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英语实训收获和心得体会(十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04:27:25 |
  • ZTFB |
  • 14页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 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 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 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 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然后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设计思路:我先让学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新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并组织交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流中拓宽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设计思路: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集合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白老师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做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合集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这里我认为林老师做得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先是让学生说想怎样画,接着老师指导正确画法,边说边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同时让学生在画的角上标出个部分名称,这个“标名称”的环节做得好,“标”也能发现角画得对不对,一箭双雕,效果极好。

例如:林老师的板书设计规范,科学;老师的激励和对学生的表扬、肯定;林老师的课堂小结做得实效,不是一句话代替;我认为林老师这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练习的设计富有坡度、广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对认识角获得直接的经验;还有就是“割角”“数角”的挖掘,虽然是挖得深了点(这个得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但是不难看出老师对这节课的备课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白老师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做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1、明确角的大小同边的长短、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的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掌握角的正确度量

实物投影仪、量角器等,人手一个量角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角。(生画角)

师:好,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

师:觉得自己画的角比较大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发现有些学生比较犹豫)同学们都知道,量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用尺子;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称;那么量角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有学生会说量角器,教师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1、 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

师:在量角器上面,你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2个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50°,不同点是它们开口的方向不同。

生2:它们边对应的内外刻度不同。

师:其实啊,我们主要看的是0刻度线,0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读内圈刻度,0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读外圈刻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个角的度数。

3、 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试着量一量题纸上题二的角1吧。(生尝试量角,师巡视)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量出了角1的度数,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量角的吧!

生:……(生边说量角方法,师利用投影仪展示量法,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量角)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了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解释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学生量题纸上的角2,深化学生对儿歌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大屏幕上的两个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但是他们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啊?

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1、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看下书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来看看这面少先队队旗。谁来估计一下,角1大概有几度?角2呢?角3呢?

(学生量角,交流)

师:我们再来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别是几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延伸: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9__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农民燕道诚在淘沟时发现了一坑玉石器。随后,闻讯而来的一批考古队员进行为期十天的短暂挖掘,出土了许多宝贵文物的文物,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自从第一次考古结束,这项考古项目一直没有进行第二次探究。

转眼间到达19__年,这时的三星堆才开始了长期的正式的挖掘。因其面积宏大,约有一千两百公顷,是古蜀国的存在地,地理位置像在月亮湾旁的三颗星星,科学家就把此地称为“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了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上千件珍稀文物重现天日,立刻在考古学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些文物创下了许多世界之最,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金杖,上面刻有精细的人物、动物的纹样。世界上最大且又完整的青铜大力人像,高达2。62米,有180千克重等。20__年3月20日,考古学家又宣布,在当地新发现了六个祭祀坑,每坑中分别有三层,并且有三个祭祀坑的第一层中都铺满了象牙,其中有一颗巨型象牙重达一百多斤!第二层和第三层埋放了一些青铜器和玉器,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据科学家推测,三星堆文明出现在距今五千至两千五百年之前,足足把四川地区的文明进化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三星堆的发现填补了在这之前我们还从未发现夏朝存在遗迹的空白,这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让人惊叹!金杖的出土表明当时这里的祖先可以从自然界提取出金属物,从巨大的青铜大力人看出他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如此大的青铜器历经千年还能结构完整,这不但表明青铜器中的成分能抵抗众多自然灾害,还说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当时已经变得非常成熟。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当时都是先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的,这让我感到很是好奇,这些金子是怎么被他们发现的,他们是怎样知道金子的价值的?

希望这些问题会在后续考古的过程中揭开神秘的面纱,我们也期待着会有更加重大的发现!

