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大全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19:35:35    小编:ZTFB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本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大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9:35:35 |
  • ZTFB |
  • 8页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做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下是一些精心策划的市场调研报告,供大家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参考和借鉴。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

2021年岁末,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今天和未来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目标。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接受了环球网专访,介绍非遗工坊的新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动向。

“十三五”时期,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原国务院扶贫办,在原国家级贫困县设立了近100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起草了《通知》,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部署。

《通知》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名称的变化显示的是工坊的功能和定位的拓宽,非遗工坊不仅是巩固脱贫成果,带动乡村地区人群就近、灵活就业的有效载体,还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知》提出,“把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乡村是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乡村振兴工作非遗不能缺席,非遗参与乡村振兴是应有之义。非遗工坊能够直接让民众实实在在的受益,能够提升民众的自信。尤其是乡村留守的妇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益,切实提升了家庭地位,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传统工艺类非遗与人民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工作实践中,乡村地区的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依托其所持有的技艺,通过生产劳动实现手艺价值,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从昔日一个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网红“银匠村”,这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推动密不可分。通过政策的利好,让这些银匠回村开设自己的工坊,将非遗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等等,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带动了麻料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良好的风气吸引了年青人回村,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新农村景象。

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入手。如果没有产业,人是留不住的,其他的发展也会缺少支撑。因此,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是抓特色文化产业,而非遗工坊就是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知》提出非遗工坊建设要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以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为重点。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通知》明确非遗工坊的认定责任落在县域,切实打通非遗工坊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县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地区,与非遗工坊建设的联系最直接,也最了解工坊建设相关工作的情况,因此将认定的权限放在县级能最高效的推动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会让更多非遗工坊带头人和从业者享受到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县级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比如,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手工类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关补贴政策。比如,一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可能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享受生活费的补贴。比如,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可以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承者是重中之重。《通知》提出,培养优秀带头人。推动将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早在2015年,非遗司就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研培计划,利用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重点帮助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在研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零技能的乡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传承群体是培训的重要对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把一项技能从头到尾地教给贫困地区的民众,从而帮助他们通过技能实现就业。

截至2021年底,各地累计举办各类研培班近1000期,培训学员3.8万余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共覆盖传承人群超过10万人次,提高了传承人群的传承发展活力,也充分调动了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涌现出了很多另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传承人,比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青海省互助县土族盘绣传承人苏晓莉、贵州省松桃县苗绣传承人石丽平、四川省马边县彝族刺绣传承人乔进双梅,他们是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优秀代表,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苏晓莉依托土族盘绣成立了非遗工坊,辐射带动当地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土族盘绣生产。石丽平依托松桃苗绣成立的非遗工坊,助力易地搬迁户在内的4000余人参与苗绣生产。乔进双梅依托彝族刺绣成立的合作社累计带动800余人通过彝绣生产实现年增收超过8000元。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传承活动作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最重要内容。非遗工坊在发挥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同时,还要体现非遗保护的主责主业。在每年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中,对于传承人所开展的传习工作有明确要求,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传承人把所持有的技艺传授给了多少有需要的民众。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融在血液里的,就像树木有了阳光雨露就能蓬勃生长。王晨阳表示,“我们要相信人民的创造力,非遗工坊带头人通过技能培训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而贫困户在参与非遗工坊生产的过程中也传承了传统的技艺,扩大了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这也是非遗工坊所独具的生命力。”

“十四五”期间,非遗工坊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带头人,不仅在非遗保护传承上带头,也要在带动就业生产、管理经营非遗工坊方面带头。文化和旅游部鼓励各地探索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新路径、新方法,激励这些优秀带头人能够在乡村振兴中的发挥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推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社会认同感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欣赏、购买、使用非遗产品的意愿日益强烈。《通知》中明确提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拓展销售渠道”,以及“做好宣传推广”。

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特别是脱贫地区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而产品销售是让传承人群通过参与生产实现收益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让非遗工坊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为非遗工坊搭建平台、拓展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

