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需求分析的论文范文(精选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19:51:38    小编:ZTFB
最新需求分析论文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需求分析的论文范文(精选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9:51:38 |
  • ZTFB |
  • 7页

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总结不仅仅是对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过程的总结,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自省。接下来是一些把握发展机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一

风险是决定和影响寿险需求众多影响因素中的根本因素。保险公司正是通过把生命风险(死得太早或活得太久)开发设计成寿险产品出售给投保人来取得经营利润的。保险商品表现为确定的精神消费与不确定的物质消费(一种或有索取权,或期得利益)统一的特殊使用价值,而不确定的物质消费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分布一致。被保险公司开发设计成各种寿险金融衍生产品,一部分进入生产领域,如企业团体寿险、企业年金等保险保障类企业员工福利计划计人生产成本,而另外一部分则进入了消费领域,如居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消费,从而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再生产与精神再生产过程中。因此,可保的人寿风险是保险公司经营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保险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没有风险,就不会有保险需求,更不会有保险。

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保险需求量的大小。收入水平越高,社会对保费的支撑力越强,保险需求会增加。反之减少。但是,由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知,当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寿险需求会先增长,达到某种水平后则会出现下降。这就是越穷与越富的人保险需求反而低的原因。其次,由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知,保险满足的是人们对安全需求。收入水平增加,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以生存需要为主的单一消费模式转向消费多样化。在总消费中,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安全保障的需求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人们的这部分需求能被寿险所满足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再多的寿险需求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过多的寿险需求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负的边际效用。因此,在其它因素(比如人口)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收入增加,寿险需求会先随之增长,达到某种水平后甚至会出现下降。显然,尽管保费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正函数,但不是单增函数。

2.寿险需求收入弹性的特征。

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步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或由小康国家向富裕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收入的增长,保险需求也在增长,而且其增长幅度较大,即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零,尤其在临界点1(如图1),穷国变为小康收入国家的阶段,弹性系数值更大。因为在临界点1的左边,收入增长基本上用于生存消费,不产生保险有效需求;而在临界点1的右边,任何新增收入都会带来一定的保险需求。这就是处在经济起飞、转轨阶段的国家,保险需求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要快许多的缘由。现今世界上各国都处于临界点1与临界点2之间,如果说到达临界点2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超出了对安全需求的层次,而上升到了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了。如果社会物品极丰富后,实现按需分配,这样,商业寿险需求就趋向减少了。

保险业发展所处阶段、市场结构特征和产品丰富度有着高度关联,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寿险产品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常常取决于市场发育的阶段。在保险业发展初期,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寿险公司较少,产品单一,如垄断市场,保险需求在短期内释放,消费者饥不择食,需求量较大,很难分清优劣,寿险产品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将不太明显。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市场主体增多,寿险品种丰富多样,如垄断竞争市场。此时消费者比较成熟,产品丰富度就成了一个影响因素。

首先,从风险管理功能角度看,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任何其它风险管理工具都是其替代晶。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管理总是会选择成本最小而保障效用最大的方法。尽管避免风险无疑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方法,但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当风险事故所能造成的损失不是很大,影响不是严重时,选择保留风险则可以降低成本,因为通常收取的保费总是大于期望损失的。比如感冒发生频率高,损失(所需医疗费用)较低,可以在时间上自然分摊其损失,并等于期望损失,因此,保留小型风险可以降低成本。但对于损失大影响严重的风险,保留风险就是不可行的了。预防和抑制都是减小风险发生概率或损失程度,而并未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对于转出风险方无疑成本最低,但它要受到合同条款的限制,而对转人方,仍然要对风险进行管理,比如公费医疗就是个人家庭与单位间的风险转移。而单位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运用科学的手段将风险集中处理,分散风险,化解风险,将大的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小的确定的损失,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确实是对风险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如单位委托保险公司举办团体寿险。

可见,对于风险管理手段来讲,替代品使得保险的潜在需求减少,但是对于那些难以避免的,损失较大、影响较严重的,难以转移给其他单位或转移成本较大的风险,在其他风险管理失效时,保险就成为科学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其次,从保障功能角度看,社会保险和商业寿险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可以减少人们对个人风险的担忧,从而减小商业寿险方面的需求。另外,在社会总资源一定,用于社会保险增多,用于商业寿险就必然减少。比如,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越多,商业保险自然少人问津。韩国学者kim曾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政府的人均社会安全和社会援助支出每增加100美元,则人均寿险保费要减少6.9美元。

总之,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人们就不愿意多花钱自己购买商业寿险。相反,人们就不得不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不足的部分补充。最后,从储蓄投资功能角度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加剧,引发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和保险市场伺的互动,兼具储蓄、投资、理财和保障等多种功能的寿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如子女婚嫁教育险与教育储蓄存款、证券开放式基金与投资连结保险等,吸引大批投资欲望高的消费者。可见,在人们追求资金保值增值,寻求资金投资收益比寻求保险保障更强的今天,金融产品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对保险需求产生了强大的替代效应。

另外,保险是金融产品中唯一具有转移风险功能的产品。保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初期当个人资产积累不足时,对遭受损失的个人给予的补偿(见图2)。在初期,当个人资产积累有限时,保险的保障功能比较突出。而当拥有一定的资产(如在保额以上)的水平时,个人可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保险保障作用就降低了,对保险的需求则会降低。随着金融资产变现能力提高,对保险的替代作用也越强。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也决定了个人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其对风险转移的需求。

3.互补品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任何与寿险需求成同向变化的保险产品,都是寿险的互补品。互补晶越多,寿险需求就越强烈。比如,附加险需求增加会导致主险需求增多。住院附加险需求增加会导致医疗险需求增多。其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它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效应越大,反之相反。另外,保险与储蓄产品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调,使得保险需求下降,储蓄需求上升。保单持有者通常将以保单抵押取得现金,或直接退保以取得现金向其他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投资。反之,利率下调,使得保险需求上升,储蓄需求下降,由于保险公司调整保单利率具有迟延性,人们通常会积极投保,利用时间差获得低价格高收益的保障。同时,由于利率调整,迫使各公司调整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推出新款保单,从而引起新旧产品价格的变化。如果遇到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又会推波助澜强化这种波动。利率上升将导致保险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利率下降,将导致保险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其产品丧失竞争力,需求下降。

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弱,保险行为就被动,反之则主动。在保险发展初级阶段,居民保险知识缺乏,甚至仍有些人不知道保险和保险产品,更不要说对保险合同的具体条款内容的了解。此时,只要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就能让潜在需求有效化。如采取营销体制创新,拓宽营销渠道,传播普及保险知识,让保险深入人心,则能显著增加保险需求。1992年引入美国友邦营销体制后,我国保险业以35%以上的年递增率的长期高速增长。保险营销员从无到有,十来年就发展到目前130多万人,是他们开拓了银行、邮政、网络、电话等营销渠道,以及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创新,是他们创造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奇迹和各种神话。当然,尽管最不受欢迎的营销手段是业务人员上门推销,但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产生业绩的主要手段仍是业务人员上门推销。

人口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人口总量是形成寿险需求的基础,众多的人口数量标志着潜在保险市场巨大。人口结构决定了寿险的有效需求及差异。现代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结构趋小及多样化的趋势,将带给商业寿险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在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一定时,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对寿险商品的需求也将上升。因为,寿命延长所造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也是一种风险,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一个人年老退休后生存的时间更长了,所需的养老费用也就更多了,那么,老年人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年轻时的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以对付活得太久的风险。

其次,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家庭成员越多,老幼相扶、相助和相养的功能就越大。在社会经济不很发达时,家庭则是最有力量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迁移的频繁,家庭结构的日益趋小和单一化,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人数较少,经济条件较好、家庭成员教育水平较高,而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助作用很有限,传统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减弱,以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化的办法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在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保险一定水平下,商业寿险就成为家庭未来保障方式的首选。

1.经济体制与政策。

保险业是社会经济政策敏感度很强的一个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将对保险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不同经济体制下,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商业保险需求差异就很大。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仅把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来,甚至还为其亲属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那时的商业寿险需求很小。市场化改革后,个人成为承担风险的主体,生老病死问题必须个人自己解决,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家庭的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就自然成为个人家庭寿险需求的必选。可见,体制变迁使承担风险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创造出来巨大的商业保险需求。

其次,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对保险需求影响巨大。如中国改革开放后藏富于民政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则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在持续提高条件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培育了较强的消费能力,大量中间层的形成,引起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中间阶层已是保险消费的主体。另外,如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对保险的需求。一是引起政府和民众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社会风险等风险问题的重视,并增加保险供给能力的投人。二是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从而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2.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人寿保险的需求。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国家年金、以企业团体养老保险的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为主体的企业年金,以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个人年金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确立,目前,已成为员工退休后生活质量能与时俱进的坚强基石。今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足部分必然要通过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解决。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化和发展改革经验看,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价值取向、法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各有差异,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广覆盖低保障的改革方向却是一致的。因此,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会刺激企业员工福利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商业保险的大量需求,为商业保险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3.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能左右保险购买行为,税收优惠政策会刺激保险需求升高,反之降低。通常做法是税法规定投保人所获得的保险赔偿金或补偿,免缴个人所得携,以及采取减免或延期赋税的办法来刺激对保险商品的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如对于企业交纳的团体保险费税前列入成本,对于个人用于交纳年金保险费的收入给予税收减免或延期至年金给付时征收。另外,国家给予那些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改革管理的保险公司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供给间接的刺激了保险需求。显然,税优政策对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好处是明显的,对企业和政府的好处更是长远的。

