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溪水源整治的心得体会范本 花山溪水源整治的心得体会范本怎么写(三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03:06:46 |
  • ZTFB |
  • 12页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花山溪水源整治的心得体会范本一

公园共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入口。

东部和东南部形成两片以大面积草地和微地形为主的20万平方米的草坪广场景区,是市民、游客假日周末放飞风筝、放飞心情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市民聚集在这里放风筝已形成深圳市的一大人文景观。

南部是以草坪、棕榈科植物为主组成的具有热带、亚热带风情的8万平方米的椰风林草坪景区,椰风林草坪景区的北侧是面积为5万㎡的人工湖景区(其中湖面积3万㎡,湖边绿地面积2万㎡),是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的垂钓场所,也可荡舟湖上。在公园南面坡植有一万多株凤凰木,当夏天来临时,凤凰木花开,满山红遍,是莲花山也是深圳市的非常壮丽的自然景观。

西部已建成了约2万㎡的休闲绿地,东北部与彩田村仅隔一条马路,是两片共约14万㎡的疏林草地,是周边市民休憩、散步、运动的良好场所。

深圳莲花山公园主要景区:

风筝广场:

天高气大之际,莲花山公园内广阔的草坪成为放飞风筝的理想场所,随着风筝腾空向上,游客们不但可以重温童年的乐趣,更可让心情像风筝一样,快乐、自由地飞舞。山脚下南侧是关山有美术馆,由亲笔题写馆名。这里经常举办各种高水平的美术展览,给游客们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机会。

山顶广场:

公园主峰建有 4000㎡的山顶广场,目前是深圳市内最高的室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塑像,塑像高6米,基座高3.68米,重7吨,为青铜铸造,塑像的造型为具有动感的、邓小平同志大步向前迈步的姿态,20xx年11月14日,亲自为铜像题字和揭幕。山顶广场是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来宾缅怀一代伟人风采、登高望远、眺望深圳市中心区的最好去处,不少旅行团将公园作为旅游接待点,许多海外客人也来公园参观、游览。莲山春早”被选为深圳八景之一。

在广场北侧300㎡的城市规划展览厅,是广大市民和游人了解深圳市城市建设历程,了解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场所。公园主峰南坡建有两条登山步行道直达山顶广场,在山麓密林间若隐现,是游人登山锻炼的必经之路;西北部及北部也建有三条林荫登山道,每天前来登山、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雨林溪谷:

位于莲花山东簏谷地之中,这里种植了许多藤蔓植物和气根植物,目前这些植物还在生长阶段,长成之后将形成藤蔓交错的热带雨林景观。配合解说牌,让游人在游憩的同时,了解一些有关自然和生态的知识。 从关山月美术馆入口进入莲花山公园,往前走到山边,两股溪水从山谷中跌宕而下,溪水流经处的生态净水湿地、雾谷、生态体验通道等处,让游人感受到热带雨林特有的宁静清幽。溪水长达600多米。

晓风漾日:

位于公园东南角,湖边花草摇曳,蝴蝶纷飞,引人入胜。由洼地规划产生的“漾日湖”,其水系与雨林溪谷的溪流相通,使该区与公园内部有机联系起来。湖边有一群小鸭,在湖中戏水。湖边有宜人的景色,沿湖所设的休闲散步道穿行于水边、草地和树林。作为紧邻莲花一村、莲花二村的区域,该区主要为社区居民和游人提供健身娱乐设施及休闲场所。站在湖边小桥上,不经意间,水草间有轻雾飘起。湖边的各种植物已经长得初具规模。

对于花山溪水源整治的心得体会范本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番禺莲花山是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番禺市东部珠江口狮子河畔。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海拔最高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为莲花山。

莲花山在古时候是一个石矿场,经几百年的采矿,莲花山上或悬崖峭壁,或奇岩异洞,或嵯峨幽邃,或雄伟挺拔,形成了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景观,堪称岭南一秀。主要景点有:宽敞而酷似莲花瓣的莲花石;气势轩昂的燕子岩;洞内怪石遍布的八仙岩;凌空壮观、酷似人工石林的飞鹰岩以及落莲洞天、三棕叠嶂、南天门、云梯、石廊、石峰、无底洞、白莲池、观音岩、神仙桥等。

