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特色小镇范文简短(通用1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06:16:23    小编:ZTFB
最新特色小镇简短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特色小镇范文简短(通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6:16:23 |
  • ZTFB |
  • 13页

总结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总结要言之有物,表达清晰,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重点。以下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一

1、除了美丽,还有魅力。

2、笔墨山水城,生态湖笔镇。

3、梦里水乡,蚕花圣地,千年历史文化小镇。

4、善琏,旅游休闲潮我来!

5、善琏人文行,悠然您心情。

6、一笔一花名天下,江南水韵更齐名。

7、湖水映蚕神,笔栩画中人。

8、精彩遇见你,快乐欢迎你。

9、蚕花笔墨源,华夏文都。

10、蚕花湖笔源,华夏文都情。

11、文房之都灵韵,蚕花好景盛乡。

12、笔蚕生辉,尽彩善琏。

13、水波石岸善琏画,当年湖笔与蚕花。

14、诗意江南,湖笔之都。

15、湖笔蚕花传世甲,善琏文化创新发!

16、湖笔蚕花传世甲,水乡文化开新花!

17、湖美蚕神醉,诚邀君描绘。

18、水墨江南,魅力湖笔。

19、湖笔小镇——小桥流水,妙笔生花。

20、千年善琏蚕花,百里水韵湖笔。

21、湖笔蚕花,妙笔生花。

22、水乡非遗国家级,善琏民俗讲传奇。

23、天下文章出于此,绫罗绸缎生于斯。

24、江南碧胜天,湖笔画中仙。

25、纸上湖笔飞,地下蚕花美。

26、小桥流水人家,小镇湖笔蚕花。

27、蚕神湖笔画,水韵醉天下。

28、蚕乡笔都,尽美善琏。

29、湖笔蚕花传世甲,善琏湖笔创新发!

30、善琏镇,让心灵在此度假!

31、水墨笔都,盛名蚕乡。

32、湖映江南风,笔绘文化情。

33、品茗化友何处去,蚕花湖笔一扁舟。

34、诗仙笔下人间景,奈得瑶池美不如。

35、心里梦里,美丽魅力。

36、一湖山水风光,满镇多彩风情。

37、厚重古镇,水秀善琏。

38、蚕花故里,风雅源头。

39、文昌湖笔,情系小镇!

40、湖笔蚕花传世甲,水乡湖笔创新发!

41、千年湖笔小镇,描绘大美中国。

42、品茗化友何处去,蚕花湖笔画中游。

43、人与花的拥抱,湖与笔的交融。

44、湖笔珍,蚕花美,梦中水乡在湖笔。

45、魅力湖笔之都,迷人蚕花圣地,生态旅游小镇——湖笔小镇欢迎您!

46、湖笔之乡,人文善琏。

47、水墨江南,休闲善琏。

48、湖笔蚕花传世甲,湖笔小镇现奇葩!

49、烟雨秀善琏,湖笔描蚕花。

50、一湖山水,一笔诗画——湖笔小镇!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二

有重点、有特色发展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浙江省2015年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对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有重要意义。现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10个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2015年起,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现将浙江省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布局。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

(二)特色小镇是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块状经济,是浙江从资源小省迈向制造大省、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态的浙江制造,并没有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特色小镇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并着力于优化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抓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如梦想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这种新型社区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性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

2015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提出全省力争通过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同时,建立了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13家省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我厅和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厅都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副主任单位。2015年6月4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6月224日,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杭州召开,袁家军常务副省长主持会议,李强省长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后,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建立特色小镇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并在嘉善县召开了全省特色小镇“比学赶超”第一次现场会。同时,研究制定了《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产生办法》,开展了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的前期遴选工作,目前已产生了第二批创建对象建议名单47个、培育对象建议名单46个。47个创建建议名单全部编制了概念性规划,有的还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平均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1-9月已完成投资463.8亿元。而第一批37个小镇1-9月已完成347亿元投资,平均完成投资9.4亿元,最多的临安云制造小镇完成21.49亿元。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一)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截至11月,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1.3万多人才,包括大批青年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二)小镇功能力求“聚而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发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打造5a景区。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突出“旅游+工业”特色,去年前11个月已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夯实社区功能。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

(三)建设形态力求“精而美”。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同时,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谋划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如龙泉青瓷小镇建筑虽然低密度、低容积率,但“小镇味道”十分独特,引来了4位重量级工艺大师,设立了46个创作工作室。

(四)制度供给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如义乌市打造了从市场主体登记到项目验收的“一条龙”审批流程,政府部门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4个工作日,对入驻省级特色小镇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降低至500万元。

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强调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三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北湖区石盖塘镇等地就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大十字城镇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极多点”、“城镇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个县城及城镇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小镇正在加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种养、锻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小镇),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小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来势好,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36.8%;苏仙区飞天山镇(山水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来势较好;资兴市黄草镇(风情小镇),位于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内,享有“江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以及东江漂流、雷公仙、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较好;桂阳县流峰镇(电商小镇),具有“湘南名圩”、“小香港”美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约一万多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桂阳等地;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小镇),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建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银都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锻造小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小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温泉小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茶叶小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小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市、区)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浙江省从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2.新在“一镇一业”的产业定位。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政发[]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来建设,不搞同质竞争。二是培育“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建设,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单打冠军”。如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3.新在“产镇融合”的功能聚集。一是突出四大功能紧密融合。所有小镇都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主攻产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艺小镇侧重挖掘从袜子诞生、发展乃至转型升级全过程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小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也突出袜艺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主的旅游景点,并完善配套社区功能。二是突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培育新产业为一体的新空间。如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汇聚来自全球的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类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税收超过4亿元。三是突出经典产业改造提升。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其文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含电子商务)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5.加大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切实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协调的亮丽风景线。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对我市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前来考察、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四

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助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制订本指南。

第一条申报条件。

(一)产业定位:特色小镇产业定位应结合所在城市的产业、人才和资源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旅游、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兼顾工艺美术(木雕、石雕、陶瓷等)、纺织鞋服、茶叶、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二)空间形态:特色小镇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特色小镇要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三)建设投资:新建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改造提升类18亿元以上,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分别放宽至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适当放宽至上述标准的80%。

(四)建设内涵:以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为核心,通过运用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迈向中高端,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和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五)运行方式: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地方政府负责做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

(六)建设进度:原则上3年内完成投资,其中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5亿元,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不低于3亿元。

(七)综合效益:建成后有大量的新增税收、新增就业岗位产生,集聚一大批工商户、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加快形成新业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品牌。

第二条申报材料。

(一)规划方案: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如已经开工的要有实景图。

(二)建设计划:有分年度的投资建设计划,明确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额、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应的年度推进计划。以表格形式进行汇总。

(三)业主情况:简要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公司名称、实力、资金筹措计划等。可附上已建成运营项目案例。

(四)扶持举措: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政府支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服务扶持举措或政策意见。

