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 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8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10:48:09 |
  • ZTFB |
  • 12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是学习的劲头不足。在党风党纪等党规条例学习上,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但总感觉抽不出整时间专门学习,看时效性强的报刊书籍较多,听专家讲课解读多,自己逐字逐句深入研读学习《党章》、《案例》、《准则》少,还没有做到深刻领会每字每句的内涵,从而导致对党章党纪缺乏深入的思考,精髓把握不够透彻,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宽和加强。如撰写心得体会和开展上党课活动等,仅限完成上级要求的考核数量,质量不高、效果不优。

二是创新的能力不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了,灵活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解决突出矛盾的问题的办法不多。如面对财税体制改革工作、供给侧改革、财政中长期规划等新政策新要求,没能做到前瞻性、可持续性推动,缺乏创新意识。

三是工作的力度不大。对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和安排的工作,有时满足于文件印发了,会议开过了,工作安排了,后续的督查督促跟进的不够,没有真正一抓到底,致使一些工作效果不明显,致使安排工作落实不到位。如:ppp项目工作研究的多,实质性工作落实不了。

四是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关心不够。作为党组书记,平时对同志们交任务、压担子多,交心谈心少,警示提醒不够,关心干部不够,对干部中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关注不够。对一些干部存在的担当精神不够,当面批评提要求多,日常耐心引导教育少,在如何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上,想办法不多。如对离退休老同志和身边工作同志关爱的不够,甚至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而我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关心爱护,引发我心灵上的自责。

联系工作思想实际,对照党规党纪要求,深刻反思自身,究其根源,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直接根源。

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不自觉、不深入。大量公开曝光的违纪违法案件表明,党员干部违法犯罪,必定是党章党规底线“率先失守”。对照做合格党员要求,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深入、不自觉,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有阅历、有经验,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没有深刻认识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认为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有时存在从众心理和随大流思想。

二是自我标准不高、要求不严。作为一名党员,尤其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有强烈的执政意识、忧患意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现象。

三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还不深入。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就是党委的主体责任。但在平时工作中,作为第一责任人安排的多,抓落实的少,口头强调的多,抓督查、抓惩戒的少,主体责任落实的不够好。

(一)始终不忘初心,自觉保持党员本色。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自觉做到入心入脑。一是补“钙”强“体”。要学习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和政治智慧,学深悟透,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质”,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二是筑基固本。以学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筑牢“党性之魂”,进一步强化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纪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是修身明心。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自觉向党章看齐、与党章对表,从党章里找回铁一般的信仰,炼就思想坚定、政治合格的初心;从党章里找回铁一般的担当,造就干事创业、务实作为的初心;从党章里找回铁一般的纪律,打造勤政为民、廉洁务实的初心,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做好表率。通过深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以上率下,传导动力,落实责任。一要坚定把好方向。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感性,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等大政方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使每项工作都能“信得过”、“过得硬”,确保贯彻落实政策不走样、不变形。二要保持昂扬锐气。当前,各项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主动担当、勤勉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保持攻坚克难的韧劲、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三要锤炼党性品格。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不忘入党初衷,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淡泊个人名利,甘于奉献自己,脚踏实地地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自觉务实担当,履行工作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在责任履行上压“担子”,在工作落实上“钉钉子”,做一个担当的党员干部。一是自觉当好参谋。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充分考虑县情财力,产业结构等因素,积极配合县相关职能部门科学谋划申报一批前瞻性、带动性、新业态项目;认真分析上级政策变化动向,及时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超前预判税收形势,提出财税收入操作性强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二是勇于担当。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岗位风险点等进行全面认真排查,不折不扣地落实主体责任和自己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完成。三是抓好工作督导。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工作进展,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症结,强化督查督办,推动相关业务部门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确保每项工作取得实效。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将以反面典型为镜,严守党规党纪,以敬畏之心对待责任,以进取之心对待事业,以真诚之心对待群众,认真履职,以身作则,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党员。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二

根据党委关于召开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我紧扣这次民主生活会主题,认真审视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深入进行自我检查、党性分析,深入查摆问题,深剖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方向。现对照检查如下

