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 甘肃旅游ppt(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09:19:52 |
  • ZTFB |
  • 8页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一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张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20xx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20xx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堂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清末因禁烟而被贬赴伊犁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于 1842年10月11日途经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其中一首写道: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入驻马蹄。

飞阁造连秦树直,综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苍茫人望迷。

谁道堵函千古险,目看只见一九泥。

一生酷爱古诗词和书法艺术的毛泽东同志曾手书过这首著名的诗篇。

雄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如果敌兵来犯,可确保万无一夫。

嘉峪关建关六百多年以来,由于风雨侵蚀,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集资,恢复关城。当时,嘉峪关按照国家文物局杨烈等同志指示"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经过多方努力,嘉峪关楼终于又屹立于雄伟的关城之上,站在嘉峪关楼上看着关外,由于岁月侵蚀而变的沧桑的丝路古道,诸多感慨涌上。回头,曾有这样一幅对联记载关楼的沧桑历史:

历明清经民国毁于风雨岁月空留遗址、静观世事沧桑:

爱中华修长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复原貌、再睹华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也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墙台高峙气萧森

雄关天下今谁主,游客登楼话古今。

是的,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人们不仅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寻找。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这座关城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己吹绿了关城内外。大开发的春风为关城的建设推波助澜。使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是固守着祖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而满足于现状,还是积极探索、寻找差距、开拓进取?事实是最好的口答;关城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地被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雄关又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找差距、定措施,这些都意味着关城人正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赋予关城以新的意义。

嘉峪关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发展战略指引下,为关城未来的发展设计了新的蓝图,在这个新的定位中,创新是灵魂、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淘汰,关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磁石,要让这颗磁石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让关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更加雄伟的风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巍巍雄关耀中华。登临长城,凭吊嘉峪关曾经的繁华,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优秀传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开拓未来,创造明天。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二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遗址分布在清水河与阎家沟交汇处的第一、二、三级台地上,总面积约达32万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3底,发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窑址30多座,共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_年。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显地反映出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红陶、灰陶、彩陶;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 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特别是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20_年,最晚距今4820_年,有3020_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20_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

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给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着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三

其实原来我对甘肃的了解并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觉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民俗风情,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欢自由的天空,不喜欢被束缚,所以,每次出差都会在网上翻阅一下资料,去甘肃,我依稀清楚的记得那里的人们,那里的民俗风情,那里的天空蔚蓝,那里的人们纯真质朴,很热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去那里的,我把甘肃的民俗风情发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鉴!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在东经92.13`~108.42`,北纬32.12`~42.57`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个纬度,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辖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地、州、市,86个县、自治县、市区。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作为黄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一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区和白银市,虽乾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著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粮仓,更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一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遗址、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民勤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省会兰州市,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里民俗风情更是多彩多姿,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铁桥、五泉山庙会、安宁堡桃花会、皋兰闹元宵与打春牛、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黄河石、水烟、白兰瓜等,让人流连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当你去了却发现它出奇的美,让你感受那里是那么独特,走近甘肃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们都不曾用心去体会,包括那里的民俗风情,包括那里的人,问题能让我再次回味!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四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_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

,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五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20xx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曾请庚信为他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84000宝塔之一。至今宝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并系近年重修。

当人们进入麦积山风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座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迎送来往游客。行至山前,抬头仰望,只见龛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赞绝。历代游客诗人,虽惊慕不已,敢于攀至顶端者却少如凤毛麟角。唯心史观有五代诗人王仁裕斗胆攀登,才写下了:“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的切身感观。不过,现在的麦积山经过大规模的加固修整和栈道修复,摇摇欲坠的崖体已经稳定,山上栈道也宽阔整齐,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笔下的险恶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游各个崖阁,随心所欲地进入各个洞窟,感情奔放地远眺山下美景。

