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6篇)

  • 上传日期:2023-01-08 21:27:54 |
  • ZTFB |
  • 7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一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二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末华北民居建筑的典型、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近年来,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利用民宅搞民俗陈列,这实在是一明智之举。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和馆藏珍品吸引了无数游人,到目前,已接待中外游客650万余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胡绳、民俗学家郭子开等都来参观过,正如大家所说:“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闯荡世界,在内蒙古包头城中苦心经营小商铺,积蓄资财,终于在包头城中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复盛公”,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乔氏家族的第二代乔致庸,除了继续经营商号以外,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不仅在包头市的商界占了垄断地位,而且把商行、银号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置买了大量房产、土地。乔家发家后,就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乔氏总结他们的发家经验,认为是恪守中庸之道的结果,将这幢宅院取名为“在中堂”,与乔致庸的名字相一致。“在中堂”兴旺时期,有乔氏三代60余口,佣仆250多人,还有私塾教师、账房职员等。乔氏一家的吃穿用度,极尽豪华奢侈。1938年,日军进入祁县,乔氏一家为躲避战火,举家离去,到京、津一带避难。从此,人去宅空,留下了这座大院。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吉“喜”字。当年张艺谋先生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寻觅外景地时,跑遍大江南北,当他来到乔家大院,登上房顶之后立刻被美妙的场景所吸引,当即拍板选中了这方宝地。张艺谋实在有眼力。接下来,我们进院参观。

乔家大院的第一大景观就是眼这座绚丽多姿的门楼,大门的周围挂满了大红灯笼,象征着这里红红火火;再看这黑漆大门扇上,是一幅铜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才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再请看上面的石雕门额,“古风”二字笔力雄健,淳朴浑厚,与对联相映成辉。再往上就是高大的顶楼了,上面悬挂着山西巡府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牌匾“福种琅缳”,这是乔家大院内保存最有价值的四块牌匾之一。往里走与大门相对的是一个砖雕影壁,壁上面是一幅“百寿图”,由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构成,所谓“一寿变百寿”,反映了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两侧是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二者珠联璧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一进门,一条长长的石砌通道将大院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这三座大院都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就是说,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问,外院,指第一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并且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厅相连。南面的三座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这六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小院总计有十九进,房屋共有313间。整座大院设计精巧,外观巍峨高耸,森严壁垒,内视井然有序,富丽堂皇。更重要的是,反映民俗风情的各种展品陈列在院内的各个房间,更增加了大院的吸引力。

女士们、先生们,请先来第一院参观。设在院内的是“乔在中堂史料馆。”请随我顺左手依次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乔家发迹史,主要从乔家世系、经商发迹和建筑掠影等几方面作了探索和展示。右侧的这几个展室详细介绍了乔家的用人制度、经商之道、商业网络和票章号规。再来看大门上的石雕,四个狮子蹲在大门口,威风凛凛。

从一院出来,我们去参观二院。二院的特色是丰富的绘制工艺和雕刻艺术。正门木雕是八骏马和福禄寿三星图,二进门木雕是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些雕刻在大院内几乎随处可见,并且与传统民俗密切相关,经常是一个画面为一民俗故事,比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麒麟送子等。说起麒麟送子,这里面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呢!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母亲怀孕时晚上梦见一麒麟嘴衔着大书箱子,背上驮着个孩子上屋里来了,等孔子的母亲醒来时,孔子就降生了,后来孔子成了圣人。从那时起就传下孔子是麒麟送来的,所以一直到现在,结婚时都要在门上或新房里贴“麒麟送子”的字画,巴望着新媳妇能生个有出息的孩子,好光宗耀祖。朋友们,在这个大院里展出的是“乔家珍品”,请随我进各个展室参观。第一个展室主要陈列有民末清初山西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的八幅木雕挂屏。第二个展室主要陈列各种瓷器,还有稀世珍宝“犀牛望月镜”,它是用纯铁梨木精雕而成,其木系从东南亚进口,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特别要提出的是,其镜面平展历经220xx年不变形!第三展室陈列的不仅有各种硬木家具,还有乔家珍品“万人球”。这里是当年会客和洽谈生意的地方。第四个展室陈列的是乔家第五代乔映辉(是当年哈佛大学高材生)的全家合影和当年使用的家具,这个德国进口的铁火炉,烟囱可插入墙壁,而使全屋暖和,实际是一原始暖气。第五个展室是乔家的日常用品和部分工艺品,如各种镜子、悬挂的图案画等,从中显示出晋中一带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朋友们,接下来要参观第三院。