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并结合专项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行动,开展对照检查,这是“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的延展与深化,更是持续优化全县政治生态,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举措。在这次“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中,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方面的重要论述,以xxx案为反面教材,以xx市的典型案例为镜鉴,汲取深刻教训、激发担当意识、紧绷自律之弦,收获良多,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和觉悟。

(一)对党忠诚方面

1.党性锤炼不过硬。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但在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高尚品格、涵养为民情怀上做得不够,尤其对照焦裕禄、杨善洲、王继才等先进典型,党性修养上有较大差距,有时把“硬约束”当“努力方向”来把握,把普通党员标准当党员领导干部要求来对照,在党性锤炼上,没有很好做到“底线思维”与“高线追求”紧密结合。时刻自我警醒,做人讲规矩,行事有尺度,恪守权力边界,坚守行为底线,自觉按法定职责、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履行职责,时刻绷紧纪律规矩之弦,查找自身不足,整改思想问题,弥补工作差距,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干干净净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2.对绝对忠诚的认识站位不高,以为自己忠于信仰,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衷心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对党绝对忠诚了,但在实际工作中,从担当作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否绝对忠诚还不够。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上,虽然完成了二季度的县下达目标,但是空气质量多项指标较差于去年同期,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多停留在传导压力不够。

(二)交往之中有政治,任何时候都要谨慎交往,不越底线,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但如何交往、同什么人交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分析赵正永、张坚等违纪违法问题,无论是滥用职权,还是为不法企业主提供帮助;

无论是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还是以权谋私获取非法利益,“交往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这种交往,只是谋取私利的跳板,只是一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从这几年发生的一些问题看,个别领导干部栽跟头,也都是从不良社会交往中开始的。因此,应当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八小时”以内勤奋工作,“八小时”以外减少应酬,克己慎行。特别是在交往问题上,必须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切实克服功利主义,做到交往中有政治、交往中有纪律。

(三)监督制约是关键,任何时候都要严格自律,接受监督,防止权力运行出现偏差。权力离不开监督制约,权力越大,越要慎重用权。赵正永、张坚的问题,再一次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还应当看到,与过去一些腐败分子明目张胆的权钱、权色交易相比,今天的不少违法违纪行为都是披着外衣干出来的,有着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给监督制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感到,作为领导干部,从维护政治生命的角度出发,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只有从源头上预防权力腐败,从制度上制约权力滥用,才能确保权力秉公而用。

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领导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必须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做出样子,当好表率。反思这几年,特别是走到领导岗位以来,能够把权力作为履行职责的载体,能够把群众评价作为用权的根本尺度。但是,从深层次上反思,自己对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认识不深、标准不高的问题。面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有时思想上产生过困惑,导致信心不够、底气不足;

有时片面地认为受党教育多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自我感觉能过好权力关、地位关和利益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感到一是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用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统领思想不够,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二是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不够深入,有时受经验主义的束缚,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站位不高,眼界不宽,对事物本质认识不够深刻透彻。三是防微杜渐意识不强,特别是对生活小节问题重视不够,有时感到无关大局,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要求。

下步工作中,自己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加强学习改造。我感到,学习改造既要修业,更要修德。光修业不修德,本事越大,可能犯的错误也就越大。必须把加强党性锻炼摆在首位,着力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防止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违反政策法规的倾向。认真学习贯彻党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温党纪条规、剖析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对待职务,要知恩、知足、知报;

对待权力,要清醒、清白、清廉;

对待党纪,要慎言、慎行、慎为;

对待职责,要老实、扎实、务实;

对待名利,要自重、自谨、自励,做到官无所求,业有所创,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用好手中权力。切实做到“三个看透”把职务看透,认清职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职位越高奉献就应当越大;

把权力看透,认清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肩负的责任就越重;