4.金融政策。

具有储蓄性质的人寿保险受金融政策的.变动影响较大,金融政策的稍微波动将影响到人们在保险商品与其他金融商品间的选择。这主要是通过利率的波动对保险产品价格的影响来影响需求的。在寿险产品定价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变量分别为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和预定管理费率。其中,各公司的预定管理费率基本稳定,而死亡率在生命表统一的情况下,这两个变量就是一定的,此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就成为决定寿险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当然,放宽保险资金运用限制,鼓励保险与证券、银行间的合作,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间的互动等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无疑也会使新型投资保障兼具的寿险产品比一般其它金融产品具有更多的波动性。特别是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影响寿险需求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机理更加复杂,需求也更复杂多变。

5.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巨大。如stalson把美国19世纪60年代寿险业的巨大发展归功于政府有力的产业引导。二战前,美国保险产业结构单一、国际化程度很低,是典型的内向型发展模式。二战后,美国采取了充分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政策和一系列产业引导的发展战略。因此,尽管美国的保险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到19世纪90年,美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而且还是世界六大再保险中心(百慕大、英国、德国、瑞士、法国)之一,保险产业十分发达。另外,韩国学者kim认为韩国60--70年代寿险业的飞速发展,并很快跻身世界寿险业先进国家行列的原因,也主要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国强制停办保险20多年,那段时期保险业发展倒退,有需求无保险,-恢复保险后,长期以35%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强调科学发展观后,中国保险业努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一系列既能满足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又有利于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不断出台,无疑对推动整个保险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6.法制环境。

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未来事件的承诺,如果寿险公司届时不能履行承诺,则被保险人不仅失去支付的保险费,而且也无法获得应该得到的保障。因此,大多数国家对保险经营的组织形态、财务状况等从制度和法律方面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监管,保证保险人合法经营,切实保障投保儿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如通过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度,把一些无竞争力的经营者排除在市场之外。对投资的限制能减小保险经营的风险,从而增加对保险的需求。

因此,法制环境的完善程度,如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企业的约束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等,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必然会使保险有效需求增加。另外,执法部门对保险合同纠纷的正确处理,甚至消委会和新闻舆论部门对公众的保险意识的正确引导,以及对不同保险公司的信誉及险种的评价和推荐的公正透明与合理化,均会诱发保险需求的扩大。

7.文化意识。

文化方面主要指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一个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影响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对所面临风险的管理措施,从而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多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改变来影响需求。这些影响因素内容十分广泛。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风险,提供保障,但不同文化意识下,保险需求差异较大。在东亚一些国家,由于居民崇尚勤俭和倾向较安定生活的文化意识,通常把保险看作储蓄保障工具。而同处在亚洲的一些中东国家居民,由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保险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此需求极小。西方国家居民由于祟尚个人自由和注重自我救济等价值取向,对保险需求较大。

不同文化程度者对风险和保险的认识不同,保险的平均购买份数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保险需求越旺盛,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对人寿保险需求敏感度较高,而迷信、愚昧的人可能相信神灵保佑,却不相信风险的客观存在,祈求神灵保佑则是其主要的风险管理办法。此外,在一个大的文化之中可能包括一些较小的亚文化群,不同亚文化群的人虽同属一种文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不同职业的人其保险需求不一样。从事危险工作的人们,可能比其他人更需要人身意外保险。来自相同的亚文化群体、相同的社会阶层甚至同一职业,但有不同的生活习俗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保险需求。

因为人们会面临着疾病、意外伤害、衰老等死得太早,或者活得太久的风险,从而带来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会构成家庭或个人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能增加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保险安排可使可能的经济收入下降或损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使个人心理得到安慰,实现安全保障。而获得的保险商品消费效用,也会强化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因此,在其它因素不考虑时,影响和决定保险需求的,是由人们对人寿保险消费需求心理所决定的。

尽管心理学发现每个人的风险偏好空间曲线的形态基本相同,但是会在不同的风险程度上达到风险偏好函数的顶点,即不同人需要不同的风险刺激。一些人只需较低的风险水平就能达到其风险偏好需求,而另一些人则需较高风险水平才能达到匹配的风险程度,显然后一部分人要比前者对风险的意识更趋冒险性。阿罗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好冒风险的“冒险型”、回避风险的“避险型”、漠视风险的“中性”。正是由于对风险的不同意识,才导致购买保险也分为偏爱、肯定、冷淡和拒绝等几种消费意识和行为,从而影响保险需求。进一步看,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意识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个人的心理结构是思维和性格倾向的成份组成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人们面临同样风险时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比如,攻击性和表现欲强烈的人对风险意识是好冒风险的,这些人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比一般人高,认为在低风险的决策中取胜的机会与一般人差不多,而倾向于冒更高的风险,才能感到心理愉悦。

其次,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也取决于前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的心理积淀,实质上是这些背景和外部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人人格心理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人格心理结构的过程是从社会定向的性格向个人定向的性格演变。比如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国人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传统的社会伦理,文化中的儒家训诫等等,使中国人的意志偏于过分的自抑、忍耐和保守,因此中国人对风险的意识大多数属于“避险性”。而美国人开放,敢于抗争和冒险等等,他们对风险的意识与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人们厌恶风险的假设是保险的潜在需求的主观前提,这是基于保险是以一个小量的确定的损失(保费)代替一个大量的不确定的损失。当保费等于损失期望时,选择保险的人属于风险中性者;当保费大于损失期望时,选择投保的人属于风险厌恶者。而一般公司收取的保费除用于损失补偿外还要提留公司利润和费用,因此,可以粗略地认为保费大于损失期望(这里我们忽略公司的投资所得,或者假设个人投资收益率与公司投资收益率相等)。所以,认为有保险需求的人一定是一位风险厌恶者。而风险喜好者,宁愿选择承受大量的不确定性的损失,甚至主动制造风险,如赌博。而保险的有效需求,其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饱暖尚不能满足,则不会有剩余社会产品用于补偿损失。因此,即使人们有风险意识,保险的潜在需求也不能转化为保险的有效需求。总之,人们越是厌恶风险的存在,越希望稳健的经营和安定的生活,保险的潜在需求就越强烈;相反,若越喜欢投机,喜欢刺激,往往保险的潜在需求越小。

此时,很难衡量某个因素与需求的量化关系。因此,在研究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时,即使该因素是影响保险的潜在需求,也只能通过研究其影响潜在需求心理行为而得到对有效需求量行为结果的影响。当然,通过排除经济因素的影响后,可估计其对潜在需求心理的影响力,而对保险的有效需求行为结果,可用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则很容易研究保险有效需求行为结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

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行为决定了保险潜在需求的存在。风险的存在是保险潜在需求的客观前提,人们厌恶风险的假设是保险潜在需求的主观前提。潜在需求是不以知不知道、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够通过保险手段来化解风险为基础的,而是以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与评价为基础的,保险意识则是将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动力之一。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要用保险来化解风险,但其自身对保险的潜在需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此时其较低的保险意识就成为了阻碍保险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说,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风险认识、预测和处理的水平,决定着人们是否有用保险手段来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行为。当然,由于保险消费者社会地位、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不同,对寿险需求的行为表现也相应不同,在需求心理行为上的差异也很大,根据需求心理行为表现的差异可将个人投保人分为三大类。

1.满足基本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特征是交费相对较低,获得保障为主,希望保险手续简便、交费方便可靠、理赔容易迅速。这类寻求基本利益的投保人与保险公司打交道时,对保险服务的需求是被动接受的,只要方便、规范、高效就行。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70%。

2.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特征是投保人有一定社会地位,个人收入和文化修养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比较理智,希望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这类投保人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对险种搭配的灵活性,保障范围的适用性有明显的需求偏好,对保险的服务行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介于被动与主动之间。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20%。

3.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心理行为表现。

由于他们事业有成,收入颇丰,保险意识强,对个性化服务较重视,保险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保险、证券、银行、信托等到综合金融服务,对保险服务十分挑剔,特别需要综合-的保险产品组合设计服务,强调自我,要求优质服务和保密要求,属于主动型投保人。这类投保人约占总数的10%。

保险产品是为解决投保人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设计的,因此,对未来面临怎样的风险的预期就直接影响到其保险行为心理。如保险需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取决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预见性。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良时,对当期的寿险产品购买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对当期寿险产品的购买。在实际中,保险价值通常是以保险标的在保单生效时的市场价值或账面价值确定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保险标的市场价值会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使原先足额保险成为不足额保险。被保险人对价格上涨的滞后反映可能使其不能及时增加投保,从而使保险的有效需求下降。这在一些长期性寿险尤为突出。另外,通货膨胀常使消费者陷入某种“货币错觉”之中,消费者会发现收入增长更快于价格的增长,以至于在消费者看来通货膨胀似乎表现为工资相对于价格来说提高了,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包括保险)的消费水平将会提高,反之亦然。一般来说,大的投保部门,如团体寿险,由于熟知经济形势而较少发生货币错觉。但一些小的消息不灵通的家庭个人投保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通货膨胀的预期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会强化人的风险意识,尤其对那些拿固定工资收入者,往往对工资会继续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或对未来社会保险所保障的最低生活费收入的购买力感到担忧。风险感受的增强会促进消费者对保险的购买需求,尤其是某些能够部分抵消通货膨胀风险的保险商品,如可分红的年金保险,与消费指数挂钩的年金保险等,将得到特别欢迎。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二

我们随机调查了男*18人,女*23人分别占总比例的和。其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总比例的,18岁---24岁的为,24岁---30岁的占总比例的,30岁以上的为。

您平常有吃口香糖的习惯吗?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这些人群中,的人是有吃口香糖的习惯,而且是常常吃;的人是偶尔吃口香糖,还有的人是没有吃口香糖的习惯,半年都不会吃一次。

我们发现有的人在过去一个月里面是有构面过益达口香糖,还有的人是没有的,其中对此感到不清楚的消费者占总比例的。

您平均一个月花多少钱购买口香糖?

