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考察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0:25:12 |
  • ZTFB |
  • 12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改进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加入个人的感悟和体验,以增加文章的主观性和亲和力。- 在总结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赴美留学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深受启发。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梦想。因此,我对于赴美留学的机会充满了渴望和好奇。这次讲座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实用的建议,还让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留学准备(200字)。

在讲座中,主讲人谈到了留学的准备工作。他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提前规划。这让我深感自己在留学准备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首先,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是至关重要的。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其次,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讲座中,我收获了很多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将对我接下来的学习和备考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段:文化适应(300字)。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关于文化适应的建议。作为一个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我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讲座中,主讲人分享了他的留学经验,并给我们一些建议。首先,要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其次,要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子。参加一些活动,结识当地的朋友,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最后,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美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四段:学术发展(300字)。

讲座还强调了学术发展的重要性。作为留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业成绩和学术研究。主讲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参加课外活动和实习,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他还提到了一些大学的研究项目和机会,鼓励我们积极申请并参与其中。我深深地被他对于学术的热情所打动,决心将来能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第五段:回顾与展望(200字)。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于赴美留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我相信,准备和面对这个挑战时,我会更自信和勇敢。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留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将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结: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于赴美留学的准备工作、文化适应、学术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将对我未来的留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和适应,我一定能成功地完成自己的留学之旅,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随着中国留学生赴美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赴美陪读。作为一名陪读妈妈,我也有很多感受和收获。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陪读的初衷和问题。

选择陪读的初衷往往源于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然而,对于陪读妈妈来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孤独寂寞等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身在异乡,、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做到思想开放、包容新鲜事物,尝试融入当地社会,借助相关的机构和平台寻求帮助,以此逐渐适应新环境。

第二段:新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陪读妈妈们随着孩子赴美,也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体验。结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开拓新的眼界,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并发现自己。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逐渐获取更多的情报信息,积极感知周边的生活和情况,感受到美国的文化、生活、艺术和科技氛围,多元的视野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第三段:育儿和智力开拓。

作为陪读妈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参与子女的教育和生活培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游学旅行,参加学术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陪读妈妈可以读书、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陪读妈妈能够培养自己的修养,更好地为孩子者示范和榜样。

第四段: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陪读妈妈扮演者跨文化的角色,承担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陪读妈妈们积极学习当地风俗和文化习惯。在参与社会交往、社交活动、参观展览等过程中,也成为了各方沟通的重要纽带。同时,在和美国居民逐渐熟悉的过程中,陪读妈妈做到在文化的交流和传递中更好的融洽交流,共同维护友好关系。

第五段:陪读的价值和未来。

陪读妈妈们边际着自己的生活,也在承载着更多的期待和责任。在陪伴子女的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发现自己中的更多美好的重要价值,扮演着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角色。尽管一个陪读妈妈的个人经历,无法代表所有的人,但是那些不断追求新的经历、发现的个体,也在体现着人性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陪读妈妈们希望能够做的更好、更有意义。成为自己和子女共同奋斗和成长的伴侣、搭档,让陪读变得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陪读妈妈们要通过对新文化、新风俗等的适应,以及更加积极地发现和表现自己,做到自我提升。同时,在陪伴子女渐渐成长,以及在美国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段重要经历。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三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

5月下旬,笔者利用去云南丽江参加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的机会,取道昆明、杭州和上海,对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早的几所南方高等院校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与相关单位旅游专业的负责人和旅游专家进行了广泛地交流。5月23日,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章小云同学的帮助下,笔者首先拜见了管理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郭毅博士,在与郭博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属有四个系,即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其中旅游管理系下设旅游研究所和饭店管理研究所,现有师资23人。据郭博士介绍,他们系的强项是旅游饭店管理,因而经常接待和培训来自全国著名饭店特别是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鉴于他们的发展势头,大学领导层特别为旅游管理系制定了优惠政策,即在对外交往中把旅游管理系提升为旅游学院,所谓“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在郭博士的引见下,5月24日笔者拜见了浙大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玲强博士,周博士详细向笔者介绍了旅游管理系的发展概况。据周副院长讲,浙大旅游管理系是于1980年在国家旅游局首批投资布点的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早在1990年就拥有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旅游管理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业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主要学术骨干中有博士2人,硕士12人。在交谈中,周副院长高度评价了北京林业大学,特别对园林学院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相信你们北林大的水平,所以接受了贵校园林学院推荐来的学生”。笔者知道他指的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免试推荐的'郑聪辉同学。5月25日,笔者还在浙江日报社大楼拜见了浙大旅游研究所副所长、旅游地理学专家周进步教授。虽然此次相见是笔者与周先生第一次谋面,但两人就旅游学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听说笔者第二天还要去上海考察,他热情地向笔者推荐了去上海应该会面的几个旅游学人士。5月28日,笔者到复旦大学了解情况,早知道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历史系。有意思的是虽属于历史系,但也被称为旅游学系。目前有教师9人,同时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但规模不大。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强项是旅游文化。计划准备约见的夏林根教授,也是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和《发现》杂志副理事长,是中国文化和旅游学方面的专家,可惜赶上出差,未能谋面。