要把待遇看透,切实认清待遇就是党和人民的关心,待遇越好越要兢兢业业工作。

三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用是公仆正确行使权力的唯一途径。党员干部在行使手中权力过程中,一方面要用权“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转化为实际效果,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用权、善于用权。始终把群众利益、群众疾苦、群众冷暖、群众安危放在心上,始终坚持为广大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推动工作和事业,赢得拥护和支持。在用权“到位”的同时,做到工作到位、行动到位,思想到位、感情到位。另一方面,要防止权力“移位”,保证权力不为个人、小团体、亲朋好友谋利,不用于干那些搞形式、装门面、图热闹等不是为民谋利的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幸福和安康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四要树立正确的“控权观”,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党员干部在对权力的控制和监督方面除自觉置于法律监督和党内监督外,还应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时刻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的阳光下运行。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三

当前,乡镇机构改革正在稳步地推进中。虽然各地改革的时间安排不一样,但从各地了解到的方案或者意见来看,预计都是在2020年的上半年完成,并将在6月30日前正式挂牌运行。从各地的试点推行情况来看,各地的改革思路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精简机构、合并职能、提高效能都是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也就意味着,乡镇的很多二级机构将在这一轮改革中合并或撤销。

乡镇机构改革,国家层面出台的都是《指导意见》,《意见》的意思也就是给你指明一个大概的改革方向,至于具体怎么改革,各省、各地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转变乡镇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切实解决乡镇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等问题。积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

二是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

进一步优化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设置,坚决守住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这条底线。

三是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

继续推进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四是创新乡镇行政运行机制。

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转变服务方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2019年个别地方出台的乡镇机构改革政策

1.设立党政工作机构8个:党政办、党建办、政务服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经济发展局、应急管理局、规划建设管理局、社会事业发展局。

设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6个:便民服务中心、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经济服务中心、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轴承产业服务中心。

2.核定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65人。党政工作机构的一把手由副镇长兼任,再配备1名副科级副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只配1名副科级一把手。

请注意:以前乡镇的“七所八站”都撤销了,人员全部打乱重组了,新组建了一些部门,这些新组建的部门承担以前“七所八站”的所有职能;据我了解,烟店镇是当地的一个大镇,还是临清市两大中心镇之一,经济条件比较发达,比着河南、山西、陕西等内地的乡镇经济发达的多,人口也比较多,烟店镇以前的公职人员将近200人,现在核定行政编加上事业编只剩下115人,也就是有近80人要被辞退。

2019年6月份,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6月底前基本完成。《意见》主要明确了一点:

乡镇机构不超过12个。规模较大、管理任务较重的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限额为12个,其他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限额为10个。乡镇一般设置党政机构3~7个,事业单位3~5个,已经明确设立的机构:党建工作办公室或者党建工作站、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等4个,其他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各地市、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立。

人员如何安置呢?文件原话是:“规范编制管理。所有人员按核定编制竞争上岗,实行一人一编一卡管理。落岗的人员下岗分流,出现空编时优先从原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录用。”至于具体怎么操作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乡镇事业编一般不会下岗,丢失身份。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乡镇的各类站所可能会根据职能需要进行必要的撤并整合,人员随职能划转分流安置,继续保持身份待遇不变,不会出现被剥离编制的情况。比如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编制,按照分类改革要求,原则上要求剥离事业编制转为企业人员,但在乡镇能干活的人本来就不多,受制于人少事多,即便有自收自支性质的编制人员,一般也不会清除,顶多是在机构撤销后转到其他岗位安置。自收自支性质的编制人员都不会丢失身份,其他全额、差额人员地位自然更加稳固。

第二,乡镇事业编基本上不可能转公务员。有的乡镇事业编特别是参公性质人员,冀望通过机构改革转换身份变为公务员。可以肯定的是,这基本上不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机构改革现在普遍采用的是限额管理原则,行政编制原则上不增加,没有编制,想转业没用;二是从事业编转行政编,要么通过调任,要么通过选举担任乡镇副职,否则根本转不了,而无论哪种选择,都不是易事,没有一定的能量根本做不到。

第三,乡镇事业编基本上不可能有车补,想提高待遇,要么上调,要么多拿职称,其它的别多想,想也没用,老老实实干活是正道。

大家都知道,乡镇人多事杂,机构改革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上级部门都是出台的《意见》,给你指明一个改革的大概方向,具体改革政策还是以各地市、各县区的具体政策为准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四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五

