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 高一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5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11:15:58 |
  • ZTFB |
  • 13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一

心中念念难忘的,仍是稼轩。想他是文人中的异数,武将中的清流。书生和百夫长,竟在其身上融合,汇聚流转。

那二十二岁的少年,率五十余人奇袭敌营,执贯了软笔的手中紧握了嗜血的长剑,于几万敌军间策马疾行,竟成功擒回了叛徒,全身而退。若无过人敢勇,又何得如此惊人之举?

的确,对于抗金,他从未像那些普通文人般天真地瞪了眼,去纸上谈兵,白日梦样地想像着,那涛天铁马冰河浩浩荡荡入梦,而得以挽那大弓如满月,射那飘渺位于远方的天狼,扶大厦于将倾,救众生于水火。激荡得自身热血沸腾,然而却提不起手中纤薄的长剑。而他,却是真的,使马作的卢飞快,使弓如霹雳弦惊,纵是被贬谪被远调,仍是不变自己的一寸丹心,去治理荒政,整顿那民生凋敝。他低头,双手成拳,似欲握紧那争战沙场的兵器,长叹——“儒冠多误身!”

不能否认,稼轩文才貌世。他炽热的情感,崇高的理想,在壮志难酬之际,更沉郁顿挫,伟峻恢弘,遥遥看去,仍有气定神闲,指点河山的大将风采。“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临其意。”一丝不带文人之孱弱,不拘于陈腐,洞开新天。

王国维言:“东坡词旷,稼轩词豪。”向来以为,豪放张扬才为辛词的格调。只偶有想起那流传于千古的情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才明白,辛词中亦会有宝马雕车,芳香满路的繁华,月如玉壶,夜空中鱼龙灯飞舞的逦迤缠绵。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温柔的话语从辛弃疾这样的大丈夫口中缓缓道出,难道不更能撩拨听者的心弦?

稼轩是真实的人,他有欲望,想要赢得那生前身后之名,他要入仕,得那功名。故在千年之后,有后人回望,只见滚滚狼烟中,毅然有一铁骨铮铮的英雄傲立。然而千年前,有人,却是远了那尘世,遁了那权力,一生隐匿于江湖,谱出了不同的英雄篇章。

“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他活于当下,一心体味着自然万物的律动起伏,思想如蝶,化为世间万物之精髓。庄周甘于清贫,宁如乡野之龟,戈尾于涂,也不愿,俯身于帝王位下,为得那半世荣华勾心斗角。他只愿细细地,雕琢属于自己的道家风骨,拥抱属于自己的几千里之大的鲲鹏,怡然自得,自知其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如此之充足,又怎会恋恋不忘于所谓鸱鸟的腐鼠。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繁华。”只身立于涛涛不尽的江水,庄周在笑,心无所念,故而意无所执。他是本心的英雄,可用轻笑摧毁囚禁心灵的碉堡。

雨水,浇灭了狼烟;有轻风,吹干了血液;有沙土,掩饰了残垣。然有思想,在残损的土地中于废墟中升起,柔柔地闪光。无论是稼轩的热血与家国天下,无论是庄周的闲散与淡泊名利,入仕出世,不同的处世哲学,终究会化作海边贝壳,被细细拾起抹净,珍藏,细品,仍有不同风蕴的英雄之气。

有关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二

各位游客,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要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

东坡先生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藤花旧馆。在常州现今许多地方,还都保留有先生当年所踏足之处,今天,就请各位随我追随先生的足迹,走近这位大文豪。

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东坡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舣舟亭扩建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公园的景点平面示意图。东坡公园位于市区的东部,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之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东坡公园是一座凝集常州历史文化、富有常州园林特色的公园,20xx年4月28日改造完毕后免费对市民开放了,改造后的东坡公园与周边的红梅公园、天宁寺景区联袂成片,共同形成延陵东路历史文化街区。

各位游客,现在就请各位随我步入园内,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 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 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东坡公园

进入洞门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 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仁宋景祜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列名于“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在京城里做过官,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分歧,后自请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等职,屡遭贬谪,晚年流放海南。东坡生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

我们现在来到了龙亭,此亭临池而建,造型奇特,象亭子又象水榭,是亭榭结合的建筑,不太多见。之所以称为龙亭有二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

水池南边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地方官员的训导。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来常,这些碑文记述了他南巡时的盛况和表达了他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颂扬。大家请看,这块碑文上写道: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表达了乾隆皇帝来到常州,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心里非常高兴。鼓励当地官吏要勤勉自己,爱戴老百姓。同时,也告诫当地官员要增加储备,以防水灾和旱灾。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可见假山一座。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无石。中国人所欣赏的“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掇山常用的石品湖石类居多,体态玲珑通透,表面多弹子窝洞,形态婀娜多姿,多数为石灰岩类。好的石峰,可用瘦、皱、漏、透来概括。而眼前的东坡洗砚池,它以白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米。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么大的洗砚池。它原在顾塘桥孙氏馆,地方官员和绅士们知道乾隆很敬仰苏东坡的才学,也为了给万寿亭行官增添一景,以得到皇上的欢心,就将它移到此地。常州的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诗中“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莫相抗”之句的墨池指的就是洗砚池。而今,洗砚池却让更多的游客缅怀东坡先生的高风亮节。

