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相关论文范文 佛教戒律相关论文范文大全(3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07:25:23 |
  • ZTFB |
  • 7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佛教戒律相关论文范文(推荐)一

玉佛苑,是国家首批aaaa级风景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三面环上,一面临水,以玉佛阁为主体,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方丈楼等组成,融宫殿、庙宇、园林建筑风格于一体,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玉,生成于18亿年前,人类使用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万-3万年前,人们视玉为神奇,玉也渐渐成为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佛苑融玉文化和佛文化于一身,博大精深,举世无双。

天王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殿,重檐歇山式顶,殿中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法王,全部以整体岫玉雕刻而成。

往前走就是玉佛苑的山门广场,广场正前方两侧矗立着钟、鼓二楼,局左侧的为钟楼,高15米,由方形观光台和八密重檐式上层结构组成。1999年,为迎接新世界的到来,玉佛苑设计铸造了重5吨的青铜大钟,称“世纪钟”。鼓楼的建制与钟楼保持一致,内置2.8米的大鼓,为东北之最。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玉佛苑三洞式山门,山门由城墙和阁楼组成。中间的是空门,是修行的人走的门;左面的是“无作门”,是许愿时走的门;右面是“无相门”,是还愿时走的门。

请大家抬头看,山门上方悬挂着九龙金匾“玉佛苑”三个字,并且在山门城墙的四面有240组双面浮雕汉白玉雕花栏板。再看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姿态威武昂首立于山门前,日夜守护着玉佛苑。

请大家随我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御路。御路是古代宫廷中特有的路,每逢皇帝上殿时,都要坐在轿子里,由众人抬着通过这条专用通道,故称御路。玉佛苑内共有三条御路,另两条在玉佛阁前后,每条御路有3条龙,3条御路共9条龙,有“九龙捧圣”的含义。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玉佛苑的主体建筑玉佛阁,也叫大雄宝殿。在佛教中,“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功德无量的意思,玉佛阁高33米,有佛教33天之意,内部结构分为三层:一楼为礼佛区,是游人瞻仰和礼拜玉佛的地方;二楼为观佛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玉佛;三楼为观光长廊,可凭栏远眺鞍山市内景色。

进入大雄宝殿,我们看到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玉佛。这尊玉佛是重达260.76吨的巨型玉石,由120名工匠,历经18个月雕刻而成。大家请看佛祖右肩膀上的白色花纹,可以看出是汉子“法”,我们由此联想起了佛法无边,这个奇观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添加。

玉石王背面雕刻的是渡海观音,观音脚下踩着的动物是龙头鱼尾的鳌,相传鳌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在海中兴风作浪,扰乱百姓生活,被观音制服后踩在脚下,成为渡海观音的工具。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观音菩萨手中拿着的净水瓶也是由三种颜色构成的:瓶口是黄色,瓶颈是浅绿色,瓶底大部分是深绿色,这三种颜色的搭配,就像瓶中装有圣水,彷佛观音菩萨随时要向我们播撒甘露。

玉佛四周悬挂4盏七彩莲花宝灯,比喻释迦摩尼现身的说法,灯高8米,直径1.8米,由三层莲花组成,在每一盏灯的最上方有“佛光普照,国泰民安”的鎏金大字,并且灯上装有上万颗天然水晶珠,总价值六十余万。

在大殿的上方还悬挂有各种佛教用品,将整座玉佛阁装点的古朴典雅,四壁上绘有释迦摩尼出生、出家、修行、成佛、讲法、涅槃的大型壁画。

各位嘉宾,玉佛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感谢您的光临,同时还请把玉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和朋友,希望您有机会再来!

精选佛教戒律相关论文范文(推荐)二

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3a级景区。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载西夏国师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别吉太后的灵柩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甘肃张掖大佛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精选佛教戒律相关论文范文(推荐)三

西千佛洞第4窟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