通过本次考察,对笔者来说,感觉收获很大。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现粗略总结以下几点,以就正于识者。

1.旅游管理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优势背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大学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云南大学最初是在英语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后来又和工商管理合并(现在学院名称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强强结合,达到了快速发展的效果。

2.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受学校总体发展的制约,人数均不是很多。比如浙大,一届只能招收50人左右。

3.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原来的背景专业课占据1/3,旅游方面占1/3,公共课占1/3。

4.师资力量普遍比较强,考察的5所大学,人数上最少的也达到9人,最多的达29人。

5.云南大学已经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点。

本次考察得到园林学院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旅游管理教研室。

206月12日。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四

赴美研修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我有幸在过去几个月里赴美研修,从中收获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段时间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术收获。

作为一名研修生,我的首要目标是在学术方面取得进步。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我体验到了全新的学习方式。教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项目。他们注重实践应用,鼓励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我的学术理解,还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的研究项目也得以顺利进行。我有幸得到了一位优秀的导师的指导,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资源。在他的帮助下,我能够深入研究我感兴趣的课题,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段研究经历不仅加深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充实。

第三段:文化体验。

除了学术方面的收获,我还有幸能够亲身体验美国的文化。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不同的文化习俗。我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了解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我还参加了一些当地的节日和活动,如感恩节和圣诞节,亲身体验了美国人民的传统和习俗。

在美国的研修期间,我还有幸结识了很多国际友人。与他们相处期间,我了解到他们各自的文化和背景。我们一起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帮助。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也提醒我要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段:个人成长。

赴美研修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文化体验,更是为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在这段时间中,我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文化差异的冲突,以及独自生活的压力,都对我构成了一定的考验。然而,通过面对这些困难,我逐渐克服了自己的不安和畏惧,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在这段时间中,我学会了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我学会了处理个人事务,如购物、打理生活的琐事等。我还学会了制定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好学习和休闲的时间。这些技能对我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五段:总结。

赴美研修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机会,令我受益匪浅。通过在美国的学习和文化体验,我不仅提高了学术能力,还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并在个人成长中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记忆,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所感应用于今后的发展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更大贡献。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美国进行学习、工作或者调研。我有幸荣获机会,赴美国进行一次调研,对于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印象深刻。在美国的一些科技公司参观中,我惊讶地发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创新项目。从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实验室到创业公司的孵化中心,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美国的科技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不断推动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

其次,美国的教育体系的独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参观了几所美国的高等学府,不仅了解了美国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也深刻体验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点。美国的大学不仅提供卓越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师资,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教育体系在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三,美国的社会多元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中,我看到了各种肤色、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和睦相处,没有明显的种族隔离现象。这种包容性和多样性让我对美国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能够为美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第四,美国的创业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调研期间,我参访了一些创业企业和孵化器,亲身感受到了美国创业环境的活跃和繁荣。美国的创业生态系统非常成熟,并且得到了政府和投资机构的大力支持。在美国,创业者可以很容易地筹集到资金,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这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的调研中,我了解到美国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无论是医疗保险、退休金还是失业救济,美国都为公民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福利措施。这一点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借鉴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们在建设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总之,赴美调研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通过这次调研,我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美国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社会多元化、创业环境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势。这次调研不仅为我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我会将这些得到的经验和体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赴美国留学、创业或工作。这一潮流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一直以来被视为全球科技创新与创业的领先国家之一。在我有幸赴美留学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美国的创新氛围和文化对人们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进而在自己的心灵上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下面,我将就我所接触到的种种创新经历和心得体会进行论述。

在美国,科技创新被视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有许多知名创新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它们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为社会带来更多改变。我曾有幸参访过美国硅谷的Google总部,并深受其创新文化的熏陶。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年轻人充满激情、勇于创新的面孔,他们从不停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技术,力求改变和革新人们的生活。这种创新精神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无尽的激情之花,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与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保持步调一致。

除了硅谷,美国的许多名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创新机会和平台。我曾参加过一次美国大学的创新竞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与此同时,美国学校也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鼓励他们去独立思考和尝试。我曾有幸参与一个由几个团队组成的创业项目,我们有自己的独特创意,并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从一个想法到实际操作的实施过程,同时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合作、克服波折的重要性。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创新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团队的事情,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是推动创新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的创新氛围还体现在其法律和政策体系中。美国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在美国,创新者可以享受到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和税收减免等政策,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曾参访过一家科技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回应非常积极,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点让我深思,而且也对中国的相关政策有所启发。创新不仅需要有很多“点子”,还需要相应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创新的活力。