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的莲花塔,则是莲花塔景区的代表。莲花塔又名文昌塔,该塔由于雄踞在珠江入口处,是给往来的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故有"省会华表"的美誉。莲花塔是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50米,外观9层,内分11层,红色的墙,绿色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游人登塔远眺,可饱览浩瀚壮丽的珠江景色,观晨曦夕阳、潮起潮落的。

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

莲花山有"广东长城"之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设立了防止英军入侵的第二道防线。现在的莲花山兴建了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清代兵营的况味,追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历往事。

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

南越王劈山取石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狮子洋畔惊喜地发现这一片连绵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战拉开序幕。

至今,我们看到那高几十米、与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凿一锤中诞生。从莲花山南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地基,形成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大约一共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

当时,莲花山不与陆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南越人去采石,必须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高,采石后,他们行海道抵达当时广州江岸,将石运至南越国宫署。

除了南越国宫署,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鉴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与莲花山的砂岩石相似,两者的石质组织、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定,该墓石材主要采自莲花山。

暴利驱动采石兴盛

"莲花山古采石场应是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才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石的。这里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遗留面之美观,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意义。"刘金山说。

西汉以后,莲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间,继续进行着。当时,红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

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当时一些"亡命奸徒",在莲花山"蜂屯 蚁聚",凿石纲利,牟取暴利,"岁致金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在利益驱动下,莲花山的采石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番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明之间,在莲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楼镇田步头一带。

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亭台楼阁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遗留至今的古城墙却见证了这段兴盛历史。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其城基的红砂岩石块,石料规格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旧城,修葺了120xx多米长、6米多高的城墙。今天在越秀山还留有明代古城墙遗址,修筑城基的红色砂岩,大部分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

开禁之争旷日持久

私人开采石料,遭到视莲花山为风水宝地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一场旷日持久的 开采与禁采之战,自明代以来不断进行着。明代万历七年,即1579年,因为陈言达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这是第一次见于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驱动下,明里暗里,禁、开之间的斗争根本无法平息。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莲花城和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分别立碑,永远禁止开采。两块碑至今都已经消失,在当年,这标志着开禁之争的结束。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的停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清代的城墙墙基已经开始使用花岗岩。就这样,渐渐地,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凭吊。

人工无意夺天工

初夏的一个清早,沐浴在灿烂阳光中,我们来到了莲花山旅游区。据莲花山旅游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发俊介绍,整个莲花山本身就是一个采石场,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当年采石留下的痕迹。其中狮子洋畔集中分布着15个石场,分别是:燕子岩石场、剑门石场、狮子岩-观音洞石场、百福图石场、莲花山-南天门石场、飞鹰岩石场、海仙池石场、八仙岩石场、无底洞石场、顺景岩石场、树抱石石场、大佛洞石场、碧莲池石场、四方池石场和洞天波月石场。

南天门边"莲花"开

从波光潋滟的莲花湖出发,往东南方走约数十米,看到一处古石场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岩壁最窄处,有一条长约8米、宽约1.5米的石拱桥,美其名曰"神仙桥"。从坑谷边经过,可以到达一处平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约10米高、状如莲花的巨石,上面刻着"莲花石"三个大字。只见这里赤壁丹崖,历经沧桑,断面却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条条因流水溶蚀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莲花山,因莲花石而得名。莲花石旁边便是"南天门",人们认为,穿过这里便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南国仙境。事实上,那是在厚层砂岩里凿开的宽约10米、门墙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门。以前,这里是石工们把石头运往莲花山海边的通道。走在"南天门"里,两侧整齐有序的钎痕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抚摸上面斑驳的砂岩,耳畔仿佛响起凿石的丁当声,先民们艰辛劳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张发俊介绍,从莲花石、南天门一带,可以眺望到高耸在山端、被喻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大约在1785年,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尔到访这里,被这里美丽而独特的景致所吸引,专门画了一幅《莲花塔和莲花山城》。这幅画现在被珍藏在香港艺术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一带的风物。