第三院又称作书房院,设在其内的是“民俗陈列”和反映“商俗”的展品。第一个展室陈列着傅山、赵铁山、何绍其和杨二酉等著名书法家的艺术佳品,请朋友们仔细欣赏。偏院的门上写着“商俗”二字,请随我进这个展室,这就是有名的“明清一条街”,街上有衙门、杂货店、茶店、珍宝行等店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祁县商城的面貌,非常形象和逼真!紧随其后的另外几个展室分别是“行商、度量衡、货币票证、坐商”。“行商”这个展室展出的是清末民初行商使用的部分“唤头”,朋友们可能想知道“唤头”是什么呢?通俗的讲就是现在的行业标志。在“坐商”展室里有各种不同的商业幌子,字号牌圆是坐商招引顾客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商俗特色,如当铺门口挂一牌子,上面写着“当”字,鞋铺门口挂一双鞋,酒店门口挂一酒瓶,非常醒目。女士们、先生们,从北面三个大院参观完后,大家便看到了乔氏词堂,它与大门遥相对应,是庙宇结构,装点得十分讲究。请看门额上的这块匾,上面写着“仁周义博”,这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也是乔家引以为自豪的第二块牌匾。第四院是花园,院内保存着一块特别有价值的牌匾,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挂在戴廷拭修建的“丹枫阁”门上。二人借“丹”象征明王朝,以秋霜的枫叶表示气节,从而抒发亡明之痛。

下面去第五院参观。

第五院门楼马头上也是一幅麒麟送子图,南正房门楼上是菊花百子、回文七巧,又叫“七夕七巧图”,这也是民间神话故事画题。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在天河上给他们搭桥,故名鹊桥。朋友们,五院内的陈列内容丰富而有趣,主要反映的是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日满月,婚丧习俗、祝寿礼仪等内容。其中以婚事习俗系列更为详尽,从相亲、定亲、到出嫁、迎亲、拜堂、人洞房的全过程应有尽有。首先看第一展室,主题是生日,生日是一个人诞辰之日,过生日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在晋中一带12岁过生日叫“开锁儿”,意为开心,脱去愚顽,以示成人。这里有各种小花帽、小花鞋、衣服等。这个房间是洞房,炕的四周放着萝卜,还有马鞍等,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景象。接下来的这间是长辈居室,是略显脂粉气的女起居室,陈列高雅大方、整齐干净,反映了女主人洁身自好、静雅贤淑的追求。正中是花堂,两侧停放着花轿,正中是夫妻对拜的场面,顶上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接下来的这个房间又是一个长辈居室,陈设华贵大方,格调舒适和谐,内有各种家具摆设,表现了男主人的豪华气派。另一个展室的主题是“嫁女”,陈列着女子出嫁时的明杠、穿戴及陪嫁品。下面我们再看礼房。迎娶之日,礼节繁琐,主家专门设了礼房,请总管代表主人接收宾客的礼品,安排迎亲,主持拜堂、入洞房等仪式。院内还有两个展室,反映小孩满月的情况,以及老人过寿阶情景。

