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深化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1:20:19 |
- ZTFB |
- 14页
写心得体会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要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要注意逻辑性,让心得体会的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建议和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一
巩固深化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下面,我将从理论学习、实践经验、课外拓展、团队合作、个人成长等方面,阐述我对“巩固深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理论学习是巩固深化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其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掌握好基本框架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运用。同时,不断做题和实操也是巩固深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做题和实操,我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实践经验是巩固深化的生动实证。在实践中,我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实践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参加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践经验不仅是巩固已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此外,课外拓展也是巩固深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外拓展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更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我经常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实践活动和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我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前沿领域和研究动态,同时也能够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课外拓展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拓展自己的过程,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回馈社会。
团队合作是巩固深化的珍贵机会。在团队中,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需要与他人密切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他人的经验和技能,更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我曾参加过一个团队项目,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和合作,我不仅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启发,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妥善安排和管理团队资源,使团队项目取得成功。团队合作既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巩固深化知识的宝贵过程。
最后,个人成长是巩固深化的可靠保证。在巩固深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个人成长不仅包括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更包括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接受挑战。我相信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使自己更加成熟和完善。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补充知识和改进方法不断完善自己。个人成长不仅是巩固深化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关键。
综上所述,巩固深化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学习过程,需要我们在理论学习、实践经验、课外拓展、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不断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巩固深化,我们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二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工作中的进步,还是个人成长的突破,都需要通过不断总结和回顾来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素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第二段:工作经验的巩固。
工作经验的巩固是指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要实现工作经验的巩固,首先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分析原因并吸取教训。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此外,与同事和领导的沟通和合作也是巩固工作经验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可以分享经验和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加深对工作的理解。
第三段:个人成长的巩固。
个人成长的巩固是指在个人生活中的成果和收获得到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巩固和发展。个人成长的巩固更依赖于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要巩固个人成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其次,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当放慢脚步,让自己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思考和反思。同时,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读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要勇于尝试和创新,敢于面对挑战和困难,通过不断地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极限,达到个人成长的巩固。
第四段:方法和建议。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方法和建议多种多样,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巩固。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和总结心得体会,例如写博客、写心得体会的日志等。这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梳理思路,还可以与他人分享,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来巩固心得体会,例如举办座谈会、参加培训班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开拓思路,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此外,还可以参与实践和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段:结论。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巩固深化心得体会,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心态,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
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风情、人文地理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铸好文化魂,守住文化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镇,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做好“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衔接”更注重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农村改厕,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随着乡村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要求我们总结现有的经验,锚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来看,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巩固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自治”体制机制。从“法治”来看,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在乡村得到有效执行;完善涉农司法审判工作和乡村司法便民机制,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德治”角度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呼应。在统筹衔接“德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进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德治”与“自治”“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衔接,要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三零”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乡村德治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四
作风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团队的风气和氛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作风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形象和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品质和素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巩固和深化年作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参加工作以来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深入贯彻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是巩固作风建设的基石。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我们坚持党的原则,增强文明素养,端正工作态度,关心群众利益。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将党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态度上要追求真实、诚信,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动上要严肃、严谨,做到对群众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推动单位的发展。
