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 政务服务工作心得(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22:46:05 |
  • ZTFB |
  • 7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雁塔南广场。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高大的铜像。只见他气宇轩昂,身披袈裟,手执锡杖,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经的路途上。

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玄奘呢?玄奘,俗姓陈名祎(yi),河南偃师人,自幼聪慧超群,勤奋好学。十三岁出家为僧。他拜学经典,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被誉为“释门伟器和佛门千里驹。”在全国各地游学后,他发现佛经残缺不全,佛经中有许多错误。他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国,也就是现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蕴,以解众疑,弘扬佛法。贞观元年(620xx年)他结伴上表奏请,申请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准。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遂违禁出关,即违法偷渡出境,只身前往,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0xx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研学,历时20xx年之久,在一次盛大的法会上,玄奘宣读自己的佛学论文,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可以和玄奘辩论,据说一连18天,没有一个人能辩过他。各王特邀请玄奘乘坐华丽的象舆游行,会场欢呼雷动,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 ,就是指菩萨众神。玄奘取得了极高的的荣誉,在印度备受尊崇。随后他毅然谢绝了各国王及僧众的盛情挽留,毅然踏上归途。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带大量佛舍利及657部佛经,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国人的隆重欢迎。抵达长安时,僧俗百万之众倾城出迎,盛况空前。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现在我们来到大慈恩寺门口,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也叫三门,分别称为空门、无作门、无相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之门。我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大家看,门上的牌匾是亲自题写的“大慈恩寺”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追建阴福,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故名“慈恩寺”。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请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的玄奘担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最高学府而辉煌一时。唐末以后因战事不断,寺院逐渐荒芜,经历代多次维修,至明代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规模。

我们大家走进山门,可以看到钟鼓二楼对峙,东侧是钟楼,楼内悬挂有一口铁钟。该钟铸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通高3.4米,重15吨上铸有“雁塔晨钟”四个苍劲的大字。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钟和鼓是佛教重要的法器,是召集众僧进行法事之用。也是重要的报时工具。寺院僧人们每天闻钟而起,闻鼓而眠。

现在我们来到寺院的大雄宝殿参观。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的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指的是佛性的清净之身,西为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之意是得到佛果,圆满之身,东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指一切可变幻之身,并指普渡众生之身。三身佛两侧立有释迦牟尼的迦叶和阿难,两侧是十八罗汉。

在大雄宝殿西侧墙壁上镶嵌着几通“雁塔题名记”碑。“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凡是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都要先在曲江进行游宴,然后齐集大雁塔题名,他们觉得能雁塔题名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并且觉得登上大雁塔就能步步高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考中进士后在此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

大殿北面为法堂藏经楼(两层),上层藏经楼藏有玄奘曾翻译的经卷,下为法堂,法堂是当时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一尊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若生前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死后就会被他接引到极乐世界去,因而又被称为“接引佛”。法堂里还有三副拓片,其中一副是玄奘负笈图,两边是是他两大弟子圆测和窥基的画像。玄奘身背装有佛经的背篓,手持佛尘,脚登麻鞋,风尘仆仆地行走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只有眼前这盏永不熄灭的小油灯伴随着他。

法堂后面就是闻名遐迩的的大雁塔了,请大家随我前去参观。

至于“雁塔”的名称由来,有数种说法。而其得名源自一个佛教故事最为可信。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从此人们也将菩萨称为雁王,佛塔称为“雁塔”了。

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为了妥善保存从印度取经带回的大量佛经,上表奏请皇帝,经朝廷批准建造而成的。玄奘法师亲自参加建塔,历时两年才建成。然而这座佛塔,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四十多年后逐渐毁坏。后来武则天在位时重新修建了大雁塔,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的修葺,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修葺过的大雁塔了。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为64.7米,塔体呈方锥形,共有7层,内有旋梯,我们可以顺旋梯登到塔上,一览古城秀丽的风光。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登塔吧。

