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价值范文(模板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8:41:47 |
  • ZTFB |
  • 11页

总结让我们明白过往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自己处于一个思考和回顾的环境中。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样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套路。

学术研究价值篇一

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联合策划主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活动中,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陈新认为,要留住人才,除了靠“待遇”“感情”外,最重要的还是靠“事业”,为人才提供“学术与市场”双价值实现的舞台。在创业大潮下,陈新担心学生只会做“创业梦”,不懂脚踏实地去努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通讯员罗焜隆、罗胜京、黄华利、詹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谈师资力量:

人才看重的是个人价值实现。

陈新:过去,我们经常说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目前采取的是“引育并举”的方式,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借助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强大的市场拉动力,利用学校搭建的各类协同创新平台,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学术与市场”双价值实现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在体制机制、团队配置和个性化服务上,为高端人才展现才华提供保障。

陈新:高等院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认为适度的竞争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给予人才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创新,对高等学校、区域社会的发展都有好处。其实,人才最看重的也不是待遇,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事业留人”始终是最重要的。

谈学生培养:最怕学生只会做“创业梦”

陈新:对于年轻人来说,偶像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我们也会提醒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马化腾,但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学生只会做梦,不会脚踏实地,这样就会把他的一生给耽误掉。

我们更希望这些崇拜明星企业家的学生,能看到成功人士经历过的磨难及摔倒后爬起来的过程,因为这些都是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子。能成为明星企业家,要有天赋,有辛苦的付出,还要有机遇。

我们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强调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事迹跟学生分享,引导他们学会成功,学会成长。实现个人价值有很多方式,实现个人价值有很多方式,就怕学生只看到最高点,不去看努力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谈大学与城市的发展:要服务城市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

陈新: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源和发动机。广州正在致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广工非常愿意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发挥工科优势及地缘优势;同时,我们也希望继续得到广州各级政府给力的支持。

其实,作为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广工一直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学校抓住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与地方政府、产业界联合共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等一批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合作进一步深入,取得很好的成效。

学术研究价值篇二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唐容海(1862~19),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在他年少时期,因父骤患吐血,而遍请名医,均治无效,他又遍查医书,均无精详之述,其父终故。由此激发他立志学医并钻研血证,研习经典,触类旁通,并结合自己临证所得而著成《血证论》一书。其书自序言:“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人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唐氏治学严谨,从实效验证出发,并师古而不泥古,在书中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许多观点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兹就其主要学术观点作一概述。

水、气、血、火关系。

前人对气血关系及气火关系、血水关系均多有论及,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津血同源”、“伤津则耗血”、“血少则津枯”等等,但对水与气之间,血与火之间则少有所及。唐容川在这方面填补了不足,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他认为:“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天阳蒸化肾水而化为气,气之所生则为鼓动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之动力,并且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也都依靠气来维系。气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是为卫气,气上交于肺而司呼吸,故气与水本属一家。然气生于水又能蒸化水,水随气而化,则外达肌表气化为汗,下走膀胱气化为溲,上输于肺气化生津,如雾露之溉而濡泽周身。气之与水生理相依则必病理相及,若水病停滞则影响到气化,津液不生,无以输布,五脏失荣;若气病不能外达肌表则无作汗;气病不能升降,则水停聚饮为癃、为肿、为泻,不一而足。故临床“治气即为治水,治水即是治气”。以人参补气立能生津,小柴胡汤和胃气亦能通津液,清燥救肺汤生津液以补肺气,猪苓汤利水而助气化,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等实例来示以后人气水同治的大法,“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并行而不悖也。”

关于火和血的关系,唐容川认为,火和血都是赤色,中焦运化,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变化而赤是为血。心主火而生血,故血为火所化,火性上炎而血性下注,火得血而不炎,血得火而不凝,并能“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肢体”。如血虚则肝失所藏,心失所养,血不涵木,则木旺而动火,心火旺而伤血。此是血病即是火病之实也。以大补其血则制其火,此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思想具体体现。唐氏同时也指出:血虽由火生,但“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他例举四物用白芍,归脾汤用枣仁,天王补心汤中用二冬均含有清火之意,以白芍阴柔以制芎、归之辛,枣仁甘润生津以防参、术、当归之温燥,二冬更增肾水以济心阴故也。而六黄汤、四生丸更是以泻火热而达补血之效,借以说明火化太过不能生血,补血要清火。同时唐氏也例举炙甘草汤用桂枝宣心阳,人参养荣汤用肉桂补心火,说明补血剂中,不但要注意清热,也要适当加以甘温补火之品,以火化不及、阴血不生之故也。

唐氏虽然着重阐述了水与气,火与血的`关系。但并不否定气血水火之间的整体关系及相互生发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他指出:“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

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

唐氏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虽然唐氏认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但他也明确指出:“人之初始,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脾胃是生化气血等物质基础之来源,是运化精微、维系气血水火的后天之本,也是中焦运化上下,具有斡旋作用的重要之脏。“期间运上下者脾也”,“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气虽生于肾中,然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故治气者必治脾为主。”唐氏列举炙甘草汤补血,参芪运血统血,皆有调理脾胃而发挥其功用;而大黄下血,地黄滋补阴血,也是通过泻地道,润脾土来调理脾胃达到治血之效。余如六君子汤、真武汤、十枣汤等在治气治水同时都以调理脾胃为基础。而针对血从上逆而出的血证,唐氏认为是与冲脉之气逆上而血随之上逆有关,故治血上逆,必以平其冲脉冲逆之气为其要,而冲脉隶属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所以治吐血应“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同时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唐氏在实践中体会,脾不制水,宜燥湿健脾,而脾不升津则宜滋脾升津,脾阴充足则可转输津液,运化水谷,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特别指出:“脾阳虚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补脾阳法,前人已备言之,独于补脾阴,古少发明者,予特标出,俾知一阴一阳,未可偏废。”

首创治血“四法”

唐容川以治吐血为例,创造性地总结出治血的四大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1.止血为第一要法唐氏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由水化,血由火化,血以养火,血濡周身,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失血时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而止血“非徒止其溢入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独动于经脉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则不可复返矣。惟急止之,使犹可复还经脉,仍循故道复返而为冲和之血。”对于止血,以审证辨之,止法各异,顺降逆气,而血随气降而止;釜底抽薪,泻火祛实,血无以被扰而止;水虚火盛动血,则补肾水而清虚火,血自守而止;亦有阳不摄阴者,阴血返溢,以温阳益气以固血而止者。种种数法,均为止血之要。惟正在出血之证,不可轻用活血化瘀之法,唐氏指出:“不知血初吐时,尚未停蓄,何处有瘀?若先逐瘀,必将经脉中已动之血尽被消逐,则血愈枯而病愈甚,安能免于虚损乎。惟第用止血,庶血复其道,不至奔脱尔,故以止血为第一法。”

2.消瘀为第二法唐氏已经认识到,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踞位于经隧则可导致再次出血,所以他继止血之后又指出:“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位,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而且唐氏对瘀血日久不消,继发其他病理变化,也明确告之:“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变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

3.宁血为第三法止血消瘀之后,尚有再动血之忧,须针对引发出血的病因而予以调治,而血动不安的根源,唐氏认为关键在于气,气之冲逆,血随而上逆外溢,故宁血必以调气、顺气、宁气、清气,总使冲气安和,血海安宁,血能安生而不妄行脉外,故宁血首要宁气。

4.补虚为治血收功之法血既离经,不为人体所用,耗损于外,阴血无有不虚者,若不能及时补其所失,阴血不足,阳无所依附,日久则阳也随之消弱,故视虚而补之。唐氏认为,肺为华盖之脏,外主皮毛而内主制节,肺虚则津枯失润,制节失司则气失肃降,常易引动阴血亦上行逆乱,故血止尤要先补肺、润肺,使其气得肃降,下利膀胱,导传大肠,肺得宣发,则如雾露之溉而诸窍润降,五脏受益。另有脾之统血,肝司藏血,肾以摄精,诸脏若虚,则血无所统,无所藏,失常道而多外溢出血。所以宁血之后,视其虚而补之,实为治血收功之法。然唐氏也告之,血证虽为虚证之属,宜滋补,但要考虑留瘀邪实之患,干血瘀滞犹须峻药去之,恐瘀之不去,新血不生,骤用补法,正反不受,故虚之未成,不可早补,留邪为患,而虚证成或有夹实者,攻补兼施,并而行之,以补虚不留邪为要。

唐氏体会:“血证中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另外,若见气脱者,则补气以摄血;若下元虚损,水冷火泛动血者,则宜温下清上,引火归元,以甘寒滋阴制阳而护其血。

血证治法宜忌。

《血证论》中,唐氏在对血证的治疗,除开创性地提出“四法”外,还进一步提出血证的治法宜忌。他认为:“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

1.禁汗津血同源,仲景对衄家严禁发汗,告之“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不得眠”,过汗伤津,衄家血虚阴伤,发汗复劫其阴津,津伤血更虚,阴液竭则坏证迭起,故唐氏认为出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故忌发汗更伤其阴,更况“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故虽有表证,上宜和散,不得径用麻、桂、羌、独,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从外散,然亦须敛散两施,毋令过汗亡阴。