的人是花10元以下,花费在11---20元之间的占总比例的,21---30和30---40元之间以及50元的消费者们占总比例的。

如果突然想吃口香糖,您一般选择什么牌子?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三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为开发区人流、物流的聚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房地产市场仍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诚信机制,违规开发、广告虚假、面积“短斤缺两”、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房地产市场既是工商执法的重点,监管的难点,维权的焦点,也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为此,工商局把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作为加强工商监管和执法工作的重点,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治本之策。

我局共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69起,其中房地产投诉达39起,占消费投诉总量的56.5%;消费者投诉87起其中房地产投诉39起,物业公司投诉5起,占消费投诉总量的50.5%;上半年投诉23起其中房地产投诉8起,物业公司投诉1起。占消费投诉总量的39.1%。虽然从历年的同期对比上看,房地产市场的投诉有了一定的减少,但投诉量仍居高不下。

(一)虚假宣传,误导消费。房地产广告存在不规范广告行为和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一是未经工商部门登记审批,违法发布广告;二是广告内容不规范,包括未按规定刊登预售许可证号或刊登虚假预售许可证号、使用《房地产广告管理规定》禁止的广告用语、未按规定的要求明示价格、面积等内容;三是广告华而不实,夸大其辞,含有虚假内容,以及承诺与实际不符或无法兑现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是商品房销售中大量纠纷产生的源头。

(二)房屋从面积到质量都成问题。

交房时,业主经常发现面积有问题:一是产权登记的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有误差;二是业主自己测算了面积与合同面积有误差。前一种情况,业主依合同的约定及法律规定,即可找到依据与开发商论理或依法解决;后一种情况,则很难解决。一是产权证未办,开发商往往推辞应以产权登记面积为准,待产权证办后再行处理;另一方面,业主也不能拿出权威的测量结果作为依据与开发商理论,因此,使得面积纠纷难以说清也就无从解决。同时,房屋质量纠纷仍是各种纠纷中的重点,由于开发和销售总量的加大以及小区规模的增大,渗漏、裂缝、装修不合约定等纠纷往往在一个小区是普遍性的,因而形成团体纠纷。

(三)无证售楼,产权难到手。

部份开发商未取得售楼资格即擅自预售房产,甚至在缺少诸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的情况下就开始预售房产,让购房户承担很大的风险;有的开发商存在擅自改变登记事项,未经核准登记擅自改变法定代表人、股东、住所甚至抽逃或虚假出资等违法行为。部分业主入住以后,迟迟拿不到房产证的情况很多,有的往往是一幢楼甚至一个小区的业主均拿不到房产证,因而形成大量纠纷,影响面很大,解决也相当困难。究其原因,往往是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不规范,开发商手续不全或欠缴有关税费所致。

(四)形成炒房热。房地产消费市场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是房地产投机严重,特别是大量浙江投资商资金的涌入给本不成熟的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一手楼盘经过投资商的推迟抛出,投资商的不断哄抬,不太规范的市场用作,造成房地产价格浮动严重,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一)房地产企业存档,广告发布备案制度。

工商局在在把好房地产主体准入关的同时,加强了对开办房地产企业的审核登记,重点检查虚假出资、抽逃资金、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行为,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坚决不予登记注册,对无照从事房地产经营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将房地产开办企业的出资情况、股东资料以及各项资质证照统一制作存档,采取实时监控。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宣传广告、楼书、海报、传单等对外宣传实行审核把关,决不让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的原因出现。

(二)维权点建设和房地产企业联络员制度。

在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认真受理消费者房地产申诉,积极调解房地产消费纠纷,坚决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维权协作网络、执法责任制和社会监督网络,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切实维护购房、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盛鑫房产、东海商务广场、逸涛商城、东侨花苑、九龙的五个房地产物业区设立“12315”维权点。在辖区内的20家房地产企业设立联络员,建立联络员培训制度,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诚信经营理念的同时由联络员及时向工商机关传递信息,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网上公示制度,促进诚信制度的建立。

工商局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将各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违规、违法劣迹以及受到的处罚等记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推行商品房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所有从事商品房销售的人员应当具备经纪人或经纪人协理资格。无相应资格的,必须经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商品房销售业务。取得合格证书的销售人员也要逐步实行网上公示制度。并在网页上设立“三栏”:即消费者投诉专栏、征求意见栏和房地产政策信息栏,通过网上受理消费者投诉、收集信用信息,介绍房产政策和企业信息,为房地产市场监管、公众房地产信用信息查询和违章违法行为投诉提供有效途径,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促进房地产业诚信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细化片(段)长企业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片(段)长作为企业直接监管责任人,长期以来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存在工作目标混乱、责任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在落实片段长责任制中,采取“段长问责、内外互动、领导包片(段)、绩效挂钩”的方式,实行四个局领导挂点四个片区,对片区工作实行直接指导,并将内情人员补充到每个片区,改变了以往单一由片(段)长实行个人巡察的方式,做到成立巡察组,落实巡察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了片(段)长工作的“四强化”。一是强化片(段)长责任意识,要求片长切实履行片区监管职责,严格规范八项巡查流程,做到不放过任何案源,不错过任何违法行为;二是强化片(段)长工作效率,开展“掐表记时操作”,实时录入巡查、专项检查和企业回访信息;三是强化片(段)长数字化水平,熟练掌握和应用工商各业务软件操作流程,对各种数据录入达到“快、准、全”;四是强化片(段)长服务意识,充分应用工商事务提醒制和工商事务指导制,实行人性化监管。同时实行“定向采集、定向录入、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的监管模式。使片(段)长明确了具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及监管程序,为加强企业监管找准了切入点,有力推动了工商机关由以往侧重个体巡查向全面监管片区房地产企业的转变。

(五)全面推行“工商事务指导制”与“工商事务提醒制”,加强与房地产企业间的.联系。工商局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采取人性化管理与温馨式服务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按照“信息锁定、网络传送、跟踪服务、适时反馈”的工作方针,率先出台了“两制”服务举措,用以破解当前在贯彻落实省局“35条”遇到的涉及法律法规和具体行政行为上的难题和障碍。通过采用口头、书面、电话、短信、网上及现场指导方式,分别从10个方面工商事务进行指导和提醒。开展指导制与提醒制以来,对房地产企业的注册登记、及变更等事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放《工商事务提醒书》、《工商事务指导文书》对工商事务进行有效指导,主动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服务,寓监管于服务中,更新了监管理念,体现出柔性执法、人性化服务,同时提醒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主动改正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减少了违法违章行为的发生。要求片(段)长分组对监管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走访,向企业了解相关情况,向企业宣传订立合同、销售等后续行为中诚实守信等相关必要的知识以及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做好法律法规的训传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及时征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企业解疑释惑、排忧解难,较好地增进了与企业的联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六)推进企业信用监管。为更加规范房地产投资等大型企业的发展,实施信用标准化管理,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和执法效能。以企业信用情况为依据,建立了《开发区工商局经济户口量化管理体系》,促进监管职能到位和企业的良性发展。为掌握房地产业从开业、发展、变更、终止的全过程,特别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整个运作过程,东侨工商局以经济户口为载体,将市场经营主体的主体资格、年检情况、履约情况、信誉状况、经营状况、失信记录、违法行为以及与市场经营主体信用有关的其他信息如实录入经济户口档案,并按辖区监管信用信息评分标准,将区内房地产企业分为a、b、c、d四类信用等级,逐步建立起动态性、完整性的信用信息库和信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按信用等级全面开展分类巡查监管工作,从房地产广告、合同、登记事项、消费投诉等几方面深化动态执法监管。同时利用监管执法中掌握的企业信用情况,全面实施房地产经营主体违法行为公示制度,对日常监管工作中查处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适当的场所或适当的范围予以公布,以惩戒违法者,警示其他经营者。建立市场经营主体不良行为和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房地产经营企业锁入“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在锁定期限内限制其相关行为,并在网上公示,向社会发出警示,维护房地产交易安全。将房地产经营信誉良好的企业,输入“良好行为记录系统”,向社会公布,积极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204月,开发区管委会在区工商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召集包括国地税、房管局在内的15个联动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题讨论通过《开发区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与联动管理办法》,以管委会文件下发,并成立企业信用联动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用监管模式的推行,信息归集与联动管理办法的应用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走上了一条“稳步、长效”的道路。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四

人力资源是推动健身娱乐业发展的能动性因素,安徽省健身娱乐业的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按照产业及场所发展的要求,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既要立足于现有经营管理、健身指导、销售服务等从业人员的培养,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加强职业培训,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也要采取优惠政策及措施,鼓励和吸引有关人才投身于健身娱乐业;还要用好人才,完善招聘录用、绩效考核、薪酬、晋升等标准及机制,规范执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标准,做好职业资格管理工作,从而使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为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2优化和调整健身娱乐场所设施结构和布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目标,以鼓励场所设施规模化、综合化发展和避免健身设施种类高密度重复为原则,加强场所设施发展的规划、宏观指导和管理,逐步改变场所规模小、档次低、健身设施种类少而集中的状况.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落实新建场所设施的布点,防止规划外布点.对新建规模化、综合化的场所设施,在选址、立项、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引导、支持场所通过兼并、联合和重组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健身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健康有益、趣味性强的健身娱乐项目、设施和新兴的户外休闲、极限运动等项目设施[3].重视对民族、民间传统健身项目设施的投入,对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健身项目,在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

2.3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

健身娱乐业不断制定和完善健身娱乐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尊重、保护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支持行业提高发展速度和水平。

2.4加快推进健身指导科学化的进程。

积极宣传和倡导科学健身,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技能,为推动科学健身指导营造良好氛围.完善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制度,细化体育场所健身指导方面的认证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程序,实行场所分类、分级管理,对健身指导水平卓越及水平提高显著的场所,给予奖励,并将健身指导技术水平等认证结果及奖励信息广泛发布,从而鼓励和引导场所增加健身指导方面的投入,配备和改善体质健康测评设备,聘用专业健身指导员,充分调动指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健身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2.5提高健身娱乐场所经营管理水平。

