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论文范文(模板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9:25:08 |
  • ZTFB |
  • 13页

总结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梳理,更是对自己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总结的写作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避免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情况。总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论文篇一

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我大笑一声,喊到:“错!”“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

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她笑着说:“不错,思路很清晰,很会思考!”

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高一数学论文篇二

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科学本身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很多复杂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一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他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人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1]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存在着“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所谓“大众数学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希望使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力所能及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主导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2]其基本含义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3]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精英数学教育”,就是指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比如为大学数学专业输送人才、培养以数学研究或应用为职业的人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数学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在美国,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5]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数学地思考的教育观念。

一些数学家对大众数学思想提出质疑,[6]包括这种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的数学教育的质疑。他们的问题有:1.“这是否还是数学”。有数学家怀疑大众数学由于过分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问题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因而有人质问“大众数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数学”了呢?2.“(大众)数学:一或多?”数学界对大众数学有不同的理解。经典意义上的数学是希腊人开创的传统,强调演绎和推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数学传统是“经验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是“问题一算法”,强调实用、经验归纳等。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数学”?3.“是否人人都需要数学?”“是否人人都需要高质量的数学?”在数学家noddings看来,“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不是一个正确的口号,他说:“我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地思维’,他们应当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会如何应用数学”“除基本的算术以外,任何现行的课目都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对个体来说,整体认识数学全貌及其全过程,具备准确到位的数感以及数的意识等,非得有专业训练不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还有当前人们试图通过数学教育来传达的种种关于数学价值的阐释,比如,“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意识”“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技术”等等,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更高、更难达到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在数学教育问题上,有时要求越多,越不知如何去做,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有时抓住一点,扎扎实实,深入做下去,反而兼顾整体。这不失为解决数学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一种思路。

三、关于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数学专家的期望能否直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目的呢?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学习目标问题。但是“参与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数学家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将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由另一些人转化成课程方案,这些人的职业工作使他们非常熟悉有关孩子们早期经历的各种解释”。[7]由此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的专家建议并不是直接进入教育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否有价值就要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呢?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门科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要想进入学校课程领域,必然经过一个被选择和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过程在古典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那里被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哲学。究其原因是由于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不应该太多。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极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同时有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为了选择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而“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用作第一个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8]二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说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价值的。”[9]泰勒的这两个筛选教育目标的原则是针对一般的课程编制而言,是极为有价值的,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很有启发。除此之外,笔者以为,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这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0]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设置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低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而高于儿童明天的发展水平,任学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不能达到的目标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学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问题等,都是有层次之分的。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也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了的。至于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术等种种数学观念,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考虑师资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师资条件。“新数学”之新是毫无疑问的,“新数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它对教师的要求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它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辅助教学材料,但终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没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采用和实施。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家的素养才能胜任的数学教育,有可能也会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

再有,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吴文俊院士1995年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文中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多少年一直想讲的。在好多年前,至少是1983年或者更早,我就想在中学里边推行,可就是不敢,因为中学里边是不能随便讲的,而且当时条件不具备,你要用计算机,可在中学里边根本不可能。”[11]一种教育目的的达成如果需要大笔经费的支撑,而这一大笔经费又根本是个画饼,是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提供的,这样的教育目标自然会因其不现实而不能达成。

四、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学数学教育还须处理功利性目标与非功利性过程之间的矛盾冲突。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就其追求来说,是现实的、功利的。人类任何科学领域的内容要进入学校领域都是以其是否有价值来衡量的。然而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人们要求的理想的学习方式又是非功利的。

[1][2]下一页。

比如,美国学者要求人人都来关心数学教育时,强调的都是数学教育的功利价值,像这样的陈述有“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它以直接的和基本的方式为商业、财政、健康和国防作出贡献。它为学生打开职业的大门;它使国民能够作出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它为国家提供技术经济竞争的学问。”“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等等。[12]大多数数学专家则认为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比对数学的应用感兴趣更有价值。这是一种追求数学的内在学习价值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不想从事与数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的人们来说,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功利追求。我们不但不反对人们这样问:学数学对我有什么用?有时反而还要顺着这一问题思考:对不想做数学家,不想从事数学专业的人来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比如,泰勒认为“向学科专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学科专家倘若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可能具有这个专业领域大量的知识,而且其中许多人可能已有机会看到这门学科对他们自己以及对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有什么用处”。[13]美国2061计划第一阶段数学专家的小组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报告回答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18岁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他应该知道并且明白的’”[14]而这里所谓“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不是按照培养数学家或者即使是培养大学生的标准来设计的”。[15]。