2.禁吐唐氏认为出血之证之所以出血,是因气机逆乱,血随气乱,上逆为吐血、咳血、衄血。下迫则为便血、尿血。所以唐氏明言:“至于吐法,尤为严禁,失血之人,气既上逆,若见痰涎而复吐之,是助其逆势,必气上不止矣。……知血证忌吐,则知降气止吐,便是治血法。”气下则血下,降肺气,顺胃气,纳肾气,以使气不上奔,而血不上溢。血家最忌是动气,不但病时要禁吐法,即出血已愈后,另有杂证,也不可轻用吐法,往往因吐而引发血证。故吐法为血证之大忌。

3.适下血之外溢,为气所乱而随气腾溢。而下法,有折其之冲势,平气之乱势之功,故若血证属气盛火旺,血随气乱而外溢者,则宜用下法而止血于平降之中。唐氏认为,仲景有因阳明热实竭阴之虞而用急下来存阴救阴;而血证火气冲逆亢盛之时,也有动血耗阴之急,故“下之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血证下法要用于正当之时,若无实热气盛冲逆之势,或脾虚正气不足,则不可攻下,“只可缓缓调停,纯用清润降利。”

4.宜和和法是为治血证第一良法。唐氏认为和法涉及最广,用之最宜,故为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者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

唐氏提出这些血证的治法宜忌总体原则是忌动气,忌刚燥,最宜调气以治。为后世治疗血证提供了理法思路与辨证用药的要领。

学术研究价值篇三

摘要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现如今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清朝犹如一朵奔腾的浪花,而清朝的法制历史则是汇成浪花的小小水滴,由此可知,清朝的法制史何其重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如今,在这个更加强调法治社会的今日,我们有必要借鉴清朝的法制,那个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朝代的法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

本篇就结合清朝法制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一下探究,论述了清朝的法制史发展历程,从而为今日的法治国家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清朝法制史阶段特点学术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法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人民的广泛重视。

如何处理好多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健全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立法和司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宗教立法,深入探讨清政府统治多民族法制方面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清朝法制史的时期特点。

(一)法律关系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具有过渡性。

满族生活在关外期间,还在原始社会末期生活的他们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社会急剧变革,从而便推动了立法的发展,因此决定了法律关系的繁杂多样。

在当时,一方面奴隶仆役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倒卖,并且和马、牛、羊、驴等一样进行收税。

另一方面,奴隶仆役还有告主的权利,一旦告准,就会恢复自由身份,或者脱离旧主、更换新主。

而根据唐明法律,奴婢控告主人,就犯了“干名犯义”罪,至少仗一百、徒三年。

由此便可以看出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其法律关系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把法制建设当做立国的根本。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都是通过采取军事行动的方式统一女真各部和蒙古地区,进而强攻大明朝。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注重用非常严明的法律来管理和约束军队,以此来稳定后方,从而调整不断变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特别的是采取向蒙古等外藩地区宣布盛京定制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国家内部法制的统一,为之后的进军全国提供了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条件。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的不断努力之中,逐渐认识到了法制是立国之道,他教导国人、牢记法令。

直到逝世前夕,仍然殷切教导其八旗子孙:“继我之后,亦如是严法度,以效信赏必罚。”直至皇太极即位,仍“宣布法纪,修明典章”,尤其是在统一立法权和划一执法上做足了文章。

关外时期的法制时期,历时虽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特色也十分鲜明,给以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积极的'促进了满汉法律文化上的大融合、大发展。

1644年入关之后,便把其法制推广至全国。

(三)与汉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相结合。

努尔哈赤建国之初,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不是很强烈,正如《清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初,我国未深谙典故,诸事皆以意创行……因心肇造。

”到皇太极的时候,就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吸收前朝的法律建设的经验,因此形成了“参汉酌金”的方式,“渐就中国之制”的立法路线。

其中,“参汉”就是根据前朝的封建法律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满清自己的法制,“酌金”就是适当考虑女真族的原有的习惯的法律规定,两者相得益彰。

在二者交相辉映之下,翻译了前朝法律,比如《会典》之类的,从而将以唐明法律为代表的汉民族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满族相关的法律之中。

可以说当时的法制建设为以后各民族文化、法律的融合提供了非常系统的资料、非常清楚的演变过程、以及瑰美炫丽的画面。

(四)可汗的意志与国家法制直接结合。

在努尔哈赤时期,家族的血缘关系依然有着很强的纽带作用,努尔哈赤既是后金的可汗又是女真族的族长,他拥有着最最崇高的王权,他既拥有政权又拥有族权,两种权利互相支持,以至于可汗的意志与国家的法令界限毫不分明,其实当时可汗的意志是国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封建法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立法也日益增多,但是满族的家法与国法依然保持一致性,调整着国法所不及的行为。

(五)满清通过法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外时期形成正式文献的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法制,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十分注意用法律来保护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

到了皇太极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法制化,保护农业的法令迅速增多。

比如:农耕时节,不能因为天气原因的而耽误播种,也不能因为农忙而滥用农夫、劳动力。

“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小拨什库等俱治罪”。

与此同时,允许粮食自由买卖,并且实行纳粟赎罪之制,从而鼓励农业发展。

这就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它展示了封建经济关系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法制对封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六)颁布盛京定制,用法律来调整满清和蒙古的关系。

自天聪三年到崇德三年,皇太极多次遣人到外藩蒙古宣布谕旨和敕令,从而强制外藩蒙古接受自己的统治,以便更好的巩固与蒙古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同盟关系。

颁布盛京定制是满清法制重要的举措之一,无疑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它在贯彻执行满洲法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蒙古的传统与习俗,致力于创造满蒙法制为一炉的蒙古法。

这条成功的经验,在以后大清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综合前朝法制建设经验,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制。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最后一个统治的王朝,历朝历代从未间断的法制建设为清朝提供了全面的法律建制经验。

清朝统治者在关外时期时,就非常注重以前朝为鉴。

入关以来,为了适应满清统治的需要和满足重新立法建制的迫切性,在汉官的积极建议下,迅速把“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迅速推广至全国。

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参汉”已由参考明代法制,发展为以明为主,溯及历代法制。

清朝入关以后的立法活动,以《大清律例》为代表,而清会典是中国封建时期上的行政立法总汇,还是清代法制史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清朝法律体系当中,宗族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宗族法虽然不是国家制定的,并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是它却对维护法制的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利用宗族法,推行并且贯彻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得政权与族权、宗法与国法紧密结合,以此来维护满清的统治。

(八)维护封建家族主义制度。

封建家长主义制度是清朝专制重要的基础和支柱,许多的政策法令都是靠着千千万万个家族系统来维系和贯彻实施的。

清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进一步用法律强制维护封建家族主义的统治。

由于清朝族权与政权界限也不是十分分明,所以国治也等于家治,家治亦是国治,家国不分也是清朝的致命之失。

为了更好的加强清朝的专制统治,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

维护至高无上的王权;加重了对反叛谋逆之罪的处罚;屡兴文字狱,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二、研究清朝法制史的学术价值。

清朝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王朝,历经267年的风风雨雨,由盛到衰的历史发展历程。

在这267年的时间里,清朝把封建的经济推向了鼎盛,法律制度也超越了前朝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所以,清朝法制史的学术价值研究,对我国现代的法律的完善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清朝的封建法制是承接前朝,逐渐完善的。

清朝的法制体系是相当的完备的:由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各个执法部门组成清朝完备的法律体制;在理发的内容上,也内容广泛,并且更加符合清朝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在司法制度上,程序是非常的严格地,审查机关也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在会审和死刑的审核上更加的制度化、法律化。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针对少数民族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更好的统一了多民族的中国。

所以,对清朝的法制史研究,有助于了解封建法制历史的基本规律性。

第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清朝的法制史是以满足满族贵族的基本利益为目的。

1644年清朝入关以来,清朝第一个正式皇帝—顺治登基以后,满族就和汉族进行融合,即是汉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由这些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历史上也有其他王朝对中国的封建法制建设做了贡献,但因为年代比较长远,或是其统治的时间比较短,好多少数民族的王朝的法制史缺失、不完整,只有清朝以满族为主的法制史比较繁盛,法律资料比较完备,脉络清晰,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是的重要依据。

第三,1840年以后,也就是道光二十年,中国的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外国法律、文化、精神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入中国,最初是以随着外国侵略者的武力入侵的。

这样的压力导致清王朝本成一体的法制体系遭到了破坏,各种思想冲击着中国国人的大脑,随后各种洋务运动的大肆开展。

外国的法律思想输入中国后,封建专制思想对人民的束缚开始有所松动,法律逐渐被人民了解、掌握。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排除外国法律文化是先进的,它的输入中国古老落后的封建法制体系中,就像给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活力。

第四,清朝建国时间距今天不远,满打满算也就4,它在法制上的建设历史成为很好的依据,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五,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王朝,遗留的书籍、档案、资料多如牛毛,我们可以认真的整理、总结、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继承清朝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研究清朝的法制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法制史学术价值研究才被世界各国的法制史学家广泛关注。

三、结语。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令人销魂,它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想象力。

满族从偏安一隅到最后统治整个中国,靠的是什么?我想说一个蛮荒之地的民族能由北向南统治全国,难道没有法制的巨大作用吗?难道不是和其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相关吗?道光二十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折时期,封建法制正在逐渐解体,外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研究清朝法制史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封建法制是如何消亡的,还可以了解到我国近代法制是如何开端的,从而借鉴经验,更好的发展当今法治国家。

清朝开国以后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内容也慢慢丰富,对于统一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清朝的法制特色和时代特色十分明显,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朝法制史的发展即是中国一段历史的运行,它为现如今的法治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当今社会的法制建设如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参考文献:

[1]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华东政法学院..

