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模板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3:12:51 |
  • ZTFB |
  • 14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经验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结构合理、内容连贯。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案例,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能力,也能促使我们思考更多的问题。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一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

据载,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且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2017年的立夏节气在5月5日。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并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关于立夏,各地有各种习俗和禁忌。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

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另一说:孙尚香回江东的时候,刘备让她带上阿斗,便于照料;过段日子,赵云奉命过来探望,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秤了体重,说好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体重是否增加,由此表示孙夫人对这后儿子的精心照顾。此说法传入民间,就逐渐演变成,这一天称了体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1、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2、吃软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3、吃虾面。

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4、吃“光饼”

福建一些地区立夏有吃“光饼”习俗。

5、“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旧时,母亲多选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眼,说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长回去。

穿耳朵眼时,母亲一般不事先说明,免得孩子护疼。而是预先准备好用火消过毒的绣花针,并把孩子哄到自己怀里吃鸡蛋,在孩子吃鸡蛋张口咬蛋时,一针快速穿过孩子的耳垂。

还有的人家为自己家的小猫穿耳朵眼、扎红头绳。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说法,特别是孩子。俗传立夏坐门坎,夏天里会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才可解除这种禁忌。

立夏这一天,古时也称“春尽日”。春去夏来,往复循环,一年又一年。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二

再过两天就要到立夏节气了,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三

夏季除了饮食养生外,贵在养神。《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神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进入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心躁不安,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状。所以在精神调养方面,夏季应静心养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静心养神,少贪心杂念。

夏天是晨练的好时节。中医养生中讲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说冬季要注意营养和能量的积累,而夏季就要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所以,晨练是不错的选择。大家应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节气。据载,每逢立夏这一天,帝王都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因夏季五行为火,对应的颜色为红色,所以,君臣在立夏这天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斗蛋是旧时立夏流行的习俗。在立夏这天,家长们将煮好的鸡蛋放入用红绳或彩线编织的网套中,然后挂在孩子们的脖颈,供孩子们斗蛋玩耍。在有的地方,则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祈求孩子平安健康。

立夏有“称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因夏季炎热,阳气盛于外,容易导致人的胃口不济、食欲不振、不思饮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从而造成人的身体在夏季消瘦。立夏称人,大有“立此存照”的意味。待到立秋这天,人们便用“贴秋膘”的方式,补偿夏天的损失。

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因此,夏季养生要以“养心”为主。

在饮食上,常吃坚果能够有效强心护心。如常吃干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坚果,都有助于保护心脏。而由于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造成前文所说的“苦夏”,所以夏季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如白菜、苦瓜、丝瓜等。

夏季养心补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还应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养心安神,如小枣、莲子、百合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时喝粥和汤类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可健脾祛湿,补养身体。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四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始。在中国,立夏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立夏习俗逐渐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庆祝的节日。在我对立夏习俗的了解和体验中,我发现:

首先,立夏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在南方,立夏时节正好是端午节前夕,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人们会在家中或街头摆放菖蒲、艾草、香茅等草药,传说能够驱蚊避疾。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使得这个节日成为家庭团聚和社交的好时间。

其次,立夏也是一个养生的好时机。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春季是充实精气神的季节,而立夏则是要养护脾胃以应对夏天的高温和潮湿。民间食疗传统认为,在立夏时节要多吃清热、祛湿的食物,如荸荠、冬瓜、黄瓜等。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规律,避免大量饮酒、吃海鲜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

第三,立夏也是一个感恩和祭祖的节日。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会感恩大地母亲给予的丰沛阳光和甘露,同时也会为祖先们献上自己的祭品和祷告,并祈求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一年好运。

第四,立夏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立夏是重要的农耕起始节气。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耕田、播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同时,立夏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创作诗歌、赋以及举办“逍遥游”等活动的好时间。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有关立夏的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作品也层出不穷。

最后,立夏也是一个传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节日。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民俗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非常重要。通过举办各种立夏庆祝活动,传递习俗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精神,对于加强社区凝聚力、促进文化和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立夏是一个热闹、欢乐、养生、感恩、文化丰富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民俗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发扬民俗习俗,也要不断诠释和创新,使得立夏习俗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也就是说,从立夏开始,意味着春天结束,夏季开始。