无论是泰勒还是参与2061计划的数学专家都尽量避免从个别“数学天才”的角度来回答上述问题,而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追求。但在我们看来,数学教育的组织如果仅以满足大多数外行的要求为原则,则有可能会降低数学的科学性、使数学被大众歪曲应用,甚至对数学本身产生难以消除的误解。因为真正理想的数学教育过程是非功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数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引发,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只有非功利性的数学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因为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6]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体会,尊重数学家的建议,借鉴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性原则,尽量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价值,将数学教育组织得丰富有趣,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保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可能有助于处理这一矛盾冲突。

上一页[1][2]。

高一数学论文篇三

摘要:启发教学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数学教学规律,是人类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它适应了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立启发教学的指导思想,已成为现代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主攻方向。

启发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始终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影响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要在启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方法,也可不断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要把启发教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模式、形成一个固定方法、建立一个固定机制,而是要把握体其精神实质的应用要诀。

一、勉其立志,激发兴趣,着眼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教学,首先要着力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学生这种能动作用的发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包括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目的。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思维严谨、抽象的学科,因此学习目的尤为重要。学习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诱因,是搞好学习的精神支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以使学生达到目的的需要,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是实施启发教学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学生有了兴趣,精力就会集中,能促使他们将学习动机转化为真实的行动,而且是自觉、自主、积极的行动,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和发展,能使人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学习的坚韧性。反之,学生在没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启发教学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入手,通过教学把潜在的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然后在新的现有水平基础上,确定新的潜在水平,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反复,使最近发展区形成按层次递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不断地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心理平衡,减少学生的满足感和惰性,不停地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求知欲,建立学习的主动态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是真正的启发教学。

二、创设问题,鼓励发问,引其释疑。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王国的航标。不论是科研还是学习,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又渗透于问题之中。任何人的思维都是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有了问题,就要去解决,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讨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认识失调,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他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维。发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力图把握有效知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气氛和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大胆发问。特别是鼓励学生要能“拒师”而问,就是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讲授,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从而使学生在“学――疑――思――问――悟”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思维,获得有效知识。

创设问题是教师设疑,鼓励发问。学生质疑、设疑和质疑不是目的,释疑才是学习的归宿。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思维能力。为此,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学不应“有问必答”、“一问即答”,而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详答、略答或以疑答疑(即向他们提出诱导性的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开自己的疑团),努力使学生逐步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到“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再到“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从而掌握解疑释惑的思路,这比仅仅知道结论重要得多。

三、倡导争辩,授其方法,教其思路。

不同见解的激烈辩论,最能激起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思考,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矛盾愈激烈,解决的欲望愈强烈,解决问题才愈彻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开展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求异思维,在不同见解的争辩中磨砺思维锋芒、激发智力潜能。例如,可以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等。

授其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为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指导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合理地组织课内外的自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条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作业、练习、实验、实习、设计、写作等实践活动之中,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以升华。

思路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线索和过程。启发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思考,总结各种各样的思路。几个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可能通过不同的思路,或思路多寡不一样,或思路的繁简不一。因此,教师实施启发教学,去开导、启发学生时,就得教思路并引导学生张开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讲授要显示自己的思路,暴露自己的想法,介绍定理、规律、定义时,要介绍它们的形成过程,讲清知识的生长点,在作业、练习时,要指导学生熟练思路,掌握思维方法,摸索解题规律,从而使他们的思路更开阔、更活跃、更清晰、更敏捷。

高一数学论文篇四

摘要:数学教学中,精妙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提问。那么怎样运用提问艺术呢?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做到问有所指;三、提问要打破定势,做到新颖灵活;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做到层层深入;五、提问要及时反馈,做到双边互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艺术运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流是一门艺术,“问”便是这种艺术的精髓。“问”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在教学实践中,“问”更是我们探索真理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器、一块敲门砖。恰当的“问”更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提问不当则不仅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甚至会使思维的火花熄灭殆尽。精妙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提问。

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

在教学中,提问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只靠教师的讲就能突破的,很多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知识点,领会知识的妙处,进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展开灵活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可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这样一问:“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个对应,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函数,结合定义指出是怎样的一个对应。”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己生活中的函数,比如“骑车上学,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某一时刻对应一个路程的数量,这就构成了一个函数;同时对函数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继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做到问有所指。