[2]徐实.清朝对外蒙古管理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3]王洁.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经济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4]徐仂.论清朝服饰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的关系.美术大观.(10).

学术研究价值篇四

“形而上学”译自英语metaphysics,metaphysics这个名称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在这本书里并不讲“形而上学”,而是讲“第一哲学”(protephilosophia),以区别于作为“物理学”(今日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第二哲学”。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书名当作一个学科名称。我国著名学者禾田认为,“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就是偶然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第一哲学”替代之。在英语解释中,牛津高级学习字典将其解释为关于存在性、真理与知识的哲学学科;柯林斯高级英语字典则认为metaphysics是关于理解存现实与发展、存在及我们如何知道它存在的哲学;而普林斯顿词汇网()将其解释为关于存在与明知的哲学。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内涵意义上也很符合,当属经典翻译。《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1.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2.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是故形而上学也叫玄学。

从语用学分析,在西方,形而上学一般是指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或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论及;在中国,由于受前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哲学被政治化倾向),形而上学一般是指“孤立的、片面的与静止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还专设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课程,将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非科学认知方法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普及,而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或学科的形而上学一般为学术界所独用。

学术研究价值篇五

随着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法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人民的广泛重视。如何处理好多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健全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立法和司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宗教立法,深入探讨清政府统治多民族法制方面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清朝法制史的时期特点。

(一)法律关系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具有过渡性。

满族生活在关外期间,还在原始社会末期生活的他们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社会急剧变革,从而便推动了立法的发展,因此决定了法律关系的繁杂多样。在当时,一方面奴隶仆役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倒卖,并且和马、牛、羊、驴等一样进行收税。另一方面,奴隶仆役还有告主的权利,一旦告准,就会恢复自由身份,或者脱离旧主、更换新主。而根据唐明法律,奴婢控告主人,就犯了“干名犯义”罪,至少仗一百、徒三年。由此便可以看出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其法律关系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把法制建设当做立国的根本。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都是通过采取军事行动的方式统一女真各部和蒙古地区,进而强攻大明朝。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注重用非常严明的法律来管理和约束军队,以此来稳定后方,从而调整不断变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别的是采取向蒙古等外藩地区宣布盛京定制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国家内部法制的统一,为之后的进军全国提供了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条件。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的不断努力之中,逐渐认识到了法制是立国之道,他教导国人、牢记法令。直到逝世前夕,仍然殷切教导其八旗子孙:“继我之后,亦如是严法度,以效信赏必罚。”直至皇太极即位,仍“宣布法纪,修明典章”,尤其是在统一立法权和划一执法上做足了文章。关外时期的法制时期,历时虽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特色也十分鲜明,给以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积极的促进了满汉法律文化上的大融合、大发展。1644年入关之后,便把其法制推广至全国。

(三)与汉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相结合。

努尔哈赤建国之初,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不是很强烈,正如《清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初,我国未深谙典故,诸事皆以意创行……因心肇造。”到皇太极的时候,就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吸收前朝的法律建设的经验,因此形成了“参汉酌金”的方式,“渐就中国之制”的立法路线。其中,“参汉”就是根据前朝的封建法律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满清自己的法制,“酌金”就是适当考虑女真族的原有的习惯的法律规定,两者相得益彰。在二者交相辉映之下,翻译了前朝法律,比如《会典》之类的,从而将以唐明法律为代表的汉民族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满族相关的法律之中。可以说当时的法制建设为以后各民族文化、法律的融合提供了非常系统的资料、非常清楚的演变过程、以及瑰美炫丽的画面。

(四)可汗的意志与国家法制直接结合。

在努尔哈赤时期,家族的血缘关系依然有着很强的纽带作用,努尔哈赤既是后金的可汗又是女真族的族长,他拥有着最最崇高的王权,他既拥有政权又拥有族权,两种权利互相支持,以至于可汗的意志与国家的法令界限毫不分明,其实当时可汗的意志是国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皇太极时期,封建法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立法也日益增多,但是满族的家法与国法依然保持一致性,调整着国法所不及的行为。

(五)满清通过法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外时期形成正式文献的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法制,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十分注意用法律来保护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到了皇太极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法制化,保护农业的法令迅速增多。比如:农耕时节,不能因为天气原因的而耽误播种,也不能因为农忙而滥用农夫、劳动力。“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小拨什库等俱治罪”。与此同时,允许粮食自由买卖,并且实行纳粟赎罪之制,从而鼓励农业发展。这就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它展示了封建经济关系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法制对封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六)颁布盛京定制,用法律来调整满清和蒙古的关系。

自天聪三年到崇德三年,皇太极多次遣人到外藩蒙古宣布谕旨和敕令,从而强制外藩蒙古接受自己的统治,以便更好的巩固与蒙古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同盟关系。颁布盛京定制是满清法制重要的举措之一,无疑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它在贯彻执行满洲法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蒙古的传统与习俗,致力于创造满蒙法制为一炉的蒙古法。这条成功的经验,在以后大清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综合前朝法制建设经验,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制。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最后一个统治的王朝,历朝历代从未间断的法制建设为清朝提供了全面的法律建制经验。清朝统治者在关外时期时,就非常注重以前朝为鉴。入关以来,为了适应满清统治的需要和满足重新立法建制的迫切性,在汉官的积极建议下,迅速把“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迅速推广至全国。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参汉”已由参考明代法制,发展为以明为主,溯及历代法制。清朝入关以后的立法活动,以《大清律例》为代表,而清会典是中国封建时期上的行政立法总汇,还是清代法制史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清朝法律体系当中,宗族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宗族法虽然不是国家制定的,并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是它却对维护法制的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政府利用宗族法,推行并且贯彻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得政权与族权、宗法与国法紧密结合,以此来维护满清的统治。

(八)维护封建家族主义制度。

封建家长主义制度是清朝专制重要的基础和支柱,许多的政策法令都是靠着千千万万个家族系统来维系和贯彻实施的。清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进一步用法律强制维护封建家族主义的统治。由于清朝族权与政权界限也不是十分分明,所以国治也等于家治,家治亦是国治,家国不分也是清朝的致命之失。为了更好的加强清朝的专制统治,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维护至高无上的王权;加重了对反叛谋逆之罪的处罚;屡兴文字狱,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学术研究价值篇六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孟德斯鸠至近代的罗尔斯都提出了自己对法的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阶级、私有制、国家产生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雅典的城邦、古埃及、罗马,还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法律。

从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毫无疑问,法是有价值的,但究竟什么是法的价值,法又有哪些价值呢?这困扰着我们无数的法学研究者。

法的价值是法产生的动因,人类对法律不懈的探索究竟在追求什么?古往今来,人来一直在追求正义,希望受到正义的对待,社会公平,人人平等。

正义为什么一直受到人类的追捧,法的价值是否也在于实现正义。

“任何值得被称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体现法的精神,法的精神决定法的价值,进而影响立法,影响着整个法律体系的运行。

但凡民主文明讲究平等和谐的国家法律发达,对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深入,成果丰硕。

而统治者根据自身好恶无视社会承受能力,肆意订立法律的国家,命运无不是被人民推翻或遭外敌入侵而覆灭。

法的价值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也是法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难题。

一、法的.价值含义。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众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广泛使用价值。

国内法学界对价值定义时多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既强调价值客体的属性,又认为不能忽视主体的需要,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许我们应该从更为朴实的角度来探讨“价值”,从而揭示价值的本质。

可以这样认为,“价值”是一种特定的关系背景下的事物的存在、属性、作用等。

法的价值依据价值的概念是指,与主体的需要、诉求具有相洽互适性的,从而受到主体的珍视、重视的事物的存在、属性或作用。

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法的价值可以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目的价值,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那些值得希冀、追求或美好的东西。

“法律的重要价值就是保护人权”,“程序法具有确保司法公正的价值”,等等。

在此种情形下,法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为对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的保护作用,是法对社会的作用,存在于法的自身之外。

第二,形式价值,指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

如,法应该逻辑严谨,应当简明扼要,而不是自相矛盾、含混繁琐。

此种意义的法的价值更强调法的自身,形式上的法应该具有的被人们追求和珍惜的东西。

第三,评价标准,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这更多的受到西方影响,是以法的价值平价标准去评价社会上与法有关的现象,如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法的首要价值。

(一)法的三种基本价值形态。

1.正义。

“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社会生活中,正义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正义;“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是一种正义;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也被视为一种正义。

决定法的价值中的正义,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社会基本结构指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生产的利益划分方式。

“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这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

作为社会主要制度,社会基本结构影响着人们的基本前景即他们可能希望达到的状态和成就。

对法律的正义价值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法的正义价值在于保障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让人们享有正义的权利承担正义的义务,正义地分配社会财富、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