健身娱乐场所应重视总结经营管理经验,重视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和运作经验,积极创新切合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策略地运用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体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场所增加投入,开展服务创新、营销创新活动,不断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健身娱乐知名品牌,运用无形资产,进行连锁化经营,提高运营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五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人口增速也很快。截至20xx年末,全国总人口数超过13亿,自然增长率超过5‰。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作为生产、生活必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市场供给。这种由人口因素引起的刚性需求是带动房地产需求旺盛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小康生活的居住标准按25平方米/人计算,那么我国现有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标准的实际住房需求量超过300亿平方米,再加上这13亿人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需要的经营、生产和公共设施用房,这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婴儿潮在本世纪初已经逐渐开始步入工作、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这无疑将释放大量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本世纪初的新生儿出生总量仍然处于高位。因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我国因人口因素而产生的房地产需求仍然强劲。

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家庭规模缩小、家庭数量增多的趋势。年轻人结婚后大都不愿意与父母同住,这使我国传统的多人口、大家庭的家庭结构得以改变;计划生育政策的沿用,使得三口之家、老人独居的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因此,我国居住用房地产需求量在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套型结构趋于小型化。

2.城市化因素。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4.9%,年均增幅约为1%。按“十一五”规划要求,20xx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7%,预计会达到60%。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新增城市人口首次置业需求。按照我国13亿的人口总量和年均1%的城市化率增速计算,保守估计每年将有超过1300万人成为城市新增人口,这部分人同样对房地产有着刚性需求。因此,城市化因素成为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的又一重要因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不仅使房地产的需求总量增加,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需求结构。例如,农民工青睐那些户型小、价格低的民工公寓;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更多选择单身公寓或经济适用房;白领阶层则更关注居住舒适、交通方便的中高档社区。

3.收入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40元和1378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2.2%;20xx年全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61元和15781元,分别实际上涨8.0%和8.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对住房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居者有其屋”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是对住房的质量、大小、结构、交通、环境、舒适程度、建筑风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由收入因素带动的改善性需求也是我国房地产需求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

4.城市拆迁改造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大中城市对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的拆迁计划约为1.3亿平方米,实际拆迁面积约为1亿平方米。按照国家关于拆迁安置“拆一、建一、还一”的原则,城市拆迁改造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也是目前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5.投资投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价的持续高位运行,国内外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明显增加。根据投资投机资金来源不同,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

首先来看国内资金投资因素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国内居民对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缺乏信心,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深感担忧;而储蓄利率低、股票等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大、通货膨胀压力大、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使得很多居民将可居可租可售的房地产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保值增值手段。

尽管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旺盛,但是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有效的'支撑和释放,还要重点关注消费者实际支付能力的强弱。

分析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首先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房价收入比”进行衡量,即通过一套适于居住的房地产价格与一个家庭年均收入的比值进行分析。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标准,房价收入比在3~8之间为合理区间。例如日本的房价收入比约为5,美国的房价收入比约为3,旧金山、东京、纽约、伦敦、悉尼等国际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约为4.4~8.5。据统计,由于近几年来国内房价的持续大幅提升,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xx,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3。这意味着如果不吃不喝,一个中国普通家庭购买一套住宅至少需要xx年时间。显然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并不高。然而,从目前全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实很低,购房主力军实为中等偏上、高收入,以及最高收入的消费群体。从各个收入阶层分别来看,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的房价收入比基本低于6。

其次,仅以房价收入比并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考虑到中国国情,还有必要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当发达国家普通居民尽可能缩减一切开支时,中国国内的消费总额却屡创新高。这主要是由中外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差异引起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缺乏基本保障,中国居民较其他国居民更具储蓄习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国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22万亿元,储蓄总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人均储蓄额约为1.7万元。按照以上数据进行简单计算,则三口之家的平均储蓄额将超过5万元。如果再考虑国内贫富差距较大等因素,中等偏上、高收入以及最高收入家庭的平均储蓄额很可能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

对于房地产消费,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不具备支付能力,他们需要通过建设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等形式解决其住房问题;而中等偏上、高收入,以及最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较强,完全具备购房能力,是现阶段推动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的主要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8]王婷: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方略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xx。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六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曾小燕《解析民间金融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指出我国民间融资活跃,主要方式仍为直接借贷,借贷利率总体上扬;从人民银行民间借贷样本监测中,能看到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规模呈加快增长趋势,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贷款利率。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形式既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等。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侯阳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等方面的问题。据其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经营者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因此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少、发展快,就业面广,能较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经济实体,资产值不高,管理机制不太规范,中小企业融资直接受制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

2.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问题成因复杂,如果只从单方面分析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

2.1企业本身的原因。

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经营模式,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国内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资金有限不得不减少人员编制,致使许多优秀人才流失,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原因,仅有简陋的厂房和廉价的设备,缺乏融资必要数量的不动产,企业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人才,从而导致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在市场遇到大的波动时无法抗御市场风险。

2.3融资力度不够。

目前,专为中小房地产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体系才刚刚起步,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间接融资。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而中小房地产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缺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时审批复杂、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被削弱的现象。

2.4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

目前,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健全,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相当不平等,对中小房地产企业资信评级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缺乏专业权威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将面临极高的投资风险,信用担保市场运作秩序混乱,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缺乏。

3.提高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我国中小企业问题和成因的`探索,为了更好地如何改善融资难问题、拓宽其融资渠道,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今后,我国政府要尽快健全中小房地产企业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地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多样化实施扶持政策。如2009年7月2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根据租赁业界要求上线运行的融资租赁系统,上线一年来,承租人为中小企业的登记有3000笔,约占总登记量的1/3,依据初始登记中选填的租金金额,可估算承租人为中小企业的租金金额累计约为244亿人民币,约占所有融资租赁合同累计金额的55%。

3.2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中小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核心人才,提高总体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从而提高企业队伍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确定合理的筹资渠道和方式,做好筹资、投资等理财决策,分析每种融资类型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树立全面理财观念。

3.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自身信用建设。

中小房地产企业应恪守信用关系,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让银行充分了解自身的经营信息,为企业开辟贷款的融资渠道,提高诚信意识,加强对自身债务的管理,防止资金链的断裂,确保自身在金融机构没有不良贷款的记录,从而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努力协调银行的关系,有效配置资金,加强化企业自我积累,为公司的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为企业顺利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3.4拓展融资渠道。

增加融资渠道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增资的必由之路。企业除了依靠自身融资外,中小房地产企业要不断拓展自身融资渠道,如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融资渠道,政府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公司,积极推进典当、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缓解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帮助提高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七

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本质要求,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掌握有效的对外交流方法,提升自身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高校应培养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变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当今经济全球化逐渐加深,社会需要具备快速适应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发展趋势。

2.1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下,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不能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直接影响了高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要想加强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例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利用程度也开始增加,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教学。不再受传统课堂的局限和控制,学生可以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性学习。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应该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作为指导标准,进行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高校英语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重视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逐渐实现以个性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化工具多媒体实现的传统教学课堂,将其与现代化社会接轨。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加强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长久发展。

2.2需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变。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观念下,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英语教育观念现在急需进行改变。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来说,不能只注重考试和成绩的重视和训练,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尤其英语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语言,是促进双方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不能只会考试,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所以,高校应积极地改变传统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并结合社会的具体需求,根据学生的自身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还需要重视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3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直接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一些高校缺乏师资力量,也很大程度地制约了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想要建立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并且充满活力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就需要高校能够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加大引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青年英语教师,不断壮大高校英语师资力量。在吸纳年轻教师的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创新理念等多方面的培训,在提高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强大的师资力量,提高了英语教学水平,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潮流和社会的要求下,当代社会十分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不仅仅只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对教学理念和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现行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八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学的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改革的推进,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许多一线体育教师对其产生了不理解的情况,与此同时,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体质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所以,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为初中体育的改革找到方向。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前提下,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体质状况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而这项工作的开展,从根本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身体和心理大幅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出现体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究其原因,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难辞其咎。因此,在国家相关教学政策的指导下,需要从实际行动中,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原因。

孟建伟在其《教育与人文精神》一文当中,将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包含的目的、具体内容、方法论等具体内容与现在的.教育改革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有效结合传统意义上各个教育理论,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和改革服务。这种意义上的改革,从根本来说,就是更好地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人自身,从人的本能角度出发,倡导进行回归生命本质的生命化教育。而从精神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能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真正的意义上关注受教育个体,无不体现着当今学校体育在向着“以人文本”和“终极关怀”的人文方向上迈进。润泽其灵魂,对生命幸福感的关注,以及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进行的解释和说明。

而从方法论的角度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认为,如今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着巨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注知识和技术的教育,造成知识论、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分离,使学生只知道一味学习,不关注知识、技术与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虽然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使学生缺乏求真、求新的品质。因此,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有效避免“没有价值主体的知识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和“没有生命主体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要在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有效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育,是由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引起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非常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在生理方面,他们处在青春期,而由于生理的变化,给其自身的心理活动带来种种的波动与冲击;其心理特点为,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自尊感和自卑感交替、自闭型与开放性同在,并且也是其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需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利用积极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引导。

三、以人为本教育观角度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逻辑背后的人性。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教育观从内容上要求在知识技术和知识文化的学习下,充分发掘知识、技术背后所蕴含着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内容当中,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层面上也应注意体育这一专业和体育文化对应着的是人性中的何种向度,因为人性与教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从初中学生角度出发,我认为,传统的体育精神,即“争强和友爱”,是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体育教育是由传统西方体育演变而来的,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体育的思想基础,要将中西方体育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学校体育教育当中。这种人性可以理解为西方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而东方体育则倡导的是一种人的必要性,两者应互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体育。

2、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不但重视体质的增强,更要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各个学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又是所有学科必须面对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但在这次的初中体育改革当中,其目标并未得到有效的明确。在目标的设定上,我认为,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改革教育观加以深化和利用,有效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并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出路。这从根本来说,需要从知识本体出发,将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更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不但领悟世界意义,也要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如果可以将知识的讲解、技术的传授、体质的增强进行协调统一,就能够达到较好的体育教学状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注重强健体魄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课上,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是其基础,但是塑造心理的目的不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而且其影响和塑造又是无形的,在体育课程当中,任何体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都会给人的心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任何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都应更注重人的心灵的提升。