在产品设计上,各地通过与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合作,为非遗工坊引入优质设计资源,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帮助非遗工坊提升产品品质和设计水平。“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制订非遗工坊产品目录、支持各地开展线下销售活动、支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方式,多措并举帮助非遗工坊带头人、相关企业和单位拓展销售渠道,让广大传承人群的手艺价值得以实现,让脱贫地区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让更多非遗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2022年“非遗购物节”将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举办,各参与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为重点开展活动,让人民群众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记者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非遗工坊建设优秀案例评选和发布工作,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讲好非遗传承人和产品背后的故事,充分挖掘、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非遗工坊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通过一个个非遗工坊的建设,实际上是推动了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的队伍当中来,这一方面扩大了非遗的传承群体,激发了他们传承的热情和创造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通过非遗工坊促进了乡村地区文化与产业的双促进。这样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起了“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的试点活动,探索以文化为切入点助力世界遗产地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路径。因此,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非遗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选取了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和赤水市作为试点地区,充分运用松桃苗绣和赤水竹编等传统技艺,帮助当地利用传统手工艺为贫困群众,特别是妇女和残障人士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性别平等。经过3年的积极工作,松桃、赤水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已有数千名相关从业者从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获益,不仅增强了可持续生计能力,也提升了对本地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部分优秀实践和案例也被列入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报告和国别报告中,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减贫计划的作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目前,加入《公约》的一百八十个国家中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也希望能够学习借鉴中国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愿意分享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和方案,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二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支持,也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动力之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视野,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促进新时代乡村的全面振兴。

巩固党在乡村基层执政的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表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的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鼓励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记住使命,与众多农村大众共同努力,建设美丽的乡村,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志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坚持与大众密切相关的优作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不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民务实践风格,获得更深的政治认可。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采转化为精神动力,坚持抓住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强大的战斗要塞。三要密切关系到基层党群的干部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牢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群众感情,实践群众路线,掌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发展。

提高大众工作能力,密切关系基层党群,巩固农村基层党的统治基础。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文化以红色革命之路、红色革命传统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首先,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本质上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在空间布局、线路布局、产品开发、品牌形象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内涵的挖掘。激活文化基因,重视内涵挖掘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三要重视职业状态的融合。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应重视与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合作,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促进元素跨境配置与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文化创造性、红色教育、乡村民宿、旅游农业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利益,促进乡村产业繁荣。四要关心大众的利益。要始终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立足点和落脚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加强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完成。

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人民随着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稳定增收。

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管理中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伴随革命而产生、形成、逐渐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包含丰富的道德建设正能量。红色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市民道德建设。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任务要求,积极打造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引导乡村社会价值追求。二是利用红色文化提高社会管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整合功能。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管理中,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三要利用红色文化滋养社会心情。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红色文化包括公众无私、自强、乐观的精神气质。在乡村社会变革的发展过程中,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私、消费主义、奢侈等不良社会心情,依靠红色文化培养公共理性精神,培养自尊心、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情。

创造具有红色基础的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宝贵的财富,也是创造美丽人居环境的重要优势。分布在乡村的红色文化革命遗迹等物化形态,寄托着乡村人对革命前辈的无限悲哀。

已经成为乡村精神的象征。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辅相成,增加了美丽乡村文化的厚重感和生态灵性。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在区域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中,要普查红色文化资源,确定一些需要修复和保护的红色文化遗迹,作为建设红色乡村的重要内容。第二,制定村庄规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加快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实现人民财富、生态美的统一。第三,创造红色公共空间。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区民族特征。围绕红色革命遗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红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作为村庄的红色标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中,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究竟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绝大多数党员都工作和生活在普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就应该立足于普通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作出表率,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就是发挥出了党员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党员对党组织的依附关系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利益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关系。党员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一分子,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政治、物质、精神利益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党员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有时难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学习,坚持世界观的改造,就会导致党员意识弱化,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组织党员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总书记讲话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对照党员标准,认真进行剖析,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一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党能领导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自觉地把党的最高纲领和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着眼当前、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岗位没有贵贱之分,再好的岗位也没有贴上任何人的名字,优胜劣汰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不同的岗位上,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干出业绩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三是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作为一名党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搞好创新服务。

1、珍惜岗位,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找准了自己的岗位,明确了本职工作责任、确立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工作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狠抓工作落实。并能够针对自己工作的特点,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出击,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