2.秩序。

学界不乏关于法律秩序的诊释。

“制度论”和“结果说”是西方学人对法律秩序的两种重要界说。

“制度论”把法律秩序等同于法、法制或法的体系。

“结果说”则视法律秩序为法作用于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果。

法律秩序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由实体性的制度和观念化的意志所合成的社会状态。

实体性的制度是说法律秩序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则,为实现这些规则还存在着一定的物质设施如法庭、监狱、警察等等。

法律秩序价值也是法的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环节。

法的价值诚然远不止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但所有法的其他价值都离不开秩序价值。

任何法都会体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利益、正义,但一定的利益、正义的确立和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秩序的确立和实现。

3.自由。

个体可以是自由的、独立的,但仍然是全人类整体的一分子;不但每个人的自由能依据普遍的自由规范而与他人的自由相协调,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自由主要表现在人格独立、人格尊严、抉择自由、自我实现等方面。

人是社会中的人,自由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律保障人的自由,便成为法的重要价值形态之一。

(二)正义乃为法的首要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篇七

尼采从对理性和基督教的批判入手展开了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重估.他认为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压抑、扼杀了人的生命本能、自由和创造性,以它们为基础的传统价值体系都是虚伪的、骗人的,只会使人迷失方向、日益颓废、自我毁灭.因此,他用“超人”(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试图推毁以往的一切价值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他的新价值体系,阐释生命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作者:伍俊斌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名:广西社会科学pku英文刊名:guangxisocial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b516.47关键词:理性基督教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生命

学术研究价值篇八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构建的,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块,具体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应当肯定,这些内容经过一定的编排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整体性,对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系统地掌握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过分强调学术性知识(比较专门的有系统的知识,这里边指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准备的知识)的传递,强调系统、理论,无形中忽视了那些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现实问题,如“金钱的使用”、“偶像崇拜----青少年追唾”等。这些现实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多半是非学术性的、零散的和非系统化的。在政治课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凡是中考、高考要考查的.内容都成了教学重点,非考查内容属可教可不教之类,而那些未纳入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现实问题更是很少涉及。

学校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开发儿童潜能,以完善和发展儿童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凡是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的一切德育内容,都应当有机会进入德育课程、进入课堂。因此,教师在组织德育内容时,就不能唯书、唯纲,而应全面规划,既要重视现有教材提供的系统的、学术性的德育知识,也要重视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各式各样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处世态度通过各种渠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许多社会问题,如权力、金钱、爱情、婚姻、就业、犯罪等等。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重新选择、组织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道德辨析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德能力并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

在这方面,香港中小学的一些德育实践值得借鉴。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1年出版的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伦理初阶之二----成长》一书,就包含了大量的以现实问题为主题的课文。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启发学生对人生各种问题的思考兴趣,并使他们藉各种价值澄清法和实际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的伦理原则,确认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性格,善尽公民责任。其中一篇谈钱的课文,标题就是“钱、钱、钱”,文章开宗明义地写道:“金钱不是罪恶,金钱不是万能,金钱不是生命。”随后,从正反两面客观、辩证地阐述了金钱的功用与恶果,并提出了“善用金钱”的策略:未雨绸缪、帮助别人、精打细算,并特别指出中国人用钱的智慧是量入为出以及以学生用钱的原则。文中还指出一掷千金、畸形消费、金钱至上的市侩人生的弊端。整篇课文行文通俗易懂,并配以大幅图画和辩析题,充满哲理,即便是成人看了也深受启发、教育。另一篇课文《偶像、伟人、模范》以香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追星”问题为主线,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课文既指出了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如自我理想的建立(向偶像----长辈、师长、领袖、演员、英雄等理想典型学习)、自我肯定(以偶像自居,在自己身上寻觅偶像的影子)、情绪活塞(调节情绪、怡情养性)、(偶像多半是成功者,以偶像自己不断奋斗);同时,课文又指出了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如玩物丧志、浪费时间与金钱、局限视野等。最后,课文提供了几个偶像(伟人):司马迁、海伦・凯勒等。

可以肯定,以这些现实问题作为德育主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德育教材的不足,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带来的缺憾,使学校德育更具开放性、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小学德育在以德育教材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当大力挖掘现实中那些与德育有关的非学术性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学术研究价值篇九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3”的哲学价值。以“3”论人,有三皇、三苏;以“3”论文,有“三部曲”、“三言”;以“3”论花木,有园林三宝――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人们还以“3”论学习。如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外国人也极其重视“3”。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把“3”称为完美的数字,因为它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结”,具备神性。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世界由三位大神――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掌管。朱庇特手中拿的是三叉闪电,尼普顿手持三叉戟,普路托手牵一条三头狗。希腊神话中传说的女神也有三位:命运女神、复仇女神和美惠女神。

古代的西方人认为,世界由三者合成――大地、海洋、天空;自然界有三项内容――动物、植物、矿物;人的身体具有三重性――肉体、心灵、精神;人类需要三种知识――理论、实用、鉴别;智慧包括三个方面――思虑周密、语言得当、行为公正。

在近代、现代,人们的许多说法仍然离不开“3”。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启开数学,一把启开字母,一把启开音符。这就是说,聪明的人要学好数学、语言和音乐。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成功的三条经验是:艰苦的工作、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

[“3”的哲学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

“形而上学”译自英语metaphysics,metaphysics这个名称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本着作。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在这本书里并不讲“形而上学”,而是讲“第一哲学”(protephilosophia),以区别于作为“物理学”(今日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第二哲学”.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书名当作一个学科名称。我国着名学者禾田认为,“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就是偶然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第一哲学”替代之。在英语解释中,牛津高级学习字典将其解释为关于存在性、真理与知识的哲学学科;柯林斯高级英语字典则认为metaphysics是关于理解存现实与发展、存在及我们如何知道它存在的哲学;而普林斯顿词汇网()将其解释为关于存在与明知的哲学。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内涵意义上也很符合,当属经典翻译。《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1.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2.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是故形而上学也叫玄学。

从语用学分析,在西方,形而上学一般是指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或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论及;在中国,由于受前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哲学被政治化倾向),形而上学一般是指“孤立的、片面的与静止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还专设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课程,将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非科学认知方法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普及,而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或学科的形而上学一般为学术界所独用。

二、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

“学科的形而上学”是指已经形成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形而上学。由西方哲学史分析,西方哲学是以形而上学为主线展开的,西方哲学经历了形成――完善――分化――怀疑――辩护――合并――批判等阶段,具体历程为:1.形式的建立的古希腊哲学阶段;2.形式的完善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客体不分时期);3.形式的自然科学产生使哲学和科学分割并把哲学称为形而上学以区分哲学和科学的唯理论(笛卡尔)和实证论(培根)的(主客体分离)的近代哲学;4.对形而上学何以为可能的对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怀疑的休默哲学;5.肯定形而上学的科学性,并证明了实践理性和道德理性是形式之所以产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排除了由形式而出发的纯粹理性对本体认识的可能性,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而开古典哲学先河的康德哲学;6.把存在的形式和原因统一于绝对精神的形式是在辩证发展的因而把科学重新统一到形而上学之中的、由于这种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困难――形式的证明的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的不可知性――从而反映出的形式化的认识论西方哲学的必然困境而最终解体的黑格尔哲学;7.从此后开始的由于形而上学对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的无力和自然科学对形式的发现的进步的完全主体性的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阶段。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是在对存在的不断的形式化的过程中行进的,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学的兴起,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显得无力,拒斥形而上学是形式化而科学化的哲学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不是拒斥“包容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而是“拒斥把哲学和科学作了分割后的”没有科学的形而上学即怀疑的形而上学。

将形而上学作为学科构建,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该形而上学着作中,亚氏首次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对形而上学下了定义,即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称为第一原理或第一哲学(物理学之后)。同时,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其原因理论――“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首先,形而上学为我们带来了普遍化的学术方法。形而上学以存在论为核心,存在论通过“本质之问”(“先验之问”)达到“最普遍者”,因此,形而上学首先是本质之学和普遍之学。形而上学的发展与超越途径是与所谓“普遍化”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根据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所作的区分,“普遍化”有两种方式,即“总体化”和“形式化”.所谓“总体化”也就是“概括”,就是传统哲学和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概念定义方法,是“按照种类的普遍化”.“形式化”是具体化,是对本质的剥离与超越。形而上学要对存在和原因进行终极关怀,必须进行概括,从而追求总体化,而要达到总体化,探究事物的本质,就要对事物的实存即存在形式进行去魅(表现为实证的方法),就要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进行区分。因此,形而上学也为形式化之学。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知识)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此外,建立在以形式(程序)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西方法治文明,也与形而上学把存在形式化息息相关。

其次,形而上学的另一大学术贡献是超越即批判的精神。形而上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即存在的内容与“存在的存在”的分离,最终带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分化,于是在这“对成范畴”之间产生裂缝,彼此相互发展、批判与证明,塑造了欧洲――西方文化的“硬核”:由存在学和神学这两门形而上学的根本学问来表现的“形式性”和“超越性”.存在学和神学是形而上学的两个追问路向和超越方式。存在学通过“本质之问”达到“最普遍者”,神学通过“实存之问”达到“至高者”.两者都是一种“超越”,途径有所不同。笼统地讲来,存在学的途径是理性,而神学的途径则是信仰。通常把西方文化传统了解为“两希文化”,着眼点正在于理性与信仰这两个基本组成。

近代以降,随着黑格尔等哲学大师搭建的思维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同一性的本体论思想的破灭,西方哲学中的形式化进一步分解。当哲学的形式化对存在形式的解构与科学的形式思维的哲学统一性所决定时,哲学的形式化与科学形式无法分离,出现了所谓的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终结。然而,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形而上学的超越正在酝酿之中。因为,“人可以像猪一样生活,而且通常我们的确也像猪一样生活着,但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仰望星空的欲望。”(禾田语)。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着,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

禾田哲学讲座。形而上学问题。.

