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1:34:57 |
  • ZTFB |
  • 13页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具体举例是写心得体会时提高可读性和说服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我们可以对心得体会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在广州中山四路大塘街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叫“百岁坊”,说来还有段辛酸故事。

且讲清朝康熙末年,有位穷书生叫王健寒,他勤奋好学,饱读经书。为了糊口,就在本街开了间“卜卜斋”(私塾)教学童念书。他尽职尽责、诲人不倦,故经他教出来的学生,很多都中了举。

古代的读书人苦守寒窗、铁砚磨穿,就是为求取功名,而求功名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王健寒也不例外。但他屡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由黑发考到白头,仍是一介布衣,连秀才也考不上。他却毫不气馁,屡败屡考。直到103岁高龄了,拄着拐杖走路,还要报考。街坊好心劝他说:“老先生,你偌大年纪,还搏什么功名呢?就算现在送了个官给你,你也做不来,不如死了此心吧!”王健寒长叹一声道:“唉,我不是为什么功名,而是心中不忿呀!”

到考试的时候,由于王健寒年老体弱、精神疲倦,一到号舍就睡着了,连出什么题也不知道,直至监考官巡到他这里,见他还睡,推醒他问:“文章做好了吗?”王健寒才揉揉双眼问道:“题目出了吗?”“哈,人家将近交卷了,你还未知试题?”王健寒一惊,想道:“糟了,这科又是不中了!如交白卷,很丢脸的呀!不如随便写吧!”于是问了试题,想到哪句就写哪句,不像以前那样精雕细琢、引经据典了,总之快手写完,好过交白卷就算。

怎知这科王健寒竟然中了,与他同场考试的孙子也考中。两爷孙同中秀才之事被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表示祝贺。王健寒喜极之余冷静想道:“为什么我以前用心去考却不中,这次随便写反而能中呢?啊,是了,因我以前落笔太高超,并以能引用冷僻典故为荣,连试官也不晓,怎会中呢?而这次写得通俗易懂,反合试官口味。正是‘不愿文章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啊!”

王健寒在科场中拼搏了七十载,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才得秀才之名,此事被传得沸沸扬扬,称他为“三朝百岁秀才”,他住的小巷就称为“百岁坊”了。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广州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有幸在广州工作生活,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体会到一些道理。

首先,广州的历史能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教训。作为一个曾经成为外国势力控制下的港口城市,广州曾历经多次外患和战争的考验。从英法联军侵略广州到遭受日本侵略,广州人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抵抗精神。这告诉我们,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其次,广州历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广州曾是中国最早的商贸中心之一,见证了中国古代商贸的辉煌。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广州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这让我明白到,城市的兴盛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再者,广州历史让我深感文化的重要性。从古代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到现代的文化产业,广州一直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热bed。《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在广州写就了不少作品,现代的电影、音乐、艺术展等文化活动也繁荣兴盛。广州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人才和游客,也为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广州的历史教会我珍惜和传承文化遗产。广州的古建筑、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无不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绵长。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我看到了广州人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传承。正是这种精神让广州的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也给后代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骄傲。

总结起来,广州的历史教会我们保持警惕,适应变革,珍惜文化,并坚守传统。作为广州人,我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骄傲,也深信广州的历史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繁华都市,被誉为“花城”。我有幸在去年秋天的一个长假中,来到这座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度过了愉快而难忘的几天。在这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广州的独特魅力,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广州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广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印象深刻。广州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其建筑设计风格多样且充满创意。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传统的建筑,都展示了广州百年历史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例如,广州塔是一座极富象征意义的建筑,其独特的设计和壮丽的夜景令人赞叹不已。此外,广州还有许多新兴的地标建筑,如太阳岛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这些建筑物不仅令人惊叹,也体现了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雄心壮志。

其次,广州的美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被誉为中国的美食之都,也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广东菜的发源地。在这座城市里,我品尝了许多传统的广东美食,如叉烧包、琼脂糕和广东肠粉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制作精细,让人回味无穷。此外,广州还有许多著名的餐厅和夜市,如上下九步行街和北京路,这些地方不仅可以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南方文化氛围。

