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红船心得体会和方法 如何弘扬红船精神心得体会(二篇)
- 上传日期:2023-01-09 13:27:31 |
- ZTFB |
- 7页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浙江红船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杭州旅游资源丰富,除了西湖以外,还有一个湖——千岛湖。千岛湖是一个人工湖泊,位于杭州淳安县境内。淳安县境内有一条江叫做新安江,解放以前,淳安的溪水全部都白白流入了新安江,没有加以利用。五十年代,这里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水库——新安江水库,用来灌溉农田和发电,水库的大坝把溪水围起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面积有一个新加坡那么大,湖中有1000多个岛屿,因此得名千岛湖。千岛湖风光秀丽,是国家4a级景区,它的湖水来源于周围森林流入的山泉水,水质优良,被称为“天下第一秀水”,中国第一矿泉水品牌农夫山泉的取水处就位于千岛湖五十米深处,大家还记得它的广告词么——农夫山泉有点甜。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苏州比喻成是一个小家碧玉的话,那么杭州就是一个气质娴雅的大家闺秀了。杭州的魅力不仅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不远千里而来,也让那么多的老外慕名而至。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可能那时的中国人还很少看到老外,觉得新鲜,于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把这个老外给奉为座上宾,把他感动得逢人就说杭州怎么怎么好。以至于他在回到意大利后写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同样是天堂的苏州介绍只用了一页纸,而对杭州的介绍则用了16页纸,把杭州比做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杭州虽然是天堂,但是在最早的时候却是蛮夷之地,朋友们可能觉得奇怪,杭州怎么会是蛮夷之地呢?因为中华文化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比如说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一带。当时江浙一带河流众多,古代交通又不发达,导致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因此这里被称为“蛮夷之地”,这里的老百姓民风野蛮、彪悍,也被称为“南蛮”。我们看这个繁体的“蛮”字是怎么写的,下面是一个虫字,是指当时祖先的养殖业——养蚕;上面的中间是个“言”字,是指挑着蚕茧的人;言字两边各有一个绞丝,就是两担蚕丝。这个“蛮”字是一个象形字,描绘了我们祖先挑着一担蚕丝下山的场景。所以当时的蛮人就是指种蚕、养蚕的人,其实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和勤劳的,把他们叫做蛮人是委屈他们了。
大家看看浙江人的房子,和我们在苏州看到的房子完全不一样。浙江人建的都是这种欧式风格的小洋楼,而苏州人的房子是粉墙黛瓦,外表朴实。我们看每家每户的屋顶都装了一根球状的钢针,这个是做什么的呢?对了,避雷针。因为浙江靠近海边,经常会有台风过来形成雷雨,装避雷针是为了遭受雷击时把雷电导入地下保护房子不受损坏。大家再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家的房子最上面那一层都有一个小房间,这个又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很简单,大家只要看看田里种的什么就知道了。田地里种的都是一些桑树,这种桑树很矮,叫做矮角桑。这边的农民基本是不种水稻的,为什么呢?这和浙江的地形有关。浙江的地形多种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到了七成,水域面积占到了一成,平原占到了二成,所以浙江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丘陵多了,可供种植的田地就少了,有限的田地如果拿来种植水稻就只能填饱肚子,所以浙江人都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桑树,发展蚕丝养殖业,因此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
我们知道杭州历史悠久,和北京,南京等城市一起都被称为中国的七朝古都,那么杭州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他的父亲也是治水专家。可是他的父亲是用水来土挡的方法,时间长了大水还是会把堤坝给冲倒。而大禹他采用的是开沟挖渠的方法把洪水引进长江,再由长江流入大海。在此地舍杭登陆,“杭”在当时是“方舟”的意思。后人把大禹登陆之地称为“禹杭”,“禹杭”后来又改写成了“余杭”,“多余”的“余”,现在杭州还有一个余杭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杭州设立县治,当时称为“钱塘”;隋朝时候正式称为“杭州”一直到现在。隋朝时候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了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两项工程。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杭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杭州从被称为蛮夷之地到被人称为天堂般的城市,南宋在杭州的阶段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中是一个相对弱小的王朝,一直边患不断。1127年,金兵南侵,首都开封被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可能在座的各位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但我相信大家肯定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背景就是北宋遭受金兵入侵的这么一段历史,二位主角郭靖和杨康二人的名字就是从靖康之耻来的,作者金庸先生为了让大家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而故意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南逃到了杭州,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临安现在是杭州的一个县级市,在杭州的西边。临安什么意思啊,寓意为临时安置,希望有朝一日能还都开封。但是很遗憾,宋高宗定都杭州后,发现杭州怎么样啊?山美水美美女更美,于是天天在西湖边花天酒地,莺歌燕舞,早把还都开封的事忘到九宵云外去了,结果南宋在杭州一待就待了150多年,使杭州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宋高宗赵构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听信奸臣秦侩的谗言,连颁12道金牌把在前线打仗捷报频传的岳飞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杀害于风波亭,酿成了千古奇冤。现在西湖边还有岳坟,奸臣秦侩和他的老婆王氏,还有陷害岳飞的张俊和万俟(读莫齐)都被铸成了反绑着手对着岳飞墓跪着的四尊铁像,世代受人唾骂。