其次,作风是一种习惯,需要不断地矫正和修正。作风的问题往往源于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如果我们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作风。因此,要改变不良的作风,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矫正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正,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不良作风的束缚,并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三,作风巩固深化需要各级领导的带头示范。领导是一个集体的核心和灵魂,他们的作风不仅影响着下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也影响着整个单位的风气和形象。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时刻以身作则,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领导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加强对下属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作风观念,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
第四,作风巩固深化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具有直接影响的。一个和谐、高效、创新的工作环境会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彼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相互合作,共同协作,形成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完成单位的任务和目标。
最后,作风巩固深化需要广泛发动群众的积极参与。作风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工作中的各项决策和规划,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发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互相监督和督促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推动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总之,作风巩固深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工作态度,改进自身的作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同时,我们要注重团队建设和环境营造,以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作风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五
为做好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xxx前沿攻坚队和村民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xxx现状,剖析困难,汇集群众意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与前沿攻坚队、群众共商,一起谋划产业,一起制定措施,一起探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xxx现状。
xxx隶属普安县茶源街道,距县城23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8.1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49户5025人,其中非贫困户715户30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33户2020人。全村劳动力总户数为1040户、劳动力为2605人,已就业2605人(贫困户415户、贫困劳动力1063人),其中外出务工1006人(返岗710人、外出务工296人)。“十三五”期间完成搬迁191户9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632人。农户收入主要以茶叶、外出务工、养殖猪、牛、家禽等为主,现有茶叶面积1.23万亩、人均2.4亩茶。现有村集体经济累计54.7万元。xxx党支部现有党员46名,其中女性党员6名、60岁以上党员26名、外出流动党员6名、支委成员4名。
二、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驻村干部多数为行政干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产业发展、效能提升等方面知识一片空白,村支两委大多年级偏大,不熟悉电脑操作,在乡村振兴中专业人才匮乏。
(二)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上年纪的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
(三)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xxx除茶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
(五)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xxx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将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统,垃圾收运成本大,部分村组信号差,农村用电线路错综复杂。
三、xxx推进乡村振兴的想法和探索。
(一)围绕推进产业振兴,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街道坚持“茶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唱响生态茶、绿色茶、品牌茶,推动茶产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种好管好五万亩茶园,做好做强“黔茶第一春”和“普安红”品牌,加快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抓实产业就业,让农民人人能就业、户户有钱进,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二)围绕推进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全方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创造职业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茶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三)围绕推进文化振兴,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关键是铸魂,我们积极倡导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乡村振兴的灵魂。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园。
(四)围绕推进生态振兴,建设干净美丽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以农村电网改造、串户路、通讯、房屋量化、庭院硬化、污水治理、垃圾收运、公共照明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深入推进“三改”等工作,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五)围绕推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有机结合。抓实村支“两委”换届,建好建强“两委”班子,将能人志士选入“两委”班子,把能人志士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志士,夯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对探索出的“红黑榜”“文明超市”等进行提炼固化,在各村(社区)进行推广使用,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不断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方法和办法,将乡村治理融入组织振兴中,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组织振兴共同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在村组干部的协助下,我通过对串组入户走访,结合**村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就**村形成报告如下。
一、村级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武冈市县城东北方向30公里、**乡政府西南方向9公里处。东邻赧水,南界荆竹镇荆江村,西连洞口县双峰村,北隔双江村。全村总面积4095亩,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耕地面积1854.5亩。全村总人口702户2528人,其中党员68名(女性党员9名)。本村由原**村、大水村两个自然村2016年合并而成,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二)脱贫攻坚成果。
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83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无贫困户、边缘户返贫现象。
1.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以及帮扶单位的相关扶持资金2017-2020年共投资200余万元帮助**村发展基础建设项目,具体有:三房头、大院子、牛叶塘、大水芒塘等院落的道路硬化;三房头的大塘、牛叶塘和北家山塘等水塘水库的清淤硬化加固;百家山到黄泥塘沿线的水渠修建以及水田改造;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等。促使**村致富通道更加畅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2.补足公共服务短板。新建了村卫生室、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篮球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工程。推进"一门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
3.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家庭住有所居。全面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政策,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6户,异地搬迁7户。贫困家庭学有所教。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教育帮扶适龄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达100%,确保了全村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贫困家庭病有所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村因病致贫贫困户63户,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76户贫困人员,通过健康扶贫追补医疗报销费用达90%。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村在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20年的全面脱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群众素质提升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村民主动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在发展产业上,群众传统种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群众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从实际情况来看,**村“家底”不厚,除村级活动场所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三)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