鞠曦。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的哲学。

童鹰。元哲学三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一

一、基于价值的管理(vbm)关注的要点

基于价值的管理尽管很复杂,但西方管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深入的探索。基于价值的管理在运作流程中主要关注四个环节:一是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二是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三是在经营的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四是实现领导和员工价值的沟通。

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是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第一步。无论精神价值还是经济价值的管理,都是为了明确一点:企业经营管理要对企业追求的价值做出清楚的界定,以此确立企业上下行为的依据,确立企业的灵魂。企业根据明确的价值选择,确立自己的使命、事业领域、战略及策略、制度设计以及引导员工行为的方式方法。一个正在经营中的企业,只要明确了企业价值的准确定位,并按照这一标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认真进行审视,就会发现企业中的哪些环节是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扎柯尔说: “对价值和价值创造的活动达成共识,将共同的努力注入企业使命中,这是企业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他提出:“影响人们对价值达成共识的障碍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对价值和驱动要素定义模糊、自私行为(过分争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活动),负面竞争(企业内部个人或部门之间失去控制的竞争)以及部门壁垒。所以,必须用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义引领和规范员工和部门的行为。”。

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秘诀。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价值创造的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价值理念才能具体化。扎柯尔作了这样的定义:“价值驱动要素是影响或推动价值创造的一个决策变量。”他强调说: “价值驱动要素不是结果,而是决定后果的要素”。奈特认为:“价值驱动要素是对经营活动和财务运行效果有重大影响的运行因子”。这一定义不仅仅限于运行效果,还包括所有决策得以实施的动力机制。价值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麦当劳的价值驱动要素是特许经营者怎样才能使特许经营更成功,从而增加特许经营的价值。因此,麦当劳非常注重对特许经营人员进行培训,注重采用简单的食谱以及经营有限的便于管理的品种。星巴克是1986年成立的咖啡店,到1994年底,成为一家拥有l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主要的原因是,它没有采取瞄准杂货市场,销售批量生产的普通咖啡的传统做法,而是把咖啡店开在距离白领阶层的工作场所较近的地方,为顾客提供用上等咖啡豆加工的高质量的咖啡,并创造一种喝咖啡的良好氛围。星巴克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把握和经营价值驱动要素的.具体表现。所以.把握和有效经营价值驱动要素,也就为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具体的方式。经营业绩优异的企业非常注意把企业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价值驱动要素,非常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确立明确的价值驱动要素,并把对价值驱动要素的管理作为基本的经营策略。

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是实现价值管理的关键。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目的既是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又是为了持续创造价值。所以,基于价值的管理不是一次或一段时间完成的,而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相始终的管理工程。它与企业的战略选择、资源分配、内外部竞争、薪酬制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奈特说:“基于价值的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确立以价值创造为前提进行决策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把这一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和决策的实践中”。所以,基于价值的管理从规划企业的战略开始,到取得财务结果而结束。它把战略规划,预算(涉及实现战略需要的一切资源的调配),激励机制(涉及实现战略的动力)、财务报告(涉及价值管理的效果以及战略的调整)4个主要管理过程融为一体,使这些过程围绕价值创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领导与员工的价值沟通是进行基于价值的管理的基本保障。基于价值的管理说到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现,这就涉及到企业的领导者及管理者应该如何与员工在对价值目标地认识上形成共识。所以.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价值沟通是基于价值的管理的重要一环。西方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科特主要从领导者如何培育、变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领导既应具有“外来者” 的广阔视野、对公司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方面的素质,又拥有公司内部人士所享有的很高的信誉以及扎实的权力基础等方面的条件;既要保持核心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变革和丰富核心价值观,同时从核心价值观出发,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变革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保持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但这一切不仅依赖于对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还要依赖领导与员工价值的沟通。施乐公司经历了20世纪6o年代的辉煌发展后,70年代所以败下阵来,主要是领导没有及时变革核心价值观,与员工缺乏沟通造成的。

二、价值管理的关注要点

信息收集与任务确定。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包括供应商、顾客以及本企业各部门人员在内的小组,共同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小组成员被赋予搜寻所有相关成本数据、工艺流程信息和供应链细节的任务。信息被收集后,通过饼状图将相关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直观地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团队将依据一定的操作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团队主题的范围内确定小组任务。

成本分析。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由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信息在预备会议上呈交,指导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确认,确保他们已经得到所有的必需的关于成本、产品和工艺的信息。这样,团队就可以确定这些成本是从哪儿来的,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通过寻找原因可以确定成本动因,找出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在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每个环节都会存在,所以价值管理的运作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都需要。

功能分析。成本分析结束后,团队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将成本通过总购置成本模型分配到每个必要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功能中去。小组成员对他们的研究范围包括产品、工艺以及功能进行彻底的细分,-这对于提高创造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一般来说,当问题的分解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时创造力就产生了。

价值创造。在创造阶段,要鼓励团队走出原有的由多年的培训,文化和社会背景、习惯和态度所形成的熟悉的环境,让他们用一个不同的或者全新的方式去看待面对的问题。

评价与提交。观点被分类后,即对这些提议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比较和对比,将这些新观点与现有的产品或者工艺比较,并用t型表格将比较后的优势和劣势列出来。团队再将成本加入后的产品或者工艺与团队提出的每个首选的提议进行计算比较,看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哪些不需要,还需要哪些额外的工具和投资。考虑到所有的变化后,将原有产品的价值和由员工提出的新产品的价值进行比较。价值为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其中,功能为顾客所需的功能,成本为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成本。在提交阶段,团队将他们的提议交给管理部门、最终用户和供应商。这些提议必须是易于进行成本核算和评价的,管理者要对这些提议进行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的决策由管理部门做出。

都说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但我们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具体到每一个独特的管理岗位,由于专业不同、公司文化不同,承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种责任是无论哪家公司的什么层级的管理者都必须承担的。

小芹是90后,平时工作中上司分配任务给她时,她态度还是不错的,可是不能遇到麻烦,否则完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性,有一次上司让他找其他部门的人去签个字,对方正在忙,于是她就回来了,也再不去找了,直到上司问她字签了没时才告诉说早上去过一次。上司问,那你有没有再去找他呢?她居然淡然的说“没有”。还有一次,上司突然跑到小芹面前,拿着一张空白实验报告,让她去测一个产品的几项数据,小芹明显有些不情不愿,嘟囔着问上司“为什么要去测这几个数据啊?上次不是测过一批了嘛”。上司瞪着小芹没好气的说道:“上次是上次,这次是这次,还不快去!”。

小芹明显有些不情不愿,嘟囔着问上司“为什么要去测这几个数据啊?上次不是测过一批了嘛” “嗯,真是个好问题!小芹你记得吗,上次我们是第一次给生产部门提供产品的这几项测试结果,上周会议上,生产部的王经理特别感谢了我们的做法,说这些数据为他们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还真的要好好谢谢你呢,要不是你上次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研究测试方法,我们就不会得到王经理的肯定了” “哦?真的吗?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下去喽” “对呀,小芹,我们每周坚持提供一次数据给生产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过来他们也一定会更加配合我们的工作,快去测吧!下次会议我带上你,老王很想了解我们测试的过程和方法,还说要和我们探讨一下怎么把这项工作标准化呢!”