赴美留学并参与创新项目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体验。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了美国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而这种体验也成为我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推动着我在中国投身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美国的创新精神和方法,将其带回中国,并努力践行,为中国的创新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赴美创新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美国独特的创新文化,学校的创新教育,与政策法规的配合,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美国成为创新和创业的热土。在这里,我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我对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也能为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七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美留学。他们不仅是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出国留学的学生们怀揣激动和期待,希望能够在美国学到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希望通过留学,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

第二段:留学生活带来的挑战和困惑。

虽然留学生活有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首先,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许多学生在刚来到美国的时候还不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与人相处也显得拘谨和羞涩。其次,与国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也是令人困惑和不适应的因素之一,学生需要花时间去适应新的学校和社交环境,以及习惯不同的饮食,居住和交通方式。此外,美国的学习方式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差异,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第三段:留学生活带来的成长和收获。

尽管面临诸多困惑,但通过努力和适应,在留学生活中的学生们不断成长和收获。首先,学生们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同学交流,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其次,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锻炼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们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组织社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身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段:推进个人发展的留学经验。

留学经验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推动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留学让学生自信心得到提升。在国外学习生活中,学生们需要不断与他人交流、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其次,留学也为学生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有国外学历和经验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更容易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合作和交流。最后,留学经验也帮助学生们发展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了广阔的国际视野。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段:结束语。

总之,留学经历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发展自身潜力的历程。虽然留学生活中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努力和适应,学生们收获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知识和经验。留学经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学生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和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介绍留学背景及目的(约200字)。

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决定赴美留学深造。作为一个年轻人,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并且我也十分向往美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赴美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种挑战。我希望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亲身体验美式教育的独特之处。

第二段:适应和融入(约300字)。

初到美国,我面临着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首先是语言障碍,尽管在国内我已经努力学习英语,但与以前的理论知识相比,在实践中运用英语仍然感到困难。然而,我通过多参与课堂讨论和社交活动,不断与美国的同学交流,逐渐提高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是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问题。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生活方式与中国不尽相同,但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并且深入了解美国社会文化,以更好地融入社区。

第三段:学习与学术(约400字)。

赴美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术提升,我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美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与国内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我通过选修一些学术挑战性较高的课程,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除了上课之外,还经常和同学组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这样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术上,我也更加注重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论坛,通过与学者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并争取与他们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第四段:人际交往与文化体验(约300字)。

在美国留学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丰富了我的视野,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如国际学生协会、志愿者团队等,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和项目。这些经历使我更加开放和自信,培养了我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技能。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约200字)。

通过赴美留学,我不仅获得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还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做出有效的应对。我相信这些宝贵经验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回国,将我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和发展中,为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

通过赴美留学,不仅实现了我的学术目标,还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和视野。我坚信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并且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段:引入背景和目的(200字)。

赴美国实践是我大学时代的一次难得的机遇。这次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大门,让我更深入了解并体验美国文化、教育和生活。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分享我的赴美实践心得体会。

第二段:文化交流与多元化(200字)。

赴美实践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尽管美国是一个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国家,但是在美国我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我发现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这些不同之处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第三段:教育体系与学术环境(200字)。

美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环境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在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观点和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项目研究。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学术环境的开放和自由也给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和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研究项目,这对我的学术和个人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段:生活方式及社交经验(200字)。

赴美实践让我不仅仅是学习了语言、文化和学术知识,还让我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国人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们乐观向上,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我参加了许多社交活动和聚会,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这些社交经验不仅让我提高了沟通和交流能力,还丰富了我的视野和人脉资源。

第五段:回国的思考和总结(200字)。

赴美实践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我的成长停止。回到中国后,我深思自己在美国的体验带给我的启示,并将其运用到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中。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人际关系。同时,我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愿意走出去,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挑战。赴美实践让我成长了许多,我将继续努力,将这些收获变成我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结论(100字)。

赴美实践是我大学时代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这次经历,我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这次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还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我坚信这些经历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将继续努力追求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

本人在XXX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年,一直致力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这次前往美国考察,我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教育系统的特点、教师教育和教育评价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在考察过程中,我从多个角度聆听了美国教育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教师的讲解和分享,也参观了多所中小学,深入了解了美国教育更加宏观、全面和深刻的层面。

二、教育管理改革体制的灵活性。

在美国,各州之间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非常大,谁都不敢一概而论。将教育体制交给地方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适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也能够提供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学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在小组、俱乐部中发展领导力、实践技能和培养兴趣。这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更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更趋向于综合性强、标准化的统一标准,这或许值得我们反思。

三、教育评价的特点和方法多样性。

美国教育评价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有多个层面和目标。学校行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和家长都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非常重视。学生完成学科考试后,学校会根据学生成绩和课程成绩,以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被要求填写问卷,评估老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以此帮助老师更好地改进和优化教学。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不断改进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学校文化的教学理念。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成就感。学校里教育并不只是课堂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科研项目中,积极参与近义词黑猫翻译社群,善于合作和团队协作。学校更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习惯,提供了多级别、多方位的发展支持,培养出许多学生的优异成绩。

