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 西安事变 剧本(六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02:42:59 |
  • ZTFB |
  • 11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一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xx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20xx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第二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0xx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二

各位游客: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有壮阔气势的明城墙。我们眼前的城墙是明时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墙。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宏伟的军事防御设施。下来我给大家分别将西安城墙各部分的建筑构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绍: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刚才有朋友问在那里控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参观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控制吊桥升降之处。城门是防御设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城门,来了解西安城墙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完善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闸楼是两层悬山式结构,虽然形式十分简洁,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城市的二道防线。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楼。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看见对面的建筑是正楼,正楼是西安城墙最里层的建筑。正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

高大的城门,城门是敌我双方交战的薄弱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明代修筑城墙时,十分重视城门的防御功能。其中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汉开始沿用了1520xx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这种门最大的缺点是经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门失火,殃及迟鱼”的典故。明代城门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能力。这是城墙的第三道防线。

我们可以见到城门上有永宁门几个字。在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曰永宁门,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祷告,不起火灾,永保安宁。东门名长乐门,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之愿望。西门为安定门,暗示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北门名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长远安定,不起战乱。

现在我们就登上城墙,来感受他壮阔的气势。城墙的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历史上对城墙曾多次维修,有两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当时的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底顶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砖,使整个城墙显得壮阔和雄伟。清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统。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迅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保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城墙每相隔40—60米一个有排水槽,它们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及车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墙顶内沿建有宇墙。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墙。在垛墙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悬眼是士兵可向外窥察、射击的地方。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叫做敌台,俗称马面。在城墙上共有98座。各敌台相距120米,这个距离和过去的武器是有关系的,120米的中点是60米,恰是弓箭、飞钩、滚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一旦敌人攻城,会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

以上就是我带大家参观的明代城墙,下面我们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钟楼和鼓楼。钟和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两三千年前,钟和鼓是用来祭祀和宴享的礼器和乐器,到了汉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和鼓被用做军旅指挥的信号和军乐。到了唐代的就有了报时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诗中描述的“将则鸡人报晓时,尚疑方近翠云秋。“还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绘的就是人们闻钟声而起,闻鼓声而息的情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上的钟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们自然也都有报时的功能。钟楼和鼓楼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军事重镇,钟鼓楼无论从建筑特色、还是艺术价值,都居于同类建筑之冠。

朋友们,我们首先来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有“天下第一钟楼”之誉。要了解钟楼,就要从钟说起。真正钟楼上的钟是唐景云年间的“景云钟”,它是一口六吨重的铜钟。它是以钟乳来调节音律,声音洪亮悠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年钟声便是原来悬挂在钟楼上“景云钟”钟声的录音。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安史之乱时,“迎祥观”和钟楼毁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钟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钟楼。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城不断的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据碑文记载,“楼唯柱基外,一无改创”。也就是说,除了新筑楼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万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进行整体的拆迁复原,没有高超的组织安装,没有严密的工程组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也是我们16世纪建筑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钟楼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大家回头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联,“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说的就是钟楼拆迁的一个神话传说,更给钟楼增添了神秘色彩。

不过钟楼拆迁后,钟就敲不响了,很多人说是神物有灵,其实是钟房有问题。它中间高,四周下倾,重檐覆盖,好象给钟戴了个帽子,戴翁以呼,声音当然不能传的很久远。后把钟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间所铸的一口铁钟取代,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近年复修的,原钟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当然我们今天敲钟已不在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祈福,企求我们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满幸福。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也敲几下。

好了朋友们,让我们回过头来欣赏钟楼的建筑吧。钟楼高36米,分别由基座、楼身、楼顶三部分组成,四面正对四个方向,开东西南北四个券洞。钟楼上下两层每一层都以“斗拱”作为装饰,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据力学原理,形成力的均匀负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时“斗拱”的数量还可以显示出这种建筑的规格和等级来。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式,对角线构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翘,这种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鸟思阁,如喙思飞”,就好比展翅飞翔的鸟。象钟楼这种出檐3层的,我们把它叫重檐三滴水,这种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还能减少雨水顺而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

钟楼不但整体气势恢弘,细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声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如我们熟悉的“八仙过海、踏雪寻梅、长生殿盟誓”等。