麦积山高达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就连美国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美感。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麦积山塑像有数千身,这里只能指出几件较有代表性的杰作,起“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东崖造像,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与上七佛阁紧接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言,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动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牛儿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相传在明朝古历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 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笔致纵放,为后魏作风。中绘佛说法图,千乘万骑来听。西画舍身饲虎图,虎有12,形态各异,堪称精品。尤其正壁龛中一石雕佛,最为妙绝,石佛背光中,上部伎乐天人12,各奏乐器。下部有飞天8个。左右各一侍者,虽小而各具神态。卷涡莲花中,亦有莲花生小佛头。中间坐佛,举掌端坐,显出说法时的慈祥和悦。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麦积山周围还有几个引人入胜的风景点。如麦积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汉末年,雄居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避署宫。当年的避暑宫,亭台楼阁错落,曲道回廊相连,琉璃碧瓦泻翠,红墙金龙辉映,三檐四簇雕凤,花影翠竹婆娑,银练珠玑飞溅。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碧焕彩的避暑宫早已绝迹,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飞瀑、古柏苍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异兽尚存,组成处处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观。

1982年,麦积山以甘肃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石窟文化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 宗教

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盘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二、 艺术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

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磐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建筑艺术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层西端。

时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内正、左、右壁开尖拱深龛;窟高2.55米,宽2.36米,深2.15 米。

造像:

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画:佛、菩萨彩绘背光,项光。藻井壁画,大部剥落,均被烟熏黑,仅飞天飘带,隐约可见。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六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实施“”规划、喜迎党的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大业,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砥砺奋进,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在克难攻坚中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省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圆满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甘肃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和投资规模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分别翻了一番和两番,由20xx年的2277.35亿元和1024.87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5020亿元和4547.66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17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9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粮食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交通、水利、生态、能源、通信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建设,干成了一批关系长远和全局的大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00公里,柳园至敦煌等6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建和改建7个机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框架基本形成。引洮供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骨干工程顺利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东部四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力度加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酒嘉、金武一体化进程加快,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2.9%。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速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国扶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解决了6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特别是在抗击“5·12”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全省上下共赴时艰,积极开展抢险救援重建等工作,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灾区群众生活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夺取了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胜利。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各级财政社会事业投入由291亿元增加到1079亿元,增长了2.71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两基”攻坚目标圆满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普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富有成效。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党史、档案、参事、地方志、慈善、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量居全国首位。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文化、医药卫生、投融资体制、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等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区域合作、部省合作、对外经贸合作和社会领域合作日益密切,“兰洽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成效明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民主法制呈现新气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团结协作、心齐气顺、和谐融洽、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依法治省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深入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换届顺利完成,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得到加强,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夺取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斗争的重大胜利,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在战胜挑战中进一步砥砺了克难奋进的意志,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打开了思想解放的空间,在奋力赶超中进一步增强了跨越发展的信心,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打下了坚实基础,开拓了广阔前景。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与历届省委和省级几大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甘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更加激励我们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豪情壮志;面向未来,更加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存在的困难挑战。我们一定要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制约,主要表现在:我省发展与全国的差距拉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非公经济比重低、节能减排任务重,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居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环境不够优、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与大开放大开发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一些干部和党员思想解放不够,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还不相适应,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五年来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甘肃的事情,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和甘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深化省情认识,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不断把甘肃的各项事业扎实有效地推向前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把激活内力同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把维护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依法办事,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责任落实,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五年的发展实践昭示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倍加珍惜取得的重大成就,倍加珍惜积累的宝贵经验,倍加珍惜难得的重大机遇,倍加珍惜良好的发展氛围,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来的发展和积累,今天的甘肃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正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展现出更加美好光明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寄予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推动甘肃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转化政策和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努力走出一条内陆边远地区开放开发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新路子。综合分析和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变化:一是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但外部总体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国内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二是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但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随着经济的梯度推进,我省区位、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等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日益彰显,特别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及为我省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集中叠加期和效应释放期。但同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我国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受到挤压;在国内区域发展中各地竞争日趋激烈,对资源、市场、资金、人才的争夺处于白热化,加上我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千帆竞发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也是退。三是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无论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表明我省具备了在较长时期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甘肃已经到了加速跨越的阶段。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们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的省份来说,必然对资源和能源的保障、对生态和环境的支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大课题。四是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但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在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具有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精神的甘肃人民,思富求变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跨越发展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奋力赶超的氛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厚,这是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为深厚的根基和宝贵的力量。同时必须看到,随着我省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大关,社会发展进入了观念深刻转变、利益加速调整和矛盾集中凸显的交织阶段,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主动作为,调动好一切积极因素,解决好各方利益诉求,努力在全省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根据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四抓三支撑”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更加注重开放开发、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具体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

