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9:53:21 |
  • ZTFB |
  • 9页

8.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所做和所学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在文章结尾处给出一些实际操作建议或总结性的观点,让读者有所收获。如果您需要写一份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以下范文,可能能给您带来一些关于写作的启发和思考。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能够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坚持问计于民,凝聚群众智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明辨是非;若只听信一家之言,就会偏听偏信,分不清是非曲折。“十四五”规划编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怎么解决民生难题,群众最有发言权。“问计于民”就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有针对性地调研,注重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调研基本方法,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中心工作,用心用情与群众交谈、倾听群众呼声、查找突出问题、吸收基层智慧,不断提高政策研究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闻必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认真汇总整理大家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专门研究,以“群众大智慧”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坚持问政于民,汇聚党心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何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群众最有发言权。紧扣民心,民意问政大会是基层拉近干群关系的较好方式之一,是问政直通车的有效方法,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关系到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方向,要同群众交谈,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根植于人民在党建引领、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人才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汇聚党心民心的合力。在集结民情民意基础上,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立足长远,谋划全局,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推动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定好目标、绘好蓝图,坚决避免应付了事、不切实际。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坚持问需于民,不愧人民所托。“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还得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围绕脱贫摘帽主线,把握增收核心,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增收等硬仗,提升“三保障”水平,描绘出让群众满意的“宏图远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坚持“靶向治疗”“对症下药”,深化标本兼治、夯实治本基础,不负人民所托,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无法忽视。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和管理学习任务,从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关于学习规划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规划的基础。在制定学习规划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可以是长期的,比如想要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也可以是短期的,比如希望本学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需要我们明确并且下定决心去完成。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规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任务。

其次,学习规划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我们学习的有限资源,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时间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减轻学习负担,增加学习的乐趣。在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中,我发现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对于高效学习非常有帮助。把时间分配给各个科目,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拖延症的发生,并且能够提前预估每个任务的所需时间,避免学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情况发生。

此外,学习规划还需要有计划性地管理学习任务。在制定学习规划时,我们会列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但仅仅列出这些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性地管理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我个人常用的方法是制定每周、每月甚至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并将计划的进展情况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还能够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通过有计划地管理学习任务,我逐渐培养了自律和责任感,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

最后,学习规划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学习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规划。我常常会在每次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综上所述,学习规划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性地管理学习任务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这些都是学习规划的关键要素。通过学习规划,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当我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时,同时也会收获到自信和快乐。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学习之路画上美好的蓝图。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近年来,粤港两地的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有幸参观了粤港两地的规划项目,并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认为粤港规划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次参观中,我对粤港规划不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粤港规划注重人民需求并顺应地理环境的特点。在参观粤港两地规划项目时,我发现规划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需求与利益。无论是市区的改造,还是郊区的发展,都紧密围绕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此外,粤港两地的规划也十分重视地理环境的特点,合理利用地形与地貌资源,将规划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粤港规划注重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在观察粤港两地规划项目时,我发现规划设计不仅仅限于基础设施与各类建筑的布置,更着重于产业的发展与协同。比如,在深圳的规划项目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周边城市进行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的完整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在香港的规划项目中,则更加注重金融与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影响力。这种产业的协同与创新发展的思路为粤港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粤港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的整合与优化。无论在粤港哪一地参观规划项目,我都深刻感受到城市空间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性。在规划过程中,将城市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优化交通系统与城市布局,使得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同时还能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此外,粤港规划还注重建设绿色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的绿化率与公共休闲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第四,粤港规划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粤港两地参观规划项目时,我发现规划工作中非常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论是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划工作都贯彻了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的理念。通过规划项目,粤港两地重新焕发出了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内涵。