游三星堆叙事作文2

北纬30度,一条神秘的纬线。在它的两侧,屡屡诞生奇迹,饱含着自然和文明的资讯。这里有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远古文明,最早绽放出人类文明的光彩:三星堆。

今年春节,我们一行人来到成都度假。我们去了杜甫草堂、三星堆、都江堰三个景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星堆”。

三星堆距成都约40公里,位于广汉城郊。三星堆遗址最初发现于1929年,由三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三个坑。坑里有大量的青铜、玉器等。由于战乱等原因,挖掘工作时断时续。近年来,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一次次努力,代表古蜀文明非凡高度的三星堆古城渐渐被揭示出来。

三星堆博物馆修建在三星堆古城外,现对外开放的共有两个展馆。最著名的展品有:玉璋、金杖、金面具、青铜大立人像和青铜神树。

一号展馆内有大量的陶制酒器和食器,透露出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馆内还有玉做的刀、剑等,做工精良质地上乘。专家认为,玉非常易碎,肯定不是用来当武器,可能是用来当做摆设。其切割、雕刻、镂空技术之精细,让世人叹为观止。

二号馆内的金杖和金面具举世罕见。由于年代久远,金杖里的木头已经变形、金面具也出现了无数裂痕,但其雕刻的图案依然清晰、精美。但最让人震惊的还是青铜神树和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总高度达396厘米。它形体巨大,结构复杂,树叉众多,因而采用了分段铸造的方法,最后再焊接、组装。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棵商周时期的神树。青铜大立人像连台座高达2.62米,是中国考古前所未有的珍品。这尊人像身披法带,头戴莲花高冠,双手以有力的姿势握成圆环状---可惜他手中被握的东西已被遗失。这些神秘莫测的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共同再现了一个王权和神权高度发达和统一的古蜀国形象。

令人疑惑的是人们在面对古蜀文化中的这些青铜头像和面具时,很容易想起古老的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更为奇特的是,这些青铜头像和面具,其造型特征已经明显脱离东亚人种的面部特征,更多地趋向于欧洲或西亚人种,凸现着一股异国情调。难道我们的祖先当时就与国外有往来吗?但考古学家门并未发现有另一条丝绸之路?

这些未解之谜还需要继续探索,也许解开这些秘密的就是我们。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争取将古蜀文明再推进几千年。

游三星堆叙事作文3

今天,万里无云,我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去三星堆的路上。

刚到三星堆的门前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高大的三角体标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三星堆悠久而又文明的文化。

踏进里面,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参天大树,清清的湖水,还有几只在枝头相会的小鸟。

我怀着好奇心去了第一个博物馆——综合馆。刚进去,就黑乎乎的,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首先,第一幅壮丽的叫“长江文明之源”,里面的高山连绵起伏,把我们引入了下一个珍贵的历史——两千年前的国宝之一“玉璋”,传说是神秘的巫师用来祭祀的,这是出土文物中最大的玉璋!我们一定会感叹:“古人真是聪明绝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两千年前,那是是没有做玉的材料的,而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真让人想不通。继续往里走,你会发现三颗极为罕见的老虎牙,因和玉埋在土里太久了,所以被染成了淡绿色的,这几颗牙一定是一只大老虎的牙齿,非常大。再往里走,有一根光芒万丈的金杖,这也是一件国宝,它呈金黄色,有些弯弯曲曲。古人做的项链更让人叹为观止,在那时,不可能有钻孔的材料,而他们却钻了孔,真不可思议!最后则是第三大国宝——玉树,这也是用价值连城的玉做成的,一共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三只鸟,一共九只鸟。鸟是古代的吉祥物象征着太阳大家一定会猜想:后羿射日里不时有十个太阳吗,怎么才九只鸟呢?

再往前走,就是第二个博物馆——青铜馆。刚进去,就会看见第四大国宝——青铜人面具,奇怪的是这个“人”的眼睛事项外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也搞不懂,接着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青铜人面具,有的是在唱歌;有的在跳舞;还有的在磕头。其中一个被照得格外耀眼,也就是最后一个国宝——大力神像。他的双手捏成两个圆,像抱着什么东西似的,身上也雕刻着精致的花纹。转身一望,这个玩意儿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个青铜人只有到大腿的身子,底下就连接上鸟的腿了,应该那时的人习惯用鸟来做东西。另一个东西一定会让你联想到方向盘,这是一个圆形,里面则是一个五角星的东西,大概是一个标志吧!