目前整村面临的问题就是,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村里的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思想保守、不够大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对村级发展的现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三、剖析其主要原因。
一是群众思想落后。由于村地处边远,群众与外界接触不多,加上全村群众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老龄化严重,剩余劳动能力不足。发展传统产业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产业积极性不高。
二是产业发展滞后。以山地为主,土地少连片不多,水利设施有待完善,发展产业受限,规模化发展不具备优势。群众思想落后,土地流转特别困难,没有任何规模化产业项目。
三是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起步晚,集体经济累积不足,资金来源困难,利益衔接贫困户不广泛,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导致运转不正常。
四是基层组织保障不力。新村级班子的平均年龄偏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基层堡垒战斗力不强。
四、对策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一是村级班子队伍。由于**村现行村级班子较为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心中的威望还有待养成,其他村干部的农村工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下一步,加大力度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意识较优、带头作用较好,懂产业、善发展的年轻党员。二是合作社队伍的管理。壮大合作社成员队伍,积极吸纳村里在外务年轻人入股合作社,积极寻求机会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外参加学习、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产业发展、产业管护能力。
(二)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做好政策衔接。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协调项目支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项目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和群众自筹资金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的投融资体系,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建设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并建立与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扶持效果、产生效益进行科学评价,确保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群众素质提升,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辛勤劳动来实现。一是加强思想扶贫力度,加快转变观念。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重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二是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工农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吸纳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增加群众收入,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谣,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把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并结合市情乡情村情,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根据党委、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峡门镇干部下乡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活动实施方案》,村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峡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委政法委的全力支持,采取集中讲解、入户调研、行走在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讲,主要围绕为什么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加快乡村发展建设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全面深刻解读,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按照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及任务,全面开展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村距离民和县城35公里,距离峡门镇政府约5公里,其周边为村、**村等,**村民为藏汉两个民族构成,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党员20人,有3个自然社,全村户数为171户,总人口约784人,劳动力为476人,劳动力主要以建筑、采挖春草为主,2015年以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7人,无新增、剔除或自然退出户数。通过精准扶贫,以实现脱贫退出10户37人(2016年5户19人,2017年5户18人),2019年脱贫6户20人,如期实现全村脱贫。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干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搞好两个1号文件的宣传工作,确保宣讲工作取得实效,我村精心组织,及时召开宣讲安排部署会议,并成立了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宣讲小组,要求各社社长配合宣讲小组开展工作。向宣讲成员发放了《2021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宣传材料。
(二)宣讲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这次宣讲工作,除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以外,还采取了深入村社与群众身贴近、心相连,确保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内容入脑入心,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开展备耕春播生产,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宣传全国暨省市县“两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
(三)明确任务,力求实效。利用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两个1号文件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积极寻找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持续抓好农业稳产和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切实为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
(四)进村入户,摸清底数。工作队在全面熟悉帮扶贫困户基础上,与村干部、党员、困难群众进行了深入座谈,并深入16户建卡贫困户,不间断开展走访,对每户的家庭人口、生产生活、耕地种植、住房情况、经济收入、儿童上学、看病就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认真核实、登记,并详细询问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为下一步展开工作奠定基础。
(五)狠抓党建,助推扶贫。每月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新党章等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和纪律规定,切实引导农村党员在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同时,对目前在村的11名党员逐个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按照党组织“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进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始终抓住培养质量这一关,对新入党的党员林海寿的认真进行了谈心谈话和走访了解。
(七)积极协调,加大帮扶。切实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将在驻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派出单位及时汇报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因2021年新村委会搬迁欠缺资金,给帮扶单位汇报后,单位领导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帮扶资金20000元购买办公桌椅等设施,同时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3月25日到深巴村帮扶资金3000元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慰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村实际,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确保我村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一)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生产耕作便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在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的同时会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搞好生产。加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改善生产耕作条件,同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计划将广场墙面以扫黑除恶、精准扶贫、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板块进行美化制作宣传展板,提高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帮助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三)强化政策宣传力度。驻村工作队要加强对各帮扶责任人的督促,使他们对各自的帮扶贫困户定时定量的予以政策宣讲、规划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或经济支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