最后,粤港规划注重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见征集。在这次参观中,我了解到粤港规划的决策与执行始终坚持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见征集的原则。规划部门会定期组织公众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的活动,广泛征求居民与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社会参与的机制使得规划工作更加民主透明,也更贴近人民的需求与利益,提高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总体而言,粤港规划的成功经验可作为其他城市规划发展的借鉴。我们应该注重人民需求并顺应地理环境,注重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注重城市空间的整合与优化,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注重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见征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幸福指数。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万丈高楼平地起,欲砌墙,先打夯。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之年,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都将围绕正在编制的“十四五”规划进行。所以编制“十四五”规划就要求覆盖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日,总书记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开言路,征集民众智慧,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都统一进“十四五”规划中来。

广开言路,就是要实现“党政军企社,工农兵学商”的全覆盖。每一个人站在个人的立场,对“十四五”规划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就应该广开言路借智借力,充分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军队和工农子弟等各行各业的意见,群策群力建设更好的中国。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摆在中国面前,网络的进阶成就了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翁的意识,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参与国家管理,积极出谋划策,为国家的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选择。要编制出人民满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规划纲要,就要广泛听取民意、察民情、聚民声,要做到调查研究与借智借力相统一,提出更符实际、更接地气、更合民意的建议,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

广开言路,就是要达到“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的零疏漏。古语有云,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执政水平如何,人民才是阅卷人,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执政最大的成功,群众将权利赋予我们,就是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民生工程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在“十四五”规划广泛听取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民众生活的意见建议,群众的事情无小事,为百姓办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国家执政理念深入人心的直白表现。

广开言路,就是要确保“人民满意度,群众好评率”的百分百。历史证明,执政透明度跟人民的满意度存在正比的关系,在重大决策和决定谋定之前,让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表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高手在民间”是永不过时的执政态度,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要坚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群众智慧。广开言路,征询民众意见建议,说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所有政党中劈荆斩浪、带领群众一起谋幸福新篇,不可或缺的就是对群众智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只有办了群众亟待解决的事情,才能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信心,进而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好评率。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更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重要支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感悟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首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潮流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纲要》就一现实问题作为考虑全局的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粤港澳三区,体现了新发展的理念实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重点强调粤港澳三地要加强紧密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区域广、领域多,港澳特区和广东的9个城市各自定位不同、发展情况不一,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最多的为发展、建设、合作和创新,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未来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产业体制,促进创新发展,突出科学把握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各显所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形成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为大湾区人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面对这一重大机遇,广东要紧紧抓住,牢牢把握,尽最大努力继续发扬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再深入,让广东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意在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所驱,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里程碑。

《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背景出发,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打造我国世界级一流的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广东经济往更高更快速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有着深刻的影响。

《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细读《纲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深远的战略思维——祖国强大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城市综合群。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中国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将这位于中国南部的第四个湾区建成、建好。每每想到祖国发展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作为一个生活在粤港两地之间的人,我对粤港规划有着浓厚的兴趣。近日,我参与了一次关于粤港规划的研讨会,收获了许多关于这一领域的新知识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粤港规划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粤港规划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粤港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规划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全面考虑。我注意到,许多历史建筑被精心修复并赋予了新的功能。这样的规划不仅可以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而且,规划还注重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的融合,以便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对于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其次,粤港规划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前瞻性。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粤港规划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规划中大力推动绿色出行,例如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便利性和舒适度;另一方面,规划中还注重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公共空间,例如规划中的公园和广场等。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然而,粤港规划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的问题。粤港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扩张的压力,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竞争和环境破坏的风险。因此,粤港规划要想取得长期成效,需要与其他领域的规划相衔接,并综合考虑人口、土地、经济、环境等因素。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粤港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平衡的社会,粤港规划应该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的差距。

在粤港规划中,我看到了许多机遇。首先,规划中大力发展的创新产业和科技产业,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在人才交流方面,粤港规划的实施将加强两地的合作,为人才的流动提供更多的便利,促进两地经济的互补和共同繁荣。最后,粤港规划中注重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同时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粤港规划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通过对粤港规划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看到了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相信只有把握住机遇,解决挑战,才能实现粤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第一段:引言(100字)。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规划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规划,我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达成目标,使生活变得有序而充实。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规划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共同进步。

