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7:04:00 |
  • ZTFB |
  • 10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心得体会时,要引导读者思考,并给予启发,展示个人的独立见解。我们可以从这些心得体会中学到许多东西,亲身感受作者的思考和成长。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国学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座学府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璀璨,更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回想在国学大学所度过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学科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氛围、文化传承、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在国学大学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国学大学的学科设置非常独特。它致力于推广、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设置了中国文化、古代文学、典籍研究等专业。这些学科涵盖了儒学、经学、史学、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学术知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学习经典著作,理解和把握古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国学大学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老师们不仅授课,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他们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国学大学还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参观、赛事和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其三,国学大学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实践活动,自由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学校还设立了各种社团和学术团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会。这样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包容和友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意识。

其四,国学大学注重文化传承。学校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项目,如经典诵读、文化讲座、传统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开展文化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考深度。这样的文化传承和研究环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最后,国学大学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注重师生沟通和关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这样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更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国学大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府,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更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学大学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我对于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意识。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中庸》是国学中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之一,且被誉为“治世之道,达义之门”,在真正理解它之后,能够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阅读、学习《中庸》的时候,深有感触,下面就谈谈我对《中庸》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庸的价值。

《中庸》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地位异常重要,它所体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方面,也贯穿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之中。中庸所强调的“性之善恶是非”、“志之不移,道之不变”等思想,使人们在守节中保身,居不二中、行不左右、言不矛盾,这样的修养是深具现实意义的。

第三段: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即要做一个“遵道者”,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随意自由发挥,应该是在思想与行为之中寻找一种平衡点,合理地处置人生中的各种事情,才能够出现和谐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中正之中寻找平衡点,达到一种固定的中庸之道,便可以做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

第四段:中庸的教育作用。

人的、组织的、国家的道德规范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要加强中庸教育。中庸不仅关乎个人修养,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琐碎事物。通过中庸,能够使我们处事更加有理有据,做事更加明智,提高我们的商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

在我学习中庸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追求中庸之道的信念,使我的人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希望我的这一些心得体会能够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庸的价值,激发好的心灵,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国学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智慧。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精粹对于我个人的启迪和影响,也深刻领悟到了它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国学精粹给予了我满满的灵感和智慧。在接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贯穿于每一个字词之间,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到只有学习和思考并进的时候,才能取得成功。又如《史记》中的“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久。”

另外,国学精粹也给予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和自豪。国学精粹是中华文化的珍贵瑰宝,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内化外化。

最后,国学精粹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学经典的传承,中国的社会进步离不开国学精粹的智慧启迪。

国学精粹凝结了世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不仅可以汲取灵感和智慧,还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要想真正领会国学精粹,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第一,我们需要加强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塑造固定经典理论的长期和积极性。只有对《论语》、《史记》、《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进行深入学习,才能真正感悟其中的真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全球意识,扩大我们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传统节日等活动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学精粹的传承和价值。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古到今的比较,了解国学精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价值。国学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之一,但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关注国学思想与当代社会的联系,通过国学精粹的智慧启迪,借鉴其方法,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国学精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给我们带来了智慧和启示,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国学精粹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发扬中华文化的千古光辉。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国学精粹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国学精粹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国学精粹,我深感国学的魅力和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段:关于国学精粹的定义和意义。国学精粹,是指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史记》、《诗经》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价值观念。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国学精粹也是锤炼人品、修身养性的极好素材,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二段:学习国学精粹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国学精粹,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来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其次,可以参加相关的研讨会、讲座和座谈会,倾听专家学者的讲解和解读,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了解国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门话题,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和碰撞。

第三段:学习国学精粹的收获和体会。学习国学精粹,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广和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卓越和独特之处。其次,通过国学精粹的学习,我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展了自己的人生视野。此外,学习国学精粹也让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注重礼仪和谦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相互尊重。

第四段:将国学精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学习国学精粹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其内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国学精粹中的思想和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发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借鉴孔子的“克己复礼”之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又如,在面对挫折和失落时,可以学习儒家文化中的“知足常乐”理念,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通过将国学精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第五段:传承与弘扬国学精粹的重要性。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国学精粹的责任与使命。国学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宣传、科学研究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国学精粹,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国学研究的支持和重视,培养更多具有深厚国学素养的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总之,学习国学精粹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国学精粹,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同时,将国学精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挫折和起伏。传承与弘扬国学精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努力将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2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引诱。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在二〇一四年四月,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经典教育培训课程,实在受益匪浅。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国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丰富的国学知识,并通过比较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收获了许多感想和体会。以下是我对国学大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国学大学的学习,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在国学课程中,我们广泛涉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各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并结合课堂讲解、作业、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这种学习方式远离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强调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讨论,我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再拘泥于表面信息,而是能够发现其中的深层次内涵。