游玩了三星堆,让我更深的了解了古时的历史与文明,古人也有让人猜不透的聪明做法,也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奇迹!

游三星堆叙事作文4

三星堆,是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遗址,历史悠久。今天,我便来到了这儿,一睹青铜器的风采。

在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展馆内,大多数是祭祀用品和生活用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要属鸟头勺了。勺子只剩勺柄,在勺柄顶端是一个大大的鸟头,不同的勺子鸟头也不一样。这样的勺子握在手上,既美观又不易滑落,这设计真棒!咱们祖先果然充满了智慧!

拐了几个弯,我终于见到了富有神秘色彩的金杖。它有一两米长,表面凸凹不平,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而展厅本就光线暗淡,因此金杖更显夺目。我凑进一瞧,发现在金杖两头,细细的线条勾勒出的鱼栩栩如生,太美了。站在它的面前,我竟感受到来自君王的威严,仿佛一代王者就站在我面前,手持金杖,昂首挺胸,衣角在呼啸的风中摇曳,他却纹丝不动,好威风!也难怪,这金杖就是权力的象征呀!

而最令我震惊的则要属通天神树了。当我来到这间展厅时,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这是对美的敬畏,好像深怕惊动那沉睡的美丽。一号青铜树高3.84米,与展厅高度相同,很有顶天立地的味道。树有九枝,枝上神鸟站立,枝下硕果累累,仿佛大自然的缩影,堪称完美。凝视这庞然大物,我竟生出想要顶礼膜拜的感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何等渺小!久久地站着,我仿佛听到在那青铜器时代,一阵微风吹过,这颗青铜器树上的装饰品便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奏响了青铜器之歌,更将这个时代的铸造技术推向了巅峰!树下,人们围着神树欢歌笑语,跳起那独特的舞蹈,像是在通过神树向上苍祈求祥和幸福——愣愣地站在那儿,我的心久久难以平复。它那精细的线条,精湛的技术,那来自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注定它将成为古蜀文化中的瑰宝,不朽的杰作!

从展馆出来,我仍沉浸在震惊之中。我们的祖先,用心血、智慧、技术和毅力,铸造了这一件件精美到无以复加的.工艺品,这些都是古蜀文化中的精华呀!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今年暑假的一天,爸爸开车,带着我和妈妈去接在成都实习的哥哥。到成都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去了位于广汉的三星堆参观。

三星堆文明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的历史了,它是公元前16至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三星堆遗址是上世纪20年代当地农民的一次偶然的发现,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前后长达20年。三星堆遗址真的很大,足足有12平方千米。

我们首先来到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进入 综合馆,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奇珍异宝:炊具、器皿、玉戈、礼器、金杖等等。其中金杖是镇馆之宝之一,它是由一根木棍贴上纯金纸制成的,但是现在,由于经过了几千年,木头已经腐烂消失了,只剩下一根卷起来的金纸,金纸上还有一些做工极为精妙的图案。还有各种各样的稀奇又珍贵的玩意儿。接下来是青铜馆,来到这里,神秘的气氛增添了许多,这里的各种面具的五官都很夸张。有些人认为是外星人,但这是个迷。青铜器树最令我为之惊叹,它有三米多高,还不算顶部缺失的一部分,每个枝头上都立着一只小鸟,树干上盘着一条龙。古人认为树能通天,通过树,人们能与天神交流。还有一些巨大的面具,如青铜纵目面具极为夸张,面具的眼睛向外突出,耳朵扩张得很大,这些巨型面具显然不是人戴的。青铜大立人也是镇馆之宝,它高260厘米,两只巨手向前伸,拿的好像是一个弯弯的器物,但现在手上的器物已经不见了,青铜大立人应该是个巫师或者是一个很有权威的人物形象。这些均堪称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离开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我们又驱车来到三星堆遗址公园参观,那里有著名的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50余米,两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虽然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在不停的前进,但是三星堆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三星堆文明的传说太多,便让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继而产生了很多让人不解的疑问。如:三星堆文化起源于何方?青铜面像原型是谁?三星堆古蜀国何时产生、又何时灭亡?这些谜团都有待一代一代中国人去解开。

