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优秀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2:06:06 |
  • ZTFB |
  • 11页

总结的过程需要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总结时可以适当运用概括性的词语和短语,提升表达效果。小编特意为大家找来了几篇精品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鉴赏。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所谓“残”,大众认为,就是美的凋零。我们都追求完美的人生,可是何必呢?是因为那些悲欢离合,是因为那些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才五彩斑斓。每个人才有了个性的色彩。

很多时候,因残,而美。

没有一种美景是完美的,世间万物都有属于个性的`残缺。残,何尝不是万物的常态?

残,能给人灵感。那年,张继落榜,他的人生,因此有了残缺。千丝万缕的愁,都在那一晚顿生。船行似风,江枫如水,秋霜落地,他愁眠。寒风瑟瑟,一声声嘶哑的叫声传来,给了他全身彻骨的寒意。满眼尽是残景,他意兴阑珊,提笔作诗。于是一首一语道破世间万千愁的《枫桥夜泊》诞生于世。

多少绝世佳作,都是作者在悲痛欲绝之时一挥而就。残,何尝不能给人灵感?

残,是一种动力。如果将拼搏过程画成函数图像,小波动忽略不计,那么属于正常人的函数图像是一条平坦的斜直线。而对于林书豪,身高是天生的缺陷,别人的讥嘲是后天的负面因素,于是属于他的函数图像是先下落。而后,他在两大缺陷中反抗,有了动力,便义无反顾地奔向卓越。他的拼搏过程,因为残缺而更有冲击力,就像“欲扬先抑”,曲折有致。

人生何必太完美,残缺造就精彩。因残,而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在我的电脑中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幅图片:一位英俊、健壮的男孩与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两人在跳《天鹅湖》的舞蹈。表面看这就是一张两位舞者的照片。男的向左倾形成了一个弧度,女的依偎在男的胸前,两只手打开。这只是一张芭蕾舞的照片而已。可当视线向下移,你会发现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我想他们不需要我的怜悯,因为他们靠努力赢得别人的赏识与尊重;他们也不需要我佩服,因为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一个正常、健壮的人又何足挂齿。留下的是对自己的惭愧和对另一种美的认识,这种美鞭策我奋进,因为这种美是残缺。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浅析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结构转化路径。

提高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效益是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我国的中央经济会议在2013年就提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为重心,要通过转化经济结构为这项重心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阻碍了我国相关经济法规的落实与实施,为了解决这一工作难点,我国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找出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效益的内在逻辑以及联系,还要通过转化经济结构找到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效益的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化提供有效的依据。

1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态势。

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效益一直在不断的提升,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人民的收入分配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贫富差距在一点点的缩小,过度开采能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使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我国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在逐渐下降。刚刚改革开放时,我国政府制定了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这极大的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提升,在2011年已经超过日本,在世界排名中达到了第二,但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也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定漏洞,经济结构失衡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出现了较大的矛盾,城乡的发展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冲突,很多产业结构也存在失衡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效率。

2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结构性约束。

经济增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有时经济结构局部的失衡反而会促进某一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在不断变化,如果不对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进行调整,会极大的制约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还会阻碍经济数量、经济质量以及效益的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结构性约束可以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需求结构约束。

需求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利用乘数效应可以改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需求结构与产品供给无法适应的话,可能会造成需求过盛、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波动性。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中市场总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消费需求正在逐年下降,而投资需求却在大幅上升,并且我国的外贸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其占总产出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的消费动力与投资与外贸动力相比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国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需求结构的失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加剧了我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比例。投资与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大了我国内需结构调整的难度,对外贸易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效益。

2.2供给结构约束。

供给结构作为影响经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关键因素,是影响要素产出效率、经济增长规模报酬以及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的供给仅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但是在新增长理论看来,扩大人力资本供给和技术研发供给不仅能够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还能推动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2.3产业结构约束。

产业结构对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劳动力流动、物质要素的配置创造了空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逐渐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流动,提高了全社会的要素配置效率,不仅为初次收入分配的改善提供的条件,也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创造空间,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改善。

3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结构转化路径。

3.1以调整需求结构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作为长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与出口,在总需求结构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构成了约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需求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第一,逐步转换投资方式和渠道。通过集约和规模效应发挥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促进作用,有效降低投资需求在总需求结构中的比例;第二,调整出口结构,在保障出口平稳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协调出口商品结构与国内消费结构,降低出口扩张对国内生态环境的压力。