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风情、人文地理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铸好文化魂,守住文化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镇,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做好“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衔接”更注重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农村改厕,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随着乡村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要求我们总结现有的经验,锚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来看,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巩固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自治”体制机制。从“法治”来看,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在乡村得到有效执行;完善涉农司法审判工作和乡村司法便民机制,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德治”角度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呼应。在统筹衔接“德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进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德治”与“自治”“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衔接,要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三零”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乡村德治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七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是指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总结之后,对已有的心得和体会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果。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在以下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几个关键步骤。
在开始讨论如何巩固深化心得体会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心得体会的意义。心得体会是通过对一段经历的总结、分析和反思,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巩固深化心得体会意味着不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表面,而是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这些经验的深层含义。通过深化我们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和运用自己潜在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巩固深化心得体会,有几个关键步骤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心得进行回顾和整理。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以及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和成功。其次,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和思考,深入探索这些经历的深层含义。这一步骤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关注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最后,我们需要将深化后的心得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意味着将心得体会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上述的关键步骤,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实践方法也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整理和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经历和感悟写下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其次,我们可以参与讨论和交流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巩固我们的心得体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深化我们的理解。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效果是显著的。通过不断地进行回顾、反思和实践,我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能够更快速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还从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中获益良多。总的来说,巩固深化心得体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心得体会,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总结起来,巩固深化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而必要的过程。通过深化我们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掘和运用自己潜在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反思、写作和实践等多种方法来巩固深化心得体会,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大家在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和理解。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作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作风建设不仅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在工作中深刻感受到了“作风巩固深化年”的意义和水平,以下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风巩固深化年”让我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的根源。作风问题是制约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原因。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蜕变,一些干部丧失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忘记了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根本宗旨。而“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正是通过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唤醒了一些干部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风问题的根源,给我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其次,在“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中,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优良作风的重要性。优良作风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观念,弘扬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和实干精神。而通过“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优良作风的重要性,明确了我们应该怎样塑造和践行优良的工作作风。只有把优良作风贯彻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第三,“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作风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而源头在于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这一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从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等环节上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注重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国度,增强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一些不合格的干部被识别出来,一些优秀的干部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水平。
再者,“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促进了党员干部对党的认同和归属感。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真正解决好作风问题,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认同和归属感。通过“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使命所在,更加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确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要时刻维护党的形象和党的利益,做到处处为民、务实清廉,不给党和人民群众添麻烦,做到干净、廉洁、高效。
最后,“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作风巩固深化年是一个提高干部工作作风水平的过程,也是展示个人才华的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扎实的工作风格、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充分展现我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与认可。
综上所述,“作风巩固深化年”活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为我们建设一个良好作风、优质服务、高效执行的基础创造了条件。通过参与这一活动,我们对作风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清晰地认识到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党员干部对党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作风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九
作风是一个组织的重要特征,是一种态度、一种氛围,关系着组织的成败。作风巩固和深化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今年,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作风建设要求,不断努力做到作风更加务实、更加廉洁、更加高效。
第一段:巩固作风,提高干部素质。
