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 军事思想感悟与心得(9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23:27:52 |
  • ZTFB |
  • 7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一、活动组织

xxxx

主任:x教官

二、参与成员及条件

适合对象:年满7-16周岁,身体健康,无先天性疾病或遗传病史的少年均可报名;。

三、报名原则及方法

报名原则:坚持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参加的原则。

报名办法:

1、凡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在家长指导下选择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夏令营。

2、学生填写报名表格,家长签字。

四、活动内容及时间:

根据夏令营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拟开展以下活动:

7天小将军军事化生活体验营:2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10天小将军军官成长营:3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15天小将军亮剑特训营:5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21天小将军军官习惯养成营:7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30天小将军未来领袖塑造营:11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45天中国小将军将帅营:15980元/人 20xx年xx月xx日 开营

五、活动总结

1、每次活动,每位队员记录自己的活动收获,都有记录;活动结束时,评选“优秀小营员”,并总结此次活动情况;

2、x月中旬对夏令营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以便今后借鉴。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今天下午开始上军事理论课。说实在的,我一直是个军事迷。我热爱那一身神圣的绿军装。每当看到军人英姿颯爽的从身边走过时,我总用一种崇敬的眼光望去,而且总要回头看好几次,直到那身影的消逝。我喜欢军营的生活,虽然没有亲身经歷过,但军训生活却成了我难忘的回忆。

我知道军中的生活要比军训苦,而且要哭得多。但我不怕,再多的困难我都会迎面而上,因為这是我的风格。所以我非常期待这堂课的到来,期待著这堂课所带来的收穫:精神上的薰陶,把爱国主义精神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也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军事理论。因為纸有一颗炽热的心是远远不够的,纸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头脑中对军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把这种赤子之心所隐藏的光芒全部释放出来。

因為以前也曾想学习军事知识,却不知从何开始,而且也没有连贯性,系统化。这样子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一直期待著这堂课能给我最基础,最基本的军事理论。然后有个整体概念,整体把握,把所学知识组成一张有序之网。现在想想如果这堂课是一名中年军官授课,上课时理著平头,穿著军装,那上起课来一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吸引力。对於女生来说就像看到了帅哥一样,两眼直盯著他看;对於男生来讲也许能动员他们毕业后从戎。当然,想归想,现实却不是如此。教师也是一名中年教师,穿着蓝色t血,身高约为1.73m,发型是传统的长发。看到他的第一眼,有点大失所望。因为整体来看,觉得他有点拽!

不过我还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听他的课。讲着,讲着,突然发现他变可爱了!!因为发现他跟我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说话急切,语速偏快,带有君子坦荡荡的感觉。给人以一种直爽的感觉。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第二:对军人的热爱。他讲了一次去军队参观的经历。他说那次参观是由于朋友托关系的缘故,才有机会参观。在告知不许拍照的情况下,他还是偷偷地拍了几张。他说这也许是他今生唯一一次能够参观军营的机会,所以他总要作点什么作为留念。他讲这次经历时,总是很自豪,很激动,也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着。

第三:课间休息时,他放了首歌。一听,属于那种爱情悲伤歌曲,跟我的品位完全相同。只不过他放的是比较舒缓的歌曲,而我喜欢的类型确是激昂型的。

初步了解他之后,更坚定了认真听他讲课的决心。听了他的课后,强烈地激活了我那颗隐藏于内心想当兵,爱兵的心。内心的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静。然而却多了些惆怅之情。因为某些原因,这辈子是不可能当兵了。虽然有过毕业后当兵的想法,但是现实中某些残酷的现实,让我无奈地抛下了这个想法。

不管怎么样,我依旧热爱军人,支持军人,永远以他们为榜样。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永远为身边的人服务!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1、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毛泽东(中)

2、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揭暄(明)

3、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利德尔·哈特

4、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蔡锷

5、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毛泽东(中)

6、人民战争必须向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克劳塞维茨(德)

7、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中)

8、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中)

9、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武(春秋)

10、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中)

11、每一种情景都有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的战略。——安德烈·博弗尔(美)

12、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马慧裕(清)

13、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到达目的的最短途径。——利德尔·哈特(英)

14、仅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毛泽东(中)

15、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毛泽东(中)

16、战势可是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春秋)

17、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刘基(明)

18、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宋)

