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军事思想(7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07:43:01 |
  • ZTFB |
  • 9页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浸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如今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冬风刺骨,两翼展厅已颇是寒冷,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第一场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似乎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侮、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斧钺到后来的铜质戈戟,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再度腾飞!

如今的中国已经永远告别了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并且努力地遵循着这些政策来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期达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世界和平。陈列馆中的一切便是这最好的见证。

一张张颜色灰暗的旧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残垣为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反抗外国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所作出的一次次斗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又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旧中国在那里灭亡,新中国从那里走来!

让我们高举起新中国的伟大旗帜,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脚踏实地,面带着坚定的微笑向前、向前——那里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军事理论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节军事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1、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

3、军事学的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的现象,探索和把握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4.军事科学的性质:(1)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2)军事科学

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军事科学体系

5、军事科学体系分为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军事

理论是先导,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着指导作用;军事技术是基础,对军事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军事科学的地位和功能

6、军事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7.军事学的主要功能:(1)为国家的军事战略提出建议和咨询;(2)为国家规划武装

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3)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4)为国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节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和方法

8、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责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9.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方法:(1)拓展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研究

战例,借鉴历史;(3)善于“合成”,融会贯通。

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10、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11、军事思想的内容:(1)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2)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12、军事思想的特性:(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第二节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代表作:有《孙子兵法》;(2)《吴子》;(3)《司马法》;

(4)《黄石公三略》;(5)《六韬》;(6)《尉缭子》;(7)《李卫公问对》等。1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主要观点:(1)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

续”的著名论断;(2)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战争的目的,论证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关系;(3)阐述了民众战争的作用及使用原则;(4)认为指导战争必须考虑精神的和物质的要素,物质要素是“刀柄”,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精神要素

才是“刀刃”,打败敌人就是要剥夺对方的抵抗意志;(5)强调集中兵力是首要的战略原则,兵力优势是战争中普遍的制胜因素,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并最早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6)论证了战争是充满暴烈性、偶然性、盖然性以及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的领域等理论观点。

第三节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15、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1)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2)为进行军事预测提

供思想方法;(3)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16、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1)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2)依赖于军

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3)在激烈尖锐的对抗中发展;(4)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5)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三章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17、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

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争观与方法论

18、毛泽东战争观与方法论主要内容: 战争观: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经济的竞赛;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战争方法论:研究和指导战争要把握战争运动的客观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关照全局、掌握关节;要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等。

第三节人民军队思想

19、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主要内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强调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等。

第四节人民战争思想

20、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主要内容: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战争伟力

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坚持党对战争的全面领导是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广泛深入地动员群众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三结合一配合”是进行人民战争有效的组织、斗争形式等。

第五节战略战术思想

21、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主要内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歼灭战的作战方针;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法则;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第四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2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全面成熟阶段(1978-1985)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2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25、邓小平战争与和平理论:(1)判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丰富了分析国际形

势的科学方法;(2)指出战争的可避免性和危险性同时存在,揭示了战争运动规律;

(3)指出了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消亡的理论。26.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27.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1)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

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4)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5)适应新情况,把整个后勤管好。

第四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2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1)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背景

29、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对毛

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30、江泽民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是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二是

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三是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1、江泽民的军队建没思想:(1)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2)坚持依法治军从

严治军,全面加强军队建设;(3)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江泽民的国防建设思想:(1)注重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战略能力;(2)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4)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第三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

3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把我国的军事指导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3)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开拓前进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第六章军事高技术概述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33、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34.军事高技术的构成:(1)军用微电子技术;(2)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3)军用信息技术;(4)军用光电技术;(5)军用核技术;(6)军用航天技术;(7)军用海洋开发技术;(8)军用生物技术;(9)军用新材料技术;(10)军用定向能技术。

第二节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35、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性能;(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4)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作战能力;(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6)促进了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第三节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对策

36、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点长处和局限;(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侦察监视技术

第一节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37、现代侦察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第二节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

38、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无线电侦察技术;照相侦察技术(可见光照相侦察、红外线照相侦察、紫外线照相侦察、多光谱照相侦察、微波照相侦察、激光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技术(预警雷达、中近程对空侦察雷达、炮位侦察雷达、战场侦察雷达、海岸侦察雷达);传感器侦察技术及其他侦察技术。