3.2以改善供给结构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的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普遍增加对短期增长效应较高的行业或产业进行投资与建设,而忽视了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投入,形成了产能过剩、技术和人力资本错配的情况,降低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因此欲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需要调整最终产品供给结构;强调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责任与职能,使政府在有限财政支出的约束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加大教育、培训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建设力度,为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的转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效益,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职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与措施,还要发挥政府职能督促与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需要结合经济市场的相关机制,要优化经济市场的资源配置,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这样也有利于调整经济市场的结构,使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可以得到更好的优化。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时,鼓励市场主体的参与,也可以为经济结构的转化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最佳结构转化路径是就将政府与市场以及市场主体有效的结合起来。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存在的误区及解读。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创新方面基本完成顶层建设。新常态理论的提出,可以全面指导中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之内的经济工作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深刻意义。除此之外,新常态理论的提出,还可以全面深化中国社会目前的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中国法治社会的全面进程。新常态理论对实现提出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解读。

正确认识新常态。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前必须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势,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把握其中蕴含的几个内涵。

第一,中国整体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排浪型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在传统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将会有更大的作用。排浪型消费,指的就是消费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某段时间之内,以某一种消费为主导,具有模仿性特征。排浪型消费的转变,标志着以房地产为主的大宗消费方式逐渐进入尾声。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第二,外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战略,在这两条战略中,走出去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是与一带一路相对应的。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对外输出过剩产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这对实现中国经济新的转型有重要意义。第三,整体投资需求量发生变化。新型的投资机遇会源源不断出现,但仍需要传统的投资方式进行托底,加强投资方式的创新和支持新型投资有很重要的意义。

案例:湖北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很注重把握发展机遇。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长江沿岸经济,湖北省有长江岸线1000多公里,在长江沿岸经济发展中有先天优势,依托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湖北省积极发展长江经济,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向更高级形态、更合理的结构及更复杂的分工阶段进化演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向新的增长点进行转化。这些变化完成后,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就能很好完成。

如何引领新常态。正确认识新常态是为了更好地引领新常态。

第一,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深化改革。政府部门要转变自身职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继续深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解决办事不力。监管滞后等问题。政府还要注重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自身优化,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

第二,要把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当前第一任务,政府要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都要做到有张有弛。

第三,推进经济发展的全面创新。政府要把发展创新落到实处,除了进行科技创新之外,还要着重注意产业产品方面的创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机制给予稳定条件,政府要对市场体制不断进行完善。

第四,要保持平常心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2014年,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四年达到5%,其中,美国有九年能达到4%,日本只有八年能达到4%;俄罗斯有五年能达到7%,巴西有三年能达到7%,南非则没有一年能达到这一标准。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新常态形势下,经济增长在未来如果有小幅回落,也属正常现象,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做到上述几点,才能真正实现引领新常态。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快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就整体发展而言,并不是说让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全部同时进入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虽然经济基数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但在各种发展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缓慢增长的情况。

第二,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空喊口号。新常态理论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新常态理论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总结,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整体把握,新常态理论有助于化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

第三,不要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单纯看作是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单单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区域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经济落后地区加速发展;动力结构趋向协调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更加平衡合理;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在发生新的变化,结构上的转变带来经济发展总体变化。

第四,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抛弃经济增长速度。很多人在看待新常态的时候,想当然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就是放弃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在处于一个变化节点,此时经济发展要转向中高速发展,不是低速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国家对经济的把握是有一定底线的,不是放任经济不断下滑,而是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结语。

党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脉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路线和目标。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的内涵,跳出对新常态的认识误区,这样才能做到对新常态真正理解。

猜你喜欢: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摘要: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词作置于整个宋代文化大背景和中国古代咏物文学之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通过简述宋代咏物词发展的基本轨迹,借由唐五代及北宋前期咏物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以宋代不同词人(或流派)作品分析为例,分别论述了苏轼及苏门文人、周邦彦、姜夔和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艺术境界和相关理论。

关键词:咏物;宋代咏物词;审美特征;创作范式。

《文心雕龙明诗》曾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咏物是我国古代各体文学中最常见的题材类型之一,而咏物词在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中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字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文艺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咏物文学,自先秦时期至汉魏六朝再至唐宋,咏物文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

在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本文主要是着眼于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解读这朵词中之花。