最后,我们来到第六院内参观。请看门蹲石狮上的线刻,内容是“出将入相、神荼郁垒、得胜返朝”,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神,这些刻品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院内展出的内容主题是“农事习俗”和“民间工艺”。请随我进院内依次参观。本室展出的是最有特色的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四部分内容,作品精细,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这个展室上写着“服饰”二字,陈列着清末民初晋中一带民间四季服饰,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服饰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革新。请看这些袍、袄、衫、裤,特点是宽松舒适、美观大方,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时节序令,共有三个展室。第一个展室反映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踩高践、舞龙灯、挂红灯、供神社的场面,表达了百姓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虔诚心理。第二个展室用泥塑陈列手法,展出了从七月十五祭祖到春节前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七月十五又名盂兰节,这天家家祭扫坟墓,故又叫鬼节;八月十五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吃软米油糕的习俗。这里还有一反映腊月活动的顺口溜:腊月二十三,割上对联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二十七,关上门门洗了足;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年三十,饺儿捏下三筐箩。再请到第三个展室,这里主要是从“二月二龙抬头”到清明节信仰、饮食及服饰的内容。二月二龙抬头,剥龙皮,吃煎饼,反映了百姓求平安、盼幸福的美好愿望。大院展出的另一大系列是“农事习俗”,共有四个展室。第一室展现农民家庭粮仓场景,第二室用腊像人物再现年轻农民小家庭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三展室是一个年老农民的生活场景,第四展室介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一年四季的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四个展室“农事习俗”取材翔实,场景逼真,宛如一幅古朴的农事活动画卷。

女士们、先生们,至此我们的参观就结束了,一共参观了50多个展室的民俗陈列内容,内容可归类为六大内容:乔家史料、乔家珍宝、经商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民间工艺和农事习俗。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三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注:古北岳恒山为今大茂山外形与特点北岳恒山,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恒山,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尽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并;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x年.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恒山风景区竖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据1984年规划,全景区为4个等级的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为62.10平方公里,以双峰并峙的天峰岭和翠屏峰为中心,包括天峰岭景区、翠屏峰景区、千佛岭景区、温泉景区和浑源城景点群;龙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

传说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拔x年.1米,为五岳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闻名,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师大茅真君茅盈曾于汉时入山隐居修炼数载;八仙的之一的张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桥、九天宫十余处。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

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历史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古人由此赞叹恒山"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边关要塞,古城峰烟。

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将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气势壮观,风景如画。整个恒山山脉似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来。一座座海拔达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叠叠,气势异常博大雄浑。因此北宋画家郭熙说:"泰山如坐,华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风景特色可概括为四点:群峰奔突,气势磅礴,这是恒山自然景观的宏观特征。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岩峦叠万重,鬼恒浩难测",点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苍松翠柏、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胜景,各有千秋,犹如十八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磁峡烟雨、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龙泉甘苦、幽室飞窟、石洞流云、茅窟烟火、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图文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顶松风。再加上世界一绝的天下奇观悬空寺,整个恒山景如诗如画,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驻足。

整理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岩峦叠力重,诡怪浩难测”的赞叹。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壮观”二字。金龙峡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逝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恒山松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恒山庙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恒山云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气候情况

恒山风景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晴朗。这里早晚温差大,古诗人有"雁门关外雁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诗句。恒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热,平均21.6℃。极端最高温为35.9℃,极端最低温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诗句北岳庙唐·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登恒山金·元好问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恒山风景区

恒山主峰分东西两峰,东为大峰岭西为翠屏峰,两峰对峙,风格独具,断崖绿带、层次分明。金龙峡,居于天峰岭、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过三丈。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此劈山凿道据守,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杨业父子在此以险为凭,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观中,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原洞、虎风日、大宇湾等处,充满了神奇色彩,还伴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景。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双井并列,相隔1米,水质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凉、水井深数尺,取之不尽,可供万人饮用,唐玄宗李隆基赐匾“龙泉观”。另一井水苦涩难饮,成为鲜明对照。现苦井已封。恒山松,为恒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态雄健。在虎风门观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挂于绝壁问,如伞如翼如亭如龙如桥,千姿百态,仪态万方。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恒山脚下的悬空寺、应县佛宫寺的释迦木塔、浑源城内的圆觉寺砖塔、永安寺等,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辽金时代,恒山是当时的文化之邦。书院学舍、摩崖题刻、楹联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飞石窟内的主庙,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时,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楼台耸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传说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庙.北岳庙为主庙,还有寝宫、后士夫人庙、紫微宫。官亭、白虎观、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宫等庙宇建筑,悬空寺为恒山第一奇观。