第三,广州的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历史悠久,拥有许多文化遗迹和古迹。在我的游览中,我参观了广州博物馆和岭南文化遗址博物馆,了解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广州还有许多古代宫殿和庙宇,如南越王宫和光孝寺,这些地方展示了广州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在市区,广州的公园和广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山纪念堂和五羊石像广场是广州的两个标志性地标,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和休闲。

最后,我对广州的交通和商业环境印象深刻。广州拥有发达的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和出租车,这使得出行极为便利。此外,广州还有许多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如天河城和珠江新城商圈,这些地方拥有许多国际品牌和精品店,吸引了大量的购物者。广州的商业氛围浓厚,这使得广州成为了商人和投资者们的首选之地。

总的来说,广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她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丰富多样的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便捷的交通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在我短暂的停留中,广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相信,广州会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成为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广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一项现在义不容辞的任务。作为广州市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保护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广州作为千年古都,拥有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荔枝湾、陈家祠、光孝寺等。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建筑和商业中,很多历史性建筑和文化景观面临被破坏和遗失的危险。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资金投入,也存在保护方式不规范等问题。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及社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陈家祠、中山纪念堂等著名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修缮,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科学规划和管理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爱好者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将这种保护精神传递下去。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参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可以从自我保护、传播文化知识、参与公益活动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出去,传递文化价值;最后,我们也可以参与到公益组织中,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五段:结论,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广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广大市民一起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的传承者和守护者,要时刻牢记历史文化的珍贵性和需要保护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名。比如广州吧,就有五羊、五羊城、穗垣的别称。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他急得痛哭失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拿着谷穗,来到了少年的家里。他们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他们还告诉少年,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到坡山脚下找他们,说完仙人就不见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种下了谷粒,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少年把稻谷如数交给了官府。官老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问这稻谷的来历。少年毕竟是个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实相告。官老爷听后心中暗自盘算:如果把五个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发大财了吗?于是,他释放了少年和他的父亲,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脚下,告诉仙人们快快离开。仙人们点点头,感谢少年的关照,然后告诉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这样官府就抢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说话间,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差役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不过,这不是仙人的五只羊变的,而是艺术家的杰作。传说中五只羊变成的石头,在坡山脚下的五仙观里,你不妨前去一看。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秦朝,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在秦末汉初与唐末,广州曾经两次出现过割据的小国,秦末期为南越国,赵佗(秦的南海尉)自立为南越王,广州成为南越王都城(公元前2至1)。唐代末期刘岩(又名刘龚)据广州称帝,国号南汉(公元9至971年)以广州作都城(当时称兴王府)。广州地区自秦代(公元前2)定为南海郡开始,历代以来它的行政管辖地区,最小的范围也据有现广东省的中部与北部,最大的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的大部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广州为郡治所在地。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后赵佗续任南海郡尉。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居五十万居民到岭南,其后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中原移民高潮,逐渐形成了广府、客家与福佬民系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24-25]。秦末汉初时,赵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并把管辖范围扩展到雷洲半岛与广西、桂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广西梧州,广州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汉代广州地区行政范围面积约10.5万平方千米。

晋代,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晋代南海郡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围略有变化。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以模仿帝都长安。

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广州行政区域范围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虽有变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广州府行政区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广州定为市,仍为省会所在地。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较前各历史时期大为缩少。南至河南全岛与芳村,东至车陂,北至白灰场,面积为248平方千米。解放后,广州曾一度划为直辖市,1954年全国行政区域调整时改为省辖市。由于生产与城市发展,广州行政区域经过多次扩展,现广州市辖区面积达7434.4平方千米。

举办了广州亚运会。12月15日荣登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10强。

二.行政区。

广州管辖的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千米,市本级统筹区即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简称“老七区”。东山、芳村、萝岗原为老七区之一,后因合并而撤销,南沙为新的老七区组成部分。老四区原指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但是区域调整之后,就采用老三区(老城区),指越秀、荔湾、海珠;新四区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

三.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州位于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

地貌。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水文。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四.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有55个主要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盆栽植物类、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它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七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3000多个。

矿藏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辖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广州基本信息: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

广州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中国前三,在广州投资的外资企业达2.7万家;世界500强企业288家,其中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广州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诞生了微信、唯品会、yy语音、酷狗音乐、网易、uc浏览器等。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8.56%。