教师对所提问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务必使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知晓该问题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对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必须有恰当的掌握。所提问题太深太难,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所提问题太易太浅,则整个课堂都会被简单繁琐的问答所充塞,学生用不着动脑筋,随声附和,无法触及思维。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以不同的教法,精心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从新旧知识联系点上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数学是初、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秀,进入高中阶段后成绩滑坡严重。通过调查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

基于以上的问题背景,根据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的心理特点和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觉得在高一数学初始教学中可以加强类比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

一、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运用类比方法。

在数学教材中,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这些新知识中多少都会带有旧知识的痕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经常联系旧知识,创造条件进行类比,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养成学生积极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

(2)回顾梳理旧知识点――直线的方程点斜式的推导,明确求曲线的方程就是求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x,y)满足的关系式。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联系进行《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不仅能做到通俗易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及建立解析几何结构体系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知识的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亦是如此。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加强类比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目的是在高中数学初始学习阶段让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学方法尽量对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过渡,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数学解题方法的深入理解;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教学中的类比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联想的问题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一个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生成知识,考虑到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不完善性,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通过小组的合作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

可通过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分析、提炼出不同表象后面相同本质的东西,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进一步的主动类比提供可能。

高一数学论文篇五

当前,新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快速地向前推进,不少学校领导将之作为一种在新形势下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创设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带着极大的热情关注并投入到这项教育工作中来,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样的积极性当然是好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透过这种心理热,做一些冷静思考和严谨的探索及研究,以保证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关于此项工作的称谓。

对于学校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无论是学术界、大众媒体,还是学校的实际工作者,都有一些不同的称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人对这项工作内容理解上的混乱。就笔者所见,对此项工作的称谓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辞海》对心理教育的解释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极的心理教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只能代表消极的心理教育,因此此称谓似有不妥。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称谓具有时代性,内容上与德、智、体一样,己成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笔者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有其特定内涵,在称谓上不宜过于宽泛。“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其他什么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素质之中,各门学科都能发展学生心理素质,这样,心理教育融化在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就忽视了它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关于“心理辅导”。它强调了教育与辅导的区别。这一问题只有在将教育限定在“传统教育”时才存在,而事实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模式己受到冲击,按照现代教育观念,辅导也属于教育的范畴,它主要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教育的内涵与之相比要丰富得多,而且教育也并非排斥“为学生服务”、“注重潜能发挥”等辅导的特定内涵。因此,以“心理辅导”来命名也不妥。

关于“心理咨询”。其实它是心理辅导的一部分。学校心理教育不仅包括心理咨询,还包括各种活动课、团体辅导、社区服务等。单纯地以“心理咨询”来命名不能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辞海》对“心理教育”的称谓和解释是最恰当的。

二、关于学校心理教育承担者的称谓。

时下有“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员”,和‘心理辅导员”等称谓。“心理教师”是相对于学科而言,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并非一门学科能担当。它注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助互助,増加体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体验性和生活性活动,和学科教学相距甚远。因此,将心理教育的承担者称做“心理教师”是不合适的。“心理咨询员”,中小学教师大多没有专门学过临床心理学,而是由学科教师或班主任通过短期培训而走马上任,若用“心理咨询员”的称谓,强化了精神医学的色彩,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故也不合适。“心理辅导员”则较为合适,对应和区别于“政治辅导员”,它既包含有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和任务,也有学校教育的色彩,体现了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性,便于学生认同和接受。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称谓。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这种设置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种称谓值得推敲。实际上,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接受意识不强,小学生自我认知和辨别能力很有限,甚至搞不清什么是烦恼、焦虑等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心理“闭锁期”,对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更是‘讳莫如深”所以,中小学生踏进心理咨询室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这与“咨询室”的称谓有一定关系。虽然使用“咨询室”,可以体现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但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医学门诊的感觉”。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往往将“心理咨询室”称之为“阳光心理室”、“青春心理屋”等,笔者认为,这种叫法有它的现实性、合理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意义,又符合学生认识接受的习惯,名字温馨、生动、自然、不严肃刻板。

四、关于心理教育热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德育工作已经过时。

目前有种不良倾向,似乎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空对空”,思想政治教育己过时,没必要了。而心理问题人人都有而且越来越多,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人认为,抓心理教育容易出成绩,能够形成“特色”,产生效应,而德育己无“潜力可挖”,再提德育,就是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只有心育才能顺应教育改革潮流。这是一种误解。德育与心育,都是学校教育中缺一不可的教育内容,两者的总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负责,心育主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德育主要靠先入为主、科学灌输,而心育则是要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动性来发展自己。在实践中,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德育队伍,他们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性,自然而然地将目光盯着心理教育上,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再加上长期的德育经验积累,对心理教育很有悟性。另外,德育的重要性己普及到各个方面,如果充分认识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容易使心理教育工作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就学校德育来说,一旦能与心育结合,合理吸收心育的有关理论和技巧,就有助于増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跃上一个新的层面。