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咏一物,而历经千年“咏物”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很早,但是,在这里,“咏物”作为一种藉他物以相感动的劝讽方式,显然是不具有文学体类的意义。在咏物文学逐渐兴盛起来之后,专就文学创作而言的“咏物”,才逐渐出现和明确起来。

先秦的时候,我们祖先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可一些咏物之作,其大致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颂体、比体、赋体、寓言体和隐语体。

其实,就上述五种类型而言,除了颂体外,其余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咏物之作,在当时都可以看做是赋诗借物明志的一种典型创作方式。

在先秦的咏物之作中,比体咏物之作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创作类型。

《橘颂》素被尊为“咏物文学之祖”,它的意义在于“物”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作品中得到表现。

它是一篇借物以明志的比体咏物之作,若单纯从文字上看,就如同一般颂体咏物,但结合了屈原坎坷的经历和高洁的品质,则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咏橘以明志。可以说,这种由屈原所开创的借物以明志的咏物诗篇,为咏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及至汉魏六朝时期,“穷物之情、尽物之态”的咏物赋达到了兴盛的时期。

其实,咏物赋出现的很早。荀子的《赋篇》除《礼赋》、《知赋》外,尚有《蚕赋》、《箴赋》、《云赋》三篇,则可以说赋之创始,亦即咏物赋之创始。

然而,此时的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期间的大部分文人匍匐于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主题意识相当淡薄,审美趣味亦屈从于统治者的喜好,所以,咏物赋的创作虽然不绝如缕,但整体成就远远不及后来兴起咏物诗和咏物词。

在唐宋时期,咏物诗和咏物词开始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姿态走进咏物文学的世界中。

咏物诗固肇始于先秦,但诗歌咏物之风于齐梁始盛。同时也需注意到的是,虽然齐梁两朝咏物诗多达350余首,齐梁宫廷诗歌风尚对咏物诗的兴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囿于时风,唯求形式之美与刻画之工,有的甚至流于宫体与艳情,所以,真正符合我国古代诗歌风雅比兴之传统审美范型的咏物诗的确立,更多的是唐宋诗人们的努力。而就于咏物词,应该说,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盛基本同步。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方式上看,咏物词的创作与词史的发展演进基本上都是同步的,但若从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上看,咏物词的发展较之词史的演进相对滞后了。

咏物词的创作是出于一些特定的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被动性和随机性,所以前期很多咏物词大都是流连光景之作,并非有意于咏物者,可以说直到北宋中期苏轼、周邦彦等人大量创作的咏物词,才使得以词咏物的风尚逐渐兴盛起来。

唐五代、宋前期,咏物之词,初出风韵。

唐五代北宋前期是咏物词发展演进的第一个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创作姿态、还是情志内涵和表现技法,都不够明确和成熟。但是,正是经过这些文人一步步的探索,才是咏物词逐渐兴盛,逐渐走向成熟的。

就唐五代咏物词而言,主要有应制供奉之作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就应制供奉之作而言,大多产生于歌筵酒席之间,可以概括为“质直而少情致”,它们并不是在努力发掘对象物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而是就仅仅直接铺陈刻画对象的外在形貌特征,“主体对于对象的关照完全流于浅层次的观察而不是深层次的体验,其对于此类作品的审美理想显然是‘期穷形以尽相’,即用‘赋体’创作咏物词,以求达到‘穷形尽相’的审美效果”(《宋代咏物词史论》第60页)。

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造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完完全全的是一种外在的、单向的描绘。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主要是基于作者内心的感动,是不同歌筵酒席的被动性,更多的具有一种自发性,感物而咏物。这类作品较少运用铺陈而是多用比兴,咏物却不滞于物,体现出了向宋人咏物小令审美理想迈向的趋势。

北宋前期承晚唐五代余绪,咏物词创作的总量和参与创作的人数在宋代咏物词发展各个阶段中均居末位。然而,在这一时期,亦有不得不提的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的咏草词和勇开慢词咏物之先的柳永。私以为,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争胜而作的三首咏春草词,体现了当时咏物词创作的审美理想。

各大大家都先后对其做出了点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帘》、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他在指出冯延巳“细雨湿流光”之咏草较林、梅、欧三人更早这一事实的同时,特别指出这四人咏草“皆能摄春草之魂者”。这实际上就是在指明在咏物时不拘泥于物之色相,而应该致力于呈现物质神。这之于唐五代文人咏物词多执著于对象物外在形貌之刻绘以“期穷形以尽相”者,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柳永以慢词咏物,在咏物词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近代词学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既然为“实赋体之极轨”,那么则须具有赋体的特征,所以,慢词给了词人一个宽广足够的空间,对物象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