一、指导思想

本年度,我们将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与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构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 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以“导学案”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校长的执行力和教师的执教力,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科研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使全乡教学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二、工作目标

1、力争使95%以上的课堂能够体现“阅读、体验、互动、巩固”的特点;打造40%以上的优质课;课堂测试合格率在85%以上;打造15%的典型示范课。

2、力争在区教学评估中有二所学校进入第三序列先进行列。

3、每所学校都能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操作模式,并能推广运用。

4、力争使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化、规范化的水平有所提高,打造1所教学管理优质示范校。

三、整体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二个突破:课堂教学效率有新突破,教学质量有新突破。

强化三支队伍:校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突出四项重点:一是教师备课;二是课堂测试;三是模式运用;四是课题研究。

抓好五项活动:一是教师课堂达标活动;二是导学案设计评比活动;三是校长、骨干送教活动;四是优质课评选活动;五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教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联校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档案建设、教师教学考核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学校领导深入一线等的监控力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各学校要真正把教学环节检查落在实处,建立月通报制度、月考核制度,教学环节检查绝不能走过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执行差的领导和教师要提出严肃批评,并在联校通报批评。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与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做到日清月结,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切实加强教师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三个作业环节的监管,全面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继续实施“三清”措施,组织好不同类型的考试(单元测试、月考、期中中期末)和竞赛活动,建立月考制度、月质量分析制度、月成绩报告制度和教学质量问责制度,对教学成绩严重下滑的学科教师和学校,要在全体教师会上作分析解剖。

2、继续构建以“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入点,全面深化以“导学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根据个小学各班级学生少的特点,积极探索小班化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导学环节的优化与整合,加强研究实践,鼓励学校和教师有效借鉴与创新,构建以“导学案”为基础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做法,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切实落实好辅差措施。各学校、各班级、各学科教师要认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科中出现的差生,要制定好辅差计划。从校长到教师都要认真落实差生承包制,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学生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辅导效果落实。

4、以活动为载体,精心打造优质课。一是普听课:开学的第2、3周进行全体任课教师普听课,促教师、学生及早进入新学期教学状态;二是推门课:随机进行听课,及时了解掌握教师、学生常态下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努力打造常态下的精品课;三是示范课: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活动,为同事之间互学习、共切磋、同提高搭建了交流平台;四是评优课:开展学校校内评优课,评选校级优秀课,进行表彰;五是达标课:各校要普遍开展达标课的基础上,联校成立“课堂达标验收组”,采取听课、说课、课堂反馈、当堂测试的形式,对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达标验收。六是研究课:利用每月联片教研,组织学科教学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研究、探索学科教学模式。(主要语、数、英、科、思五科);七是开放课:进行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人人参与。学校要请一些年轻的、素质较好的家长分年级参与听课,对家校共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七是复习课:认真上好周复习、月复习、期中、期末复习课,探索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横向联合的办法,搭建校际间交流平台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名师到我校传经送宝。“走出去”就是到兄弟学校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校际交流。通过校际间交流,达到了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真正为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共谋教育发展双赢架起了桥梁。

6、 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做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管理、以管理促提高。以“有效科研”促“有效教学”为策略,深入开展联片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学科教研、年级教研、班级教研等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将研修重点放在课标、教材、学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导读提示、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务实地实施教研员蹲点制度,继续实行联校领导包校制度,教研员要更加明确地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思想,强化指导,狠抓效果。要求联校教研员要做好“三包”(包校、包年级、包学科)、“三深入”(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学校教研组要以课题为抓手,针对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要将科研与教研做到有机整合,增强实效性。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竞赛、赛讲、评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每校人均获奖篇数不少于2篇。