有些管理者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也许会觉得„没有那么简单吧‟,确实在实际工作中你这样去说的效果不见得都好,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过去你的做法一直像案例一开始里的上司那样,员工已经对你失去了基本的信赖,当然后面这样的说法的效果在她心中会大打折扣,由此我们更加应该珍惜每一次和员工互动的机会,千万不要等到已经让员工彻底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彻底对你失去信赖。

一个管理者的心中不能只想着企业的利益,员工的价值实现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二

黄豆,与青豆,黑豆统称为大豆。它既可供食用,又可以榨油,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只蛋白质一项就比瘦肉多一倍,比鸡蛋多2倍,比牛乳多1倍,故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一般来讲,豆类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植物性食物。而在豆类食物中,大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国自古栽培大豆,据说我国种植大豆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豆主要包括黄豆、青豆和黑豆。目前大豆在全国普遍种植,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豆腐的制作也是我国的“专利”。我国可以说是大豆种植及利用的“开山鼻祖”。大豆中含有35%的蛋白质;16%的脂肪;34.2%的碳水化合物;15.5%的膳食纤维。此外,大豆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钙、磷、铁、镁等矿物质,以及大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大豆固醇等大豆特有的物质,这些营养素及食物成分几千年来一直为我们的营养及健康默默的服务着。在这里,我们为大豆“摇旗呐喊”一下,让大家更加了解大豆及豆制品为我们所做的贡献。

大豆蛋白:量多质优

从蛋白质的角度上说,大豆是唯一能与肉类相媲美的植物性食物。大豆中蛋白质含量是谷类食物的3~4倍,不仅如此,其蛋白质的质量也大大的优于谷类食物。决定食物蛋白质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需氨基酸含量。大豆蛋白中8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合理,除蛋氨酸稍低外,其它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鸡蛋蛋白近似。而鸡蛋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质的蛋白质之一,大豆蛋白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了。国内外的一些实验还观察到大豆蛋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大豆蛋白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高,这两种氨基酸有助于改善血管的功能,在降血压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大豆油:优质植物油

及心脑血管病变等。另外,多食用油酸可以帮我们降低“坏胆固醇”,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我们花大价钱来买橄榄油,就是因为其中含有高比例的油酸。大豆油中还含有多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d等,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另外,人体对大豆油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食用油。

大豆低聚糖:抑菌护肠道

大豆中含有34%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约一半是人体不能吸收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它们是大豆低聚糖的主要成分。可不要以为它们不能被吸收就是没用的“废物”哟。大豆低聚糖可以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起到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此外,大豆低聚糖还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止便秘的作用,对中老年人、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

在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出现一系列病症,包括骨质疏松、冠心病及早老性痴呆症等。适量补充雌激素可改善这些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大豆异黄酮与雌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人们称其为“植物雌激素”。直接从大豆中获取“植物雌激素”,可作为纠正雌激素减少的辅助治疗手段。

大豆异黄酮在加工及烹调过程中容易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全豆制作的'食品最佳,如整粒大豆、豆粉、豆浆、豆豉、酸豆乳等,因为它们中的大豆异黄酮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由于大豆异黄酮属于水溶性物质,故而豆油中含量极低。对大豆烹调处理方式不同,也会对大豆异黄酮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浸泡可损失16%;炖煮可损失28%;油炸可损失36%。

谢,避免血液中过多的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降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大豆固醇:胆固醇的克星

植物固醇就是植物中的一种类似胆固醇的物质,其化学结构与胆固醇很相似,所以说它是胆固醇的“近-亲”。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固醇,我们称它们为大豆固醇。大豆中植物固醇的含量远高于谷类、薯类、蔬菜、水果类等其他植物性食物,是植物固醇的良好来源。植物固醇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同胆固醇竞争中能较多地被肠道吸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生化合成,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进而减少胆固醇过高所带来的一系列疾病。还有研究显示植物固醇在预防前列腺肥大、抑制肿瘤、抑制乳腺增生和调节免疫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黄豆中含有对人体十分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蛋白质,蛋白质及其水解后的氨基酸和氨基酸的季铵衍生物,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是体内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之一。一斤黄豆中含铁质55毫克,对缺铁性贫血十分有利。

黄豆的功效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黄豆不含胆固醇,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预防心脏病,黄豆中还含有一种抑胰酶的物质,它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黄豆被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保健品.黄豆中所含的软磷脂的大脑细胞组成的重要部分,常吃黄豆对增加和改善大脑技能有重要的效能.

祖国医学认为,服食黄豆可另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精髓,增力气,补虚开胃,是适宜虚弱者使用的补益食品,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健身宁心,下利大肠,润燥消水的功效.

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

黄豆的营养价值:

黄豆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营养价值最丰富。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一斤黄豆相当于二斤多瘦猪肉,或三斤鸡蛋,或十二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也在豆类中占首位,出油率达20%;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b、 d、e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一斤黄豆中含铁质55毫克,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缺铁性贫血十分有利;一斤黄豆中含磷2855毫克,对大脑神经十分有利。黄豆加工后的各种豆制品,不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多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胆固醇含量中豆腐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5%,为理想的补益食疗之品。黄豆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健康食品。

1、通导大便:黄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3、黄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5、防止血管硬化:黄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三

摘要:高校培养了“相对过剩”的体育教育人才,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对当今体育教育人才质量的质疑。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与社会同步的体育教育实用性教师,体育教师首先应正确地对待体育教学观,要意识到体育教学隶属“学术”的范畴,从根源上对体育教学学术内容的构成及其实用价值有全新的把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体育教学和主动地研究体育教学,微观上正视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关系,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指引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术;教学;价值。

1体育教学学术的诠释。

什么是体育教学学术呢?体育教学学术主要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中期目标、体育科研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欲望等形成体育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师选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断地将自身的体育教学活动作为被教学的对象,进行反思、调控、对体育教学中的出现临场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其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教学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科研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学反思、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我们要切实领会以上四点,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体育教学学术的本质意义。

2体育教学学术的内容。

体育教学学术是一项由体育教学内容知识表述的学术活动,它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体育教学真实的见解。体育教学学术要求教师将“有效的”体育学科知识,把不同体育领域的知识有条有理地衔接起来。笔者在进行体育教学学术研究时,将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理性的提升。

2.1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有效教学研究。

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本质出发,深刻地认识体育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探究性、创新性,有目的地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信心和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研究体育教学学术时,如果不具备扎实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及系统接收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就会造成对体育教育的思想、体育教育的理论、体育教育的价值观产生狭隘的理解,则很难进行体育教学,更谈不上体育教学学术研究。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它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元化的体育知识与教学能力。学系统性的思维。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学技巧的提升,将在体育教学形式上、体育教学风格上、体育教学内容上以产生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媒介、鼓励学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学习,将体育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学研究成果进行。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应当把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都纳入到体育学术研究中,每个体育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学术不仅要求体育教师从自身体育教学视野范围来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也要从学生对认识活动主体的角度和研究学习过程出发,寻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是什么,学生对什么体育知识点感兴趣,学生对体育运动实践后的反馈等。

2.3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研究型的理念生成和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学术实践时,就意味着体育教学形式已经在本质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体育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挥者。体育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及和学生们的合作式学习,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并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来补充自身的知识局限性。由于学生在启发互动中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在体育教师的诱导下,给学生提供运动学习素材,他们会发现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体育教学过程。

2.4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理论对教学方法指导性作用。

体育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要进行策略研究改革及深刻的反思。一是体育教师通过现场观摩、自我评议以及多媒体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议,提高体育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二是体育教师既可选择体育教学作为重点领域,也可选择体育研究作为重点领域。教师的时间不仅可以自由支配,也可根据自己情况安排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工作比重。总之,加强体育教学学术研究,就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学术价值的认识,促进新型体育教学观的形成,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水平,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体育教学氛围。

3体育教学学术的价值认识。

体育教学学术型体育教师可以从体育教学行为和体育教学成就两方面进行甄别,体育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学成就产生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富有体育教育文化知识、充满解决问题的意识、展现体育教学机智和进行有效交往。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不仅能让体育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也能帮助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调查和文献资料显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学术的价值认识表现在: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的范围得到延伸、监督和引导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其自身的地位、坚信体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加强体育教师不断研究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指引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

3.1体育教师的教学学术的范围不断延伸。

自从博耶对“学术”提出了全新的概念界定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只是体育科研才可以称为体育学术,事实上体育学术可以作广义理解导入体育教学学术概念的,从本质上改变体育教师对教学学术的理解误区,保守思维得到解放。体育教学学术与体育探究学术、体育整合学术和体育应用学术一起构成新的体育学术范畴,因而扩大和延伸了学术的范围。

3.2监督和引导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其自身的地位。

体育教师在认识体育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学校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对教学学术认知水平而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体育教学学术理念的介入,使我们重新对体育教师注入新的元素,体育教师的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学术性,一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成语,深刻地揭示体育教师教育学生的本质要求,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要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所以体育教学学术可以促使体育教师从学术的角度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

3.3坚信体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

体育学术评价其完整性的标准是体育思维、体育交流和体育研究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体育专业的研究才是体育学术,即大学的`学术等同于科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高校重视学术,科研是压倒一切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学学术的理论被体育教师接受后,并不断承认、认可。体育教学学术、传统的体育学术观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体育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是学术。体育教学在体育学术中地位不可取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学术,恢复了体育教学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体育教学可能成为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教学学术,才能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自觉地履行体育教学的义务。

3.4促使体育教师努力地研究体育教学。

诚如舒尔曼指出:“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就要不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而且要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体育教师过去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体力活动,对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了体育专业知识就等同学会了体育教学,没有教师把体育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享受自己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愉悦,更不会把体育教学认定是一种学术性活动。博耶对学术观念提出:“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具有学术性。”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就要改进体育教学,研究和探索体育教学学术、提高体育教学学术水平不仅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深度离不开其对体育教学本身的研究和体育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

3.5引导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学术引导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能力等教学学术的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因素较多,涉及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些不利要素,针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调整来改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学术可以引导体育教师吸取教训,避免体育教学失误,甚至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体育教学。

4结语。

体育教学学术的内容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思想,教师因从内容构成中去发现自己,改进体育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以体育教学学术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体育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体育教学学术,体育教师应该研究体育教学学术,提升教学学术水平,进而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9.

[3]綦珊珊.论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d].长沙:湖南大学,2005.

