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5:20:05 |
  • ZTFB |
  • 14页

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归纳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在总结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归纳、对比、分析等方式,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可信度。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例,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一

研究课是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研究课的学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研究课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课的内容通常是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选择研究题目之前,我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科的最新进展,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我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越来越深入,对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熟练和有效。

其次,研究课的学习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科研是一项需要严谨和创新的工作,而研究课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机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课还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锻炼了我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实际工作。

再次,研究课的学习给我带来了与优秀科研人员交流的机会。研究课往往会邀请一些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导师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往往能够引领我思考和进一步改进。与此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是我成长的重要环节。在研究课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和他们的讨论交流,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最后,研究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科研需要坚持和耐心。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我在研究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地调整思路和方法,不断地试错和改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耐心。

总之,通过研究课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研究课不仅加深了我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优秀科研人员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坚持和耐心的品质让我战胜了困难和挫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二

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让我清楚地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经历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让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历史地位等等。总而言之,学习了这些内容让我懂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三、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我们对该体系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四、体会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第3/4页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则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即事实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邓小平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对应了起来,即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是的过程。同时邓小平还进一步把事实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事实证明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事实的实践特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作风和品格。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是党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排斥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不争论”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缠于一些“姓社姓资”之类的问题,而贻误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

“不争论”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而是让一些一时人们有争议的问题留待实践的检验。“不争论”正是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例如,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讨论。又比如,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包括老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如果我们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我们就很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争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上,我们就会贻误发展战机,很难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以上就是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的一些见解和心得体会。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三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角色,他是智勇双全的好汉,性格率真豪放,喜欢喝酒、打斗,为人淳朴,崇尚忠义,行事直接,不拘小节。他曾出家五年,修得佛法,但后来因为性情受挫,一怒之下把人杀了,从此辍了出家,变成了为皇帝效力的大哥。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经历,塑造了鲁智深这个人物的独特性格。

鲁智深为人机智灵活,喜欢为别人想办法解决问题,,被封为智能深,是《水浒传》中智勇双全的英雄之一,也是有力的壮士。他与李逵、宋江等英雄共同出生,有一副盛世武功,是宋江首推的一位英雄。他身高八尺,力大无穷,一双横眉盯着,仿佛要把人瞪死,青丝长髯,威慑力十足。然而,巨人般的身材和强大的力量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三、做人之道。

鲁智深深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注重个人修养,恪守人伦道义,谨守为人準则。在梁山泊担任武将时,他总是积极地帮助弟兄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他待人诚恳,真诚友善,从不与人斤斤计较,对兄弟们关怀备至。可见,做人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只需做到真诚、友善,大家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境,就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成功。

四、忠义与勇敢。

作为一个大哥,鲁智深总是恪守忠义之道,对皇帝言听计从。他对待朝廷务实务实,不敢一丝不苟,经历梁山泊改邪归正之后,更加明白忠诚的重要性,对待兄弟们也是如此。他觉得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团结,互相扶持,共同对敌,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的忠诚和勇敢,才使得他在水泊梁山的忠诚信仰在同党之间获得了成功,今天还成为了水浒传中的一位名将。

鲁智深为人和蔼可亲,善于教导大家,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在宴会上给别人讲故事,使得大家高兴起来。他经历过人生的蓦然转变,过去的寻求与自由和享乐的生活,后来变成了一个严谨的人,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人,变得非常高尚。他的心得体会是这样,人生如旅途,平淡才是真实人生的体验。

六、悟出生命的真谛。

鲁智深的心得体会并不仅限于忠诚和勇敢的品质,他更加重视内心的世界,注重个人修养和自省。在水泊梁山的岁月中,他逐渐悟到了生命的真谛,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修行,他得以超越个人的欲望,获得心灵的平静。他的人缘好,不拘小节,这是身心与同理心的多重结合。

总结: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他的性格坚毅、率真、豪放,他的忠诚和勇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他的经历和体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角度,引导我们思考做人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他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曲折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强正直的性格。他的一生散发出坚毅与力量的光芒,让人叹服。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四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是一位酒鬼,但是也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读完鲁智深的故事,让我深受启迪,以下是我对读鲁智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鲁智深的豪迈个性。