7、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联校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依据课堂改革的要求,精心组织导学案设计评比活动、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校长、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及示范课观摩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8、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检测和组织好不同类型的考试。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对课堂检测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实际,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检测,并通过课堂检测结果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检测真正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安排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时统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堂检测合格率,力求做到每课合格率在90%以上。同时,各学科要组织好单元章节测试、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及时对每个阶段的成绩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做好卷面和教学质量的分析。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现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擘画司法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是中央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省委高度重视我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深改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作出部署。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对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监督指导,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给予大力关心支持。省委政法委及省司法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加强组织协调,9月25日省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对省法院开展改革督察。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大力支持配合,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我省法院于2015年9月在福州、厦门、南平三地9个法院启动改革试点,2016年8月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开。省法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履行改革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定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新需求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依法有据遵循规律与体现福建实际相契合,保持速度、对标高度、健全制度,锲而不舍、蹄疾步稳推进司法改革。省法院先后召开92次党组会和司改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司法改革文件220余份,开展4轮专项督察。今年以来,着眼于“巩固、深化、拓展、提升”,部署推进10个党组重大调研课题和53项改革重要举措,坚持“完善提升一批、复制推广一批、创新推进一批”,推动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全省法院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法院改革典型案例或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省委坚强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全省法院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显著成效。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进一步完善。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符合审判特点和司法规律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完善;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司法效能和审判质效不断提升。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审执各类案件50.88万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9.32%,一、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97.91%。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提升。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完成,全省现有员额法官3976人,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7.62%;人员分类管理逐步深化,85%以上人员力量向办案一线集中,一线办案人员较改革前增长13.98%;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员额法官平均年龄45周岁,本科以上学历占98.14%,具有10年以上办案经验的达76.50%。今年1至8月,全省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20.4件,同比上升57.39%。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立案登记制改革全面实施,跨域立案全省推行,让“告状难”问题真正成为历史;攻坚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打出声威,成效显著;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司法公开民主持续深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公平正义获得感。

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改革,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省法院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全面推行司法责任制改革。出台《福建法院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31份指导性文件,构建权责明晰、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审判权运行新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着力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确立法官办案主体地位,推行“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分配制度,取消层层请示、逐级审批案件的传统做法,除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外,院庭长不再签发本人未参与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独任法官、合议庭自主签署签发的案件裁判文书达99%以上;改革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审判委员会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统一法律适用职能。着力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制定审判人员依法履职“一规定”“两清单”“三指引”,厘清职责权限。坚持“入额必办案”,建立院庭长办案刚性约束和监督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2017年1月以来,全省法院入额院庭长审结案件637041件,占结案总数的45.97%。全面建立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加强类案指引与质量评查,严把二审、再审关,统一司法尺度,确保裁判质量。推进业绩考评制度改革,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健全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明确追究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7种情形,确保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着力把该严的监管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治院贯穿改革全过程,推动审判执行与队伍建设、廉政监督与执法办案、作风建设与法院管理有机融合,审判监督与纪律监督、“数据铁笼”与“制度铁笼”有机结合,构建以院党组统一领导、审判委员会统筹管理为统领的“六位一体”新型审判管理格局,完善以作风建设、效能检查、纪律监督为主体的“大督察”工作新机制,确保放权不放任、用权受监督。

深入开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以员额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为重心,将司法人员分为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注重人员专业化分工、类案专业化办理,全省法院共组建以法官为核心的新型审判团队1648个。坚持以案定额。把员额向基层和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法院倾斜,不搞“平均分配”。基层法院、中院和省法院法官员额比例向上逐级递减,思明、晋江等6个案件数量较多的基层法院法官员额比例最高核定为42%,较好体现了三级法院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坚持好中选优。经过严格考试考核、遴选委员会专业把关、人大依法任命等程序,先后三批择优遴选4205名员额法官,既保证高素质优秀法官进入员额,又注意保护各年龄段和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坚持有进有出。出台员额退出管理办法,有229人因转岗、辞职、退休等原因退出员额。特别是对只拿待遇不愿尽责、担当不够不敢尽责、能力不足不能负责、违纪违法惩戒问责的法官,坚决退出员额。坚持分类定责。出台人员分类定岗实施办法,让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首批招录1920名聘用制书记员,探索引入在校大学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实习书记员,创新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相同步,着眼优化协同高效,2016年9月起在9个基层法院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先行启动内设机构改革试点,优化审判职能,简化管理层级,强化司法效能。