2、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做为一名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奉献的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情。许多时候,大家总觉得对先锋模范作用有很高的要求,其实不然,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此时就要求我们世俗的观点少一点,理想的情怀多一点。实际上,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差别也许就是那么一点,你比别人多一份信仰、多一份为理想奋斗的实际行动、多一份付出、多一份奉献,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体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牢记宗旨,搞好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每一名党员都应牢记宗旨,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服务。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作为一名党员,要将服务意识贯穿到自己工作和生活当中,想事情、干工作,都从这个意识出发,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群众从内心的拥护和信赖。

1、要提升道德境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客观的看待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腐败现象和社会问题,立足本职,为民、为社会、为集体多做贡献,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作用。

2、要磨炼正确的心态。极力克服眼高手低,说功强,做功差,对人严,对己松等各种不良风气,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岗位工作中。

3、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要好高鹜远,心浮气躁,不要讲排场比阔气。看淡权力、地位和利益,抵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惟有“心静自然凉”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总之,党员能否发挥真正的作用,是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平凡孕育着崇高,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每位共产党员都要站在维护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塑造自己的党员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党的威望,永葆党的青春活力。我们的远大理想才能实现。

陕西省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56个贫困县(区)都脱贫摘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完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更大的飞跃是我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办法。在陕西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从物质层面看,截至2019年底,全省118个市、县(市、区)共有2025处革命遗址,可准确证明属于原来的遗址,有保护利用条件的革命遗址有1959处,其中相当部分分分布在许多乡村。从精神制度层面来看,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精神、事迹、优秀的传统、优秀的作风等遍布三秦大地,鼓励我们不断前进。保护、活化和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实践五个坚实,提高乡村经济,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加强遗产保护利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通过挖掘红色文化遗产,从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传承的力富乡村文化。第一,以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等形式对遗产从党史、文物、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大重要事件发生地、人物事迹、制度传承等整理和调查。第二,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定级,制定不同级别的研究保护政策,特别是对重要、濒临破坏、失传的遗迹、证人、纪念物等加快修复、制作文件、加强保护,为乡村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国内同时发生事件的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库,构建现代科技视野下乡村文化的大体系。第四,发挥乡村文化事业单位和人才作用,结合乡风家风建设、乡村史修订完善,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流传在乡村的红歌、故事等,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推进红色文旅融合,激发乡村经济动力。产业化活力注入是红色遗产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2018年文旅融合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延安精神为核心,打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带绿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例如,红军跨境遗址群,地理跨度几乎涉及全省,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已经建立了一些红军过境纪念馆,开展了人气小路、战时场景模拟团建等文化旅游形式的活动,开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型。第一,尽快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六大融合等发展途径.第二,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社会资本注入模式,引进有感情、负责的旅游企业,以整体、大项目、大产业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围绕研究、采摘、颐养、度假、出版等多个领域,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创造新的乡村振兴经济增长点。

扩大红色文化教育,吸引乡村人才聚集。实践证明,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对党员干部、人民大众进行教育训练是可行有效的。在乡村振兴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表现革命精神,讲述新时代消除贫困的故事。第一,对具有红色文化遗产的乡村和地区整体规划,提炼精神内涵,引进高层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革命传统教育。以专题讲授、现场教育、情景剧等多种方式,使参加者融入其中,使红色教育进入大脑、入心,表现出高度的参加性和深刻的理论性,表现出特色的训练效果。第二,扩展到红色出版、红色艺能、红色电影等多个相关产业部门,还可以与月光经济等结合开展夜间红色文化活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和人才,以红色文化遗产为依托,建立红色教育体系,吸引与之相关的各类人才,包括管理型、技能型、学术型等核心人才,人才聚集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其为主,能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聚集,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多角度、多层次发展。

加强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环境质量。环境提高是乡村管理的重要方面,以红色文化遗产辅助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提高乡村居住性和整体风貌。第一,对于具有红色遗产体积大、意义重大等特点的乡村,根据小而精的原则,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城镇,照金红色旅游城镇是我们探索的成功案例。第二,对于红色遗产相对分散或不能单独构成系统的乡村和地区,紧紧围绕纪念馆、展览馆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标准,建设辅助基础设施,包括绿道、自营营地等建设,推进公共卫生设施、文化设施落地建设,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要创新理念、大胆探索、科学规划,推动陕西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乡村振兴。

通过学习网络课程,结合工作实际,现就高校基层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高校基层党员队伍整体政治觉悟高,模范作用好,工作积极主动,特别是在重大任务等时机,党员骨干总能冲在最前面,扛红旗、争第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部分党员先锋作用不够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化”:

一是角色意识淡忘化。有的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有的记不住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有的对党的历史和传统学习不够、知之不深。

二是工作标准一般化。有的工作状态不好,干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的去;有的接受任务讲价钱,完成任务打折扣,份外工作能躲就躲、能推则推;有的抓工作等靠依赖,自我加压、自我锻炼意识不强。

三是自身形象群众化。主要表现在:有的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不严,把自己等同于一名普通群众;有的模范作用弱化,先进性意识不强,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站不出来,危难时豁不出来,思想觉悟、奉献精神有时还不如普通群众,甚至有的纪律观念淡薄,违规违纪,严重损害了党员形象。

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不够。在教育方面主要是对党员的培训缺少全程跟踪,部分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前后标准不一,该有的教育培训落实少了。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把个人能力素质放在第一位,对思想的把关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党员虽然程序上入了党但思想上离党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方面,主要是从严治党力度不大,对党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有的不注重发挥组织功能作用,以行政代替组织,以领导代替支部,对一般党员“不善管”、对干部党员“不会管”、对同级党员、老党员“不敢管”,导致个别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

对此,我感到:一是严格入党标准。完善谁培养谁考察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加强对预备期的考察,把好入党思想关,从源头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二是抓好系统教育。加强党史的学习教育,加强党章和“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增强党性教育效果。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内仪式感召作用,及时佩戴党员徽章。俗话说,“党徽一挂,责任重大;身份一亮,做出榜样”。要求党员佩戴党员徽章,就是要让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亮明身份,不仅能增强共产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更能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刻刻要以共产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不仅要统一规划,还要有突破的精神,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和探索。在我区,许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只有激活承载着许多红色文化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红色记忆,激发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突破。

产业是动力。紧扣本身红色文化优势,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唱响红色文化歌曲,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拓展红色文化产品,创意运用红色旅游发展形势,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我区许多乡镇红色资源丰富,各地应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优势,致力于建设以红色要素为主体的特色城镇。根据地区科学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计划,从挖掘整理、修理保护、线路计划、景点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制定顶级设计,共同实施红色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形成红色旅游拳品牌。

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的专家是传播和开发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素质优秀、业务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是推广红色文化的关键。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充分支持,保障红色文化员工在职培训。同时,鼓励红色文化乡村地区村民宣传红色文化,给红色文化领域特别贡献的优秀人才奖励,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热情,为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核心。传统的红色文化很难吸引当今消费者,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中心的新兴消费者群体的关注,动画、动画、歌曲等多种形式符合这部分人普遍对时尚感到敏锐的心理特征和对新鲜感到好奇的审美心理。因此,可以尝试将经历风雨、沧桑的战场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使用的遗物等纪念物,以动画形象制作文化创造产品,形成红色创造产业,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街向国内外销售。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之际,根据集团党总支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现就如何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展开党性分析研讨:

1、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先锋战士,必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广大党员在履行职责时要有精神奋发、力求进取的气概,养成和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要有励精图治、勇往直前的气势,炼就保持共产党员的昂扬锐气;要有光明正大的作风和大公无私的气节,树立和保持共产党员的浩然之气。

2、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在于贯彻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思想上要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掌握一些指导当前社会实践的新理论、新概念,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不要使自己落伍于时代;二是要善于思考,摆脱旧框框的束缚,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新生事物;三是要勇于创新探索符合新体制运转规律的工作方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要求,用新的工作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带动群众。

3、要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显现。要实践党的宗旨,必须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争创一流的成绩。一要提高实践能力。多了解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走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努力成为把握社会动向、富有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二要提高办事能力。要勤于学习,精于业务,多思考,多钻研,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4、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只有保持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饶蚀的能力。如果党员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做艰苦奋斗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视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而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在保持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作风,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精神和务实作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图需名,不搞浮夸,兢兢业业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5、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严守党的纪律,就要讲政治,首要的方面就是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决维护中央的领导权威。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对党绝对忠诚,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按照党章的要求,时刻对照、检查自己,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性意识,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用人格力量去感染他人,用先进的事迹去辐射社会。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积极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辖九镇一办,全县人口40万,农村人口8万多,耕地面积70万亩,主导产业有苹果,生猪。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的持续引导,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作物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大棚蔬菜,花椒,樱桃等产业不断扩大,带动部分农户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9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速9.5%。