大家名词,感物致情,千古流芳。

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创作渐成风尚,一批批名作不断问世,一个个大家不断涌现,使得咏物词开始进入到其繁盛时期。

谈到宋词,就不得不提到宋代大词人苏轼,无论是被王国维评为“最工”的《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都彰显着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同时,苏轼的创作姿势也是苏轼对咏物词史的贡献之一。

清人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在前面所言的唐五代北宋前期的大多数咏物词,就与这种无我间离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在一些咏物词中,“物”是外在于创作主体的自然之物,“我”以外在于物象的观察者的身份对“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呈现。

但是,苏词则不同。以《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但一个‘也’字,却隐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莲花的百般怜惜,虽无众人怜,我自怜惜之。主体(抒情主人公)之心灵在不经意间已深深融入飘坠的杨花之中,‘物’与‘我’达成谐协”(《宋代咏物词史论》第91页)。可以看出,苏轼让自我潜入到吟咏对象里面,用心体会物之性情、神理,使我完全化入对象物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当其咏物之际,创作主体的情思神理实际上已然潜入对象物之中,故其所感受到的也就是对象物的情思神理了。

细读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在苏轼的笔下,“物”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的,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如其《南乡子双荔枝》里,将两颗并蒂的荔枝比拟成孪生姐妹,一句“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将她们在分开时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这两颗荔枝有了感情和生命,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像此类词,是通过自我潜入到对象里面,从而实现物的人格化,但其主旨在表现物。

这一类的作品,将“物”作为主体自我情感、志趣的载体,通过咏物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志,将自我之主体精神投射到物上,使物具有了“我”的色彩,词的主旨在于表现自我,从而使咏物词具有了体物和言志抒怀的双重主题。

苏轼在咏物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他一方面大量表现普泛化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部分词中寄寓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他所开创的人格化的咏物词为最后走向高度的自我化、个性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在苏门文人中,晁补之、陈师道二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

晁、陈之作少了几许对个性情感的抒发,更多的是对外物(主要是花)作单纯的审美化的呈现,以及对自己赏玩自然外物的活动与心态的揭示。

其实,这样的一个创造方式,表明了词人开始以一种很认真的态度或者说以很大的热情关注和表现对象了,而不再仅仅把咏物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游戏或应酬,而且,作者的生活情趣也得到了呈现。

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在吟咏外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整体效果是苏轼和苏门文人之一的黄庭坚的咏物词都所不具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咏物词绝大部分都是游戏应酬之作,只有少数作品是在特定心理情景之下创作,但是读周邦彦的咏物词,我们不大能找出游戏应酬的痕迹。

周邦彦对于词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主要用词来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对词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相当的执著。

在周邦彦的词中,咏物词不单纯是为了咏物,而是更多地借咏物一传达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感,就是说,他是将“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打入咏物词中,“我”咏物,“我”观物,我之意绪、情感投射于外物之上,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创造者既为“常人之境界”,更是“有我之境界”。

更进一步,“我”还可以跟物直接进行交流、对话,创作的主体不再是简单地浅层次的咏物、观物,而是深层次的介入,与“物”一样都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体”!譬如其《花犯》中“去年赏雪曾孤倚”,“今年对花最匆匆”等句,是作者在亲自诉说与梅相关的情事,梅成了作者的身世、情感、意绪的见证!另一方面,周词的富艳精工,语言典丽,浑厚和雅,主要是基于其在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在我国古代诸多艺术形式中,诗歌与书法、绘画关系非常密切,而周邦彦则很巧妙的援绘画之法入咏物词中,周济评周词云:“勾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浑厚。”但是,周邦彦不仅仅得勾勒之妙,如绘画中的点染之法,于清真咏物词中亦时时见之。

其实,援画法入咏物的表现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咏物词中直接描写吟咏对象并不是太多,大量的篇幅都让位给了创作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却依然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吟咏对象鲜明的形象。

周邦彦咏物词由于创作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中的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了双向交流的特征,而且,由于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在情志内涵方面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这两大方面的突破实际上是将咏物词向抒情化方面又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北宋的咏物词通过苏轼和周邦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而南宋咏物词,相信通过姜夔,也可以带来另一番色彩。

王国维云:“咏物之词,自以苏轼《水龙吟》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这是王国维阅读姜夔咏物词时的感受,而此种感受也确实甚为恰当,阅读姜夔的咏物词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困惑,好像“物”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