19、只要不失败就是胜利。这正是对抗强大的先进国家军事力量的人民战争战略取得胜利的关键。——小山内宏(日)

20、战术之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纪以来的军事经验的积累。——戴吉伯(法)

21、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班固(汉)

22、牛牴角的战术是十分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刘伯承(中)

23、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一样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也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利德尔·哈特(英)

24、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西乡隆盛(日)

25、使敌人丧失平衡,自我乱了阵脚,这才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其结果不是敌人自行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我击溃。——利德尔·哈特(英)

26、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起(战国)

27、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必须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善了,技术有了新的提高,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伏龙芝(苏)

28、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毛泽东(中)

29、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孙武(春秋)

30、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魏缭(战国)

31、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武(春秋)

32、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孙武(春秋)

33、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我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腓特烈(德)

34、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武(春秋)

35、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司马迁(汉)

36、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何良臣(明)

37、仅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十分大时,才可进行决战。——恩格斯(德)

38、用兵以能聚散为上。——杨时(宋)

39、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孙武(春秋)

40、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的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性的作用。——约米尼(瑞士)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为了提高学校的团队意识,x月5号在x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以及班主任到xx市xxx活动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拓展训练。紧张而又兴奋的两天虽然结束了,但我内心的那种激情仍充斥全身,好象有用不完的力量支撑着我更好的去工作。

两天的训练项目历历在目:队列训练,生死电网,超越自我,盲兵布阵,攀登卧龙台,信任背摔,胜利墙。这些培训项目锻炼了我的意志,同时也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团队、协作的意义。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和同事们一起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训练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超越自我项目:要求两个人配合攀爬三阶木梯。我和同事xx被分为一组,我们两个配合的特别好,我扎好马步手抱横木不让其摇摆,而xx则踩着我的腿先上一层横木,然后再拉我上,就这样我们创下了我们中队此项目速度最快的一组,我想能有这么好的成绩在于配合,如果谁爬谁的就不可能攀爬的上,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合作团结,才能完成一个个困难的任务。

另外印象较深的是信任背摔,从一开始我就担任着托护摔倒队员的责任,当时我是尽心尽力的,所以到我背摔的时候,我也相信队友们会尽力保护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伙伴时我很放心。这些活动,体现了团队的信任,奉献,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

除了训练项目,让我感受深刻的还有教练员提出的八字方针-----服从服从绝对服从,还有餐前文化,队名队呼队歌,无不体现了团队文化,还有炸油条、爆米花等等一些小游戏,使我感受到融入集体能量无限,开心快乐!

对于拓展训练,锻炼提升了个人素质,我认为通过拓展训练我还有以下认识,以供指导:

首先,团队文化的内涵之一是服从,联想到我们单位,x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当家人和领路人,当家的人不容易,当家的女人更是不易,所以我一定团结在x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中,领导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向哪里推动学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次是参加拓展训练的老师虽然是单位骨干力量,但是学校还有更多的任课老师和行政人员,他们也是单位的中坚力量,所以要在适当时机对所有老师和学生进行轮流参加拓展训练,条件许可的话在校园操场内配备拓展项目设施,根据学生差异将拓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类别,完善学生团队和纪律等意识,形成一种管理措施,并辅之以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办出学校特色,扩大办学影响力,为经济发展服务。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借拓展训练的东风,促使学校工作和个人工作都能再上新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一年,是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之年,也是台烈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实现镇党委提出的20xx年各项工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委有关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现就20xx年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党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组织活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培养造就善于治党治政、乐于执政为民的优秀领导干部为目标,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为重点,以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学习为基础,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推进台烈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目标任务

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构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学习能力、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领导班子真正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学习内容 第一专题: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永葆共产党员人政治本色

目的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纪委xx届七中全会精神,每名领导干部要修身立德,要带头执行制度,要带头遵守“8个禁止、52条不准”,要慎用手中权力,要自觉和主动接受监督,要以感恩之心对待党和人民、要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要以平常之心对待名利,管好自己的部门,要带好身边的人。 学习时间:2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第二专题:深入学习国发2号文件精神

贯彻落实2号文件是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创造性贯彻落实2号文件精神,切实发挥作为党委、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更新工作方式,拓展活动载体,深入解析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成功实践,为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思想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学习时间:3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第三专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目的要求: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局工作有效开展,赢得战略主动提供坚