今年,我们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作风建设不断深化。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纪律教育和廉政建设培训,提高了全体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我秉承踏实肯干的作风,勇挑重担,努力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同事间,我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时刻保持谦和开放的态度,鼓励他人,共同进步。
第二段:深化作风,强化执行力量。
深化作风建设,要求我们做到“两个维护”,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今年,我始终保持对党中央的坚决拥护和绝对服从,不断增强了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为人处事上,我时刻以党员干部为标准要求自己,严守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党的决策和党中央的部署。在工作中,我坚持公正、公平,做到克己奉公,坚决同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第三段:廉洁作风,构建清廉政治。
廉洁作风是党的基本要求,也是干部必须恪守的底线。今年,我认真学习贯彻“八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的约束和监督,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违规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在日常生活中,我独善其身,做到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坚决杜绝打点滑腻、搞关系拉关系等行为。在工作中,我坚决同贪污腐败作斗争,坚守廉洁底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廉政建设的使命。
第四段:高效作风,提升工作质量。
高效作风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今年,我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中,我追求结果,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同时,我注重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成功完成了今年交办的各项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许。
作风巩固深化年已结束,但作风建设的任务从未停止。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务实作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我将积极参与作风建设,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我相信,通过持续不断地作风建设,我们组织必将更加勇往直前,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巩固深化心得体会篇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守初心,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是立党之基。革命战争时期,为了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流血牺牲,英勇奋斗,而人民群众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共产党人一条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赢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初心和民心相向而生,共产党人才能赢得民心,践行使命。
担使命,做到责任过硬。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从政要履责担当、有所作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敢于担当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就要把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全身心投入各项事业。
找差距,就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细致查找自身不足。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对标对表,强弱项、补短板。要深查细纠,全面整改,改出好作风、改出好状态,改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激情和活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必须坚持干就干好、干就干优,学习和发扬“不争第一就是混”的潍柴精神,主动拔高标杆,追求卓越,敢于跟别人叫板、跟自己较劲,勇于和先进比成绩、争名次,不争第一就是过,拿了第二也是错。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到位、做精致、做完美,才能缩小差距、前移位次,实现赶超。
抓落实,弘扬泰山“挑山工”精神。狠抓落实容不得花拳绣腿、走马观花,空喊口号、流于形式、没有行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是落实。狠抓落实要有方法。只有结合实际想办法才能创造性抓落实。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坚决当好“施工队长”“突击队长”。切实做到“六个有”—有境界、有胸怀、有担当、有效率、有标准、有责任,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在狠抓落实的具体行动中,奋力书写新篇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紧扣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思践悟中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
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为党尽忠、为国奉献、为民分忧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做到补钙强身、淬火成钢。
强化理论武装。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特别是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理论自信提升行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化目标引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首党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来激发奋斗热情、凝聚强大动力。当前,我们党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目标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永葆忠诚本色、担当神圣使命。
强化价值追求。只有将个人追求自觉融入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才能成为时代的英雄。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和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政治品格,自觉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根本依归,带着忠诚、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融入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中,用崇高的价值追求驱动自身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实现个人价值,成就出彩人生。
我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以来,我深刻体会到全体党员面对未来,不忘过去;面对成绩,不忘初衷。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起点,是做好党的事业的必然要求。作为乡镇基层党委班子成员,更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以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自己,抓细、抓实基层党建,更好地推动组织工作融入大局,服务中心,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强化党章意识,坚定政治信仰。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个党员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没有“朝发夕至”的车票,途中也不会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顺风顺水,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拼搏,经历无数挫折、失败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意志不坚定、信仰不执着,就会迷茫、困惑,甚至会落后掉队。深入学习党章,强化党章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初心不忘,一要原原本本地学党章、悟原理,牢记纲领,明确党章规定的权利义务,时刻铭记党的宗旨,严格按照党章要求约束自己,践行入党誓言,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二要领会党章精神要义,捕捉现实中体现的党章精神,信仰的光芒。要学习杨善洲,退休之后矢志不渝植被青山,泽被后人;弘扬焦裕禄精神,在任鞠躬尽瘁,一心为民;学习谷文昌埋头苦干,改善生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我们牢记初心,坚定信仰,把脚下的路一代一代地走下去。
二是学深悟透系列讲话,有力推动工作。党章是纲领,为我们明确了远大的理想目标。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代我们的宏伟奋斗目标,并深刻阐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布局,用什么理念去发展推动,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引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深学透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是我们选派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做好新时期选派工作,服务好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具体到党的建设中,党员队伍建设,要严把关口,选好优秀人才进入队伍;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选树典型,夯实根基,巩固战斗堡垒;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加强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为xx镇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是坚守规矩纪律,做合格党员。在自身建设上要再下功夫。要以实际行动叫响向我看齐,自觉做学习上的表率,遵规守纪的表率,敢于担当的表率。在学习中,要比谁学得认真、彻底、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好。要以学促知,以知促行,自觉增强“四个意识”,模范遵守党的规矩、纪律和宪法法律。注重自身道德养成,牢牢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敢于担当的表率,就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始终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意志坚定;在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严谨认真,创先争优。“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要自觉接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虚心听取各方面对自身建设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干部队伍党性,提升工作业务水平,为xx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是答好新时代考卷的必然要求。在财政部统一部署和局党组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理解了“初心”和“使命”的真正和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悟初心明使命。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党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我党的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财政战线的共产党员,就应当时刻怀着入党宣誓时心潮澎湃的干劲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现阶段的财税体制改革第一线的工作中去,思想上听党的指挥,工作上走党的路线,生活中守党的纪律。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紧跟党的步伐,做好财税监管工作,服务体制改革,立足本职,全力以赴。