鲁智深是一个性格豪迈的人,他超然物外,讲义气,有担当。他的个性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深受感动。他对朋友的忠诚和义气也让人难以忘怀。他的豪迈个性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有担当,要追求真实与善良的品质。

第二段:鲁智深的孤独与无奈。

鲁智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没有父母亲人,却无视人们的排斥和歧视,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他的孤独和无奈,让我深深地感到悲伤。他的坚韧与自信却让我感到敬佩。他以自己的力量和努力,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这对我很有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化无奈为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段:鲁智深的人间疾苦。

鲁智深是一个经历了人间疾苦的人,他被社会的不公和压迫所伤害,又常常饱受精神之苦,但他仍然坚强,顶着压力,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读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学会与疾苦斗争,用自己的努力来照亮自己的生命之路。

第四段:鲁智深的人生信仰。

鲁智深虽然是个好酒之人,但他的信仰是无法动摇的。他对自己的信仰和信仰所代表的精神,有着坚持不懈的追求。他的信仰和精神让我思考到一个人应该怎么样保持自己的内心坚定不移,并且在前进的生命之路上保持清醒和自信。

第五段:鲁智深的故事启示。

鲁智深的故事在我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次读完都是一次心灵的清洗和追赶。鲁智深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什么是我人性的向上浸润,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传说。他的故事启示着我,自己仍然要面对压力和难题,但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才能够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读鲁智深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勇气,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鲁智深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始终记得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希望自己可以像他那样豁达、诚恳,见义勇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精彩。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五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虽在梁山泊中因性格被动,不善于主动出击而常处于危险之中,但他依然被众人称道,被那些与他相处过的人们认为是一个忠诚、慷慨和有幽默感的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通过阅读《水浒传》的心得和体会,以及对鲁智深角色的思考。

(二)鲁智深的性格。

鲁智深的性格虽然被动,但是他尤其在面对潘金莲的时候显得非常果断。从他对潘金莲和武松之间的不合时态度坚决的保护,以及在战斗中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技巧,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的性格有很强的正义感和勇敢的一面。

(三)仁爱的一面。

鲁智深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他在梁山泊中,经常关心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他认为去救济人民和存有良心的官员是自己的职责,因为他相信用这种方式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能只靠短暂的战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从内心深处的信仰。

(四)鲁智深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鲁智深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中,他与“打虎英雄”高俅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紧密。相比于高俅那种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他人,鲁智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仁大义之人。就像从高俅被迫流落江湖之后,正是鲁智深接纳了他,给供他温饱并且给予他安全。

读完《水浒传》和鲁智深这个角色,我想起了一个很有名的名言:“杀人不过头点地,怜人千万不要误。”在所有角色中,鲁智深或许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意义。他不仅有正义感、有勇气,还有同情心和爱心。正是这种特质,使得他的形象更加全面。他不仅能击败对手,更能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从而使大家更为相信他的爱心和人格魅力。

(六)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读《水浒传》以及鲁智深这个角色,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这样的信息:一个人不仅要有正义感和勇气,同样还必须有同情心和爱心,能为他人着想和帮助他们,在困难时期给予他们温暖和慰藉。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遗忘,而他们的许多美德也将永载史册。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六

研究是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揭示问题背后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并获得新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此,我将分享我在研究领域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研究需要耐心和毅力。研究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研究者在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中坚持下去。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选择放弃,但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每一个看似无果的尝试都有可能成为最终成功的铺垫,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

其次,研究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研究者应该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能够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背后的复杂性。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具备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能够从不同领域获取信息和灵感。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研究者才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并能够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

第三,研究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研究者在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要求研究者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并敢于挑战既有的观念和方法。创新思维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未曾预料到的结果。在研究中,创新思维是推动研究者不断突破自我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

第四,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在研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团队合作可以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们互相协作,共享资源和经验,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此外,团队合作还可以促进创新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创造力。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促进。

最后,研究需要勇于挑战和自我反思。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现事物的规律,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研究者应该敢于挑战权威和常规思维,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并勇敢地表达出来。同时,研究者还应该保持对自己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不断检验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只有勇于挑战和自我反思,研究者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研究是一项需要耐心、知识、创新、团队合作和勇气的事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也能够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七