立夏的由来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这时,万物繁茂。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人们往往会在立夏进补,以使自己的身子强健有力。

南方大部分地区,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时节,已经完全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过后,却是农耕时代,最需要人力的时候,人们希望借助于立夏“被养”,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的人们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生疾病。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人们还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

谚语。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是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当日,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立夏这一天,江南农村人人爱吃。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学友,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两人学业、智谋都不相上下,但孙膑为人诚实厚道,庞涓却富有心计。两人跟随师父苦学三年,庞涓见学业已就,就要下山立功扬名,就拜别了师父,来到了魏国。孙膑认为自己尚未学成,继续随师傅学习。鬼谷子早就看中了这位老实忠厚的学生,就教他兵书阵法,期望他能拯救乱世,一展宏图。

两年过去了,一天,孙膑收到了庞涓的一封信,说是自己已当上了大将军,邀请他到魏国,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很高兴,就找老师商量。老师看了信沉默不语,但还是同意孙膑下山。

孙膑一到魏国,庞涓就把他推荐给魏王,很得魏王赏识。从此,二人经常在一起共商国家大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并研讨阵法和用兵之策。庞涓见孙膑高出自己许多,才知道先生已把兵书传授给了孙膑。他想借兵书来读,孙膑只好以实相告,先生不让带下山来。庞涓闷闷不乐。

突然有一天,孙膑被一群刀斧手绑架,用了一顿大刑,还被挖去了两只膝盖骨,然后抛进监狱。孙膑痛得死去活来,不仅大声责问士卒,士卒并不答话,只说是魏王的命令。孙膑感到自己冤枉,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不知为何受此大刑,他多么盼望庞涓能替自己说句公道话啊!庞涓果然来了,他抱住孙膑的废腿哭得涕泪横流:“魏王怎么干出这种事来呀!”孙膑也泣不成声,请庞涓搭救。庞涓绝望地说:“若是旁人还成,可对魏王,我能有什么办法呀!”

庞涓每天都到狱中来看望,还让人送来好茶好饭供孙膑食用。孙膑非常感动,心想患难识知己,还是老同学好啊。孙膑自从两腿残废以后,万念俱灰,心想自己饱读兵书,而今却成废人,不能建功立业,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几次想自寻短见,却被庞涓劝阻,并说愿意伺候他一辈子。孙膑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一天,庞涓又来看孙膑,闲聊起来。庞涓说:“师弟啊,你要振作起来,你虽然残废了,不能统兵打仗,建功立业。但是,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道写下来,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同样可以流芳百世啊!”听着庞涓语重心长的话,孙膑感到很有道理,不禁点头称是。

自那天以后,孙膑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每天写兵书不停。庞涓来得更勤了,嘘寒问暖,察看写兵书的进度,还劝他当心身体。孙膑感谢庞涓深厚的友情,更加勤奋,心想写成后送给庞涓,以答谢他的照顾之恩。

几个月过去了,兵书很快就要写成了。一天,看守孙膑的老狱卒热心地对孙膑说:“先生的兵书写成之后,我一定设法给你送回家去。”孙膑微微一笑,说:“老人家,不必了,兵书写成之后我就送给庞大将军。我们是同窗好友,交给他,我就放心了。”

狱卒一听,惊讶得张大了嘴,半天说不出话来。孙膑惊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老狱卒长叹一声,悲凉地说:“先生,你太仁厚了,害你的正是庞将军啊!是他嫉恨你的才学,才设计陷害你的啊!”的确如此,庞涓虽然足智多谋,可是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他见孙膑熟读兵法,惟恐影响自己的前程,就设计陷害,并用了刖刑,使他不能统兵上阵,并想法骗取兵书。

孙膑一听老狱卒的话,犹如青天霹雳,惊的他目瞪口呆。他思前想后,终于恍然大悟,识破了庞涓的险恶用心。他愤怒已极,没想到自己敬重的同窗好友,竟是一个奸诈小人。他把写好的兵书全部烧毁,并想好了对策。