了解完了钟楼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与钟楼遥相呼应的鼓楼。

鼓楼距离钟楼只有250 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楼要比钟楼大的多。鼓楼高34米,基座呈长方形,。现在它的南北两面还各开高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还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还有著名的小吃街。

鼓楼上曾用来报时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资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着面“闻天鼓”。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声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闻,这面大鼓已经申报进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来的朋友们都非常的幸运,因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楼的南北两侧檐下,过去曾悬挂着两幅巨匾额,南面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时期,天下和平安泰、国富民强,说明了西安古往今来的发达昌盛。北面匾文“声闻于天”,典故是《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两幅巨匾犹如画龙点睛,使鼓楼生气盎然,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遗憾的是这两块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毁坏,现在的匾额按照原有历史资料恢复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明城墙、钟鼓楼。这些建筑记录了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也铭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他们作为历史古迹,就象陈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让人回味。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三

西安博物院地处西安城南,占地面积245亩,由博物馆区、唐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馆、塔、寺、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自20xx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博物馆,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西安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在13万件馆藏文物中,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14400余件,其中近20xx件文物系首次面世,精品荟萃,异彩纷呈,演绎了古都历史的万千气象。博物馆内的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

基本陈列设于主展馆底层的三个展厅,以"古都西安"为题,综合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千余件文物展品和多种多媒体数字展示技术,介绍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展现辉煌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

专题陈列

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陈列设于主展馆一层,以"宝相庄严"为题,主要通过160余件佛教造像展品,表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不同的佛教石刻艺术风格,领略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

玉器专题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以"天地之灵"为题,主要通过170余件不同种类的玉器展品,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印章专题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以"颗粟大千"为题,展品有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官印私章400余件,其中以秦汉印章和金代官印为精品。

古代书画艺术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以"三真六草,镂月裁云"为题,陈列100余件元明清书画珍品,其中不乏名家精品。

临时陈列设于主展馆一层,曾先后展出区县精品文物展及从17位民间收藏者的藏品中精选出的270余件文物组成的"民间收藏精品展"和"牛气冲天--陕西牛文化陶瓷博物馆藏品展"等展览,这些专题展览以特有的方式诠释了华夏文明辉煌历史。

作为西安博物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707-709),本名"荐福寺塔",是唐代长安著名佛寺荐福寺的佛塔,唐末战乱,寺院毁于兵火,惟存小雁塔。明清时期,寺院屡次重修。现存荐福寺内除小雁塔为唐代建筑外,其余殿宇均为明清及近代所建,自南向北依次有:山门、东西相对钟鼓楼、慈氏阁、左右小亭、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在藏经楼西侧院落有方丈殿,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期的布局,规模严整,朴素大气,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古代文化遗产。寺内另有金代铁钟一口,明、清之际,始称为"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1961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文物保护区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开放过程中,不断在园内充实了一些民俗类文物。小雁塔、荐福寺古建筑群与长安古乐、拴马桩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相融合,为游人打开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建设西安博物院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原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园林绿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另一方面在原有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向东西两侧进行了扩展,极大地改善了小雁塔与荐福寺的周边环境。在新扩建的区域内,增加了湖面以及新的园林绿化景观,使历史名胜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一处集文物鉴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身,多功能的城市景观区域。

漫步在西安博物院,不仅使人了解到古都西安悠久历史,也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现代西安的崛起和勃勃生机。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四

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

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灿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在他所著《关中金石记》中说:“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都,编排甲乙,周以栏盾。明代及近人所,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赞赏。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___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___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20___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20___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20___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题西安事变剧本拍摄心得体会精选六

关于西安作文汇编十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作文 篇1

这些天,正直阳春三月,西安街头飘起了柳絮,为西安添了一份春意。

人们都说,西安市十三朝古都,是一座历史名城。这可真不假,西安处处都有几分历史的气息。城市的中心是钟楼,繁华的商业街区环绕着这座古老建筑,让你在享受现代化生活时也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暮鼓晨钟。