鲁智深,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梁山好汉”的代表人物之一。鲁智深以其狂热、豪爽的个性和过人的武艺而深受读者喜爱。然而,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斗高手,与其说是他的武艺出众,不如说是他的心态和人生哲学令人难以忽视。下面将会从鲁智深的经历和他的心得体会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鲁智深的出身并不高贵,他原是一个僧人,因为误伤人命而被迫离开寺庙。在途中,他遇到了神秘人物梁中书,梁中书提出让鲁智深加入梁山以报效国家,鲁智深欣然接受。在梁山,鲁智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武艺,他坦诚豪爽,重视义气,并且非常善于与人交流。尽管身居权力之巅,他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纯真的心,对人对己都充满了真诚和热爱。

鲁智深在梁山好汉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本可以通过权力和武力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地位。然而,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意中,鲁智深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知足常乐”。他懂得不要贪图过多的物质财富,平淡的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他用心体会到了“有酒今朝醉,无酒落明日”的道理,懂得了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一颗平静、满足的心态是多么重要。

第四段:坚守原则的意义。

鲁智深有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线,他坚守着自己对正义和道义的坚信,从不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他在梁山上时刻提醒自己遵循“忠义、仁智”的原则,他不轻易妥协,也不随波逐流。他的坚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鲁智深不仅是个充满力量的武者,更是个心怀正义的人。鲁智深告诉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活得更加有尊严和意义。

第五段:知己知彼的智慧。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并不仅仅是一个热血豪杰,他还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他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弱点和形势的变化。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使得他能够在梁山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功地为梁山好汉提供了宝贵的帮助。鲁智深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打斗的技能上,更体现在生活智慧方面。他的智慧让人惊叹,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和环境,才能在面对困境时做出明智的抉择。

总结:

鲁智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不仅以其出众的武艺和勇猛的形象受到大家的喜爱,更因其深刻的心得体会和真实的人生态度而为人所敬仰。通过鲁智深的经历与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学会坚守原则和知足常乐,并在人生的种种困境中展现出真正的智慧和勇敢。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八

鲁智深,又称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位英勇善战的忠义豪杰。作为“智多星”,他不仅勇猛无敌,而且智谋过人。本文将从研究鲁智深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我在阅读《水浒传》中对他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鲁智深的外在形象。

鲁智深身高八尺有余,形貌威猛,浓眉大眼,虎背熊腰。他手持大刀,凭借着超强的力量和惊人的勇气,屡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然而,相比于他的外在形象,鲁智深的智慧更加令人佩服。他能够以智取胜,在艰难险阻之中快速地制定出对策,解决问题。这使得他在水浒英雄中独树一帜。

第二段:鲁智深的智谋才能。

鲁智深在《水浒传》里展现出了非凡的智谋才能。在黄昏时分,他独自一人被四名对手包围。面对这种危险局面,鲁智深利用聪明才智,先后使用荒山草木、虎啸猿鸣、伏波擒龙、倒臣逆贼等拳拳到肉的招术,轻而易举地解救了自己。这一幕展现了智谋胜于力量的真理。

第三段:鲁智深的善于洞察人心。

除了智谋才能,鲁智深还懂得观察和洞察人心。他可以通过对人们言谈举止的观察,洞悉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在《水浒传》中,他多次通过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住战机,取得了胜利。正是他善于洞察人心的才能,使得他在劫难逃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段:鲁智深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位忠诚的战士,鲁智深对家国情怀十分强烈。尽管他在水泊梁山上过上了英雄般的生活,但他始终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在鲁智深的心中,家乡永远是他最为珍爱的地方。因此,当他了解到家乡因官员的贪污而被严重剥削时,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梁山,前往为家乡主持正义。这种为家乡为国家付出的情怀,让人深感敬佩。

第五段:鲁智深给我带来的启示。

通过研究鲁智深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依靠力量和勇气,而要注重聪明才智。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和理解他人,悉心揣摩人心,这样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为自己谋取利益。此外,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的美德。我们应该保持对家乡和国家的关心,时刻为他们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通过对鲁智深的研究,我深深被他的智勇双全所折服。鲁智深不仅以强壮的形象,还以聪明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他的智谋、洞察力和家国情怀都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君子之心,关心家乡和国家,为他们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课成为了教育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从选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团队合作、数据分析和对成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体会。

