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排查心得体会及收获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体会(四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07:28:18 |
  • ZTFB |
  • 9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排查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

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②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碳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 点燃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 点燃 2co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有红色固体生成。注意:

①碳单质作还原剂一般需要大量的热,属于吸热反应,因此反应条件一般要写高温;

②操作时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配置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些,目的是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还原性化学公式: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

4.应用:冶金工业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3)化学实验注意与结论 a需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b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①气体发生装置:a.反应物的状态:固体与固体反应;固体与液体反应;液体与液体反应。b.反应条件: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

②气体收集装置:a.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b.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时,可用排水法。

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排查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九年级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6、正确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错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学习化学的方法

学好化学,就要课前预习,课时抓重点听,笔记挑着做,课后自己回想,想不起的时候再向自己看书

如果有时间,建议自己总结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如果总结不出来,可以考虑用vcm仿真实验,在总结方面效果很好,可以通过实验帮你串起所有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

化学基本知识点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排查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c.用铅笔写字d.将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2.在防毒面具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的物质是( )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焦炭

3.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a.装置漏气 b.加入的是稀盐酸

c.加入的稀硫酸 d.生成的气体被酸溶液溶解了

4.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b.将燃烧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向瓶内倒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d.放入一只小动物,观察小动物能否存活

6.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一般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

a.锥形瓶 b.导管 c.水槽 d.长颈漏斗

7.试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常需使用的药品有( )

a.盐酸 b.石灰水 c.石灰石和盐酸 d.石灰水和盐酸

8.将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除去,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加热的氧化铜 b.点燃该混合气体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9.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甲烷 d.臭氧

10.下列各方案中,不能用于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 )

a.用鼻子闻 b.测定它们在水里的溶解能力

c.分别用燃烧的木条试验 d.分别用石灰水试验

11.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

12.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能与正在燃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13.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d.二氧化碳能与正在燃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4.1月格鲁吉亚前总理在寓所中毒身亡,各种迹象表明他死于煤气中毒,生活中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引起的,其原因是( )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c.一氧化碳将血液中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很强,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能力

15.实验测得某样品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该样品( )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 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排查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尤其对初三而言。复习课也是自己平时较少去研究的课型,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好好静下心来去打磨一下。我对复习课有一个想法: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而是要用高质量的新问题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温故重在知新。复习课一定要把旧知识重新打造、包装,以全新的面貌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次确定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还主要考虑到第六单元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书中知识点多、杂,特别是书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方程式的书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分化点。利用复习课再进一步锤炼一下学生的化学方程式。

我确定的复习目标是:

(1)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3)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课后进行了评课活动,结合评课与自己课后反思感觉这节课主要有如下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精准,没有进一步完善含碳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也就没有完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课后细想,在教学环节三“听故事(“父女夺宝”),巩固旧知”,用时过多。自己在讲述故事时不够精炼,让学生分析问题时,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多。其实完全可以压缩时间,因为一些学生在听完故事后,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啦。时间少点完全可以搞定的。

(2)在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有co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只写出了一个,此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总结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完善碳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惜,我没有这样去做。

(3)在处理练习:如何区分co2与co,这一问题时,很不到位。也许快临近下课,时间显得匆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