西安的老城墙环绕着市区,城墙下有护城河。一墙一河守护着这座古都。城墙根下,古树旁常能看到一群老人围坐在树阴下,拉着二胡唱秦腔;三五人一桌,围在一起下棋。环城公园让整日奔忙的人们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早春时节,迎春花提前来报到了。樱花、桃花争先恐后地开了。赏花的人只要站在树下,便可嗅到这花香。若是肯花时间,还可以在护城河边垂钓,享受一下午的阳光,更有“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趣味。

作为一座古城,小巷是必不可少的。回民街里,尝一块玫瑰镜糕,品特色粉蒸肉,逛卖工艺品的小店是最悠闲的事。在书院门则可以欣赏到漂亮的字画。小牌坊里,店主手持一杆笔,伏案创作是常可以看到的。还有许多出售各种型号的毛笔、宣纸的店铺。还可以看到各种玉石,翠绿的、雪白的、透亮的,即使不买,看一看也满足了。

西安的小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碗羊肉泡馍,细细地掰好馍,再让师傅淋上香浓的羊肉汤,配上青菜,再加上辣子、醋、糖蒜,老米家的最好吃。肉夹馍也是西安一大特色,馍皮烤得脆脆的,夹上肥瘦想到的卤肉,嘴还是和凉皮一起吃。岐山臊子面是酸懒的,面甩得筋道,臊子的制作也很讲究,炒的时候要放豆腐、胡萝卜、肉丁、土豆丁、黄花、鸡蛋片等,做好后最撒上葱花、香菜,就色香味俱全了。除此之外,西安小吃还有很多,如:胡辣汤、锅贴、凉粉、酸菜饺子、灌汤包子、粗粉、油泼面、菠菜面、韭菜盒、油炸馍、桂花稠酒、柿子饼……真是数也数不尽。

西安的魅力,游走在城市的街头最能感受得到。一种美好的气氛从店铺里,从路灯边,从街上人们的笑脸中漫延,于是心也跟着暖起来。

我爱我的故乡西安,它是我成长的地方。大街小巷里留着我的足迹,草野间藏着我的微笑,无论走到哪里我也忘不了它。因为,它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西安作文 篇2

20xx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我们西安举行。上个星期六我和妈妈、大姨夫共六个人,游览了西安世园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60米宽的世界大道上的广运门。广运门前人来人往,每周星期日达到了十万人次。

它设计独特,气势宏伟,由踏步,水景,方块式园艺花卉造型组成的坡道把上下之间联系起来,与长安塔遥遥相望,与长安花谷浑然一体。

走过广运门,我们又游览了我国的园林,有:咸阳园,山西园,广西园。其中令我难忘的是咸阳园,刚进咸阳园就看到高大的秦始皇塑像站立在馆内,左手拿剑,右手摸着自己光滑的胡须。秦始皇的后面就是缩短化的万里长城。我和姐姐,妹妹站在上面往下看,咸阳园真是气势宏伟,壮观美丽呀!

接下来我们游览了外国馆,古希腊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等,让我们更全面地领略到了不同园林的艺术魅力。在国际系列展园中,巴黎园的典雅,意大利园的别致,孟加拉园的新奇,巴基斯坦园的古朴,俄罗斯园的厚重,菲律宾园的精巧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最令我难忘的是巴基斯坦园,那里的外国人都很热情,只要我指一下哪件商品他们就会不厌烦的在一个本子上找价格,或者指玻璃上的标签,我就一目了然。我还在那买了一支笛子,一共有六种音调,分别是哆、来、咪、发。索、拉。

接下来我们去了迷宫园。从园外看只能看见一个3米高的青砖盒子,走进之后,里面全是狭长的走廊,到处设有门洞及玻璃镜,穿行其中,就很难找到出口,非常刺激。

接下来去了一片湖,虽然我忘记了名称,但那片湖上有很多船,姨夫买了四张快艇票,我和姐姐。妹妹。姨夫坐,我们出发了,快艇跑的真快,特别是拐弯处,我伸出手与水浪拍打,给姨夫弄了一袖子,特别好玩。

下艇后,走在桥头一看时间,姨夫他们该回彬县了,真舍不得,只能分开了,我和妈妈又去了长安塔,我和妈妈排了一个多小时队才到,刚进入场馆,最吸引我的就是铜车马。彩绘跪射俑、五耳龙纹鼎,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游玩世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我们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安作文 篇3