1、全县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沟北种植业以中晚熟苹果为主,辅助有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沟南以梨、桃、葡萄等杂果类为主,其它大棚为辅。县中以经济大棚为主。但纵观全县产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很少。三是规模化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五是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

2、乡村人才较少,制约着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县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乡村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3、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朴,乡村文化底蕴正在流失,人的思想不能跟时代所要求的同步,对推动乡村振兴是极为不利的。

4、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较大,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作风守旧,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加之未脱贫人口多为无劳动能力、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为主的深度贫困群体,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社会兜底任务较重。

5、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并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倾力打造具有澄城特色的“农”字号食品品牌。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人才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合理制定实施村干部培养规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弘扬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改善邻里关系,净化乡村风俗,发展新乡村文化,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新局面;二是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四是抓好“三治”: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村民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制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点。强化扶贫治理,提高扶贫质量,让农民富起来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治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实现乡村从“熟人社会”到“规矩社会”的转变。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四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来为大家讲一堂党课,主题是:迎接考验,抢抓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彰显组织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鲜明态度,也表明了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准确概括,同时也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二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三是农村基础实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五是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就当前全乡工作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以及重点项目推进等息息相关,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仗,顺利实现区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确保到2020年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淘宝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当前,村“两委”换届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党支部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表率作用。农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就是服务群众,要把上级规定的一些好政策、好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脚踏实地帮助困难群众增强造血功能,为乡村发展出力又出功。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支部带头人;以责任使命为主题,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更加凸显农村党支部引领地方发展的主导地位;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方式,用为民服务来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成为村民群众的当家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仅要让群众实现物质富裕,还要达到精神富有。为此,农村党支部应以开展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评选“最美人物”、“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主观意识。再则,还应重视日常矛盾的排查与化解,支部牵头,鼓励党员干部“家访”,排查处理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村居。

再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要“指挥”得当、不偏不倚,努力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在人才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后备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留下来、稳定住,为乡村发展凝聚前行动力。在村级综合治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村党支部为中心、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推动形成“合作共治”的良好局面。

乡村要全面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奉献,离不开党员干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好干部的价值追求、行动方向。基层党员干部往往是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肩上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唯有始终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威信才能真正树起来,党的战略部署才能顺利推进。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知进知止的人。党员干部应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知进知止。在勇于处理他人不想做的棘手事、敢于担当负责的同时,绷紧纪律这根弦,坚守底线;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存在冲突时,能够果断舍弃个人利益,不计名利得失、甘于奉献牺牲。

新担当新作为,更要争做带头人。基层党员干部就像大树的树根,深入群众中,扮演着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桥梁的角色,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吃准,并宣传到每一个角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深入群众,自觉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楷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起示范表率作用。

同志们,乡村振兴既是一项轰轰烈烈的历史性工程,也是一项涵盖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件件润物细无声的具体工作,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考”,我们只有用心工作、担当作为,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才能向党和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才能诠释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

谢谢大家!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五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来为大家讲一堂党课,主题是:迎接考验,抢抓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彰显组织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鲜明态度,也表明了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准确概括,同时也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二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三是农村基础实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五是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就当前全乡工作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以及重点项目推进等息息相关,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仗,顺利实现区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确保到2020年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淘宝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当前,村“两委”换届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党支部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表率作用。农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就是服务群众,要把上级规定的一些好政策、好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脚踏实地帮助困难群众增强造血功能,为乡村发展出力又出功。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支部带头人;以责任使命为主题,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更加凸显农村党支部引领地方发展的主导地位;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方式,用为民服务来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成为村民群众的当家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仅要让群众实现物质富裕,还要达到精神富有。为此,农村党支部应以开展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评选“最美人物”、“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主观意识。再则,还应重视日常矛盾的排查与化解,支部牵头,鼓励党员干部“家访”,排查处理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村居。

再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要“指挥”得当、不偏不倚,努力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在人才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后备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留下来、稳定住,为乡村发展凝聚前行动力。在村级综合治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村党支部为中心、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推动形成“合作共治”的良好局面。

乡村要全面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奉献,离不开党员干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好干部的价值追求、行动方向。基层党员干部往往是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肩上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唯有始终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威信才能真正树起来,党的战略部署才能顺利推进。