第二段:明确目标与愿景(250字)。

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愿景。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远见与洞察力。首先,我会仔细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定量化的设定。然后,我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制定出一份具体而实际的计划。通过这样的明确目标与愿景,我能够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会迷失于现实的纷杂。

第三段:制定合理计划(250字)。

目标的明确只是一个开始,制定合理的计划才是成功的关键。在规划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而可行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分解和资源调配等。同时,我也会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变数,提前做好预案,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应对自如。制定合理的计划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遗漏和失误,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第四段:保持执行力与毅力(300字)。

规划的执行是成功的关键,而执行力和毅力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我会时刻保持对目标的追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状态。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迎难而上。同时,我也会充分运用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和毅力。坚持不懈地执行规划,才能够真正实现目标并取得成功。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300字)。

通过规划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规划帮助我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目标和方向,并且锻炼了我的执行力和毅力。在规划的道路上,我也遇到过失败和挫折,但这并没有让我放弃。相反,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规划的信心。未来,我会继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规划,适应环境和变化的需求,并且积极借用他人的经验与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通过规划,我相信自己能够在生活和事业上不断前行,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总结(50字)。

规划心得体会感悟,帮助我明确目标与愿景,制定合理计划,保持执行力与毅力。规划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我相信自己能够不断突破和进步。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积极探索,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上勇立潮头,与港澳一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强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东莞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更事关东莞未来发展大局。作为生于东莞,长于东莞的基层干部,我深深地感到,东莞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大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中“突围超车”。

发挥“人无我有”的地理优势,与广深全面立体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到了重要位置,突出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道路壁垒打破以后,深圳的外溢资源绝大部分由东莞与惠州分享,转变为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共同分享。从客观层面看,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存在部分被稀释的可能性。但是,从大格局上看,东莞的地理位置依然非常的特殊,中国只有5个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包围着东莞,让东莞“左右逢源”。随着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深中通道、深圳地铁延长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通车,东莞在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各个方面,与广深进行全面立体对接。这是广东省内任何一个普通地级市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发挥“人有我优”的制造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业都各有优势,特别是佛山,“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与“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可谓不分伯仲。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大市的决胜之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制造业转型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但在产业发展的定位方面,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珠海、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定位在“先进”,而对“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在“世界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位居世界六大品牌行列。2018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这是东莞制造业独有的优势,必须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好。

发挥“人优我特”的创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市场需求端开展应用型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这方面能力非常突出,但却缺乏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相比国内先进城市,从高校数量和质量来看,东莞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都为产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7年,东莞前瞻性启动建设投资不菲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面积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正有序推进建设,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大平台。从2018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建设,筛选出260个总投资逾3600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东莞与深圳从道路交通、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顶尖的“全链条”创新集群,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国内独有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和奋斗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融入东莞的血脉。展望未来,东莞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明确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第一段:规划的重要性和粤港规划的背景介绍(200字)。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粤港两地规划成为了热门话题。规划是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基石,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粤港规划是指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同制定的发展规划,旨在实现两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补与协同发展。在参与粤港规划过程中,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粤港规划的特点和价值(200字)。

粤港规划以“整合优势、互补发展”为核心理念,明确了广东和香港各自的定位和任务,并通过加强合作对接,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的互通和共享。这使得两地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实现互促共赢的发展局面。粤港规划还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使两地共同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大湾区。

参与粤港规划过程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广东和香港在规划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双方通过多次会晤和研讨会,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对话,增进了合作的共识。我深感规划的制定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达成最佳的方案。此外,参与规划过程也使我意识到规划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社会、环境等,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应综合考虑,确保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段:粤港规划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00字)。

粤港规划的顺利推进,不仅实现了两地的互补发展,也为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粤港规划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首先,规划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而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与影响。其次,规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最后,规划需要加强合作与沟通,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促共赢的局面。