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使命的重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长期为之奋斗的不懈追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再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20xx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使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祥和的新生活,使全省上下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使陇原大地展现更加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必须始终坚持的八个发展取向是:

——坚持好中求快取向。推进又好又快发展是我省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要着力把做大经济总量同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把调整优化存量与引进扩大增量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三化”并进取向。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统筹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必须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增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市发展的能力;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增强城市带动乡村、承载工业发展的能力;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增强农业支撑工业、保障城市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三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坚持基础优先取向。基础条件薄弱,既是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必须坚持把夯实基础放在全省发展的优先位置,突出交通、水利和城乡公用设施三大关键环节,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开放带动取向。开放开发是推进甘肃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观念的大更新,以市场的大开放促进资源的大开发。要充分发挥我省坐中连六和战略通道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充分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在大开放中推进大开发,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取向。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转型跨越的强大引擎。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教资源比较丰富和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潜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使甘肃创新经济蓬勃发展、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坚持绿色发展取向。甘肃生态具有多样性、脆弱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特点,推进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节约型生产方式、低碳型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人才支撑取向。人才是富民兴陇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做到用足用好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急需人才相得益彰、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培养开发人才和选拔使用人才同步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坚持产业富民取向。发展富民产业是破解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路径。我们必须把产业选择、项目建设和资源利用同富民惠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共同促活,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打造,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着力营造富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富民产业铺天盖地,使强省与富民同步发展。

必须深入实施的十大重点行动:

第一,联村联户行动。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符合中央的要求、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要进一步在深入推进、创新方式、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让广大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人民群众在了解政策、提升技能中开阔眼界、脱贫致富,让干部和群众在结对帮扶、解决问题中密切关系、双向受益,真正使这项行动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第二,多极突破行动。支撑转型跨越和富民兴陇,必须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和多层次区域增长极。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现代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医药及生物产业等培育成新的支柱性产业。要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兰白都市圈建设,推进东部四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河西经济区发展,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第三,项目带动行动。项目是支撑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保证。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要在全省上下进一步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不断提高谋划项目、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能力。各级都要建立动态管理的重大项目库,围绕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需求,做到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报备一批、建设一批,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

第四,扶贫攻坚行动。贫困地区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十年扶贫攻坚的重大机遇,统筹各种资源力量,突出重点区域领域,科学制定时序进度,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举全省之力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和整体战,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第五,全民创业行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把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把分散的民间资金变成发展资本,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主体,把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六,生态屏障行动。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国家的战略定位。要明确生态地位的全局性、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采取有效的大举措,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第七,文化提升行动。我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要着眼于建设文化大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龙头,着力在基础项目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大文化影响力。

第八,效能风暴行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提升干部素质、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要求。要在全省各级机关掀起一场“效能风暴”,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精简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着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行风和政风评议活动,坚决整治庸懒散慢的现象,坚决整治中梗阻塞的问题,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破除一切不利于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开放、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增进一切为了群众、真诚关心群众、有效帮助群众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焕发一心谋事、扎实干事、能够成事的创业激情,努力形成人人讲效能、处处创效能、事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

第九,和谐构建行动。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要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与平安创建活动,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治安防控体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竭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十,先锋引领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坚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提高执政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使命所系。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不为任何困难所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勇于担当、善谋敢为的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要求、无愧于人民愿望、无愧于岗位职责的光辉业绩!