3、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知识、技术、体质”与“全面发展”的紧密联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从许多活动来看,是一种养成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习惯的过程,而初中体育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法层面上,并非只有增强体质这一个层面的发展,更需要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工作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但体育技术中蕴含着知识,增强体质必须采用一定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式必定要由一定的运动技术构成。三者在互相渗透中互为表里,掌握好三者的关系在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层面上需要得到广泛的注意。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绝不是脱离于目前的学校体育体系的,更不可能自成一派而另起炉灶。脱离了实际那只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贯彻人文精神教育并不存在像平时教授技术动作一样有程序先后之分,必须在扎实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与发展。

四、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非独立存在,它并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说教,而是教育的灵魂。其在方法论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必定是通过扎实的知识传授才能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是将广博的体育知识作为通向完美学生性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为到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彼岸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肖玲王潇寒赵燕2007特奥会——体育人文精神高度发展的象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王英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体育人文现象——以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文精神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1(04)。

[3]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5]陶波涛实施体育新课标背景下鄂州市城区九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10)。

[6]张震伟新课程标准下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3)。

[7]张广容我国“新课改”以来学校体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九

(1)经营管理者.安徽省健身娱乐场所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在被调查的146名经营管理者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7.53%,本科学历者占58.90%,大专学历者占19.19%,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4.38%.但经营方式陈旧、营销策略性薄弱、服务缺乏差异化等问题,客观地反映了其能力缺陷,这是由于大多数有健身经历和经验的体育人才涉足经营管理的时间短和时间有限造成的.

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占7.72%,中级的占18.53%,初级的占33.20%,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占40.55%.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符合职业特点和要求,但人口老龄化倾向将带来更多老年顾客,健身娱乐场所不配备相应比例的中老年指导员,不便与中老年顾客沟通、提供针对性指导;指导员队伍的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较小,不利于吸引不同性别顾客、协调发展、壮大市场;指导员队伍的专业技能结构不合理,中、高级比例偏小,无职业资格的过多.这与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求[1]相关,但部分场所不按规定聘用具有职业资格的健身指导员,也不创造条件输送有关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取得职业资格,难以适应行业规范发展的要求.

(3)销售与客服人员.高素质的销售、客服人员是提高服务价值、树立场所形象、创造销售业绩的重要保证,但有57.53%的场所未配备或配齐这两类人员,其缺失现象主要出现于个人独立经营的小型场所.同时,许多销售、客服人员在诚信、仪表、关注、沟通、亲和力等方面的表现也存在问题,如为招募更多会员而忽悠顾客,对客户的独特需求缺乏准备,交流语言运用不得体而引起与顾客争执等.

1.2物质资源。

在被调查的146家健身娱乐场所中,面积在400m2以下的占84.93%,400m2以上的仅占15.07%.面积小不仅限制了设施、器材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且也限制了客流,只能设置占用面积小、容纳较多人的器械训练、有氧操等项目,而要求占用面积较大,容纳人数有限的网球、羽毛球等就设置得较少,在调查中未发现像壁球、攀岩、室内高尔夫球等项目,造成了健身设施种类较少、相对集中的状况(见表1).

事实上,面积小的场所即使容纳了较多顾客,但顾客与教练之间的交流、互动少和空气质量低劣及嘈杂、拥挤等,会损害顾客感知和健身效果,导致顾客的忠诚度下降,也无法实现长期的规模经济效益;设施种类少及其相对集中意味着经营同类健身项目的场所多,易引发价格战,减少利润,也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和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有限的面积也很难设置托幼、更衣、淋浴、停车等互补性服务设施,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会影响服务质量,易招致顾客流失,影响收入.

1.3财力资源。

由于市场消费量增长较慢、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造成了一些场所经济效益不理想,致使大资金量投资者看淡行业的前景,削弱了投资信心和积极性,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其他行业.在被调查的146家经营者中,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占82.19%、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7.81%(见表2).健身娱乐业不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小资本进入该行业比较容易,业内场所设施问题和规模化、综合化、品牌化经营场所稀缺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它制约着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1.4技术资源。

(1)经营理念.与几年前相比,安徽省健身娱乐场所的经营理念进步较快.其经营理念表述不一,大体可分为:以人为本求顾客满意――谋求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占70.55%;品牌化发展――力求打造成产业旗舰的经营理念占14.38%;定杆比超――与竞争对手锱铢必较的经营理念占8.22%;利润最大化――杀鸡取卵的短视经营理念占4.11%;其他经营理念占2.74%.大多数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合乎时宜、符合实际,迈出了思想成就伟大的第一步,如能充分发挥效能,可保永续成长、行业永续繁荣.

(2)经营模式.目前,进入安徽省市场的健身连锁企业主要有美国的金仕堡、原动力和香港的豪仕堡、韦德,而鲜见本土具规模、上档次、综合性的健身连锁店,个人独立经营的小场所仍是主流.连锁经营把独立的经营主体组织了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共享规模效益,具有规模优势[1].连锁总部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作,可低风险地扩张资本;连锁分店的经营、启动成本较低,可在店铺选址、设计、员工培训、市场等方面得到总部的支持和帮助,不需经历自创业的摸索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收回成本并盈利,继而走向良性循环.目前,构建自己的连锁经营体系尚缺乏领先的管理经验、技术及强势品牌,但必须在模仿中尽快成长并实现超越,否则,外来连锁企业将逐渐增多、做强,本土企业若加入其主的分工体系,必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若与之抗衡,因缺乏竞争力,其盈利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

(3)市场营销.受制于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有限的财力资源,健身娱乐场所的广告营销除缺乏持续性外,手段也较单一,缺乏创意,多为投入小、人们常熟视无睹的宣传单、广告牌、报纸广告等,而借助于网络的广告宣传不多,在电视频道和公交、出租车上投放广告提高曝光率的也很少,通过能与目标顾客近距离接触、互动的赞助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及树立形象的更少(见表3).采用会员制营销方式的场所占76.71%,然而,能把握其精髓,成功运作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仅停留在买卡打折的.简单做法上.实际上,对会员实行价格优惠只是吸引会员的硬性利益之一,而真正长久吸引会员的却是无形的软性利益[2],缺乏个性服务、增值服务等无形软性利益的会员制,在提高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宣传范围、增加客户入会量、刺激消费等方面则是低效的.不能策略性地针对目标顾客,积极获取有影响力的营销资源,并整合营销资源、广告宣传、差异化服务、社会责任实践等,频繁、多角度地宣传自己,很难在极其纷繁、多元分层的市场上与目标顾客间维系强有力的关系纽带.

(4)健身指导.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需要监测消费者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并据此制定、修订运动处方,这就需要配置体质健康测评仪器、设备,配备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和出具、指导采用运动处方的专业人员.然而,能进行测评、提供运动处方的场所仅占14.38%,而因测评设备不配套和操作、指导人员水平低下等问题,测评结果和给出的运动处方的系统性、可靠性、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其他场所的健身指导人员仅根据健身者的临场状态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指导,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如果指导人员业务能力再存在问题,就更难保证健身质量.目前,安徽省健身娱乐业的指导水平与科学健身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消费者接受指导锻炼和自我锻炼的效果相差无几,难以实现花钱买健康的心愿.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

雾霾频“出没”,不少市民在调侃成了“吸尘器”的同时,也纷纷把目光投向口罩,于是乎,口罩摇身一变成了市民外出的必备物品,而且一路热销到了脱销境地。

17日,记者在位于东风东街上的北京同仁堂大药房内了解到,近期棉质材料的口罩已经卖断货。“棉质口罩很受市民欢迎,目前已脱销,暂时还没供货。”工作人员对前来买口罩的市民说。据了解,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各大药店,别的口罩售卖场所也出现了口罩热销现象。

“最近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过来买口罩,前段日子不是很冷大家都愿意要比较薄的,现在顾客都挑厚的。”在城区世纪泰华广场附近一家经营口罩、手套等生意的商店店主表示,这几天来买口罩的市民特别多,不少人一次买不少,“我店里的存货恐怕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今年受天气情况影响,生意格外好。”

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市场部的胡经理告诉记者,受雾霾天气的影响,不少市民开始关注口罩,连锁药店中该产品的销量短期内增长了3-5倍。“不光口罩销量增长迅速,普通口罩销量也翻番增长。雾霾天气让市民很被动,但是不难看出来,这为口罩行业带来了商机。”胡经理说。

二、在售口罩难见本地货。

雾霾天气虽然恼人,但对生产口罩的企业来说,却是出现了商机。记者调查了解到,市面上众多的口罩品牌多是外地货,难觅本土货的影子。不少经营口罩的商家也表示,从这两年的经营情况来看,潍坊品牌不多见,一般都来自南方的温州、广州等地。

17日,记者探访城区多家超市发现,在售的口罩主要有彩色卡通口罩和一次性棉口罩,价格从5元到20元不等。相比超市内,药店内的口罩种类则比较齐全,一次性棉口罩就分为卡通类和镜片类,还有n95口罩、口罩等,价格也在5元到30元不等。据了解,这些口罩产地大部分是南方的温州、广州、杭州等地,市面上几乎找不到本地口罩的踪影。在北京同仁堂大药店内,各类口罩摆满了三层货架,产地大多是杭州、温州等地,没有本地口罩。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家大超市和药店,均没有发现本地口罩。城区永旺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长久以来,他们都是跟南方企业联系购货。

胡经理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公司还经营过潍坊产的医用无纺布口罩,现在已经没有了。“口罩的外包装上一般都标注着产地,绝大部分口罩产品都来自南方,因为南方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多,也形成了规模。”胡经理表示,连锁药店里没有潍坊本地的口罩也与他们公司的性质以及采购方式有关。“我们公司性质是全国连锁药店,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哪个地方产量大、质量好、价格公道,我们就从哪里进货。”胡经理说。