《暗香》、《疏影》两阙是姜夔咏物词的代表作,王国维先生却言之“无一语道着”,为何如此呢?在姜夔的咏物词中,“咏物词在性质上发生了一点微妙的改变,创作主体成为作品中与‘物’并列相对的另一个主体。

‘物’与‘我’成为相互交流对话的双重主体,‘情感’乃是二者交流的内容,它从属于‘我’但投射于‘物’”(《宋代咏物词史论》第179页)。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情感”似乎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了,即“情感”从附属于“物”,附属于“我”,发展为不太依傍于前二者了。

换而言之,即使我们不完全否认“物”、“我”在词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必须承认,“情”开始在咏物词中获得了一定的“主体性”,这样一来,“物”、“我”、“情”变得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起来。这就要求着作者在作品中既要处处对对象有所表现,又要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放在抒情上。如果说将姜夔的这种创作姿态与之前的几位词人的进行比较,就可以有其很鲜明的特点。

其不同于苏轼的“潜入式”,苏轼在吟咏对象时,使“我”潜沉于对象物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那些都是虚想的对象物的情态,而并非“我”的情感意绪;也不同于周邦彦的“双向交流式”,在清真的咏物词中,“我”和“物”之间虽然存在着双向对流关系,但是是相互独立于对方,相互作用的,因此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统一。

姜夔在咏物词上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寄托深远,其词多属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并非为文造情或感物而咏。

其所寄托的感情,深刻而浓烈,能让每一个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又复杂而隐曲,因而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意所在。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一朵朵灿烂的文明之花相继绽放,而宋代咏物词,就如同一朵奇葩,遗世独立,傲然绽放,散发出历经沧桑而愈加醉人的幽香!

参考文献:。

[1]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旅客应当准时集合,不得携带违禁物品影响其他旅客安全.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1.

字数根据专业及课题不同要求在8000字以上,论文内容应完整、准确,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分析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毕业设计。

说明书。

字数不低于8000字。

3.论文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制图标准。

4.论文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要求。论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

5.文稿中的插图、照片必须确保能复制或微缩。

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4)关键字,(5)目录,(6)前言,(7)论文正文,(8)参考文献,(9)附录,(10)致谢。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5个字。

2.中文摘要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论文摘要在写法上一般不分段落,常采用无人称句。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反应式、数学表达式等,不能出现非通用性的外文缩略语或代号,不得引用参考文献。写作论文摘要时应注意能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结果和结论。论文摘要一般200~400字。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曾几何时,你是否想拔剑自刎,笑看苍天,感慨到:生无可恋,生不如死。

曾几何时,你是否面对死亡,坦荡释怀,感悟到:精神永留,死亦是生。心灵枯竭。生亦是死。

曾几何时,我对生命雾里看花,摸索前进,考虑到:生为何物,死亦如何?

有些人死了,还活着,有些人死了,但他的精神永留,他的灵魂长存,所以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的灵魂远走,他的心灵枯竭,所以他死了。

西方传说中,凤凰能在烈火中熬炼在浴火中重生,成为不死的顽强鸟。凤凰涅磐,美丽的传说,论述了生亦死,死亦生。生与死一个千百年不断的轮回,一个千百年来无人诠释的梦境。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谁?用简简单单的14个字,道出了生命的真谛,生之绚烂,死之静美。猛的回首,发现生命如花,花开之初就已预示着花谢的来临,虽然花开之后,就是花朵凋零,但是花朵们依旧无所畏惧的开花。因为它们在枯萎之前静悄悄是开放,把美丽留给人们,把芬芳留给了世界,死也死得其所。

多少个不眠的仲夏之夜,多少为求光明而飞入烈火的飞蛾,多少个生与死的故事,人人都认为飞蛾扑火,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然后又有多少人明白,为了光明,死又算得了什么,飞蛾,为了远离黑夜来临时带来的无际黑暗,纵身跃入烈火中。为了得到永恒的光明,放弃短暂的生命,那是多圣明的抉择啊!

岳飞,一生为国为民,精忠报国,最后被“莫须有”罪名杀死。

董存瑞,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舍身炸暗堡,壮烈牺牲。

布鲁诺,为了科学,反对宗教,最终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生?死?