五、关于学生心理疾患者的比例。

当代中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生活和学习压力大,社会各种诱惑多,而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和“危险期”,他们在复杂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任意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媒体刊载,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者的比例竟然达到了28%甚至有11%的中小学生有心理缺陷,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増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夸大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有害无益的。之所以得出有如此高比例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是因为目前我们并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统一的测定方法,于是便各行其是,各拿自己的一套东西去测定,造成了混乱。

六、关于心理测验和心理档案。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心理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如有的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有的人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心理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特点加以武断的解释;有的人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教育的健康开展,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讲,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下定论”就可能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从而给学生的一生都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反科学的错误做法。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

高一数学论文篇六

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科学本身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很多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关于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一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他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人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1]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存在着“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所谓“大众数学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希望使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力所能及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主导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2]其基本含义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3]国家教育部20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精英数学教育”,就是指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比如为大学数学专业输送人才、培养以数学研究或应用为职业的人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数学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在美国,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5]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数学地思考的教育观念。

一些数学家对大众数学思想提出质疑,[6]包括这种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的数学教育的质疑。他们的问题有:1.“这是否还是数学”。有数学家怀疑大众数学由于过分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问题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因而有人质问“大众数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数学”了呢?2.“(大众)数学:一或多?”数学界对大众数学有不同的理解。经典意义上的数学是希腊人开创的传统,强调演绎和推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数学传统是“经验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是“问题一算法”,强调实用、经验归纳等。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数学”?3.“是否人人都需要数学?”“是否人人都需要高质量的数学?”在数学家noddings看来,“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不是一个正确的口号,他说:“我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地思维’,他们应当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会如何应用数学”“除基本的算术以外,任何现行的课目都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对个体来说,整体认识数学全貌及其全过程,具备准确到位的数感以及数的意识等,非得有专业训练不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还有当前人们试图通过数学教育来传达的种种关于数学价值的阐释,比如,“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意识”“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技术”等等,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更高、更难达到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在数学教育问题上,有时要求越多,越不知如何去做,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有时抓住一点,扎扎实实,深入做下去,反而兼顾整体。这不失为解决数学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一种思路。

三、关于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数学专家的期望能否直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目的呢?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学习目标问题。但是“参与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数学家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将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由另一些人转化成课程方案,这些人的职业工作使他们非常熟悉有关孩子们早期经历的各种解释”。[7]由此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的专家建议并不是直接进入教育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否有价值就要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呢?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门科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要想进入学校课程领域,必然经过一个被选择和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过程在古典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那里被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哲学。究其原因是由于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不应该太多。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极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同时有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为了选择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而“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用作第一个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8]二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说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价值的。”[9]泰勒的这两个筛选教育目标的原则是针对一般的课程编制而言,是极为有价值的,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很有启发。除此之外,笔者以为,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这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0]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设置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低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而高于儿童明天的发展水平,任学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不能达到的目标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学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问题等,都是有层次之分的。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也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了的。至于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术等种种数学观念,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考虑师资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师资条件。“新数学”之新是毫无疑问的,“新数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它对教师的要求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它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辅助教学材料,但终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没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采用和实施。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家的素养才能胜任的数学教育,有可能也会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

再有,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吴文俊院士1995年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文中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多少年一直想讲的。在好多年前,至少是1983年或者更早,我就想在中学里边推行,可就是不敢,因为中学里边是不能随便讲的,而且当时条件不具备,你要用计算机,可在中学里边根本不可能。”[11]一种教育目的的达成如果需要大笔经费的支撑,而这一大笔经费又根本是个画饼,是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提供的,这样的教育目标自然会因其不现实而不能达成。