三、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突出主攻方向,创新工作举措,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形成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一批千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努力形成以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挖掘我省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潜力,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规模和集中度。积极支持国防、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建设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用好区位、科教和战略通道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保健养生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坚持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提升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功能,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连接通畅、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一是建设中东西三大城市群。中部地区以强化兰州辐射带动能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环兰州城市群,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东部地区以资源为纽带,大力发展东部四市城市群,建设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融入关天经济区;西部地区以战略通道为依托,发展河西走廊城市群,建设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要实现通道连接顺畅,产业协作配套,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门户城市。支持兰州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高新区及经济区增容扩区和新区开发建设,把兰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支持天水、平凉、庆阳加快城市建设,辐射带动东部地区发展。加快酒嘉、金武一体化进程。大力加强其他市州所在地城市建设,提升辐射和影响力。三是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依托县城和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纽带,以加大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大型矿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和容纳力强的中小城镇。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马铃薯、现代制种、中药材、经济林果、蔬菜和草食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二是突出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加强以水利和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三农”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三是突出农村社会化服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致富能力。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强化基础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四)加快提升基础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基础优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规划、政策的扶持、市场的办法、高效的运作,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全面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按照骨干道路高速化、省内交通网络化、运输方式立体化的要求,抓好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主要出省通道、省会与各市州所在地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力争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大幅度提升兰州机场枢纽地位,加快改造和建设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努力形成内通外畅、运能充分、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全面提升水利支撑能力。按照大中小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城市与乡村统筹的原则,加快建设事关重要资源开发、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的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切实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体系。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城市、数字村镇和数字企业,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商务、物联网产业,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

(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深化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和资源要素价格、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立、培育和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上市培育机制,加快各类企业上市进程,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能力。特别要注意发挥好各类各层次融资平台的作用,破解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各级都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重中之重,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加速转移流动的重大机遇。要加快产业园区、技术开发区等载体建设,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提高吸引力、承载力和投资强度,努力使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数量、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加强各类展会、节会等平台建设,高起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使更多的企业成为中国和世界500强。支持骨干企业在境外建立原料和生产基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大力开拓中亚、西亚市场,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格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力争未来五年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改革,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域经济流动,推动县域经济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培育发展一批经济强县。

四、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幸福、更有体面尊严。

(一)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统筹抓好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三大片区和酒泉移民集中安置区、“插花”型区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化拓展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以深入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大力促进创业就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充分就业、公平就业和稳定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一批创业性孵化基地和产业园,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城乡青年创业。发挥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统筹解决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大规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具有甘肃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提高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多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充分挖掘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善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正常增长机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管理,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物价调控监管力度,确保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养老标准,实现养老制度全覆盖。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有效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把社会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引导高校适应地方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职业教育,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和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强化重大疾病疫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适应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形势,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专家论证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涉及民生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两新”组织、互联网等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的管理,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强化源头预防,加强基层基础,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分析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七)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对藏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大省内对口帮扶力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深入推进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加强宗教界爱国人士思想和队伍建设,保证宗教活动依法有序开展。

(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积极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依法治省进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五、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群众、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事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快捷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配置,抓好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深入挖掘甘肃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陇原儿女伟大创造,大力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创作。认真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制定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以开放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市场的手段,着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陇原风韵、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甘肃文化的知名度。

(四)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力建设一批百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30%以上。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旅游、动漫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要打好文化资源富集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东部历史文化利用展示基地、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兰白都市圈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创新基地。

(五)深入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院团股份制改造,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全面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六、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打好植树造林、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整体战,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把我省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有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区位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大力发展沙产业,有效促进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二)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要求,认真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7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形成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以试点示范城市、企业和园区为重点,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大规模、多层次、高水平发展。

(三)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资源开发市场化、资源应用产业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持续化,摒弃粗放外延扩张,强化集约内涵挖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找矿突破行动,积极推进开采、加工一体化,促进资源整装勘查、规模开发、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就地转化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坚持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并举,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科学的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社会风尚。

精选甘肃五一旅游报告范文汇总七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在麦积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小潘,希望我们一行游览快乐。

麦积山地处甘肃天水东南约50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难度之大,智慧之高,这在我国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见的。下来,咱们就去看一看吧。

进了景区,大家现在看麦积山像什么呢?对,像一个麦垛。麦积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这里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被誉为我国四大石窟。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大家步入栈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拥挤。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座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迎送来往游客。这也是麦积山最大的佛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壮丽的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

现在大家来到西崖石窟,这里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珍品。

麦积山的主景区我们先观赏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对小潘工作的支持!欢迎大家再次光临甘肃、光临麦积山!

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