第三节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39、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按空间地域及其运载工具的不同,可分为:(1)地面侦察:地面侦察是指陆地上进行的侦察,可分为便携式侦察、固定侦察和机动侦察,可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2)海上侦察:主要分为水面舰艇侦察、潜艇侦察、海军航空兵侦察和两栖侦察,可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3)航空侦察:航空侦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内,对敌方活动、阵地等情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4)航天侦察:可分为卫星侦察、宇宙飞船侦察、空间站侦察和航天飞机侦察。主要用于战略侦察,也可以进行战役、战术侦察。

40、地面常用的技术侦察设备包括:声测器材、电话窃听器、观察镜、地面传感器、瞄准镜、可见光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

第四节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

41、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1)伪装技术。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其原理就是减少目标与背景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的散射或辐射特性上的差别,以隐蔽真实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模拟或扩大目标与背景的这些差别以构成假目标欺骗敌方。主要技术有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烟雾伪装技术、示假目标伪装。(2)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降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

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主要有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国防;国际形势;军事技术

前言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

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军事技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1、“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3、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举行,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5、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7、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8、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9、党的二大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0、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1、七一五“分共”事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1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4、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1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

16、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会议上提出。

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20、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起至1936年10月止。

21、《八一宣言》的全称是: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2、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

23、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5、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26、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27、瓦窑堡会议的内容是: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28、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

29、百团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师、第一二〇师在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30、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安徽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

31、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2、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3、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是一二·一运动。

35、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6、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37、全面抗战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从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8、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

3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工业化。

40、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41、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2、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43、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44、“两个务必”是: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5、“三反”运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46、“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47、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焦裕禄。

48、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始于1963年。

49、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试验基地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0、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51、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却被江青、康生等人诬为“二月逆流”。

52、1977年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5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5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5、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56、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7、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58、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59、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0、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61、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2、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

63、十九大党章增写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5、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66、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67、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68、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69、全国文明城市3年评选一次。

70、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党内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71、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

72、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至5年。

73、在党员教育工作中,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精神、实践要求,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和情感融入。

74、倡导社会关爱风尚,弘扬志愿者精神是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75、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76、有人发现散发邪教宣传品,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制止,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77、《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受到问责的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向问责决定机关写出书面检讨,并在民主生活会或者其他党的会议上作出深刻检查。

78、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79、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80、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1、《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82、“三会一课”制度的内容是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

83、《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四条,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反映了廉洁的高线。

84、党章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5、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6、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87、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88、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89、《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机关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始终走在前、作表率。

90、《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91、留党察看期间,受处分党员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92、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滋养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严守道德伦理底线,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

93、2016年4月,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安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94、中央八项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一要改进调查研究;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七要严格文稿发表;八要厉行勤俭节约。

95、“三严三实”的具体内容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9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9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8、根据《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地方党委应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对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的领导。

99、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100、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1、须知没有平时很好的练兵,战时就不能很好的用兵,犹之手中没有积蓄的钱,就无钱可用。——刘伯承

2、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的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性的作用。——约米尼

3、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毛泽东

4、对于弱敌,要把它当强敌来打;对于强敌,要把它当更强的敌人来打。——徐向前

5、必须巩固海防。仅有巩固海防才能巩固国防,没有海防就没有国防。——粟裕

6、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毛泽东

7、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8、军事谋略与呆板,守旧和僵化是不相容的。——洛博夫

9、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10、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孙武

11、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武

12、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13、过渡阶段的长短,决定于战斗。——周恩来

1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

15、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的作用。——约米尼

16、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起

17、正确的战略意图,必须经过战役的胜利来实现。——粟裕

1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19、战术之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纪以来的军事经验的积累。——戴吉伯

20、斗志和斗法(战术)是用兵的把柄。——刘伯承

21、战势可是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

22、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23、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何良臣

24、每一种情景都有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的战略。——安德烈·博弗尔

25、失败的一方在他还没有彻底丧失抵抗工具之前,是不会认输的。所以,你的目标就是要毁灭那些抵抗工具。——福煦

26、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27、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武