死,他们死了,他们的肉体死了,

生,他们活着,他们的精神与灵魂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生固然美好,而死亡又何尝不神秘。

我常以为是佛主普渡了众生,其实是众生度化了佛主;我常以为是死亡衬照出了生的美好,其实是生证明了死亡的神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往今来,一系列的诗句都告诉我们死,并不代表你离开了,就什么也没留下,其实你的那颗心,早已在世上千千万万颗心上烙下了永恒的烙印,请不要惧怕死亡。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人,其实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也无权过问。只是,到了生命走到终点,总会回头看看,看看是该露出满意的笑容,还是满心的遗憾。毕竟,就这一趟旅程。有些人,整个人生如同看不完的故事、画卷,有的人,每一页都是空白,零零落落,没有内容。

生命的这个过程,需要懂得去规划,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做好不同的事情,那这一生,才能够完整,而不会变得残缺。

种子,默默无闻地埋入土壤,无声无息,不声张、不抱怨、不争奇斗艳、不邀功!这个阶段如同人在胚胎期,无声无息地在母体内吸收营养,默默地构成了五脏六腑,形成人体。这个时期,全然是神在那里工作,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只要有身体需要的营养,剩余的一切,人体自动完成。

种子从土壤里吸收养分,然后破土而出,是那么稚气、单薄,又那么可爱、美好,正如童年的你,迎着风,充满了朝气!沐浴着阳光和雨露,生命既脆弱,却又茁壮成长!

过了胚芽阶段的生命,开始迅速发育成长,长成一个树,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如同青少年时期的你,满带羞涩,欲说还休!

童年,就是童年,不要错过可以顽皮的日子,不要错过那充满稚气的幸福。少年既是少年,羞涩而好奇的生命体验,是这一生最美的回忆之一。

少年一过,你就不可以再幼稚,你的树枝与树干,就必须顶得住风雨,你不可以逃避,不可以躲闪你必须迎风去接受挑战,必须借助风,锻炼你的躯干!必须借助风,让你的根可以扎得更深!这就是青年的你,从18岁开始到25岁,你必须做的,就是寻找一切可以磨练你的生命的力量,不要躲,不要藏!你的生命如果想要是完整的一生,你就必须坦诚接受这个阶段!

不要急着开花,你的树根不够深,开了花也不好看!你的树干不够粗,开了花也没有几朵,当你是青年,你一定不要错过可以被批评,可以被刁难,可以被坡上大粪去羞辱的机会,否则,你后来的人生成就就极其有限!这就是青年必须的精神!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得到美、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弥补遗憾,弥补残缺的过程,正是人们追求美的过程。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2]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继承也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学生,笔者深知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对提升人们阅读品位和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通过经典阅读与体验,使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价值进一步突显,发挥更大的价值。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我国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自由、奋斗、个性意识等内在精神风范。人们只有深入地品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地体会它的精神风范。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网络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促进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借助网络带来的便捷提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吸收。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1]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期:36.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2013年08月:15.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还很小的时候,初夏的傍晚,阳光折过窗纱映成一片华丽的金色,我踮着脚在道道金黄打成的'光幕里寻一本失踪的画册。无意间,指尖拂过一本封面残破的书。

那是半卷残了的《甘泽谣》,书页微黄,脆而薄,稍稍弯折便听见纸里轻轻的呻吟。于是我忘记了那本画册,坐在被书环绕的角落。风掠过搁置已久的书籍,泛着些许闷闷的霉味;蒙蒙的阳光照射在陈旧的故事里,仿佛透过了几百年的尘埃。风尘三侠的传奇,我就那样从本不是开头的开头读了下来。

很奇怪的,我喜欢它远胜于色泽光鲜艳丽的精装图书。它在边缝上的几点灼痕,缺失的几页情节,在当时的我眼里,是一种沟通现实与虚幻的媒介。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日本的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原爆文学”出发,发展到“公害文学”,其创作被认为深受美国的《寂静的春天》等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环境;文学;污染公害。

当代日本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原民喜、太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把经历原子能爆炸的体验写成文学作品,即“原爆文学”。从六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公害等问题得到了关注,水上勉、石牟礼道子、有吉佐和子等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等,写下了不少纪实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

广岛出身的作家原民喜,亲身经历了广岛的“原爆”,将其写成文学作品,其代表作为《夏之花》(1947)。《夏之花》用写实文体,叙述了“我”在遭受原子弹袭击、逃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原民喜其后自杀身亡。