(五)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地填写《特色小镇基本情况表》(详见附件)。

第三条申报程序。

(一)申报范围: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特色小镇。

(二)申报时间:由省城镇化办根据各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发文通知,原则上每年于3月份、9月份分两批集中申报。

(三)申报数量:坚持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为明确重点、分期推进,每个设区市每批申报数量不超过5个。

(四)申报方式:县(市、区)规划的特色小镇,由县(市、区)政府向设区市政府上报申报材料,经设区市筛选后由设区市政府统一报省城镇化办;规划范围跨行政区域、以及设区市直管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规划的特色小镇,由设区市政府向省城镇化办上报申请材料;省属企事业和高等院校单位规划的特色小镇,由省属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向省城镇化办上报申请材料。如申报对象超过1个,需排序上报。

第四条监管和调整。

(一)定期监测:采取季度通报和年度考核的办法,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开展统一监测。省统计局会同省发改委建立省特色小镇统计指标体系,有关市、县(区)按季度向省城镇化办报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和形象进度情况。

(二)动态管理:省里分批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年度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年度达标小镇。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实行退出机制,下一年度起不再享受特色小镇相关扶持政策。

(三)联动指导: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前期辅导、协调指导、日常督查和政策扶持。各设区市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特色小镇规划、申报、创建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要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形成省、市、县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验收命名。

(一)验收条件:如期完成各项建设目标,主体企业、主体产业或主体产品的经济产出要占到小镇一半以上份额,符合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社会上有较大的知名度,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公认度。

(二)验收程序: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所在县(市、区)向省城镇化办行文,提交要求验收命名的申请报告和所在县(市、区)政府提供的初验报告。省城镇化办组成专家组,经实地踏勘、专家打分形成一致意见后,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报省政府审定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对于首次验收不通过的,一年内可申请一次复验。

(三)命名公布:省政府审定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提出的建议命名的特色小镇名单后,以省政府名义发文公布。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具体由省城镇化办负责解释。

附件:福建省特色小镇申报材料说明。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五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浙江可谓是先行者,他们见事早行动快、理念新机制活、力度大措施实,“小镇经济”日新月异。在浙江,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浙江特色。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特色小镇不是传统工业区或旅游景点功能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嬴的企业社区;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据了解,浙江自20xx年开启创建特色小镇至目前已公布2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名单,其中:首批公布的.省级37个特色小镇,吸引了3300多家企业,完成投资480亿元;一年税收达53.1亿元;已有196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合作,特色小镇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地,综合效益凸显。

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晰的产业发展定位。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万亿产业类,以及药材、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二是严谨的科学规划引领。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力求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产业镇区的环境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旅游景点的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三是务实的体制机制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浙江省政府规定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

作为全省“三农”比重最高的市辖区,我区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形势亦喜亦忧。

喜的是:我区近年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错位发展的小城镇新格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强乡镇老镇区的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富集人气商气,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把脉特色镇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建材、智能电网和激光产业集聚区。据了解,我区目前耿车、洋北两镇以及蔡集牛角等3村均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根据项目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耿车镇与洋北镇均实现镇园(镇港)合一,洋北镇与中电建建筑集团以ppp模式建设特色镇建设方案,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经费保障方面,耿车、洋北分别争取市农发行15亿元融资款项。我区其他乡镇也积极加入土地改革试点,通过人口集聚完成建设用地保障。应该说,我区在特色镇村建设工作中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

忧的是:1、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一、动力缺乏症,认为特色小镇创建是上级部门要求,政府缺乏主导意识,自身缺乏内生动力;误区二、大干快上论,认为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空中造城、无中生有、大干快上、盲目跟风;误区三、等靠要思想,认为目前人才、土地、机制等要素都没解决到位,不好办也办不好,要等市里区里拿方案提要求,由于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少数干部庸政不作为。2、产业缺乏支撑。我区缺乏浙江块状特色的经济产业,各乡镇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发展质量与规模也不同,工业化水平不高,高效农业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和集聚力不强。3、硬件投入不足。乡镇基础建设存在一定短板,农民集中居住区功能单一、功能配套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4、软件明显滞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总体规划不足,对经营主体吸附力不强。在“策创营”前置、特色产业培育、项目运营管理上缺乏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5、要素保障不够。部分项目受土地指标限制无法实施,只能压缩工程规模或削减项目总量,甚至取消建设。部分乡镇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群众参与性较低、民资投入较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1、注重观念更新,认识再提高一点、眼界再开阔一点。

一是各级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二是针对“大干快上”论,要突出策创营及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要以人为本,立足百姓需求,坚持“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的建设思路推进。避免出现新一轮人工造城,不可再搞一条街式的开发(如城乡统筹试验区)。三是镇(乡)、村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因地制宜处理好特色镇与特色村、重点镇与一般镇建设的关系。

2、注重智力投入,谋划再细致一点、规划再科学一点。强化人才引领,推动特色项目+智库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招引一批业务精、政策清、情况明的管理人才,聘请一批省内外智库的著名专家学者,培养一批本土实用人才,为特色小镇提供人才保障。围绕产业营建“特而专”、风貌营建“特而美”、文化营建“特而新”和品牌营建“特而优”。实施策创营前置模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根据项目规划、空间布局及产业功能区分类,科学遴选多家创营机构及经营主体,全程参与特色镇营建,真正使策创营与营建效益达到统一,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政府部门本着平台搭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百姓衣食住行、不断完善小镇的医疗、教育和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十五分钟社区服务圈和五分钟便民服务圈。

3、注重产业培育,特色再富集一点、优势再放大一点。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树品牌、创特色,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分类施策,避免千镇一面,重点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对我区来说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丰富内涵锦上添花。依托宿迁青岛啤酒产业园,建设啤酒工场、啤酒博物馆、啤酒狂欢广场、德国啤酒特色酒吧一条街等,打造以工业旅游为载体的青啤小镇。耿车镇可围绕“互联网小镇”建设规划,打造电商小镇,让互联网+赋于耿车新的时代记忆。双庄镇依托激光产业园和四季青服装城,配套三产服务业,创建激光小镇。龙河镇要充分挖掘将军故里等红色文化优势,以红色旅游品牌,倾力打造朱瑞将军红色观光旅游小镇。目前还不具备创建特色小镇条件的一般乡镇也要鼓励他们挖掘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讲故事写传奇,深挖人文资源,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建设当中,以留得住乡愁。二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牛角淹孙膑神牛神话传说悠久,蔡集镇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将民俗文化和水美文化融为一体,打造生态旅游小镇。三是无中生有借鸡生蛋。洋北镇依托运河宿迁中心港、中德环保产业园和绿色建材产业园,推动港镇一体联动发展,重点打造临港物流小镇。