今天白天,我们一家人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游览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晚上,我们来到了西安著名小名街——回民街。

回民街上集中了西安各式各样的清真小吃,有在卖烤羊肉串的,有在卖桂花糕的,有在卖肉夹馍的,有在卖裤带面的(又名biangbiang面),有在卖牛羊肉泡馍的......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在整条街上,香极了!店家的叫卖声、游人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热闹得不得了。

我买了五串羊肉串,香气扑鼻,馋得我直流口水,我就一大口咬下去,“啊!辣死了!”,我被辣得直打转,赶紧喝了几口水,嘴里的无名火才灭了下去。卖羊肉串的老板明明说不辣的,可对我来说还是太辣了,我只好把剩下的羊肉串送给爸爸吃。我们去了老米家泡馍馆,点了两份牛、羊肉泡馍,夹了一小块泡馍尝了一下,有点硬硬的,爸爸说可能馍还没泡开。因我们第一次吃泡馍,不懂得吃,所以我们用筷子使劲地搅拌,结果越吃越油腻,到最后实在吃不下去就剩了下来。我们又买了肉夹馍,店家用长长的刀从馍的中间割开,刷上特制的汁,夹入牛肉,味道不错,不辣也不淡,而且牛肉还很香很香。我们还买了桂花糕当小点心。桂花糕很糯,甜甜的,我吃完了觉得好吃,又买了一根桂花糕。

今天在回民街我吃到了很多特色小吃,肚子大得像一个大西瓜,于是我只能抱着一个“大西瓜”去坐车。

西安作文 篇4

兵马俑是我们到西安的第一站。下了公共汽车,走了好长一段路,才看见雄伟的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一共三个坑,最大的是一号坑。一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真人大小的土黄色的陶俑,在巨大的坑道中排列成整整齐齐的方阵,好不威风!走近一看,每一个士兵的高矮、胖瘦、表情都不一样,怪不得导游阿姨说这里没有双胞胎士兵呢!根据陶俑的姿势,我们可以猜测他们的工种。双手伸向前方,握拳状的是车夫;单手屈曲握拳的是步兵;两手分别作伸与曲动作的是弓箭手......可是每一个陶俑的手中都没有兵器,据说是因为项羽的军队发现了兵马俑,抢走了陶俑的兵器。今天在整个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只发现了一把青铜宝剑。这可是一把神剑,虽然在地下埋了数千年,却仍然削铁如泥,连德国人都赞叹当时的铸剑技术如此先进。今天的陶俑是土黄色的,但是几千年前,他们却身着五彩的衣裳,头戴绚丽的头冠。尽管这些色彩已经随着日月流逝而风化脱落,陶俑们仍是当时秦始皇军队的真实写照,在几千年后让我们见证了秦始皇强大的军队。

西安作文 篇5

羊肉泡馍是陕西名吃,是西安的著名小吃。

羊肉泡馍味儿好,颜色也好。有:红色、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五颜六色,看起来很漂亮。

羊肉泡馍里的材料有:羊肉、粉丝、粉条、羊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羊肉泡馍的做法有点复杂,先把羊肉洗净,放入水中泡两、三分钟,在羊血上撒上盐,羊血就会成一块一块,再用刀子把一小块一小块切下来,就成了羊血。随后,把粉丝、粉条放入水中,泡十分钟,粉丝、粉条就做好了。

到最后,把这几样配料拼到一起,这一碗西安风味小吃——羊肉泡馍。最后,将葱、姜、花椒、蒜、馍块、八角、茴香、桂皮、料酒、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

有一天,我吃了西安特色:羊肉泡馍,我在吸粉丝,由于吸得过猛,羊汤四溅,溅了我一脸。

西安的特色——羊肉泡馍真是名副其实。

西安作文 篇6

说起西安,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西安的秦兵马俑闻名于世。而这次西安之旅,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不仅仅是奇伟磅礴的秦兵马俑,还有西安著名的小吃——美味无穷的羊肉泡馍。