我们现来到在大雁塔的底层,能够看到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碑,为玄奘译经所写的序文。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接下来我们可以到一层参观。我们大家可以看看两侧墙壁的碑片,其中这两通石碑,一是玄奘负笈图,反映他取经的过程,一是玄奘译经图,反映他译经的过程。这两碑的画面是玄奘法师光辉人生的生动写照。现在我们开始向上攀登参观。请大家轻步登塔、注意安全。在二楼我们看到了的是一尊弥勒佛坐像,大家可以祭拜一下,许下自己的心愿。接着我们登上三层,这里是供奉着印度佛教高僧赠送的佛祖舍利。好了,我们继续攀登吧。在三层陈列有集王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的原碑拓片,真品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四层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足印,相传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留下来的。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前曾到一小河边,对弟子说“这是我留给人类最后的足迹。”说完就形成了巨大的脚印,当时人们争相瞻仰膜拜,玄奘到印度后听到了这个故事,特意前去膜拜,并且在膜拜时还用笔画下了这个足迹,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玄奘晚年刻制而成的。第五、六层悬挂有玄奘诗词、唐代几位大诗人的诗词书法作品。我们再往上走,来到第七层,大家可以抬头看看位于我们上方非常趣味的诗文,这几个字,不论从哪儿开始,都可以很通顺。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念“取经还须游西天,须游西天取经还。拜佛前人赞唐僧,人赞唐僧拜佛前。”还有“唐僧取经还,还须游西天。西天拜佛前,拜佛前人赞。”等不同的读法。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念成一首关于唐僧取经的诗。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层,是不是有一种“登临出世界”的的美妙感受,向四面凭栏远眺,古城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让人留连忘返。

游客朋友,现在让我们缓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继续参观。

现在,大家来到玄奘三藏院的门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由大遍觉堂、般若堂、光明堂三院组成。

如果要问:西安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为玄奘舍利与佛舍利都是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佛骨舍利刚才我们已经在大雁塔的第三层看见了,而玄奘大师的一份顶骨舍利就存放在三藏院的大遍觉堂,大遍觉堂里还供奉着玄奘坐像。

玄奘三藏院内有近四百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画,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尤其反映了玄奘求法、译经的辉煌一生。

概括玄奘的翻译,有数量多、质量高、内容全和路子新四个显著特点。玄奘一人就译出1335卷佛经。由于玄奘译本准确可靠,而他所依据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译本被视为 “准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时期,以及许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我国的翻译从佛经翻译开始,而玄奘开创了我国佛教翻译史上的“新译”先河。玄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对祖国无限忠贞的伟大爱国者。他还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奠定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玄奘译经20xx年,最后在铜川玉华寺圆寂,虽然他生前要求一切从简,但皇帝还是把他厚葬于现在产河之畔的白鹿原。人们对这位舍命求法,呕心沥血译经,生前辉煌一世,死后苇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这里已成为永远瞻仰玄奘、纪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对于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0xx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1920xx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xx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1920xx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1920xx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对于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倡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皇帝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祐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0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西安政务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同志们:

今天这个全市政务服务工作培训会议,是我积极支持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以及全省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务服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上午,大家参观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了解了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张轶、维和两位同志分别就如何搞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以及行政审批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了培训讲解,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市政务服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政务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政务服务工作最早的动议是从案件办理开始的,在纪检监察系统查办的大案要案里,主要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审批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审批方面的问题,不但发案数量大,而且发案的级别比较高。出于防止审批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的考虑,由纪委监察局来牵头搞这个事情。