28、沉着镇静和尊重部属,是每个首长必须具备的品德。——罗科索夫斯基

29、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孙武

30、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到达目的的最短途径。——利德尔·哈特

31、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

32、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刘基

33、事实证明,以徒步追击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不能取得大的战果。——彭德怀

34、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揭暄

35、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36、优秀的高级指挥官一经选定,必须要加以信赖,并给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蒙哥马利

37、应当记住西塞罗的一句话,“最大的灾难是内战”。——列宁

38、统帅应当每日自问,如果我的正面或左右出现敌人怎样办?如果他不知所措,那他就是不称职的。——拿破仑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0、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西乡隆盛

41、仅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毛泽东

42、牛角的战术是十分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刘伯承

43、一分钟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一小时能决定会战的胜负,一天能决定帝国的命运。——苏沃洛夫

44、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一样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也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利德尔·哈特

45、寻找敌人的.弱点,如其没有弱点,那就要创造敌人的弱点。——刘伯承

46、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必须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善了,技术有了新的提高,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伏龙芝

47、假如我知道前进的路上有雷区,我也会让部队直接开过去。——朱可夫

48、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49、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马慧裕

50、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蔡锷

5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

52、敌情不明,不与作战。——徐向前

53、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毛泽东

54、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朱德

55、人员武器军事思想——这是一支军队的三个基本要素。——朱可夫

56、孤军外线作战,任务不定,迟疑徘徊,实为兵家之大忌。——徐向前

5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

58、我认为将领是天赋加环境的产物。我所说的环境是指受训和行使领导权的机遇。——艾森豪威尔

59、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利德尔·哈特

60、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金日成

61、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

62、要想挫败敌人的进攻计划,仅有采取进取防御,也就是攻势防御。——崔可夫

63、原子武器出现以后,军队的战略战术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变化,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一点都不懂。——毛泽东

64、使敌人丧失平衡,自我乱了阵脚,这才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其结果不是敌人自行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我击溃。——利德尔·哈特

65、死神在勇敢者的马刀和刺刀前退却。——苏沃洛夫

66、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67、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6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69、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孙武

7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

71、失去莫斯科并非失去俄罗斯,为了祖国我下令撤退。——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在放下莫斯科后的一句名言

72、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毛泽东

73、对付敌人,不但斗力,更要斗智。——粟裕

74、仅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十分大时,才可进行决战。——恩格斯

75、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毛泽东

76、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班固

77、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

78、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79、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80、一个指挥员决心进行会战,就要迅速集结部队,不可有所忽略,有时,仅只一个营的兵力也会成为胜败的关键。——拿破仑?波拿巴

81、迅速而公平地颁发勋章,对鼓舞士气至关重要。——巴顿

82、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魏缭

83、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林彪

84、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85、我们打仗,就是要先捡软的打。你要先打硬的,打不下来,结果那些软的也变成硬的了。先打软的,软的消灭了,结果那些硬的也变成软的了。——刘伯承

86、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87、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司马迁

8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89、学习军事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刘伯承

90、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拿破仑

91、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刘伯承

92、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93、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94、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95、用兵以能聚散为上。——杨时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我于今年3月16至3月23日在天津196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这期间,我认真按照市委要求,端正态度,转换角色,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战士,严格要求,勤学苦练,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军事动作要领和军事知识,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艰苦奋斗精神,增强了纪律意识,树立了严谨作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讲党性,增强大局意识是干好工作的基础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有两处用到了“绝对领导”一词,即要保持党对军队、对政法机关的绝对领导。部队强调的是硬指标,“打得赢、不变质”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变质”就是要讲党性,联系到我们法院的实际,讲党性就是要求我们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就是始终要把法院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毫不动摇地用党的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指导法院工作。当前,要深入学习xx大精神,用xx大精神统一全体干警的思想认识,全面贯彻“三个至上”重要思想。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工作,无论负责什么工作,都必须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和统一,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是要有坚定的信仰。信仰不同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我们是人民的法官,要行使好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在社会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复杂的环境里,不萎靡、不变质、不动摇,就必须要提倡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信仰。