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研究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选题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热点问题,力求选择一个既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又能够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课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课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我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来获取所需数据;而问卷调查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通过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此外,在团队合作方面,研究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我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与学生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研究问题,得出解决方案。在团队合作中,我充分发扬每个人的特长,形成了一种合力,为研究课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接着,对于获得的大量数据,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在数据分析和整理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再进行图表展示和文字解释,以便于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对于研究课的成果,如何运用到实际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特长,将研究课的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例如,在语文研究课中,我通过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和习惯有待提高。因此,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并设计了相应的阅读任务和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课的开展与实施需要我们注重选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研究课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课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们逐渐接触到了更多的科研活动。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学术素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下是我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选题阶段,我们要选择感兴趣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选题感兴趣,我们才能够有持续的动力和耐心去深入研究。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选题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在选题时要多方面考虑,不仅关注自己的兴趣,还要关注课题的实际应用和社会价值。

其次,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科研的规范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逻辑和严格的实验设计。我们要先进行文献研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可以对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然后,我们要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实验设计要合理,数据采集要准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实验对象的权益,遵循伦理规范,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三,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前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其科研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也要紧跟学术前沿,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够在科研中突破自己的瓶颈,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第四,团队合作是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共同解决问题。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推动课题的研究进展。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最后,在课题研究的结论中,我们要客观地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我们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果,同时也要对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评价。在结论中,我们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总之,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科研思维和学术素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感兴趣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按照科研规范进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善于团队合作,结论要客观总结。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十一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众多好汉之一。他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他的勇猛无比,更因为他的聪明智慧。在我读完《水浒传》后,我深深地被鲁智深的人生经历和他所表现出的心态所打动。因此我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我读鲁智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聪明才智。

鲁智深是一位十分聪明的人,他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还精通兵器,曾在荆州担任过武官。不过,他聪明的地方并不只在于此,更重要的是他的观察力和智慧。当他在草原上与阿史那赛克相遇时,能够立刻看出这个人并不寻常。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鲁智深洞察了阿史那赛克的一切,揭露了他身上的阴谋。在他为文天祥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出谋划策、不露声色,最终帮助文天祥凭借文本在朝廷中争取到了拜相的官职。鲁智深的聪明才智在书中的表现令我非常钦佩,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要有智慧,而且智慧是需要用于行动中的。

第三段:磨难人生。

鲁智深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从小到大顺风顺水的,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磨难。在他年轻时,因为误会而杀了一位官员,被迫流亡,最终流落到了梁山。在入梁山之后,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直到后来,他被另一位好汉“一丈青”拔擢,才开始真正地发挥了他的才华。

鲁智深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人生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乐观向上,持续努力,终将迎来春天。与此同时,倘若我们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并在人生征途中不断进步。

第四段:忠诚义气。

鲁智深是以他的忠诚义气著称于世的。在他成为梁山好汉之前,他一直过着流亡生涯。流亡期间他屡屡受到陌生人的帮助,在他入伙梁山后,他也从未忘记感恩之心。梁山的兄弟们为了保卫正义、打败那些横行霸道的大官员,他们组成了一支绝世名团。鲁智深一直是众人之中的一员,而且在每次行动中都特别出色。他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兄弟,至死都保持了崇高的奉献精神。

鲁智深笃信于信任、忠诚、友谊和超越个人的价值观。我深深地理解到,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纯真信仰。在一个成功的团队里,成员们不仅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还需要有牢固的忠诚、彼此之间的磨合配合。

第五段:总结。

在鲁智深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穷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他的勇气、智慧和一贯坚韧的信仰,无愧于一个英雄的封号。他的事迹既放大了人性中所包含的美好品质,又展现了不可忽略的人性弱点。鲁智深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始终追求并努力工作,发掘自己的潜能,以最大的诚意挑战自己和外界的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取得成功。

研究鲁智深心得体会篇十二

《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来函让我介绍治学经验,根据我的具体情况,我想就古代文学的综合研究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读者朋友交流。

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论文,1987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最近的一部专著《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出版),二三十年来,综合研究一直贯穿着我的全部研究历程。