林京子在小说《祭奠之地》(1975)中描写了参加兵工厂生产的“我”在长崎受到原子弹伤害的经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颇具匠心,主人公的母亲和妹妹在长崎以外的另外一个城市,从远处目击到原子弹爆炸的亮光,使小说与原民喜、太田洋子的近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不同,更具有艺术性。

在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1965)中,描述了一位饱受原子弹爆炸放射病折磨的姑娘,其叔父(监护人)焦躁不安、顾虑重重,只好从养鱼等自然循环中寻找慰籍。

大江健三郎被誉为日本原爆文学主体升华的代表作家。他对原子弹爆炸与核武器带来的灾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当代作家中是最为深刻的。其代表作有《广岛札记》、《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核时代的想象力》、以及《洪水漫上我的灵魂》等。其中,《广岛札记》(1965)是大江健三郎原爆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长篇随笔中,大江记录了所见所闻广岛原子弹爆炸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歌颂了幸存者对生活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赞扬了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作品最后表达了作家强烈反对核武器,支持世界和平的主张。

二战以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先后经历了“神武景气”(1955―1957),“岩户景气”(1959―1961),“奥运景气”等持续经济繁荣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给日本的自然环境的造成重度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的大气污染与水质污染等问题浮出水面始于1955年。大气污染、地壳下沉、大气污染、噪音、石油企业排放废气、工厂废水、放射性污染等公害问题日趋严重。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即水俣病(熊本县)、阿贺川有机水银事件(新a县)、哮喘病(四日市)、疼痛病(富山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作家开始关注公害问题。水上勉在推理小说《海牙》(1960)中,最早涉及了水俣病。水俣病是指熊本县水俣市化工厂排入水俣湾的工业废水含有水银,当地渔民吃了被污染的海产品后,出现了死亡和罹患怪病的现象。在这部小说中,水上认为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工厂,并提出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他的观点在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认可,赔偿问题更是滞后。水上勉作为作家,以其敏锐的思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海牙》虽然是以推理小说的体裁创作的,但是对唤起当时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位关注水俣病的作家是石牟礼道子,她创作的《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1969),是一部纪实作品。作品由对受害者的采访,对排污企业的应对措施以及受害者的抗议活动的记录两大部分。在她的叙述中,她把自己亲身经历、与患者的交谈、报纸、来自医院的患者病历等医疗资料,以及大量的其他资料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每当我沿着不知火海海岸散步,看到鱼、贝、及树和芦苇,就被它们所感动,它们仿佛吸入了这里的海潮。这些树和灯芯草使我想起我们的生活,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那时我们初次浮出海面。虽然海吸入了毒药,但仍然是生命之源。如我们像照镜子一样看这片海,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形象,耐人寻味。那些能为我们解释这个现象的人是已故的人和那些仍承受着煎熬、试图恢复生命的人。

石牟礼道子在《苦海净土》中记录了一位得水俣病的渔家妇女坂上由纪的诊断报告。坂上由纪曾经是一个身体强健的渔民,但是得病后的她却是十分可怜。

石牟礼道子把历史、医疗报告,尤其是受害者的声音有力地融合在一起,使《苦海净土》成为水俣病斗争和日本自然环境保护运动至关重要的'部分。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了小说《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卡森的作品揭示了杀虫剂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危害,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响。

日本作家小林秀雄受其启发,发表了一篇反映化学物污染环境的文章《滴滴涕》。小林秀雄揭示了滴滴涕这样的化学药品对生物的不良影响如同原子能爆炸带来的放射能。

1971年,西村京太郎完成环保主题的推理小说《污染海域》,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一位在化工厂工作,因石油废汽造成气喘病的少女,在哭诉无门的绝望下自杀身亡。一开始接过少女的求救信,却因大案在身,未予受理的中原律师,基于内疚及义愤,决定挺身而出,为深受其害,孤立无援的居民争回公道。作品揭示了海洋污染给周边民众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随后,有吉佐和子发表了《复合污染》(1975)。《复合污染》原本在一份报纸上连载,拥有大量的读者。作家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整理成综合报告。它涉及到化肥、汽车尾气、杀虫剂、有机水银、甲醛、合成洗涤剂、蔬菜残留农药等污染问题。有吉佐和子用普通民众易懂的措辞解释相关术语,讲述了化学污染物对地球、人类、大地的影响。