三是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效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思想倾向,主动把办案工作融入到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辨证地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法官职责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四是要有创新意识。要结合当前进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扣时代主题,从讲党性、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路,创新离不开发展的根基,只有恰当地处理两者关系,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讲学习,完善个人修为是干好工作的根本

人生的全部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生下来,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学文化、学政治、学科技、学法律,每一门知识无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军训的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在内务卫生、就餐作息、军姿军容等方面进行一丝不苟的学习,确保了每个动作的准确到位,在这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悟出了做人、做法官的更多道理。一是讲学习是人民法官主动拿起修身工具的标志。每个人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修身的过程。人民法官出于自身职业特点,必须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接触各个方面的人和事,消极的、积极的、进步的、落后的等等。如果忽视、放松学习,就容易使思想受到冲击,思想变得消极、精神变得萎靡,就会损害法官的整体形象,甚至丧失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向书本学习,开阔视野,增强才干;需要向实践学习,总结经验,完善提高;需要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讲学习是自我充电、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主要途径。每个人的综合素质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而每一个因素都不是生下来就有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勤劳学习、自觉学习而成的。审判工作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更要勤奋不断的学习,只有通过扎实刻苦的学习,才能大局在胸、目光卓远;才能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三是讲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的发展,使许多情况和问题比以往更复杂,这也给广大法官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要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掉队,惟有加强学习,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历史使命,才不会走弯路,走下坡路。

讲团结,增强协作意识是干好工作的有效手段

“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铁,力量是钢”。这充分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也充分证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军训期间,我对此感触颇深,在训练中,战友有了困难,主动去帮助;在学习中,战友有了困难,主动去交流,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影响到每一个人。其中有几点值得总结:一是要有谦虚的风度。每个人受阅历、处事经验、性格特点等因素影响,在处理多种关系上,难免会有不同认识,这就要求必须谦虚待人,要摆正位置,对同志、对同级更需要补台不拆台,共事同心。二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宽容是一个人修养的突出表现,大度谦和是一种为人为政的品格,既要取人之长,更要容人之短,善于、勇于和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克服狭隘意识,共勉共进。三是要培养无私的品德。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消除不良思想和习气,永远保持同志间的纯洁性。四是要自觉地树立团结合作精神。同志间工作的分工,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事业上的伙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善于理解和支持。五是要克己自律,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人们常说,自省是一面镜子,坚持自省就能多一点谦虚,少一点自负,多一点成功,少一点失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眼界要非常宽广,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是应有的度量和情操”。

讲纪律,增强约束观念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讲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切行动听指挥,令必行,禁必止,是革命军队在长期战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战无不胜的克敌法宝。没有铁的纪律,就不可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就不可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联系到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有好的制度。要结合当前形势的需求,研究和制定约束干警各种不良和违规行为的纪律,教育干警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住考验,不做非份之想,不求非份之财,防微杜渐,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自觉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规范工作圈,净化社交圈,养浩然正气,筑拒腐长城,做人民法官。二是要有好的运行机制。法官职业是一个高危职业,一念之差就足以使一名执法者变为阶下囚,对个别法官中存在的“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要从完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戒机制入手,着力进行解决,切实不断提高干警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公正执法意识。三是要有真抓实干的落实举措。对于一切违反制度和纪律的问题,都要敢于碰硬,敢于处理,如果不敢碰硬,不敢执行纪律,必然会使一些不正之风酿成气候,最后受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那些忠于职守、勤于工作的同志要大力宣传、表扬,优秀提拔使用。让守纪律、守规矩的人扬眉吐气,让那些不守纪律、破坏规矩的人抬不起头来。