学习时间:4月份。

学习形式:结合中央会议精神集中学习研讨。

第四专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目的要求:以开展“三访”活动为起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学习时间:5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专题研讨。

第五专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地方竞争力

目的要求: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台烈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出路之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具有台烈特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台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学习时间:6月份。

学习形式:建议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

第六专题: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的新集镇 目的要求:为了加快台烈振兴步伐,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及早谋划、合理规划,做好集镇道路系统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快镇村道路建设,以建设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型集镇为目标,着力将台烈打造成武汉北部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增强集镇带动力、承载

学习时间:7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第七专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意义。深入推进民生工程,扎实做好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维稳工作,确保台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学习时间:8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第八专题:国防现代化及周边安全形势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世界军事发展动态,正确认识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周边安全形势,培养国际视野和时代眼光,不断强化国防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力推进我镇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

学习时间:9月份。

学习形式:建议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

第九专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目的要求:深入贯彻县、镇党代会精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要求,确保本年度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高效的完成,研究制定多种措施,开辟多种渠道,多管齐下,力争高效、超额完成本项工作。

学习时间:10月份。

学习形式:学习外地经验,进行专题研讨。

第十专题:学习贯彻党的精神

目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学习时间:11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第十二专题: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谋划20xx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领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握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20xx年经济工作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总结20xx年经济工作,分析全镇经济形势,谋划20xx年经济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学习时间:12月份。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研讨。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告别了那个令我回味无穷的母校,升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中学,进入中学的每个新生都必须参加军政训练。“军训”——这多么可怕呀,令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使人对军训产生了恐惧感。然而军训对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孩也是有好处的。有人说:“为什么要军训?军训有什么好处呢?”军训能使我们养成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们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有时间培养一技之长,创造新的财富,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的未来。

刚开始,我并不熟悉部队里的生活。教官领我们去认识了这里的饭堂、操场、训练场和宿舍,教官也说了每次练习都只给我们两次机会,不然就蹲下一个小时。说着教官教了我们蹲下,他大声说:“把右脚跟向后垫着,然后右边的屁股坐在右脚上,再另外一只脚着空!”我们试着练习了一下,哇!好难受啊!教官说:“以后做不做好?”我们齐声大叫:“一定做好!”声音在山里回荡了二三秒钟。

那天早上,教官教我们做稍息、立正等原地动作。我们只会做稍息和立正,因为我们学过嘛!其它的都不会做。中午的时候我们又跟着教官的领导下做得好一些了,接着教官教我们学其它的原地动作,经过我们的努力,到晚上训练的时候,我们终于做得很好了,并且掌握了动作的要领。最后第一范文网教官说:“给你1个小时的时间,洗完澡,刷牙和洗衣服,十点钟准时关灯,我到时候来检查,好,解散。”刚说完,大家飞一样地跑到了自己的房间。因为我是第一次洗澡,虽然调好了,但我只能用龙头里面的热水来冲,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把热水传到热水器上。洗衣服我也会了,刷牙也就不用说了。

星期二早上,我居然5点15就起床了。那天早上,我们又练习了踏步、跑步和原地踏步的动作。我们慢慢掌握了要领,但有几个人总是做不好,害得我们从头再来。但是他们也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本来那天可以去包饺子的,但不知为什么偏偏不能包饺子,突然变成了训练唱军歌了,很多人都大叫道:“真是的,明明可以包饺子的,但又不可以包了,气死人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教官教我们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跟着教官唱:“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的开火,让不明主义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接着又教我们唱了一首“我是一个兵”,但是并不是那首歌,好象是改编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唱,不然就要惩罚了。教官说:“谁做不好就别睡觉!”大家多做的好了,但是还没有达到教官的要求。吃完中饭,大家做得更卖力了,大概是因为吃得很好吧,所以就有精神了。那天晚上,我向大家问了一下冲凉的问题,终于被我解决了,那水冲起来也很爽。