所谓综合研究是指以大文化为背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以揭示其演变规律、总体特征、内在精神、感情心理乃至艺术审美及其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复杂联系,力求在与文化的统一中对作品做多层面的较深解读。显然,综合研究不但超越了传统的字句解读和五十年代以后的历史社会学分析,而且通过揭示作品“生态环境”的文化还原,把作品真正地归还给了它的时代。这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方法的适应力和穿透力,为深化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保证。

例如,“兴”的研究是“诗经学”乃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今论著不可胜数,但从来没有人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兴”的起源。事实上,这是一个存在很多疑问且具有广阔开发前途的重要论题。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既是咏其“所咏之词”,为什么不去直咏,偏要绕弯子来先言“他物”?有人从审美或实用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都不符合实际,因为在“兴”起源的原始时代,先民根本就不具备那样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事实上,原始先民以“他物”起兴既不是出于审美动机,也不是出于实用动机,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宗教原因。不同的原始兴象具有不同的宗教根源,80年代初期发表的《鸟类兴象的起源与鸟图腾崇拜》、《鱼类兴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树木兴象的起源与社树崇拜》和《虚拟动物兴象的起源与祥瑞观念》等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兴的源起》的组成部分),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看出,研究“兴”的起源实际就是研究那具有审美特征的“他物”的前身的历史性质,这不但有助于认识“兴”起源的本质、早期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而且促进了文学的文化研究的发展。

又如,战争诗本应描写双方战斗的场面,但《诗经》中的战争诗却一无例外地只写兵强马壮、仪仗威严以及对于文德教化的宣扬,而从不直接描写厮杀格斗的场面,这只要与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的战斗场面描写做一对比,就会看得十分清楚。局限于文学自身是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而必须从周代的政治、军事思想中寻找答案。我在《诗经研究反思》一书和有关论文中指出我国古代理想的政治是崇德尚义,垂裳而治,理想的战争则是“胜残去杀”,战胜于庙堂。这一思想在《尚书》、《周易》和《论语》以及两汉典籍中多有反映。《诗经》战争诗正是以这一思想为灵魂。这样从大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诗经》战争诗,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诗经》中的宴饮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论著多以其反映统治阶级的腐化享乐生活、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和价值而加以彻底的否定,显然这是一种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批评方法。如果从综合研究的角度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将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联系起来,就会看到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我在《诗经研究反思》和有关论文中指出,宴饮诗通过表现宾主从容守礼的道德风范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突出反映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活生生地展现了礼乐文化的外在风貌和内在之美,以及古代东方人际关系特有的“人情味”。宴饮诗这方面的价值是其他任何诗歌都不能代替的。

综合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提出和解决一些重要的难题,深化和拓展古代文学研究,与它的独特的优长有直接关系。大体说来,综合研究的优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大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充分注意文学作品与其文化环境的统一,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文学与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其历史背景的关系问题,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不然,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环境、背景的理解,质言之,也就是究竟是环境、背景中的什么因素在制约和影响着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的认识很狭隘,认为就是围绕作者的小天地,即作者的生活范围,如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等。这种观点把文学产生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偶然的个人的因素,而彻底否定了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五十年代以后,庸俗社会学盛行,认为文学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而政治、经济又被简单地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两种观点表面看来恰好相反,实际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根本忽略和否定文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事实上,真正对文学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是文化,特别是文化通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因为恰恰是文化及其传统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生活理想、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以及有关的制度、风尚、习俗等等。所谓社会环境和背景对于文学的制约和影响,实际上正是这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大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文学与其文化环境的统一去把握作品的。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一般认为共有17首,通观这17首诗歌会发现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这17首诗歌以祭祀祖先的为最多,共13首,约占76%;二是在祭祀祖先的13首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为最多,共有9首,约占69%。如何理解这两个问题?我在《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一文中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文学与文化的统一中寻找原因:原来在周人的各种宗教信仰,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中,以祖先崇拜最为发达和盛行,《诗经》祭祀诗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正是高度强化的祖先崇拜的反映。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在祭祀祖先的祭祀诗中为什么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最多,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更多的观念内容和价值。原来,文王、武王是周代新的天命观念(相对于殷商时代的天命观念而言)的最早的实践者和体现者,祭祀他们固然是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通过祭祀他们来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而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也就是肯定周人代商的现实,强化新王朝的统治。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以及个人家庭、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它们都是通过文化的中介在起作用,文学作品的内容绝不是它们在作品中的直接投影。