4、注重机制创新,主体再多元一点、政策再配套一点。

结合我区特点,政府方面在打造特色小镇建设上主要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编制规划;二是基础设施的配套跟进,包括水、电、气、道路建设等;三是要素保障,主要是土地保障;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方面主要是做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市场营销,项目推进,效益追求。浙江嘉善的巧克力甜蜜小镇、磐安的药都小镇等都是由民营企业建设并运营。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利用政策杠杆、市场机制来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推动产业集聚,统筹协调土地指标以及资金筹集、人才引进等方面问题。进一步发挥区领导挂钩帮扶机制的优势,确定特色小镇各项建设的牵头部门,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整合各部门资源优势,合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

全国特色小镇目前规定每年的8月底为最后申报时间节点,鉴于第一批特色小镇推荐已经结束,未来一年是我区申报特色小镇的关键窗口期。“越努力,越幸运”,相信这句话对特色小镇建设同样适用。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六

二、申报理由。

遂昌,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全国唯一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旅游。

湖山乡位于丽水市遂昌西北部,乌溪江上游。距离遂昌县城35公里,拥有温泉、湖泊、森林、生态农业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湖泊+温泉”的资源组合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唯一性的优势。

湖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优势:境内水域面积广阔,有17平方公里的湖面;绿色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沿湖地带既有“小桂林”之称的低丘缓坡,也有“小三峡”之誉的峭壁峡谷,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是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娱乐的天然佳所。

镇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三、功能定位。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湖光山色为资源基础,中高端养生度假为核心,将湖山镇打造成集观光、游乐、运动、养生、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小镇。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空间发展方向是,积极拓展老集镇周边用地空间,向北发展温泉度假用地,向南发展山水观光与生态度假用地。

镇区职能是:养生度假、生态人居、综合服务。形象定位:湖山世外风情•温泉养生小镇。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两轴三心五片区”。其中两轴:城镇发展轴、旅游发展轴;三心: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行政商业中心;五片区:温泉养生区、老镇片区、新镇片区、生态工业园区、滨水休闲区。

四、产业发展现状。

基地的产品,山稻谷、马铃薯、花生、黑豆、高山西瓜等农作物种植超1800亩;突出国家级有机板栗品牌“湖山牌”建设,目前全乡种植板栗25000余亩,100多亩红提和600多亩香榧、油茶。通过技术示范标准化,网箱养殖溪流性鱼类和网箱养殖青虾5000余平方,全力打响湖山有机鱼品牌。

旅游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湖山依托风景秀丽的乌溪江水库和健康养生的湖泊温泉,成功引进湖山欧陆风情温泉小镇项目;顺利签约湖山半岛温泉养生园、大溪边养生养老项目等。目前已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乐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和一个亦耕亦读亦游的休闲旅游项目躬耕书院等景区、景点。

同时,大力发展沿湖特色农家乐,形成了一批“沐温泉浴、品农家菜、钓生态鱼、游小三峡、住农家屋”的特色农家乐村。

五、今后3—5年产业发展目标。

未来3-5年,湖山将顺应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机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之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成以温泉养生为核心度假功能,并集旅游服务、综合配套、商业地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小镇,并努力成为华东最佳养生度假小镇、长三角地区山水温泉典范、全国乡镇旅游示范精品。

六、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

(一)遂昌湖山欧陆风情温泉小镇。该项目以温泉、湖。

泊、森林、人文为依托,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约400亩,在五年时间内分四期实施:一期建设温泉广场及欧式建筑,二期建设温泉城堡酒店和简欧低层住宅群,三期建设温泉特色街,四期建设湖山旅游集散中心及欧陆风情地产开发。

(二)遂昌湖山半岛温泉养生园。项目依托周围的山、水、湖环境,打造一个集温泉体验、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健康特区,主要建设接待中心、度假酒店、梯田温泉、会所、码头、滨湖街区、养生楼等。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30亩,建设期限为5年。

(三)遂昌湖山大溪边养生养老基地。该项目规划建设集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国家标准、养老服务设施齐全的养老基地。项目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20亩,建设期限为5年。

(四)红星坪温泉度假村二期。该项目将建设温泉体验区、餐饮住宿区、运动休闲区、温泉别墅区、森林养吧区等,通过分期建设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把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康疗、娱乐于一体的中高端复合型“特色温泉旅游区”。项目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00亩,建设期限为5年。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色小镇成为了人们追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选择。近期,我有幸参观了一座特色小镇,深感其别具风采和魅力,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和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感受,从环境、文化、经济、社交和居住等方面,来分享我对特色小镇的心得体会。

首先,特色小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独特的环境。与拥挤喧闹的城市相比,特色小镇的环境清幽宜人。小镇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感觉。同时,小镇的规划也非常合理,道路宽敞,房屋独立分布,给人一种宽阔和自由的感觉。在特色小镇中,我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感受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平和与舒适。

其次,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令人难以抗拒。特色小镇通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我所参观的特色小镇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带给人们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当我漫步在那条古老的街道上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此外,小镇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也非常吸引人,艺术展览、音乐会、民俗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和乐趣。

再次,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特色小镇往往以某种特色产业作为支柱,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在我所参观的特色小镇中,民间手工艺品产业是其特色产业之一。小镇上有许多手工艺品作坊和商店,这些手工艺品精美而独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购买。同时,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也给小镇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小镇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为小镇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特色小镇的社交环境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在特色小镇中,居民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充满了互助和友善的氛围。我看到居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这种社交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被接纳和关心,给人一种家的感觉。特色小镇的社交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是却给人一种温馨和亲近的体验。

最后,特色小镇也提供了舒适和宜居的居住环境。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同时也吸引着一些人们选择在这里定居。小镇的房屋建造工艺精细,环境优美,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与城市相比,特色小镇的房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也较低,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舒适和宜居的生活。特色小镇的居住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总之,参观特色小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环境、文化、经济、社交和居住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选择居住在特色小镇可能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更加宁静和舒适的生活,体验到特色小镇带来的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我相信,特色小镇将会成为未来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新的选择。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八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城乡规划模式,近年来在中国不断兴起。我最近有幸到访了某特色小镇,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包括特色小镇的定义、功能、亮点以及它对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想谈谈特色小镇的定义。特色小镇是指通过识别、整理、优化和发展某一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小镇,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度假、观光和生活的需求。这些小镇往往兼具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振兴等多种功能,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特色小镇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只是特色小镇的一种功能,而现代的特色小镇还结合了旅游、休闲、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等多种元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所去的特色小镇将农家乐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建设了一个独特的创意农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创作。

特色小镇的亮点之一是它们的文化内涵。这些小镇通常会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筑、传统手工艺、音乐、展览等方式展示地方的独特魅力。在我游览的特色小镇中,我看到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品尝了传统的美食,还体验了当地居民的传统音乐。这一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特色小镇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而言,特色小镇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型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对于城市则意味着更多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体验,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兴起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一种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为目标的城乡规划模式。它具有多样化的功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就业机会。而其亮点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通过参观、体验和交流感受到地方的独特魅力。特色小镇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了城乡差距。未来,我相信特色小镇将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九