五、总结。

以上,我在美国的教育考察中学到了很多。美国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给我带来了启示,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改革。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一

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度,赴美实践经历为我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素养。作为一名留学生,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在赴美实践中,我经历了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多元国际交流等各种挑战,但我也收获了自信、勇气、适应力等宝贵品质。通过这次赴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与社会的交融和融合息息相关的。以下是我在赴美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文化冲击是我在赴美实践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美国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从饮食习惯到礼仪规范,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起初,我对这些差异感到困惑和不适应,但慢慢地我发现,接纳不同文化并尊重其差异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关键。通过与美国人交往和学习,我逐渐了解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试图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这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也有助于我走向全球化时代。

其次,语言障碍是赴美实践中另一个令我困扰的问题。由于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我在初来乍到时经常遇到沟通障碍。在课堂上,我常常无法理解老师讲述的内容或与同学交流。然而,我没有放弃,通过自学和请教他人,我的英语水平逐渐提高。我还参加了各种英语角、演讲比赛和口语训练班,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通过克服语言障碍,我明白了语言的重要性和学习语言的艰辛与乐趣。

第三,多元国际交流是我赴美实践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美国,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与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这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思维方式。此外,我还加入了各种国际交流组织和社团,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我与更多国际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交流经历让我具备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培养了我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赴美实践让我获得了自信、勇气和适应力。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我必须迅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术要求。起初,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懂得了如何利用资源和支持网络来克服困难。这种适应力的培养不仅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挑战,也为我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赴美实践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通过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多元国际交流等一系列挑战的克服,我在赴美实践中成长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人。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全球化的重要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也让我明白了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我将能为未来的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背景及目的(约20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想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美国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的热门话题,并且从美国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教育,我决定赴美考察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第二段:学习内容及所见所闻(约400字)。

在赴美考察期间,我主要参观了几所知名学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学校在教育历史和教育质量上都有很高的声誉。我深入了解了这些学校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科研究等方面。在实地参观和听取专业人士的讲解中,我深刻体会到美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教育研讨会和课程培训活动,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方法,对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很有帮助。

第三段:收获及启示(约300字)。

在赴美考察期间,我收获了很多,对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首先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在美国,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其次是教育技术的运用。在美国的学校中,电子平板、互联网、VR、AR等先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也需要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

第四段:思考及展望(约200字)。

在赴美考察后,我对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和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五段:总结(约100字)。

赴美考察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真正领略到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积极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三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国留学和研修逐渐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运的学者,我有幸赴美进行研修,并在这段宝贵的经历中获益良多。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赴美研修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那些即将踏上类似旅程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首先,赴美研修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在美国的大学,我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顶级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每堂课都充满了互动和讨论,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学到了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这些技能在我的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赴美研修也是一次宝贵的人际交往机会。在美国,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和研究人员。我们分享了彼此的文化和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这种跨文化交流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学会了尊重和包容。我相信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赴美研修还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加以改善。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然而,我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来提高自己。我参加了语言培训课程,并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和活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我逐渐取得了进步,并且在最后的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并为我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赴美研修使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在美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前沿技术。我明白了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并为此确定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并争取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赴美研修不仅给了我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赴美研修给予我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宝贵的人际交往机会,帮助我认识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并且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经历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和视野,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宝贵的经历,并将其转化为继续努力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相信未来,我将在赴美研修所赐予的经验和能力之上扬帆起航,成就一番非凡事业。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四

为学习借鉴贵州xx县在苗族文化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开发xx县畲族文化旅游资源,20**年8月6日至9日,我县考察团一行33人在横河镇党委书记陈振友、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雪花的带领下,专门赴贵州省xx县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实地考察了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及下寨等景区景点,并与xx县旅游产业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xx县文体局、xx县郎德镇等有关部门座谈,探讨了广东xx县与贵州xx县文化旅游事业的交流和发展。通过学习考察,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受益颇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旅游发展情况。

xx县位于贵州省xx州西南部,距州府凯里42公里。拥有4a景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主要有西江景区、雷公山景区、郎德景区等景点景区;有国内旅游社1家,四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3家,正在申报三星酒店2家,申报2星级酒店1家,农家乐415家。共有床位4940个,餐位14440个,其中,酒店床位1528个,餐位4930个,农家乐床位3510个,餐位9517个。

xx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区,是几乎没有工业支撑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贫困面大、可进入性条件差、政府投入能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当地政府极为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xx县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在全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富民兴雷”为目标,根据“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战略,旅游业已发展成为xx县的支柱产业。2008年,贵州省在xx县西江成功举办了“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更加快了雷山旅游“二次开发”的进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雷山已成为了世界旅游目的地。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75.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6亿元。