二、以大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由于多学科的交叉容易形成广阔的学术视野,因而便于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学术视野是否广阔不只是知识含量多少的问题,也不只是论题大小的问题,在本质上是长期学术积累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和学术空间的纵深感,有了这种纵深感才可能有学术的深度和广度。从宏观上深刻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近三四年来,我在做20世纪《诗经》学术史研究。在正式动笔之前,曾反复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术史为什么会发展,也就是学术史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二是20世纪《诗经》学术史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也就是20世纪《诗经》学术史与古代《诗经》学术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有没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述课题能否较好地完成。

作为对于学术研究反思和的学术史,不是学术研究实例的总合,也不是学者及其论著的简单排列,而是梳理和总结学术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学术史的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即带有某种综合性,文学研究史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解决文学研究史的问题必然要涉及其他诸多学科,局限于某一学科自身的狭隘范围,是不可能真正解决该学科研究史的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有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才有可能完成学术史的研究任务。

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出发,在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一些学科的学术史之后,认识到任何时代、任何学科的学术史之所以不断发展,都是该学科的学术传统与时代学术文化思潮“对话”的结果,也就是说,时代学术文化思潮才是学术史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它通过学术传统推动着学术史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术史都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学术文化思潮的变化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剧烈和迅速,而不太引人注目罢了。

处于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思潮激变背景下的20世纪《诗经》学术史,不同于古代学术史的根本特点,恰恰在于它与时代学术文化思潮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受到的影响和制约更加明显和深刻——我国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总是很快就被“诗经学”吸纳,并在新的研究成果中反映出来,《诗经》研究也因而成为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中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学科之一。

“五四”时期,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是从疑古辨伪开始走上《诗经》研究道路的,他们的《诗经》研究不但是疑古辨伪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它的延伸和深化,而疑古辨伪正是提倡科学和独立思考的“五四”精神的体现。

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被引入《诗经》研究领域,使《诗经》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诗经学”的重点和强项在于考据和训诂,而唯物史观引入《诗经》研究领域,则致力于作品的解读和阐释,这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研究的弱项,提高了《诗经》研究的深刻性和科学性。

50年代末到70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诗经》“研究”完全丧失了学术独立性,而听凭政治的需要,胡乱杜撰,把荒谬、愚昧、落后的东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80年代以后,以对传统文化反思为先导的“文化热”,不但从整体上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为《诗经》研究提供了观念和方法论的支持。由于文化意识的普遍建立,学者们开始注意从文化的心理的层面(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等)和有关的观念、制度、风俗、习尚与文学关系的角度研究《诗经》,形成了《诗经》的文化批评模式。新的批评模式促进了对《诗经》的新一轮阐释——《诗经》的文化阐释。

开放意识促进了80年代以后《诗经》研究的海内外学术交流,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诗经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随着20世纪新的学术文化思潮的不断涌现,《诗经》研究也“与时俱进”,异彩纷呈,这一切都是“诗经学”传统与现代学术文化思潮“对话”的结果,就像历史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一样。

从以上所说的根本特点出发,在《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一书中,我没有采用那种学者生平简介加论著分析评论的“列传式”的学术史建构模式,而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术史建构模式,即从《诗经》研究与现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的视角切入,具体考察现代学术文化思潮如何影响和决定《诗经》研究的方向、重点和方法,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特征、成绩和不足,简言之,也就是在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大视野与“诗经学”自身传统结合的框架内,把握传统“诗经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嬗变过程。

这本书的大胆尝试,不但比较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诗经》学术发展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给各个时期的学者及其著作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定位,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多年来“列传式”学术史建构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以后,学术史研究有了两种不同的建构模式可供选择,这当然有助于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一点不只是对《诗经》研究史,而且对全部古典文学研究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述以大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的两大优长的结合,形成了它的第三个优长,即增加了对于考察对象的审视视角和研究的切入点,因而有助于形成更多的论题。这无论是对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还是加强研究的深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面对研究对象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找不到合适的视角和切入点。寻找和确定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部,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者应当主动去发现,这就要求他必须有一双“先见”的眼睛。而给人以这种“先见之明”的恰恰正是他的学识和知识积累。综合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多,知识范围广,因而找到的视角和切入点也就相对较多。