守初心立使命。习总书记说过,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也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烈,赢得民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坚定步伐,一往无前,带领中华儿女走向民族复兴。守住初心,就要加强党的建设,从个人的主动思想学习提升,到基层党组织的有序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从工作中将党的建设融入其中,到生活中党员时刻学习和实践党的优良作风和使命。财政干部的党员更是要明确财政工作首先是党的工作,全部财政工作以党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路线为方向,以服务人民,民族复兴为最终使命。我们当前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党的指挥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打好脱贫攻坚和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管调研工作,推动政策落实,反映实情,提供有效意见建议。
践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回首我党98年来的不畏艰难、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每一次在重大困难和危机面前,都是无数的党员干部毫不动摇、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坚定奋斗地走出来,带领全国人民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直到有了现在繁荣昌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中国。然而,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近期的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统一在以习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下,摒弃个人利益与得失,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时刻摆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前面,上下一心,全力以赴,为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落实做好监督和调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地方财政的收支做好监控,防范债务风险。
1.理论学习有收获,就是通过主题教育,对加强自身理论基础有推动。针对自身系统学习不够,尤其是学了没悟、学了少思、学了乏用、联系实际无措施的问题,这次把以往碎片学习、专项学习放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大背景、大格局、大目标环境下学,把理论连贯成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系统的、有逻辑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更容易地学懂、弄通、悟出原理,更容易自觉地联系工作实际。
2.思想政治有洗礼,就是通过这次主题教育,对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有推动。著名的马斯勒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毛主席也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中,无数先辈的革命壮举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引领和支撑。而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群人,为了理想信念舍身取义、百折不挠,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中流砥柱。每当在工作中有松懈、动摇、打折的时候,就需要初心使命不断强化,持续巩固,让理想信念坚定地树立在头脑中。
3.干事创业敢担当,通过主题教育,对激发自身斗争精神有推动。民航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十九大确定的系列目标,无不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勇于直面矛盾,增强斗争精神,苦干实干才能完成,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靠伟大斗争一步一步去推进去奋斗,中国民航现在已经到了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斗争,向落后的思想、不适应的规章标准、安于现状的行为,眼睛向内,刀刃向里,向自身作斗争。
4.为民服务解难题,通过主题教育,对提升自身工作实效有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对于民航人有最为现实的意义。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但却是我们民航人最崇高的政治担当。民航人通过对航空安全运行规律的探索、学习、总结,得出了一整套保证安全运行的规章、监管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成为一个科学、有效、可持续管控的目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中安全风险犹存,安全监管的效能还有待提高,我们还应继续奋进,一丝不苟,认真落实总书记对民航工作提出的每一项批示指示。
幸福感的体验和获得感的满足,是民航人落实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更高要求,是民航人在实现民航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一个又一个高峰,实现现代化强国在民航领域的体现。
5.清正廉洁做表率,通过主题教育,对加强自身廉政要求有推动。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就成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员最为纯洁的本色。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放松削弱,理论学习党性修养淡化忽视,无视党纪党规的事件不断涌出,体现在表面上的就是部分党员干部管不住“嘴”,管不住“腿”,管不住“手”。通过主题教育,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这实际上是没有管住心、管住脑的体现。所以,要真正做到清正廉洁的表率,就必须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的问题。不断加强信仰定力,用坚定的信念激励自己走在光明磊落的大道上。
以强大思想武器推进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一种自觉、一种担当,也是管党治党的实际行动,体现着知和行的统一。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引领,也是行动的指南,永远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学好了这门必修课,才能答好“自我革命”的必答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的我们就一定能写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合格答卷。
推进自我革命,迫切需要正视问题的自觉。“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这条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正确对待。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列出了8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既不回避矛盾,也不遮掩过失,襟怀坦白地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地梳理查找出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查实找准存在问题的病根,始终自觉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推进自我革命,迫切需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执政的初心,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要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告诫,自我革命正是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党员干部要自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自我革命,迫切需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刀刃向内,敢于向自己宣战,自觉拿自己开刀,意味着反躬自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刀刃向外,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我们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完善自我监督的制度举措,这样才能在自我革命中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持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牢记初心使命是坚持自我革命精神的具体彰显,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制胜法宝。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个志在千秋伟业的政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个胸怀远大目标的国家,矢志不渝逐梦前行。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我们才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专业评估心得体会和方法 专业评估总结(四篇)
- 2023年无尽教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3篇)
- 新疆卫视心得体会和方法 直播新疆感想(5篇)
- 少年保尔心得体会范本(模板18篇)
- 2023年初级考试心得体会范本(优质14篇)
- 最新发型要求心得体会(模板10篇)
- 2023年观看春潮心得体会总结(实用20篇)
- 服装超市心得体会实用(优秀15篇)
- 法官妈妈心得体会(精选16篇)
- 立冬气节心得体会和方法 关于立冬节气的文章(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