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全面完成员额法官等级确定和按期晋升工作,逐步落实与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职业保障制度。全省法院按期晋升法官等级1694人次,择优选升高级法官398名。落实“三类人员、两种待遇”工资改革政策,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办案人员工作积极性。积极适应司法改革新任务新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推进司法能力提升行动和“四个人才工程”建设,加快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和司法人才库建设,规范法官职业操守和司法行为。加强司法人员权益保障,全面成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严格落实防止干预过问案件制度。

稳步推进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如期实现省以下法院人员编制和经费统一管理。2017年1月1日起,全省法院机构编制上收省级统管,各中院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由省委组织部管理。省以下法院(不含厦门,下同)全部作为省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经费纳入省级财政保障。今年省以下法院财政年初预算24.8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3.77%。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省法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7个规范性文件,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确保司法公正。

大力推进庭审实质化。会同检察、公安机关出台28个常见疑难罪名类案证据册和《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证据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试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发挥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597件,排除非法证据64件,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率达77.90%。在省委政法委统一部署下,福州中院和鼓楼、福清法院开展“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

认真开展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福州、厦门18个基层法院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宽严得当。2016年9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8个试点法院共审结认罪认罚案件12004件13557人,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44.27%,其中判处缓刑的占43.89%。

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贯彻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015年以来,全省法院依法宣告94名被告人无罪。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确保量刑公正和司法统一。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保障律师依法履职。

推进司法审判与监察程序有机衔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升政治站位,抓好工作落实。与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出台《福建省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协作配合办法(试行)》,做好法法衔接。

改革和信息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省法院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信息化支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司法生产力,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以高质量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着力完善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和营商环境的司法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强有力司法服务保障的意见》等,健全案件审判和司法服务机制,创新府院联席互动新模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金融案件集中管辖、纠纷预警和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执转破”等机制;聚焦精准脱贫,加大司法精准帮扶力度;聚焦污染防治,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创新完善生态司法保护体系“福建样本”。

着力完善涉台、涉自贸区和知识产权、海事海商审判机制。创新推进涉台司法工作,完善特邀调解员和台胞陪审员制度,推广设立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设立自贸区法庭和审判庭,完善涉外、涉港澳、涉侨等审判机制,健全域外法查明机制,平潭法院与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企业信息共享机制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改革试验成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设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和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构建现代海事审判体系,完善涉外海事诉讼与仲裁良性互动机制,首次发布双语《海事审判白皮书》。

着力完善行政案件跨域管辖和民生权益保障机制。2015年9月起,在全省范围对行政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域管辖,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更好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引入心理疏导、家事调查员等制度,推进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创新。联合省14家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37个法院成立独立建制的家事审判机构。深化涉诉信访机制改革,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远程视频接访等制度。

着力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创新跨域立案和诉讼服务司法协作,在全国7家高院和14个中院推行。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精准服务便捷服务品质服务全面推进全省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整合诉讼服务资源,打造诉讼服务大厅、itc自助服务终端、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掌上诉讼服务帮手、12368诉讼服务热线“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诉讼服务体系,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机制改革的意见》,推进简案快审、普案标审、难案精审。全省法院设立速裁团队612个,今年1至8月,通过“分调裁”结案的占结案总数的53.56%。贯彻执行《福建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省法院与27家部门行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894个特邀调解组织、3689名特邀调解员进驻各级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全省法院以调解、撤诉方式办结各类案件116845件。推广道路交通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一键式理赔,完善金融等纠纷案件在线化解平台,高效便捷化解纠纷。

着力完善司法民主、司法公开机制。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健全选任、参审和履职保障机制,龙岩中院等5个全国试点法院探索推进实质陪审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6729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62722件。构建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监督管理“五大公开平台”,做到主动公开、依法公开、全面公开、实质公开。全省法院全部开通互联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形成自媒体阵地集群效应。优化代表委员监督联络工作手机应用系统,运用福建法院庭审直播网、微博发布厅、视频演播室,打造“阳光司法”。截至今年8月,全省法院累计公开裁判文书189余万份,庭审直播4.5万场。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庭审公开情况第三方评估中,省法院位列全国高院第7位。