参观完三星堆,看到这些精美又壮观的祭祀品和绚烂的中华文化,我不禁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为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感到无比自豪!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2

盼望已久的游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终于在这个假期实现了,正月初九爷爷、奶奶、姐姐和我在爸爸的陪同下,一行人自驾前往三星的博物馆。

那天早晨天色雾蒙蒙的,在前往的途中我们一直担心会不会下雨,这样会影响游览的心情。总算是“老天爷”有眼,雨终于没有掉下来。

到了三星堆博物馆,买好了门票,爸爸就给我们爷孙四人租好了电子语音讲解器,然后我们就继续前行。首先经过如地铁验票一样的通道口,走过了一小段,我便看到了一个大大的青铜纵目人面具雕塑映入眼帘。听爸爸说,它是远古第一位蜀王“蚕丛”作为原型铸造出来,让世人纪念或崇拜的。我和爷爷、奶奶、姐姐一起在青铜纵目人面具前拍照留影。照完像后我们一行人又前往青铜馆参观,进馆后一下就被先人们铸造的作品给震撼住了。有:“青铜纵目人面具”、“金杖”、“玉边璋”、“高柄豆”、“陶盉”,都太迷人了!精美绝伦,气势雄浑,神秘怪诞,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艺术与科技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

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清晰地勾勒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之路,给人以身临其境古国神游之感……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3

今天是星期天,我可高兴了,因为前几天妈妈答应过我今天要带我到三星堆博物馆去玩,我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这天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妈妈早早的就出发了,我和妈妈坐在汽车上,我透过车窗,远远的我就望见,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正中央有一个尖尖的建筑物,在那个建筑物的顶端有一个大大的纵目神雕像。三星堆博物馆到了,我和妈妈下了车,拿着门票走进了三星堆外围景点,走着走着,我和妈妈忽然听到一阵欢声笑语,怎麽回事呢?原来,在前面有一座假山,这座假山上有许多人在上面玩耍,有的在爬山、有的在跳石礅子、还有的在照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过了假山就是一号展览馆,一号展览馆的外形像一个小山包,上面长满青草,绿油油的,可好看了。走进一号展览馆,眼前呈现出来的便是另一个世界,这里全部都是古代人用过的东西。有石斧、石戈、金面罩、象牙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神树,这棵树高达3.96米,在每一个枝头上都站着一个鸟人像,就像是一群天外来客,而在树顶上的鸟人像,双眼炯炯有神,定定地望着前方,像是他们的首领一样。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铜器哦,简直是太神奇了!一号展览馆看完了,我们向二号展览馆走去,二号展览馆里的文物可真多呀,有铜大立人像、铜大鸟头、玉剑、玉璋等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其中,铜大立人像最奇怪,它长着尖尖的耳朵,大大的眼睛,两只手做着一个动作,左手环抱在胸前,右手环抱在腹部,好像正握着一件我们常人看不见的神秘的东西。它穿着一件很奇怪的衣服,它的脚赤裸着,站在一个方台上,好像是一个外星人拿着武器要侵略地球呢。两个展览馆都看完了,天色也不早了,我和妈妈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美丽的三星堆。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4

暑假里我回到了成都——我爷爷家。 到成都的第二天,爷带我去参观了成都的名胜古迹——三星堆博物馆。

那天天气很闷热,汽车行驶在成绵高速公路上,两旁的景物不断地向后逝去,不一会,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下了车,首先映人眼帘的三座大型的博物馆像三座土堆,怪不得人们称它为三星堆博物馆呢。

一进门,一个大大的“蜀”字呈现在我的眼前,往前走,一座高大的青铜大力人像吸引了我。它身高26米,目光炯炯有神。它头戴莲花高冠,冠上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身着三件黄袍,据说这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黄袍呢。