三、企业探访。

本地专业口罩企业少,多生产劳保用品。

近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市面上的口罩难觅潍坊本土品牌,但却有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口罩产品,多数经营劳保口罩,还有几家企业生产医用无纺布口罩,不过整个潍坊市场难见口罩生产企业的影子,不少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劳保耗材的市场需求大,是主营项目,其他口罩订单量少、利润低,很难发展。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一

英语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大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之下,大学生的总体英语能力还较低,主要是英语表述能力较低,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处于“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育来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要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以教授语言知识为主,注重笔口译的翻译能力,以培养语言知识的英语人才。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是缺乏精通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每年虽然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包括英语毕业生苦于寻找本专业的工作,而社会用人单位却处于对英语人才特别是一线英语人才的需求紧缺的状态,这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更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因此,就“转型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应该是在培养实践型的精通英语的人才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经贸、科技和商务等其他领域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转型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怎样才能把大学英语课程构建成真正受大学生喜欢并能获益终生的优质精品课程,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大学生接受高品质和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而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从需求分析视角,从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出发进行问题的查找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改革来改善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策略,最终通过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来得出理论上的有效策略。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最早应用于esp,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方法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手段[1]。自1960年以来,语言课程设计开始以需求分析作为研究前提和重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学习者需求分析应用于外语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2]概念分为两类,为“learningneed”是学习者为了获得目标情境所需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所应该做的;“targetneed”指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下需要做什么,即necessitie、lack和want。其中“necessities”必学知识指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知识以高效完成未来的工作,“lacks”欠缺知识即当前的知识水平和目标水平二者的差距(gap),“wants”想学知识指语言课程或语言教学中学习者主观想学的内在需要。而“learningneeds”指学习动机、技能、策略、条件和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储备。这两位学者认为,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不足和未来需求,来弥补语言能力上的缺憾,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目标情境中使用语言功能。国内外语学界在研究学习者需求分析与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如学者夏纪梅和孔宪辉[3]最初在外语课程设置里引入需求分析理论;之后有研究者余卫华[4]在理性研究需求分析模型对英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需求分析模型来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覃新宇[5]认为,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前,应该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在研究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实际运用方面,王红[6]曾对大一学生在英语选修课方面的需求开展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明显不均衡,没有得到学生重视。刘小杏[7]尝试性地根据学生的第二类需求即就业需求来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因此,可以看出目前最普遍的外语需求理念是将学生看作自然人、语言学习者,从多个视角对某些群体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根据目标情境和学习环境的有关数据设计和实施课程,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esp(englishforspecial/specificpurposes)指专门用途英语,相对于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通用英语。国内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蔡基刚[8]提出esp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或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目前国内有关esp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还有秦秀白、刘法公等人,研究与实践与国外相比还较薄弱[9],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研究人员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全面地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对esp课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不够深入,对于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师素养等关键问题研究不足,研究方向与实际不太贴合,导致部分结论有偏颇,缺乏实用性。

二、当前esp教学活动的困境。

(一)教学思维较为陈旧,受教学体系束缚严重。

目前大学esp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课本和既定的教学体系来展开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来看都呈现出“学院派”的特点,不接地气。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英语表述能力较低,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脑海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只是按部就班、缺乏自主创新与主动思考,没有形成对于英语的热爱和对于英语自身重要性的认知。二是由于esp课程要求学生在基本的大学四级和六级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学习难度较大,且大多数院校的教学计划安排esp课程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和接受训练的时间不充分,应付了事。而在实际的就业活动中,学生要运用esp英语的场景十分丰富,很多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体系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略显“鸡肋”。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差,不符合目前职业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与职业需求脱节。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目前沿袭的还是高中教学的主要模式,以学习单词、句式,展开阅读活动为主,甚至一些口语交流、表演的活动在教学中都被取消掉了。esp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理论指导,且市面上的esp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很多教材编排不合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同专业的学生们的需求和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高校没有根据办学特点、学生专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合适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esp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口语能力表达比较差,难以胜任日常的.交际活动,英文公文、正式文件等的写作能力也是相应缺乏,esp能力弱,因而其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完全不能够应对职业活动中英文交流、英文文件阅读和撰写等需求。

(三)教学模式略显僵化,缺乏实际的有效操练。

目前大学esp教学活动缺乏语境和场景,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内在掌握上,缺乏对外流通的渠道,导致学生普遍对esp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与自己的职业需求并不相关,造成esp教学“费时低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个工具,最为重要的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尤其是在职业领域,未来利用的机会可能更多。然而目前的学校却没有给大学生一个类似于职业环境的教学模拟场景,学生不知道未来将在职业环境中面对什么,要怎样使用自己已经学到的英语。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内部评价。

大学esp的教学评价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仅限于学期的考试活动,学校也是主要的评价方。虽然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也有运用英文的经验,然而这样的经验并没有纳入到教学活动的范畴当中来,这就使得英文职业运用能力不被学生重视,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就相应缺乏激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自身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会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活动的忽略。

(五)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外部教师资源引入少。

目前高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的引进。目前在高校中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教师,主要都是常年在高校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既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又有扎实英语基本功的“全科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并不多,加上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繁重,很多教师并没有外部职业生涯、esp教学的经历,对于目前职场中英语的使用情况也做不到心中明了,因此能独立承担esp课程的老师并不多。这就导致了英语教学活动与外部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而对于学校来说,引入外部教师资源在人力、财力、制度和资源关系上可能都有一定的困难,因而难以引入高水平的业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无法弥补当前教学师资力量上不足的这一重要问题。

(一)教学思维革新———英语教学与职业指导并举。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长期按照国家教育部发放的课本来进行,整体的教学进度也是按部就班的开展的,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公共英语教师来说是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厘清并且落实的,因而公共英语教学活动目标不明显,导致各项教学活动失衡。而esp教学活动的未来,是要和职业指导活动联系在一起,将英语作为职业指导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加以宣传,让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深入到学生脑海当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具体说来,就是要从职业指导活动作为切入点,在其中向学生阐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使esp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立足点,并贴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教学内容重构———适用型教学内容比重增强。

教学内容的转变,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变革的重要一方面,也是关键的一个方面。惯常的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导,重视生活英语、日常交际用语的教学,然而与职业结合得并不紧密,学生即便公共英语学习得再好,也未必能够应付未来的职业需求。而未来的esp教学内容,在遵从国家提供的通用课本的同时,可以进行学习内容的裁剪,未必需要全然按照课本进行教学,对于与学生专业无关的、无关紧要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舍弃。学校可以根据职业的要求编辑校本教材,或将职业英语教育代入到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当中来,增强教学内容中适用性强、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转变———实习演练过程中进行学习。

与前两者相符合的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转变。既然esp英语教学活动是要面向学生的终身职业需求,那么就要努力提供职业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演练,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相关联的学习内容,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明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认识,培养起英语教学终生学习的态度。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的训练机会,让学生通过成为国际会议、专业论坛志愿者的方式或其他方式现场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学习、使用,学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习得大量英语专业语汇、口语素材,并且身临其境之后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动力,对于其掌握学习方法、实现终身学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教学评价转变———实景演练下的有效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以考试的方式进行呈现,然而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则要以实景演练教育教学体系的专业性、职业性,也会反过来促使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所谓的实景演练,可以是在esp教学结束之后将学生融入到一个职业环境当中去,随机进行口语、对话、作文方面的测试,考量其英语能力进行分数判定;同时,也可以将专业人士(职场人士)代入到评价人员的队伍当中来,以他们专业的眼光和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评判。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院校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向esp转变过程当中,教学评价也必须进行改革。

(五)提高师资力量———引入企业、社会教师开展相应教学活动。

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最终还是要靠社会和企业来鉴定。而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内部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难免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引进企业教师和社会教师到师资队伍中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企业、社会的教师,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解,他们对于应当学习什么和职业当中需要什么了解得较为深入,并且能够将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esp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动态平衡。在高校当中,高校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也要向企业、社会教师汲取养分,进行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内部教师的联系,了解目前职业对于大学生英语需求的最新动向,逐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同时要加强英语教学组的社会洞察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才能够将职业化的教育更好地与大学esp教学进行融合。

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一门主要课程,承担着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esp是近几年大英教改浪潮的新兴亮点,符合让英语回归应用本质的定位。esp特色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切实提炼的方式展开,则显得更为有效。需求分析视角下的esp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这一公共性质的教学课程在面对不同专业教学的活动中能够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针对性的教学特点并且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更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能力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9]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2012.。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1994—2015年,社会学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立项项目总数达到2479项,本文采取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这二十二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对社会学学科的资助情况进行立项数据统计,从社会学学科立项总数、项目类型立项情况、项目立项地区分布情况、立项项目在各区域分布统计情况、研究机构和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等进行系统性分析,进而分析社会学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社会学学科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发展状况。

哲学社会科学自“八五”规划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各学科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学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与1979年得到恢复与重建,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代表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而社会学科研究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1994—2015年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立项情况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规律,把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2015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重大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2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简单整理,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自1994—2015的22年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而在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3,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如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15,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的水平,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从20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过去22年间,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徘徊在5%左右,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其在年和20分别达到6.80%、6.76%,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1226项,其后是青年项目,立项数744,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西部项目是2004年,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1.08%,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立项数164,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立项数达到370,占比15.42%,而且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共1858项,占77.4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学研究而言,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占比14.21%,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占8.38%。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含20项)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共立项数740项,占总立项数的30.83%,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位列前三甲,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共立项623项,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这22年间,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占总比为7.23%,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多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学这样一个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日益趋向成熟和规范,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研究困境。笔者认为在未来社会学的发展中,一方面,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核心主持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时代,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各地区的科研交流,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从而希望以此增强科研弱省的科研水平。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三