广州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人口增量居中国第一,吸纳高校毕业生全省最多。根据国务院规划,广州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三,人均消费额居全国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存款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省第一。

广州拥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113.96万人,数量居中国第一;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70%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其各个历史文化景点是广东省的重要资产之一。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需要保护。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在广州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保护文化遗产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单纯地保存建筑物、景点等物质文化,而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查和评估现有的文化资产、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鼓励文化资源的使用,使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的新资产和新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段:注重人文关怀。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广州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遗产本身,也要关注居民和工作者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因此,传统媒介,如口头传统、史实、民间艺术等都应该加以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发挥作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人类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生存能力。

广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免费公开历史建筑,建立历史建筑修缮专门基金,支持文化发展等。近年来,广州积极推动UPIT亲子教育计划,鼓励公众使用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同时,也重视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文化创新产业和文化产业。

第五段:结论,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在文化保护方面,广州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为了深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广州市应该继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重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社会问题和对文化认同的基础教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帮助广州坚持“文化先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这也是各城市应该向广州市全力倡导和推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广州龙津东路,有条街叫洞神坊,说来其得名还与一个尚未出世的胎儿有关哩!

相传清朝时,广州有位书生叫刘秀,有天与怀孕的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的路上忽遇大雨,两人匆匆跑到一间古庙门口躲避,怎知雷声隆隆,在他们头上响着。夫妻俩慌了,自问没做过半点亏心事,为何会触怒神灵呢?这时,孕妇腹内的胎儿作动了,所蹬的位置正紧靠孕妇手中挽着的一包母亲所送的咸鸭蛋!正惊疑时,无意中一望门匾,写着“康王庙”三个大字,顿时明白了!

原来宋朝时,康王被金兵追赶,慌忙中跑入一间古庙,见有匹马,不理三七二十一,跳上马背就走。刚跑过一条河,康王惊魂稍定,一看此马,咦,为什么是泥马呢?怎知此马仙气未足,被人一语道破,马上化回一堆泥土!康王后悔不已,又望见金兵已追到对岸,大惊:“糟了,对岸泥泞地上留下了马蹄印,如敌兵发现必定追过河来,怎么办呢?”正在危急之际,忽然有群鸭子走来,把马蹄印全部踩没了。金兵见没有踪迹,以为康王没过河,就沿着岸边追去,康王才逃过一动。从此之后,康王把鸭子当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终生不吃鸭,甚至连鸭蛋也不吃。后来康王化为神,百姓建庙祭他,供品中当然没有鸭,甚至吃了鸭或吃了鸭蛋的人也不能从庙前经过,否则必有灾殃。现胎儿作动提醒了孕妇,这包鸭蛋是康王的大忌呀!连忙将鸭蛋丢到老远老远,说也奇怪,雷声马上停止了。

两夫妇回到家中,不久产下孩子,因这儿未出生时就懂得神意,故取名叫“懂神”。

刘懂神自幼聪颖过人,加上勤奋好学,21岁就中了进士,但他见官场黑暗,便无意仕途,返广州拜一名老郎中为师,以后就悬壶济世,救活了不少人,对贫者还施医赠药,大做善事,很得百姓赞许,说他不仅是“懂神”,简直是上天派来的活神仙哩!

刘懂神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所住的那条街叫懂神坊,因“懂”字和“洞”字谐音,“洞”字更觉文雅,“洞神”就是洞天福地之神的意思,渐渐人们就叫为“洞神坊”了。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广州是我心目中的梦幻之地,那里有繁华的城市、美味的食物、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次踏上广州的土地,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将从城市风景、美食文化、历史遗迹、商业氛围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展开,为您描绘一幅关于广州的美丽画卷。

首先,广州的城市风景令人心驰神往。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她流经城市的各个角落,带给人们无尽的美丽和活力。白天,珠江两岸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华丽的光彩;夜晚,灯火辉煌的沿江夜景则让人流连忘返。此外,广州市内还有一些美丽的公园和花园,如越秀公园、海珠广场和广州塔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舒适和宜人的休闲环境。