接着,我们参观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一神杖。 这根神杖浑身是金灿灿的黄金,上面雕刻的一只小鸟嘴中含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真是活灵活现啊!听爷爷说,古代巴蜀曾经有许多部落,其中最大的两个部落一鱼部落和鸟部落,随着时间的流逝,鸟部落出兵灭了鱼部落。因此,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鸟部落的首领便命令人做出这根金杖,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根金杖还是商朝以前含金量最多的金杖呢。

然后,我们参观了“西洋贝”、“钱币房” 、“祭祀坑模拟遗址” 等等最后,我们来到了编钟房,欣赏动听的编钟奏乐,听着听着,我不由得沉思:古巴蜀人民是多么的聪明啊,他们用华自己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精美的文物。而现在,我们人人都应该努力,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5

三星堆,是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遗址,历史悠久。今天,我便来到了这儿,一睹青铜器的风采。

在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展馆内,大多数是祭祀用品和生活用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要属鸟头勺了。勺子只剩勺柄,在勺柄顶端是一个大大的鸟头,不同的勺子鸟头也不一样。这样的勺子握在手上,既美观又不易滑落,这设计真棒!咱们祖先果然充满了智慧!

拐了几个弯,我终于见到了富有神秘色彩的金杖。它有一两米长,表面凸凹不平,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而展厅本就光线暗淡,因此金杖更显夺目。我凑进一瞧,发现在金杖两头,细细的线条勾勒出的鱼栩栩如生,太美了。站在它的面前,我竟感受到来自君王的威严,仿佛一代王者就站在我面前,手持金杖,昂首挺胸,衣角在呼啸的风中摇曳,他却纹丝不动,好威风!也难怪,这金杖就是权力的象征呀!

而最令我震惊的则要属通天神树了。当我来到这间展厅时,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这是对美的敬畏,好像深怕惊动那沉睡的美丽。一号青铜树高3、84米,与展厅高度相同,很有顶天立地的味道。树有九枝,枝上神鸟站立,枝下硕果累累,仿佛大自然的缩影,堪称完美。凝视这庞然大物,我竟生出想要顶礼膜拜的感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何等渺小!久久地站着,我仿佛听到在那青铜器时代,一阵微风吹过,这颗青铜器树上的装饰品便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奏响了青铜器之歌,更将这个时代的铸造技术推向了巅峰!树下,人们围着神树欢歌笑语,跳起那独特的舞蹈,像是在通过神树向上苍祈求祥和幸福——愣愣地站在那儿,我的心久久难以平复。它那精细的线条,精湛的技术,那来自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注定它将成为古蜀文化中的瑰宝,不朽的杰作!

从展馆出来,我仍沉浸在震惊之中。我们的祖先,用心血、智慧、技术和毅力,铸造了这一件件精美到无以复加的工艺品,这些都是古蜀文化中的精华呀!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6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没错,它就是我国西南地区考古中最耀眼的那一颗启明星——三星堆。

潺潺的溪水声,鸟儿们婉转的歌声,小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这番景象仿佛把我带回到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蜀国。

在三星堆众多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棵高大雄伟的青铜神树它们一颗是太阳初升之处的东方神树———扶桑,而另一棵则是太阳落下之处的西方神树———若木。

近距离观看你会发现扶桑树的树干上附着一条头朝下、尾朝上的马面形龙,整条巨龙高昂着头,倒垂着身体从树上盘旋而下,好像从天而降一般,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气势十足的感觉,这一条马面形龙其实表现的是东方的苍龙星座。

驻足而观你会发现两棵神树上都有一群小鸟,它们可不是普通的鸟,它们都是火神毕方的孩子,是王母娘娘的使者,它是太阳的象征,也是古蜀国人民崇拜的对象。大家猜到它们是谁了吗?不错,它们就是三足鸟,传说三足鸟有十个兄弟,分别为“甲、乙、丙、丁等”,在后羿射日后就剩甲了。三足鸟的母亲独脚神鸟—毕方是昆仑山的四灵兽之一,在涿鹿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三足鸟的家族也不一般哟!