着力完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健全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执行管理体制和指挥系统。各地成立执行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赴一线指挥督战258人248次。去年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听取审议执行工作专项报告,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执行联动专项检查。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2017年7月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失信联合惩戒平台,截至今年9月1日,省级100家单位全面对接,联合限制、惩戒失信被执行人5.05万多次,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10多万被执行人慑于压力自动履行法定义务。从今年7月起开展“亮剑八闽、百日决胜”统一行动,与公安、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与税务机关建立执法协作机制,与保险公司建成“法院保险”合作平台,与新闻宣传部门、文明办合力推进执行攻坚宣传和文明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执结案件16.1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90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和131.77%。

着力完善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体系。坚持“互联网”“标准化”“数字化”,制定福建智慧法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司法权运行现代化新模式,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和强劲动能。建成福建智慧法院管理中心,汇集全省法院各类案件信息2.45亿余条,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从“司法数据”到“数据司法”的模式转换。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构建“智审”业务平台,实现案件“网上录入、信息共享、全程留痕”,全省法院建成标准型科技法庭808个。省法院被评为全国“智慧法院”建设先进单位。在今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我省法院执行信息化等“四个展位”亮相,受到好评。

对标对表改革任务,对照人民群众需求期待,我们清醒看到,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仍然存在差距短板,面临一些问题困难。

一是司法改革推进不平衡,力度还需加大。有的法院对改革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改革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够;有的法院改革思路不够开阔,司法理念、运行机制、办案方式等还跟不上、有差距;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之间在推进深度、落实力度、见效程度上不够平衡。

二是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亟需根本性解决。全省法院新收案件数连续13年呈现正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近10%,人案矛盾日益突出。基层法院特别是有的沿海法院员额法官年人均办案量高达300件以上,法官办案强度和工作压力持续加大,法院干警长期超负荷加班成为常态。

三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仍需做深做细做实。新型办案机制加快推进,但有的法官还不能完全适应,“受权不敢用”;有的院庭长“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放权与监督的关系还需理顺;适应改革的审判监督指导机制需要完善,司法不严格、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审判辅助人员缺口较大,新型办案团队高效顺畅运行受到影响;新型审判运行模式与智能化办案处在接驳换档期,增益效果有待提升。

四是综合配套改革有待大力协同推进。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相应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官助理、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尚未落实;人财物省级统管后,涉及干部管理、经费保障、“两庭”建设和物质装备、法官职业待遇保障等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落实。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省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战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加快建设新福建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要提升改革站位,增强新时代深化改革责任感使命感。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新思想引领司法改革新使命新征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狠下气力推进有利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二要狠抓改革深化,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的司法权运行体系。深化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司法职业保障,健全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机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司法机构职能体系。

三要强化改革督察,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加强领导,科学统筹,务实戒虚,着力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到大局小局一盘棋和全省法院一盘棋。加强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拉链式检查,严抓实推,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督察,以督促改,以察问效。

四要发挥改革效应,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福建发展大局和特色优势,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和服务举措的改革创新,及时把创新实践和改革成果转化为公正为民司法的制度规范,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福建样本、福建品牌,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以改革精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改、马上改。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致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专项报告,既是监督更是支持。全省法院将在省委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审议。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七

新课程的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即要“学会”,也要“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有可能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一系列问题,我校确立了“立足于教研、立足于课堂、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制定了《xx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立足于县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立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求得进步,在改革中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我校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主要做的几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

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二、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紧紧围绕《xx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开展课堂改革试验。

3、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实践与研究。

4、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科实际,不唯模式,掌握好“效度”,真正做到实在、有效。

5、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巩固深化所取得的成果。必须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向课堂教学改革要质量,要效益,求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实施方案”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成立课堂教学领导小组,指导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

(2)、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3)、开展领导下课堂听随堂课活动,调研、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制订方案提供依据。