二、xx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对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是xx县旅游办改名为xx县旅游产业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增强了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二是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指导小组,乡镇也分别成立协调小组,从县到乡镇都有专人负责旅游工作;三是在西江、郎德、南猛、脚猛、猫猫河成立旅游管理协会。此外,还设立了西江景区管理局和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景区管理局主要负责景区日常行政管理,西江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经营性活动。

2、建立旅游发展扶持与激励机制。

政府将旅游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奖励制度。政府拿出资金对乡村旅游贡献单位、村民、旅行社等进行奖励;高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划设计,拨付扶持资金,进行农家乐改造;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重点旅游乡镇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并且,从2006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100万元作为发展乡村旅游贷款贴息,并逐年递增,贴息专款由旅游部门统一管理,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3、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

xx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2008年,政府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旅发大会西江主会场、西江苗族博物馆、西江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一条街等26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94万元,完成上、下郎德村寨沿街包装、芦笙场及长廊等16个项目建设。2009年,政府投入1880万元,完xx县城教厂坝、羊常坝沿街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装,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西江连城至凯里排乐、西江至凯里朗利、xx县城至凯里舟溪等油路改造150公里。2010年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西江北服务区、西服务区配套设施和西江景区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

4、政府主导编制旅游规划。

2004年,xx县重新修编《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总规划指引下,投资130万元先后编制了《西江千户苗寨综合性修建性详细规划》、《乌东苗寨综合性修建性详细规划》、《xx县郎德苗寨旅游综合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2007年,政府投入560万元用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完成西江千户苗寨、乌东苗寨综合性详规和《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省级评审,完成上下郎德综合性详细规划;启动了文化保护规划,实施了上、下郎德苗寨,乌东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新桥水上粮仓保护项目建设;2010年完成了《xx县西江千户苗寨保护性控制性规划》,启动西江和郎德上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通过科学规划,指引旅游发展,避免破坏性重复性项目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发动原住居民参与旅游发展。

苗族文化是xx县的核心旅游资源,而当地的苗族居民,无疑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xx县发动全县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旅游,一是注重保护少数民族原住居民的文化原生态特征,使原住居民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二是引导原住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旅游从业者,实现旅游富民。据了解,在西江景区内,文艺表演队伍基本上都是当地或附近乡镇的居民构成,迎宾队伍则全部是西江苗寨景区内的原住居民,其中很多还是老年人,他们每天在景区大门,身着苗族盛装,吹着芦笙,唱着迎宾歌欢迎游客,工作5小时将可获得14元的酬劳。迎宾队伍,是西江景区一道靓丽且独特的风景,也是促进就业的途径,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让更多当地群众直接参与景区的发展,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原住居民是西江旅游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在西江景区,通过原住居民的参与,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的集聚发展。据统计,2008年和2010年对比,景区“苗家乐”接待户从40户发展到138户,增长2.45倍;民族工艺品店从28家发展到75家,增加1.68倍;宾馆客栈从3个发展到8个(其中以星级标准建设的宾馆2个),增加2.7倍;餐饮店从8家发展到18家,增加1.25倍;从事银饰、服装、摄影,出租苗衣等摊点经营农户从原来的没有发展到163户;茶楼酒吧从无到有,现有茶楼酒吧5家;表演从业人员从20人发展到近450余人,增加22.5倍;服务从业人员从260余人发展到800余人,增加3.08倍。西江村直接参与旅游的农户达516户2100余人。通过西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景区开设环卫、消防、票务、交通协管等各类管理就业岗位130余个,组建西江文工团60人,组建西江迎宾队伍和游方队伍共300余人,解决了景区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群众收入不断增多,西江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7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0多元。

(三)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

文化的原生性是xx县旅游生存之本,也是雷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xx县委、县政府非常注重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采取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办法,直接奖励给景区原住居民,加强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激发群众参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性,老百姓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增强,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氛围逐步形成。

2009年至2010年,xx县投入不低于150万元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老百姓在保护苗族吊脚楼建筑方面做出的贡献。村委根据各家各户房屋的建筑年代、建筑风貌、穿着民族服装、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其获得民族文化保护奖励资金越多。2011年,西江景区还将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5%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资金。景区门票收入越多,则奖励给老百姓的.奖金将更大。

此外,xx县还重点抓好了30个民族村寨发展、30名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保护、30名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程。