第三天,我们苦练了一天的早操,终于练到最佳程度。下午3点多的时候,教官带我们参观了解放军叔叔的被子,我们上去一看,哇!警察叔叔叠的被子简直是豆腐块那么平整,如果我叠的被子和警察叔叔叠的被子相比起来,简直是差上十万八千里。参观完警察叔叔的被子。我们就进行了烧烤,每人一个鸡翅、两个火腿肠和两个馒头,大家跟着教官大约走了十多分钟的路就来到了烧烤场。刚到,大家每人都拿了一个叉子来烧烤用。教官教我们怎样把鸡翅叉上去,我们就跟着教官的叉法把鸡翅叉了上去。我是那里第一个烧烤完的,不过有点黑,嘻嘻!我吃完鸡翅以后,就自己把火腿肠烤来吃。吃完一个火腿肠之后我把两个馒头一起烤了上去。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烧烤时间到了,但我还有一个火腿肠没有烤。教官对我们说:“剩下的火腿肠留着路上吃。”然后我们就去参观了农业基地。那里有很多蔬菜,教官指着一个白菜苗,问我们:“这是什么菜?”很多人都说:“蔬菜,不是蔬菜就是青菜。”搞得大家哈哈大笑。参观完以后,大家以为会有电影看,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看了,大家都叫:“上次不能包饺子,这次又不能看电影,又要来训练。早知道就不来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不得不去跟着教官去训练。我们最后练习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就休息了。

第四天早上,我们练习了交警指挥操,并复习了所有学过的东西。中午的时候,我们惊讶地看见:我们可以包饺子了!大家都欢呼起来!教官见了,大声说:“谁要是再吵,就别包饺子了,出去训练!”大家突然一下子安静下来。教官一声令下,大家都开始包饺子,我是包水饺的高手,所以我第一个包完。包完了水饺以后,我们又出去训练了。大概过了一两个小时,我们就进饭堂吃饺子了。大家吃着自己做的饺子,心里都甜滋滋的。吃完饺子,大家又跟着教官去训练了。训练完了就去吃晚饭,然后就去看电影了。那时我才明白了。

原来并不是不能去包饺子和看电影,而是教官把活动交换了,让我们把精力全花在练习上,让我们做得更好。电影里面演的题目是《地道站》,是说1942年的一天,一个日本鬼子把一个村长被用刺刀砍得快死了,八路军发现了他。最后村长把一封毛主席写的战略书给了八路军队长,然后说:“按上面的去做,上面说得对我们的战形很有利,一定要*日本帝国主义。”说完就闭上眼睛,死了。那个八路军队长含着泪按照那本书上面写的战略,和村民们一起挖了一个大型地道站,日本鬼子根本没有想到八路军有这一招。八路军把一个个日本鬼子引如陷阱,只要进地道的,都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就这样和日本鬼子进行了大战,最后结束的时候,八路军消灭了日本帝国主义一个旅的所有人,为。睡觉的时候,我都时常想起电影里战斗的情形。

第五天(最后一天),一整天,我们都进行了彩排。最后我们去学校表演了我们所有学过的内容。因为全校1200多人都看着我们,所以我们都做得很好。

而在这一次的军事夏令营里,我失去了很多:骄傲的脾气、懒散的性格……学到了认真负责的态度,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与信心。我相信,在今后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我会以这样的态度与信心去面对更多的困难。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责任。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二、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防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需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1、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2、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4、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小结: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全世界所瞩目。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把“四史”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干部会议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问题。他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只注重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而忽视在学习中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现象,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还特别提出要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强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也强调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必须要联系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  [4]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非常重视学习历史,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 [5]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历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早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意识地在党主办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通过开设历史类课程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有“中国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世界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分别由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讲授。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开设有“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职工运动史”等课程,由共产党人林育南等讲授。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办了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后,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展历史、特别是革命史教育。从瑞金时期到延安时期,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中原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有“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等承担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的历史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史、革命史等历史类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和《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由原“社会发展史”发展而来)、“新民主主义论”(由原“中国革命运动史”发展而来)、“政治经济学”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 [7]这是新中国出台的第一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历史教育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核心课程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点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门数及课时数,在原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的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联共(布)党史”。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唯一一门在全国所有高校包括不同学制的专科学校都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 [8]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自1953年秋季起将各高校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规定:一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史”;三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四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至此,形成了较成熟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但1957年后,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个课程体系一度被叫停,而改在高校各年级学生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61年4月,中央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制定的《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规定高校开设的共同政治理论课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另一类是“形势和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开设四门,分别为“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面向普通高校理、工、农、医各专业及艺术、体育院校学生开设两门,分别为“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在这个课程方案中,“中共党史”取代了“中国革命史”,仍然是核心课程。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思政课的科目和内容,规定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形势与任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传统。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志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即谈道:“多年来我们讲授苏共党史、中共党史的经验证明,结合革命斗争历史学习马列主义的方法不是抽象静止地而是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列主义的良好方法。” [9]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高校思政课设置有一个调整和变化的过程。恢复高考后,教育部办公厅于1978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在各高校恢复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同时,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另增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方案中,历史类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的精神,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调整为“中国革命史”(取代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取代原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文科开设)四门。此后,又陆续增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等课程,形成了思政课的“85方案”。“85方案”中开设的“中国革命史”拓展了“中共党史”的教学内容,强化了历史教育的功能。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五门,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在“98方案”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类课程。虽然按照文件的要求,“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因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讲授,但其教学重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一方案显然弱化了历史教育的内容。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变,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际上是恢复了“98方案”取消的“中国革命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使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得到恢复和拓展。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课程体系虽然一再调整,课程名称也不断变化,但历史类课程在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统,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传统。