其次,国学大学的学习启迪了我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修养。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诸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自然等,都是我在国学课程中学到的智慧和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指引着我的行为,还使我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国学大学的学习中,我不仅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也认识到了自身作为传承者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国学大学的学习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国学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和伦理学,还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在文学方面,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及经典的诗词歌赋。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在音乐和绘画方面,我们学习古代乐曲的演奏和中国画的技法,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些学习丰富了我的艺术修养,提高了我对美的认知和欣赏。

最后,国学大学的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国学教育通过传授经典著作和思想,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伦理,塑造优秀的人才,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需要被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和认同。

综上所述,我在国学大学的学习中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国学,我开阔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国学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也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希望未来的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和重视国学教育,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作为一名正在就读国学大学的学生,我深受国学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国学教育的独特魅力。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我度过了宝贵的四年时光,追求真善美,培养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开拓了眼界,也体验了国学的深厚底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感想、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传统知识的传承。

国学大学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人文素养。在这里,每一门课程都是珍贵的国学瑰宝,如《中庸》、《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教师们传授国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段:中西文化的对比与交融。

在国学大学,我们不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还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我们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这不仅扩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学习中西文化的对比,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贡献。

第三段:修身养性的教育。

国学大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们学习到如何做一个真诚、善良、有道德的人。在国学大学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救助等,使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了高尚的人格,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段:自由思考与创新精神。

虽然我们学习的是传统文化,但国学大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思想碰撞和辩论。同时,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段:国学的未来与传承。

国学大学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作为国学大学的毕业生,我们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弘扬传统文化,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国学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在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接触中西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未来,我们应该发扬国学的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国学中的中庸,是指一种中立、平衡的态度,既不偏激、不极端,又不麻木、不消极。这种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它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并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庸字的意思,是指平凡、普通,而中则是指公平、中立。因此,中庸之道就是寻求一个平衡点,不过分追求极端的东西,不被事物本身所带来的浮躁、偏激所左右,从而以稳健、平实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第二段:中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人感到极度的紧张与压力,难免会偶尔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或激动。如果能够从中庸的角度出发,寻找事情的平衡点,将会在生活中显得更加从容,摆脱一些过激的情绪、偏执的观点。在面对一些似乎重要、紧急的事情时,中庸之道帮助我们做到不冲动、不慌乱、不偏执,以更加理智、冷静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第三段:中庸在职场中的应用。

职场是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人际关系、压力来自于公司以及上司的心理压力等,中庸之道能够发挥出其优点。在工作中,可以不过分追求事业成功,也不太被金钱所吸引,既不过分拘泥于自己的能力和资历,也不妄自菲薄,稳扎稳打,追求事业的平衡发展。这样可以保持一种温和的状态,不嫌弃琐碎的工作,也不抗拒各种压力,这种态度让自己在职场上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四段:中庸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有一些相对比较常见的人际问题,例如好斗、毒舌、抱怨等等都需要一个中庸之道,要学会与人相处共处,在不与人发生争吵与矛盾的情况下,既不轻率地附和别人的意见,也不固执己见。既可以尊重别人的意见,也可以坚守自己的原则,平和、公正地处理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和谐氛围会更容易地借此实现。

第五段: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是不断追求平衡的一种哲学态度。在对待事情、对待生活、对待人际关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人能够保持情感平稳,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平衡点,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因此,我相信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我们都能够从中庸之道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庸》的起源和意义。《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讲述了如何坚守中道而达到和谐。中道与极端相对,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平衡点,旨在让人们不偏不倚,不过分放纵自己,也不过分压抑和约束自己。这一理念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承。

其次,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孔子说:“道之所以夫,虽在人曰不然。”这意味着中道不仅仅是一个准则,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包容鼓励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孔子所说的中道,是指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坚持温和平静的心态,不求绝对的对错。

第三,“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呢?由于技术和信息的爆炸式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快节奏,追求速成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庸之道”的价值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应该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调和不同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各种关系的平衡。

第四,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自我调节和控制。只是生活的极端或过于放纵都不是好选择。其次,我们要善于体察和计划自己的行动。明确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打好生活的基础。最后,我们应该保持平衡的情绪态度,勇于冷静思考,以辩证的方法看待各种问题,避免过于激动和冒进。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中庸之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而且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研究和吸取的重要经验。这个道理基于坚持中道,掌握适当度以及调和各种利益关系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遵循这个道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平衡,美好的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