第二天,庞涓来到狱中,见孙膑蓬头垢面,又哭又笑,疯疯癫癫,写好的兵书也已烧毁,气得他立刻命人把孙膑关进猪圈里,监视起来,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谁知,不一会儿,孙膑便枕着猪槽呼呼大睡了。

从此,孙膑不吃不喝,疯疯傻傻,整日与猪厮混在一起。老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遭遇,见他一天天消瘦下去,整天闷闷不乐。这事被老狱卒的老伴知道了,献计道:“用乌树叶子浸拌糯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跟猪粪的颜色、形状差不多,既可瞒过庞涓,又可救孙膑的性命。”老狱卒听后大喜,忙让老伴快做。这天正好是立夏,老狱卒在值班时,就把乌米团子塞给了孙膑。

聪明的孙膑不点自明,等庞涓来看他时,就笑嘻嘻地顺手抓起身边的猪粪,“噼里啪啦”地朝庞涓扔去。庞涓左躲右闪,还是扔了一身猪粪。孙膑拍手笑道:“这猪粪这么好,你不吃,我可要吃了。”说着,他摸起一个个“猪粪”吃起来。庞涓看到孙膑吃猪粪,这才相信他是真疯了,就这样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齐国早就听说孙膑的才名。田忌就派人同老狱卒一起设计救出了孙膑。孙膑来到齐国,被拜为军师,坐在轮椅上指挥打仗。后来,齐国和魏国交兵,在马陵道这个地方,孙膑打败魏军,射杀了庞涓,终于报仇雪恨。

孙膑十分感激那位老狱卒,每到立夏,他就要吃一顿乌树叶糯米团。人们钦佩孙膑的气节才华,也在立夏时做乌米饭吃。立夏吃乌米饭的风俗便形成了。据说,吃乌米饭还能祛风败毒,连蚊虫也不会叮咬了。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人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日‘灰城’,以避虺毒。”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的是,门前插白杨。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六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饮食中的健康寓意。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七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二: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四: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门槛),谓这天坐地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五: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吃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吃“立夏”表示送春迎夏,喜庆春收。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进“立夏”中,品种越多越喜庆。“闲了一冬,忙了一春”,旧时得不到温饱的农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能饱食一顿“立夏”,便是最大的满足。所以无论再穷苦的人家,就是借米,这一餐“立夏”也是要吃的,以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

如今农村吃“立夏”的档次高了,上等的白米还要加入少许的糯米,吃起来糍而不腻。若是“汤”,则必加进瘦肉、香菇、木耳、墨鱼、竹笋、虾米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八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箅。

长沙立夏吃什么呢?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立夏以前应插完早稻,农谚谓“春插日,夏插时”,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显的生长劣势。头一天插秧时,昔日农户全家会到秧田边田埂上鸣放鞭炮,称“开秧田门”。长沙乡间插秧有互相帮工的习俗。帮工者进屋应向主人祝贺“恭喜栽米树”,午餐主人用盐蛋、大鱼、粉蒸肉款待。插田工于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点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爱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说。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领唱,青少年妇女应和。有时两户人家对唱,唱词多为提问式,俗称“盘歌子”。如果对方对提问不能回答,获胜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领唱者敬酒慰问,群起吆喝致谢。插田收工时,户主向帮工馈赠熟盐蛋、炒黄豆和大块粉蒸肉或腊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这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没有乌叶没关系,可以直接来一碗咸香软糯的糯米饭,来告别春天。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段:介绍立夏习俗及其重要性。

“立夏”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夏季的重要转折点。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立夏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同时也有一系列的习俗。这些习俗既是对夏天的预祝,也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倡导。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对于立夏的庆祝方式也有所改变,但传统的习俗仍然流传至今。

立夏时节,许多地方都有吃“立夏饭”的习俗,即在这一天吃新米、面、面条或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象征着进入夏季后要注意保养身体。此外,还有“限春”、“蒸汤”、“挂蒜”等习俗。湖南有“立夏吃蚕豆”的传统习俗,江苏、浙江等地则流传着“立夏补蚯蚓”的民间俗语。这些习俗看似简单,但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段:分析立夏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许多立夏习俗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比如,“蒸汤”是祭祀古代神祇的一种方式,一般会将各种材料放入锅中,沿用古时祭祀方式加热后献祭;“限春”则是为了让农民们根据节气把握时机,收获春季作物。同时,这些习俗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珍视。