现在我们去看看公园最主要的古迹—舣舟亭。“舣舟”二字的意思是“系舟”或“停船”,那么,舣舟亭究竟是为乾隆皇帝还是为苏东坡在这里停船而建呢?乾隆皇帝和东坡都曾在这里停过船,只不过相差七百多年。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时,出差去镇江,路过常州市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由于苏东坡在此停过船,后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在乾隆第二次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还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是 1984年重建的,此亭四角双檐,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两幅对联大家不妨读一读。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幅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这两幅对联分别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和胡一飞书写。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御码头,这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停泊的地方。据史载,当时有围墙将行宫团团围住,围墙上还有“皇恩浩荡,万寿无疆”八个大字。1986年拓宽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因舣舟亭临河处改道,形成了一个运河环抱,形似水中月亮的“半月岛”。两座小岛之间由广济桥相连。广济桥是常州最古老的明代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走过广济桥,映入眼帘的这组雕塑是“情缘常州”。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制作而成,取材于东坡与好友的典故。整个雕塑由东坡像和水系以及石雕碑文组成。

碑刻内容是:“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大意为常州处于长江之南太湖之北,我行走四方而没有归宿,誓把这儿当安息地。难道别的地方不足供养生活?只是那边的人难以共处,如果不是仅有供食而无朋友,我何处不可安顿呢。我在这徘徊不肯离去,只是眷恋这城邦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君子。

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仰苏阁。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千百年来,苏东坡正是以这种豁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后人,吸引无数文人大夫的敬仰。因此在东坡的第二故乡常州,在1994年建仰苏阁以供后人缅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仰苏阁是在这次改造中重建的。而这座铜雕名为“大江东去”,这组雕像取自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意,整个东坡像踞坐如山、目光深邃。

各位游客,东坡公园的游览到此结束,谢谢!

有关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三

收藏一件文物,是为了纪念曾经辛勤劳作的祖先;收藏那毫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许是为了纪念那一段久久不能忘怀的往事………收藏,并不只是为了让文物保存下来,或是让记忆永不风化,更是传承一份精神,一种文化

还记得吗?西安,兵马俑正在被学者们挖掘的那天,铁锹,带走了兵马俑身旁的一块块泥土。兵马俑艳丽的颜色极为迅速地变为了灰黑,仿佛来了一阵风,吹走了尘封以久的色彩。

还记得吗?曾经一百多部的《永乐大典》因战乱,只剩下了几部;那道士塔中的经文,早已在沙漠的大风中飘散……

总有一天,汨罗江会干涸,文赤壁旁苏轼的雕像也会风化。物质总有一天会消失。但我知道,精神可以永存,文化可以延续。

兵马俑没了,但中华民族一统天下豪迈的历史会留下;《永乐大典》与经文没了,但曾经繁荣的文化会留下;汨罗江没了,但屈原那爱国之情会留下;雕像没了,但苏东坡的旷达洒脱会留下……

文物会流失但文化会传承,精神可以永存。作为中华儿女,收藏祖先的文化与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创造新的文化,发扬新的精神让子孙后代传承与收藏是我们的义务。

汶川地震中,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被创造,早已超越了黄金救援时间却不断地传来友人被救的喜讯;政府的“不抛弃,不放弃”让人感动;那些人为救别人而献出生命……灾难中,求生的意志,人间的大爱值得后人永远收藏。

奥运中,“更快,更高,更强”;成为了奥运精神的代名词之一。在这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的年代,奥运精神已逐渐被中华民族所吸纳,所收藏,所传承。

也许有一天,震后的废墟中,已建起了更美好的家园;北京奥运会已成为了很少有人会去提及的往事,但中国人民从中获得的精神,会支撑这个民族,富强一代又一代。

让我们都来收藏吧,收藏美好的文化与精神,让它们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有关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四

从昨天晚上开始就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点点击落。本该是很有情怀的,可不觉间有几分凄迷,更有几分感伤。

我爱雨,但不像苏东坡爱得痴迷,苏东坡将书斋名曰:“喜雨斋”,不像现代名士周作人爱得有几分无奈,他把书斋取名为“苦雨”。

清晨漫步在雨林中,走入森林,雨气空儿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

雨不但可嗅,还可以听,更可以亲。

拣一块略干的草丛,躺下来,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雨跟自然的对话吧:它正在以疏雨的语气在唤醒梧桐,用骤雨的语气在与荷叶打招呼,它用淅淅沥沥的方式亲吻你,告诉你它也喜欢你……其实,一个人愿意静静地独自听着雨,那是因为雨最容易牵动人心,触动你内心深藏的痛楚。

雨丝慢慢牵动我的思绪回到故乡,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那个黄昏它带走了我最亲爱的祖母,无情的将我从祖母的怀中推开。

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滂滂沱沱。

夜里,经过黄昏漫长的浸染后,一场雨终于下起来。我的目光穿窗户,看看路灯下跳跃的雨帘。我凝望着天空,夜仿佛片刻被包围住。夜的温润如“灰美人”的拥抱,我拥抱着,可内心的孤单去总是那样的悠长,悠长!我讨厌雨,它总是无情的揭开我的伤疤。

但雨终究是雨,它不会因为你的喜爱而来,更不会因为你的厌恶而去。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久如此吗,一切挫折磨难会因为你的承受不了而放弃对你的折磨吗?更何况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见得雨后彩虹的绚丽,没有雨天的阴云,也就没有晴天阳光的灿烂呢!”

有关东坡高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五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斗争”。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以百姓为天”,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极讲民主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杜甫有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咨尔黎汉,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悌”的真谛——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