其次,广州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一面。广州被誉为“美食之都”,这里的美食品种繁多、口味独特、色香味俱佳。粤菜是广州最有代表性的菜系,以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造型而闻名。比如,广州的早茶,有点心和粥品等多种选择,让人大饱口福。此外,广州还有著名的小吃,如春卷、煲仔饭、炒牛河等,每一样都令人垂涎三尺。品尝广州美食让人体验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人对广州留下了难忘的味觉记忆。

再次,广州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广州城隍庙到陈家祠,从西关古街到白云山,每一个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到广州丰富的历史积淀。例如,广州的陈家祠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宗祠庙宇,其建筑风格和雕刻工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广州的历史遗迹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能够了解到广州在历史上的繁荣和辉煌。

此外,广州还是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素有“商都”之称。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交汇四海的商业中心,人流量大、商品种类多。今天的广州依然保持着这种商业活力,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商务和贸易中心之一。广州的珠江新城是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这里聚集了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和购物中心,给人一种繁荣和热闹的感觉。

最后,广州的人民生活充满活力和人情味。广州人热情好客,粤语的亲切和流利有时让我觉得我并不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广州的人文地理又成全了这份人情味。城市的繁华给人带来便利,而路边的小摊、夜市、菜市场又有着浓重的人情味。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忙碌的商贩、喜笑颜开的居民,每一位生活在广州的人都充满着自豪感和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的热爱。

综上所述,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美食文化、历史遗迹、商业氛围和人民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每一次的到来都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关于广州的历史传说也有不少,下面小编就介绍介绍。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名。比如广州吧,就有五羊、五羊城、穗垣的别称。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他急得痛哭失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拿着谷穗,来到了少年的家里。他们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他们还告诉少年,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到坡山脚下找他们,说完仙人就不见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种下了谷粒,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少年把稻谷如数交给了官府。官老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问这稻谷的来历。少年毕竟是个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实相告。官老爷听后心中暗自盘算:如果把五个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发大财了吗?于是,他释放了少年和他的父亲,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脚下,告诉仙人们快快离开。仙人们点点头,感谢少年的关照,然后告诉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这样官府就抢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说话间,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差役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不过,这不是仙人的五只羊变的,而是艺术家的杰作。传说中五只羊变成的石头,在坡山脚下的五仙观里,你不妨前去一看。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厦正南方)。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20xx年-971年),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年)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从西湖路光明广场旁的小巷进去,看不到震撼神秘的山门,循着袅袅香烟,很容易就找到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高楼林立之间的这片净土就是历千年而不衰的大佛寺了。

据记载,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20xx年~971年),为南汉王刘龑所建,当时名新藏寺,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少林十虎”之首洪熙官被清兵追杀,从泉州南少林寺逃到广州,便与方世玉等高手藏身于大佛寺中。从此,大佛寺成为了广州人学武的“少林寺”。

关于方世玉和洪熙官,人们更多是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过度渲染的形象,事实上,两人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当时,“少林十虎”会集广州,洪熙官等人为了实现前辈蔡九仪匡扶明朝、逐出“清廷”的遗嘱,除了聚集大佛寺外,还在城外的西禅寺设置据点。从那时起,洪熙官借助大佛寺的掩护,广收门徒、招兵买马,以图大业。由于习武之人好打斗,武馆之间的冲突从未中断,导致洪熙官等形迹暴露,被特务机构觉察,方世玉等人逃回家乡肇庆,而洪熙官则不知所终。

洪熙官晚年醉心武学,除创洪拳之外,还创立虎鹤双形拳,都是属于少林风格。“少林十虎”下广州,百家武技入岭南,这也是广东民间武术之所以兴盛不衰乃至名人辈出的重要原因。坊间传闻,洪熙官高寿93岁,他是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被一名女子以暗拳击中而死。

1920xx年,著名武术家黄啸侠在大佛寺内创办“国民体育会”,大佛寺成为当时广州体育运动的宝地。自古有“南拳北腿”的说法,看来绝非妄言,至少在洪熙官之后,广州人习武的传统得以沿袭。这些故事细节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所反映。