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关系着民生,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作为一种监测现状和分析预测的功能,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数据准确分析市场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和异常变化,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市场情况,引导舆论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无锡从20开展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工作,从原始的手工数据统计到建立各个信息子系统,监测分析工作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后,监测分析从原先的市场综合管理功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重要职能。在新的交易管理体系下,市场监测分析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开展市场监测分析工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1.系统建设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监测分析是一项动态变化、及时性强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工具,很难提高效率。监测分析工作一般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商品房合同备案系统、存量房网签备案系统、房屋租赁备案系统。由于目前房地产市场成交仍以商品房为主,因此商品房合同备案系统是监测分析中应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后,在其他系统还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同时,根据商品房合同管理、楼盘表建立以及统计分析的需求,需对商品房系统进行开发升级,其中统计功能尤需进一步完善,区域、房屋类型、面积、单价甚至购房人群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进行梳理和功能强化,数据统计可按日、按月、按年等呈现,一改以往单一原始数据统计的繁琐和累赘,将对监测分析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监测分析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基于对系统应用和数据异常的关注,也会及时反馈至其他业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部门的工作,起到共同发展的效果。

2.数据采集的问题。

长期以来,困扰监测分析工作的数据采集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二手房价格的真实性,二是租赁信息的采集。二手房网签备案虽然真实地采集到每一套房屋的成交信息,但是对于具体的过户类型如家庭内部转让、亲戚之间过户等,以及实际的成交价格由于客观原因并不能准确掌握。同时,房屋租赁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目前以中介配合为主,其中不乏存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问题,也缺乏良好的管理模式。这些都对市场监测分析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也对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市场监测分析工作一定要走出去,到市场上了解真实的情况,通过如与中介机构建立数据配合关系,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对房屋过户的百姓咨询了解具体情况等形式,掌握较为客观准确的数据,以此再对系统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合理修正,缩小与市场实际情况的偏离值。

二、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监测分析工作。

1.保持工作的延续性,继续做好各上级部门的数据上报工作。

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后,相对于其他业务的变动,市场监测分析显得更具有良好的延续性。住建部、省住建厅以及当地住建局等上级部门的房地产市场数据都依赖于市场监测分析的及时上报,要保证好数据的准确和完整。目前,一些城市由于受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的影响而面临部分数据缺失的困境,这就使得监测分析工作很被动,不仅影响自身工作的开展,还间接影响到条线工作的延续。

2.强化数据分析,实时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监测分析作为交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不应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固化模式下,出具月度、季度和年度等分析报告,还应在常规市场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实时监测市场动态,深入每日、每周的数据挖掘,发现异动变化时查找原因,并及时上报,以便掌握全面的市场情况,同时形成市场异动监测机制。

3.及时发布数据,正确引导市场。

由于当前市场上研究机构众多,数据口径不一,数据打架、偏差较大等问题经常出现,而媒体报道习惯性引用更及时公布的数据,如果数据不够准确,对市场影响较大。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好市场舆论,建立好针对媒体的数据发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以定期新闻发布会议形式和网络公开信息为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成为数据分析的第一发布。

4.加强与横向部门和同行业单位的交流学习。

由于房地产市场分析中数据的多样性,不仅有商品房等基础数据,还涉及到政策、经济、金融、人口、产业甚至市政建设等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与横向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如统计、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土等部门,全面了解市场相关数据,从而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房地产市场。同时,积极开展与社会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借助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分析中的大数据和专业课题研究等。

5.创新思维,提高课题研究和建设模型能力。

监测分析除了基础数据的加工分析,还要通过建立模型等方法完成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和后市预判等,这是对于房地产市场中一个点的挖掘放大,也是对于市场发展中一些方面提出的深度思考,有利于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给相关横向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无锡之前开展过土地存量和住房存量的分析、住房需求的预测、非住宅问题的研究,还有地铁对周边楼盘的影响等。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监测分析需要进一步创新思维,采取多样的分析手段,探索房地产市场分析模型,进行专项性课题研究,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于监测分析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交易管理体系的健全,对市场监测分析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交易管理体系的健全发展又能为市场分析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同时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市场监测分析的手段也将更加先进丰富。

市场监测分析需要不断创新系统建设。地理位置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时通常会以地理区域作为条件,基于gis技术的房产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直观形象而又具体的房产信息,将gis技术应用于监测分析系统,就能根据区域要求精准地分析特定区域的市场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手段分析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的情况。

监测房地产市场异动情况也是市场监测分析的重要任务,目前主要是依靠人工统计的方式才会发现市场的异动情况,为加强监测力度可以在系统中针对成交量、成交价格等敏感因素设置异动条件,系统的实时统计结果一旦触发异动条件就发送提示短信,这样就能更加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对特殊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

2.不断提高统计分析方法。

价格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预判价格走势也是市场监测分析不可回避的话题,根据匹配本地市场的专业价格判断模型,结合本地历史数据和各类影响因子,形成较为科学的价格模型,为价格走势预判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广泛的互通共享和合作交流机制。

为了更为系统地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不光需要了解房屋交易系统内部的数据,还需要通过对金融、统计、住房公积金、公安、评估等多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而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工作开展也需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的支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这就需要包括房屋交易管理在内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机制,从而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便利。

在逐步健全的房产信息系统和日益完善的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撑下,市场监测分析将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房地产市场情况,向社会及时发布市场动态,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指引道路,为政府制定房地产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市场监测分析承担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需要每一位分析人员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为监测分析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四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去年底的回升趋势,保持了平稳增长。一至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336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但与今年前两个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速有所下降,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由于去年基数较高,今年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继续有小幅回落,预计全年增速将达到9.8%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今年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如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法定节假日从而带动假日经济的发展、加快住房商品化、扩大消费信贷等,这些政策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也应看到,一些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并没有得到改变,消费市场增长的政策性和季节性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对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宜过分乐观。

一、制约居民消费培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增长缺乏长期动力,仍然制约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3元,提高到的585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的2210.3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近几年由于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下滑,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下降。

在城镇由于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导致低收入阶层的扩大,再加之企业效益并无明显好转,使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自1995年以来出现明显下滑。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措施,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加快,比上年增长9.卫儿比1“8年的增幅提高3.54个百分点,短期效应明显;但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今年一至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8.4%,增速又出现回落。在农村,伴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再加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乡镇企业管理、技术、产品、资金、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显现出来,近几年发展已进入低谷,使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的来源逐渐缩小,同时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多,减少了农民外出打工机会,致使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自以来明显放慢,今年一至三季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5%。农村市场购买力持续偏低。

2、居民消费信心增强,但并非来自居民收入预期期的增强。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即期收入,而且也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所作的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20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91,与年上半年相比有明显上升,上升了5个点。但从三个分类指数者,经济环境预期指数有明显回升,达到134.68,比上半年上升了8个点。居民对国家的经济环境向好充满信心。同时居民购买意向指数也有所回升,指数达到110.29,比上半年上升3个点,表明推动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依然在起作用。但是,收入及资产预期指数仅为91.45,比上半年上升2个点,居民收入预期没有明显改善。2000年上半年消费者信心的增强是基于收入及资产预期指数和购买意向指数的大幅度回升,这得益于1999年下半年居民收入的增加;而下半年消费者信心的增强是基于经济环境预期指数的大幅度回升。因此,消费者信心是否能持续下去,还要看影响消费的一些实际因素是否得以解决,尤其是居民的收入能否持续增长。

3、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引起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变小。

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拉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999年已达到0386,收入分配出现了向少数高收入者集中的趋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所作的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呈现出高收入阶层相对乐观,而低收入阶层对未来收入增加则比较悲观的态势。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家庭对收入预期的分化,也预示着消费支出的分化。较低收入阶层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均不看好,增加了未来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增长的困难;而对于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已得到满足,随着资产的不断积累,用于投资的比例会不断加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但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群增加,必然引发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减小。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层次有所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1999年已达到41.85%;比1995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已处于小康水平。但从目前消费结构看,城镇居民依然缺乏进一步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动力。表现为:

(1)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偏低。1999年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24.33%,比199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1980年美国、日本、原西德的服务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7.2%、33.8%和36.6%。尽管黄金周旅游带动了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的消费,但由于目前旅游主要还集中在黄金周,还不能认为假日经济已经形成规模。

(2)城镇居民有些消费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从1980年中期以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百户拥有量已达到111.57台、77.74台和对.44台。市场已处于'油对饱和”状态。而新近进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百户拥有量仅有714台和几34辆,但由于购买力和有些相关政策的制约,目前无法大面积普及。从而导致家庭用品支出比例难以提高,1995-1999年5年中家庭耐用消费品循比例没有大的变化。

(3)近几年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1999年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比例为9.84,比1995年上升了2.77个百分点,其中,住房支出的比例为4.24%,比1995年上升1.31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在住房方面的支出主要是公有住房的销售,同时由于二手房市场的不健全,无法使房屋市场产生流动,阻碍了住房和与之相关产品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占总。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石油公司跨国合作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的形势下日益重要,通过分析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实际教学教学经验和对国际化石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注重学生早期的英语基础、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改革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合理化的建议能够使学生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提高,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有正确的导向。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互动教学;师资力量;考核方式。

当代,全球经济日益开放,各种贸易壁垒得到清除,通过兼并重组,跨国公司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大大推动了国际化合作进程。我国石油行业紧随时代步伐,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战略得到极大扩张,同时,政策向民营资本及国际资本开放,国内民营油气开采公司也积极参与,比如洲际油气与美都能源分别收购哈萨克斯坦与美国油气资源。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员工被派往海外市场从事相关管理及技术工作。这些员工出国工作,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尤其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能力[1]。本科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和探索力处于人生的顶峰,及时诱导学生关注油气开采的国际化进程,使其明白在跨国合作中对人才有哪些要求,注重对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并提供科学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其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而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程还存在适当改进的地方,本文就目前的国际石油技术人才要求及教学手段方法等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2]。