推荐军事理论第一节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把“四史”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干部会议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问题。他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只注重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而忽视在学习中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现象,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还特别提出要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强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也强调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必须要联系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  [4]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非常重视学习历史,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 [5]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历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早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意识地在党主办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通过开设历史类课程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有“中国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世界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分别由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讲授。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开设有“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职工运动史”等课程,由共产党人林育南等讲授。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办了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后,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展历史、特别是革命史教育。从瑞金时期到延安时期,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中原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有“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等承担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的历史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史、革命史等历史类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和《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由原“社会发展史”发展而来)、“新民主主义论”(由原“中国革命运动史”发展而来)、“政治经济学”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 [7]这是新中国出台的第一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历史教育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核心课程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点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门数及课时数,在原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的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联共(布)党史”。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唯一一门在全国所有高校包括不同学制的专科学校都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 [8]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自1953年秋季起将各高校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规定:一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史”;三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四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至此,形成了较成熟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但1957年后,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个课程体系一度被叫停,而改在高校各年级学生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61年4月,中央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制定的《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规定高校开设的共同政治理论课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另一类是“形势和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开设四门,分别为“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面向普通高校理、工、农、医各专业及艺术、体育院校学生开设两门,分别为“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在这个课程方案中,“中共党史”取代了“中国革命史”,仍然是核心课程。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思政课的科目和内容,规定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形势与任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传统。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志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即谈道:“多年来我们讲授苏共党史、中共党史的经验证明,结合革命斗争历史学习马列主义的方法不是抽象静止地而是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列主义的良好方法。” [9]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高校思政课设置有一个调整和变化的过程。恢复高考后,教育部办公厅于1978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在各高校恢复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同时,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另增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方案中,历史类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的精神,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调整为“中国革命史”(取代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取代原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文科开设)四门。此后,又陆续增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等课程,形成了思政课的“85方案”。“85方案”中开设的“中国革命史”拓展了“中共党史”的教学内容,强化了历史教育的功能。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五门,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在“98方案”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类课程。虽然按照文件的要求,“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因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讲授,但其教学重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一方案显然弱化了历史教育的内容。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变,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际上是恢复了“98方案”取消的“中国革命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使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得到恢复和拓展。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课程体系虽然一再调整,课程名称也不断变化,但历史类课程在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统,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传统。

虽然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但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四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全面融入了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各门课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全国高校执行的是“05方案”,按该方案的规定,普通高校(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2019年秋季起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承担有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和历史教育的任务。比如,“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唯物史观的教育,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其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包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实际上是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其教学内容虽然不以历史教育为主,但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离开了这些历史背景,“概论”课的教学是难以开展的。“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看起来和“四史”教育似乎关联不大,但其实不然,不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就讲不好理想信念问题;不联系党史、新中国史,就讲不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联系改革开放史,就讲不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纲要”课则是一门专门的历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教学内容实际上涵盖了“四史”,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虽然主要讲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但也需要联系“四史”的背景才能讲得更深、更透、更生动。

毋庸置疑,“四史”是贯穿于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四史”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但也需要指出,由于目前实施的“05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并不是根据“四史”教育的要求来设计的,没有明确规划各门课程应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内容,因而,一些教学单位对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也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对“四史”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虽然都有“四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从各门课程自身教学目的和要求出发来考虑的,相关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机衔接与配合,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有时各门课程之间甚至会出现冲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意见,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任务,推动高校思政课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相互衔接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非常薄弱。实际上,自“85方案”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改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后,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就没有系统讲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而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原理”、“概论”、“纲要”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原理”课虽然有安排“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的教学内容,但过于简略,一些教学单位也没有将这一内容作为课程的教学重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的薄弱是高校“四史”教育的明显短板。应当明确由“原理”课主要承担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考虑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选修课程。三是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抽象,历史研究成果的支撑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论”重于“史”。改革开放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概论”课、特别是即将在高校全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知识背景,但从目前的“纲要”课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重大历史结论来呈现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没有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得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具体、生动的体现。应当把深化“纲要”课教学内容改革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充实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及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难以胜任承担“四史”教学的任务,这是一个在各高校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应当把学习“四史”、提高专业能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并应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充实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都有一个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中心任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0]

“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关键是“进学生头脑”。所谓“进学生头脑”,不是说熟读理论的条文或把某些结论和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就达到目的了,而是要真正领会理论的实质,把握理论的精髓。《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要求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同时,要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1]要学深悟透,掌握理论的精髓,就必须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来学习。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他认为,只有“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才能算是“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 [12]所以,毛泽东历来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一要联系中国的历史,二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也是强调既要联系历史,也要联系实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全面总结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一创新理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100年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近代以来180年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特别是十月革命以来1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仅需要联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还必须紧密联系“四史”来学习,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四史”,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要求“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13]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政课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切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