(4)、制订《xx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日常工作。

(5)、出台《xx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并反馈给教师。

(二)、第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组织学校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学校新课堂教学评价”讨论稿,对“学校新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组织教师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模式的研究,初步制订出学校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和模式。

(三)、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新课堂教学改革活动。

(2)、推荐教师参加县级新课堂教学改革大赛活动。

(3)、各教研组在组长组织下,总结交流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需改进的方面。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突出模式的时代化、科学化、人文化、个性化,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

1.自读识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

2.合作交流:用多种方式交流认识的生字、识字方法、初读课文的收获、产生的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

3.品读领悟:在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朗读。此环节要避免平均用力,以讲代读,要重视体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的效率。

4.巩固延伸: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

1.预习探究: 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此环节在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推荐代表在集体交流时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纠误、引申,落实易混易错及疑点问题,适当归纳小结。

3.品读体验: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此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适时点拨,反对一问(讲)到底,提倡精讲多读。

4.巩固延伸:根据本文基础知识点设计练习,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片断读写练习。此环节要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三)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与《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得叙述模式同步的,主要的形式可以这样归纳:创设情境、揭示问题---探究发现、建立模型---理解应用、强化体验---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创设情境指上课开始创设一种宽松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得、能够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的课堂环境。揭示课题是创设情景的最终指向,要通过创设情境来生成一个学生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2、探究发现、建立模型:这一环节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揭示出解决问题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3、理解应用、强化体验: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巩固练习,但在目标上又有所不同。传统练习过分强调“滚瓜烂熟”,新课程强调的是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4、总结归纳、提升经验:这一环节要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揭示规律,还要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梳理。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课改培训工作

我们以培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以培养教师适应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的能力为出发点,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培训。我们举行了校本继续教育整体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有关的课程教育理论。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后,及时对培训内容依情况选择向全校教师传达或部分推广,同时做好建档工作。

六、课堂教学改革结硕果

按照《xx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与模式。在各个层面展示和汇报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今年上半年进修学校举办的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教师张黎明参赛,该教师应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贯彻新课程课堂改革基本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获得一等奖。在数学学科教学大赛中我校董建平获得二等奖。下半年,在全县语文教学大赛中,我校陈冬梅老师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

七、存在问题

1、新教材老上法。有的教师无法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象还存在。

2、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离新课程理念有距离。新教材要求教师能有宽泛的知识储备及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研制,但是部分教师认识不足,难以做到。

3、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包括老中青教师的观念更新及行为跟进的相对不同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乐园。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纪元而努力。

关于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报告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上关心关注中国的人士不禁要问: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化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只要回顾一下40年来走过的历程,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过去40年,靠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大踏步走在时代前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骄傲自豪、信心百倍。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靠什么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就是靠科学的指导思想,靠党的思想领导。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下进行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着眼发展大局,制定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不断明确改革的目标方向。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且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化改革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并且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政治领导。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针对实践的需要和出现的矛盾,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部署,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农村改革起步,逐步拓展到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各个领域,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各方面重大决策和部署,坚决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与新的时代条件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有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扩大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等方式,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决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xx大以来,改革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多个领域改革方案,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改革难题。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七大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扩大“引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apec、g20、中非合作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突破了改革开放中的重重难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在风浪中前进的。改革开放40年来,曾出现了许许多多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我们党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处变不惊,果断应对,成功化解了危机,战胜了挑战。1989年,我们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平息了政治风波,维护了大局稳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党顶住了压力和冲击,牢牢站稳脚跟,粉碎了西方敌对势力让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传导到中国的企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沉着应对,采取多方面有效举措,克服了负面冲击,稳定了国内市场,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南方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千难万险踩在脚下,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只要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够克难制胜、化险为夷,任何激流险滩都阻挡不了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我们党始终是全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顶梁柱、主心骨、掌舵人。

坚持党的领导,最终目的是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目标取向。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改革开放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出台每一项政策、作出每一项决策,都要充分考虑能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会不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计划规划,都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推进每一项工作,都要让人民群众更满意、更欢迎。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事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党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好改革开放,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制度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下大气力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各方面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推动发展、促进改革、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密不可分,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