成立政务中心,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不夺权,权力依然是各审批部门的权力,但是要放在我们这里来运行,要按照我们规定的流程来执行,要受到我们的监督。通过规范审批行为,来达到我们预防腐败、提高效率的初衷。我们西安市的起步相对比较晚,但我们晚也有晚的好处,就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实现后发先至,一起步就是高起点、高标准。现在凡有国家行政机关存在的地方都有监察局,有党组织存在的地方都有党的监管,从这个角度出发,必须要有纪委监察局来监管。所以,全国的政务中心都是由纪委牵头,但是我们西安做的更实在一些。由纪委牵头干这个事就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多次进行部署和要求,为我们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机遇。尤其是20xx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中心作用、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省政府出台的《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xx—20xx年)》中明确要求,到20xx年,省、市、县政府都要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符合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实行集中办理和“一站式”服务。去年10月,省纪委监察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下基层政府及村(社区)自治组织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县(市、区)用1—2年时间全部建立规范的政务大厅;乡(街道)用1年时间普遍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需要,便民服务可延伸至村组(社区)。最近,省政府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到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外地有关省市对政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拟于近期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政务服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前些天,省纪委在安康市召开了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现场经验交流会,郭永平书记要求,以“三问三解”活动为动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把便民服务这项应民求、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抓紧抓好,惠及更多的百姓群众。市委、市政府对做好政务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市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xx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纪委工作报告分别就推进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政务服务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国各省市都在不断加快政务中心建设,将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类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办理。截至20xx年底,31个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开发区共设立政务服务中心2912个,3037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从我市来看,我们从20xx年开始,在市级层面开始筹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政务服务制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我们市政务服务中心,在优化政务环境、密切党群干部关系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成为西安一张“靓丽”的名片,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各区县、各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截至目前,全市11个区县、4个开发区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10 个市级部门建立了政务大厅,379个乡镇街办(站所)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343个社区、村(组)建立了服务代理点。

在肯定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的政务服务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大差距。如,部分区县和开发区至今还没有建立政务中心;已成立的区县和开发区政务中心,在建设标准、事项进驻、审批服务权限、管理机制、职责职能、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等方面还不统一,发展也不平衡。个别区县和开发区政务中心规模很小,接待办事群众非常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两级便民服务机构的成立也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开发区的项目审批随意性还比较大,各类举报、反映、查处,大部分还是在开发区。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把加强政务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摆到重要的位置上,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政务服务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把握重点,认真抓好全市政务服务各项工作

一是全力扩大覆盖面,加快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召开的市纪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要求,到今年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组(社区)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这是经过大家讨论,并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提出来的工作目标,不仅是对基层纪委和各级政府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全市人民的承诺。因此,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特别是周至、户县,经开区、曲江新区、沣渭新区、航空基地等还没有成立政务中心的区县、开发区,既然起步已经晚了,就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务必在下半年完成筹建任务,年底前必须正式启动运行,确保不拖全市后腿;已经成立政务中心的区县和开发区,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搞好规范化建设,做到审批事项应进必进,审批流程科学规范。同时,要指导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做好基层服务机构建 设,尽最大努力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实施市政务中心与开发区(区、县)“联动式”并联审批机制。市政务中心探索创立的“联动式”并联审批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审批工作效率,节约了办事成本,并有效保护了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这是个非常好的工作机制,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选编》等多家中央媒体表扬报道。市级政务中心做得比较好,比较规范,但是和开发区(区、县)对接不上,为了让各开发区(区、县)的事项也能享受到“联动式”并联审批的好处。市政务中心通过调研,初步建立了与开发区(区、县)“联动式”并联审批机制,对涉及在开发区(区、县)和市政务中心都有审批内容的事项,通过联席会议,联合受理、同步办理,办结后统一发送审批结果,能够有效解决办事企业和群众在开发区(区、县)和市政务中心“两边跑”,审批难的问题。区县两级怎么对接要好好研究。今年,我们要在全市推广实施市与开发区(区、县)“大联动”并联审批机制,希望各开发区、区县在政务中心建设中认真研究,积极配合,主动与市政务中心对接,自觉克服工作困难,在审批工作中认真落实这项机制,切实方便基层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事项。