第四段:阐述现代人庆祝立夏的方式及其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立夏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城市中,立夏节日可以作为一个联谊、庆祝的机会,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户外野餐、音乐会等,以缓解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此外,现代人对于立夏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开始将其作为健康养生的重要时节,开展各种养生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第五段:总结立夏习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立夏习俗的变迁和演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进步,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和借鉴。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社会中加以弘扬。立夏习俗的深刻意义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要注重养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承袭和发扬这一传统节日。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饮食中的健康寓意。

文档为doc格式。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一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度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斗蛋游戏:

那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民间相传诸葛亮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吒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二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火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承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取信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历史不符,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希望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立夏称人流传至今,每当立夏之日,人们吃罢中饭,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凡逢立夏日,在各地民间都有称人体重的习俗。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营百万军中救出刘阿斗,而阿斗的生母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阿斗由刘备自己照料。但刘备南征北战,孩子带在军中不方便,觉得不如把阿斗交给后娶的孙夫人(孙权妹)去抚养。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由赵子龙护送阿斗去吴国。到吴国时,刚巧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又有顾虑:我毕竟是后妻,如阿斗养得不好,不但在夫君面前不好交待,而且在百姓中也会留下笑柄。她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我当着赵子龙的面把阿斗称一称,到明年立夏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主意打定,孙夫人便立即叫人将小阿斗过秤。从此,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信。就这样,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人的习俗。称人也有一些禁忌,如称时,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又如,称的斤数适九,报数时必须再加一斤,因九是尽头数,不吉利。一般都是第二年立夏节再称,以验一年中之胖瘦。在湖州,被称的儿童口袋里要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石寿之意。在宁波,此日,祠堂悬挂一杆大秤,秤钩挂一箩筐,大人小孩逐一过秤,谓可免疰夏之患,体重增加,谓之年年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则须进补。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1、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2、吃软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3、吃虾面。

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4、吃“光饼”

5、“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6、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四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二: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四: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门槛),谓这天坐地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五: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吃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吃“立夏”表示送春迎夏,喜庆春收。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进“立夏”中,品种越多越喜庆。“闲了一冬,忙了一春”,旧时得不到温饱的农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能饱食一顿“立夏”,便是最大的满足。所以无论再穷苦的人家,就是借米,这一餐“立夏”也是要吃的,以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

如今农村吃“立夏”的档次高了,上等的白米还要加入少许的糯米,吃起来糍而不腻。若是“汤”,则必加进瘦肉、香菇、木耳、墨鱼、竹笋、虾米等。

描写立夏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五

“挂蛋”是立夏的常见的习俗之一。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立夏日。对今人来说,立夏不过是一个节气,表明春天结束,夏日由此开始而已。可是,古代先人却把立夏当作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立夏吃蛋的美好寓意。

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2、补充体力。

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

3、劳作前的犒赏。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

4、有益健康。

鸡蛋中富含大量的营养成分,而且食用后不伤脾胃,一般人都能吃,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立夏是重大节气,在这一天吃鸡蛋也是有益健康的。

5、补充优质营养。

俗话说,“立夏吃鸡蛋,石头能踩烂”,意思就是说,吃了鸡蛋人特别有劲。鸡蛋清是优质蛋白质,鸡蛋黄里富含卵磷脂,鸡蛋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里有“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的记载,白居易诗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毬花。”说明“俗画鸡子以相饷”的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并逐渐扩至婚娶、庆寿、得子等民间各种喜庆场合的馈赠佳品。同时,也升华发展为一种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

挂蛋传说。

传说每年立夏,瘟神都会溜到下界播疫作祟,凡是被它染上病的,就是“疰夏”。于是,老百姓都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娘娘托梦告诉老百姓,在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从此以后“疰夏”再也没有发生过了。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感谢女娲娘娘的大恩大德,以后每年立夏,家家户户都都有鸡蛋挂胸前的习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