四、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1][2]下一页。

价值来衡量的。然而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人们要求的理想的学习方式又是非功利的。比如,美国学者要求人人都来关心数学教育时,强调的都是数学教育的功利价值,像这样的陈述有“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它以直接的和基本的方式为商业、财政、健康和国防作出贡献。它为学生打开职业的大门;它使国民能够作出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它为国家提供技术经济竞争的学问。”“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等等。[12]大多数数学专家则认为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比对数学的应用感兴趣更有价值。这是一种追求数学的内在学习价值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不想从事与数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的人们来说,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功利追求。我们不但不反对人们这样问:学数学对我有什么用?有时反而还要顺着这一问题思考:对不想做数学家,不想从事数学专业的人来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比如,泰勒认为“向学科专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学科专家倘若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可能具有这个专业领域大量的知识,而且其中许多人可能已有机会看到这门学科对他们自己以及对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有什么用处”。[13]美国2061计划第一阶段数学专家的小组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报告回答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18岁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他应该知道并且明白的’”[14]而这里所谓“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不是按照培养数学家或者即使是培养大学生的标准来设计的”。[15]。

无论是泰勒还是参与2061计划的数学专家都尽量避免从个别“数学天才”的角度来回答上述问题,而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追求。但在我们看来,数学教育的组织如果仅以满足大多数外行的要求为原则,则有可能会降低数学的科学性、使数学被大众歪曲应用,甚至对数学本身产生难以消除的误解。因为真正理想的数学教育过程是非功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数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引发,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只有非功利性的数学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因为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6]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体会,尊重数学家的建议,借鉴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性原则,尽量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价值,将数学教育组织得丰富有趣,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保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可能有助于处理这一矛盾冲突。

引自《课程.教材.教法》。

上一页[1][2]。

高一数学论文篇七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

2、先回顾课堂所讲内容后做作业。

有的高一学生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做题就困难重重了呢?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所讲内容先回顾一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3、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我们认为,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个回头看,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看看自己做对了没有;还有什么别的解法;题目处于知识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解法的本质什么;题目中的已知与所求能否互换,能否进行适当增删改进。有了以上五个回头看,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投入的时间虽少,效果却很大。可称为事半功倍。用专业的语言说,就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化能力,使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远距离迁移。

有的学生认为,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功到自然成。其实不然。一般说做的题太少,很多熟能生巧的问题就会无从谈起。因此,应该适当地多做题。但是,只顾钻入题海,堆积题目,在考试中一般也是难有作为的。要总结反思,水平才能长进。

4、主动复习总结提高。

进行章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时是教师替学生做总结,做得细致,深刻,完整。高中是自己给自己做总结,老师不但不给做,而且是讲到哪,考到哪,不留复习时间,也没有明确指出做总结的时间。怎样做章节总结呢?1,要把课本,笔记,区单元测验试卷,校周末测验试卷,都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一边读,一边做标记,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材料时随时做标记,告诉自己下次再读这份材料时的阅读重点。积累起自己的独特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进行复习的材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才有活力,才能用的上。2,把本章节的内容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一部分是典型问题。3,在基础知识的疏理中,要罗列出所学的所有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要做到三会两用。即:会文字表述,会图象符号表述,会推导证明。同时能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应用。4,把重要的,典型的各种问题进行编队。要尽量地把他们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出问题间的来龙去脉。不然的话,陷入题海,徒劳无益。这一点,是提高高中数学水平的关键所在。5,总结那些尚未归类的问题,作为备注进行补充说明。6,找一份适当的测验试卷,一定要计时测验。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漏补缺。

5、重视纠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纠错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初中数学教学采取的方法是,把各种可能的错误,都告诉学生注意,只要有一人出过错,就要提出来,让全体同学引为借鉴。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少数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如果某学生有病,而自己却又忘记吃药,那么没人会一再地提醒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不再犯这种错误的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纠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隐患,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自己做题太粗心。而且,自己特爱粗心。其实,原因并非如此。一两次能正确地完成任务,并不能说明永远不出错。练习的数量不够,往往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背景是地雷密布,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6、积累资料随时整理。

要注意积累复习资料。把课堂笔记,练习,区单元测验,各种试卷,都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每读一次,就在上面标记出自己下次阅读时的重点内容。这样,复习资料才能越读越精,一目了然。

7、精挑慎选课外读物。

初中学生学数学,如果不注意看课外读物,一般地说,不会有什么影响。高中则大不相同。高中数学考的是学生解决新题的能力。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只是围着自己的老师转,不论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必然都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另外打开一扇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也不要自立门户,另起炉灶。一旦脱离校内教学和自己的老师的教学体系,也必将事倍功半。

8、配合老师主动学习。

高一新生的学习主动性太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常常是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尽情地欢乐。初中生基本上也是如此,听话的孩子就能学习好。高中则不然,作业虽多,但是只知做作业就绝对不够;老师的要求也不少,但是谁该干些什么了,老师并不一一具体指明。因此,高中新生必须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准备向将来的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过渡。

综合上述,要想学好高中数学,主要注意以下8点:

1、课内重视听讲积极思考。

2、先回顾课堂所讲内容后做作业。

3、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4、主动复习总结提高。

5、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6、积累资料随时整理。

7、精挑慎选课外读物。

我们反复强调过:

初中学生学数学,靠的是一个字:练!