第五段:个人对于粤港规划的展望和期待(200字)。

展望未来,我对粤港规划充满信心。我希望粤港两地能够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规划的深入实施。我也希望粤港规划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粤港规划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广东、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篇文章以介绍粤港规划的背景和意义为开展,然后分别介绍了粤港规划的特点、价值、对个人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最后,文章以展望未来,表达了个人对粤港规划的期待和祝愿。全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符合五段式结构。

粤港规划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2019年3月8日,省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4月29—30日,本人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规划纲要》培训班,听取了动员报告,学习了专题辅导课,还参加了局组织的专场讨论会,并作发言。通过深入学习,个人深有感触,我的体会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深深地感到,《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强化学习,吃透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具体举措,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参与到大湾区建设这个战略谋划之中,发挥自已的绵薄之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海丰,并没有列入大湾区的建设范围,然而,我县融入大湾区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我县毗邻港澳,海上距离香港80海里,陆上距离深圳核心区也仅有100公里,区位优越。二是深汕特别合作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提速发展,对我县经济的带动已初显峥嵘。三是人和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港澳同胞约有30多万人,赴深广等地发展的本县人更多,与大湾区联系极为紧密。四是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海丰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建成一批供港基地,形成了北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具有承接大湾区后方“菜篮子”和农业休闲观光的优势条件。作为农业人,要勇担责任,加强履责,立足优势,尽快完善修订规划,加快与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对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进程。

贯彻好《规划纲要》,关键在于举措,在于落实。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长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三服务”职责,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按照局党组关于“融湾”的工作要求,加快办公室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服务好局中心任务的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是“融湾”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发展需求,做到引培结合,一方面,通过落实机构改革,在融合原有农办、农业、畜牧、海洋等各有关单位队伍的基础上,按照局的部署,抓好人才招引工作,进一步充实农业农村工作队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是发挥参谋决策作用。组织推动“融湾”深调研活动,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出台指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与港澳的协同发展能力,辐射到粤北地区,缩小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规划纲要》的总体与习近平到广东考察的讲话一脉相承,令人鼓舞。作为从粤北来到广州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刻感受到珠三角与粤北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差”和“落差”。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不解决这种矛盾,就很可能出现“木桶效应”,被短板制约了广东整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要提高广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为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指明了方向。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广东来说,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全省尤其是东西北部的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生态经济链条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文化水平更上一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打好基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积极探索,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上勇立潮头,与港澳一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强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东莞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更事关东莞未来发展大局。作为生于东莞,长于东莞的基层干部,我深深地感到,东莞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大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中“突围超车”。

发挥“人无我有”的地理优势,与广深全面立体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到了重要位置,突出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道路壁垒打破以后,深圳的外溢资源绝大部分由东莞与惠州分享,转变为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共同分享。从客观层面看,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存在部分被稀释的可能性。但是,从大格局上看,东莞的地理位置依然非常的特殊,中国只有5个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包围着东莞,让东莞“左右逢源”。随着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深中通道、深圳地铁延长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通车,东莞在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各个方面,与广深进行全面立体对接。这是广东省内任何一个普通地级市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发挥“人有我优”的制造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业都各有优势,特别是佛山,“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与“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可谓不分伯仲。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大市的决胜之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制造业转型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但在产业发展的定位方面,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珠海、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定位在“先进”,而对“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在“世界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位居世界六大品牌行列。2018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这是东莞制造业独有的优势,必须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好。

发挥“人优我特”的创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市场需求端开展应用型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这方面能力非常突出,但却缺乏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相比国内先进城市,从高校数量和质量来看,东莞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都为产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7年,东莞前瞻性启动建设投资不菲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面积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正有序推进建设,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大平台。从2018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建设,筛选出260个总投资逾3600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东莞与深圳从道路交通、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顶尖的“全链条”创新集群,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国内独有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和奋斗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融入东莞的血脉。展望未来,东莞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明确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