学生的建设的重要性,目前的认识有效的。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一

(一)学校的管理问题。

由于高校现在的论文是和相关的经费挂钩的,因此很大程度上,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所以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导师没有相应的课题和经费就无法保障其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能动性。例如,有的毕业论文需要许多文献数据作支撑、需要相关的实验仪器作保障,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些有价值的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第二,是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目前毕业人数急剧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需求也大幅提升,然而高校自身的论文指导资源,包括指导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相应的实验设备资源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了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论文指导资源不足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质量问题、规范问题等,有时一个论文指导老师甚至要指导超过十个毕业生,毕业论文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论文质量下降在所难免。而理工类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实验设备资源也严重缺乏,毕业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无法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第三,毕业论文的评审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评审当前存在许多形式化的问题,论文答辩大有走过场的趋势,毕业论文成绩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答辩时间相对不足,评委有时无法充分阅读和理解学生的论文,提问没有抓住重点和核心。总之,当前的毕业论文评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让评审更科学、合理而有效。

第四,毕业论文管理的问题。毕业论文完成周期相对较长,学生的论文分组多,实验地点广,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控。并且由于不同的高校和学院由于管理资源不足等原因,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条例实行消极执行的态度。

第五,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比较关键的地方,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导师直接给定了,这样就导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因为经费等原因而被放弃。撰写过程中,许都学生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规范指导,导致出现了许多撰写的规范问题。

(二)学生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问题。

第一,毕业生的态度问题。许多本科毕业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毕业论文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毕业论文在大四完成,而大四又正处于本科生找工作的时期,因此,面对毕业论文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本科生更倾向于先解决就业再考虑毕业论文的选择。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以后,本科生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当中。因此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认为毕业论文是可有可无的,随便应付即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直接因素。第二,导师的态度问题。许多导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也没有做好。由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同时肩负了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任务、自身的课题科研任务以及教学任务等,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因而也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论文指导。但是导师不应以此为借口,降低自己的责任心和论文指导工作要求,出现无计划指导、随意指导等低效指导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学校管理部门方面。

第一,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毕业论文的管理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如组织领导制度、论文导师指导制度、毕业论文监督和管控制度、毕业论文答辩以及评审制度等,要让毕业论文得到有效的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运作,管理要职责明确,科学而有效。如完善毕业论文的监督制度,选题和开题实行双向选择和讨论制度,论文撰写要实行中期检查,成绩评定要有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论文答辩要有合理的程序等。毕业论文实行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动态监督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论文管理的高效性。

第二,加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的过程监督。为了提高导师的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应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教师责任制度,而选题时间最好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导师提出一个总体的选题方向、课题题目和相应的写作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题,师生共同制定最终的写作课题。学院最好能建立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教研室,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保障导师同学生之间的联系常态化和固定化,提高教研室的利用效率及其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控制作用。为了保障指导效果,应给指导老师提出具体的指导次数指标,同时要建立新老指导教师相结合的论文指导小组,进行优势互补。论文评价也最好采用模糊评价系统,增加毕业论文答辩透明度和公正性,消除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增加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同时也侧重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评审,将毕业论文的过程纳入最终论文的考核指标。

第三,加快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建设。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做保障。学校应及时增加、更换和升级校内的实验设备,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引进先进的论文写作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等,尽量满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资源需求。第四,解决经费问题。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如提升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补贴,增设优质毕业论文奖金等,提升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以及本科毕业学生的论文创作动力。

(二)提高导师的能动性。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影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指导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知识储备、经验技巧以及责任态度等直接影响着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而高等院校应致力于提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责任意识。高校应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纳入一般的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体系中,尽可能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同论文指导任务的冲突,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论文指导工作。同时提高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工作津贴,客观上激发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有效检测出本科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其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状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等,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如论文的文本格式不规范,有的本科生写作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不严谨,论文写作内容不集中,缺乏创意,抄袭现象严重,文章学术水平总体较低。当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二

(一)学校的管理问题。

由于高校现在的论文是和相关的经费挂钩的,因此很大程度上,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所以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导师没有相应的课题和经费就无法保障其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能动性。例如,有的毕业论文需要许多文献数据作支撑、需要相关的实验仪器作保障,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些有价值的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第二,是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目前毕业人数急剧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需求也大幅提升,然而高校自身的论文指导资源,包括指导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相应的实验设备资源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了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论文指导资源不足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质量问题、规范问题等,有时一个论文指导老师甚至要指导超过十个毕业生,毕业论文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论文质量下降在所难免。而理工类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实验设备资源也严重缺乏,毕业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无法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第三,毕业论文的评审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评审当前存在许多形式化的问题,论文答辩大有走过场的趋势,毕业论文成绩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答辩时间相对不足,评委有时无法充分阅读和理解学生的论文,提问没有抓住重点和核心。总之,当前的毕业论文评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让评审更科学、合理而有效。