文档为doc格式。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四

重塑管理心理学有句格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这里强调的经由思想所决定的命运,绝不仅仅是指拥有某种思想的领导者的个人命运,而是涵盖了在领导者思想引导和带动下的组织及其追随者的命运。这句管理格言深刻地揭示了领导者的思想与领导者个人前途、组织发展及其追随者成长的内在关联。因而,从哲学层面探讨领导活动,表明领导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机理,阐明领导问题背后的哲学含义,探明领导活动的哲学价值,应成为当前领导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领导学研究视角的哲学回归。

应该说,领导学研究视角的哲学回归,是在领导学研究出现理论贫困和实践困惑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理论层面上,它是对领导活动进行价值审视、体现领导活动基本价值诉求的一种理论自觉;在实践层面上,它反映了人们对既有研究视角的理性反思,回应了人们对哲学视角回归的实践呼唤。具体而论,领导学研究视角的哲学回归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一)领导学主流研究视角的反思。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领导学研究主要基于两种主流视角。一是科学视角。该视角认为,任何领导活动都应具有科学的制度设计、机制安排、运作方式,以及由这些科学化因素所决定的高效的领导结果。二是艺术视角。该视角形成的基本理由为领导活动首先和主要是面向人的活动,它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来协调工作关系,通过有效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用人以便让“恰当的人”干“恰当的活”。而所有这些活动事实上都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风格等艺术化的特质紧密相连。可以认为,科学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制度、机制、程序等领导活动的刚性因素,强调的是领导活动的科学基因和科学特征,凸显的是领导活动的普适性。艺术视角则关注魅力、风格、谋略等领导活动的柔性因素,强调领导活动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表现,凸显领导活动的差异性。两种视角,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式,为领导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但在现实领导活动中,由于人们只注重提高组织的效率,强调领导过程的技术与方法,因而往往会忽视领导活动中的人文因素,进而失却了对领导活动中的意义世界、精神生活和生存价值的探索和追寻。

(二)哲学视角是领导学研究的传统视角。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往往习惯于从哲学层面探讨领导活动,并由此形成了基于哲学视角的研究传统。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建构了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理想国家,这个国家应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和普通劳动民众组成。其中,作为立法统治者应成为哲学家,他们应不断追求自身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任何一个善的国家中,最高统治者必须是法律,而不是任何个人。由于统治者与其臣民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一致性,因而两者在统治关系上应保有一定程度的道德上的平等或本质上的相似。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则以国家兴衰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为中心,探讨君主的治国之道、兴邦之术、强国之策、衰亡之由。为达成此目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几乎构成其政治哲学研究的唯一课题。同样,我国古代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均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关于治国理政的众多典籍中,多有从哲学层面探讨闻政、问政、为政的相关论述。如孔子特别强调“德”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德之流行,速与置邮而传命”,也就是说,领导者实施德政,其良好的影响比驿站传达的命令还要快。孟子同样强调为官之德以及官德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思想大家都极为关注领导活动的哲学含义,习惯于将政治理想、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贯穿于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之中,并进而探求领导者治国理政之道和领导者之为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伦理关系和价值诉求。

(三)领导活动哲学缺位的实践审视。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为哲学的缺位而导致领导学研究舍弃了领导活动的前提性假设,割舍了领导行为过程的价值意涵,忽视了领导行为背后的意义解释,那么哲学缺位所导致的领导实践层面的后果要比理论层面的问题严重得多。具体而言,领导活动中的哲学缺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道德的沦丧。在现实领导活动中,个别领导者无视“人民中心”的观念,将人民所赋予的公权力视为自己的私权力,不断扩张权力的边界,恣意践踏和剥夺人民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不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二,伦理的崩溃。在实际领导活动中,个别领导者缺少对领导意义和价值的伦理追寻,难以秉持正义、公正、公平的基本理念,未能形成“领导就是服务”的伦理自觉,不断突破底线、打破戒律、攻破规范,从而导致领导活动的失序和失范。其三,正确、合理价值观的丧失。在具体领导活动中,还有个别领导者未能建立评判得失、善恶、对错、美丑的是非标准,缺少对个人正确、合理价值观的自觉修炼,一味将个人的某些不当偏好视为组织的价值观,进而通过这一价值观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所有这些事实上表明了人们对领导学研究的哲学视角回归的热切期盼和强烈诉求。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领导哲学的概念已经做了一系列界定[1],从不同层面回答了用哲学看领导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揭示了领导哲学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笔者尝试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作为领导哲学的三个构成要素,并力图探讨三种哲学要素的主要内涵,以及由此构成领导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道德与道德型领导。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其中“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则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等。将“道”“德”合为一词始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荀子将道德理解为人们外得于物、内得于己的德性和品质。在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概指风俗、习俗、惯例等,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引申含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是指一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可以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个体意识、社会意识、人格品质规范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则;是与这类意识和规范相联系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对道德与领导进行关联性研究,是领导哲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深度揭示和理性评判领导活动的基本要求。恰如海克曼与约翰逊所言:想象一下希特勒、波尔布特这样的领导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就能理解领导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么重要。[2]道德与领导关联性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美国研究者萨乔万尼于1992年首次提出的道德型领导。[3]按照萨乔万尼的理解,所谓道德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建构组织共同愿景与理念,关怀部属的需要与自我实现,激发人性潜力,使部属超脱外在的利益交换,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并基于责任和义务而致力于为组织目标自觉自愿地奉献,共谋组织永续发展的一种领导形态;是指领导者借助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在帮助追随者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一般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二)伦理与服务型领导。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较早出现伦理一词的著作是《礼记乐记》。不过,当时的“伦”与“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伦”具有类别、关系等含义,“理”则有条理、秩序、理则等含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则是指维系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外在规范与秩序,所以伦理一词更具有“人伦之理”的意涵。因此,如果说道德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总体关系,表明的是生活本意的性质,那么伦理则指涉人与人的关系,表明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用伦理的视角审视领导活动,其基本意涵在于表明领导活动除了具有道德意义,同时还应当包含对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审视与建构。由于领导伦理主要关涉和处理的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服务应是领导伦理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在领导伦理研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美国研究者格林里夫提出的服务型领导(公仆式领导)。格林里夫认为,服务型领导的首要任务就是服务。[4]服务型领导就如同管家一样,对组织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表现出绝对的忠心,因而,其能够无怨无悔地为追随者服务,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过程服务。同时,服务型领导深知“领导就是服务”的道理,了解领导者实际上就是“用人成事”的人,其能够用心帮助组织内的每一位成员成长,使追随者更强壮、更聪慧、更自由、更自主,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价值观与价值型领导。

何谓价值观?罗宾斯认为,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着判断的成分,这些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5]。而克洛克和高史密斯则认为,价值观基本上是指看待事情的优先顺序。它是我们对所有事情做与不做、抗拒或忍受所做的选择。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狭义层面的价值观,又称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就此而论,价值观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人的行为提供方向,并对人的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具体到领导活动,本尼斯曾对领导行为的价值因素做过较为精当的表述: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而管理者是正确做事情的人。这一界定本身便蕴含着领导行为的价值倾向、价值标准和价值要求。当然,由于个性特征、个人偏好等因素影响着领导者对一定价值观的倾向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存在领导者在多种价值观之间的筛选和权衡,但领导活动是一个领导者在秉持特定价值观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组织活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一论断为豪斯的研究所证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豪斯提出了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与下属之间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关系。[6]要用价值观影响组织成员,领导者必须首先具备明确、崇高且有驱动能力的价值观,必须不断加强个人价值观的修炼。

三、基于价值理念的领导力提升。

从价值观维度探讨领导活动,分析当前领导活动的利弊得失,进而提升领导力,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笔者认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至少应包含如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将价值观作为领导活动的前提。

基于价值观的领导首先表明的是领导活动应以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为基本前提。确立这种观念在当下的领导活动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引领价值。可以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领导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更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为前提的领导价值观的扭曲和正确、合理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实现价值理念的转变,确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便成为推动领导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前置性力量。正如豪斯所指出的:价值导向的动机比实际导向的动机更强、更广泛、更持久。[6]以价值为前提和基础的`领导活动一定能够使追随者对领导者、对领导者为集体提出的愿景、对集体产生极强烈的认同;唤醒追随者与实现集体愿景相关的工作动机,进而促使追随者愿意做出实质性的自我牺牲,并且做出超过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努力。

(二)将价值观作为领导活动的内容。

基于价值观的领导重点阐明的是领导活动应以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这一定位对当下的领导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发展内容上,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gdp的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强调如何提高领导活动的绩效,如何真正做大蛋糕,如何切实解决现实领导活动中的诸多问题。但在发展效率提高的同时却逐渐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领导活动的发展切点定位和发展内容选择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价值理念的深刻转变,并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当下领导活动的主要内容。这里,创新理念倡导的是“共创”发展,协调理念弘扬的是“共进”发展,绿色理念确立的是“共生”发展,开放理念提倡的是“共赢”发展,共享理念强调的是“共享”发展。因此,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领导活动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以发掘共创、共进、共生、共赢、共享发展的要素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发展内涵的转变推动领导活动的时代进程。

(三)将价值观作为领导活动的工具。

基于价值观的领导需要表明的是领导活动应以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为重要工具。这一观念的确立是当下领导活动尤其需要重视并加以研究的一个课题。相对而言,30多年来的领导活动特别强调领导者的作为,以及在领导者引领和带动下组织的作为,而领导者与组织应如何作为、往何方向作为,作为的价值结果是什么,所有这些关乎领导活动人文关怀和前途命运的理想、愿景、方向、标准、尺度等价值构成要素却被逐渐地淡化。因此,当前应以确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作为推进领导活动的手段、方式和工具,逐步实现领导活动的价值转型和价值提升。具体而言:其一,加强个人价值观的凝练和修炼,以此形成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系统,从而为组织的精神塑造系统的建构提供价值支撑。其二,实现个人价值观的两个外化:将个人价值观由观念外化为行为,实现价值观的“行为化改写”,从而为领导行为赋予价值和意义;将个人价值观由领导者个人外化为组织,实现领导者个人价值观的“组织化改写”,并将其弥散于组织活动的所有环节和所有过程,从而为领导活动提供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霍金斯.领导哲学[m].刘林平,万向东,张龙跃,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4-8.