一.背景(为了谁):

万君房地产开发(天津)有限公司,是达行天民旗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响应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现决定针对四五线城镇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城镇发展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二.主题:

xxx小镇。

三.方案(干什么):

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彻底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利用集团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建设以小学教育、专科医疗、康复以及养老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小镇,把xxxx小镇建设成为生态、现代化、智能化,和当地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具有发展活力、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四.效益分析(为什么):

目前我国四五线城镇人口组成以老年人和0-12岁孩童为主,针对此大环境基础,万君房地产利用企业优势,以小学教育、专科医疗、康复以及养老为项目基础,搭建起四五线城镇生态循环。万君房地产作为特色小镇的开发主体,涉及小镇开发的前中后全链条,从土地整理就开始介入,往往一直延伸到小镇运营。对于开发企业来说,主要有下几点收益:

6.专科医疗项目收益:以医疗项目现金流回报以及额外医药类附加收益,同时引流到康复项目进行对接循环。五.方案执行(怎么干):

四五线城市打造小学教育、专科医疗、康复以及养老的配套设施,要从兴建配套产业开始,相关配套空间搭建完毕方能执行整套的从教育到养老的服务措施,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养老:青壮年外出务工创业的大环境下,搭建精细的养老服务平台是势在必行,万君房地产将建设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养老院,赡养老人的大问题,将系统化的从平台上解决。保障老年人吃穿住行的同时,丰富老年人娱乐活动。

六.效果预估(怎么样):

整套方案从基建到配套服务落地,将能够较好的改善城镇面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真正正做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xxx小镇人民能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把xxxx小镇建设成为生态、现代化、智能化,和当地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具有发展活力、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大部委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小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都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做出了规划部署,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文化小镇。

2、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

日前,国务院下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低空旅游特色小镇。

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到了旅游+城镇化。根据该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加快推进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

3、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等负责推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农业部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中,也涉及小镇建设内容。

4、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将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有序推进工业文化城市、园区和企业试点示范。

5、住建部:美丽宜居小镇。

截至2016年12月28日,住建部已连续公布了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各地自愿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农委)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审查,确定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镇等95个镇为美丽宜居小镇示范予以公布。

6、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小镇。

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不具有镇一级行政管理职能,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各市选定上报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规划建设、运作方式等方面,符合下列条件。

(1)产业方向: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聚焦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地域传统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每个小镇需明确一个主攻产业,突出“一镇一主业”。

(2)空间布局:一般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周边及交通轴沿线等适宜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有效投资: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放宽到不低于15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

(4)功能定位:立足特色产业,培育独特文化,衍生旅游功能以及必需的社区功能,实现功能有机融合。一般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5)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

(6)综合效益: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新增税收、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等实现爆发式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创业平台。

2.申报材料。

(1)规划方案: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如已经开工的要有实景图,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类别。

(2)建设计划:有分年度的投资建设计划,明确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额、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应的年度推进计划。

(3)业主情况:简要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公司名称、实力、资金筹措计划等。可附上已建成运营项目案例。

(4)扶持举措:特色小镇所在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5)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地填写《特色小镇基本情况表》。

3.分批审核。

定后公布。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数额不搞平均分配,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4.动态管理。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审批”的原则推进。制定年度考核办法,以年度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年度达标小镇,兑现奖惩政策;对连续2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特色小镇,退出创建名单。

5.验收命名。

通过3年左右的创建期,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一

特色小镇是一个社会共生有机体,离不开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引导不越位,这是成功的母体。

特色小镇是探索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包括制度供给、要素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能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诞生各种创新因子,孵化出新产业业态,将是新常态下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创新制度供给的全新空间。

2、投资主体。

特色小镇需要一个核心投资主体,可以是村镇股份制企业、可以是当地龙头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企业。

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

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

3、核心特色。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突出“特而强”。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做到不重复、不雷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强”,是指要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3年投入30亿元到50亿元,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

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这个“特”体现在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等多个方面。

要彰显产业特色。

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小镇只有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产业过于分散,肯定形成不了特色。在打造产业特色过程中,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的比重、高端制造业的高端水平上。

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小镇,要把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作为重点;健康小镇,要把生物医药、大型建设医疗设备领域等作为重点;环保小镇,要把能源环保作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

要彰显生态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一镇一风格”,充分体现“小镇味道”。

特别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打造的生态特色与小镇周边有显著区别。切不能发展了小镇经济,破坏了小镇环境。

可实行“嵌入式开发”,借鉴乌镇等模式,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建设有地方特色和优良生态的风情小镇。

要彰显人文特色。

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

4、产业驱动。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

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

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也就是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好功能,而不能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

特色小镇形态打造要“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很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环境都能转化为很强的'生产力。

首先,骨架小。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的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再次,气质特。特色小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

5、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非常活。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要强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小镇。

二是要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

三是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

7大新兴产业的特色小镇,要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定位,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借助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结成创新伙伴,缩短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历史经典产业,要深挖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粉丝,力争做成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特色小镇要建成创意小镇。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和自然禀赋,建设一个创客中心,以好创意来丰富特色小镇的业态,创造性地培育出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特色小镇是有物理空间边界,但没有产业合作边界,是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开放小镇。

所有小镇要瞄准与产业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发布平台等,集成利用好各种高端要素,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促进各种技术、资金、人才自由流动、高效利用。

6、和谐社区。

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城乡经济和消费发展的纽带,在这里要大力发展社区组织力量,形成一个可以聚人气、通人文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区,让城市人找得到“乡愁”,吃得到健康农产品,享受旅居度假生活。

7、客户市场。

特色小镇不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结合自身竞争优势,抓住核心客户群体,充分挖掘核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消费利益,客户才能忠诚相随,客户市场才能坚固不破。

8、利益分配。

特色小镇是一个政府、村民、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交集的共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用市场化、股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分享经济成果,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9、公益力量。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二

近年来,xx市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县市城区建设为节点,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全市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宜居xx呈现崭新风貌。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从20xx年的45.5%提高到20xx年的54.21%,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29元,比20xx年翻了一番,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位。

目前,宋河镇、绿林镇、后港镇、高阳镇、胡集镇、石牌镇、客店镇、牌楼镇、漳河镇被选为全省重点中心镇、特色镇,新建了彭墩、王坪、赵泉河、沙岭湾等一批宜居村庄,展现了农村新面貌,全市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胡集镇进入省十强乡镇行列,后港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村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狠抓村镇道路、绿化、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村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推广“组团带动、产业带动、城乡互动、股份合作、特色拉动”五种建设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精准扶贫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采取多种建设模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以点带面,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东宝区、掇刀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市共48个村庄被命名为“宜居村庄”。

近5年来,全市共完成32460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组建2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设立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24个,其中20xx年脱贫59907人。