北岳庙,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20xx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山门、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庙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作为历史佐证,是研究恒山的宝贵资料。

北岳恒山风景区内的另一处重要景观是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浑源县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寺创建于北魏后期(约为公元471—520xx年),现存建筑分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靠西面东,俨若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的玉雕悬于一幅巨大的屏风上。寺内共有殿宇楼阁40间。南北,有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层叠起,离地百余尺,附于绝壁上,三面环廊国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架栈道相连,高低错落,木制楼梯沟通,迁回曲折,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面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奇险感紧紧地抓住游人的好奇心理。悬空寺内塑像颇多,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圣殿内的泥塑,具有唐、明两代风韵,释迎、韦驮、天女、阿难形体丰满,神彩动人,仙女婀娜、韦驮英武、阿难虔诚,各具风彩。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台流,共居一室,耐人寻味、始祖同堂,堪称中国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话。悬空寺内,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台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四

普陀山西天景区位于普陀山的西南部,景点沿梅岑山脊分布,有梅福庵、圆通庵、观音洞庵、灵石庵、千年古樟、景区茂林秀竹、浓荫遮日、以奇石众多为最,如心字石、磐陀石、说法台石、二龟听法石、鹦鹉石等。

立在山顶举目眺望,但见海阔天空,远处的普陀山机场、跨海大桥,近处的海军基地、龙沙新村,以及南麓的梅岑路和我们的住宿处尽收眼底。我在沿山路游览景点的同时,顺便拍摄了一些远眺的照片。

一般的游览路线是从普济寺出来,从千年古樟、心字石开始由东向西游览各景点,但我们住宿的地方靠近西天景区的西口,所以导游便带领我们从观音洞开始由西向东游览。

观音洞:梅峰西麓有一天然古洞,称曰观音古洞。洞中石乳倒悬拄地,状如垂云,四周洞壁及石柱上均镶有观音像。洞旁建有观音洞庵,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

二龟听法石: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在静候;一龟昂首伸颈,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传说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不觉误了回归时辰,化龟为石。又说二龟一雄一雌,尘缘未断,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被观音罚作石龟。前者传得奇,后者传得妙,各有千秋。

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垒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二、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嘻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磐陀石险如滚卵,却安稳如磐,亿载未动,万劫不摇,为普陀胜境之绝。石上题有“磐陀石”、“金刚宝石”、“天下第一石”、“通灵”等字。“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

梅福庵:西汉寿春人,曾任南昌尉,后弃官游历江湖,晚年来到普陀山居洞炼丹后死于洞中。山民为纪念他,取山名梅,并建此梅福庵。梅福庵规模不大,但大殿金碧辉煌,大殿东后侧的灵佑洞即当年梅福炼丹洞,洞中山泉清澈见底,含多种矿物质,人称“仙水”,游人到此多一饮为快。

西天门:所谓西天门,即由三快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阙。石阙狭窄,仅容一人佝腰通过。上方横石题有“西天法界”四字,竖石题有“证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语,意为“觉悟”。

心字石: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镌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的最大石刻文字。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迹无从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为上,如今,人们却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心”字。众多青年男女到此游览,都喜欢绕着“心”字环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间摄影留念,以作爱情和友谊的象征。旁边有出售同心锁的小摊,供人购买后锁在山沿的铁索栏上。

心字的佛法意义被今人演绎为世俗含义,可谓古为今用之一例。如今在各地的旅游胜地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我认为这种“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是一种退步,是对佛祖或先人的亵渎。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五

山西雁门关位于代县。雁门关在代县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山西雁门关,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西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近年来,来山西雁门关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20xx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山西雁门关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 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收。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的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20xx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正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在雁门关立了“杨将军祠”。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山西雁门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欢迎您来山西雁门关旅游。

关于山西高君宇事迹心得体会总结六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 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象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朱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因此,来祁县民俗博物馆一游,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您感到获益非浅,不虚此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