[2]米歇尔海克曼,克雷格约翰逊.领导学:沟通的视角[m].王瑞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

[3]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3.

[5]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8.

[6]吴维库.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7-13.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五

我国农民基数大,工作任务重,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繁荣;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和谐发展;同样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也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于是,在农村,各乡镇结合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特别是从开始,以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和普及健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体育健身意识,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表现得很突出。

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具有的自身价值。

1、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加强队伍凝聚力建设。团队精神根本上是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中,特别是集体项目中,每人都有着不同的分工和扮演的角色。每人要想取得良好的体育活动成绩,都需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经常参加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最容易具备团队精神,并且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团队具有的凝聚力也是最强大的。2、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每个人都具备创新思维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从而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各异。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内容上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体育活动恰恰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农村体育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充分观察、思维、实践操作,从而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3、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净化竞争环境。可以说公平竞争承载着人类社会公平的基本精神及其丰富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规范体育行为的道德准则。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必然会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赞赏,而这种尊敬和赞赏则成为人们构建团结和友谊的桥梁;反过来,通过合理竞争建立起来的团结和友谊,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欣赏和认同,进而净化了竞争环境。所以公平竞争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必然会成为活动的道德基础。这个基础同时也就客观地构成了人们思维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4、有利于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农村体育活动规则的详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开展的公平性。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想把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利用规则。所以经常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人,规则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既然可以依照规则、遵守规则开展农村体育活动,那么就可以把在参与农村体育活动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管理中去,进而可以把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等领域的规则制定得更科学,会大大有促进它们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进取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是农村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通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意识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可以支撑着人们用超常的、密集的、高质量的行动有效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期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拼搏进取精神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培养的方法是多元的,农村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并且更直接、更有效。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培养拼搏进取精神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以农村体育活动获胜为之拼搏的目标;第二,在农村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参与农村体育活动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抓住这些规律,活动参与者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就很容易培养出积极拼搏进取精神,并且这种积极拼搏进取精神会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从而极大促进劳动者的生产力发展。

三、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达到培养新时代农民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因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真正的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推动者。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农民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条件,才能有精力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愿望加强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体质,促使农民更好地投身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促进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2、有利于农村经济中的体育产业发展。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特别是体育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不例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城市体育开展状况要远远好于农村体育,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较少。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能否把这潜在的大市场开发成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器,不仅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达与否,更在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与普及的程度。在推广农村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使农村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增大,就要让多数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共同推动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的健康、绿色和朝阳等产业特点,开发和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农村体育无形资产宣传和有形资产增值,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3、有利于提高农民就业率。在农村举办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会吸引大量的当地农民和城市休闲人士参与,将带动当地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从而在相关的体育产业领域就会积聚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如农家乐休闲体育、节假日体育等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体育产品的消费,还能够带动农村体育旅游业、餐饮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致富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不出村就有工作的机会。4、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促进新农村文明建设。农村群众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还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村,农民在闲暇时间里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看电视、搓麻成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致使一些农民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体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他们摒弃陋习,追求上进,从而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另外,通过农民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农民爱家乡的热情,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开发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l、完善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积极构建和完善各县、乡(镇)、村相应的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农村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以政府体育文化行政职能部门为推动力,以农村体育社团为主力,以乡(镇)体育文化站和村级体育文化点为重点的体育文化组织网络。根据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建一批优秀的体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的体育文化组织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体育的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把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选拔出来,然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知识与实践的专业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让其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农民利用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的健身,来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利用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的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体制。依据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本着灵活、实际、文明和节俭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集趣味性、多样性、可参与性于一体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体制,吸引农村各个年龄段、不同阶层的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另外,每年要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形成机制,以便使农村群众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群众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从而减少赌博、打架等不良恶习,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围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推动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争先创优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发展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县(市)、乡(镇)、村除了要巩固这些成果之外,还应该稳扎稳打,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组织基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有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争先创优活动,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小结。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工作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这为农村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出现了以农家乐休闲体育和节庆体育活动等等的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了农村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毛草女士撰写的玛曲藏语研究,于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长达38万字.该书是第一部由本民族研究人员独立调查并完成的现代安多藏语方言研究著述,正如孙宏开先生在“序”中所言:“填补了藏语安多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空白”,是一部了解藏语安多方言不可多得的著作,也是开展藏语方言比较研究乃至藏缅语族语言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在理论和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从中还可以看到藏族女性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展示的风采.

作者:玉珍yudron作者单位:《中国藏学》藏文编辑部刊名:中国藏学pkucssci英文刊名:chinatibetology年,卷(期):“”(4)分类号:h214关键词:

学术研究价值篇十七

“学科的形而上学”是指已经形成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形而上学。由西方哲学史分析,西方哲学是以形而上学为主线展开的,西方哲学经历了形成——完善——分化——怀疑——辩护——合并——批判等阶段,具体历程为:1.形式的建立的古希腊哲学阶段;2.形式的完善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客体不分时期);3.形式的自然科学产生使哲学和科学分割并把哲学称为形而上学以区分哲学和科学的唯理论(笛卡尔)和实证论(培根)的(主客体分离)的近代哲学;4.对形而上学何以为可能的对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怀疑的休默哲学;5.肯定形而上学的科学性,并证明了实践理性和道德理性是形式之所以产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排除了由形式而出发的纯粹理性对本体认识的可能性,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而开古典哲学先河的康德哲学;6.把存在的形式和原因统一于绝对精神的形式是在辩证发展的因而把科学重新统一到形而上学之中的、由于这种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困难——形式的证明的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的不可知性——从而反映出的形式化的认识论西方哲学的必然困境而最终解体的黑格尔哲学;7.从此后开始的由于形而上学对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的无力和自然科学对形式的发现的进步的完全主体性的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阶段。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是在对存在的不断的形式化的过程中行进的,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学的兴起,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显得无力,拒斥形而上学是形式化而科学化的哲学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不是拒斥“包容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而是“拒斥把哲学和科学作了分割后的”没有科学的形而上学即怀疑的形而上学。

将形而上学作为学科构建,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该形而上学著作中,亚氏首次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对形而上学下了定义,即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称为第一原理或第一哲学(物理学之后)。同时,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其原因理论——“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首先,形而上学为我们带来了普遍化的学术方法。形而上学以存在论为核心,存在论通过“本质之问”(“先验之问”)达到“最普遍者”,因此,形而上学首先是本质之学和普遍之学。形而上学的发展与超越途径是与所谓“普遍化”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根据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所作的区分,“普遍化”有两种方式,即“总体化”和“形式化”。所谓“总体化”也就是“概括”,就是传统哲学和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概念定义方法,是“按照种类的普遍化”。“形式化”是具体化,是对本质的剥离与超越。形而上学要对存在和原因进行终极关怀,必须进行概括,从而追求总体化,而要达到总体化,探究事物的本质,就要对事物的实存即存在形式进行去魅(表现为实证的方法),就要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进行区分。因此,形而上学也为形式化之学。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知识)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此外,建立在以形式(程序)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西方法治文明,也与形而上学把存在形式化息息相关。

其次,形而上学的另一大学术贡献是超越即批判的精神。形而上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即存在的内容与“存在的存在”的分离,最终带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分化,于是在这“对成范畴”之间产生裂缝,彼此相互发展、批判与证明,塑造了欧洲——西方文化的“硬核”:由存在学和神学这两门形而上学的根本学问来表现的“形式性”和“超越性”。存在学和神学是形而上学的两个追问路向和超越方式。存在学通过“本质之问”达到“最普遍者”,神学通过“实存之问”达到“至高者”。两者都是一种“超越”,途径有所不同。笼统地讲来,存在学的途径是理性,而神学的途径则是信仰。通常把西方文化传统了解为“两希文化”,着眼点正在于理性与信仰这两个基本组成。

近代以降,随着黑格尔等哲学大师搭建的思维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同一性的本体论思想的破灭,西方哲学中的形式化进一步分解。当哲学的形式化对存在形式的解构与科学的形式思维的哲学统一性所决定时,哲学的形式化与科学形式无法分离,出现了所谓的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终结。然而,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形而上学的超越正在酝酿之中。因为,“人可以像猪一样生活,而且通常我们的确也像猪一样生活着,但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仰望星空的欲望。”(禾田语)。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

[2]禾田哲学讲座.形而上学问题..

[3]/xuezhe%20wenji/ju%.

[4]童鹰.元哲学三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