政策支撑城乡统筹。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xx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成立了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出台了《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先进乡镇考评表彰办法》,每年对所有乡镇进行考评通报,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引导乡镇建设发展。在此基础上,xx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开展镇域城市建设试点,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开展镇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稳定区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权力下放,将试点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小城市、县域副中心。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区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域城市为支撑、五条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以城区为生态绿心,建设漳河新区绿色生态低碳新城、东宝区都市产业城、掇刀区与xx高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城,推进漳河镇、子陵镇、牌楼镇、麻城镇、团林铺镇组团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相向发展,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

着力实施省级战略。紧紧围绕“中国农谷”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管理区市政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商品小区开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大柴湖振兴发展,省、市多部门从规划编制、移民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柴湖镇倾力相助,形成了对口帮扶、强力推进、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柴湖发展。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xx市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城建管理机构设置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中京山县、沙洋县、东宝区建制镇城建分局恢复率达100%,其他乡镇城建机构也在酝酿筹建之中。

扶持发展特色城镇。近年来,xx市深入开展镇域小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建设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重点扶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对胡集、后港、宋河、钱场、官垱、易家岭试行镇级市管理,在调整机构及职能过程中,县(市)住建部门将相关职能全部予以了下放。宋河镇投资近亿元推进了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城镇项目建设。柴湖镇强力实施省级战略,中国花城和移民新城初具规模。钱场镇盛老汉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坚持整镇推进、组群发展。坚持整镇推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孙桥、官垱、石牌、牌楼、团林铺、漳河、长滩7个试点示范镇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坚持组群发展,策划实施屈家岭—京山、东宝—钟祥、掇刀—沙洋三条新型城镇化带、产业走廊、生态走廊建设项目,着力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初步编制完成《荆钟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彭墩“1+9”区域规划》,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彭墩现代农业示范园、彭墩风情小镇建设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

挖掘调研特色民居。在推进全市宜居村庄和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要求各县(市、区)在建筑风格设计和建设方面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推广《“荆楚派”村镇风貌与民居建筑参考图集》,以期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各地民居建设。

抓好污水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污水治理工作,将全市52个乡镇污水处理建设纳入2016年政府民生实事中,抢抓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机遇,搭建污水处理建设合作洽谈平台,邀请省村镇建设协会推荐的污水处理建设企业与乡镇就工艺选取和可研编制合作方式展开交流,组织各地村镇负责同志参观学习外地污水处理建设先进经验,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出让金、小城镇建设配套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地产综合开发收入,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给企业税收优惠或减免,鼓励企业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对价值较高的建设用地采用招标方式获取最高限度的资金,直接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聚群众之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发动群众,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激发商户及居民群众的热情主动投入,配合房屋立面改造、广告牌制作及门前硬化绿化等工作。

小城镇建设后劲严重不足。目前不少乡镇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小城镇建设发展缺乏一定的产业支撑,大部分乡镇产业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有心无力,不能按有关规定落实工作经费;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瓶颈”未能彻底打破,筹集资金困难重重,影响了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统一部署。

城建管理机构未完全理顺。虽然各地在成立建设分局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立的机构也不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员配备难以落实。虽然各建设分局机构和人员编制都予以了明确,但在实际配备时有一些难度,即使配备了人员,也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求;二是工作经费严重欠缺。由于多数建设分局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或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有限,大部分建设分局只能靠县(市、区)、镇两级“以钱养事”等费用维持人员工资开支,在更新老化设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无从谈起;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也不具备执法资格,在工作中碰到棘手问题难以解决。

村镇建设行业指导和协调难度较大。村镇建设的主体以县(市、区)政府和各镇(村)为主,市住建委主要负责建设方面的行业指导和协调,再加上税费和财政体制等原因,市级针对全市小城镇的项目政策和资金政策比较薄弱,市住建委在村镇建设工作中无有力的抓手,影响了指导和协调工作的开展。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三

8月22日,2017特色小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金诚集团主办,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

当天的活动安排分为媒体发布会、媒体群访和高层研讨会三部分。

在媒体发布会上,主办方金城集团董事长韦杰首先致辞。韦杰说:特色小镇是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与要素的集合,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体现。

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企业和大量做特色小镇的集团在做以ppp为盈利的变相地方债务。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假借特色小镇为名,行大的房地产投资为实。

金诚集团一直坚持产业为王,金诚的组合型产业明确,和地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整体的资金平衡,推动整个地区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发展的最有效的模式。

城镇化建设可以有3条主线:第一条是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为主线,第二条是以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主线,第三条是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线。

韦杰还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1.0、2.0、3.0版本。1.0版本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在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把产量做大。2.0版本就是在整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以整个产业升级、产业运营、产业投资为主线,同时考虑配套的整体产业的运行。3.0版本即是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掀起了新一轮的造城运动,一些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引领,最后实际上面临类房地产的倾向。

清华大学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保监会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的ppp研究中心,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能够推动ppp的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项目主任周凯波认为: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他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新型城镇化,以重视民生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我们未来应该遵循的主导原则。

第二个就是以逆城市化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第三,以绿水青山的保护作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第四,ppp和新型城镇化的结合。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金融业合作发展的示范项目。一定要靠金融来推动特色小镇的基本建设,包括运营管理,带动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市场经济所所长任兴洲认为: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找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了效率和聚集效应,使我们国家整体上的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

另外,从政府的政策层面上,特色小镇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扭转各类资源过度的,原来向行政中心聚集,有利于改进政府的管理,有利于供给侧的改革。更重要的,从发展的动力来看,也迎合了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包括小规模的土地开发等等,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金诚集团给了我们一个模板,现实的样板,能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促进我们特色小镇的发展。

媒体群访环节,韦杰回答了来自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个媒体记者的提问。

下午的研讨环节,专家们就“特色小镇政策及发展趋势解读“,”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创新实践及项目ip打造”、“标杆项目实操分享,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解读与实践”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及发展趋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杭州市市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强调:

特色小镇有三点决定成败,一个是有没有特色决定成败,二是过程决定成败,三是如何避险决定成败。特色小镇首先就是要有特色,没有产业没关系,没有特色最要命。

何为特色,有深度、广度两个价值链,所谓深度的价值链,这个特色是不是具有国际的,中国的,或者是本地的几个维度。。。第二,特色的广度,你有特色的深度,又有特色的广度,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产业没关系。

发改委指的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也不是某一个社区的名字,就是有一个企业投资的,在地理上具有独特性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第四代小镇,小镇进入城市起到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三修”功能。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大家都感觉到小镇有风险,风险是什么呢?第一,房地产开发,第二,地方举债,这两个东西都不可承受了,房地产不能再搞了,为什么呢?中央已经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二,我们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法国、日本的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封顶了,你再造就是浪费了。第三,地方的举债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觉得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促进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金融与全球化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凯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建设部和发改委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是道路不同,目标一致。建设特色小镇要明确你的初心是什么,要保护生态,这是我们的原则。要让民众享受到自豪和满足感。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叶恒先生:

在政策上(土地政策)我们发现各个部委的文件有一些矛盾。政府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我们土地通常是通过公开招拍挂的形式来获取,虽然政府土地收入进财政,是收支两条线,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愿意把土地收入定向用于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这样的话,政府出了一块地,我把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了,还引进了产业,还使周边的地价都有所提升,其实是不希望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压力,有可能财政没有压力,甚至还有可能赚更多的钱,这是我们的模式。但是新的一些文件里面也有提到,不鼓励政府以土地来平衡自己的财政。我们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些困惑。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谷德耀先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选定的地块,或者是政府提供给我们操作这个产业小镇的地块,可能前期会碰到一些拆迁安置,一些居民补偿的操作。第二个困惑,我们在小镇落地的过程当中,牵扯一些土地供给方面的平衡问题。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赵全厚指出:

87号文对现实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不容否定,87号文通篇只有一个事情,就是校正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内容界限在哪儿,列了一些负面清单,第一,他还是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二,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在经常性资助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属于轻资产的范围之内,不能有重资产。

特色小镇在融资这方面,应在特色上来做文章。因实际上政府在特色的过程,一方面鼓励你投资,长期运营,全生命周期这种特色小镇的建设,也鼓励你作为投行式的,设计出来以后,吸引下一步的投资者,这两种特点都要考虑的,而不是一旦介入就永生不退了。

中国社科院城乡建设经济系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则认为: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

特色小镇首先还是特色,特色还是源于民众,源于市场,主张企业以企业家的视野和眼光去观察,要尊重老百姓的创造能力。他坚决主张中央政府要给地方政府留个口子,发展是要“两个积极性”,一个是中央,一个是地方,要地方有积极性,应该给地方一个条件,让他有能力、有实力干这件事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兴洲提出:

企业可以来组合社会的资源,有足够的资金,有足够的平台,有一个好的理念,有组合资源的能力,特别是高端资源的能力。从运营的角度来讲,将来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组合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ppp)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提出:

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跟ppp政府付费的方式重合了,所以大家一说政府购买服务,到底是政府付费的ppp,还是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导致现在概念的混淆。

对特色小镇的运营,可以通过运营来弥补这个项目在政府支付当中的不足,要通过运营产生收益。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讲到:

特色小镇,完全靠当地的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完全靠当地的政府,也不太可能,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第三方的力量,就是投资者。

如果一个特色小镇还需要政府长期的支持,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小镇不做也罢。你自己要能够通过特色小镇实现自我融资,使它可持续,要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

因为ppp并不是天上掉馅饼,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如果这个项目融资出现问题,那就说明你选的这个项目是不对的。资产证券化,说的是债权的证券化,而不是股权的证券化,股权可以证券化,但是一定是要受约束的。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呼吁私营企业参与。ppp,包括特色小镇盈利根本的来源,是创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实际上回答了一个中国式城镇化的问题,它让中国现有的这些城市、农村的资源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当中必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将是既能面向未来又能承载历史的新创举。

特色小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对于发展雷同的患“城市病”的大城市,小镇因承载的内容没有大城市多,因而其发展路径可以千差万别。一个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小镇,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大过周边的大城市,并能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缺陷,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修补,如果你找到一个地方,能修补空间的不足,你就有了致胜法宝。从全国范围看,小镇的类型正在不断丰富中,有绿色小镇、温泉小镇、养老小镇、创业小镇等等。找到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小镇成功的关键。

金城集团以浙江为出发点,创造了“ppp+产业化+金融化”的小镇投资、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里,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容小觑。财政部87号文件的出台,对企业造成了一定困扰。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部委认真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产业化则需要与各地已有的产业类型匹配,扬长避短。

金融化方面,目前看来,ppp的投融资模式,仍是特色小镇投资者可选择的比较好的模式。当然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关政策也没有制定好,仍在逐步完善中。

对于企业来讲,要关注法律风险的问题,一定要在合同条文拟定的时候,把所有的风险点都考虑到,哪怕这个风险点只有1%的机会,也要把它当作100%的可能性拟定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国务院正在制定的ppp条例,法学界基本认同它是一个民法性质的。既然是民法性质的,便意味着你和政府在这个时候谈判地位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跟政府讨价还价。

ppp在国外学术界里面,机制设计最核心的内容是促进两个目的,一个是融资,一个是增效,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里面,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资本不足,所以我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缓解产能压力,这是第一种诉求。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通过这个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这是ppp的灵魂。

特色小镇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ppp引入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本身也是公共部门,他的效率和创新是不如民营企业的,如果民营企业不参与的话,最后的结果,ppp很难达到真正的目的。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四

近年来,特色小镇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特色小镇,并深切体验了这座小镇的魅力。在这个特色小镇的参观和游览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特色小镇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首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为核心,突出区域特殊资源,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小镇发展。比如我参观的这个小镇就以丝绸为主题,发展了一系列与丝绸相关的产业链,包括丝绸文化、丝绸制造、丝绸商贸等。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充分发挥了现代社会的产业力量,形成了很好的融合效应。这种发展模式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倡导和引领作用。

其次,特色小镇的建设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特色小镇的绿化覆盖率非常高,各种植被景观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而且特色小镇还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修建了很多水系景观,如小溪、湖泊等。这种生态环保的定位和理念,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也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色小镇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形成了特色小镇独特的生态旅游业态,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再者,特色小镇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我在特色小镇的参观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镇发展中的引领和影响。比如,小镇内设有丝绸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丝绸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了解到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特色小镇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开展了一系列吸引人的文化活动,如丝绸艺术表演、丝绸品牌推介等。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相结合,为特色小镇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使小镇成为了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尚活力的地方。

最后,特色小镇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在特色小镇的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活动,如义卖、慈善演出等。特色小镇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使得小镇的发展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此外,特色小镇还非常注重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通过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特色小镇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创新,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认识到特色小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创新和前瞻性的发展模式,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大显身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五

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为县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对外形象树立典范,将成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也为市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特色小镇建设上半年工作汇报有关的文章,欢迎阅读!