复合污染,技术术语,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它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算术或乘数效应为前提。简言之,复合污染指的是下列物质的相互作用:被农药污染的大米;可能喷了化学药品的进口小麦和豆类,尽管我们不知道是哪种化学药品;用这种小麦和豆类制成的味噌,我们在味噌里加了防腐剂;然后加入调味品,我们把味噌放入汤中;用酱油熬浓后保存的食物含有食物色素。在这种情况下,仅就添加剂而论,我们每天摄入大约八十中不同的化学物质。(如果加上农药和大气污染物,这个数字是数百种。)。

随着日本生态文学的日益发展壮大,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生态文学的作品,燃起了日本人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生态批评的发展,涌现了野田研一、结城正美、山城新等一批在国际生态批评界享有盛名的著名生态批评家,使日本的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研究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本科层次有两种,一种是普招本科,4年学制;一种是专升本,2年学制。层次多,学生来源面广。再加上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较薄弱。于此,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实践课学时较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规范;再次,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同时,学生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为此,多次组织本系老师对我国特别是本省的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学生学情等开展较全面的调查。先后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并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获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宝贵的教改经验。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比较,使我们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科学思考之后,我们选择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平台”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素质平台,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关键,侧重于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模块”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3种类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师型(教师职业)、应用型(文书、秘书、记者、编辑)。

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吸取“全纳教育”思想理念和执着精神,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共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6大类。这里重点阐述后3类课程。

21专业拓展课程。

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延续性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了3大模块。(1)考研深造类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学两大类别来设置,提供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的文化阐释、唐诗宋词专题、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五四”文学思潮等课程。(2)教师教育类主要设置了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学、经典文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代职业礼仪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培养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领域拓展,力求培养全纳型教师。(3)文秘编辑类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等课程。此类课程适合于将来从事文书和公务员等职业的需要。在3大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职业生涯设计在一个或多个模块中自由选课。这样,学生既有专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22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教师研究专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讲座型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政治外语、教师教育、科学专题和艺术体育等5个类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3个类别。除了常规性的军训、生产劳动、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外,还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活动课程体系。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和文书档案管理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一种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而现代教学方法体现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1运用“系统讲授法”,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

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专业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人认为一开始就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提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年打基础阶段,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32倡导“指导—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

虽然第二学年的专业学习仍然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随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主过渡到以“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所谓“指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中去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种教学法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更多地表现在组织上和服务上,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3尝试“问题中心”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构建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形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4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使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意义。

专业见习一般在第2学年进行。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机关、文化单位的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见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机关文秘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工作。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强其事业心,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专业见习以短期为宜,视情况可多次进行,也可按专题进行组织。

42组织“顶岗”专业实习,使部分学生能够实习和就业衔接。

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专业实习拟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2学期,时间是一个学期。跟汉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不同,一个单位接收实习生数量不可能很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指导不方便。从以往实习接受单位的要求来看,他们往往把接受实习和考察用人结合在一起,顶岗实习成了专业实习的特殊方式。它的优点是实习生角色意识增强,因为这种实习是把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习生的应用能力、现实表现决定了他的去留。它的不足是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与专业设计的科学标准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专业实习必须制定统一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并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专业实习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毕业。

4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载体。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资助少数学生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将这四种途径有机结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合理配备师资,搭建优秀教师队伍。教师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本着发挥每个人长处的原则,安排其在最合适的课程教学岗位之上。除此之外,把眼光放在全院,选聘有专业特长的系外老师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学。这些教师的加盟,保证了“课程群”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办学效率。在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落实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每位教师在接每门课程时要做好以下环节的案头工作: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拟订教学实施计划;编写讲稿、教案;期末出试卷、标准答案;写教学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接受学院教学专家组的督导,期末每位学生还要给教师打分。同时,严格执行教师互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制定科学的测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实践,洛阳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总之,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完整的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在林中,无人陪伴,一杯香醇的美酒,一轮幽静的残月,一曲哀婉的乐曲。平淡,冷静,淡泊。这,就是林中之人。高歌一曲,仰天长笑。这,是林中之人心中的狂放。他,定有烦尘中的困扰,留下一堆残事不也挺好吗?一轮残月高挂天空,投下静静的哀愁,月光的柔和轻轻撒在山中林间。残月,又怎么了?残月,也美丽。

于乱世,英雄智者相争,棋未开,肃杀漫天,谁输了美人,谁赢了江山,换是你,如何在从容中落子,怎样在淡定中谋局,棋如人生,你选择得了对手,未必选择得了时地,输者未必悲惨,赢者未必辉煌,倒是无意间演绎出一精彩残局,让多少人神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