当时有位诗人叫林升敬仰岳飞,对于岳飞的被害感到非常愤怒,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西湖边的一家酒店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完了杭州的历史,我们再来说说杭州的经济。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杭州和苏州都是位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那么杭州苏州这两个城市的老百姓哪个更富裕呢?看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20__年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12011亿,内地排名第6,而杭州的话为7803亿,内地排名第10位(无锡7568亿,排第11位)。那这样说来,是不是说苏州人比杭州人富裕啊?如果这样说就错了,我们必须从江苏和浙江的经济结构来分析。我们知道苏州有两个工业园,世界五百强很多企业有在里面投资,比如:sony,panasonic,hitachi,sharp,philips,samsung,lg等等,这些工业产值是很大的,但是利润的大头都被跨国企业拿去了,中国人只拿少部分的税收,房租,工资,所以说江苏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型经济,这个和广东很相似。而浙江的主体经济是民营经济,公司都是自己的公司,企业都是自己的企业,赚的钱都在自己兜里,钱都留在了浙江,所以我们说浙江是藏富于民。因此尽管苏州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杭州高,但是杭州人却比苏州人更富裕,大家只要看看他们的房子就知道了,房子那是修得金碧辉煌,生怕别人家的房子比自己家修得更漂亮更高大,里面装修豪华,更夸张的是有的人家里还装了电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浙江人是爱炫耀的。
说到浙江人会做生意,最厉害的还不是杭州人,哪里人呀?对了,温州人。温州人现在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必定会有温州人。温州人当年是靠着三把刀创天下的,哪三把刀?菜刀,剪刀,皮刀。
菜刀代表了餐饮业,温州人开的中餐馆是遍布全世界,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也可以看到温州人忙碌的影子。
剪刀代表了服装业,温州著名的服装品牌:西服有报喜鸟——报喜鸟西装,天高任我飞;
庄吉——庄重一身,吉祥一生;休闲服装品牌有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森马休闲服;还有郭富城、周杰伦等做代言的美特斯邦威。
皮刀代表了皮鞋业,温州著名的皮鞋品牌:奥康——穿奥康,走四方;康奈——拥有康奈,舒适自在。
走出去,到义乌去,到北京去,到昆明去,到拉萨去,到莫斯科去,到巴黎去;到这家各部委去,到全国各地大国营商场去。干什么?推销温州的产品。
80年代,温州有100万人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当“游商”,从事销售工作。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温州人。教育部要给教师颁发教师证,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邮电部门要印特快专递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香港回归要给警察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美国海陆空三军要在军服上做军徽,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做生意是最厉害的;那我们杭州也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谁呢?黄巧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海南,如果在海南旅游的时候问海南当地人,没有哪个不知道他的大名的。海南人是很感谢黄巧灵的,因为他是海南旅游事业的先驱者,天涯海角这个景区就是他投资开发的。后来,他回到了家乡杭州,作为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厚感情的老杭州人,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西湖逛上一圈。
黄巧灵在自己的日记中感慨的写道:看着募名而来西湖全国各地的游客,此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在想:为什么我走在西湖边上只看到了西湖,而感受不到西湖的传说?断桥还在,却感受不到许仙与白娘子第一次相会在断桥的浪漫;长桥还在,却感受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同窗共载3年,最后化成蝴蝶成双成对的凄美爱情故事;岳庙里面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还在,却感受不到当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是如何的为了恢复中原大好河山而奋勇杀敌……为什么这么多美丽的故事走在西子湖畔却无法感受到呢,旅游不就是要靠心去体会吗?黄巧灵在徘徊中思考着,最终他决定了,他要建造一个让每一个到杭州来旅游的游客都可以感受到杭州历史,感受到西湖美丽传说的地方!于是,经过几年的筹划,他在钱塘江边建造了一座古代城市——宋城。宋城的口号就是:你给我一天,我还你千年。
宋城的建造
宋城建造的时候,并没有现成的蓝图可以参考。宋朝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杭州城是什么样子的啊,怎么样才能把南宋那种古城的布局建造的原汁原味呢?宋城集团的老板黄巧灵是个见多识广的浙江商人,这时候也犯了难。有一次,他去北京办事,闲下来的时候去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在博物院里看到了一副画,他眼前一亮,一拍大腿,这不就是现成的设计图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想不到古人都给我画好了。这究竟是副什么画呢,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副画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画家张择端画的,我们中学的历史书中都有提到过,是我们中国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所以后来宋城的建造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图纸的,建造费用达到了6000万。宋城现在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到了杭州的游客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到杭州必到宋城。
对于浙江红船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怎么写(汇总14篇)
- 2023年通讯销售心得体会(通用18篇)
- 2023年质量异常心得体会(优质17篇)
- 青马课程心得体会实用(大全11篇)
- 最新景区建设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3篇)
- 2023年反对反恐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1篇)
- 安检宣讲心得体会及收获 安检培训心得体会(4篇)
- 毕业爬墙心得体会(汇总16篇)
- 最新老人跌倒心得体会报告(模板8篇)
- 物业轮岗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