20xx年上半年,我县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县政府的坚持领导下,在农工部的关心指导下,策应我市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城乡一体、镇村联动、统一规划的基本路径,结合我县城乡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通过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半年来,各个特色小镇试点建设工作按照计划促进推进,进展良好。现将上半年我县有关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小结如下:

我县特色小镇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建设功能定位:西山镇依托西山道教文化定位为打造西山道教文化特色小镇,南矶乡依托鄱阳湖湿地生态资源定位为打造南矶鄱阳湖湿地生态特色小镇,溪霞镇依托溪霞度假休闲资源定位为打造溪霞度假休闲特色小镇,乐化镇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定位为打造乐化临空经济特色小镇,樵舍镇依托小微工业园和物流港口建设定位为打造樵舍物流港口特色小镇,大塘坪乡依托府第文化定位为打造大塘坪府第文化特色小镇,流湖乡依托温泉养生旅游开发定位为打造流湖温泉养生旅游乡,联圩镇依托农耕文化定位为鄱阳生态特色小镇。

(一)西山特色小镇以西山万寿宫为中心,以“三纵三横”六条城镇主干道为框架,铺开了集镇建设(纵线:西圳线、关帝路、高速出口引线,横线:320国道、万寿路、环山公路)。已完成了10公里长的.320国道“五化”整治、关帝路两旁房屋徽派建筑整治、关帝路口仿古牌楼建设、关帝路路面提升改造(包括供给水管道、雨污排水管道及强、弱电管线下埋、沿街道路绿化、人行道板安装、路灯安装、绿化、亮化、美化等)。

(二)南矶特色之乡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组织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镇村联动,认真抓好了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一是深入推进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全乡2145户村民自来水入户、柏家自然村63户村民改厕、柏家自然村地下排水管网改造全面完成;兴建了3600平方米的渔民休闲广场,卫生院、中、小学校绿化全面完成,绿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柏家示范自然村、万家头自然村、陈家自然村主街道两旁145栋房屋“美化”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是深入推进水利交通设施建设。投资近750万元对向阳街主街道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了南矶乡首条景观街;对14公里湖底公路全部进行了维修,对1280m矶山防修外环公路进行了硬化,对南矶大桥、万家桥进行了除险维修;;开通了南昌市李家庄至南矶乡的159路公交线路,现正争取159路公交线路延伸到新建县城公交枢纽站,并在双休日绕行矶山;载客48人的客运渡船已投入使用,今年新打造一艘吃水深度500米、长度15米、型深90米的小型客运渡船;对万家、山西、西谢、陈家等4处渔民码头进行了拓宽。三是深入推进了文教卫生事业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新铺光缆3.5万米,新增入网用户210余户;小学电教化设备投入使用,教学楼危房改造,操场、教室、地面浇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中心教室、食堂维修加固、运动跑道和篮球场全面硬化并铺设塑胶;建成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医技综合大楼。

(三)溪霞特色小镇建设总投资22075万元,目前完成投资约516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23.4%。主要围绕“一街、三场、两大门”着力打造现代式特色小镇。“一街”是指溪霞镇特色旅游街(其建设范围包括溪霞大道甘石村至恒茂段的提升改造以及乔溪公路至怪石岭沿线提升改造;“三场”是指南北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两大门”是指溪霞大道上南北方向的南门与北门。

1.乔溪公路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4668万元,完成投资约466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100%),截至目前,房屋综合提升改造、人行道板铺设、市政管网建设等全面结束,正在组织竣工验收。

2.溪霞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9115万元,其中房屋提升改造投资约3887万元,市政管网建设资金约5228万元,市政管网完成投资约500万元,完成市政管网总工程量的9%),包括两项建设内容:一是溪霞大道及镇政府前路段房屋提升改造工程,276栋房屋提升改造施工图设计已完成,待市政管网下地后再行实施,镇政府前路段38栋房屋提升改造已全部完工。二是溪霞大道3.15公里市政管网工程,该工程北起恒茂,南至甘石村;截至目前已完成商贸城段东西两面污水管、雨水管各1200余米及甘石桥北面两处玻璃钢污水池下地,强弱电、供水管道正在迁移。

《特色小镇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六

20xx年以来,黄山市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分类分批、梯次推进”的原则,确定首批特色小镇12个,于20xx年开始创建,力争底前验收通过。在首批12个特色小镇里,聚焦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摄影写生、健身养生、户外运动、信息经济、金融服务和汽配电子等重点产业,兼顾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历史经典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各自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土地是城镇化、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构建特色小镇这一新生的“双创”平台,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之一就是用地。去年以来,针对小镇的土地要素保障问题,市国土资源局实地调研走访了黄山市首批12个特色小镇,并将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进行图形叠加,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摸清了黄山市首批12个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12个小镇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4.5万亩,现状仍为集体土地的约3.4万亩,农用地约2.5万亩,耕地约1.2万亩。

一、土地保障面临的问题。

调研发现,黄山市首批12个特色小镇有一部分在建设中存在产业定位不清、经营性用地不足等问题。

一是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保障难度较大。首批12个特色小镇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需要使用相当规模的建设用地;但目前规划区范围内仍有农用地2.5万亩,约1万亩土地位于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这些地类与规划用地类型不符,需要依法办理规划调整及农用地转用手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要求。黄山市要求首批特色小镇在3年时间内培育完成,根据审批周期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断,规划区范围内的年均新增用地必须在两年内报批完成,年报批量至少要达到1800亩以上;但目前省下达给黄山市的新增用地指标年均仅有不到4000亩,大量用地指标需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园区,结余指标数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耕地占补平衡矛盾突出,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难度较大。

二是低效用地存量较大而盘活积极性不够。与新增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12个特色小镇还有较大规模的城镇低效用地,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空间较大。本来,相较于新增用地,存量土地可以较快地盘活利用,但部分小镇自己动手找空间的积极性不足,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是活跃的经济社会活动挑战传统的土地政策。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特色小镇年轻人聚集,新理念、新事物源源不绝,经济社会活动活跃,相应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动频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较大挑战。这些新业态在城市规划管控和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约束。

四是经营性用地规模不足,部分小镇资金平衡存在风险。特色小镇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拆迁补偿安置、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成本较高,必须通过经营性用地出让、产业用地税收等渠道回笼资金进行平衡。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特色小镇没有进行系统地资金平衡测算,具体运营管理也缺少统筹,根据区片开发可利用经营性用地约40%的经验,土地出让价格必须要达到平均投入成本的2.5倍以上,才能够基本实现资金平衡。个别小镇用于资金平衡的经营性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区片开发存在亏本的可能;另有个别小镇产业项目质量不高,利税产出甚至无法支付前期开发建设的贷款利息。

二、明晰产业定位,善用低效土地。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无疑正在引领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而小镇建设在土地要素的配置中已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需要顺应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大方向,结合各个小镇的实际状况妥善应对。对此,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用地需求“菜单”。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按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按需配套的原则,合理确定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布局,纠正个别特色小镇产业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划出规划区范围(或作为生态用地保留),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用地需求“菜单”,落实到城市控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科学划分相关功能区块,确定用地类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二是差别配置新增用地。随着新增用地指标的逐年下降,“放开肚皮吃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必须要用到重大、紧迫的市政府重点项目中去,特色小镇的项目,原则上主要通过盘活存量房地资源解决,可适当使用一定规模的新增用地指标。

三是土地保障主要倚重低效土地。考虑到当前新增用地报批难度越来越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越来越少,报批成本越来越高,国家调控越来越严,完全依靠新增用地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存量低效土地必然成为小镇土地要素保障的主要渠道,建议特色小镇对规划区范围内低效用地进行再调查,将可以盘活利用的部分增补进入当地的再开发专项规划,分类推进。