一、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现状。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任课老师都不能流畅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如何要求学生?学生会认为学校对专业英语也仅仅是应付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最后,变成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是复合性人才,不仅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还要能够用英语流畅地讲授。目前国内高校中很多40岁以上的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突出,外语读、写能力也很强,但听、说能力很差,不适合讲授专业英语。年轻老师如果没有国外求学背景,外语能力也一般。而一般本科院校对国外知名学校的博士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大部分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师资不强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师资不强,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处于比较传统的地位。教师普遍采用一层不变的“三步骤”:首先讲解专业词汇、然后阅读教材中重点章节、最后引导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老师变成了广播,生硬地念稿子,学生被动收听,师生缺乏互动,课堂单调、气氛沉闷。这种情况和英语教学的理念相违背,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可是课堂上学生一语不发。另外传统的依靠书本和粉笔的教学模型,目前在大部分课堂上遭到抛弃,多媒体教学给予师生很大的解放和自由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每门课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一节课一个人翻ppt,把自己变成了电影放映员,不关注学生的状态,老师和学生仿佛处在两个世界中。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有些高校选择英文原版专业资料作教科书用,往往由于其中所涉及专业知识较深,即使翻译成中文,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也难明白,不适合教学使用。有些高校采用自编教材,内容简单易懂,涉及知识理论性强,但与油气田开发生产联系不紧密,有点像中文教科书的译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感觉实用性不强。

(四)课程学时少,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本科生专业英语一般分配32个学时,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考查。硕士及博士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们只是了解了部分专业词汇,仅对阅读专业文献有所帮助,无法撰写一篇专业科技论文,教学目标并未达到。单一的笔试考查,像传统英语教学一样,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记忆一部分专业英语词汇,但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将来踏入工作岗位,用的英语的时候,即使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仍然极其被动,违背专业英语教学的初衷。

二、提高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尝试性探索。

(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校要重视,要加大投入。一方面加强师资的引进,对于将来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应届博士,要求必须有三年以上国外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可放开视野,引进在跨国石油公司拥有丰富技术积累的中国专家,学历可适当放低,这些人专业扎实,一般负责过重大海外石油项目,与外方员工有丰富的合作经验,能给学生带来很多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师资的引进,一定要严格把关,组织院系专家领导进行多轮试听,通过者方可引进,不可只看履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安排讲授石油专业英语的老师多参加油气田开发实践培训,了解油田一线开采工艺,积累现场经验,并安排到国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与培训,既了解国际石油开采前沿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如果有条件也可聘请海外高校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每年不定期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总而言之,在方法论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思路,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上一定要统一,不可忽视。

(二)改革教学方法[3]。

首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摒弃老师上课逐段朗读,然后翻译,讲解部分专业词汇,学生被动接受,不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毕竟语言的直接作用就是沟通,使学生不但能够听懂别人所表达的专业知识,也能清晰告诉别人自己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有中外技术交流或培训,这些能力必不可少。如果缺乏,心中虽有千万种想法,也无用武之地。在具体教学手段上,可对每一专题收集适当的听力材料,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们自我检测自己的听力水平,任课教师也有所把握。同时,也可加强学生们学习专业英语的危机感,提高学习的动力。比如可以播放一些与油气开发相关的记录片或科教片,例如《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也可放映国外油田施工现场录像。另外,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场所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给每个学生提供讲解自己写的科技论文摘要或其中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解展开讨论,结合客观条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尽量少用中文,让他们如同身处在一个英语工作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总之,任课教师要利用现实条件将专业文献的阅读与专业英语的较量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用英语互相表达专业内容的.能力。

专业英语教材绝不是专业课教材的英译版,而要紧贴当前国际形势,适当增加国际经济贸易专题,既要反映当下专业领域内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工艺技术,又要反映国际石油公司跨国合作中的通用市场规则。具体内容上可以节选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技论文和石油工程作业现场的作业案例,比如spe文章。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国际大型石油技术服务商的优秀工程师经常撰写spe文章,描述展现一些有实际推广意义的作业案例。也可在石油工程专业外语中加入一些经济法规和石油条例,为石油人才的国际化打下基础。

(四)有效考核。

对任何一门课程试卷成绩都不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尤其突出。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上,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表现所占的权重。最终结课考核时,学校不要统一开卷或闭卷考试,要解放思想,允许任课教师单独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比如通过界定一个石油工程专业方面的主题,让每个同学现场发挥,即兴回答,完成后任课教师就专业知识领域和学生进行问答式交流,视其表现,给出成绩。有了这种注重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参加工作后一定会意识到其价值所在[5]。

三、结论。

在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力争使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配到国内各个油田工作的同学,能够根据各自工作岗位要求,利用所学专业英语,正确使用或保养进口设备工具。同时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技术前沿知识,使自己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分配到外企或国内投资的海外石油公司的学生,能够利用专业技术和英语融会贯通之长,快速适应中外员工合作环境,实现无障碍交流,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全部发挥出来。对于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为查阅外文学术文献,撰写科技论文,使用国际通用专业计算软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该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简单分析,指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从政策体制、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几个角度出发,就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拓宽其融资渠道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都在中小企业中就业。江浙、广东等中小企业发展趋势良好的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但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作为一个整体,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一直处于一种极为窘迫的状态,即企业发展中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内部。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超过20%,且其他融资方式几乎与它们无缘。融资困难正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目前,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000多家,共筹资金290亿元,累计受保企业约5万户,累计担保额约1180亿元,新增利税102亿元。

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更多,主要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促使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2.1间接融资方式单一。

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率偏高。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将日益严格,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的约束,一般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2直接融资渠道缺乏。

企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据浙江省统计,全省民间投资中自筹资金占55.9%,银行贷款仅为20.1%,直接融资则不到1%,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仅占30%左右,股权融资占到18%,金融机构贷款占到42%,大大高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应比率。由于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导致民间资金普遍不敢介入创业投资领域。创业板又迟迟不能完善,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包括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非正式证券市场。由于发育不成熟,运作不规范,难以起到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重要补充作用。

2.3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

经过多年努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市场信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控制风险和提升信用的能力仍较弱。据调查,即使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总拒贷额也高达56.1%。而在银行商业化经营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一般都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严格;而经营较好、可信度高的企业为避免资产风险,又大多不愿给他人提供担保。

2.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和制度,给金融机构贷款前的调查和信用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其次,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客观上处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地位上,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于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来说风险性很大。再次,很多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很差,借到钱不是用来投资和发展企业,而是想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整体信誉。

3.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3.1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所采取的各种金融支持政策和手段,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难的问题。务必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以促进高新技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应该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们的国情,设立相关部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3.2调整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中小企业。

调整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使商业银行尽快真正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完善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收益激励机制,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挂起钩来,调动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对那些按信贷原则和程序发放的贷款,由于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和非人为因素造成贷款损失的,不追究信贷人员的个人责任,只作为考核其工作能力的标准。再次,商业银行要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不仅要争夺大企业、优质客户,而且要逐步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因为随着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对大企业,优质客户的争夺,会趋于白热化,利润空间将会大大压缩。而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来说会大有可为,尤其是如果能发掘培育几个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的话,其收益将不可估量。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3发展间接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同时我国目前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外企业外源融资的90%以上来自银行,因此更决定了创新中小企业体系的重点。

应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的地区,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按照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经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及国家政策必要的引导及监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采取发展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等措施。

3.4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创新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应考虑,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该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尽管在我国中小企业还有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端正态度,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创业环境以及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并在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就可以逐步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经济体制改革,.(1):103.

[2]杜稳灵,王俊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化解之道.经济论坛,2003.(1).

[3]芮玉巧.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江苏商论,2003.4.

需求分析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文章在阐述国家9月以来房地产有关经济政策、介绍各个一线城市房地产动向的基础上,讨论了河南省新乡市的环境状况和市场状况,指出了新乡市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局面以及应对措施。

在20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的措施,其中也包括针对房地产的各项救市政策,主要集中在降息、降税、经济投入等方面。央行从年9月16日起到年底,连续5次降息,且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22日晚,相关部门也共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如个人首次购买90m2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下调到1%;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房贷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等。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新一轮房产救市政策的推出放宽了二套自住房贷款限制,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取消城市房地产税等。除此以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还实施了“一揽子”计划,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仅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与房地产业有直接关系的就占32%。

1各级地方政府措施。

中央的措施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具体到每个省、市,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各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在宏观政策下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调整措施主要分为放宽条件、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减税和降低准入门槛4种。

1.1放宽条件。

南京市在2008年第一季度放缓了土地推出的节奏,淡化了开竣工时间,南京国土资源局在7月建议今后控制未来单宗用地规模,降低单幅地块的出让金总额,并延长出让金额较高地块的付款期限。天津和武汉也在随后的土地拍卖中减少了近一半的供应。上海在此轮调整中略显稳重,它的方式是对现行基准地价进行重新评估,而这样一来土地价格将有更新的机会。

1.2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河南省政府2008年8月23日召开经济运行会议,会中提出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房款比例由目前的30%调减为20%,最高贷款额度根据各市房价情况将适当提高,贷款期限可延长20~30年,住房公积金交付人在全省范围内,可异地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

1.3减税。

为促使楼市回暖,各地相继出台了以减税、推行货币补贴及降低准入门槛等一系列积极的购房政策,以期市场重回健康的轨道。如福州对契税减半放宽预售: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可享受契税减半征收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放宽预售许可证门槛,缩短了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周期。重庆则规定凡该市农村居民,在重庆首次购买一套建筑面积90m2以下(含90m2)普通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其购房单价在重庆市国土房管部门公布的市场均价以下的,免征契税。而长沙推行的是货币补贴,具有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城市居民,在购买普通商品房时,由政府给予货币补贴、基础设施配套费、劳保基金、人防易地建设费等多项房地产税费减免或延迟收取。

各项刺激和优惠措施出台后,进入以来,房地产市场在前期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下,人们的购买欲被释放,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成交量回升、价格上涨的局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