刚到西安,我们就直奔西安最负盛名的老孙家羊肉泡馍馆。进了大堂,服务员给我们一人一只大碗和一些坨坨馍。我一看这碗,足有一个小盆那么大了,不由得大吃一惊。

我拿起坨坨馍,学着西安人的样子,细细地掰起来。听别人说,这种坨坨馍叫做“九死一生”,就是用九份死面和一份生面搅在一起做成的。我掰了一会儿,掰得手指疼。但是没有办法,为了吃到泡馍,我只好硬着头皮掰下去。“耶!”终于掰完了,服务员立刻把馍拿去煮。

过了十分钟,我们的泡馍终于上桌了。仔细一看,果不其然是“水围城”:煮好的馍配上这翠绿的葱花、香菜,红褐色的羊肉,黝黑的木耳和黄亮亮的油汤,让人一看就垂诞欲滴。袅袅的热气中,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不仅仅是羊肉汤的清香,好像还有一些草药和大料的独特醇香。

等了好久,终于可以吃到自己亲手掰的泡馍了,我迫不及待的拿起手中的筷子——开吃了。刚开始吃第一口时,一股浓烈的羊肉香味直冲进嘴里,随着我慢慢地把泡馍咽下去,那股强烈的羊肉香味又慢慢地进入喉咙……之后,这种香味就一直氤氲在我的嘴里。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等我吃饱时,才发现额头上早已热汗淋淋,浑身热血沸腾。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馍喜气洋洋。”是对西安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对西安三宝的赞美。我爱西安,更爱西安的羊肉泡馍!

西安作文 篇7

我一直以为,西安是个快乐的城市,的确是的,但它也有凄惨的故事。

初到西安,已经是晚上了,回民街的一道道灯火,便成了美丽的风景,黄灯、蓝灯、红灯……颜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让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突然,远处传来了叫卖声,西安的夜晚顿时变的热闹起来了,欢呼声、吆喝声、叫喊声、响成一片。

但久之人静。夜,深了;灯,倦了;人,困了。叫喊的余音却还荡漾着,仿佛浴火重生的凤凰,永不停息。

但当我看见一个个如假包换的兵马俑时,我对西安的印象就改了,改的冷漠、凄惨。

近看那兵马俑时,我的眼前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幅景象;在以前皇帝死后都要做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找很多无辜的人做陪葬,我非常悲愤的想:“唉!以前的皇帝怎能这样,明明是自己一人的事,却要拉着别人一起死,以前到底有没有法律呀!”我看着兵马俑那威严的样子,心里感觉一阵阵剧烈的悲痛,这真是钉在眼前,烙在心里啊!

离开西安,每当我想起在西安,陪葬秦始皇的那些壮丽的兵马俑时,我的心还是在隐隐作痛的感觉!

西安作文 篇8

西安归来,身上仿佛撒满历史的烟尘,无论兵马俑华清池,无论大雁塔捉蒋亭,都让我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沉重感。穿越时间的隧道,历史定格成眼前的遗物,会骤然感到一种悲情和苍凉掠过心际。阿房宫嫔妃如云,杨贵妃温泉凝脂,唐三藏历经磨难,宋美龄卓约风情,她(他)们或极尽奢华享尽荣华富贵或功德圆满或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到头来都同去一条不归路——魂归黄土成为历史烟云……想起这些,耳边依稀飘来毛阿敏《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歌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看来,位高天下权倾一世也好,布衣庶民墨客酸儒也罢,都不要过于在乎别人怎么看,历史功过也由不得你自己评说,重要的是人得自己清醒:既然来人世间一趟,就得活出自己的精彩!——善待自己好好活着!活出快乐活出幸福活出滋润活出精气儿,活得不留或少留遗憾。

生命其实很脆弱。作为贵妃的杨玉环生前极尽人间奢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玉楼宴罢醉和春”“承欢侍宴无闲暇”但她自己怎么也没料到会突然命断马槐坡,38岁不到便香消玉殒。宋美龄一生玉衣锦食,穷奢极侈,独爱旗袍独爱三寸高跟,走起路来那么弱柳扶风般,她把生命挥洒得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摇曳生姿!可当初,她却是以姑娘之身嫁给有三房妻妾的介石呵,要不,她能这样荣华富贵?!