说起大佛寺和武林门派的渊源,不能不提新中国首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

原来,陈镜开最早是在惠福路的健身房练举重的,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师傅谭文彪是位拳师,陈镜开自然也是“武馆出身”。13岁那年,陈镜开从东莞到了省城广州。

学习。

之余,他迷上了健身。当时,广州市五仙观边上有一家“谭氏健身院”,老板是归国华侨谭文彪。1953年中学毕业后,陈镜开就留在健身院做杂工。

1954年底,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物色举重运动员,到老朋友谭文彪的健身院里寻访,当时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那时粮食供应比较紧张,陈镜开饭量大,常常吃不饱,谭文彪希望李启龙收下陈镜开,解决其生计问题。

1956年,21岁的陈镜开在上海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在竞技体育中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此后,他在运动生涯中10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一次未宣布),成为中国历史上打破世界纪录次数最多的男子举重选手。对于这段历史,岑秉湘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惠福路大佛寺、五仙观一带,鼎盛时期云集了100多家武馆,而陈镜开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涌现的大力士。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广州黄埔南海神庙最后一座殿叫“昭灵宫”,是供奉洪圣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织女,怎会做得尊贵洪圣大王的妻子呢?这里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广东顺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种桑、养蚕、织锦样样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为乐。

有一年顺德大旱,田地黾裂、庄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沈氏织女想道:“听说羊城有间南海神庙,何不前去求雨呢?”

织女说服父母,日夜赶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庙,跪在洪圣大王神前祷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现今顺德干旱,请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顺利开耕、姐妹们能养蚕织锦。如能所愿,等丰收之后,民女定织下最好的绸缎,给您作铺陈。”

洪圣大王见织女风尘仆仆、不顾个人劳苦为村民来求雨,实是难能可贵,定要相助。看官:“铺陈”本是装饰的意思,但由于织女声细又有点沙,洪圣大王误听为“夫人”,亦默许了。

果然织女走后,顺德就下起雨,百姓欢天喜地开耕,获得丰收。织女按照自己的诺言,用最好的蚕丝,织成最美的绸缎,带去南海神庙作铺陈还神了。

洪圣大王见织女一片诚心,便对众神宣布:封织女为“明顺夫人”。话音一落,织女便化作一堆泥土。当晚洪圣大王报梦给庙祝,叫他把这堆泥土塑成像,并建殿供奉。

织女姓沈,这殿又称“沈氏夫人殿”。因附近的庙头村很多人姓岑,“岑”与“沈”之音近似,故村民亲切地尊称织女为“姑婆”。传说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庙头村许多户人家的小孩都不见了,四下寻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见小孩们全都在这里嬉戏玩耍。孩子们说:“姑太婆婆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开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爱小孩的,是小孩的保护神。”故以后每当下田或出外不便带小孩去时,总是将小孩带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说声:“多烦姑婆关照一下。”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说也奇怪,据村民所说:多年来,在此寄下的小孩从未发生过意外,信不信由你。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如文华大酒店、陈家祠、沙面岛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非易事,需要政府、居民、企业等多方努力,以实现文化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段:政府的角色。

政府是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责任方。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通过多项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政府对于重要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和维护,以西关文化区的保护工作为例,通过加强社区参与、对不符合保护规定的破旧房屋进行拆除重建等手段,确保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第三段:居民的参与。

除了政府的努力,居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广州市政府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让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和文物保护,把文物留在原地当做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给予居民优惠、激励等措施,让保护文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

第四段:企业的责任。

广州市政府也鼓励企业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赞助等形式来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事宜。例如,在老厂房和厂区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时,企业可以将其改造成文化产业园等,保留原始建筑和文化,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成为创新创业的活力源泉,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总结。

维护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城市的形象和文化氛围,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居民和企业在历史文化保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只有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和保护。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定会走入一个更加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广州历史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六

广州基本信息: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

广州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中国前三,在广州投资的外资企业达2.7万家;世界500强企业288家,其中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广州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诞生了微信、唯品会、yy语音、酷狗音乐、网易、uc浏览器等。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8.56%。

广州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2016年人口增量居中国第一,吸纳高校毕业生全省最多。根据国务院规划,广州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三,人均消费额居全国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存款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省第一。

广州拥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113.96万人,数量居中国第一;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70%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