例如,上世纪50—70年代运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屈原,一般都局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今天看来,那时对于文学的理解也不全面),很难再有其他的发现。而运用大文化背景下的综合研究方法,则有很多的视角和切入点可以选择,我在80年代进行屈原研究的时候,除了从文学的角度写了《屈原在诗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之外,还分别从美学、思想史和神话学的角度发表了《屈原的美学思想和创作主张》、《屈原思想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儒法合流”》以及《屈原在神话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等论文,这些论文后来都成为《屈赋研究论衡》一书中的重要章节。

又如,文学史在讲神话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它与哲学的关系,讲寓言的时候又往往会涉及它与神话的关系。如果没有必要的学识和知识储备给你“先见”的眼睛,这个问题往往会一带而过,不可能引起特别的注意。其实,这里就隐藏着很好的切入点。我在《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一文中从神话与哲学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庄子哲学的性质和特征,指出庄子的一些哲学观念,如时间观念、生死观念和主客观关系的观念,都直接继承了原始神话,与原始神话所体现的原始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某些一致性。庄子从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蕴涵于神话故事中的原始哲学观念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升华和哲学化,成为自己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寓言与神话的关系,一般文学史和有关论著中都认为寓言起源于对于神话的继承,这个观点很片面、笼统,是错误的。我在《试论中国寓言的起源》一文中通过对于“画蛇添足”、“鲁侯养鸟”和“叶公好龙”等寓言的分析,指出这些寓言都是把往昔的那些以传统的宗教观念为基础的行为和心理,如为蛇添足使其成龙、祭祀图腾神灵和刻画图腾形象等等,放在春秋时代的新的历史背景下,用实践理性的观点予以否定和批判,使宗教的荒谬和传统的乖违充分暴露在人们面前,从而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世界观。所以,寓言的起源在本质上正是先秦时代理性精神对于神话、巫术所体现的宗教观念批判的结果。以上两篇论文后来也都收入《先秦神话思想史论》一书中。

总而言之,是以大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使我摆脱了学术研究中的局促、狭隘的局面,凭借着更多的视角和切入点,开拓出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最后,再说一说我在具体论证过程中,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宏观考察和微观剖析的结合。

有些问题,例如“兴”的规范化形式的形成、神话的历史化、神话向物占和寓言的转化等问题,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甚至是跨时代的产物。要考察这类问题,必须放眼宏观,把握整体,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关现象贯通起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特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把具体问题放到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局部透视,如对于某些原始兴象、寓言以及庄子哲学中的“无待”的分析,都是如此。又如,对于20世纪《诗经》学术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并注意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历史(学术史)实际的统一,力争做到既有宏观的视野和理论概括,又有典型例证的微观证明。

二、注意历史发展的动态考察。

对于研究对象,重要的是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之中,“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考察,努力避免孤立静止和简单化的方法。同样一个问题,从动、静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结论。例如屈原在《天问》中大胆怀疑和抨击神话的荒诞和乖谬,对神话作了彻底的否定。如果孤立地就此一点来看,对神话的发展似乎是不利的。但如果把它放到人类认识神话的整体进程中,就会看到这种怀疑和否定是人类认识神话本质的必经历史阶段(世界各民族在认识神话的历史过程中都经历过对于神话的否定的历史阶段),是人们后来肯定神话价值的前提,因此,屈原对于神话的怀疑和否定,是对人类认识神话的重大贡献,在神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意从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出发,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问题,必须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具体的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研究。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先秦神话思想史论》一书没有采用通行的西方神话学理论的分类原则,而是根据中华民族早期历史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神话的特殊性进行分类。西方神话学理论的以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成长历程为根据的神话分类原则,适用于在自然崇拜基础上产生且有主神和内在统一的普遍神系的希腊神话,而不适用于主要是在祖先崇拜基础上产生且缺乏主神和内在统一的普遍神系的中国神话。所以此书从中国神话的特点出发,按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对中国神话进行了分类。又如,寓言的起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途径,中国古代寓言的起源不同于古希腊和古代印度寓言的起源,不能照搬它们的理论。本书认为,从春秋时代理性精神对于传统宗教、巫术观念的批判和否定中,催生了神话向寓言的转化,这是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