据了解,西江苗寨、郎德上寨、雷公山森林公园、大塘水上粮仓、乌东水系景观每天迎来上千人的游客,成为中外游客体验原生态苗族文化的大本营。此行,我们和每一个在西江旅游景区的游客一样,从进入景区的那一刻开始,就体验到了浓郁的苗族风情,苗族的迎宾歌、寨门酒、拦门酒、长桌宴、敬酒歌等,还有品尝到了苗家美食。在进到农户家时,还被苗族姑娘给戴上了一个意寓“红运当(蛋)头”的红色鸡蛋。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让我们在西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四)注重塑造特色景观。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闪亮名片”,既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有形印象”。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xx县依托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旅游建设民族创意县城,按照“蓝天、绿园、碧水、宁静,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县城”的发展定位和“以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县城”的理念,将苗族文化寄寓于城镇建设之中,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在城市建筑、市政设施、民族广场、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旅游景观等特色风格设计和建设上都体现苗族文化个性和特征。县城的街道的路灯,设计成苗族图腾牛角形状;民族文化广场从高空看,好像苗族姑娘的头饰;县城所有临街的房子,都按照苗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屋檐都“长”了牛角,并且都装了灯,夜幕降临,所有的灯全亮,整个县城,美不可言。游客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西南小县城,夜晚可以待得非常惬意。在西江景区,政府要求每户苗寨都统一悬挂装饰灯,夜幕中的苗寨,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印证了“用美丽回答一切”,让游客们都纷纷前往观景台,占据最佳摄影点。xx县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西江村、乌东村获评“中国景观村落”,上郎德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特色建筑景观给xx县带来了诸多荣誉称号,更成为xx县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宝贵的旅游资源。雷山的夜,西江的夜,不一般,景观留人的“夜经济”效果显著。2010年,西江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0.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人均旅游收入接近320元/人,比较可观。

(五)注重打造节庆旅游品牌。

xx县利用鼓藏节、苗年节、爬坡节、吃新节等民俗节日,打造季节性文化旅游。2001年起,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苗年活动为平台,使“住吊脚楼、品长桌宴、验民风俗、体苗歌舞、赏农家景、观夜景韵”雷山乡村旅游品牌声名鹊起,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西江荣获了“2010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郎德上寨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万人次到2008年的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也由2000年的230万元到2008年的2.51亿元。这充分说明,以办节促旅游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三、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深思想认识。

贵州xx县打造苗族文化旅游品牌,对我县畲族文化旅游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县横河畲族是县内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与贵州苗族、瑶族同一祖先及蚩尤,一脉相承,在文脉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在秦时,他们是同一族群。畲族操苗瑶语族语言,畲族歌舞与苗族歌舞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品质存在较大差异。西江和郎德,苗族典型建筑吊脚楼保存完好,景区内原住居民,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他们生活习惯习俗、服装服饰等都保留了苗族特色,是苗族文化展示“活”的载体,游客在西江、郎德等地,都能获得非常强烈的苗族文化体验价值。所以,西江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当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帮助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引导当地居民保护好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并对其旅游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加上适当的宣传推介,西江就已经享誉国内外,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而我县畲族目前已基本“汉化”,建筑、生活习惯、服装服饰、语言等都与汉人无异,当地居民对畲族文化认知存在缺失。所以,开发畲族文化旅游,我们需要对自身条件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未来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我们只是建一个民族风情农家乐,在农家乐旅游项目中融进一个畲族歌舞表演,只需要派遣一支文艺队伍赴贵州雷山短期学习,或者邀请1-2位雷山的歌舞人才来我县短期支教,便可实现。如果,横河镇要打造一个畲族文化旅游景区,相当于要在横河镇重新“造”一个景区,则就不仅仅是歌舞表演这么简单。景观设计、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等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此外,隔壁兄弟县xx县有蓝田瑶族风情旅游区,与横河畲族旅游景区同属于民族文化类旅游景区,苗族、瑶族、畲族同一祖先及蚩尤,一脉相承,资源资源文化内核同质,且蓝田瑶族风情旅游区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旅游景区,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将是我们距离最近、威胁最大的竞争者,将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形象遮蔽”效应。因此畲族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客源市场定位、竞争市场定位等都需要统筹考虑。

(二)进一步挖掘畲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于文化类的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资源是其核心资源,也是立足于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我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已面临严重的汉化现象。此前,我县文化界人士已经为畲族文化保护做了许多工作,横河文化活动中心对畲族文化有部分展示。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成为旅游的一个吸引物,这显然还非常欠缺。因此,要打造畲族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成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并有专项研究经费支撑,进一步深入挖掘畲族文化,整理畲族旅游资源,建议将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合,建成一个畲族文化博物馆,成为畲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成为旅游景区内的一个景点。

(三)坚持旅游发展,规划优先。

建造一个新的景区,一定要规划先行,确保景区开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畲族文化“汉化”造成畲族旅游景区发育“先天不足”,一定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精彩的策划,为景区加强“后天弥补”。在理清畲族文化旅游资源脉络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高规格的旅游规划设计团队,为景区作规划和策划,充分统筹横河嶂背村的畲族文化及横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围绕旅游产业六大要素,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超越周边同类旅游景区,特别要注重游客参与和体验,让畲族旅游景区具备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发展。