穿过南天门,经过顺景岩,还有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岩洞:莲花岩。那是两座内门相通的巨大岩洞。莲花岩以前的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岩洞中间似一个盆地,周围由九个岩洞组成,因为九个岩洞状似九瓣莲花而得名。

雄奇峻险燕子岩

从莲花岩出来,朝着海边往下走,不用多久便可以到达古采石场最壮观的地方之一:燕子崖。脚下是崖顶的观光亭,凭栏俯瞰,只见比肩而立的三四十米高赤壁红崖,成大直角,插入谷底由采石坑积水形成的湖泊中

番禺莲花山燕子岩为壮观。有一段悬崖,中间横空出现一个长方形的洞,里面还摆放着一些条石。张发俊告诉我们,那是以前没运走的石料。然而,那里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古人们又是如何开采那里的石头?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小路走到岩底,从岩脚抬头仰望,只见奇峰屹立,有的断面十分齐整,像被刀削的一样,巍巍绝壁直插青天,好像随时都要下坠,令人目眩;有的深陷下去,像个巨大神龛;有的孤柱矗立,直指苍天。这正合了那壁上的题词:"开物天工劈巨岩,嵯峨削立倚天南。呢喃燕子安居处,有客长呤意兴酣。"

岩底的一块石壁上,刻着"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题字出自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之手。1983年,当时莲花山古采石场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它存在的年代也无法确知。夏老来到这里,在惊叹它的雄奇壮观之余,推断它"不迟于宋"。夏老的这一看法,引起人们对这个古采石场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岩石上,除了整齐的钎痕痕迹,还可以发现整齐排列着的碗口粗的洞,这是当时采石搭脚手架插杆洞眼。横向的洞眼一般为圆形,纵向的为方形,这样在采石面搭上脚手架工作台,便于工作。这与中国古代的栈道技术有点类似,当时采石的主要工具仅仅是锤子和凿子。这些洞眼后来一度成为燕子们栖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岩

离开燕子岩,沿着曲折小径,在石山穿行,一处一景,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喜。这边还是连环对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转过一个弯,眼前可能会出现一池碧水,睡莲点点,令 你豁然开朗。即使同是峭岩,也各有风景:有的爬满古藤,生机勃勃;有的看起来普通,但一棵松树不屈不挠地从岩缝中站出来,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经过剑门、一线天、碧莲池等景点,我们来到浴仙池。以前在采石后,水平的厚砂岩,有许多垂直节理的裂缝,清泉从裂隙中流出,汇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条雪白的丝绢,水流不大,但跌入这池中却像珍珠落玉盘,泉瀑之水清澈,传说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称为"浴仙池"。浴仙池旁边便是莲花山最大的岩洞:八仙岩。信步走进去,只见这里最宽处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里钎凿而成的人间洞天。

关于八仙岩的来由,又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等众仙,到增城探访何仙姑回程时,途经莲花山,见此地峰奇峭陡,便驾祥云而下,来到这个大岩洞。众仙见洞内泉水潺潺,凉风习习,且有石桌石椅,别有一番景致,于是在此休息,围坐在洞内高谈阔论。大佛岩,前面是一双手正用凿子采石的雕塑。

守望沧海狮子石

离八仙岩不远便是狮子石。只见青葱山林中,矗立着一块巨石,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傲然屹立于山崖,双目圆瞪,似在远眺狮子洋万里碧波,白帆点点,又微微张开嘴,似在吼叫。由于狮子石形象逼真,历代先民把它神化,每当漂洋船过,都要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狮子石的形成年代久远。原来,这里地势低,莲花山不过是海面上的一个岛,千万年过去,地势逐渐抬升,水位下降。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一座岩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而成今天的形状。它是莲花山最忠实的卫士,见证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莲花山,以前叫"狮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狮子洋"这个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对于花山溪水源整治的心得体会范本三

莲花山风景区一隅莲花山风景区位于番禺市的东郊,距离广州市区20千米。莲花山原名“石狮头”,是古代石矿场,因采石后留下来的石头似出水芙蓉(莲花)状而得名。远自西汉时期,先民们在此大规模地开采石料,形成悬崖峭壁、奇岩异洞,如莲花石、燕子岩、八仙岩、莲花岩、观音岩、飞鹰岩、南天门、神仙桥等。既是古代人民一锤一钎开凿而成,又经历两千多年的自然风化,真正是千姿百态,雄伟劲拔,一座伟大的“石雕古迹”。