新担当新作为,要做知进知止的人。党员干部应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知进知止。在勇于处理他人不想做的棘手事、敢于担当负责的同时,绷紧纪律这根弦,坚守底线;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存在冲突时,能够果断舍弃个人利益,不计名利得失、甘于奉献牺牲。

新担当新作为,更要争做带头人。基层党员干部就像大树的树根,深入群众中,扮演着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桥梁的角色,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吃准,并宣传到每一个角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深入群众,自觉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楷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起示范表率作用。

同志们,乡村振兴既是一项轰轰烈烈的历史性工程,也是一项涵盖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件件润物细无声的具体工作,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考”,我们只有用心工作、担当作为,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才能向党和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才能诠释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

谢谢大家!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六

坚持育用结合,将优秀年轻干部调整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一线锻炼,让干部经受急、难、险、重工作的“洗礼”,注重干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升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依托枫香溪会议会址党校阵地,开设干部培训课堂,推进新时代基层干部培训走深走实。今年以来,枫香溪镇选派驻村干部50余名,自主开展教育培训20余场次。

建立乡村两级后备干部台账,注重干部日常考核、经常性考核和近距离考核,通过定期实地走访、座谈调研,既看干部平时“一贯”表现,又看其关键时刻的“担当作为”,随时掌握干部政治素质、思想动态、工作实绩。围绕县委中心大局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干部经验经历、专业特长,合理给干部下任务、压担子,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多途径历练,培养锻造一支实干实绩型干部。

坚持“严”字当头,着力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严格落实上下班签到制度、请假制度,注重将工作纪律与工作效率结合起来,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效益,提高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识。同时,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结合起来,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实惠。针对考核较差的干部,镇党委加强教育培训,采取一对一帮带的方式,促进干部转化提升。

突出党和国家事业需要、因事择人,枫香溪镇为各站、股、室结构功能精准把脉,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综合考虑干部的专业、经历与岗位匹配度。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工作,把精通“三农”工作的干部用起来,把善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干部选上来,把具有群众基础的干部拉进来,让有能力的干部在自己擅长的“剧场”上发光发热。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七

陕西省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56个贫困县(区)都脱贫摘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完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更大的飞跃是我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

***总书记指出,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办法。在陕西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从物质层面看,截至2019年底,全省118个市、县(市、区)共有2025处革命遗址,可准确证明属于原来的遗址,有保护利用条件的革命遗址有1959处,其中相当部分分分布在许多乡村。从精神制度层面来看,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精神、事迹、优秀的传统、优秀的作风等遍布三秦大地,鼓励我们不断前进。保护、活化和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实践五个坚实,提高乡村经济,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加强遗产保护利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通过挖掘红色文化遗产,从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传承的力富乡村文化。第一,以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等形式对遗产从党史、文物、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大重要事件发生地、人物事迹、制度传承等整理和调查。第二,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定级,制定不同级别的研究保护政策,特别是对重要、濒临破坏、失传的遗迹、证人、纪念物等加快修复、制作文件、加强保护,为乡村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国内同时发生事件的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库,构建现代科技视野下乡村文化的大体系。第四,发挥乡村文化事业单位和人才作用,结合乡风家风建设、乡村史修订完善,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流传在乡村的红歌、故事等,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推进红色文旅融合,激发乡村经济动力。产业化活力注入是红色遗产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2018年文旅融合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延安精神为核心,打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带绿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例如,红军跨境遗址群,地理跨度几乎涉及全省,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已经建立了一些红军过境纪念馆,开展了人气小路、战时场景模拟团建等文化旅游形式的活动,开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型。第一,尽快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六大融合等发展途径.第二,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社会资本注入模式,引进有感情、负责的旅游企业,以整体、大项目、大产业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围绕研究、采摘、颐养、度假、出版等多个领域,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创造新的乡村振兴经济增长点。

扩大红色文化教育,吸引乡村人才聚集。实践证明,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对党员干部、人民大众进行教育训练是可行有效的。在乡村振兴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表现革命精神,讲述新时代消除贫困的故事。第一,对具有红色文化遗产的乡村和地区整体规划,提炼精神内涵,引进高层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革命传统教育。以专题讲授、现场教育、情景剧等多种方式,使参加者融入其中,使红色教育进入大脑、入心,表现出高度的参加性和深刻的理论性,表现出特色的训练效果。第二,扩展到红色出版、红色艺能、红色电影等多个相关产业部门,还可以与月光经济等结合开展夜间红色文化活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和人才,以红色文化遗产为依托,建立红色教育体系,吸引与之相关的各类人才,包括管理型、技能型、学术型等核心人才,人才聚集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其为主,能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聚集,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多角度、多层次发展。