第四,毕业论文管理的问题。毕业论文完成周期相对较长,学生的论文分组多,实验地点广,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控。并且由于不同的高校和学院由于管理资源不足等原因,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条例实行消极执行的态度。

第五,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比较关键的地方,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导师直接给定了,这样就导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因为经费等原因而被放弃。撰写过程中,许都学生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规范指导,导致出现了许多撰写的规范问题。

(二)学生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问题。

第一,毕业生的态度问题。许多本科毕业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毕业论文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毕业论文在大四完成,而大四又正处于本科生找工作的时期,因此,面对毕业论文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本科生更倾向于先解决就业再考虑毕业论文的选择。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以后,本科生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当中。因此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认为毕业论文是可有可无的,随便应付即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直接因素。第二,导师的态度问题。许多导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也没有做好。由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同时肩负了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任务、自身的课题科研任务以及教学任务等,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因而也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论文指导。但是导师不应以此为借口,降低自己的责任心和论文指导工作要求,出现无计划指导、随意指导等低效指导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学校管理部门方面。

第一,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毕业论文的管理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如组织领导制度、论文导师指导制度、毕业论文监督和管控制度、毕业论文答辩以及评审制度等,要让毕业论文得到有效的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运作,管理要职责明确,科学而有效。如完善毕业论文的监督制度,选题和开题实行双向选择和讨论制度,论文撰写要实行中期检查,成绩评定要有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论文答辩要有合理的程序等。毕业论文实行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动态监督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论文管理的高效性。

第二,加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的过程监督。为了提高导师的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应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教师责任制度,而选题时间最好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导师提出一个总体的选题方向、课题题目和相应的写作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题,师生共同制定最终的写作课题。学院最好能建立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教研室,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保障导师同学生之间的联系常态化和固定化,提高教研室的利用效率及其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控制作用。为了保障指导效果,应给指导老师提出具体的指导次数指标,同时要建立新老指导教师相结合的论文指导小组,进行优势互补。论文评价也最好采用模糊评价系统,增加毕业论文答辩透明度和公正性,消除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增加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同时也侧重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评审,将毕业论文的过程纳入最终论文的考核指标。

第三,加快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建设。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做保障。学校应及时增加、更换和升级校内的实验设备,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引进先进的论文写作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等,尽量满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资源需求。第四,解决经费问题。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如提升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补贴,增设优质毕业论文奖金等,提升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以及本科毕业学生的论文创作动力。

(二)提高导师的能动性。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影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指导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知识储备、经验技巧以及责任态度等直接影响着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而高等院校应致力于提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责任意识。高校应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纳入一般的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体系中,尽可能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同论文指导任务的冲突,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论文指导工作。同时提高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工作津贴,客观上激发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有效检测出本科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其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状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等,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如论文的文本格式不规范,有的本科生写作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不严谨,论文写作内容不集中,缺乏创意,抄袭现象严重,文章学术水平总体较低。当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三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四

一个完整的舞蹈是舞者用舞蹈语言加上必要的人物以及道具、布景、灯光形成一个个变化着流动着的画面从而表达出想表达的意境和情意。可见画面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主题的展现和欣赏者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体会。这些变化着的画面的形成,就成了让人为之着迷的亮点。所以我想针对舞蹈中的构图艺术在导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过实践和学习总结领悟到的技巧和规律以及对构图艺术的理解来做进一步的探讨学习,让自己能深刻的领悟舞蹈构图在舞蹈表达方面的深刻意义,使自己在舞蹈构图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自己在舞蹈构图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科学的思想依据。

2、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和影像,分析和解剖国内外舞蹈作品中构图的技巧和规律,更深刻的了解构图的意义和方法,并了解专业院校对于与构图有关联的相关课程的开展状况,从而来观察其发展动态和趋势。初步的掌握舞蹈构图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正负面的影响,希望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可以提高构图能力并且科学构图的方法。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综述。