高中学生学数学靠的也是一个字:悟!

学好数学的核心就是悟,悟就是理解,为了理解就要看做想。看笔记,做作业后的反思,章节的总结,改错误时的找原因,整理复习资料,在课外读物中开阔眼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悟。要自觉去悟,就要提高主动性,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自己的长期的短期的目标。这一切措施,就是我上面所说的8条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论文篇八

学生的学习其实就像是学习跳舞,教师就是那个舞蹈教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这个演员培养出来靓丽地登台表演,其他的事大可不必劳心费神,更不必越俎代庖。

我们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得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如在一堂数学应用课中,设计这样的导语:这节课,假如我们都是商场的经理,商场里现在有32元8包和5元1包的方便面,你怎样促销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买大送小”,有的说“一律九折”,有的说“满100元一律八折”。学生自然很有成就感。这样的导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正如大幕一样神秘地打开。

叶圣陶先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不必手把手,而是要充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他们才能自己找到乐趣。

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做了这样一个设计:为满足同学们的活动需要,班上准备买70元的篮球,24元的热水瓶,40元的排球,4元的'五子棋,30元的羽毛球拍,4元的跳棋……假如你是班长,你觉得该如何买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此时,就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教学论文)如果有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并稍加点拨就能让学生明白这种四则运算的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掌握了规律,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孔子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也许就是这样的。这正如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表演,学生自己才能演得开心,演得精彩。

学生的认知是有冲突的,而学习动机的源泉正来自于冲突,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这样的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正如在戏剧中设置重重障碍,又层层破解,使观众期盼着去探寻情节曲曲折折地向前。

如果教学中教师直接按照提前预设的方案,一问一答,与学生做着简单的问答练习,那就不免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打瞌睡,基础好一点的吃不饱,差一点的不想吃,因为没味。因此,教师就要将问题设置得有梯度,就像学生走迷宫,总有未知的领域在等着自己去探索。

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在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而且还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开启了自主探究的源泉,并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正如演员不能空着手上台一样,学生自主探究时,离不开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教者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这些必需的东西,让他们去操作、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去感知,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这句话,但什么是因材施教呢?因材施教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许多课堂,都可以说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课堂,对于那些希望生(过去常叫后进生)来说,课堂中自己只是一个观众罢了,有时充其量是个配角。而这种不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肯定是违背面向全体的原则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而不勉为其难,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或可以有思考角度的题,或者直接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让希望生和优秀学生都能站起来或者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即让每人都表演适合自己的角色,不致当观众。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是学生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足够的时间,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给他们这样的时间,似乎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是学生应该一下子就明白的东西,根本就不用思考。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只要有一个举手的,就马上叫他来回答,有时候这位同学答完了,其他同学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自然就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愿给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以免浪费时间,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地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那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功夫才会一天天变得过硬。

高一数学论文篇九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多,概念较为抽象,数学符号多,不易理解掌握,同时涉及许多思想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同时,学生来自各个学校,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所以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的现象,在高一显得尤为明显,有少数学生会出现上课听不懂的现象,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听得懂,不会做.多数学生习惯了初中的被动学习模式,主动学习的习惯差,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该怎么学了,尤其是现在双休制度下,一些学生反而觉得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学生的基本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锻炼,而初高中的知识点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脱节,这些都导致了高一新生在理科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上的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也会带来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往往觉得高中的数学太难,老师讲得题目太深,作业太难做,从而对数学丧失兴趣,不愿去学,恶性循环,越学越糟,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极低分的现象.