加强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环境质量。环境提高是乡村管理的重要方面,以红色文化遗产辅助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提高乡村居住性和整体风貌。第一,对于具有红色遗产体积大、意义重大等特点的乡村,根据小而精的原则,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城镇,照金红色旅游城镇是我们探索的成功案例。第二,对于红色遗产相对分散或不能单独构成系统的乡村和地区,紧紧围绕纪念馆、展览馆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标准,建设辅助基础设施,包括绿道、自营营地等建设,推进公共卫生设施、文化设施落地建设,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要创新理念、大胆探索、科学规划,推动陕西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近些年,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主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乡村风俗文化的传承、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充分发挥非遗的应用价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看,维系着人们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振兴传承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使命,非遗是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和核心,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大环境推动下,如何加快非遗产业的发展速度,为非遗产业中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棘手且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经济发展脚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全面发展特色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灵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扩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向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全面倡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1]。利用非物质文化产业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属于目前乡村振兴的一大主要特色,凸显出当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非遗文化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形态会与当地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者社区的文化表演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造出附属于当地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不仅包含当地的文化精髓,而且还与文化脉搏和生活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保护,可以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可以凸显出乡村所具的独特内涵,从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气象,更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2]。举个例子,在广东省马东村,“永春拳”作为非遗项目逐渐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中,通过利用非遗文化的优势凸显我国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在加快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提高对非遗产业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文化与乡村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全面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水平,提升工艺质量,利于形成集品牌、特色、形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能够全面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利于带动乡村居民共同致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3]。近些年,各个地区都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新型产业模式,希望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引领者。无论非遗与民宿的融合还是非遗与旅途的有效的结合,都将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高,仅仅依靠单一的山水资源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乡村产业正在向品牌化的方向转变。非遗产业的出现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实现乡村产业融合性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可以充分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可以使乡村振兴融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的加速时代发展的进程[4]。例如:山东省潍坊市以纸扎风筝作为当地城市的品牌形象,基于风风筝打造山东省的“非遗文化纸扎”产业化品牌,可以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且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传统非遗民间工艺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文化产业助力扶贫目标能够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当地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一个基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多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转变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色文化的发展路线为主,为打造新时代特色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打造独特化的乡村文化品牌,利于稳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力,滿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九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持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期实现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目标,凤凰社区高度重视,把红色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抓好红色劳务输出工作。

一、抓实抓细建立台账。

一是利用春节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邀请务工返乡人员到社区参与“务工返乡人员座谈会”,介绍公司的招聘条件、工作待遇保障等相关事项,鼓励参会代表勇于走出去,提升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争做村寨务工致富带头人,传教自身务工经验,带动亲朋好友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共同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二是对有外出务工意向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

二、用心用情宣传政策。

一是利用微信群、广播进行宣传引导。组织人员使用微信群、社区里的大喇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进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进行宣传引导。由挂钩村领导牵头,带领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走访,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要普及劳务输出的好处,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断加大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措施,使劳务输出工作更加响亮。三是对有外出务工意向人员做进一步的政策宣讲,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在外安心工作,提高群众外出工作有了很大热情。

三、

落实输出人员工作。

目前,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动员,确定通过“红色劳务”转移就业人员有10名。实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就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区将跟踪服务全过程,解决好“有保障”的问题。加强信息传递,及时发布劳务用工信息,向有就业意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定期将用工企业信息推送给群众,做好相关组织输出和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加强用工信息宣传,让劳动力全面了解企业所在地、薪酬待遇等信息。社区将及时跟进在外务工人员动态情况,了解他们在外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难和问题,适时加以思想引导,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下一步,凤凰社区将强化精准理念,树牢系统思维,持续做好党建促就业,转移促增收工作,提高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细则。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范文范本篇十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内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属异曲同工之妙。广袤大地上,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已经不再饱受饥寒之苦,如今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将会走上一条愈来愈幸福的道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