综述:舞蹈构图是舞蹈创编课程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舞蹈作品的传言达意方面担任重要的角色。课程的设立其目的在于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编排能力,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编排自己的优秀作品。艺术无国界,国内外的舞蹈在构图方面因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及民俗方面的影响大同小异,但各自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奋进着,力求通过自己的学习沉淀和创造,给观赏者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专属。这样创新求异求发展的思想必定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以新的面容展现于世人面前,呈现出艺术大繁荣的景象。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舞蹈构图是舞蹈创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创编者非常重视一个话题。受不同时代社会思想,艺术流派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舞蹈构思和审美观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纵观东西方传统的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大多属于轴心。运动思想和对称平衡的舞蹈构图方法:围绕中央由四面、八方交替循环的各种舞蹈图形和四角、六角、八角环绕中央的弧形对称图形。19世纪以来,出现了矛盾运动思想和自然平衡的舞蹈构图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舞蹈构图程式,在舞蹈构图上呈现出多中心、多角度循环交替的舞蹈图形,以及展示生活自然形态的舞蹈图形。

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中,有二龙吐须、龙摆尾、绞麻花、卷菜心等许多舞蹈图形。在传统戏曲舞蹈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舞蹈构图程式,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舞蹈艺术运动中,舞蹈家们继承、借鉴了中外传统的舞蹈构图方法,融汇了对称平衡与自然平衡的舞蹈构图,创造出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生活风貌的舞蹈构图。

发展趋势:

鉴于舞蹈构图的发展现状,已经不拘泥于舞者方面了,舞蹈表演的构图中必定也会出现绘画、雕塑、书法、电子产品等。这些科技和生活物品的加入相信构图的艺术会在创编者的运用下使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创造出更加科学、系统、完美的构图规律和技巧。同时也会对绘画雕塑影视等相联系的方面带来影响和启发,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精神食粮。

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

一、舞蹈构图的基本原理。

二、舞蹈构图的一般规律。

(1)整齐一律。

(2)平衡对称。

(3)比例和调和对比。

(4)多样统一。

三、舞蹈作品构图的技术分析。

(1)《剪花花》构图的技术分析。

(2)《小溪江河大海》构图的技术分析。

(3)《南京亮》构图的技术分析。

四、自己在构图规律方面的探索。

五、参考文献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案:

第一步鉴赏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观察其画面形成规律,体会构图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五

工科专业的教学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智能型人才。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社会发展趋势而言,首先是具有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师。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学期间的各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充实、巩固、深化,掌握专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及发展现状,增加其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工程意识和专业患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缩短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获得工程师必备的具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工科专业的实习是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科专业的实习面临许多卖际向题。主要存在子:(1)对实习在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2)实习效果受经费、场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甚理想;(3)对实习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们实习中学生难以深入实际,实习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5)实习教师投入不足,包括师资力量配备及教师在实习中的地位作用诸方面;(6)培养学生技术经济、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意识淡薄。这些问题正时时困扰着实习目标的实现和实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有对现有实习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实习科学化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才能稳定实践教学,提高实习质量。本文将就工科专业的实习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顺关系,加强实习的领导管理。

工科专业的实习应该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直接领导,在教务处、相关教研室等有关联的部门密切配合指导下完成。要确保实习教学秩序的稳定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就要在领导管理上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实习例会制度、实习管趣细则、实习检查制度、实一习成绩考核方法等,并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实习现场、调查研究、解决现场问题的制度在全员(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及指导人员)管理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分工合作制度;在实习质量管理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即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体系来实现全员及实习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实习基地应彻底摆正实习和生产的关系,把教学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其互补、促进和提高的目的。

二、采取措施,搞好实习基地建设。

切实搞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习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训练,发展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这就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只能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进行。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在一些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并日臻完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系统、高效、形象地获取工程实际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的环境和条件。总的来说,校内实习基地应集实习、教学、电教、参观于一体、创造一个多层的使用空间,使学生通过实物、电教片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实习,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实践衔接起来,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计算机专业即可在校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基地,通过组装、维修计算机来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综合认识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部分软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硬、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而且也给学校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校实习工厂需重点建设和完善,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工厂的宗旨应以教学为主体、偏重于教与学相结合,为教学服务。

但校内实习基地是不能完全替代工厂的生产实习,因此在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培养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使校、厂双方的内在优势调动起来,达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稳定和发展。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系和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工程公司签定了长期实习合同后,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工艺生产实习结束了“游击”实习方式,从而为夹习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带来了便利,为实习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方法。

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程素质和较高的工程能力,是实习的要求和目的。而实习教学的规范化、法规化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保证。