(四)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有效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内核,但文化需要载体去展示与传播。建筑、服装、服饰、节庆活动、语言、博物馆以及迎宾、敬酒、婚嫁等各种仪式,甚至是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成为畲族文化的展示载体,甚至是畲族人,对游客来说,他们都是景区的道具,是景区的一个吸引物,一道风景。因此,在横河畲族旅游景区文化氛围营造上,要着力打造畲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充分体现畲族文化元素,使旅游景区风格有典型的畲族特色。

(五)精心策划旅游线路。

横河畲族旅游景区除了在项目策划和设计上要有所超越,在市场推广上,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罗浮山旅游的市场影响力,设计罗浮山—横河的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将畲族旅游景区纳入罗浮山旅游圈,成为罗浮山旅游的有力补充,成为罗浮山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节点,与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形成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增强竞争的合力。在横河镇,根据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以资源互补为原则,设计横河镇一日游旅游线路,使横河畲族旅游区和横河郊野公园成为横河镇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六)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

在畲族旅游景区的运作上,可参考西江模式,引导当地居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县文体旅游局、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横河镇联合组成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教育培训领导机构,邀请省旅游培训中心专家和畲族文化研究学者为横河镇农民进行授课,组织横河镇农民进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普及畲族文化知识,让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一定的畲族文化常识。同时,将畲族文化纳入横河镇中小学教育课程,增强中小学生对畲族文化的认知。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五

作为一名陪读者,我们的美国之行最一开始,除了旅行签证的准备外,主要就是针对一些临时跑腿需要的材料做些准备,譬如租房合同、身份证复印件、银行流水对账单复印件等等;而一旦抵达美国,我们就要面对之前难以想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1.文化与语言的冲击。

由于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我们刚到美国时候特别不适应,所以连最基础的生活都很难照常进行。我们要花时间适应当地的语言习惯,避免尴尬或者令人困扰的交际问题,如何正确地体验当地生活,也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学习和交流机会,努力提高语言能力,才能逐步和当地人民亲密接触。

2.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

除了语言上的冲击外,我们还要面对一些文化上的不同习惯。以美国人的一些餐花为例,我们会发现,美国人很少在家里做晚餐。很多人都会在外面买,所以我们要适应这种情况,然后挑选合适的食物去尝试,主动学习当地的餐饮文化,挑战自己的口感。因此,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与开放的心态去适应和欣赏当地的食物和文化。

3.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在美国,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太多的问题,譬如怎样和洗衣店老板交流,怎样避免被涨价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争取尽早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生活安逸快乐。

4.学业上的问题。

在学术方面,我们要适应美国的学习和教育体制,掌握美国高校的学习方法和规章制度,以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实现个人的学业目标。

5.感受到的处理适应并享受生活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说美国是一些很好的朋友,经常去购物,去旅游,了解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和当地的朋友友好相处。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适应过程,并尽享美国的美好时光。

在美国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懂得感恩和回报,常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适应当地文化的重要性,并倡导其他人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陪读员工,我们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前往美国留学。作为一个赴美留学生,在这四年时间里,我有幸亲身经历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和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赴美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赴美留学的最大体验之一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相互学习。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汇聚在一起。在国际学生的社交圈子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互相分享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学会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世界,也培养了我在国际化背景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给予了我广泛的学术选择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与中国的教育体系相比,美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养的培养。在美国的大学里,我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而不仅仅依赖专业课程。这使得我能够广泛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学术能力。同时,美国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教授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供个人研究项目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和氛围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学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再次,美国留学给予了我很多实践机会和行业经验,这是我在中国很难获得的。美国的高校注重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验和社团活动等机会。我曾经参与了一个社团组织,担任领导职务,负责协调活动和管理团队。这个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领导团队,并提高了我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此外,我还在美国的一家知名企业实习过,积累了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些实践机会不仅让我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也锻炼了我在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赴美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在经历了与陌生环境的适应、跨文化的交流、独立生活等一系列挑战之后,我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我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不再依赖他人。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中,我也学会了更加灵活和善于沟通。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去追求,就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

总之,赴美留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经历,无论是学术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会给予人深远的影响。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接受开放的教育体系、获得丰富的实习机会和经历个人成长,这四年的留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职业发展中,这段经历都会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将来的留学生们也能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七

最近,我有幸赴美考察,参观了许多公司和机构。在这次考察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美国的科学创新、企业管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诸多不同。本文将围绕我的考察心得和体会,就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段:科学创新。

科学创新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考察的一些科研机构,拥有世界顶尖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研究设备。而且,该机构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科研氛围,注重人才培养,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研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这里,我惊叹于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科学精神,也意识到我国还需不断努力来提高自身的科学创新水平。

第三段:企业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非常注重效率和组织性。我所访问的企业,不仅在工作流程上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在人才管理上也非常注重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建设。员工可以享受到丰厚的薪资福利待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创新机制也非常重要,公司会通过现有的人员和设备来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方案。这让我认为,在企业管理上,我们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员工个人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段:社会文化。