虽然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但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四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全面融入了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各门课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全国高校执行的是“05方案”,按该方案的规定,普通高校(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2019年秋季起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承担有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和历史教育的任务。比如,“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唯物史观的教育,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其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包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实际上是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其教学内容虽然不以历史教育为主,但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离开了这些历史背景,“概论”课的教学是难以开展的。“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看起来和“四史”教育似乎关联不大,但其实不然,不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就讲不好理想信念问题;不联系党史、新中国史,就讲不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联系改革开放史,就讲不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纲要”课则是一门专门的历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教学内容实际上涵盖了“四史”,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虽然主要讲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但也需要联系“四史”的背景才能讲得更深、更透、更生动。

毋庸置疑,“四史”是贯穿于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四史”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但也需要指出,由于目前实施的“05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并不是根据“四史”教育的要求来设计的,没有明确规划各门课程应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内容,因而,一些教学单位对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也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对“四史”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虽然都有“四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从各门课程自身教学目的和要求出发来考虑的,相关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机衔接与配合,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有时各门课程之间甚至会出现冲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意见,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任务,推动高校思政课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相互衔接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非常薄弱。实际上,自“85方案”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改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后,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就没有系统讲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而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原理”、“概论”、“纲要”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原理”课虽然有安排“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的教学内容,但过于简略,一些教学单位也没有将这一内容作为课程的教学重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的薄弱是高校“四史”教育的明显短板。应当明确由“原理”课主要承担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考虑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选修课程。三是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抽象,历史研究成果的支撑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论”重于“史”。改革开放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概论”课、特别是即将在高校全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知识背景,但从目前的“纲要”课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重大历史结论来呈现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没有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得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具体、生动的体现。应当把深化“纲要”课教学内容改革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充实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及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难以胜任承担“四史”教学的任务,这是一个在各高校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应当把学习“四史”、提高专业能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并应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充实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都有一个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中心任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0]

“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关键是“进学生头脑”。所谓“进学生头脑”,不是说熟读理论的条文或把某些结论和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就达到目的了,而是要真正领会理论的实质,把握理论的精髓。《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要求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同时,要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1]要学深悟透,掌握理论的精髓,就必须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来学习。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他认为,只有“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才能算是“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 [12]所以,毛泽东历来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一要联系中国的历史,二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也是强调既要联系历史,也要联系实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全面总结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一创新理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100年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近代以来180年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特别是十月革命以来1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仅需要联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还必须紧密联系“四史”来学习,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四史”,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要求“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13]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政课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切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有关军事理论军事装备心得体会及感悟九

基础研究的发展来自两种动力:一种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科学系统本身内部规律认识的扩大和深化,一种是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防卫建设的重要需求。防控科技基础研究的目的目的是取得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为防卫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研究会出现了新的概念,引起了技术和作战能力的重大变化。美国《国家安全科技战略》认为,技术优势是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保持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优势,对美国非常重要,今天的基础研究为明天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线性研究模型。

194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在一篇关于科学-无尽的新领域的文章中,首次简要说明了基础研究,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线性研究模式。根据这种模式,科学研究从基础工作到开发是以逐步前进的方式进行的。基础研究被认为是线性模型的第一步。线性研究模型可以说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期技术开发,线性模型对基础研究有很多定义。例如,基础研究是对现象和可观测事实的基本见解,没有对技术和产品的具体应用基础研究不考虑实际结果等。