西安归来,会突然让人有一种紧迫感。不是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生究其实就是三天:昨天、今天与明天,也因此衍生出三类人:悲观、不懂得去看前面光亮和希望的人沉溺于昨天;只愿做梦不愿或不敢立马行动的人活在明天,可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而清醒、懂得把握当下的人才是真实地活在今天,才是生活的强者才是生活的真正主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当然不能与那些叱咤风云在历史的画卷上浓笔重彩的人物相比,但我们同样是人,同样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七情六欲,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圈子中,又何必自己缚住自己手脚,自己禁锢自己的思想,自己桎梏自己的行为,让寂寞与悲凉熬心绕怀,让生命与活力衰竭荒芜,让情感落寞而愁苦呢?

西安作文 篇9

西安的天气真热啊,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吵着:“热啊,热啊……”地里的玉米叶儿都晒成了卷儿,整个大地被一层热气笼罩着,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

吃完午饭,爸爸说要带我和妈妈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我和妈妈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只好跟着走呗!走到一座拱桥下,爸爸说“到了”。我们一看:哇!这座桥下面的溪水清澈见底,里面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些石头上还有青苔,小溪的两边各有一座大山。

到了溪边,我顾不上脱鞋,跑进水里,哇!一股凉气从脚底窜到头顶,太凉快了!我们三人一起跑进水里,溪水不太深,浅的地方刚刚到我的脚背,深的地方也只到我的腰间,我们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往上游走,溪水越来越急,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被水冲下去,我们找了一块特大的石头,准备休息一下,我坐在石头上,冷得我牙齿直“打架”。

下游也有许多人在戏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溪水带来的凉爽中。有一位老奶奶抱着小孙女一起从上游冲下去,她们笑着,闹着,玩得可开心了。有的阿姨撑着伞,有的用帽子遮住自己,害怕皮肤被太阳晒黑了。还有一位叔叔抱起一块一块的石头不停地扔进水里,四周顿时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突然,感觉全身被水冰了一下,原来是爸爸浇水来泼我,我也不甘示弱,拼命地用水泼爸爸,结果却泼到了妈妈身上。“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妈妈不由得叫了起来,话还没说完,妈妈就把水泼到了我身上。一场“泼水大战”拉开了序幕……不一会儿,三只“落汤鸡”就玩累了。我们躺在石头上休息,妈妈干脆抱着石头玩起了漂流,任溪水从身上冲过,不知怎么了,妈妈突然大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原来妈妈被溪水冲了下去,爸爸赶紧跑下去把妈妈“救”了上来。妈妈却好像忘记了刚才的惊险,居然说这样还挺刺激的。

后来,妈妈说泡久了会得风湿,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

西安作文 篇10

我家附近有个美丽如画的公园——南郊公园。公园里有清澈的小溪,有石头铺成的小路,路旁镶嵌着各种美丽的花花草草,还有供人们休憩的地方。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雪水汇成了小溪,小溪旁边团团簇簇的花草争先恐后的探出小脑袋,一棵棵绿意盈盈的小树直直的站立在春风里,嫩绿的叶子随风起舞。公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活泼又机灵的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来到公园放风筝、溜冰,开心的玩耍着、嬉戏着;大人们也相继来到公园,有的散步、有的聊天、还有的咏歌。

夏天来了,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城,公园更成了人们的好去处。傍晚,穿着短裙子的我和爸爸妈妈也来到了公园,我们坐在小溪旁边的大树下乘凉,小溪的水凉丝丝的,我想,要是能用这透着清凉的水来洗脸那该多爽啊!夜深了,安静下来的小溪在灯光的映衬下闪闪烁烁的,像在讲着古老又美丽的故事,让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凉爽的秋天到了,枫树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群优雅的小女孩在跳着优美的舞姿,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公园,一路上嘻嘻哈哈、你追我赶来到山顶上的游乐场,开心的玩耍着、游戏着,直到太阳西下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回到各自家中。

冬天的到来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天空中下着鹅毛大雪,雪花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纱衣;雪花飘在树上,树枝上结起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像是给大地设计的礼服。我们穿着暖和的棉袄,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公园,打雪仗、堆雪人,给宁静的公园更添一份勃勃生机。

我喜欢这个优雅、美丽而宁静的公园,在这座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城市中,它就像一个绿色的小岛,不仅给我们增添了美丽,净化了空气,还给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