四是适度放宽用途管制。本着宽容和尊重社会创造力的原则,允许小镇的新型业态在存量土地上跨用途临时利用。考虑到目前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议在产业、规划、用地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中,重构新的产业和用地标准,设置合理的业态、价格等管控机制。

五是统筹平衡建设资金。深入谋划特色小镇涉及的资金平衡方案,充分借鉴区片开发经验,科学配置经营性用地、产业用地比重,稳妥测算经营性用地出让地价与前期开发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确保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基本能够平衡前期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妥预测产业项目的利税收入及培育周期,确保小镇建设有收益、有特色、有产业,力争将特色小镇建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高点。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七

1、蚕花织柔美,湖笔绘水韵。

2、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

3、水墨湖笔小镇,民俗蚕花圣地。

4、湖笔写天下,把酒话桑麻。

5、文化古镇,生态善琏。

6、为善琏湖笔行走,因蚕花庙会停留。

7、一笔一蚕花,善琏美如画。

8、湖笔蚕花,水墨善琏。

9、善琏湖笔,让休闲简单一点!

10、海丝笔都,盛情善琏。

11、一湖一笔一蚕花,生态人文休闲家。

12、水乡风韵善琏镇,含山传奇轧蚕花。

13、乐活湖水间,乡约在善琏。

14、来善琏旅游,为心灵加油。

15、纵有画仙今犹在,难描善梿江南韵。

16、笔走天下,善琏乃大。

17、花开善琏,笔动江湖。

18、湖笔蚕花传世甲,善琏文化现奇葩!

19、有朋自远方来,笔赠君子。

20、魅力湖笔之都,迷人蚕花圣地,生态旅游小镇——湖笔小镇,美不胜收!

21、情迷湖笔之都,梦息蚕花圣地。

22、一湖清水,守护蚕花。

23、天下文章出处,古今丝绸之源。

24、善琏之美,岂止湖笔。

25、四时风物,一笔湖山。

26、文心闲情,湖笔小镇!

27、一品江南风韵,情醉湖笔故都。

28、江南好湖笔,窈窕出善琏。

29、传承湖笔文化,展示蚕花民俗。

30、善琏,一个放心的地方!

31、梦江南,好湖好笔好善琏。

32、文化笔都,秀美蚕乡。

33、清水碧天,湖笔胜仙。

34、湖笔更解江南意。

35、传世湖笔写竹帛,书画水乡轧蚕花!

36、魅力湖笔之都,迷人蚕花圣地,玲珑秀美——湖笔小镇欢迎您!

37、小镇湖笔蚕花,善琏水美物华。

38、蚕花传说福地,湖笔传奇之都。

39、文房四宝,醉爱湖笔。

40、小桥流水画江南,湖笔蚕花蕴(孕)小镇。

41、魅力无“笔,浪漫无”花。

42、绝湖山水,妙笔画卷。

43、寻梦善琏,情醉水乡。

44、善琏,最中国的小镇!

45、上善湖水,蚕花更美。

46、天下文章出处,绫罗绸缎之源。

47、江南水韵笔笔是,万千柔美蚕花恋。

48、湖笔小镇,不仅江南风韵。

49、千年湖笔,满镇文风;含山蚕花,别样风情,大美善琏欢迎您!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八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大十字城镇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极多点”、“城镇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个县城及城镇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小镇正在加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种养、锻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小镇),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小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来势好,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36.8%;苏仙区飞天山镇(山水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来势较好;资兴市黄草镇(风情小镇),位于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内,享有“江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以及东江漂流、雷公仙、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较好;桂阳县流峰镇(电商小镇),具有“湘南名圩”、“小香港”美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约一万多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桂阳等地;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小镇),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建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银都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锻造小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小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温泉小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茶叶小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小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

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市、区)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浙江省从20xx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2.新在“一镇一业”的产业定位。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政发[]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来建设,不搞同质竞争。二是培育“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建设,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单打冠军”。如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3.新在“产镇融合”的功能聚集。一是突出四大功能紧密融合。所有小镇都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主攻产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艺小镇侧重挖掘从袜子诞生、发展乃至转型升级全过程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小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也突出袜艺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主的旅游景点,并完善配套社区功能。二是突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培育新产业为一体的新空间。如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汇聚来自全球的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类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税收超过4亿元。三是突出经典产业改造提升。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其文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

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

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含电子商务)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5.加大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

切实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协调的亮丽风景线。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对我市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前来考察、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

特色小镇范文简短篇十九

特色小镇是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建设特色小镇做出重要批示,号召企业事业单位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积极进行特色小镇建设,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资本有效地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上来。然而,在一些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清、产业不明、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发展“先锋”变发展“累赘”,严重滞碍了当地特色化产业升级。因此,我们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打造出一批高品质的特色小镇,进一步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特色小镇建设沿着产业升级、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1.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是前提。小镇建设,规划先行。做好规划,才能引导产业向正确、适合的方向前行,当前,不少特色小镇规划无序,发展有如一盘散沙,杂乱无章,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情况严重,一些地区为了抢抓国家政策红利和多报的心态,只管要帽子,不管到底有没有基础,能不能建成,都要强行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不但欲速不达,而且劳民伤财,甚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因此,政府应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各地发展优势,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目录,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打造路径及发展重点,同时兼顾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构建现代化产城融合体系,形成新型的统筹发展模式。

2.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产业建设是关键。产业是小镇发展的核心,产业优势不但能转化为城市竞争力,更能促进消费,带动当地就业,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准确把握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推动动能加快转换,以质量品牌为突破口,推动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绿色发展为着力点,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以优质企业为主抓手,推动集聚集群发展。通过凝聚工作、政策、人才、环境合力,形成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小镇重在“特色”,凸显特色是为了防止“千镇一面”,这里的特色既包含产业特色,亦包含文化特色。文化是一个小镇的标签,是特色小镇对外宣传的名片。特色小镇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的建设、运营均需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在前期的策划中应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出发点,将特色文化融汇于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3.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是重点。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便捷的交通、畅达的通讯、发达的信息、充足的能源、优美的环境,能够增强城市的集聚与辐射效应,保障城市投资环境及城市运行效率。因此,在小镇建设初期,要由政府牵头提供基础公共设施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小镇建设的中后期阶段,要积极引入专业运营商和产业运营机构,及时补充、提升小镇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即政府的重点作用是“扶上马且送一程”,专业投资运营机构的重点职责是及时从政府手中接过投资、建设、运营的“接力棒”。总之,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发挥出自己的独有功能,戮力同心、合力共建,加快建设有内涵、有风格、有品质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中的创新产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更是繁荣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硬实力和环境软实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不断提高站位,拔高定位,以国际化的视野设计特色小镇,同时结合具体的功能需求,着眼长远、关注细节,建设起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特色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