美国是一个非常自由和多元化的社会。他们积极推崇个性仪式,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彼此交流、吸取知识和体验生活。这样的社会文化,为美国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国早日步入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赴美考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美国的科学创新、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为美国的繁荣,以及人民对于美国的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从这些方面吸取有益的经验,以应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挑战。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考察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更有决心和信心开启我人生的新征程。

赴美考察心得体会篇十八

20xx年5月下旬,笔者利用去云南丽江参加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的机会,取道昆明、杭州和上海,对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早的几所南方高等院校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与相关单位旅游专业的负责人和旅游专家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5月21日下午,笔者首先会晤了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卫民教授,田教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云大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建设方面的情况。据田教授讲,云大的旅游管理专业现在是云南省省重点专业,该专业正式成立于1992年,当初发韧于原外语系的旅游英语专业。有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并于20xx年开始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云南大学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强,从业人员共有27人。在教师编制上,他们注意吸收具不同专业背景的各类人才,学科交叉上的有时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如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工程学、英语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上,并且强调相同专业背景的人数不得超过两人。在科研方面,突出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最早出版了《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翻译)的教材和专著,并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所谓实战性研究,即积极参与旅游业的规划、设计或相关的策划。基于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的特点,鼓励教师“舍弃”原来的专业,在编写教材中向旅游学“靠拢”,并提高和锻炼自己。具体做法是走特色之路,教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熟悉过程是通过置身于产业当中来完成的。田教授向笔者强调,他们倡导的理念是:学者既是批评者,更重要的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而决不是旁观者。在与国外交往方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的萨利福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与世界旅游组织(wto)、亚洲开发银行及福特基金会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另外,笔者还拜访了生态旅游专家杨桂华女士,杨女士现任旅游管理系的系主任,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教授就她们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研究实践,向笔者详细解释了她所理解的生态旅游模式。在和杨教授的交谈中了解到,云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要求必须过六级,否则拿不到本科学位。当然,保留补考资格。在昆明逗留期间,笔者还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云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王世丽女士就旅游文化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交谈,让笔者受益匪浅。

5月23日,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章小云同学的帮助下,笔者首先拜见了管理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郭毅博士,在与郭博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属有四个系,即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其中旅游管理系下设旅游研究所和饭店管理研究所,现有师资23人。据郭博士介绍,他们系的强项是旅游饭店管理,因而经常接待和培训来自全国饭店特别是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鉴于他们的发展势头,大学领导层特别为旅游管理系制定了优惠政策,即在对外交往中把旅游管理系提升为旅游学院,所谓“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在郭博士的引见下,5月24日笔者拜见了浙大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玲强博士,周博士详细向笔者介绍了旅游管理系的发展概况。据周副院长讲,浙大旅游管理系是于1980年在国家旅游局首批投资布点的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早在1990年就拥有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旅游管理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业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主要学术骨干中有博士2人,硕士12人。在交谈中,周副院长高度评价了北京林业大学,特别对园林学院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相信你们北林大的水平,所以接受了贵校园林学院推荐来的学生”。笔者知道他指的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免试推荐的郑聪辉同学。5月25日,笔者还在浙江日报社大楼拜见了浙大旅游研究所副所长、旅游地理学专家周进步教授。虽然此次相见是笔者与周先生第一次谋面,但两人就旅游学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听说笔者第二天还要去上海考察,他热情地向笔者推荐了去上海应该会面的几个旅游学人士。

5月27日,在上海,笔者拜见了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玲女士。在此之前,笔者知道刘教授是旅游环境学专家,著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20xx)一书。通过刘女士的介绍,笔者认识了该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的旅游gis专家李山博士,并就有关话题展开了讨论。交谈中笔者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于是笔者又到商学院找到他们的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创立旅游教育专业,1992年9月正式建立旅游学系,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增设旅游经济硕士点,按新修订的统一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目前全系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本科和研究生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

5月28日,笔者到复旦大学了解情况,早知道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历史系。有意思的是虽属于历史系,但也被称为旅游学系。目前有教师9人,同时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但规模不大。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强项是旅游文化。计划准备约见的夏林根教授,也是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和《发现》杂志副理事长,是中国文化和旅游学方面的专家,可惜赶上出差,未能谋面。

通过本次考察,对笔者来说,感觉收获很大。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现粗略总结以下几点,以就正于识者。

1.旅游管理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优势背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大学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云南大学最初是在英语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后来又和工商管理合并(现在学院名称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强强结合,达到了快速发展的效果。

2.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受学校总体发展的制约,人数均不是很多。比如浙大,一届只能招收50人左右。

3.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原来的背景专业课占据1/3,旅游方面占1/3,公共课占1/3。

4.师资力量普遍比较强,考察的5所大学,人数上最少的也达到9人,最多的达29人。

5.云南大学已经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点。

本次考察得到园林学院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旅游管理教研室张玉钧。

20xx年6月12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