山上有明万历四十年(1620xx年)建造的被誉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的莲花城等古迹,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建成的望海观音金像,高40.88米,以120吨青铜铸成,外贴180两黄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观音像,是饮誉中外的艺术瑰宝。

莲花城现已建成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城头可远眺壮丽浩瀚的珠江景色。每年这里还举办桃花节、莲花节,以花节展览盛会为特色,以观光性、艺术性、知识性手tk吸引游客。莲花山旅游区有环境优雅、设备先进的度假宾馆与舒适的餐厅、舞厅、烧烤场及购物街;还有水上乐园、文艺表横厅等大型游乐项目。

1996年开通的区内上下山穿梭巴上和磁卡电话亭,更使旅游区服务又上了一个新档次。

连绵起伏,横贯粤东的莲花山脉,主峰位于海丰县城北郊14公里,海拔1336米,海丰八景中的“莲峰叠翠”和“银瓶瀑布”就在这里。莲花山主峰方圆5000多公顷,崇山峻岭,千山万壑,奇峰异石,青山绿水,构成了著名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

风景区以鸡鸣寺为中心,在五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名胜古迹有“金鸡鸣晓”、“玉龙喷须”、“仙人潜洞”、“如来盘石”、“三井回音”、“五马归槽”、“猕猴奇石”等等,构成一幅幅美丽别致的风景画。中外驰名的莲花山茶,以这里出产的为正宗,用莲花山之泉沏莲花山之茶,别具风味。

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 年)印真和尚化缘至海丰,看到莲花山山环绕,幽静秀雅,很有灵气而择地始建莲花山脚庵,庵堂建成后,庙人常闻半岭村户的鸡鸣声,便又另取名鸡鸣寺,占地4800平方米,印真大师乃是鸡鸣寺的开山始祖。鸡鸣寺由于处在莲花银瓶双峰环抱的鸡心山半腰,右靠“莲峰叠翠”,左倚“银瓶瀑布”,面向东方,居高临下,气势磅薄。人们抵达鸡鸣寺时,莲花山主峰积满云翳,烟霭在半山腰缭绕,见不到莲花山的真面目。需待上午九时左右,太阳悄悄爬上山尖,驱散云翳,片片云彩随风飘向远方,莲花主峰象揭去面纱的少女露出莲花绽放般的笑容,美得叫人赞不绝口。自古莲花开在荷塘里,唯有这里莲花得自天然开在青山云间,实为怡情养性之胜景。

今天,莲花山旅游风景区重建鸡鸣寺,已营造了千亩果木、万亩松林。鸡鸣寺建设规模宏大壮观,计划建造观音阁、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内外山门、禅房、斋房、僧房等,总建筑面积逾20xx平方米。全部采用仿古式建筑。与此同时,在寺外计划建设避暑山庄、度假村、娱乐场、天然游泳场、素菜馆、车场、商场、宾馆、桥廊圆亭、叠廊方亭、八角凉亭、人工湖亭、鸡鸣寺开山祖师印真和尚墓塔、金鸡出笼雕塑、彭湃烈士纪念亭、万花圃、动物园、先人功德堂等,还要整修猕猴奇石、三坑汇水等和辟建梅场、菜场。1920xx年彭湃牺牲后,海丰人民曾严加警戒在这里召开彭湃烈士追悼会。这是这个风景区的近期规划。赵朴初已为之书题寺名“鸡鸣寺”三字。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的中期规划准备建埔仔温泉、廊湾温泉和红花地水库游艇区;远期规划主要是修建环山公路,使游客可登莲花山、银瓶山主峰以纵观远近景致。这个风景区一经建成,即可开设莲花山一日游、三日游和七日游业务,必令游人留连忘返。

驰名中外的莲花本山茶,以此出产的为正宗。用莲花山之泉,泡莲花山之茶,风味尤佳,饮之口福不浅,馨甘久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