1、制订实习教学文件,明确实习目的。

2、实习应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

传统的实习方式是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分散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贯彻的,其结果使实习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实习的全过程不明确,形不成总体概念,给学生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而工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各种环节组成的。因此只有在实习中注重学生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才能达到培养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金属工艺学实习,在认真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其机械制造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闭环循环:。

实习前把这个闭环循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各实习工种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及其横向、纵向联系,从而建立起金工实习的总体概念和金工实要求的进一步明确。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贯穿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技术经济、市场竞争、质量等观点,从而就把单一化的知识内容、方法、技能组成了相对完整的实习教学体系,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既具有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实习目的奠定了基础。

3、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学手段。

工科专业的实习在总体概念树立的基础上,应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它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核心。实习前在强调安全、纪律的基础上,明确实体安排和总体要求;实习中严格要求、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师傅、学生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刻掌握实习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电教参观等方式,弥补实习基地由于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欠缺而引起的不足,特别是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而将一些内在、微观、抽象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实习后抓住理论考核的楔机促进知识质的飞跃,并坚持统一标准,公正地评定实习各个环节,使成绩真正地反映实习质量。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

担负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师一般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简而言之,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那么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是选派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为人师表,指导实习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并根据需要不断充实高学位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及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优化队伍结构,其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实习基地的生产一线参加技术实践,通过技术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总之,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是·实习的基础,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素质的改善则是全面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

五、科学地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适用的工科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加强实习宏观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实习质量。但其建立的难度颇大,原因是:(l)实习基地的分散性和不稳定性;(2)专业跨度大,实践性、应用性强,实习内容鹰杂;(3)实习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牵涉到方方面面,协调难度大;(4)实习的专业差异;(5)实习质量所受制约因素较多。因此从现在开始需要从事实习管理和教学的教师,作这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在探索与实践中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以促进实习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综上所述,工科专业的实习只有对开放的现代社会,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夭,认真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商品生产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助于培养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具有创造观念与竞争意识的开创型、智能型人才来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艺术本科论文初稿模板篇十六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研究生学习深造的重要前站。如何加强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能与实际紧密结合地创新设计能力,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一、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的现状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可以对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训练和基本能力的练习。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实践性课程的完善与否,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证研究水平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一方面,毕业作品创作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而且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实践性课程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相分离的模式,即学生除了要完成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之外,与其他的文科专业一样,还要求写一篇与艺术设计各专业相关联的论文,实行毕业论文和作品创作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分别有各自的学分,而且分值相同。

二、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相对特殊强调创造设计实践的学科,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及能力的培养。而且社会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上都偏向于设计的实践。目前艺术设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毕业论文偏文科性的研究方式,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无法达到文科类的理论研究水平。因此,在毕业论文撰写实践中学生就会从一些较大的理论框架出发,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作品创作相结合。这种相分离的模式,需要花费学生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为了毕业论文撰写,往往占用了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毕业创作的质量。

2.此模式也不能很好的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创作的作用。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找不到与创作结合的恰当切入点,加之大部分学生理论水平并不高,最终只能靠拼凑或照搬一些已有的理论充数,写一些与毕业创作不相关的毕业论文。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反而会影响了学生毕业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与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艺术设计各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需要予以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三、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合二为一模式的具体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符合高校实践性课程改革要求及学分不变的情况下,提出关于艺术设计学科以突出实物作品为形式的艺术设计各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改革: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单行分离模式修改完善为合二为一的以突出实物作品为形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即毕业设计实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报告相结合的模式,设计报告要和作品的创作紧密相结合,提供创作的定位等依据。此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选题。

这与原先的模式相类似,此模式更加注重设计作品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出前沿的设计理念;实现教学课程、专业技能的训练成果与现实产业的紧密结合。对毕业设计报告要求更加突出体现理论学习、应用能力、设计创作与实践能力;体现与现实的结合、成果的效益等应用价值。

2.撰写毕业设计报告及作品的创作与设计。

作品的创作应与设计报告紧密相结合,用毕业设计报告替代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报告内容应包含设计调研报告、文献研究报告、设计实践报告与成果自评报告等方面。

3.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

由于选题的灵活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成果进行展示。根据高校本科实践性教学计划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的特点,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报告与毕业设计作品展来展现。这不仅完成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设计(论文),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创作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合二为一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力,提高专业素质与毕业作品质量,完善本科艺术设计各专业实践性课程,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层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地进步与时代地发展。

参考文献:

[4]高玉华,丁涛,李刚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