二、减负背景下高一数学的教学探索。

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中三年的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初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差异,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后对高中数学的理解认识,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等.高中教学是在初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下的延伸和扩展,高中的教学离不开初中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什么是会的,什么还没有接触过,高中的知识点在哪些地方与初中有联系,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在原有的知识体系、技能方法上必然会产生一些差异性,教学过程中是面向大多数人,同时也要照顾到少数基础较低的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做好个别的辅导工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难度和要求,尽量避免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高一学生对于数学普遍的反应都是难,这都是很正常的,大量的新知识的补充,全新的思想方法,更为复杂的运算要求,这些往往让一些基础一般的学生无法适应.对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尽快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尤其是在减负的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减负背景下增效的保证。

现在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了学案制的教学方式,课上的例题、课后的作业都统一编写在学案上,因为有现成的题目,学生也忽略了以往的课堂笔记,或者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记笔记.首先要引导学生会记笔记,笔记是课堂知识的总结提炼,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心得体会,是考试的复习指南,会记笔记就是会听课.记笔记不应该是简单地抄录,而是要有自己的体会感悟,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其次要改变做作业的习惯.从对班上数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了解来看,普遍的做法都是一边看书本、笔记,一边做作业,不会做的题目只是简单地问一下其他同学,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对做错的题目没有订正的习惯,只是被动等待老师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做作业的目的是查漏补缺,作业宁缺毋滥.对于当前的减负大环境下,减少了每周的晚自习和周六的补课,同时也减少了测验练习的机会.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养成作业考试化的习惯,自觉的限时限量完成,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计算能力、思维方式、书写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考试过程中以平常心去对待,做到考试作业化.第三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是为了巩固知识,理顺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提高能力.高中数学内容多,取消了平时的单元测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缺少认识和把握,培养其良好的复习习惯,合理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一周的复习回顾,消化吸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控制数学教学的深度和进度。

高中的知识起点就高,第一章的集合就涉及大量的符号,第二章的函数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费劲,后面的三角函数又涉及大量的公式变换和应用,所以高一的教学任务还是很重要的.应注重基础,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要透彻,强化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减负之后,本来课时就少了,来不及讲完全是正常的,应避免那种赶进度的现象.当然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分降低难度.低起点,但是要高要求.把所有的难点都留到高三复习去讲显然也不合适.

第二,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现在各校普遍采用的教学顺序是一四五二三,即高一上学期讲必修1和4,下学期讲必修5和2,最后讲必修3及选修的课程.那么各个章节之间是否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呢?比如集合的包含关系、函数的定义域问题,都会涉及一些求解不等式问题,而这部分内容在必修5的不等式一章中才会出现,是否可以先介绍简单常用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这并非是额外的补充,只不过是把后面的内容放到前面来上,因此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第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理科教学本来就是方法的教学,尤其是高中数学,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方法,例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整体代换、化归转换、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思想以及大量的运算技巧等.这些东西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同时这些思想又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之中的,掌握思想方法比机械地记住几个公式、几个题的解法更为重要.教学中要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用这些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四,合理安排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在当前的减负背景下,合理选择作业,充分利用作业,让学生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要进行作业的分层,有基础题,有常规题,有思考题,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完成.要避免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所以作业还要具有督促复习的功能,适时地布置一些前面的内容,经常性地回顾一下,同时还要及时地点评.

高一的数学教学是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要求.尤其在当前减负的大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教学,才能使减负真正出现增效的结果.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

怎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我觉得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会阅读,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

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

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一

爸爸说先要算一下每500克熟栗子需要多少生栗子炒,再算出这些生栗子要多少钱,也就是1÷400/500=1.25,12+1=13元,13×1.25=16.25。然后20-16.25=3.75元。也就是每500克赚3.75元。

看来要是我去做生意的话做都没做算算账就要算亏本了,看来我要好好学习才行。

爸爸说要不我们就试试吧,店面、机器、装修等等忙活了几天。今天是星期天我们的迁西炒栗店就开卖了,热乎乎的大栗出锅了,爆竹一放,周围很多人都过来,招呼大家先品尝再说,大家吃了都说不错的,你一斤,我半斤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一天的忙碌。生意还挺好,忙了一天下来盘点了一下卖了300斤生栗子,爸爸说今天一天可以赚多少?我说300÷400/500=240斤,240×3.75=900元。爸爸说这次不错,没有算亏本,但这只是原理上赚900元,运输途中的损耗,加拣出来的坏的,加每次称的时候都会多个1毛2毛3毛,加顾客品尝掉的,能赚个一半就阿弥陀佛了,最后清点钱结果900的一半都没赚到,看来我们第一次做这个生意想的太简单了。没想到做这个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最后爸爸说空了点要请同学们吃我们炒的栗子,哈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二