在三星堆文物中还有一件国之重器———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的青铜大立人像。它的高度竟然达到了2.62米,如此高大的青铜雕像在世界文明考古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大立人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还有精美绝伦的纹饰,主要是龙纹,还有鸟纹、虫纹等。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这个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很有可能是古蜀国的哪位君王哟!

雨停了,鸟儿回家了,可是三星堆的旅行还没结束,还有许多未知的谜团等待着我们来_解。

暑假参观三星堆作文7

今天,万里无云,我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去三星堆的路上。

刚到三星堆的门前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高大的三角体标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三星堆悠久而又文明的文化。

踏进里面,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参天大树,清清的湖水,还有几只在枝头相会的小鸟。

我怀着好奇心去了第一个博物馆——综合馆。刚进去,就黑乎乎的,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首先,第一幅壮丽的叫“长江文明之源”,里面的高山连绵起伏,把我们引入了下一个珍贵的历史——两千年前的国宝之一“玉璋”,传说是神秘的巫师用来祭祀的,这是出土文物中最大的玉璋!我们一定会感叹:“古人真是聪明绝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两千年前,那是是没有做玉的材料的,而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真让人想不通。继续往里走,你会发现三颗极为罕见的老虎牙,因和玉埋在土里太久了,所以被染成了淡绿色的,这几颗牙一定是一只大老虎的牙齿,非常大。再往里走,有一根光芒万丈的金杖,这也是一件国宝,它呈金黄色,有些弯弯曲曲。古人做的项链更让人叹为观止,在那时,不可能有钻孔的材料,而他们却钻了孔,真不可思议!最后则是第三大国宝——玉树,这也是用价值连城的玉做成的,一共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三只鸟,一共九只鸟。鸟是古代的吉祥物象征着太阳大家一定会猜想:后羿射日里不时有十个太阳吗,怎么才九只鸟呢?

再往前走,就是第二个博物馆——青铜馆。刚进去,就会看见第四大国宝——青铜人面具,奇怪的是这个“人”的眼睛事项外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也搞不懂,接着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青铜人面具,有的是在唱歌;有的在跳舞;还有的在磕头。其中一个被照得格外耀眼,也就是最后一个国宝——大力神像。他的双手捏成两个圆,像抱着什么东西似的,身上也雕刻着精致的花纹。转身一望,这个玩意儿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个青铜人只有到大腿的身子,底下就连接上鸟的腿了,应该那时的人习惯用鸟来做东西。另一个东西一定会让你联想到方向盘,这是一个圆形,里面则是一个五角星的东西,大概是一个标志吧!

游玩了三星堆,让我更深的了解了古时的历史与文明,古人也有让人猜不透的聪明做法,也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奇迹!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共31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13名。本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最关键的一学期。经过两年多的幼儿园生活,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优势:

大多数幼儿有着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能遵守活动规则,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美的感受,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不足:

部分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有待加强的现状,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通过上学期的多途径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不能自信、大胆地表达。个别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分散,没有耐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或时间较短。

分析以上不足后,我们特别制定以下要求:

1、巩固幼儿在园各方面的习惯。

2、鼓励个别幼儿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吸引所有的幼儿的参与。

4、因材施教,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小学生。

针对巩固我班幼儿在园各方面的习惯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进一步培养我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主动为班集体、他人做好事。

具体措施

1、多提醒幼儿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卫生。

2、每天请值日生检查一日生活中幼儿自己做的事情,如:叠被子、挂衣服等。

3、为班级或他人做好事后,可以在自己的纪录表上打一个五角星。

促进我班内向幼儿大胆表达有以下措施:

1、抓住一日活动的有利时机,多与个别幼儿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2、多进行混班活动,使其找到地朋友,帮助部分幼儿更自信、更自如得与别人沟通。

激发个别注意力分散幼儿的兴趣,使之投入到活动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本学期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所有的幼儿都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3、及时抓住不同幼儿的兴趣点,地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4、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适当地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活动之中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另外,参观小学,开展角色游戏模拟小学、调整座位,适当延长活动时间等等,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安全工作

目标:

安全工作放第一,保证每位幼儿的身心健康。(用过)

措施:

1、在一日活动中时刻提醒幼儿,教育幼儿遇到危险时要尽快告诉成人。

2、根据每月、每周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

3、每周深入开展安全活动,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家长工作

目标:

努力做好家长工作,进一步提高家长满意度。

措施:

1、召开家长会,定期与家委会成员沟通,请他们为我班工作出谋划策。

2、定期更换家园共育栏目的内容,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开展的每一项工作。

3、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主题资料,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4、继续在家校互动中与家长进行沟通,将新学的知识贴在上,以便家长给孩子复习。

四、学期目标

生活:

1、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等生活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尊重他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运动: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大胆尝试充满民俗特点的活动,获得身体活动的经验,动作协调、灵活。

2、具有安全意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习:

1、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社区内及城市其他典型的设施、景观,参与民间节日活动,萌发爱家长、爱祖国的情感。

3、了解显示生活中数的实际意义,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获得一些时间、空间概念,会进行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

4、与家长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围绕儿童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建立联系并适时反馈。

游戏:

1、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自由感、安全感、成功感的体验中,获得愉悦、乐观和自信。

2、能从多方面感知周围生活中的美,能大胆用唱歌、舞蹈、绘画、制作、构造、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

多元阅读目标:

1、关心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简单标志和文字,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2、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能觉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3、提供机会帮助儿童发展人际智能,提高儿童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月安排

二、三月份:早操律动评比、区角活动评比、实践活动

措施:

1、早操评比前保证每天一至两小时的排练,中间半小时休息一次,不让幼儿过分劳累。

2、开学初与同年级组老师一起商量、制作区角材料,在平时带班时观察孩子们玩的情况,与孩子们共同创设区角。

3、教师准备实践活动,为活动内容丰富、梳理幼儿已有经验。

四月份:为“民间游戏展示”作准备、培养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措施: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五星红旗,我爱你”。

每周一,我们都要站在这里参加升旗仪式,每周一天门广场上也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次大型活动我们都要升国旗,每次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上获得好成绩也都会升起五星红旗,那国旗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国旗,她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国家及其民族最高精神的象征。我们的国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又称“五星红旗”。国旗的红色代表革命,似红霞满天。她的旗面由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组成。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四颗小五角星都有一个尖正对410着大星的中心点,这象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五颗金黄的星星位于旗面的左上方,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那一刻开始,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在祖国大地上,从那一刻开始中华民族解放了,中华民族独立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寄托,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为了红旗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有多少烈士泼洒着鲜血,有多少中华学子前赴后继,用自己炽热的真情抒发对祖国无尽的爱。每当注视着国旗,你难道不想亲手把她升起?每当注视着国旗,你不想为她争光争气吗?

同学们,红领巾就是国旗的一角,让我们从当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开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尊敬和保护我们的国旗,用勤奋和努力为我们的国旗增添光彩,让我们大声唱出“五星红旗,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谢谢大家!

推荐五角星的加工实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五星红旗,我爱你”。

每周一,我们都要站在这里参加升旗仪式,每周一天门广场上也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次大型活动我们都要升国旗,每次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上获得好成绩也都会升起五星红旗,那国旗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国旗,她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国家及其民族最高精神的象征。我们的国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又称“五星红旗”。 国旗的红色代表革命,似红霞满天。她的旗面由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组成。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四颗小五角星都有一个尖正对410着大星的中心点,这象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五颗金黄的星星位于旗面的左上方,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那一刻开始,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在祖国大地上,从那一刻开始中华民族解放了,中华民族独立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寄托,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为了红旗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有多少烈士泼洒着鲜血,有多少中华学子前赴后继,用自己炽热的真情抒发对祖国无尽的爱。每当注视着国旗,你难道不想亲手把她升起?每当注视着国旗,你不想为她争光争气吗?

同学们,红领巾就是国旗的一角,让我们从当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开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尊敬和保护我们的国旗,用勤奋和努力为我们的国旗增添光彩,让我们大声唱出“五星红旗,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