三是充分发挥政务中心对重点建设项目审批的服务作用。西安目前已进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每年都有300多个重点项目要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情况将会对西安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全市经济发展,首先就要服务好重点项目建设。一要规范全市重点项目审批工作,对全市重点项目审批要实行统一的审批程序,建立规范的审批机制,实现市、开发区(区、县)政务中心对重点项目审批规范化;二要探索建立重点项目行政审批免费代办机制,确定专职代办人员,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准备审批资料,协调审批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审批中的问题,将被动审批变为主动服务,使重点项目审批中的一般性问题不出政务中心就能及时协调、及时解决,确保重点项目审批顺畅;三要强化对重点项目审批的监督,充分发挥电子监察平台的作用,在市区两级统一审批流程、审批程序后统一电子监察,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纳入市纪委监察局的统一监督下,对审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人及办理时限全程监控,确保项目单位花最少的成本,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办完审批手续。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行政审批事项已降至两位数,西安市目前公布的是91项。但并不是说,审批事项越少,审批工作就搞的越好。我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精减事项和下放审批权限,另一个是创新工作方法,管理好保留的审批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政务中心本身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产物,建立政务中心,就是要对保留的审批事项集中管理,集中监督。从全国各地政务中心的经验来看,要管好审批行为,确保政务中心健康运行和发展,重点要从体制上解决“授权不到位、职能不到位、人员不到位,两头受理”等问题。去年,市纪委牵头,组织市编办、政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全国部分省市政务中心的做法进行了考察,海南等许多先进的政务中心都实行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目前,市上也正在试点统一设立行政审批机构,统一对进驻市政务中心的人员和事项进行管理,统一对全市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的办理实行监督;审批事项向行政审批机构集中,行政审批机构向政务中心集中;对首席代表及窗口人员授权到位,行政审批机构工作人员配备到位,各项工作保障到位的“三统一两集中三到位”改革,从10个试点部门的情况来看,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要将试点部门的改革做到位,并全面推开改革工作。区县(开发区)政务中心也要逐步实行这种改革,将审批权限充分授给窗口,真正将审批事项集中到窗口全过程办理。

五要深化政务公开,推进依法审批、廉洁审批。成立政务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权力公开透明,推进依法从政、廉洁从政。要逐步将政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全面做好办事信息和行政行为的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做好对行政审批运行的监督,各区县、开发区纪委要结合行政审批网络系统,加快配套的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对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内部环节及办理时限全面监察。要加快将电子监察平台与市上的电子监察平台联网对接,逐步将全市审批事项办理情况统一纳入市纪委的监督之下,确保依法审批、廉洁审批。

三、强化措施,促进政务服务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政务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经常研究并帮助解决政务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作为政务服务的主体,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眼下要做的,就是统筹推进建设工作。特别是至今未建的2个县和4个开发区要切实加快建设进程,务必在20xx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未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的乡镇(街道),务必在20xx年底前达到全覆盖;未建立便民服务站(所)的村(社区),务必在20xx年底前完成总数的70%以上。

二要提高工作标准。政务服务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并创新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此项工作健康运行和平稳发展。我们西安市政务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全国的特色,政府的特色,为此,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推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在机构职能、人员配备、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办事制度、服务类型、运行模式、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进程,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创新审批机制,使政务服务建设成为推动人民满意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要强化监督检查。市纪委、监察局要一如继往的支持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支持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对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任务落实。各区县、开发区纪委要充分运用效能监察、执法监察、电子监察等多种手段,对政务中心建设、各部门配合情况、具体事项审批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把这作为一个要求提出来,该进的部门一定都要进,对不按要求配合、违规办理审批事项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严肃处理。

最后,要感谢所有从事政务服务工作的同志们,不管是市政务中心的同志们,还是我们区县、开发区政务中心的同志们,我们都要感谢。政府对社会的管制,很重要的一方面靠你们来体现,政府是不是个有能力的政府,是不是个有效率的政府,是不是个有作为的政府,主要靠你们体现。再次感谢你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