这是我在兴宁跟岗学习中,有教学实录的一节课。也是自己感觉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引进的,通过点斜式方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独立推导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方程的生成过程,通过“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整理并检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以后“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做了铺垫。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完成,教师点评并表扬学生。另外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突显强调每种形式方程的特征,并让学生领悟记忆。引导学生小结2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3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特征,并板书方程。

本节课的思想方法:

1.分类讨论思想;。

2.数形结合思想;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

2.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在补充的例题练习中有几道易错题,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可将应用公式的前提条件等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以便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这样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例题2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积极主动的探究,理解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之间是否可以互化,答案是否唯一。使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和交流,每一位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本节的推理逻辑性较强,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去推导方程,让学生参与一个“开放性例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老师,我有必要在一些细节上更加完善地做好细节工作,比如每个环节衔接的打磨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过头来再寻求更好解决途径的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三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优秀,到高中之后,数学学习一筹莫展,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常听到学生这样说,“初中时,这些知识老师都讲过,有些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只是了解。老师说高中老师会细讲的,但是现在老师也不讲初中的知识而是拿来直接运用。”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初中数学学习侧重点与高中的要求不吻合。

二、问题的分析。

举个例子,初中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开方法;二是配方法;三是求根公式法。在初中时重点掌握的是前两种方法,在高中,由于计算量和计算速度的要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最常使用的是十字相乘法和求根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初中教材中没有,初中数学课上不作重点讲授或根本就不讲。像这样的问题很多,使高中新生不能满足高中数学课的基本要求的。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高一的学习以初中为基础,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影响数学的学习。知识侧重点衔接出现了问题,久而久之,学不会、跟不上数学学习也就是正常现象了。

随着高中教材改革和初中减负大刀阔斧的进行,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侧重衔接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瓶颈。那么,在那些主要知识侧重点衔接上存在问题,列举如下:(1)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2)函数和函数图像的关系理解问题。(3)画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草图的问题。(4)二次函数的配方问题。以上问题,为什么是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瓶颈呢?分析如下:

1.函数图像是认识函数很好的一个途径。函数图像是函数的具体,使函数具有形的可触性,降低函数的抽象性。函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就像是人的身份证号与本人关系一样,一个人对应着一个身份证号,一个身份证号对应一个人。仅仅看到一个人身份证号是不会了解这个人的,要了解这个人就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也就是看这个人的行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每个人都有特有的行为。类似的,什么样的函数有什么样的图像。函数图像的走势、形状、最值、自变量取值范围直观地反应特定函数的性质。特定函数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图像。很多高中新生没有将函数与函数图像建立联系,割裂了函数和图像的关系,脱离函数图像,仅仅是从函数式上来学习函数,而函数解析式本身是非常抽象的,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并掌握是不可能的。在高中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这些函数的许多性质都是通过图像学习的,通过图像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如果割裂函数与图像关系学习函数将是寸步难行。

2.画好一次函数图像和二次函数图像是掌握函数的基础。新高中生只知道这两种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具体到画图时总是画不准确,不能掌握基本要点。对于一次函数图像新高中生知道一次函数图像是直线,画直线时总是列出很多的点,将这些点都描在直角坐标系中,再利用这些点画出直线。不知道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会快速选出确定直线的两个点。在画二次函数图像时,先利用顶点坐标公式求出顶点坐标,然后根据开口方向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定点,之后随意勾画出抛物线,不注意抛物线的开口的大小、函数图像是否关于对称轴对称。这样画出的图像速度慢、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影响对函数的认识,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时,首先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学习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必修5中第三章将学习不等式时,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果对二次函数图像没有深刻的认识,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就会有困难,在许多含有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中借助二次函数图像解答。在学习线性规划问题时要求快速画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可行域,准确快速画出直线是基础。对于这两种函数图像,初中要求不高,但是高中继续深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中不包含如何快速准确画出一次、二次函数的图像。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1.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初中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初中数学教学侧重点,找出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要求的差距。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心高中生进行知识测试,测查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找出他们知识的薄弱点、欠缺点。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实施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腾出足够的时间。(2)知识点的深入,不是把知识点罗列下去,应对相应的知识点多加练习。(3)补充的内容不能过深,否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如果再像初中那样学习的话,会影响高中的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4.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不适合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数学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课下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解决,即使在讨论的过程中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也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进一步养成好的数学习惯。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四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向量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况共和学生座谈了三次,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去听了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从高三教学下来的老师,可能在教学中不知不觉以高三的复习要求去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校也应该组织初、高中老师座谈,交流教法。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高一数学论文篇十五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来源:/zuowen/。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