线性研究模式是在二战后,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首先在美国形成并发展,成为当时研究部门的工作模式。在曼哈顿计划等成功经验的推动下,美国国家实验室和政府研究机构依靠大量预算繁荣,研究教育体系发展迅猛,高校入学人数增加,为行业研究实验室培养了大量人才。

(2)统一研究模式。

的双曲馀弦值。的双曲馀弦值。由于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预算不断削减,工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大大减少,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利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结合起来,研究过程从线性连接变成了相互连接的统一体。在统一的模型中,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交织在一起,不是孤立的。基础研究可以作为没有预定应用目标的基础探索工作进行,也可以作为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1997年,美国《研究与发展》杂志对4000名研究咳嗽苯辛基础研究调查。调查人员中,67-3%的人将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定义为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的工作。此外,17.1%的人认为基础研究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种认识支持将各研究阶段整合为统一模式,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基础研究以两种方式归入统一体,即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探索性基础研究或纯基础研究-应用领域尚不清确,不产生直接利益,其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发现新原理,提出新理论。该研究对长期技术和经济繁荣非常重要的应用性和目标基础研究属于工程技术科学的范畴,任务是对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或者利用基础科学理论为解决某种工程技术领域的普遍问题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总而言之,基础研究无论是探索性还是应用性,都是为研究过程打下长期的基础,是推动研究工作前进的车轮。必须对基础研究进行稳定持久的投资,确保今天进行的研究为未来的技术和经济提供足够的安全性。

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归属于应用性基础研究一类,是以军事应用为目地开展的探索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的科学研究活动,为解决武器装备研发的技术性难题提供基本知识。防卫科技基础研究一是着眼于现有军事系统需求的渐进式研究,二是为满足未来防卫需求的革命性研究,前者逐步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后者为突破性创新和形成能力奠定基础。

1997年4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校长联名提出《关于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建议书》,获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7名院士的建议。专家们认为,国家一天也不能预防,国防一天也不能没有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两弹一星研发的成功经验表明,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不仅是整个国家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武器系统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从而导致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直到引发军事技术革命的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石和源泉。防卫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不仅具有一般基础研究的许多共性,而且具有一般基础研究不具备的独特性。例如,由于高、精、尖武器系统之间的激烈对抗性,防卫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先进性、紧迫性和目的性、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国家安全带来的保密性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国防科技的基础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础研究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探索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基础,是国防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国内外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两弹一星研发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国家基础研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础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往往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工作可以看到成果和突破,其潜力可以提供军事应用。虽然有时候某项研究工作的成果可以从实验室直接转化为战场上使用的防务系统来显示其效果,但是大部分的基础研究成果都是循序渐进的成果,虽然革命性的突破很少见,但是一旦突破,就非常值得。

历史上,基础研究的突破导致新军工装备的例子很多。例如,激光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三军联合电子学计划的分子光谱学研究引起的。如今,各种类型的激光器用于测距仪、机载扫雷器、通信系统和其他军事装备和军事训练,其应用范围仍在扩大。尽管如此,激光研究仍在继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上占优势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和维持,依赖于持续有效的防卫技术基础研究计划。耐高温发动机材料、视频图像、激光器、信息处理和全球定位等技术的发展都是长期坚持基础研究的成果。从研究到投入战场应用的时间,一般需要7~20年。当然,这取决于科学发现的性质。但是,在软件、理论模型、新技术等领域(特别是微电子材料和软件),不到7年就有可能转移到制造和已经部门。

的系统中提供近期效益。美国国防部基础研究最近取得的能带来远期和近期军事效益的成就近50项。这些成就全面反映了基础研究对军事力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制订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确定政策和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发展。在加快重点武器装备研制步伐,加强预研成果向现代战斗力转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也为稳定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队伍,增强国防科技发展后劲提供了新的契机。

1997年5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召开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专题研讨会。到会的100余位科技专家(包括3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第十二项重点任务的规划《若干重要基本理论和研究》之所以成功,在于当时很好地瞄准了发展“两弹一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许多同志都希望今天的国家基础研究计划或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也应瞄准新时期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全面瞄准在战略层次上对基础研究的需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